2017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课时过关练习7 Word版含解析
- 格式:doc
- 大小:828.00 KB
- 文档页数:4
课时过关练习4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6·全国卷Ⅲ)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1~3题。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解析: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项错误。
答案:B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答案:C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径流总量会减少,A、B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C项错误,D项正确。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②③
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有效灌溉面积最大的应该是新疆,因为新疆降水稀少,作物需要灌溉才能够生长;有效灌溉面积最小的是海南,因为海南降水量大,大部分耕地不需要灌溉,说明降水量是影响有效灌溉面积的主要因素,②正确。
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从而影响到有效灌溉面积,故③正确。
耕地主要分布在平原上,故有效灌溉面积与地形无关,故①错误。
劳动力数量和有效灌溉面积关系不大,故④错误。
答案:D
2.表中甲丙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油菜、黄麻B.油橄榄、春小麦
C.花生、甜菜D.棉花、天然橡胶
解析:由上题可知,甲省是新疆、丙省是海南,两省区最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棉花、天然。
课时过关练习6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一、选择题乞力马扎罗山大致位于0°~3°S,是东非高原上的火山,海拔5895米。
下图是从高空垂直俯视的该山山体自然带(Ⅰ—Ⅵ)分布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Ⅰ自然带附近的岩石类型主要为()A.变质岩B.沉积岩C.花岗岩D.玄武岩解析:乞力马扎罗山为火山,故山顶附近多为岩浆喷出而形成的玄武岩。
答案:D2.图中Ⅰ、Ⅵ代表的自然带分别是()A.积雪冰川带、热带草原带B.高寒灌木林带、热带荒漠带C.高寒荒漠带、热带雨林带D.寒带苔原带、热带季雨林带解析:乞力马扎罗山大致位于0°~3°S,且位于东非高原上,故其基带Ⅵ为热带草原带,再根据该山脉海拔为5895米可知Ⅰ为积雪冰川带。
答案:A读世界某山地植被垂直分布图,回答3~4题。
3.该山地位于()A.南半球低纬度地区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C.北半球低纬度地区D.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解析:读图可知,落叶阔叶林在南坡的分布海拔上限高于北坡,因此南坡为阳坡,该地区位于北半球;山麓地带为耕地和牧场,耕地和牧场之上为落叶阔叶林,由此可知山麓地带的原始地带性植被可能为亚热带常绿林,因此该地区应位于中纬度地区。
综上可知,D选项正确。
答案:D4.该山地迎风坡的盛行风是()A.东北信风B.东南信风C.西风D.东南季风解析:由上题可知,该山地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可排除A、B选项;若该山地地处季风区,山地南坡应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排除D选项。
答案:C读沿某半岛甲、乙两地所作的自然环境剖面图,完成5~6题。
5.图中③植被带形成的原因是()A.处于东北信风迎风坡,降水较多B.位于山脉东侧,是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C.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少D.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降水较多解析:③植被带主要位于山脉(西高止山)东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B6.图中①植被带的分布反映了()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非地带性现象解析:①植被带位于低纬地带、距海近且位于山脉西侧,位于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比较多,形成热带雨林带,是非地带性现象的表现。
课时过关练习11区域可持续发展一、选择题(2016·宜春模拟)读下面两流域图,回答1~2题。
1.据图推断,M、N两流域存在的共同环境问题主要是()A.水土流失B.土地沙化C.大气污染D.酸雨危害解析:由经纬网可知M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该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土地沙化;N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主要的环境问题有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湿地破坏等,故M、N两流域共同的环境问题主要是土地沙化。
答案:B2.M、N两流域环境问题的成因分别是()A.工业排污生活废水任意排放B.围湖造田毁林开荒C.乱砍滥伐湿地破坏D.过度开垦矿产开发解析:M地生态环境脆弱,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如过度放牧、过度开垦、过度樵采,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N地矿产资源丰富,开发矿产资源的同时不注意环境保护是造成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
答案:D第六届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大会将于2016年9月13日至14日在武汉市举行。
本次大会以从战略高度和现实问题出发,探究世界木材与木制品贸易发展之路为主题。
据此回答3~4题。
3.近年我国原木进口量不断攀升的原因有()①经济发展迅速,市场需求量大②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③生态退耕还林④森林资源的循环使用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解析:近年我国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家具行业的发展对木材需求量大增;近年我国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展,减小了国内的森林采伐量;生态退耕还林与森林资源的循环使用是保护森林的措施,与题干不符。
答案:A4.世界木材贸易的发展对全球环境的不利影响为()A.破坏臭氧层B.加剧全球变暖C.加剧土壤污染D.使酸雨增多解析:木材贸易势必导致森林的破坏,使森林面积减小,从而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答案:B(2016·全国卷Ⅰ)我国是世界闻名的陶瓷古国。
明清时期,“瓷都”景德镇是全国的瓷业中心,产品远销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初,广东省佛山市率先引进国外现代化陶瓷生产线,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
课时过关练习8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一、选择题图甲为某地牧草生长与乳牛草料需求量关系图,图乙为该地气候资料统计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甲中阴影部分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气温偏低B.降水偏少C.乳牛大量繁殖D.鲜草供应偏多解析:结合图甲和图乙可知,图中阴影部分形成于该地区冬半年,此时牧草生长量较少,不能满足乳牛对草料的需求。
由图乙可知此时降水量较多,气温偏低,牧草生长较慢。
答案:A2.该地乳畜业发达,既生产新鲜牛奶,也外销不易变质的其他乳制品。
该地可能位于()A.意大利B.阿根廷C.澳大利亚D.美国解析:由该地气候类型可以判断,该地位于南半球,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选项中只有阿根廷和澳大利亚位于南半球,而阿根廷以大牧场放牧业为主,且位于大陆东岸,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该地可能位于澳大利亚。
答案:C下图为加拿大植被、农业区分布简图。
读图回答3~4题。
3.影响加拿大农业区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交通运输B.气候C.地形、水源D.矿产资源解析:加拿大南部地区纬度较低,气候温和,农业发达。
答案:B4.有关图中甲、乙两农业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农业区地广人稀,适合发展大牧场放牧业B.乙农业区城市众多,适合发展乳畜业C.甲农业区水热充足,适合发展水稻种植业D.乙农业区温和湿润,适合发展花卉种植业解析:甲农业区地广人稀,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发展商品谷物农业;乙农业区城市集中,对乳畜产品需求量大,故乳畜业发达。
答案:B浙江东南部青田县地处瓯江中下游地区,地表崎岖,多山地丘陵地貌,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境内溪谷纵横,烟江秀丽,奇峰挺拔,形成了独特的“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是重要的世界农业文化遗产之一。
读图回答5~6题。
5.该种农业生产模式与下列哪个要素密切相关()A.农业技术B.养殖技术C.地理环境D.灌溉系统解析:由图文材料可知,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所在地区位于河流中下游,地表崎岖,且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适宜发展水稻生产。
课时过关练习2地球的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5年11月27日5时24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将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据此完成1~3题。
1.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伦敦烈日当空B.纽约(西五区)日渐西斜C.悉尼(东十区)夕阳西下D.旧金山(西八区)夜幕降临解析: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是北京时间27日5时24分,伦敦位于中时区,所以伦敦时间=27日5时24分-8小时=26日21时24分,纽约(西五区)时间=27日5时24分-13小时=26日16时24分,悉尼(东十区)时间=27日5时24分+2小时=27日7时24分,旧金山(西八区)时间=27日5时24分-16小时=26日13时24分。
选B。
答案:B2.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时,世界上新旧一天范围之比约为()A.23B.49C.511D.37解析:此时,东12区为9时24分,所以新一天跨经度为9小时24分钟×15°/h=141°。
选A。
答案:A3.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后的20天内()A.地球公转速度渐慢B.上海正午太阳高度渐增C.南京白昼时间渐长D.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渐大解析:遥感二十九号卫星发射升空后的20天内,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且继续往南移动。
地球公转速度渐快,A项错;上海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B项错;南京白昼时间渐短,C项错;北极圈内极夜范围渐大,D项正确。
选D。
答案:D(2016·江苏卷)住宅的环境设计特别关注树种的选择与布局,不同树种对光照与风有不同影响。
下图为华北某低碳社区(40°N)住宅景观设计示意图。
读图,回答4~5题。
①②③④4.仅考虑阳光与风两种因素,树种与房屋组合最好的设计是()A.①B.②C.③D.④解析:读图可知,太阳能热水器朝向的一侧,应为向阳的一侧,即南面。
我国华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盛行偏北风,为更好地采光,其南面应种植落叶阔叶树,为更好地挡风,北面应种植常绿针叶树。
课时过关练习12旅游地理1.(2016·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莫干山近年以“民宿”开发而蜚声中外。
“民宿”是指利用农民空闲房屋,为消费者提供配套乡野休闲、养生的新型酒店模式。
莫干山民宿旅游起步于2007年,受政府政策鼓励,逐步形成了以吸引高消费人群为主体的旅游目的地。
某民宿经营者说:“目前来乡里居住及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以家庭及情侣为主。
他们不仅来吃农家饭,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
”2015年,莫干山已有民宿200多家,年营业收入达1.7亿元。
下图示意莫干山的位置。
分析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原因。
解析:首先,要根据材料明确“民宿”旅游的含义;其次,莫干山民宿旅游快速发展的部分原因可从材料中分析,如政府政策鼓励、来莫干山游玩的多数来自大城市,喜欢下田上山体验农活等;再次,部分答案来自图中,如莫干山位于经济发达地区,距离杭州、上海等大城市近,游客多,公路、铁路经过,交通便捷等。
答案:莫干山高质量的民宿旅游产品迎合了高消费人群回归自然、体验乡野田园生活的心理需求;长三角高消费人群规模大;莫干山与主要客源地距离适中,靠近主要交通线,交通便捷;得到当地政府的大力扶持。
2.(2016·全国卷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位置见下图),又称枫桥香榧。
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解析:本题实质是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重点从当地旅游资源质量、市场距离、交通等方面回答,此外要注意材料中提到的“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这一信息,考虑夏季该地与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相比所具有的优势。
答案:原因:附近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区域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地附近多低山丘陵,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自然环境较优越,适宜避暑;品牌影响不大,难以吸引省外游客。
图表专项训练4景观图一、选择题一位摄影爱好者在某地(40°30′S,64°W)拍摄到太阳位于海平面上的景观照片(如下图),照片上显示出北京时间为5时16分。
读图完成1~2题。
1.拍摄的景观和日期最可能是()A.日出1月1日B.日落4月1日C.日落7月1日D.日出10月1日解析:照片拍摄地位于南半球,拍摄时间是北京时间5时16分。
根据该地经度,可以计算出拍摄时该地的地方时是17时,图片反映的应是日落景观。
该地17时日落,因此可以推断出该地昼长约10小时。
该地位于南半球,昼长短于夜长,南半球是冬半年。
4月1日太阳直射点离赤道较近,该地昼夜长短差别不大。
选C。
答案:C2.此时太阳位于()A.东北方B.东南方C.西北方D.西南方解析:结合上题分析,此时北半球是夏季,全球(极昼、极夜区除外)日出东北方向,日落西北方向,此时的当地时间是17时,正是日落时间,太阳位于西北方向。
选C。
答案:C崩塌是指陡峻山坡上岩块、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倾倒,多发生在大于60°的斜坡上。
读图回答3~4题。
3.下列地区中多发崩塌的是()A.黄河三角洲B.塔里木盆地C.华北平原D.江南丘陵解析:地势有起伏、降水较多的江南丘陵更容易出现崩塌。
选D。
答案:D4.最容易实施的减少崩塌的措施是()A.固定坡面B.改变岩性C.升高地下水位D.改变地质构造解析:改变岩性、升高地下水位和改变地质构造的难度极大,但是人为固定坡面则易于实施。
选A。
答案:A我国努力采取措施降低单位工业产值烟尘排放量,为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D.有序性原则7.该“风光路灯”最适宜销往()A.海口B.成都C.呼和浩特D.济南解析:“风光路灯”充分利用了太阳能和风能,西北地区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丰富,最适宜推广“风光路灯”,四个选项中只有呼和浩特符合。
选C。
答案:C8.若在郑州安装“风光路灯”,一年中太阳能板左右摆动幅度最大的季节是()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解析:太阳能板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上下左右摆动到最适合吸收阳光的位置,也就是说,从太阳升起到落下,太阳光线总是直射太阳能板,夏季太阳方位变化幅度最大,因此太阳能板左右摆动的幅度最大。
.与图乙比较,图甲所示() .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大.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小.比例尺较小,表示的范围较大.比例尺较大,表示的范围较小
.图中瀑布的落差可能是()
图中等高距为10 m,瀑布处有320 m、330 m、340 m三条等高线相交,则瀑布米;图示瀑布上部最大海拔接近350米,因桥梁处河流水位为
米,故瀑布落差小于36米;由上分析可知C正确。
.由东北向西南
.由东南向西北
日北半球日出东南(E方向),日落西南段的流向为由东北向西南。
________,南苏丹首都位于②地的________
甲、乙两幅图相比较,比例尺较大的是图________;若图甲中②地和③地的图上距厘米,则图甲的比例尺约为________(数字式)。
结合图中信息,描述南苏丹的地理位置特点。
题,从图中经纬度数值分布和②点的地理位置可判断,
根据图中经纬度数值并结合经纬度判断方法可推断,
个纬度,结合纬度相差1°,距离相差
厘米,故比例尺为。
第
根据经纬度可判断南苏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且位于低纬度,地处内答案:(1)(60°N,30°E)东南
位于北半球、东半球;位于内陆
苏丹以南,中非以东,乌干达、肯尼亚等国以北,埃塞俄比亚以西。
(2016·北京考试)读“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
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
2017年高考Ⅱ卷文综地理解析(高清)D23456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屑碎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
图3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9~11题。
9.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A.坡度和缓B.岩石裸露C.河流、沟谷众多D.降水集中10.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主要原因是①降水较少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③河流较长④风化物粒径较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1.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7A.海拔较高B.土层浅薄C.光照不足D.水源缺乏【答案】9.C 10.B 11.B【解析】二、非选择题:共160分。
第36~42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
第43~47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必考题:共135分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4分)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
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800余家小焦企业。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8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
图6示意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
(1)说明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的存在条件。
(8分)(2)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
(6分)(3)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
(4分)(4)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
(6分)【答案】(1)焦炭分布广泛,煤矿众多。
小企业投资少(技术门槛低),临近煤矿,运输费较低。
我国钢铁工业规模大,对冶金焦需求量大(市场需求大)。
课时过关练习7人口、城市与交通
一、选择题
(2016·全国卷Ⅰ)自20世纪50年代,荷兰的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形成城市在外、郊区在内的空间特征:该区中间是一个接近3 000平方千米的“绿心”——乡村地带;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的周围,城镇之间设置不可侵占的绿地。
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通过快速交通系统连接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
近20年来,该地区城镇扩展程度小,基本维持稳定的城镇结构体系。
据此完成1~3题。
1.兰斯塔德地区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
A.服务种类B.服务等级
C.服务范围D.服务人口
解析:兰斯塔德地区经过多次空间规划,使四个核心城市各具特殊职能,各城市分工明确,说明各核心城市的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各不相同,即通过空间规划限制了该地区各核心城市的服务种类。
服务等级、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是难以通过空间规划限制的。
答案:A
2.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显著促进该地区同类产业活动的()
A.技术创新B.空间集聚
C.市场拓展D.产品升级
解析:各城市服务职能和服务种类分工明确,必然会促进同类产业活动在同一城市的空间集聚,以获取规模效益。
答案:B
3.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可以()
A.提高乡村人口比重B.降低人口密度
C.促进城市竞争D.优化城乡用地结构
解析:该区的四个核心城市和其他城镇呈环状分布在“绿心”(乡村地带)的周围,且城镇之间设置的绿地不可侵占,既有利于城市群的发展,又有利于城市环境的保护,充分说明了兰斯塔德空间规划的实施优化了城乡用地结构。
答案:D
(2016·全国卷Ⅲ)与2014年相比,2015年上海市常住人口减少了10.41万人,外来常住人口更是减少了14.77万人,这是近20年首次出现的人口负增长。
调查发现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流向上海周边的中小城市。
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
据此完成4~6题。
4.导致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的主要原因是近年来上海市()
A.产业转型升级B.食品价格大增
C.环境质量下降D.交通拥堵加重
解析: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外来人口迁入,但2015年上海市外来常住人口减少,说明随着上海经济的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对劳动力需求减少,A项正确;食品价格大增、环境质量下降、交通拥堵加重都不是影响外来人口迁入的主导因素,B、C、D项错误。
答案:A
5.上海市减少的外来常住人口多流向周边中小城市,主要原因是这些中小城市()
①服务设施齐全②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③适宜就业机会多④生态环境较好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②④
解析:与上海市相比,周边中小城市的服务设施较差,且生态环境目前不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因此①④说法错误;周边中小城市承接了上海市转移的产业,就会有较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人口的大量迁入,因此②③说法正确。
故选C项。
答案:C
6.今后,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
A.资源密集型产业B.劳动密集型产业
C.资金密集型产业D.知识密集型产业
解析:材料中提到“上海市已制定‘十三五’期间人口增长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的策略”,说明今后上海将重点引进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上海市引进的产业从业人员将主要分布在知识密集型产业,D项正确。
答案:D
(2016·浙江卷)近年来,我国流动人口一直维持在2亿人以上,且持续增长,城乡间人口流动是主要的流动形式。
完成7~8题。
7.城乡间人口流动与城市经济发展、农村经济水平提高联系密切,下面三者关系排序应是()
①城乡间人口流动②农业专业化发展③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
A.①→②→③B.①→③→②
C.③→②→①D.③→①→②
解析:城市工业、服务业发展,扩大了劳动力的需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而农村劳动力的减少,又为农业专业化发展创造了条件,题中三者关系排序正确的是③→①→②,故选项D正确。
答案:D
8.关于我国人口流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人口流动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
B.生态环境是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
C.区域协调发展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
D.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可提高城市化水平
解析:人口的合理流动,可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选项A错误。
当前影响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即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选项B错误。
区域协调发展会缩小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而会减缓流动人口增长,选项C正确。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城镇人口向大城市流动不能改变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会提高城市化水平,选项D错误。
答案:C
港珠澳大桥全长近50千米,按六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中间段的海底隧道两端各建一个人工岛。
读图完成9~11题。
9.港珠澳大桥中部有近7千米修建了海底隧道,主要是为了()
A.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
B.保持珠江主航道的通航能力
C.节约建设成本,降低难度
D.方便旅客欣赏水下风景
解析:海底隧道建设成本比高速公路更高,难度更大,也没有缩短通行距离和时间;隧道为钢筋混凝土整体浇筑的沉管,不透明,不能欣赏水下风景;海底隧道建设在珠江的主航道处,主要是为了不影响珠江主航道的正常通航。
答案:B
简述沿中巴铁路由喀什到瓜德尔港主要地形类型与自然带的变化。
(2)分析瓜德尔港建港的区位条件。
(3)分析中巴铁路的修建对新疆经济发展的影响。
解析:第(1)问,从图中可以看出,中巴铁路由喀什向西南依次经过盆地、山脉、高原和平原。
自然带依次为温带荒漠带、高山植物区以及热带荒漠(草原)带。
第(2)问,主要从瓜德尔港的地理位置、建港条件、经济腹地以及政策等方面分析。
第(3)问,主要从对新疆交通布局、边境贸易、旅游和服务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发展的影响方面分析。
答案:(1)主要地形类型变化大致为盆地—高原山地—平原;对应的自然带变化大致为温带荒漠带—高山植物区—热带荒漠带(热带草原带)。
(2)南临印度洋,西距波斯湾较近,位置优越;水深港阔,不淤不冻;随着中巴铁路的建设,经济腹地更广阔;自贸区建立和政策支持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有利条件。
(3)为新疆增加一条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使新疆的交通布局更加合理;有利于边境贸易、边境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促进新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影响城镇布局等。
13.(2016·江西南昌模拟)结合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2015年9月,欧洲正面临二战后最大难民潮。
源源不断的难民主要来自叙利亚、利比亚等局势动荡地区。
据了解,此次难民潮有大批难民选择前往德国。
德国的经济发达,当前人口出生率和失业率都很低,政府和民众对难民持欢迎态度。
材料二一个叙利亚家庭需要花费两年的家庭收入,才有可能将家中的年轻人送到欧洲。
到达欧洲后,他们要找到工作或者做买卖,再将攒下的钱寄回家里,让其他家庭成员来欧洲团聚。
材料三下面为叙利亚及周边国家示意图和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
(1)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大量叙利亚难民选择到德国避难的原因。
(2)从人口角度分析,大量难民涌入将会对德国带来哪些影响。
(3)说明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的突出特征,并简析其原因。
解析:(1)以两国社会经济环境的差异切入,从德国有利于避难的条件——稳定的社会环境、宽松的难民政策、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经济收入等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2)结合德国的人口国情(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社会经济产生影响的具体表现(就业机会、社会负担、社会治安等),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
(3)读叙利亚难民避难地分布图,可以发现避难地主要为叙利亚的邻国,而且国家比较多,再结合这些国家的相关特征分析原因即可。
答案:(1)德国经济发达,能提供较好的救助(社会福利);就业机会更多;社会稳定,人身较安全;有宽松的难民政策。
(2)有利影响:增加劳动力,缓解人口老龄化。
不利影响:影响社会安定;与当地人竞争就业岗位;加重社会负担。
(3)多分布在邻国;分布在多个国家。
原因:距离近,路费少;可走陆路(不走水路),易于到达;文化、语言、民族、宗教等方面差异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