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
- 格式:doc
- 大小:983.50 KB
- 文档页数:6
第3讲水体运动规律网络构建名师点拨以水体运动为线索,重点掌握“三重点、三图示、一应用〞:“三重点〞:水循环环节及其影响因素;河流补给及其水文特征;洋流分布及其对地理环境影响。
“三图示〞:水循环示意图、河流流量过程线图、洋流分布及其变式图。
“一应用〞:应用水循环原理解释某些地理现象。
(2021 ·海南地理)科学研究说明,地球上水量是根本稳定;陆地水、海洋水、大气水水量也是相对平衡。
据此完成1~2题。
1.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 )A.蒸发B.水汽输送C.降水D.径流2.海洋水矿物质含量( )A.根本不变B.总趋势为增加C.总趋势为降低D.在冰期相对较低解析第1题,通过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陆地矿物质被搬运到海洋,因此实现海陆间矿物质迁移水循环环节是径流。
第2题,从上题分析可知,随着陆地矿物质不断被河流、地下径流等途径搬运到海洋,海洋水矿物质含量会逐渐增加。
(2021·全国文综丙卷)以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分水岭,由透水与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立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3~5题。
3.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C.降水变率增大D.河道淤积4.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 )①降水量增加②坡面径流增加③蒸发(腾)量增加④地下径流增加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5.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是(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解析第3题,森林植被具有修养水源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方面降水较多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水量也减少,进而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A项错误,B项正确;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项错误;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降水冲刷地面,河水含沙量增加结果,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原因,D项错误。
二轮专题强化练(2019·湖南永州模拟)下表为“永州市2018年某月连续三天的日出、日落时刻(北京时间)”。
据此回答1~2题。
1.与表中日期临近的节气是( )A.春分日B.夏至日C.秋分日D.冬至日2.根据表中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永州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B.地球公转速度越来越快C.华北平原正值小麦收获季节D.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答案 1.C 2.B解析第1题,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当地的昼长接近于12小时,春、秋分日昼长接近12小时,夏至日昼最长,昼长远大于12小时,冬至日昼最短,昼长远小于12小时,可把B、D排除;从表格中还可以看出当地日出时间越来越晚,日落越来越早,说明昼渐短,夜渐长,故可排除掉A,答案选C。
第2题,根据上题结论,由于直射点南移,永州离直射点越来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来越小,故A错;由于离1月初越来越近,故公转速度越来越快,故B 正确;华北平原种植冬小麦,每年9~10月份播种,次年5~6月份收获,故C错;印度半岛冬季盛行东北季风,故D错;综上所述,答案选B。
(2019·河北唐山模拟)搭载中国第35次南极科学考察队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于北京时间2018年11月18日16时离开澳大利亚霍巴特,开始穿越“西风带”,4天后到达南极浮冰区。
12月3日抵达南极中山站(南纬69°22′,东经76°22′)附近并进行卸货作业。
下图示意“霍巴特到中山站‘雪龙’号航线及霍巴特地理位置”。
据此完成3~4题。
3.霍巴特的地理位置最接近( )A.42°S,146°E B.43°S,147°EC.44°S,148°E D.43°S,147°W4.“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到达南极中山站进行卸货时看到太阳刚好位于地平线上,此时北京时间约为( )A.3时B.9时C.15时D.21时答案 3.B 4.A解析第3题,读图可知,霍巴特位于(43°S,147°E)附近,故选B。
第一部分专题训练专题一地球与地图、地球的运动强化练时间:45分钟分数:90分一、选择题(共11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9·山东寿光一中月考]读四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2题。
1.四区域发育的四条河段中,最相宜发展水上漂流运动的是()A.①B.②C.③D.④2.可以看到“白练垂空”意境的河段是()A.①B.②C.③D.④[2019·湖南衡阳八中质监]超级满月迎新年!2019年1月有两次满月,分别是1月2日和1月31日。
同时,1月31日的这次满月期间,我们还能观赏到精彩的月全食天象。
只要天气晴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能观赏到全过程。
右图为“地月系示意图”,阴影表示夜半球,甲、乙、丙、丁为月球绕地公转的位置。
据此完成第3题。
3.月全食发生时,月球位于图中的()A.甲B.乙C.丙D.丁[2019·北京卷]在乡村振兴安排中,某行政村拟修建的村史馆和培训中心分别位于该村西南部和东北部。
该村东西宽2千米,南北长1千米,主干道从南向北穿过,河流自东向西流经该村。
读图回答第4题。
4.与上述信息相符的是()A.甲B.乙C.丙D.丁[2019·四川成都七中模拟]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5~6题。
5.位于甲地旁边的某学校组织学生沿图示虚线进行郊游活动,行进过程中()A.在乙地感受飞流直下B.在丙地观赏峡谷风光C.在丁地远眺学校美景D.方向为自西北向东南6.该地拟建一水库,最佳的坝址为()A.乙处B.丙处C.丁处D.戊处[2019·江西南昌二模]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范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依据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完成7~9题。
7.乙图比甲图()A.比例尺更小B.比例尺更大C.等高距更小D.等高距更大8.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①E、F海拔确定相同②E、F海拔可能不同③M、N海拔确定相同④M、N海拔可能不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9.实际统计显示,与M、N两地相比,E、F两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其主要缘由是E、F两地()A.海拔更接近B.降水量更接近C.相互间热量交换快D.相互间纬度差异更小[2019·天津卷]天津广播电视塔(简称“天塔”)高度约415米。
考点4 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视运动1.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问题思考] 据图回答,甲图中当地球位于A点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地球由D到A位置移动的过程中,北半球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地球位于C点时,地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的最大值。
答案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90°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到一年中最大值,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纬度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后减小南回归线及其以南解析根据正午太阳高度分布的纬度特征,结合地球的公转轨道可知,当地球位于A点时,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向两侧递减,太阳直射点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值。
当地球由D移动到A位置时,即由春分日向夏至日运动,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向北回归线运动,因此,北回归线以北的点离太阳直射点距离逐步接近,正午太阳高度不断增大,而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点,有太阳直射的机会,当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达到最大,当太阳直射点离开时,开始减小,因此,在此时间段内,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的范围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大再减小。
当地球位于C点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回归线及其以南的范围离太阳最近,太阳高度角达到一年最大值。
[知识归纳](1)正午太阳高度的空间变化规律①文字描述: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分别向南北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距离越近(纬度差越小),正午太阳高度越大。
②图形描述③特别说明a.同线相等规律: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b.对称规律:以直射点所在纬线为对称轴南北对称的两条纬线,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及变化[问题思考] 上图为“地球部分地区昼夜分布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
专题1 地图与地球运动规律一、选择题某太阳能设备生产公司,测试新研发的“追日型”太阳能发电设备。
聚热板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旋转,使聚热板始终正对太阳,从而提高太阳能利用率。
据图回答1~3题。
1.为更好的开发销售市场,对主要销售目标城市进行测试,下列城市不适合作为测试地的城市是()A.某某B.某某C.某某D.乌鲁木齐2.在各城市中,经一年测试,下列测试结论正确的是()A.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大B.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越小C.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大D.纬度越高的城市,水平旋转角度的年度化幅度越小3.在测试时,集热板追日旋转时,下列记录正确的是()A.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B.水平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C.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大于冬至日D.竖直旋转速度,夏至日小于冬至日我国某小区阳台统一安装上下伸缩式晾衣架。
读图,回答4~5题。
4.与某某相比较,正午时悬挂晾衣架的绳索长度( )A.冬季长,夏季短B.冬季长,夏季长C.冬季短,夏季长D.冬季短,夏季短5.与某某相比较,正午时冬夏绳索长度伸缩变化的幅度( )A.大于某某B.小于某某C.等于某某D.无法比较下图是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及相应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甲、乙两图表示的实际X围完全相同(乙图等高线被省略),根据两图绘制的地形剖面图在形式上存在差异。
据此完成6~8题。
6.乙图比甲图( )A.比例尺更小B.比例尺更大C.等高距更小D.等高距更大7.在实际地面上,E、F、M、N四地海拔的关系是( )①E、F海拔一定相同②E、F海拔可能不同③M、N海拔一定相同④M、N海拔可能不同A.①③B.②④C.①④D.②③8.实际统计显示,与M、N两地相比,E、F两地年平均气温更接近,其主要原因是E、F两地( )A.海拔更接近B.降水量更接近C.相互间热量交换快D.相互间纬度差异更小下图为我国东南部某村等高线地形图,该区域生态环境差,正处于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该地主管部门编制了该区域《农业发展规划图》。
专题一大气受热过程微专题2 大气成分及下垫面差异对受热过程的影响【典题导入1】大气成分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2020年新高考浙江卷)氧化亚氮(N2O)在百年尺度内的增温效应是等量二氧化碳的近300倍。
农田是氧化亚氮的第一大排放源。
完成1、2题。
1.氧化亚氮具有增温效应,主要是因为()A.大气辐射总量增加 B.大气吸收作用增强 C.地面辐射总量增加 D.地面反射作用增强2.农田排放的氧化亚氮,主要来源于()A.作物生长时的排放 B.大气中氮气的转化 C.秸秆燃烧时的产生 D.生产中氮肥的施用【核心归纳】2.人类活动对大气组成成分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气溶胶、水汽等成分。
3.影响大气成分(空气质量)时空分布的因素:①重力因素(万有引力)②气象动力因素(风、对流与湍流、降水):风向决定扩散方向;风速决定扩散快慢;对流促进垂直扩散,湍流使大气无规律运动而造成风向的摆动和风速的脉动。
③天气形势(晴或降水):气流下沉,抑制扩散;气流上升,垂直扩散;降水使大气物质沉降;逆温抑制垂直扩散。
④地形地貌:造成局部空气环流(如盆地或谷地、海陆风、山谷风等),导致大气物质扩散或积聚⑤人类活动:破坏地表而改变大气成分(绿地、湿地、地表疏松程度);释放大气物质(CO2、氟氯烃与O3、酸性气体、农作物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农业固氮作物与人工合成氮肥、粉尘等);城市效应【知识迁移1】(2022·河北·石家庄二中高三阶段练习)读图“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近地面大气的升温与图中的()直接相关A.①吸收B.②吸收C.④大气逆辐射D.太阳辐射2.下列有关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A.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B.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C.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D.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典题导入2】下垫面差异及变化对大气受热过程影响(2023·湖南岳阳高三一模)地表反照率是指地面反射辐射量与入射辐射量之比,表示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和反射能力。
专题一学科工具考点01:经纬网与地图(1-7题);考点02等高线地形图及地形剖面图(8-20题,25题,26题, 27题) ;考点03“3S”技术(21-24题)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说明:请将选择题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主观题写在答题纸上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来源】陕西省西安市第一中学2016-2017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点01 易一架飞机沿低空飞行,太阳始终位于其正南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该飞机的飞行方向可能是( )A. ①B. ②C. ③D. ④2.若该地位于60°N,则飞行速度为( )A. 1670千米/时B. 1447千米/时C. 837千米/时D. 0千米/时【来源】新疆哈密第二中学2017年期末考点01 易读下面经纬网图所示内容,回答下列各题。
3.图中A、B、C、D四点位于西半球的点有( )A.1个点B.2个点C.3个点D. 4个点4.一架飞机沿最短航线从图中A点飞行到B点,再从B点飞行到D点,其航向是( ) A. 西南—西北—西南 B. 东北—东南—东北C. 东北—正东—西南D. 西北—西南—西北【来源】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期末考点01 易5.下图是地球经纬网示意图。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③点位于北半球、西半球B. ①点位于⑤点的东北方向C. 飞机由⑦地飞往⑥地,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南再向东北D. ⑦地的纬度等于该地看北极星的仰角【来源】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2016-2017学年期末考点01 难6.下图为北半球某区域经纬网图,图中经纬线之间的间隔都是相等的。
关于图中各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飞机由⑤地飞往⑥地,其最短航线的飞行方向是先向东北再向东南B. ③地位于①地的西北方C. 图中两处阴影部分面积相等D. ①、②两点间的距离等于⑤、⑥两点间的距离【来源】2017届陕西渭南合阳中学高三10月月考 7题考点01 8题考点02某人幻想试图从(24°S,59°W)入地,并始终保持直线前进且穿越地心。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哈尔滨模拟)下图为世界某一区域,该区域在较长时期内受图中气压系统控制。
读图回答1~2题。
1.若某科考队从甲到乙进行横跨半岛的地质考察,该考察线路的直线距离约为() A.280千米B.550千米
C.850千米D.1 100千米
解析:从甲到乙沿40°N纬线大致跨10个经度,其距离可借助30°N纬线上10个经度的长度来推算,10×111×cos45°<L<10×111×cos30°即785<L<961千米,由此可知,C选项正确。
答案:C
2.科考队在野外考察之际,当地的天气状况是()
A.低温干燥B.晴朗干燥
C.高温多雨D.温和多雨
解析:从图中经纬度可知为地中海地区,并且该地区受高压脊控制,因此当地天气为晴朗干燥。
答案:B
(武汉模拟)堰塞湖是由火山熔岩流、冰碛物、山崩滑坡体等堵截山谷、河谷或河床后贮水而形成的湖泊,堵截物质称为堰塞体。
堰塞体往往不够稳定,容易垮坝。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三个聚落都受到堰塞湖的不利影响,其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
A.a b c B.b c a
C.b a c D.c b a
4.与图中聚落分布规律最相似的地区是()
A.青藏高原B.西北地区
C.东北地区D.内蒙古高原
解析:第3题,从9月13日图可知,b城被淹没受影响最大;一旦堰塞湖溃坝,c城受灾严重,而a城几乎没有受到影响,故选B。
第4题,从9月11日图可知,城镇多沿河流分布,这与青藏高原地区的城镇分布最相似。
答案:3.B 4.A
(潍坊模拟)沿甲图E-F,A-B所作出的海平面气压变化图分别为乙图和丙图,据图回答5~6题。
5.①地比②地()
A.气压高,风速大B.气压高,风速小
C.气压低,风速大D.气压低,风速小
6.②地此时的风向为()
A.偏西风B.偏东风
C.东北风D.东南风
解析:第5题,从丙图上可知①地气压高于②地,从丙图曲线的倾
斜趋势可推测出①地附近的等压线比②地稀疏,故①地比②地风速小。
第6题,综合乙丙两图可知图甲区域为一高压脊控制,如图所示,②地
位于脊线上,无论南半球还是北半球,其风向都是偏西风。
答案:5.B 6.A
(广东高考) 读“2007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均GDP与人均CO2排放量散点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7~8题。
7.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的是()
A.上海、天津B.广东、福建
C.海南、贵州D.辽宁、山东
8.山西、内蒙古人均GDP不算高,但人均CO2排放量高。
其主要原因是()
A.自然资源贫乏B.交通设施落后
C.煤炭消耗量大D.第三产业发达
解析:第7题,首先分析坐标图纵、横坐标表示的内容,题干中明确要求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人均GDP高、人均CO2排放量低,由这些关键词可以得出答案。
第8题,根据学过的知识,山西、内蒙古是我国能源(煤炭)储量和开采大省(区)。
人均GDP不算高、人均CO2排放量高是因为大量消耗煤炭,排放出大量CO2所致。
答案:7.B8.C
(邯郸模拟)下图中箭头表示地表径流的方向,读图回答9~10题。
9.关于图中S、T两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S点位于山谷中
B.T处可能有河流发育
C.S点的海拔比T点高
D.在S点一定能看到T点
10.下图中,箭头指示海拔增大的方向,则经PQ的地形剖面图和经过S点的等高线的绘制,都正确的是()
解析:第9题,从图中径流流向可知T点为谷地,可能发育成河流;S地位于山脊上;S点的海拔和T点的海拔无法确定高低;S点和T点能否看到也无法确定。
第10题,S点地势较高,经过S点的等高线应凸向海拔低处。
答案:9.B10.A
11.(黄冈模拟)人民币上的地理知识随处可见。
观赏这些“国家名片”上的风景,可以视为最浓缩的“中国精华游”。
有关下图中四地的描述,正确的是()
A.①地景观的形成与长期的风力侵蚀作用联系密切
B.②地景观是受流水长期侵蚀逐渐形成的
C.③地景观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长期碰撞形成的
D.④地景观是水平岩层受挤压隆起形成的
解析:据图可知,长江三峡、壶口瀑布是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桂林山水是受流水溶蚀作用形成的;山东泰山属于断块山,是岩石沿断裂面上升形成的。
答案:B
12.读某工业地域生产模式示意图可知,该地域工业集聚的突出优点是()
A.增加钢铁产量,提高产品质量
B.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产品竞争力
C.减小劳动力数量,降低劳动成本
D.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降耗减排
解析:该工业地域最大的优点是把冶炼钢铁的矿渣进行加工,制成水泥和建材,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降低了对能源的消耗,减少了污染。
答案:D
二、综合题(共40分)
13.(南京调研)读我国部分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回答问题。
(18分)
(1)图中拉萨、重庆、杭州三城市中,气温年较差最小的是________,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4分)
(2)杭州与重庆相比,冬季气温较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3)图中沿115°E经线气温年较差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分)
(4)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之间气温差异较小的季节是________,试从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变化角度分析其原因。
(6分)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拉萨市气温年较差最小,原因是拉萨海拔高,夏季气温较低,冬季气温又不太低。
第(2)题,杭州冬季受冬季风影响大,而重庆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受秦岭阻挡,重庆受冬季风影响小,故杭州冬季气温较重庆低。
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沿115°E经线,由北向南气温年较差递增。
第(4)题,我国夏季南方正午太阳高度大,但日照时间较短,而北方正午太阳高度小,但白昼时间长,故夏季我国南方和北方地区气温差较小。
答案:(1)拉萨地形(2)低杭州受冬季风影响大(或重庆北部有山脉阻挡冬季风)(3)由南向北递增(4)夏季夏季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大,但白昼较短;北方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小,但白昼较长。
14.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1:攀岩运动是从登山运动中派生出来的一个竞技项目,它的雏形便是在高山探险过程中通过陡峭的冰雪岩石地形时,利用岩壁的突起、凹陷、缝隙等自然条件进行攀登,并发展成一种登山的基本技术,并于19世纪40年代传入我国。
材料2:近年来我国的攀岩运动发展迅速,华北某些城市迅速发展起了野外攀岩活动,大大推动了城市的旅游业发展,提高了城市的品位和形象。
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和地形剖面图(单位:米)。
(1)图中a、b、c、d、e五条虚线,有河流分布的是______________。
(4分)
(2)在图示范围内河流干流的流向是________。
图中陡崖的相对高度不超过________米。
(4分)
(3)地形剖面图是沿左图中剖面线AB、MP、RQ中的____________进行绘制的。
(2分)
(4)甲、乙两河段,通航条件较好的是________,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分)
(5)近年来,图中丙城市攀岩活动发展迅速,分析该城市发展攀岩运动的有利条件。
(6分)
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经纬网可知该地区为我国的南方地区。
在等高线地形图上,
河流总是分布在山谷地带,由地势高(等高线数值大)的地方流向地势低(等高线数值小)的地方,且河流流经地段的等高线总是向地势高的地方弯曲。
第(2)题,根据陡崖相对高度H的计算公式:(n-1)h≤H<(n+1)h(h表示等高距),可求出40米≤H<80米。
第(3)题,根据剖面图中的海拔找到左图中对应的剖面线即可。
第(4)题,河流通航航道一般位于地势落差小的平坦地段,乙处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第(5)题,攀岩运动是在特定地区发展的一项体育运动形式,发展攀岩运动的条件为有相对高度较大的陡崖、地势开阔、靠近城市,同时还要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完善的安全设施等。
答案:(1)b、d (2)自东南向西北80(3)MP
(4)乙乙河段所处地区水流汇集区域广,地势平坦,水流平稳,流量较大
(5)岩壁陡峭,直立性好,高度适宜,有利发展攀岩运动;岩壁地处开阔的地带,能容纳较多的游客观赏;攀岩岩壁距离城市较近,消费市场广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安全防范设施齐全等。
(回答任意三条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