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
- 格式:doc
- 大小:135.00 KB
- 文档页数:3
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隔缺损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指的是心房与心室之间存在的缺损,一般通过手术来修补。
但是对于一些非手术患者,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PFO封堵术)成为了较为理想的治疗选择。
本文就对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护理进行介绍。
1. 术前准备护理术前护理主要是饮食和安全方面的管理。
在前一天晚上,患者应注意饮食,避免食用过重、过油腻等大量产生气体的食物。
术前4小时禁食,切断肠胃蠕动以避免术中胃肠道暴涨。
术前护理还应包括体位准备、皮肤消毒、取血、放置静脉置管、氧气给予以及喉罩安排等方面的准备。
(1)镇静麻醉护理对于PFO封堵术而言,通常采用静脉全身麻醉。
但是,这种方案更需要控制麻醉深度,避免引起过度镇静或麻痹,从而导致频繁的心电图变化。
(2)导管运匀在手术中,特别是在导管运动过程中,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因为导管的过程可能会产生心律失常和按压心脏等一系列不利因素。
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意充分进行术前准备,减少术中过程中的因素不利影响。
(3)输血与输液在进行PFO封堵术时,患者往往需要输血或者输液支持。
但是,对于输液过程中的严格控制是非常必要的。
严格控制输注管中的气泡数量,避免出现空气栓塞等相关窘境。
(4)心电生理监护在进行PFO封堵术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电生理监护。
除了对心率,心律进行测量外,对心房、心室表示QTc的监测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这种监测往往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快速判断患者是否可能在术中发生危急情况。
(5)止血、消毒护理在导管进行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导管穿破血管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术中必须严格的止血和消毒管理,避免感染等方面的风险。
(1)观察发现可能的并发症术后,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发现并缓解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发热、胸痛、呼吸窘迫等。
(2)释放引流管术后,患者需要留置引流管,它的作用在于减少血流量和血压,预防血肿等情况的发生。
释放引流管时,需要注意观察出血程度,以保持引流管畅通无阻。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器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主要有封堵器堵闭和球囊扩张两项主要技术,对于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先天性缺损使用堵闭术,而对于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等疾病则使用球囊扩张术治疗。
目前常用的封堵器为Amplatzer封堵器,其优点有:中心自膨性,自向心性,可反复回收, 输送鞘小,操作简便,并发症少,适应征选择范围广,完全封堵率高, 安全性高。
1.房间隔缺封堵器
房间隔缺封堵器
Amplatzer房间隔缺损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网密集编织而成的自膨性双伞结构,双伞间有一短的腰部连接,腰部直径与房间隔缺损大小一致.双盘及腰部充填的三层聚酯补片由聚酯线牢固缝合至每个盘,通过聚酯片诱导血凝增加装置的封堵能力,从而达到完全封闭。
2. 动脉导管封堵器
动脉导管封堵器
Amplatzer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也是由镍钛合金网密集编织而成,其单盘直径较腰部多出的2mm边缘保证了装置安全定位与导管未闭口,网内的三层聚酯补片诱导血凝增加装置的封堵能力。
3.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室间隔缺损封堵器
Amplatzer室间隔缺损封堵器是由镍钛合金网密集编织而成的自膨性双盘结构,双盘间由一短的腰部连接,腰部直径与室间隔缺损大小一致.双盘及腰部充填的三层聚酯补片由聚酯线牢固缝合至每个盘,通过聚酯片诱导血凝增加装置的封堵能力,从而达到完全封闭。
4.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
缺血性脑卒中与卵圆孔未闭存在明显相关, <55岁的卒中患者40%为隐性卒中。
卵圆孔未闭封堵器与房缺封堵器材料相似,但其右房伞直径大于左房伞。
5.肺动脉瓣狭窄球囊扩张术
肺动脉瓣狭窄是一种较严重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常有胸闷、气喘、紫绀、发育障碍等。
将可膨胀的球囊经导丝送至肺动脉瓣口,用造影剂充盈球囊使其扩张,使狭窄的肺动脉瓣撕裂、扩张,从而明显改显临床症状,可以完全替代外科手术治疗。
手术时间短,创伤极小,安全,疗效好,再狭窄发生率低。
主要适应证:单纯性典型的PS,压差≥4.7Kpa(35mmHg),瓣膜发育不良型约2/3有效;法乐三联症;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伴肺动脉瓣狭窄者的姑息疗法;术后再狭窄的扩张治疗
6.经皮球囊主动脉瓣成形术
仅能适用于非瓣膜发育不良型,压差大于6.7Kpa(50mmHg)的单纯AS。
球囊/瓣环比小于1为宜。
主动脉缩窄扩张后安置血管支架减少术后再狭窄仍可用球囊扩张术治疗。
适合于导管介入治疗的常见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房间隔缺损(中央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卵圆孔未闭、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瓣狭窄、动静脉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