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预适应
- 格式:ppt
- 大小:865.00 KB
- 文档页数:35
缺血预适应训练真的假的
缺血预适应训练(ischemic preconditioning training)是一
种运动训练方法,旨在通过短期、间断性的缺血刺激来提高身体对
氧气的利用效率,从而增强运动表现和促进康复。
这种训练方法最
初是在医学领域中用于心脏手术等方面的研究,后来逐渐被运动科
学领域引入,并受到了广泛关注。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基本原理是通过短暂的缺氧刺激,激活体内
的一系列适应性生理反应,包括促进血管生成、改善血液循环、提
高肌肉对氧气的利用效率等。
这些生理适应对于提高运动员的耐力、力量和速度等运动表现具有积极的作用。
此外,缺血预适应训练也
被认为对于促进康复、减轻肌肉疲劳和预防运动损伤有一定的益处。
然而,关于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仍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研究表明,这种训练方法可以显著改善运动表现,但也有一些
研究指出其效果并不明显,甚至可能存在一定的风险,如导致血液
循环问题或其他不良反应。
因此,对于缺血预适应训练的长期效果
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来加以验证。
总的来说,缺血预适应训练作为一种新兴的运动训练方法,具
有一定的潜力,但其效果和安全性仍需要更多的深入研究。
在进行这种训练时,应该谨慎选择合适的训练方案,并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训练的效果和安全性。
预适应训练作用、适应人群、坚持的好处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主要作用
1、保护心肌,防治心梗、脑梗、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同时可用于支架手术(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患者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作用;
2、抗缺血,减轻缺血、缺氧反应,增强血管功能,增强人体抵抗力及运动能力;
3、激活人体内源性物质一氧化氮、腺苷、缓激肽的产生,促进血液循环。
缺血预适应训练适应人群
1、日常生活中有胸闷、气短、疲劳、乏力的人群;
2、有高血压、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家族史的人群;
3、精神压力大、久坐办公室、缺乏运动等人群;
4、吸烟、酗酒、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5、有高血压、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的人群;
6、有脑血栓、脑梗塞、中风等疾病的人群;
7、处于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的人群;
8、下肢水肿、乏力、活动能力下降的人群;
坚持做缺血预适应训练的好处
1、增加血管弹性;
2、使血管壁光滑;
3、血管微扩张;
4、建立侧支循环;
5、促进血液循环;
6、防止血栓形成;
7、改善睡眠;
8、调整血压;
9、预防心梗脑梗;
10、减少梗死面积、减轻后遗症;
11、加速脑卒中或心梗病后康复期身体恢复;
12、一次预适应训练相当于5000米血液循环运动量;。
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形容缺血适应训练的重新定义概述:缺血适应训练(Ischemic Preconditioning,IPC)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训练方法,通过短期缺氧处理来促进机体对缺血缺氧的适应能力。
过去,人们通常将其定义为器官或组织在短时间缺血缺氧条件下产生的适应性变化。
然而,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缺血适应训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缺血缺氧范畴,而是涵盖了更广泛的生理调节和适应过程。
简介:缺血适应训练最早被发现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人们观察到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心脏组织更加耐受缺血期间产生的负面影响。
这一发现引起了科学家们的兴趣,他们开始探索缺血适应训练对其他器官和组织的影响,并逐渐在各个领域中得到应用。
传统上,缺血适应训练主要通过短暂的缺血处理来模拟缺血缺氧情况。
在心脏病患者中,医生会通过间断性心脏缺血训练来提高心脏的耐受性。
然而,随着对缺血适应训练的深入研究,人们逐渐发现包括缺氧、缺糖、缺营养等不同类型的适应性缺失与缺血适应训练有着相似的效果。
由浅入深地探索缺血适应训练的不同方面:1. 缺氧适应性:缺血适应训练最直接的作用是通过缺氧处理来促进机体对缺氧的适应。
缺氧适应性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生理现象,它可以调节细胞的代谢、氧化还原状态和能量供应等重要机制,从而提高细胞耐受力和生存能力。
2. 缺糖适应性:对于代谢受限的细胞和组织,缺血适应训练同样可以有效地提供保护。
缺糖适应性是缺血适应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调节葡萄糖代谢、抗氧化能力和细胞能量平衡来改善细胞对缺糖的耐受性。
3. 缺营养适应性:除了缺血缺氧条件下的适应性变化,缺血适应训练还可以调节细胞对营养和氧化应激的适应能力。
缺营养适应性是缺血适应训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优化营养供应、调节氧化应激反应和改善细胞生存环境来保护细胞免受损害。
4. 广义的适应性:除了上述传统的缺血适应训练范畴,广义的适应性还包括了针对其他生理和病理状态的训练。
缺血适应训练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
心肌“缺血预适应”:概念,可能的发生机制及其临床意义
伍贵富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年(卷),期】1996(023)004
【摘要】心肌缺血预适应是指心肌在经历多次,短暂的缺血刺激以后出现的一种
自发性保护现象。
这种现象已在诸多的动物试验和临床观察中得到证实。
其产生机制沿未完全阐明,可能缺血刺激催化了心肌细胞内某一种效应物质的磷酸化过程,一旦心肌缺血预适应的机制被揭示,它可能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带来突破性的进展。
【总页数】3页(P153-155)
【作者】伍贵富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41.405
【相关文献】
1.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J], 李海鹰;张怀勤;林捷;黄伟剑
2.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J], 蔡衡;刘艳兰;丁春华;林青;张
文娟;万征
3.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塞中的临床意义 [J], 张素荣
4.心肌缺血预适应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J], 饶志荣;邱汉婴;吴征斌;王水
珠
5.心肌缺血预适应对心肌梗塞发生率与心梗范围的对照分析 [J], 曾毓梧;李自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IPC医学名词解释
IPC是英文ischemic preconditioning的缩写,意思是心肌缺血预适应,指的是反复短暂的心肌缺血对心肌产生保护作用,使心肌对更长时间缺血的耐受性增强的现象。
缺血预适应这个概念是在1986年由美国的murry博士率先提出的,简单来说就是经常对人体进行反复的、短暂的、无创伤、无危害的缺血预适应训练,能够激发人体免疫系统的应急机制,产生和释放内源性保护物质(如:腺苷、缓激肽、一氧化氮等,这些物质参与保护心肌和能量代谢)减轻和抵抗随后更长时间因为人体缺血缺氧造成的损伤。
有效的避免发生脑梗死,心脏猝死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意外发生。
缺血预适应心肌保护炎症机制的实验研究的开题报
告
一、选题背景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严重危及人类健康。
在心肌梗
死的治疗中,研究和探索心肌保护的方法是十分重要的。
其中,缺血预
适应是一种有效手段。
缺血预适应指在慢性缺血状态下,心肌受到适应
性保护,进而在心肌梗死时减轻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其机制复杂,其
中炎症机制在缺血预适应中起到了关键作用。
因此,研究缺血预适应中
的炎症机制对于探索心肌保护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究缺血预适应对心肌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重点关注
其中炎症机制的变化及其与心肌保护的关系,为寻找缺血预适应的适宜
时机和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体外模型
将大鼠心肌细胞分为缺血组、预适应组和常规对照组,分别模拟缺血、预适应和正常情况下的心肌细胞,采用细胞培养、Western blot、PCR等技术分析炎症相关指标的变化,进一步探究缺血预适应中的炎症
机制。
2、体内模型
将大鼠分为缺血预适应组、豁免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
预计采用慢性缺血预适应方法,在缺血再灌注的情况下观察大鼠心肌组织的变化。
采用荧光定量PCR、心肌酶活性检测等技术检测心肌细胞内CAVD、TNF-α等相关炎症因子的水平。
四、研究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缺血预适应中炎症因子的变化及其与心肌保护的关系的探究,可以为心肌梗死的治疗提供新思路,以及缺血预适应的应用提供有益的实验依据。
同时,也可以为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提供有益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缺血预适应训练的方法及步骤哥们儿,今天咱们来聊一聊缺血预适应训练这个话题吧,究竟怎么做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呢?跟着小弟我一步一步走,你就知道啦。
1. 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什么是缺血预适应训练。
其实就是通过断断续续的供氧来激活身体的应激反应,这样就能提升身体对缺氧的适应能力,让自己更能够应对各种极限挑战。
1.1 那要怎么进行这种训练呢?其实很简单,最常见的方法就是进行间歇性低氧训练。
就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让身体短暂感受氧气的匮乏,然后再补充氧气,多重复几次后身体就能慢慢适应这种状态了。
1.2 当然,不要贪多哦,慢慢来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不要一下子就把自己逼到极限,适度的挑战才能让身体慢慢变强。
2. 接着,咱们得注意一下训练的时间和频次。
一般来说,最好是每周进行23次的
训练,每次持续2030分钟,时间不宜过长,频次也不宜过多,要给身体足够的恢复时间。
2.1 老铁,别以为天天玩这个就是好事,身体是会累坏的,适度滴训练才是王道。
2.2 要注意训练时间的选择,最好是在早晨或傍晚,气温适中,空气清新,这样训
练效果会更好哦。
3. 最后,咱们要注意恢复和营养补给的问题。
训练后要及时补充水分,合理摄入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质,帮助身体更好地恢复。
3.1 切记,休息也是训练的一部分哦,要给自己足够的时间休息,让身体有机会恢
复和成长。
3.2 吃喝玩乐要有度,营养均衡才能让训练效果更加明显。
记得啦,合理饮食才是身体的基石。
哥们儿,缺血预适应训练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慢慢来,不要急功近利。
只要坚持每天都有进步,就一定能够看到身体的变化。
加油!。
2. 概念:是指组织器官经反复短暂缺血及再灌注后,能明显减轻随后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
1. 发现:Murry CE等1986年在犬模型研究中发现,通过4次短暂的缺血-再灌注预处理(5'-5')能明显减少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40'-3d)造成的心肌梗死面积。
Murry CE et al. Circulation, 1986,(5): 74: 1124-363. 机制(通过三个环节):(1). 触发因子:即在缺血预适应时释放的内源性物质(如腺苷、缓激肽等);(2). 中介物质: 即触发因子与受体结合后所活化的蛋白激酶(如PKC )等;(3). 效应物质:指产生终末效应的离子通道和细胞保护蛋白(如K ATP 、HSP等)。
IPC 30周年庆典合影,2016年5月,巴塞罗那4. 研究拓展:早期相缺血预适应,延迟相缺血预适应,远程缺血预适应,药物预适应,缺血后适应,临床应用研究等。
(1). 早期相缺血预适应与延迟相缺血预适应5. 主要方式早期相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早期相,3h 内) 腺苷缓激肽阿片肽NO 受体PKC, MAPKs, PTKs, PI 3K-AKTK A TP 开放-mPTP 转录因子基因转录细胞核HSPs BCL2VEGF iNOS COX-2延迟相缺血预适应保护作用(第二窗口,12-96h)细胞膜触发因子中介物质效应物质效应物质(2). 远程缺血预适应(remote IPC, RIPC)概念:指预适应的组织与被保护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织在空间上存在距离,甚至属于不同器官的情况。
心内:左旋支→前降支→心肌梗死↓器官间:肾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梗死↓肠系膜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梗死↓ 肢体→冠状动脉→心肌梗死↓(Hausenloy DJ et al, Cardiovasc Res, 2008)远程缺血预适应的临床应用Hausenloy DJ et al. Basic ResCardiol, 2016, 111(6): 70.无创性肢体缺血预适应对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患者、急性心肌梗死施行PCI患者具心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