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 格式:doc
- 大小:25.50 KB
- 文档页数:6
渔业资源视角下中国沿海休闲渔业发展研究张广海,张震(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100)摘要:我国沿海休闲渔业在经历了资源开发、市场增长、基础设施改善、产业链复合化、目的地示范化等综合性建设后,其发展或将面临渔业资源的制约。
通过对传统渔业、海水养殖、增殖放流与休闲渔业迚行相关性分析与检验,迚而验证了渔业资源与休闲渔业乊间确实存在较高的相关性。
以此为基础,以渔业资源供给为视角划分休闲渔业发展模式,即自然供给、传统养殖与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幵对三类发展模式特点迚行归纳。
相比而言,海洋牧场休闲渔业在渔业资源供给、休闲渔业体验性表现等方面具备一定优势,是我国沿海休闲渔业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关键词:休闲渔业;渔业资源;海洋牧场;增殖放流中图分类号:F326.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019)03-0034-09我国沿海休闲渔业迚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社会各界对休闲渔业关注程度日益提升,休闲渔业的相关研究也不断增多,主要以休闲渔业基础理论研究包括基本概念、类型、功能与意义以及各地区休闲渔业发展特点与评价研究为主[1]。
我国的休闲渔业在追逐休闲渔业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同时,或将面临着来自近海渔业资源逐年减少的威胁。
借鉴国外休闲渔业的相关研究[2]发现在一些休闲渔业发达国家或地区,休闲渔业的开发主要是以渔业资源为核心对休闲渔业展开的评估与管理,而这一方面研究正是我国目前所欠缺的。
本文将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渔业资源角度,分析我国休闲渔业发展问题,从而明确我国休闲渔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一、我国沿海休闲渔业发展概述休闲渔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源进流长,但真正意义上迚入快速发展轨道则是上世纪90年代末,依托当代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而兴起。
近些年,在休闲渔业不断地发展与完善过程中沿海各地休闲渔业也初具觃模,各具特色,基本上满足了市场发展的需求。
国内基本形成三大休闲渔业区域中心:黄渤海以辽宁省大连市、山东省青岛市、烟台市为区域中心;东海以浙江省舟山市、宁波市、福建省福州市、厦门市为区域中心;南海以广东省深圳市、珠海市、湛江市、海南省三亚市为区域中心,形成了全国性的休闲渔业网络栺局。
中国海洋水产养殖概况与管理第一章海水养殖概况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有10个沿海省份,海岸线长18000公里,海域面积300万公顷,可供水产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250万公顷。
目前海水动植物养殖种类已达100多种。
2012年中国水产养殖面积808.84万公顷,水产品总产量为5907.68万吨,其中养殖产量4288.36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72.59%;捕捞产量1619.32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27.41%。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水产养殖大国,水产养殖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60-70%。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开始调整渔业产业结构,逐步减少捕捞量,增加养殖产量。
2012年中国海水养殖面积为218.09万公顷,养殖总产量1643.81万吨(占海水产品中产量的54.19%),总产值2264.54亿元。
海洋捕捞(不含远洋)产量1267.19万吨,产值1706.67亿元。
现代中国海水养殖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并经历了4次浪潮。
第1次是藻类养殖。
低温育苗、筏式养殖和海区施肥技术的应用,促成海带养殖业的迅速发展;第2次是贝类养殖,引种、育苗和吊养技术的突破,使中国海湾扇贝养殖产量跃居世界第一;第3次是对虾养殖,工厂化育苗和池塘养殖技术的突破,使中国对虾养殖产量猛增;第4次为鱼类养殖,网箱的应用提高了养殖面积和产量。
海参养殖正在形成第5次浪潮。
海水养殖面积从1954年的2.5万公顷增加到12003年的153.2万公顷,50年增长了61.3倍,2012年达到218.09万公顷。
海水养殖总产量由1954年的15.4万吨增至2003年的1253.3万吨,50年增长了81.4倍,2009年海水养殖总产量达到1405万吨。
在海水养殖产量不断增加、品种不断增多的同时,主养品种却发生了重大变化。
1960-1980年,大型海藻产量占中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的50~60%,其中海带产量最高,到1980年达到25.3万吨(干质量).但从1981开始,大型海藻在海产品中的比重开始下降,而贝类、虾蟹类、鱼类等经济动物所占比重开始上升。
渔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渔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一、引言渔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我国的特色优势产业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渔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渔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报告旨在通过调研,对我国渔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渔业资源中国拥有辽阔的海洋和内陆水域,是世界上渔业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根据统计,在我国的17个省份和4个直辖市中,有100多个市县从事渔业生产。
我国渔业资源丰富,包括海洋渔业资源和内陆渔业资源两大类。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包括鱼类、虾类、贝类等,而内陆渔业资源则主要包括淡水鱼类和河蟹等。
三、渔业发展经济效益渔业是我国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据统计,近年来我国渔业总产值稳步增长,各项经济指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9年,我国渔业总产值达到2006亿元,同比增长5.6%。
同时,渔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为广大农民提供了增收的途径。
四、渔业发展面临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日益增多,渔业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过度捕捞导致资源枯竭和生态破坏。
一些地区的捕捞水平过高,导致渔业资源逐渐枯竭,捕获的鱼类数量和质量也在下降。
其次,污染物排放对渔业产生不良影响。
河流和海洋的污染日益严重,污染物直接影响渔业生态环境和渔产品质量。
此外,缺乏科技支持也制约了渔业的发展。
相比其他先进国家,我国在渔业科技领域的研发和应用仍然相对薄弱。
五、渔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和建议。
首先,制定合理的渔业管理政策,加强渔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工作。
采取科学的资源管理措施,限制过度捕捞,维护渔业生态平衡。
其次,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提高渔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加强水域监测和治理,呼吁广大民众共同参与环境保护。
此外,加大对渔业科技研发和应用的支持力度。
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加强渔业科技创新,提高渔业生产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中国渔业发展现状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渔业发展的现状,对比了2009年和2008年渔业各方面的数据,提出了未来中国渔业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中国渔业现状方向中国地处亚洲大陆东南部,东南两面临海,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四大海域面积辽阔,总面积达470万km^2,有海洋生物3000多种,其中可捕捞、养殖的鱼类有数千种,其中,海洋鱼类1700多种,淡水鱼类800多种,虾、蟹、贝、头足类和藻类等水生经济动植物多达数千种。
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内陆水域最多的国家之一,水面类型齐全,分布广泛,流域面积在1000多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500多条,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120多个,还有数万座大中型水库、数亿亩稻田和低洼盐碱荒地[1]。
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渔业资源,为发展渔业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1、我国渔业发展现状改革开放2 0年来,我国渔业资源开发利用稳步发展,效益显著。
进入21世纪后,渔业资源相关产业的发展成为了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2009年我国渔业产品总产量达5116.40万t ,其中海水产品达2681.55万t ,淡水产品达2434.85万t 。
人均占有量达到38.32 k g ,超出世界平均水平10多k g(见表一)。
据国家统计局资料显示,2009年全社会渔业经济总产值11445.13亿元,其中渔业产值5937.37亿元,占渔业经济总产值的51.87%[2]。
表一:中国水产品产量发展态势指标2008水产品产量(万t) 2009水产品产量(万t)2009年比2008年增长幅度(%)水产品总产量4895.60 5116.40 4.51 海洋捕捞1149.63 1187.61 2.52 海水养殖1340.32 1405.22 4.84 淡水捕捞224.82 2 18.38 -2.86 淡水养殖2072.5 2216.46 6.95 海水鱼类864.36 880.82 1.90 海水虾蟹类288.75 303.58 5.14 海水贝类1072.46 1120.02 4.43 海水藻类142.27 148.41 4.32 淡水鱼类1998.46 2109.90 5.58 淡水虾蟹类210.06 228.83 8.94 淡水贝类50.08 51.95 3.73 淡水藻类0.62 0.7 13.751.1 养殖业目前,养殖仍是获得渔业资源的重要途径。
论山东日照海洋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3300字摘要: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最具潜力的新兴产业[1]。
日照市东临黄海、南拥海州湾,当地人民的生活与海洋息息相关,渔业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传统支柱产业。
文章现对渔业经济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进行分析,提出怎样让渔业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经济发展;海洋渔业;海洋世纪一、日照渔业的经济现状1.传统特色优势显著作为中国著名四大渔场之一的日照面朝海州湾腹地,海州湾渔场。
日照人自古就凭借着临海之便得渔盐舟楫之利,在渔业生产作业中,不断改革创新渔具渔法技术,捕鱼技术始终走在山东前沿,甚至有些技术已经闻名全国。
日照渔民从古至今就有到外地渔场捕捞的习惯,外地的渔场有南、北口之分,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南口北口大网捕捞量就占大网总产量的45%以上,南口包括舟山、长江口等,北口包括辽东湾、渤海湾.葫芦岛等地。
70年代之后,随着大马力渔船的投入,又开辟了石岛外、济州岛、前三岛等外海渔场,外口捕捞量所占份额进一步提升。
二、日照渔业面临的新挑战1.不利条件(1)日照的渔业发展面临重重困难。
目前日照优势产业的捕捞生产面临资源日益衰竭,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大发展时期"掠夺型";的捕捞。
随着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的实施,国内捕捞的领域面积越来越小。
大马力船也从努力开发多年的外海中退出。
由于超过了环境承受力,扇贝养殖业经过了最初几年的高效益之后,出现了高温期大量死亡现象。
对虾养殖、紫菜养殖等病害问题现在仍无法得到良好的解决,只能把它降到最低。
日照渔业整体加工水平仍处在粗放模式中,冷库效益波动起伏,精深加工能力偏低。
(2)日照渔业劳动力素质的趋势整体下降。
近年来,当地部分渔业劳力"弃海上陆";,从事了流通等第三产业。
据调查,自本省内陆地区和江苏、四川、河南、辽宁等地的渔民占了日照渔业生产一线的70%左右。
这些从内陆补充而来的渔业民工,他们的渔业知识和渔业经验都相当匮乏,劳力的整体素质明显的下降。
海洋渔业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使海洋渔业实现了进步与发展,目前,我国的海洋捕捞产量已位于世界首位。
作为海洋产品核心生产国,我国的海洋渔业管理存在诸多问题,如过度捕捞致使鱼类资源面临枯竭等。
本文基于此类现象简单分析我国的海洋渔业管理现状并提出改善方案,以供参考。
关键词:海洋渔业;管理现状;生态化管理引言:由于管理体制不够完善,我国的海洋渔业管理问题较为突出。
为使海洋鱼类资源免遭破坏,基于生态化管理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针对海洋渔业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索科学管理方式是本文围绕该课题展开讨论的原因所在。
1.我国海洋渔业管理现状1.1捕捞强度过大资源临近枯竭近海区域的过度捕捞导致海洋渔业资源日趋衰竭。
捕捞增产刺激了狩猎型的海洋渔业产业发展,使海洋渔业资源开发流程失去秩序,资源生产率降低、品种退化。
比如渤海湾在六七十年代虾产量最高达四万吨,但过度捕捞导致其产量日趋下降,已濒临枯竭。
1.2生态污染严重海洋生态污染和资源过度开发让渤海、黄海等近海渔区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水体富营养化,引发赤潮。
其中海湾、河口等地区的污染情况更加严重。
举例说明某沿岸设有70多处排污口,每年约排放3亿吨污水与10万吨污染物,污染指数严重超标,海洋渔业濒临绝迹。
不合理筑坝、砍伐、围垦破坏了大量沿海区域的生态系统,导致海水倒灌[1]。
1.3管理手段与制度落后目前,我国的海洋渔业管理由于缺少科学的管理制度,难以进行统一协调,不仅降低了管理效率还影响了渔业生产。
《渔业法》并未得到及时完善和改进,加上许多管理部门在进行执法时经常因为权利限制受到不同程度的阻碍。
比如,针对违规捕捞渔船罚款之后还可以正常捕捞的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措施。
且陆上检查地点主要为冷库,忽视了码头、和水产市场等地点,执法工作不能够发挥其应有作用。
1.改善海洋渔业管理现状的策略2.1建立健全海洋渔业资源管理体系近年来,我国已采取各类手段用于海洋渔业资源保护工作。
浅析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中的优势和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中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战略是,着力改善海水养殖环境,加强海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构建病灾风险预警体系,及时提供技术支持;提高海水养殖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重视海水养殖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广;加大政策扶持,提高海水养殖户生产积极性;科学制定海水养殖发展规划,适度控制规模。
关键词:海水养殖;发展规划;研究方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确定了“以养为主”的渔业发展方针,将渔业发展中心由捕捞业转向养殖业。
2008 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为 4895. 6 万吨,其中,海水养殖产量 1340. 3 万吨,占水产品总产量的 27. 4%,海水养殖业在中国水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近几年来,中国水产品总产量一直占世界水产品总产量的 30% 以上,水产养殖总产量占世界水产养殖总产量的70% 左右。
一、海水养殖业发展优势1.海水养殖资源丰富,碳汇功能突出海水养殖资源的丰富程度关系到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海域面积居世界第四,邻接中国大陆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跨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三大气候带,蕴藏着丰富的渔业资源。
水深在 200 米以内且适宜于渔业生产的大陆架面积为 227. 0 万平方公里;沿海滩涂宽广,适宜于养殖的面积有133. 3 万公顷。
中国不仅是农业大国,而且是海洋大国。
进入 21世纪之后,在陆地资源有限和开发空间受到制约的情况下,国际社会日益重视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水养殖业。
2.海水养殖品种多、产量高据世界粮农组织(FAO)统计,2000 年世界海水养殖品种为 99 种,在中国养殖生产的品种有 67种,占总数的 2/3。
其中鱼类 35 种、甲壳类 14 种、贝类 42 种、藻类 8 种,中国养殖生产的品种分别有18 种、9 种、30 种和 8 种。
3.市场前景广阔联合国营养组织和粮农组织研究发现,鱼类是人类 21 世纪最佳动物源蛋白质,全世界有 1/6 人口将鱼类作为主要的动物蛋白质来源,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水产品需求将会持续增长。
海洋渔业调研报告海洋渔业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海洋渔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性产业之一。
为深入了解当前海洋渔业的发展状况和面临的问题,本次调研对海洋渔业进行了深入分析。
二、调研方法1. 文献分析法:收集和分析相关的研究报告、统计数据和政策文件等。
2. 实地调研法:走访渔港、渔船和渔民等,了解实际情况。
三、调研结果1. 发展态势:海洋渔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业生产总值逐年增长,但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产能过剩和资源短缺等问题逐渐凸显。
2. 政策支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如加大渔业科技研发投入、推动渔业结构调整、加强资源保护等,以促进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3. 技术创新:渔业技术的创新对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保护海洋资源起到关键作用。
目前,一些先进的技术已经应用到渔业生产中,如远程实时监控系统、海洋生态保护技术等。
4. 产业转型:随着渔业资源的枯竭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传统的捕捞和养殖模式正在逐渐向多元化、高效化转型。
发展远洋渔业、水产养殖和海洋渔业休闲观光等新模式成为发展方向。
5. 资源保护:海洋资源的保护是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监测、加大污染治理力度、禁止非法捕捞等是保护海洋资源的重要措施。
四、调研建议1. 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渔业科技研发的投入,推动渔业技术的创新应用,提高渔业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2. 促进产业转型:加快推进渔业产业结构调整,鼓励发展新兴的渔业模式,如水产养殖等,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3. 加强监管力度:加强对海洋渔业的监管,打击非法捕捞行为,加强污染治理,保护海洋生态环境。
4. 加强培训和教育:提高渔民的技能水平,推动渔民素质提高,培养更多的渔业专业人才。
5. 加强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共同保护、管理和开发海洋资源,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
五、结论海洋渔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产业,但面临诸多挑战。
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加强监管力度等措施,可以实现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海洋资源,促进经济繁荣。
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中国是一个拥有广阔海洋的国家,海洋资源也是中国宝贵的资源之一。
近年来,中国海洋产业迅速发展,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中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一、海洋产业的几个主要领域中国海洋产业主要包括:海洋渔业、海洋能源、海洋环保、海洋旅游、船舶制造、油气开发等领域。
其中,海洋渔业是中国海洋产业的主要领域之一,既是我国经济主要支柱之一,也是改善农民生活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海洋能源领域主要包括海洋风电、海洋光伏、潮汐能等。
海洋环保领域主要包括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垃圾治理等。
海洋旅游领域也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我国海岸线长达1.8万公里,自然风光优美,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旅游。
总之,海洋产业领域广阔,前景十分广阔。
二、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海洋产业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近年来得到了空前发展。
截至2019年,中国共有37个海洋港口,其中30个拥有1万吨以上的货运码头。
截至2018年底,全国海洋渔业总产值已达到了2664.2亿元,是农业总产值的两倍。
海洋旅游的年产值达到了1.1万亿元,船舶产量连续多年居全球第一位。
同时,中国还在北极破冰船建造等领域有所建树。
海洋产业已经成为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重点领域之一,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
三、中国海洋产业的存在问题与海洋产业的快速发展相比,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首先,中国海洋渔业资源正在遭受过度开发的问题,导致了渔业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次,在海洋开发中,我们缺乏核心技术和高品质装备制造能力,这使得我们无法掌握自主核心技术和对外市场的话语权。
再次,虽然海洋产业的发展加速了全国的经济发展,但海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存在较大问题,其中包括海洋污染问题和海洋生态破坏问题。
最后,海洋经济发展与保护能力不平衡。
四、建议面对海洋产业的现状和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加强海洋生态系统监控与修复,完善海洋生态安全体系。
78Agricultural machinery and Agronomy2020年5月下浙江海洋渔业的发展及特征研究祝晓栋(河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0)摘要:海洋渔业是浙江省海洋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浙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文章分析了浙江省海洋渔业的发展现状,以及渔业资源过度利用、海域环境恶化、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动力不足、管理手段欠缺等特征,并提出了建议,以期促进浙江省海洋渔业餉发展。
关键词:海洋渔业;发展;特征中图分类号:DF41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20)10-0078-011浙江海洋渔业发展概况被赞为“中国鱼仓”的浙江,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优越,不仅拥有辽阔的海域和优良的水质,而且气候温和,饵料资源十分丰富,给众多海洋生物的生存和延续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因此目前其有着种类丰富的生物。
另外,潜在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给东海大陆架盆地带来了光明的开发前景。
相比较其他沿海城市,浙江拥有五种主要资源,包括港口、渔业、旅游、油气、滩涂,为后续发展相关产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因此,浙江具有发展海洋渔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
作为我国的渔业大省,浙江渔业目前的定位是内外贸全方位发展。
在改革开放之前,浙江省还是一个以传统渔业为主的“小渔村”,但是经过产业化经营发展,形成了海洋渔业产业链,将种苗培育、养殖、捕捞、加工,以及销售等多个环节贯穿起来,更好地发挥规模效应。
东海渔场是我国四大渔场之一,而浙江渔场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总面积将近22.27万畑2,由舟山、鱼山、温台、舟外、鱼外、温外6个渔场共同构成[1]o2浙江海洋渔业特征2.1渔业资源过度利用云事皆有利弊,经济发展也不例外。
在海洋渔业快速发展后不久,因为市场对野生海鱼的需求日益增长,带动了供给量,利益驱动使得在浙江海域进行捕捞的船只和渔民都在增长,海洋捕捞行业规模逐渐壮大,其中不乏其他行业的劳动者进入渔业来分“一杯羹”[2]o2.2海域环境污染问题严重海洋资源不仅给浙江省带来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同时也“养育”了处于河流上游的企业。
中国海洋碳汇渔业产业发展研究作者:张蕾来源:《商情》2014年第28期一、海洋碳汇渔业概念界定按照碳汇和碳源的定义,结合海洋生物固碳的特点,碳汇渔业可以理解为通过渔业生产活动,促进水生生物吸收水体中的CO?,并将这些碳移出水体的过程和机制。
碳汇渔业能够充分发挥碳汇功能,直接或间接吸收并储存水体中的二氧化碳,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进而减缓水体酸度和气候变暖的渔业生产活动的泛称。
凡不需投饵的渔业生产活动,都能形成生物碳汇,相应地亦可称之为碳汇渔业,如藻类养殖、贝类养殖、滤食性鱼类养殖、人工鱼礁、增殖放流以及捕捞渔业等。
通过渔业进行碳汇,不仅技术可行、成本低,而且可以产生多种效益。
二、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和发展现状(一)我国碳汇渔业的主要形式我国目前碳汇渔业的形式主要包括贝类、藻类、浮游植物的养殖等。
碳酸钙是养殖贝类中贝壳的主要成分,因此,增加贝类养殖可以增加渔业的碳汇功能。
继而通过人们的捕捞而将贝类移出海洋中的碳。
另外,贝类养殖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可得到巨大的额外经济利益。
藻类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为有机碳,除此以外,还将水中的无机氮和磷吸收,已达到改善水质的效果。
通过大量收获海藻,固定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从而使藻类养殖成为固碳的重要措施。
浮游植物也具有较强的碳汇功能。
它们同样是通过光合作用转化二氧化碳。
浮游植物是海洋中食物链中有机食物来源,并在生物泵的循环作用下,净化了海洋生物产生的各种垃圾。
(二)我国海洋碳汇渔业的发展现状由于我国海水养殖条件优越,20多年前,我国贝类和藻类养殖的广泛推广带动了海水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海水养殖面积和产量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2010年海水养殖产量达1482.30万吨,比上年增长5.49%。
其中,鱼类产量80.82万吨;甲壳类产量106.11万吨,比上年增长4.34%;贝类产量1108.23万吨,比上年增长5.24%;藻类产量154.13万吨,比上年增长5.83%。
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以青岛市为实证分析的开题报告开题报告题目: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以青岛市为实证分析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渔业历史和广阔海洋渔业资源的国家,渔业生产一直为中国人提供丰富的食物和经济来源。
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和管理面临着深刻的改革,需要建立一个科学的管理制度。
目前,渔业资源的全面管理涉及到渔业生态、渔业经济和渔业文化等多方面的问题,这要求我们深入开展研究,完善现行制度。
青岛市是中国较早开展渔业现代化治理试点的地区之一,在采取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同时,对于渔业资源的管理也进行了尝试。
因此,以青岛市为实证分析,对于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文旨在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究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变化、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以青岛市为实证分析探讨其管理制度创新及效果评估。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演变历程的理论分析;2.青岛市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现状及效果评估;3.针对青岛市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管理创新的应对措施。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来获取研究数据,其中重点采用问卷调查法和案例分析法,同时还包括实地调研和访谈的方法。
预期结果和论文创新点:通过对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深入研究,旨在探讨中国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演变、现状及问题,以及青岛市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的现状、问题与管理创新的应对措施。
本研究可以为中国海洋渔业的未来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进而促进中国海洋渔业从传统经营向现代经营的转型。
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基于青岛市的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中国海洋渔业资源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管理创新的应对策略,具有较好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摘要:在中国的大农业中,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其中海洋渔业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中国整个渔业的快速发展。
但是另一方面海洋渔业”荒漠化”现象严重。
本文正是基于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国农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概括综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海洋渔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给海洋渔业的改革带来帮助。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改革;海洋渔业内部转型;
一、海洋渔业的含义和特征
(一)、海洋渔业的含义
人们通常把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产品保鲜加工业定义为狭义的海洋渔业,而把以上三个部门为中心而延伸到的渔船、鱼网制造、拦鱼、过鱼工程以及水产科研、教育、推广、管理、服务等辅助生产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广义的海洋渔业。
(二)、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渔业经济的特征
马歇尔(a.marshall,1890)认为农产品以及鱼类的供给是持久不断的水流,水产资源属于典型的自律更新资源。
j·s穆勒对于渔业问题又作了如下的叙述:”海洋渔业的确是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恩赐。
”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至许多海洋鱼类过度捕捞,濒临灭绝,经济鱼类大幅度减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海洋渔业的特点
海洋渔业作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也有着其固有的特点:①资
源的共性;②水域的独占性;③资源的不可再生性。
2、海洋渔业经济的特征
海洋渔业经济,是海洋渔业经济现象的总称,在生产、消费、流通、价格形成、资本等方面除了具有和一般经济共同的现象外,还具有不少反映海洋渔业特点的特有现象。
作为海洋渔业经济的特点的要素,清光照夫(1996)列出了受海洋渔业资源的制约和渔获物的易腐性这两点。
二、中国海洋渔业现状和面临的问题
(一)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
我国海洋渔业产业由沿海省份组织生产,海洋捕捞业主要结构从1978年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外海渔业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1985年的远洋渔业起步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迅猛发展,产量增加极快,滩涂、港湾近海三类海水养殖区产量都增加很快。
(二)我国海洋渔业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
1、、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内部问题
王颖(2007)认为海洋捕捞产量应该维持在800万吨以下,但是近年海洋捕捞产量仍维持在1400万吨以上。
这与最佳生态效应,经济社会效益是相背离的。
楼东、谷树忠(2005)从渔业资源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分析了我国各大海区资源现状和捕捞情况:沿海、近海底层主要传统经济鱼类都处于捕捞过渡而造成的资源严重衰退,甚至是枯竭的境地。
郑广、赵建华(2006)总结了我
国自建国以来海洋渔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主要有一、渔业灾害频繁发生;二、渔业资源衰退;三、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四、产品质量重视不够;五、渔业执法亟待加强。
2、中国海洋渔业发展的外部问题
王诗成(2002)认为中国加入wto后海洋渔业的竞争挑战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我国海洋渔业受国际经济波动的影响将加大;二、对国内正在起步或者起步较晚的深加工、精加工、高附加值、技术密集程度大的高新技术,将产生明显的冲击;三、部分主导产品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在价格质量上缺乏竞争力的水产品,将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而失去原有的保护。
杨晓川,潘景亮(2007)从海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出发,指出我国海洋渔业虽然发展迅猛,在综合竞争力方面远远不及挪威,日本等国家。
三、发展我国海洋渔业的举措和建议
(一)注重海洋渔业内部产业转型
林文毅,卢昌彩(2003)认为渔业作为海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建设渔港经济区以解决渔场拥挤,管理滞后等问题,还要进一步发展与海洋渔业相关的水产品流通,加工,冷藏,运输,渔船网具制造以及港口服务等产业。
王淼,刘勤(2008)认为中国应该推动由原来完全依赖于海洋渔业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加工转向多元化
经营,使海洋渔业的发展摆脱对海洋资源的过渡依赖,从而规避产业的衰败和资源的枯竭,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的海洋渔业转型计划。
(二)促进海洋渔业新兴经济的发展
刘大安,吴万夫(1999)认为我国应该积极发展新兴海洋渔业,如娱乐渔业、游钓业、观赏渔业等是增加产值的重要发展方向。
侯瑞英(2006)认为要树立品牌渔业,高效渔业和生态渔业,建立现代经济区,从而转变渔业增长方式。
(三)加强对海洋渔业的捕捞和养殖等的管理
许立阳(2008)通过分析近年中国面临的多起海洋渔业反倾销的案件,认为中国渔业产业应该直面国际反倾销采取以下对策选择:一、建立符合国际要求的水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提高说产品的科技含量;二、加强政府对于也产业的扶植和宏观调控;三、实施渔业协会建设与培养外经贸专门人才并举的策略;四、对出口数量应加强宏观调控,切实实行水产品出口市场多元化;五、加强国内立法,以法律手段禁止低价出口水产品行为。
陈卫忠,李长松,胡芬,凌建忠,李圣法(2007)则认为应在系统收集东海区历年海洋捕捞产量、捕捞努力量统计资料、主要经济鱼类生物学参数以及渔业资源研究文献报告题录等资料基础上,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和补充,建成了
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
利用该系统,可进行渔业数据的查询和分析处理,为渔业生产、科研提供有关数据信息并为管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四、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研究展望
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研究已初步形成体系,在具体点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如捕捞业、养殖业、加工业等。
对我国海洋渔业发展的深
入研究,有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完善研究体系。
海洋渔业发展的研究基本上建立起了研究体系,但是很多地方还比较粗,今后的研究应从理论的实证检验、理论转化为实践等领域来进行。
第二,创新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更多的是理论说教与归纳,缺少借助计量分析、关联分析等进行的定量研究,海洋渔业发展程度的评价上问题比较突出。
对渔业发展的研究要摆脱简单的数据汇总,尽快建立起科学的指标评价体系。
第三,夯实研究理论。
在研究理论基础上,从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角度研究的比较多。
但在每一个学科内部的研究视角需要进一步拓展,如从市场营销角度来分析水产品市场的市场容量、供求状况,从制度经济学角度探索我国建立个别可转让配额等产出控制制度的路径等。
第四,国际关系研究成熟化。
海洋渔业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产业,渔业发展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影响。
诸如我国同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的外交关系在渔业发展中的体现,以及如何推动有利于渔业发展的国际关系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路东,谷树忠.中国渔业资源与产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演化. [j].中国农业资源和区划.2005
[2]郑广,赵建华.中国渔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渔
业.2006
[3]王诗成.海洋渔业趋利避害迎未来--知名海洋渔业专家王诗成访谈录.[j].中国渔业报.2002.3
[4] 林文毅,卢昌彩.关于渔港经济区思路和时间的初探.[j].中国渔业经济.2003
[5]侯瑞英.大力发展品牌高效生态渔业建设山东半岛现代渔业经济区.[j]。
中国水产.2006.1
[6]冈本清造.水产经济学.[m].东京.恒星社厚土阁.1961.
[7]日.清光道夫,岩崎寿男.水产经济学.[m].海洋出版社.1996
[8]杨小川,潘景亮.中国渔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与发展趋势探究.[j].南方农村.2007.1
[9]王淼,刘勤.我国海洋渔业内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渔业经济.2008
[10] 陈卫忠,李长松,胡芬,凌建忠,李圣法. 东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研究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和实现.[j]. 中国水产科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