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笔记整理

《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基本术语: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阻。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有头疽(肌肤间-西医的痈)和无头疽(骨骼关节等深部组织-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痰:是指发于皮里膜外、筋肉骨节之间,或软或硬,或按之有囊性感的包块,属有形之征,多为阴证。

结核:即结聚成核、结如果核之意。

病因:外感六淫、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外来伤害、劳伤虚损、感受特殊之毒,痰饮淤血。发病机理: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滞,脏腑失和。

阴阳辩证

阳证阴证

皮肤颜色红赤苍白或紫暗或皮色不变

皮肤温度焮热凉或不热

肿胀形势高肿突起平塌下陷

肿胀范围根盘收束根盘散漫

肿块硬度软硬适度坚硬如石或柔软如绵

疼痛感觉疼痛剧烈疼痛和缓、隐痛、不痛或酸麻

病位深浅皮肤、肌肉血脉、筋骨

脓液质量脓质稠厚脓质稀薄

溃疡形色肉芽红活润泽肉芽苍白或紫暗

部位辨证:上部辩证: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中部辩证: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下部辩证: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故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

局部辨证:

辨肿:风肿、发病急骤,漫肿宣浮,或游走不定,不红微热,或轻微疼痛。

湿肿、皮肉重垂胀急,深按凹陷,如烂棉不起,浅则光亮如水疱,破流黄水,浸淫皮肤。痰肿、肿势软如棉,或硬如馒,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无处不生,不红不热,皮色不变。(脂肪瘤)。

瘀血肿、肿而胀急,病程较快,色初暗褐,后转青紫,逐渐变黄至消退。也有血肿染毒、化脓而肿。

脓肿、肿势高突,皮肤光亮,焮红灼热,剧烈跳痛,按之应指。

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线而已显而易见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

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

化脓痛:痛势急胀,痛无止时,如同鸡啄,按之中软应指。多见于疮疡成脓期。

辨脓:疼痛阳证脓疡:疼痛剧烈,按之痛甚。阴证脓疡:痛热不甚而酸胀明显。

肿胀浅部脓肿:肿势高突,根角收束,皮薄光亮。深部脓肿:皮肤变化不明显,但胀感较甚。

温度阳证脓疡,则局部温度增高。

硬度肿块变软,按之应指。

确认成脓的方法:按触法:用两手食指的指腹轻放于脓肿患部,相隔适当的距离,然后以一手指稍用力按一下,另一手指端即有一种波动的感觉。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B超。

内治法:三期—初期、中期、后期;四个阶段—初起、成脓、溃后、收口;三个治疗—消法、托法、补法。

消法:运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和方药,使初起的肿疡得到消散,不使邪毒结聚成浓,是一切肿疡初起的治法总则。适用于尚未成浓的初期肿疡和非化脓性肿块性疾病以及各种皮肤疾病。分为:解表、通里、清热、温通、祛痰、理湿、行气、和营。

托法:用补益气血和透脓的药物,扶助正气、托毒外出,以免毒邪扩散和内陷的治疗法则。适用于外疡中后期肿疡形症已成,即成脓期,或溃疡初期。分为:补托、透托。

补法:用补养的药物恢复其正气,助养其新生,使疮口早日愈合的治疗法则。适用于溃疡后期、虚症。分为:补益、调胃。

外治法:膏药古代称敷贴,现称硬膏。适用证:一切外科疾病初起、成脓、溃后各个阶段,均可应用。用法:用法:阳症:太乙膏(生肌)、千锤膏(提脓)阴症:阳和解凝膏/ 咬头膏(腐蚀)。

油膏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软膏。适应症:适用于肿疡、溃疡,皮肤病糜烂结痂渗液不多者,以及肛门病等。用法:肿疡期—金黄膏、玉露膏—疮疡阳证;冲和

膏—半阴半阳证;回阳玉龙膏—阴证。红油膏功能防腐生肌,适用于一切溃疡;消痔膏、黄连膏功能消痔退肿止痛。

箍围药的概念:古称敷贴,是药粉和液体调制成的糊剂,具有箍集围聚、收束疮毒的作用。适应证:凡外疡不论初起、成脓及溃后,肿势散漫不聚而无集中之硬块者,均可使用本法。阳证多用菊花汁、银花露或冷茶汁调制,半阴半阳证多用葱、姜、韭捣汁或用蜂蜜调致,阴证多用醋、酒调敷。

掺药的概念: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成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其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部位,谓之掺药,古称散剂,现称粉剂。适应证:适用于肿疡初起而肿势局限尚未成脓者。用法:阳毒内消散、红灵丹—阳证;阴毒内消散、桂麝散、黑退消—阴证。

提脓祛腐药:具有提脓祛腐的作用,能使疮疡内蓄之脓毒早日排出,腐肉迅速脱落。小升丹又称三仙丹,有水银、火硝、明矾三种原料。大升丹除了水银、火硝、明矾之外,尚有皂矾、朱砂、雄黄及铅等。升丹因药性太猛,需加赋形药使用。黑虎丹可用于对升丹过敏者。

祛腐生肌药:溃疡日久,腐肉难脱,新肉不生;或腐肉已脱,新肉不长,久不收口者。

手术疗法:切开法一般疮疡宜循经直切,并在脓肿最低点作刀口。疖:是指发生在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肿势限局,范围多小于3cm突起根浅,色红,疼痛,易脓,易溃,易敛。

痈的概念:痈是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其特点是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少数初起皮色不变),结块范围多在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或伴有恶寒、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一般不会损伤筋骨,也不易造成内陷。

颈痈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之邪,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以致外邪内热挟痰蕴结于少阳、阳明经络,气血凝滞,热胜肉腐而成痈肿。

疔疮成脓期:蛇眼疔2-3天;蛇头疔10天左右;蛇肚疔7-10天;托盘疔约2周。

颈痈的病因病机:外感风温、风热之邪;内伤情志,气郁化火;患乳蛾、口疳、龋齿或头面疮疖毒邪流窜至颈部;喜食辛辣、膏粱厚味,痰热内生。治疗: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

发:是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蜂窝组织炎。其特点是初期无头,红肿蔓延而成,中央明显,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有的3~5日后中央色褐腐溃,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发生于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掀起红肿疼痛,迅速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烂后状如莲蓬、蜂窝,范围常超过9~12cm,大者可达30cm以上。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中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并容易发生内陷。

局部症状七日成形;二候成脓;三候脱腐;四候生肌

初期:(一候)局部红肿结块,肿块上有粟粒样脓头,作痒作痛,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脓头增多,色红、灼热、疼痛。

中期:(二至三候)(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肿势范围大小不一,常超过10CM,甚至大逾盈尺;随后中央部逐渐坏死、溶解、塌陷,象“火山口”,内含有脓液和大量坏死组织。

收口期:(四候)脓腐渐尽,新肉生长,肉色红活,逐渐收口而愈。少数病历,亦有腐肉虽脱,但新肉生长迟缓者。治法:内治1)火毒凝结证—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2)湿热壅滞证—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加减3)阴虚火炽证—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加减4)气虚毒滞证—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

命饮加减。预防1)注意个人卫生2)切忌挤压、3)初起时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鱼腥等发物。

丹毒:是患部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的急性感染型疾病。特点是起病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忽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火欣热肿胀,边界清楚,迅速扩大,数日内可逐渐痊愈,但容易复发。

无头疽: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的统称,因其初期无头故名。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特点是多见于儿童,发病急聚,初期无头,发物定处,病危较深,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附骨疽:是一种毒气深沉,附着于骨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特点是儿童常见,多发于四肢长骨局部胖肿,附筋着骨,退之不移,疼痛彻骨,溃后脓水淋漓,不易收口,可形成窦道,损伤筋骨。

走黄:疔疮火毒炽盛,早期失治,毒势未能及时控制,走散入营,内攻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全身性危急疾病。

内陷为疮疡阳证疾患过程中,因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导致毒邪走散,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传脏腑的一种危急疾病。又称“三陷变局”。病因病机:火陷、干陷、虚陷。

流痰:是一种发于骨与关节间的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学的骨与关节结核。全身症状可见低热盗汗、消瘦乏力、食欲减退。

瘰疬:一种发生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颈部淋巴结结核。临床表现多见于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的一侧或两侧,亦可延及颌下,缺盆,腋部,病程进展缓慢。(1)初期:颈部一侧或双侧结块肿大如豆粒,一个或多个不等,皮色不变,按之坚实,推之能动,不热不痛,多无全身症状。(2)中期:结核增大,皮核黏连。有时相邻的结核可互相融合成块,推之不动,渐感疼痛。(3)后期:切开或自溃后,脓水清稀,夹有败絮样物,疮口呈潜行性空腔,疮面肉色灰白,四周皮肤紫暗,可形成窦道。

乳痈:由热毒入侵乳房而引起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急性化脓性乳腺炎。特点是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伴有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

乳癖:乳腺组织的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良性增生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其特点是单侧或双侧乳房疼痛并出现肿块,乳痛和肿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乳房肿块大小不等,形态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好。

乳核:发生在乳房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特点:好发于20—25岁青年妇女,乳中结核,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表面光滑,推之活动。

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1)斑疹;为局限性皮损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2)丘疹;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小于0。5cm(3)风团;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长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拌有剧痒。(4)疱疹;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

外用药物的剂型(1)溶液: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较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2)粉剂: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3)洗剂:具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症同粉剂。(4)酊剂: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等。(5)油剂: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止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应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6)软膏: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癣样变等皮损。

热疮: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黏膜交界处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黏膜交界

处。阴虚内热者: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增液汤。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多称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皮肤病。即西医的带状疱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状核肿大。

黄水疮:是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即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肤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重者易并发严重疾病,如败血症、肺炎、急性肾炎等。

疥疮:是由疥虫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特点: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和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点是:皮肤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有渗出倾向,反复发作,易成慢性。

药毒常见类型:1)荨麻疹洋型。2)固定红斑型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统感染的性传播疾病。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内痔:肛门齿线以上,直肠末端黏膜下的痔内静脉丛扩大曲张和充血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好发截石位3,7,11点处.特点是便血,痔核脱出,肛门不适感。外痔:发生于齿壮线以下痔外静脉丛扩大曲张或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

慢性前列腺炎:是中青年男性常见的一种生殖系统综合征。其中以慢性无菌性非特异性前列腺炎最为多见。主要表现以会阴,小腹胀痛,排尿不适,尿道灼热为主。特点发病缓慢,病情顽固,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前列腺增生:俗称前列腺肥大,是老年男性的常见疾病之一.。临床特点以尿频,夜尿次数增多,排尿困难为主,严重者可以发生尿潴留或笑失禁,甚至出现肾功能受损。

股肿:血液在深静脉管内发生异常凝固而引起静脉阻塞、血液回流障碍的疾病。西医:下肢深静脉血栓。特点:四大症状:肢体肿胀、疼痛、局部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并发肺栓塞和肺梗塞。

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又称脱骨疽。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为多见,初起患肢末端发凉,怕冷,苍白,麻木,可伴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坏死变黑,甚至脱落. 三期三级:1期:局部缺血期 2期:营养障碍期 3期:坏死期。

烧伤面积计算:手掌法1% 中国九分法(头面颈9%/双上肢2*9%/躯干前后外阴3*9%/下肢臀部5*9%+1%)。儿童(头面颈[9+(12-年龄)]%双下肢[46-(12-年龄)]%)。

毒蛇咬伤:神经毒者有银环蛇,金环蛇,海蛇;血循毒者有蝰蛇,尖吻蝮蛇,竹叶青蛇和烙铁头蛇;混合毒者有眼镜蛇,眼镜王蛇和蝮蛇。

蛇毒是一种复杂的蛋白质混合物,含有多种毒蛋白。

肠痈;1、瘀滞证;行气活血,通腑泻热。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减。2、湿热证;通腑泻热,解毒利湿透脓。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剂加败降草、白花蛇舌草,蒲公英。3、热毒证;通腑排脓,养阴清热。大黄牡丹汤合透脓散加减。

中医外科学重点51801

08中甲乙班外科学复习材料 题型:名解填空单选X题型简答2 病例1 ★表示重要章节▲表示老师上课明确提出的重点﹡表示小重点 上篇总论占40%★★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1.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有外科病的记载,周代《周礼天官》中所记载“疡医”即外科医生。 2.春秋战国时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3.《灵枢》篇中人体不同部位的痈疽17种,《素问.生气通天论》记载多种外治法,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4.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 5.两晋南北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 ▲6.第一部外科专著:南齐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主要内容是痈疽的鉴别诊断等治疗,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最早记载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7.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为现存最早的病因病机专著,记载结扎血管,切除术,肠吻合术的腹部手术治疗。 8.唐.孙思邈《千金要方》为最早的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该书提出了整腹下颌关节脱位、葱管导尿、脏器治疗法如夜盲症的治疗。 9.王焘《外台秘要》载方600余首,不少为外科方剂。 10.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记载了痔、痈、皮肤病、瘰痢的外壳证治,“五善七恶”学说,扶正祛邪内消托里砒剂治疗痔核。 11.金元.危亦林《世医生得效方》创伤科专著,提出对脊柱骨折采用悬吊复位法。 12.汪机《外科理例》主张外科治疗“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并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 13.陈司成《霉疮密录》为第一部梅毒病专著,提出用砷汞的治疗方法。 14.烧伤——重要治疗法,湿润暴露法高位肛瘘——切开挂线法 混合痔——内剥外扎术内痔消痔灵硬化剂系统性红斑狼疮——雷公藤制剂 ▲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正宗派——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治法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并记载手术方法14种 全生派——清代.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学术思想“阴虚阳实”论;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对阴疽的治疗提出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法则,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创用阳和汤。 心得派——清代.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外疡头从头内出论”:将温病学说引入外科病证治:在治疗上善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用三焦辩证揭示外科病因与发展部位的规律。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外科学学科界限划分: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2、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①脏腑:肠痈,肝痈,肺痈等。②病因:破伤风,冻疮,漆疮等。③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财政学笔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财政学》是财税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也是其他财经类专业的经济基础理论课。在学科属性上,是社会科学中经济学的二级学科。 由于财政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以国家政治权利为依据的分配活动,是政府为维持其存在和实现其职能的直接经济基础。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成为政府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主要手段,是国家调控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之一。因而财政分配直接、间接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财政税收政策的制定与实施,关系到广大企业、家庭、个人的切身利益,财政问题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通过财政理论学习,对财税专业的学员而言,可为学习《税收学》、《中国税制》、《国家预算》等专业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政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他财经类专业而言,是学员经济学知识结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没有充足财税专者,是不合格的经济管理者。学好《财政学》,对自考学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课程结构看,《财政学》包括财政的共性、社会财政与国民经济发展、财政收入、财政支出、财政与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财政管理和管理体制等内容。 第三章财政的职能和效益 重点:财政的职能。资源合理配置含义及针对市场失灵财政配置资源的领域;国民收入初次及再分配贯彻的不同分配原则;稳定经济含义及财政调节作用的体现;监督职能特点。 难点:财政的效益。理解公共选择对财政效益的影响,如免费搭车及财政挤出效应;如何评价财政效益问题。 此外,把握作为分配范畴的财政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其他环节如生产、交换的关系,财政的收支矛盾实质、表现及解决;财政参与国民收入分配的过程及其主导作用。 第四章税收概述 本章重点内容较多,如税制基本结构中所含各项要素及其涵义;从不同角度对税收进行的分类;税收的财政原则、公正原则、效率原则的具体内涵;税收负担的转嫁问题;1994年中国税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上述重点中同时包含了一些难点问题。如在税制基本结构中累进税率的掌握仅靠文字表述的概念是不够的,税负减轻措施起征点与免征额的异同区分,涉及运算的加重税负手段税收附加与加成,二者均是加在正税税额基础上的;又如在税收转嫁原理中,作为转嫁程度约束条件的商品供求弹性的理解及把握,商品供给或需求的价格弹性大小的意义何在?主要针对哪类商品?进而又是如何影响税收负担在买卖双方之间的分摊情况?只有弄清了这些问题,才能超越被动的记忆,真正牢固地把握这一内容。 另外,应掌握税收基本概念及三大特征;了解建国以来,我国税制发展的重要阶段以及税制沿革的主线。 第五章我国的主要税种 本章介绍了流转税类、所得税类、行为财产税类的11个税种,其中,增值税、关税、企业和个人所得税、消费税为重点税种,对其特点、作用及税制结构状况应有详细确切的把握。对于其他非重点的税种主要把握其税制结构所含内容,特别是那些独特的税制要素。 同时,多数税种均介绍了相应的税额计算公式,其中尤对于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关税的计税公式要重点把握。对于作为我国第一大税的增值税,首先应清楚地理解其设计原理和征管机制,否则难以真正掌握其理论内容及计算方法。关税进、出口的完税价格分别为到岸价格和离岸价格,在税额计算方法上亦有所差别,仍应以理解助记忆,将二者分辨清楚。在所介绍的税种中,计算公式最多的当属个人所得税,我国采用分类个人所得税制,区分不同所得给与不同的计税方法,因此记忆起来有一定难度,应多做练习。当然,除此之外,也不排除对其他税种如企业所得税、房产税等的计税方式的考查。 第六章国际税收 本章重点:首先应把握造成国际避税或重复征税的原因即:各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别及税率(税负)的差别。关于国际避税,把握其含义、基本方法及避税地的利用。关于国际税收协定,重点把握其作用及基本准则,一般把握其分类及内容概要。 本章难点主要在于避免国际重复征税的方法。对免税法、扣除法和抵免法一方面以其文字表达的含义去理解,一方面能实际进行运用计算,二者应相辅相成。其中,相对复杂的抵免法,区分为直接抵免法和间接抵免法,二者适用对象不同,计算思路也不尽相同,但都有抵免限额的设定。此处可联系前一章我国税种之中的外商投资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内容来学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b12582922.html, 关于国际税收概念、产生原因、发展线索应有基本把握。 第七章财政支出及其效果 重点:关于财政支出的原则。在借鉴西方财政支出原则的发展和现状的情况下,主要关注我国财政支出的三大原则。搞清在量

中医外科学---笔记

中医外科学学习笔记 第一单元 疮疡 疮疡的致病因素分外感(外感六淫邪毒、感受特殊之毒、外来伤害等)和内伤(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伤虚损等)两大类。外邪引发的疮疡,尤以热毒、火毒表现为最常见。疮疡外治法可根据疮疡的初期、中期、后期分别辨证施治。初期宜箍毒消肿,阳证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金黄膏、玉露膏、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油膏。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等的选择。如颜面疔疮忌早期切开,而蛇头疔应及早切开;如手指疔宜从侧方切开以免影响屈伸功能等。 一、疖(清热解毒为主,疖病多虚实夹杂,必须扶正固本与清热解毒) ①热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②暑热浸淫证: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加减。 ③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④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蝼蛄疖宜作十字形剪开,如遇出血,可用棉垫加多头带缚扎以压迫止血。若有死骨,待松动时用镊子钳出。可配合垫棉法,使皮肉粘连而愈合。 二、 疔疮(清热解毒) 内治以清热解毒为**,火毒炽盛证宜凉血清热解毒。如发于下肢者应注重清热利湿。 手足部疔疮成脓期切开引流:尽可能循经直开。蛇眼疔宜沿甲旁0.2cm挑开引流。蛇头疔宜在指掌面一侧作纵形切口,务必引流通畅,必要时可对口引流,不可在 指掌面正中切开;蛇肚疔宜在手指侧面作纵形切口,切口长度不得超过上下指关节面。托盘疔应依掌横纹切开,切口应够大,保持引流通畅,手掌处显有白点者应先剪去厚皮,再挑破脓头。注意不要因手背肿胀较手掌为甚而误认为脓腔在手背部而妄行切开。甲下溃空者需拔甲,拔甲后敷以红油膏纱布包扎。 2、红丝疔 ①若红丝细的宜用砭镰法,局部皮肤消毒后以刀针沿红丝行走途径寸寸挑断,并用拇指和食指轻捏针孔周围皮肤,微令出血,或在红丝尽头挑断,挑破处均盖贴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初期可外敷金黄膏、玉露散,若结块成脓则宜切开排脓,外敷红油膏;脓

中医外科学重点总结(最新)

I 、总论 一、发展史 1.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一一砭石、砭针 2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3. 《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4. 《黄帝内经》:最早提出截趾手术治疗脱疽,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5. 《刘涓子鬼遗方》:我国现存最早的外科专著 二、基本术语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 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 多提示可能发生走 黄。 三、疾病辨证 疽: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接触法、透光法、点压法、穿刺法、 四、疾病治法 1.内治法三个总则 19.外治法 膏药:是将药物与油类煎熬或捣匀成膏的制剂,现称硬膏。阳证:太乙膏、千锤膏,阴证:阳和解凝膏。咬头膏用于肿疡脓成 不能自破或患者不愿手 术排脓者 油膏:阳证:金黄膏、玉露膏;阴证:回阳玉龙膏;半阴半阳:冲和膏。生肌玉红膏适于一切肿疡 掺药:将各种不同的药物研称粉末,根据制方规律,并按不同的作用配伍成方,用时掺布于膏药或油膏上,或直接掺布于病变 的部位,谓之掺药,古 称散剂,现称粉剂。 ①消散药:内消散;②提脓祛腐药:升丹 ;③腐蚀药和平胬药:白降丹、三品一条枪;④祛腐生肌药:阴证:回阳生肌散; 阳证:月白珍珠散、拔毒生肌散;⑤生肌收口药:生肌散;⑥止血药:桃花散;⑦清热收涩药:青黛散、三石散;⑧酊 剂:复方土槿皮散;⑨洗剂:三黄洗剂 6. 箍围药 疡:又称外疡, 疮疡: 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肿疡: 溃疡: 广义: 狭义: 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疖 V 3cm 横向痈3~ 9cm 疖:表皮 纵向 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 >9cm 8辨脓:确认成脓方法: B 超。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税收的经济效应【圣才出品】

第九章税收的经济效应 9.1复习笔记 一、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 税收的经济效应,是指纳税人因国家课税而在其经济选择或经济行为方面做出的反应,表现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两个方面,税收经济效应的作用机制,是分析税收经济影响的基本原理。 1.税收的收入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下面以图9—1来说明。 图9—1中,横轴和纵轴分别计量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数量。假定纳税人的收入是固定的,而且全部收入用于购买食品和衣物,两种商品的价格也是不变的,则将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连成一条直线,即AB线,此时纳税人对衣物和食品的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纳税人的消费偏好可以由一组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每条曲线表示个人在得到同等满足程度下,在两种商品之间选择不同组合的轨迹。由于边际效应随数量递减,无差异曲线凸向原

点。AB线与无数的无差异曲线相遇,但只与其中一条相切,即图中的I1,切点为P1。在切点P1上,纳税人以其限定的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1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的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若政府决定对纳税人课征一次性税收(如个人所得税),税款相当于AC乘以衣物价格或BD乘以食品价格,那么,该纳税人购买两种商品的组合线由AB移至CD。CD与另一条无差异曲线I2相切,切点为P2。在切点P2上,纳税人以其税后收入购买两种商品所得到的效用或满足程度最大,即用于衣物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垂直距离乘以衣物价格,用于食品的支出为P2与轴线的水平距离乘以食品价格。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政府课征一次性税收而使纳税人在购买商品的最佳选择点由P1移至P2,这说明在政府课税后对纳税人的影响,表现为因收入水平下降从而减少商品购买量或降低消费水平,而不改变购买两种商品的数量组合。 2.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的替代效应,是指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的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以图9—2进行说明。

中医外科学笔记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简史 (一)起源: 原始社会——周代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就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她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 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涓子鬼遗方》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就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四)成熟: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1、形成学术流派 二、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1、“正宗派”:就是中医外科学历史上最具影响的学术流派。 代表人物:明·陈实功代表著作:《外科正宗》。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学术成就:外治法与手术方面比较突出。 2、“全生派”代表人物:清·王维德代表著作:《外科全生集》学术思想: 阴虚阳实”论。(阴疽的治疗,以“阳与通腠,温补气血”为法则。并主张“以消为贵,以托为畏”,反对滥用刀针。) 学术贡献:创立了以阴阳为核心的辨证论治法则,(公开了阳与汤、阳与解凝膏、犀黄丸与小金丹等治疗阴疽名方。) 3、“心得派”代表人物:清·高锦庭代表著作:《疡科心得集》学术思想: “外疡实从内出论”,(指出:“夫外疡之发,… 与内证异流而同源者也。”)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 学术成就;创立外科三焦辨证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命名及基本术语 第三节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就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 广义:上就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 狭义:就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溃疡:一切外科疾病已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疮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都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 外痈: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西医学的痈:相当于中医的有头疽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有头疽: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 无头疽:就是指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状粟粒状脓头的疔的基底根部的描述。根脚收束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她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就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有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除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痔:痔有峙突之意,凡肛门、耳道、鼻孔等人之九窍中,有小肉突起者,古代均称为痔。由于痔的发病以肛门部最多见,故归属于肛门疾病类。

财政学陈共习题(答案)

页眉 《财政学》 一、单选题 1.当资源配达到了这样的状态:没有一种状态的改变能使一部分人的境况变好而不同时使另一些人处境变坏。这种状态称为(D ) A. 免费搭车现象 B. 边际效用递减 C. 市场失灵 D. 帕累托最优 2.反映了财政学的特点的研究课题是(D ) A. 国民经济中货币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B. 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C. 国民经济中各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D. 国民经济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经济的影响 3.完全竞争市场隐含的特征有( A) A. 消费者和生产者都具有完全信息 B. 生产和消费中存在外部经济 C. 进入或退出市场存在障碍 D. 存在规模经济 4.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 D)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5.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该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A )其社会边际成本 A. 大于 B. 等于 C. 小于 D. 没有固定关系 6.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7.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8.行政管理支出不包括履行如下职能所需经费的是(D ) A. 政府各级权力机关 B. 行政管理机关 C. 司法检察机关 D. 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 9.以下不符合纯公共产品特征表述的有( A ) A. 增加一个消费者就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B. 增加一个消费者不会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C. 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为零 D. 公共产品带来的好处不可被分割 10.如果学校是政府办的,但办学的成本全部通过向学生收费来补偿,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在提供方式和生产方式上采取了下述哪种组合?( B ) A. 公共提供,公共生产 B. 公共提供,私人生产 C. 市场提供,公共生产 D. 市场提供,私人生产 1.文教科卫支出属于一种(A )

中医外科学重点

第一章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南齐医家龚庆宣重新编次厘定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刘娟子鬼遗方》,该书最早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首创用水银治疗皮肤病。 3、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4、明清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外科三大学术流派: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清?王维德《外科证治全生集》全生牌;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心得派。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名及基本术语 1、我国医事分科最早始于周代。 2、元代医事则分为13科,将外科称金创肿科。 3、明清时期外科统称为疮疡科,其范围以疮疡、皮肤和肛肠疾病为主体。 4、疾病的命名原则: 以部位命名者,如乳痈、子痈和对口疽等。 以穴位命名者,如人中疔、委中毒、膻中疽等。 以脏腑命名者,如肠痈、肝痈、肺痈等。 以病因命名者,如破伤风、冻疮、漆疮等 以形态命名者,如蛇头疔、鹅掌风等。

以颜色命名者,如白驳风、丹毒等。 以疾病特征命名者,如烂疔、流注、湿疮等。 以范围大小命名者,如小者为疔,大者为痈等。 以病程长短命名者,如千日疮等。 以传染性命名者,如疫疔等。 5、基本术语: 疡:又称外疡,是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市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翻于创口之外的腐肉,称为胬肉。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邪毒壅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生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根盘:指肿疡基底部周围之坚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 根脚:指肿疡之基底根部。一般多用于有如钉丁之粟粒状脓头疔的基底跟部的描述。根脚收束多为阳证,根脚散漫或塌陷者,多提示可能发生走黄。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财政学第八版 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就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就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就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就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与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与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就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与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就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她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她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 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5、经济波动 (五)政府: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失效 1、政府干预与政府干预手段 ①宏观调控 ②立法与行政手段 ③组织公共生产与提供公共物品 ④财政手段 2、政府干预失效 ①背景: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西方国家在采取赤字财政政策与膨胀性的货币政策以图刺激经济时,却导致 了低增长、高失业与高通货膨胀并发的“滞胀”怪病。 ②政府失效的表现: ?政府决策失误 ?寻租行为 ?政府提供信息不及时甚至失真 ?政府职能的越位与缺位 (六)公共物品(Public Goods) 1、产品依据需要主体与供给渠道分类: ①公共物品:由国家机关与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公共产品 ②私人物品(Private Goods):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别人需要的商品与服务。 2、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判别标准: ①私人物品:排她性与竞争性 排她性:排她性就是指一个人消费了一单位某种物品就排除了其她人来消费这同一单位物品。 竞争性:一个人消费了某种物品就减少了这种物品供其她人消费的数量。 ②公共物品:非排她性与非竞争性

中医外科学常考重点内容参考模板

●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育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溃破的疮面。 ●疽:指气血被毒邪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常见的有有头疽无头疽两类。有头疽是发生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痈。无头疽是指多发于骨骼或关节间等深部组织的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骨髓炎,骨结核,化脓性关节炎等。 ●应指:指患处已化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是:邪正盛衰,气血凝滞,经络阻塞,脏腑失和四个方面。 ●外感六淫的特点:1)六淫邪毒能直接或间接地侵害人体2)在人体抵抗力能力低下时发病3)六淫邪毒致病有季节性4)六淫邪毒可单独致病,也可混合致病5)六淫邪毒可以无脏腑致病6)六淫邪毒致病有一定的部位,上部:风温风热;中部:气郁、火郁;下部:湿热、寒湿。 ●上部辩证:病因特点:风邪易袭,温热多侵。风邪易袭阳位,温热其性趋上,故病因多为风温,风热。发病特点:上部疾病的上升一般来势迅猛。因风邪侵袭长发于突然之间,而起病缓慢者风邪为患则较少。常见症状:发热恶风,头痛头晕,面红赤目,口干咽痛,舌尖红而苔薄黄,脉浮而数。局部红肿宣浮,忽起忽消,根脚收束,肿势高

突,疼痛剧烈,溃疡则脓稠而黄。 ●中部辩证的:病因特点:七情内伤,五志不畅可致气机郁滞,过极则化热生火,或由于饮食不节,劳伤虚损,气血郁阻,痰湿凝滞而致脏腑功能失和。多为气郁,火郁。发病特点:中部疾病的发生,常于发病前有情志不畅的刺激史,或素有性格郁闷。一般发病时常不易察觉,一旦发病,情志变化可影响病情。常见症状:中部症状比较复杂,由于影响脏腑功能,症状表现轻重不一。概括之主要有:呕恶上逆,胸肋胀痛,脏腑痞满,纳食不化,大便秘结或而不爽,腹痛肠鸣,小便短赤,舌红,脉弦数。 ●下部辩证:病因特点:寒湿,湿热多见,由于湿性趋下,鼓下部疾病者多夹湿邪。发病特点:起病缓慢,缠绵男愈,反复发作。常见症状:患部沉重不爽,二便不利,或肿胀如绵,或红肿流滋,或疮面紫暗,腐肉不脱,新肉不生。 ●辨肿:热肿:肿而色红,皮薄光泽,火欣热疼痛,肿势急剧。常见于阳证疮疡,如疖疔初期。丹毒等。寒肿:肿而不硬,皮色不泽,苍白或紫暗,皮肤清冷,常伴有酸痛,得暖则舒。常见于冻疮,脱疽等。肿块:是指体内比较大的或体表显而易件的肿物,如腹腔内肿物或体表较大的包块等。而较小触之可及的称之为结节,主要见于皮肤或皮下组织。 ●辨痛:热痛:皮色火欣红,灼热疼痛,遇冷则痛减。见于阳证疮疡。寒痛:皮色不红,不热,酸痛,得温则痛缓。见于脱疽,寒痹等。●以原因来辨痒:风胜:走窜无定,遍体作痒,抓破血溢,随破随收,

中医外科学歌诀

第一单元疮疡(6个病) 一、疖(五仙清五神) 1、毒蕴结证;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 2、暑热浸淫;清暑化湿解毒。清暑汤 3、阴虚毒恋,阴虚内热;养阴清热解毒。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健脾和胃,清化湿热,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二、痈(托五味仙) 1、火毒凝结:清热解毒,行瘀活血.仙方活命饮 2、热胜肉腐;和营清热,透脓托毒,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三、有头疽(黄连仙,八珍竹) 1、火毒凝结;清热泻火,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2、湿热壅滞;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仙方活命饮 3、阴虚火炽:滋阴生津,清热托毒.竹叶黄芪汤 4、气虚毒滞;扶正托毒,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 四、丹毒(柴犀萆普)柴稀必铺 1.风热毒蕴;疏风清热结毒,普济消毒饮 2、肝脾湿火;清肝泻火利湿。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 3、湿热毒蕴;利湿清热解毒。萆薢渗湿汤合五神汤 4、胎火蕴毒:凉血清热解毒,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

五、瘰疬(六郁香贝) 1、气滞痰凝;疏肝理气,化痰散结。开郁散 2、阴虚火旺;滋阴降火。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 3、气血两虚;益气养血。香贝养营汤 六、褥疮(萆生血托)必生血托 1、气滞血瘀;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 2、蕴毒腐溃;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 3、气血两虚;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 第二单元乳房疾病:(5个病) 一、乳痈(瓜透托)刮透托 1)初期;气滞热壅证:疏肝清胃.通乳消肿。瓜蒌牛旁汤 2)成脓:热毒炽盛;清热解毒,托里透脓。透脓散 3)溃后:正虚毒恋证;益气和营托毒。托里消毒散 二、乳癖(逍遥二仙) 1)肝郁痰凝证;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蒌贝散 2)冲任失调证;调摄冲任。二仙汤合四物汤 三、乳核(逍遥桃红) 1、肝气郁结:疏肝解郁,化痰散结。逍遥散 2、血瘀痰凝:疏肝活血,化痰散结。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 四、乳衄(丹栀归脾) 1)肝火偏旺:疏肝解郁.清热凉血,丹栀逍遥散 2)脾虚失统:健脾养血。归脾汤

陈共《财政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国家预算和预算管理 13.1复习笔记 一、国家预算概述 1.国家预算的含义及其类别 国家预算是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国家预算的功能首先是反映政府的财政收支状况。 (1)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单式预算,是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复式预算,则指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一般分为经常预算和建设预算(或债务预算)。 (2)以预算分项支出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预算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2.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以及编制国家预算应遵循的指导思想和方针。主要有如下五项:①公开性;②可靠性;③完整性;④统一性;⑤年度性。 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预算年度有两种: ①历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1月1日起至同年12月31日止,我国即实行历年预算

年度; ②跨年制预算年度,即从每年某月某日开始至次年某月某日止,中间历经12个月,但跨越两个年度。 3.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体系 新政府收支分类和预算科目的设计,主要遵循三项基本原则: ①公开透明。 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 ③便于操作。 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收入分类、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 (1)收入分类。对政府收入进行统一分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收入,不仅包括预算内收入,还包括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险基金收入等应属于政府收人范畴的各项收入。 (2)建立新的支出功能分类体系,更为清晰地反映政府各项职能活动。这是政府收支分类改革的核心。从分类方法和结构上看,根据政府管理和部门预算的要求,统一按支出功能设置类、款、项三级科目。 (3)建立新型的支出经济分类体系,全面、规范地反映政府各项支出的具体用途。 4.我国预算法及其改革问题 (1)首先提出的是关于修订稿中有关立法宗旨问题。 (2)关于预算权的合理配置问题。 (3)关于预算管理级次问题。 (4)关于国家预算的公开、透明问题。 (5)关于预算监督的严肃有效性问题,也就是从法律上切实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预算的监督权问题。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中医外科学复习笔记 2003-8-31 Rex 总论 1.现存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 2.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遗失):《金疮瘛疭方》。 3.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提出:海藻治瘿、狂犬脑组织外敷治疗狂犬病。 4.孙思邈《千金方》提出:葱管导尿、动物肝脏治疗夜盲。 5.宋《太平圣惠方》提出:“五善七恶”学说、砒剂治疗痔核。 6.金元时期外科学代表作:陈自明《外科精要》、朱震亨《外科精要发挥》、齐德之《外科精义》、危亦林《世医得效方》。 7.★明清时期,外科三大主要学术流派: 陈实功《外科正宗》代表的“正宗派”,八纲辩证,重视脾胃,主张应用外治法和进行外科手术; 王维德《外科全生集》代表的“全生派”,创立了外科证治中以阴阳为核心的辩证论治法则,反对滥用针刀。提出对阴疽的治疗,创立了阳和汤、犀黄丸、小金丹、阳和解凝膏等治疗阴疽的名方;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代表的“心得派”,“外疡实从内出论”,注重外证与内证的关系,将温病学说思想引入外科病证治,创立了外科三焦辩证,治疗上善于应用治疗温病的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等治疗疔疮走黄。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主要是疮疡及骨伤,包括肿疡、溃疡、皮肤病、骨折、创伤等。其学科界限划分的主要依据是指发于人体体表及窍道,一般肉眼可见,有形可征及需要以外治法为主要疗法的疾病。 9.疾病的命名原则:部位、穴位、脏腑、病因、形态、颜色、疾病特征、范围大小、病程长短、传染性。 10.疡:外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 11.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12.肿疡: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13.溃疡: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14.胬肉:疮疡溃破后,出现过度生长高突于疮面或暴露于疮口之外的腐肉。 15.根盘:肿疡基底部周围的硬区,边缘清楚。根盘收束者多为阳证,平塌者多为阴证。16.根脚:肿疡的基底根部。 17.护场: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致于深陷或扩散形成局部作肿范围。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 18.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 19.五善:病程中出现的好的征象,表示预后良好。包括心善(精神爽快,言语清凉,舌润不渴,寝寐安宁)、肝善(身体轻便,不怒不惊,指甲红润,二便通利)、脾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肺善(声音响亮,不咳不喘,呼吸均匀,皮肤润泽)、肾善(身无潮热,口和齿润,小便清长,夜卧安静)。 20.七恶:病程过程中不好的征象,预后较差。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

财政学第八版复习笔记

第一章 (一)财政的一般概念: 财政是国家为了满足社会公共需求对剩余产品进行分配而产生的经济行为。 (二)财政运行的主要特征: 1、财政运行是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的矛盾统一。 2、财政运行是财政规律与财政政策的矛盾统一。 3、财政是公共性与阶级性的矛盾统一。 (三)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 2、规范工资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4、转移性支出 (四)市场失灵 市场机制不能或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的现象。 1、市场垄断 2、市场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性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外部性: 是指一些产品的生产与消费会给不直接参与这种活动的企业或个人带来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其中有益的影响称为“外部经济”,否则就是“外部不经济”。 比如说,采取措施使某个城市的空气没有了污染,该城市居民呼吸了清新的空气,但并不能制止外地来此的人们呼吸。 外部正效应: 指私人部门从事某项活动对其他人带来利益的现象, 即商品生产者的内部效益远远低于社会效益的现象。 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这将导致市场主体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外部正效应的经济活动。 外部负效应: 在市场机制作用的过程中,经济主体给他方带来利益上的损害,增加其生产成本,同时也必然增加了社会总成本,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低下,然而经济主体却没有为此赔偿损失。 即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 外部效应的存在,使得具有外部效应的产品的市场供给,只能过多或过少,由此导致了资源配置的不合理。要消除外部效应,必须实现外部成本(收益)的内在化.而市场经济本身是无能为力的,只有政府介入,才能克服外部效应的缺陷。 4、收入分配不公平

-中医外科学重点个人整理版

《中医外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总论 1、最初的外科治疗方法: 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伤口止血等。 2、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砭石、砭针,殷商时期甲骨文最早外科病名记载。 3、专科形成:到了周代,外科形成独立专科 4、春秋时期从理论到实践有了较大提高 (1)《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书 (2)《黄帝内经》奠定了外科疾病证治的理论基础,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膏梁之变,足生大疔.”“诸痛疡疮,皆属于心.” 5、汉代中医外科有了较大发展 (1)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的贡献较大。 (2)汉末华佗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死骨剔除术、剖腹术等,堪称外科鼻祖。 (3)我国有记载的第一部外科专著《金创瘈疭方》 (三)发展:(两晋——金元时期) (1)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著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首创水银膏治疗皮肤病 (2)《肘后备急方》海藻治瘿,是世界上最早应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 狂犬脑组织外敷伤口治疗狂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 7、唐代:《千金方》:葱管导尿治疗尿潴留的记载, 脏器疗法:食用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等经验被后世医家证实了其科学性及有效性 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进入自身发展的黄金时期。 汪机《外科理例》首创玉真散治疗破伤风陈司成《霉疮秘录》,我国第一部梅毒专著 8、中医外科学主要学术流派 ①“正宗派”明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为代表 ②“全生派”清王维德的《外科证治全生集》为代表 ③“心得派”以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为代表 第二章中医外科学范围,疾病的命名及基本术语 1、命名原则一般是根据 1发病部位:如子痈,乳痈,对口疽等 2形态:蛇头疔,鹅掌风等 3疾病特征:烂疔,流注,湿疮等 基本术语: 2、疮疡:广义上是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是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3、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壅聚而发生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外痈和内痈两大类,外痈是指一切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发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4、应指:指患处已化脓(或有其他液体),用手按压时有波动感。 5、袋脓:溃后疮口缩小,或切口不当,致使空腔较大,犹如口袋之形,脓液不易排出而蓄积袋底,即为袋脓。 6、漏:指溃口处脓水淋漓不尽,尤如滴漏。它包括两种不同性质的病理变化。一是瘘管,指体表与有腔脏器之间的病理性管道,伴有脓水淋漓,具有内口和外口,或溃口与溃口相通的病理性管道;二是窦道,指深部组织通向体表的病理性盲管,伴脓水淋漓,一般只具有外口而无内口,不与体内有腔脏器相通 7、毒:凡是导致机体阴阳平衡失调,对机体产生不利影响的因素统称为毒

财政学课堂笔记

财政学课堂笔记 李克强总理十八大体现出:民生情怀、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去行政化。 财政职能分为分配和调节,分配包括优化资源配置和公平收入分配,调节包括增长和稳定。但是,效率和公平,稳定和增长具有天然的矛盾性。 财政——财商=智商+情商+胆商 爱因斯坦说计划经济(公平之心,集合全部资源后分配的动机;客观,信息不对称,分配的不一定是人想要的) 失败的根源:为了眼前的一点幸福(公平)而放弃困难常存的幸福(效率) 过去的不好(原有税收制度)衬托现在的好(税收立法法) 理想状态、实际增长状态以及稳定状态常态是波动的增长,崇尚增长而非稳定(沿途带来的问题如小政治波动以及自然灾害等都不能阻止增长的脚步,领略苦难才能享受困难,这种经历苦难的增长才是中国需要的,日本发展稳定,中国却给它带来了压力)一个没有稳定的增长比没有增长的稳定更有价值。共和国三十多年的增长,应该让我们有感恩之心,而发展曾是比增长更高的目标。目前鼓励投资的目的是为了税后利润的最大化。打压房地产,鼓励人们去买股票,争取股权,因为美日等量化宽松政策很容易购买中国股权。 财政职能政府和市场,市场为主,限制政府行为——两害相权取其轻 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收入分配起点公平,终点不一定公平,达不到预期效果。 维持经济稳定最终是对总需求和总供给平衡的需求 稳定器是社会保障和累积税率 减税是为了刺激资本市场 政府财政性支出是为了刺激消费,原来是大吃大喝,高档奢侈消费品的直接支出(虚胖)现在是社会保障支出,因为老了有保障,所以现在老百姓愿意消费了。 国家政策:稳重求进 银行定向宽松政策,很多企业破产,大学生就业困难,但是不同于原来一旦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就放弃而不是咬牙坚持,在现在改变经济结构是顶着巨大压力的。 经济繁荣,征税多,投资少,稳定了经济 经济凋敝,征税少,投资变多,促进了经济 税率具有自动稳定性 财政收入机构:资本积累(祖父辈省吃俭用留下的)以及外贸资产 宽松的货币政策一般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赤字称为积极的货币政策 财政收入三大根本性问题 F

中医外科学考试重点总结

1.最早的外科医生叫医句,形成外科的年代是汉代,汉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外科贡献 很大 2.华佗是我国历史最着名的外科医生,他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堪称外科鼻祖。 3.晋?龚庆宣撰写了我国现存第一部外科专着《刘涓子鬼遗方》,载有内治、外治处方140个,该书最早 记载了用局部有无“波动感”辨脓,并指出破脓时,切口在下方。 4.巢元方所着《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最早论述病因病机的专着,对传染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5?唐?孙思邈《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 6?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补充和完善了判断外科疾病转归及预后的五善七恶学说。 7.明?陈实功-《外科正宗》-正宗派一“列证最详、论治最精”,重视脾胃 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全生集—阴阳辩证 清?高锦庭-《疡科心得集》 -心得派-“疡科实从内出论”引入三焦学说 8中医外科学的范围:①疮疡②乳房疾病③瘿④瘤、岩⑤皮肤及性传播疾病⑥肛门直肠疾病⑦泌尿男性疾病⑧周围血管疾病⑨其他外科疾病 9.疡:又称外疡,是指一切外科疾病的总称。疡科即外科。 '-疮疡:广义上指一切体表外科疾患的总称,狭义指发于体表的化脓性疾病。 -肿疡:指体表外科疾病尚未溃破的肿块。 '?溃疡:指一切外科疾病破溃的疮面。 ?痈:痈者,壅也。指气血被邪毒雍聚而发生的化脓性疾病。一般分为内痈和外痈两大类。外痈指 彳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化脓性疾患;内痈是指生于脏腑的化脓性疾患。 ?疽:疽者,阻也。指气血被邪毒阻滞而发于皮肉筋骨的疾病。 护场:“护”有保护之意,“场”为斗争场所。所谓“护场”,是指在疮疡的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所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 ?五善:“善"就是好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善的症状,表示预后较好。“五善"包括心善肝善、脾 / 善、肺善、肾善。 ?七恶:“恶”就是坏的征象,在病程中出现恶的症状,表示预后差。“七恶”包括心恶、肝恶、脾恶、肺恶、肾恶、脏腑败坏、气血衰竭(脱证)。 顺证:“顺”就是正常的征象,但并不是指生理功能的正常情况,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按着 \ 顺序出现应有的症状者,称为~ 逆证:“逆”就是反常的征象,外科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不以顺序出现而出现不良的症状者称为 善证与恶证多指全身的表现;顺证与逆证多指局部表现。 10. ■疖v 3cm '疖:表皮 横向.痈3?9cm 纵向.痈:发于皮肉之间 发>9cm 疔:发于肌肉、骨间,最深 11?外科疾病的发生,大致有①外感六淫②情志内伤③饮食不节④外来伤害⑤老伤虚损⑥感受特殊之毒⑦痰凝瘀血 外科疾病的主要发病机理:①邪正盛衰②气血凝滞③经络阻塞④脏腑失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