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孔子,走进论语
- 格式:doc
- 大小:37.00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经典孔子文学论语读后感500字5篇《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接下来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论语读后感500,希望对你有所帮助!论语读后感500字1论语读后感所以,我觉得,这话可能有这么两种理解:1、缺少上下文,这句话孔子可能仅是就某一件事的感叹。
2、讲“由”释做“行”,将“知”释作“识”。
这样该句就成了:可使民众行君子之道而不可以让他们仅仅是背得那些大道理。
(参见《孔子渊源》,韩永贤,国际文化出版社P128)。
再看一看曾经作为批判孔子的理由的一段话: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耶?”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如果不看前后文,孤立地看“无违”二字,很容易将孔子对孝的解释误解为盲从。
其实,略微注意一下后文很容易发现,这里的“无违”讲的是“无违礼”。
即“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说到这里,应该把“联系整体,联系生活地把握”这个原则说得比较清楚了。
下面该回到前面没说完的话题上去。
前面讲到《论语》有注意把握矛盾平衡点的特点。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应该再举几个例子说明一下。
论语读后感500字2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论语教学设计论语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掌握周、比、矜、斯、责、举、道等词在文中的含义,重点辨析周、比、党等词一词多义现象。
2.掌握文中出现的动词活用现象。
3.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主要观点。
4.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文化内涵】1、理解孔子在察人、择友、处事、待人方面的观点;2、联系“中庸之道”,深入理解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3、深入阐发“君子”的含义;4、思考孔子的人际交往观在当今社会的时代意义。
【课时建议】三课时教学步骤一:疏通文意,背诵课文1、疏通文意:(1)学生自学注释和译文(可在预习中完成)。
(2)教师适当补充课本没有给出的注释,点出重点词汇,疏通文意(插入完成课后第四题)。
(3)学生质疑,教师答疑。
2、指导诵读:(1)老师示范背诵,明确背诵要求。
(2)组织讨论:可以将哪些内容相似的句子放在一起背诵?(3)鼓励学生采取分组竞赛形式当场速背,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步骤二:深入理解,阐发内涵学生讨论:将本章节内容分为“察人、择友、处事、待人”四方面,先概述各方面主要观点,然后在自己感受最深、启发最大的章节旁边写评注或随感,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察人(1、2、3、4、5章)择友(6、7章)处事(12、13、14章)待人(8、9、10、11章)注:此这个环节中,学生自由发言与老师讲解应结合进行。
老师讲解应是对文化内涵的深化——讲解焦点:多义性、联系性、丰厚性。
多义性:例举“久而敬之”的多义理解。
联系性:例举“处事”章应与孔子“和而不同”的人际交往原则联系。
丰厚性:例举“察人”章中可补充孔子对“君子”的评判与见解。
教学步骤三:联系现实,拓展延伸1、联系《论语》中其他和本课内容相关的语录,更广泛的整体理解文化内涵。
如13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2、《论语》原文非常简约,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体会,深入讨论内涵,将原文具体化。
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考试是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和方法,考前需要做好各方面的知识储备。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高一语文必修名著《论语》注译及评析子曰:巧言令色(1),鲜(2)矣仁。
”【注释】(1)巧言令色:朱熹注曰:“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说人。
”巧和令都是美好的意思。
但此处应释为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
(2)鲜:少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评析】上一章里提出,孔子和儒家学说的核心是仁,仁的表现之一就是孝与悌。
这是从正面阐述什么是仁的问题。
这一章,孔子讲仁的反面,即为花言巧语,工于辞令。
儒家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反对说话办事随心所欲,只说不做,停留在口头上。
这表明,孔子和儒家注重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1);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注释】(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音zhì,同“智”;乐,古音yào,喜爱的意思。
【译文】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有仁德者喜爱山;聪明人活动,仁德者沉静。
聪明人快乐,有仁德者长寿。
”【评析】孔子这里所说的“智者”和“仁者”不是一般人,而是那些有修养的“君子”。
他希望人们都能做到“智”和“仁”,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就能适应当时社会的要求。
【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问道:“有没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评析】“忠恕之道”可以说是孔子的发明。
这个发明对后人影响很大。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己关系的一条准则,这也是儒家伦理的一个特色。
《论语》读后感300字优秀范文《论语》读后感范文一《论语》是孔子写的。
孔子是春秋末期的一个大人物,他是鲁国人,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551年,逝世于公元前479年。
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分为奉道、尊礼、崇仁、重孝、尚德。
我最喜欢的是这几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意思是说学习了又常常温习和练习,不也是很愉快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令人高兴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还有就是“见贤思齐”这句话,让我明白了看到品德好的人就要和他看齐,要和品德好的人多学习。
读了《论语》的一些*,使我又多了些知识。
我以后要多读一些关于论语的书籍,更好的提高自己的本事,将来更好的卫祖国做贡献。
《论语》读后感范文二《论语》就像一杯耐人寻味的香茶,越品读就越能体会出文言文之间蕴藏的知识。
走进了《论语》这本书,我看到了万人师表、学识渊博的孔子。
孔子是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弟子把他平日的言行给记录下来,编成了《论语》。
《论语》一共有20章,记载了孔子各方面的言论,围绕着“仁”这个主题编制的。
孔子是中国儒家学的创始人,他的思想不管在过去还是现在都起着很大的进步意义。
《论语》不仅是古代文学的典范,而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学习中国文化的开始。
《论语》的第一章就是学而第一,以学为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它的意思是说:“学习过后能按时复习,不是很愉快吗?”现在的一些学生把复习甚至于学习看做是一件很痛苦、浪费时间的事情。
但是你如果把学习看做是一场游戏,我和你之间的学业上的较量!我读完第一章,突然明白了:学习的过程应该取长补短,应该更好的完善自己不足之处,提高自己的修养。
《论语》读后感范文三论语中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 “这句话的意思是:学习知识时常去复习,不也很有乐趣吗?我对这句话深有体会。
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3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1一、学生分析: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学习,对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
在七年级语文课本中有《论语·十则》,学生对《论语》的内容有了初步的背诵基础,大多数学生对祖国的文化表现出较浓郁的兴趣,借此时机,将传统文化精髓灌输课堂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立志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做个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二、教材分析:(一)、教学目的要求:本套教材以齐鲁文化为主,反应中华传统文化精髓。
以诵读原创经典、感怀名人志士、游历名山胜水、品味艺术之乐为基本活动内容,旨在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使少年儿童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智趣,提高综合文化素养,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二)、教材结构:本册教材包括“经典驿站”“名人长廊”“文艺园林”“风土画卷”四个单元。
“经典驿站”:学习、谅解中华民族传统原创经典,受益于千古美文的文化滋养,培养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爱之情。
“名人长廊”:学习屈原、王羲之、魏征、文天祥等人的高xx质,学习他们的爱国精神。
教材基本呈现形式为:“经典回放”(呈现原创经典中精华部分);“”();“”()(三)教材编排原则:本教材突出了原典性、知识性、情感性、趣味性、实践性和地方特色,通过诵读、感悟、熏陶、探究、交流、合作等基本活动方式,达到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的目的。
具体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特点,营造浓厚的探索实践氛围。
2.以提升学生素养为目的,逐步培养其良好得到人文素养,塑造其诚信向上的民族气节和人生信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其初步的探究学习能力,形成其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1.要关注学生的主体性。
本教材形式多样活泼,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符合学生的心理体验,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2.要尊重学生的主动性。
教学要以“活”为基础,以“动”为特征,旨在倡导研究性学习方式。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五篇)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1两千多年前,在社会大变动的春秋末期,出现了一个伟大的精魂,其弟子三千,成才的七十有余,可以说,他的思想至今还主导着现代文化的发展。
这无非是个智者,封建的年代里,被称为圣人、贤哲的他提出了改变历史的论断,“仁""礼""知""学""思""政""义""修身""为君子",这就是孔子,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集中体现孔子的政治主张,理论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这部书在四书中成为重要一部,可见孔子所带给我们的巨大收获,他的言行都已成为中国文化瑰宝。
学习与思考是相辅相成的,我们应该充分体会到这一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迷惑而无所得,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迷茫;只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有用的知识。
"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
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于我们的心灵是一次净化,让我们无私。
真诚的对待别人。
孔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孔子正直、乐观向上、积极进取,一生都在追求真、善、美,一生都在追求理想的社会。
他的成功与失败,无不与他的品格相关。
他品格中的优点与缺点,几千年来影响着中国人!"仁者爱人",不管怎样,孔夫子的人格魅力是不容忽视和贬低的,这就是中华民族最早的"仁政"支柱,亘古不变。
我心目中的孔子作文篇2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必修下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
2.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
3.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4.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掌握文中重点的文言知识,能归纳文中的文言现象,并准确翻译文中语句2.能根据语言特点,把握文中所展现的鲜明的人物个性,欣赏文中通过语言、动作展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3.了解孔子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难点理解孔子为何“哂"由而“与”点。
体会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
教学过程01走进《论语》的世界,走进孔子师徒中间学生通过查阅资料,集中展示《我会背的经典名句》《我视野下的孔子》、《印象》02跳读全文,梳理文脉师:用一个字概括文章,你有什么字?文章围绕这个字又写了哪些部分?生:文章围绕“志"字展开,写了“孔子问志”“弟子述志"“孔子评志”三个部分。
03角色朗读,感知人物师:如果让你表演话剧,还原孔子师徒教学场景,你会选择表演哪个角色?请结合文章谈理由。
生:我会选择饰演子路,“率尔"不假思索,直率勇敢表达自己能够拯救危难中的“千乘之国”的自信,三年有办法教人以勇和做人的道理。
我喜欢这样的子路,抢着回答问题的学生,有儒家“达则兼济天下" 的情怀。
生:我喜欢冉有,谦虚,自知,坦诚的君子风范,能够使百姓过上富足的生活,但精神层面的教化却有所不足。
生:我会演公西华,低调,谨慎、内敛地表达做司仪的愿望,初看很简单,但仔细一品,又发现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及朝见天子的司仪,多么不简单。
生:我会选择曾皙,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师生上课对话,他却能仿佛置身事外,在旁边“鼓瑟”;他人的理想是政治管理者,他却为我们描述了一幅春天,和成人、孩童在自然的怀抱中,游泳、吹风、唱歌的场景。
走近孔子,走进《论语》
教学目标:
1. 通过诵读活动,让学生初步了解孔子的人生之道和学习之道。
2. 通过诵读,使学生初步习得一些诵读国学经典的基本技巧。
3. 通过诵读,使学生对中国儒学的创始人孔子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
文化产生兴趣,由此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自豪感。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1.同学们,最近学校有没有开展读书活动啊?你们都读了哪些书啊?
师小结: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孩子们真棒,个个都是好读书的孩子!
2.透过经典,相信有一个人的名字,你一定不会陌生——孔子。 (板书:孔子)
一、走近孔子
1.你对孔子已经了解了什么?(自由说)
2.师小结:
(1)有人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倘若不知道孔子,就不能算是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我们班
同学对孔子那么感兴趣,你们一定都想做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人,对吗?
(2)孔子呀,生下来,脑袋顶上就有点儿凹陷下去,像一个小山丘,所以取名叫孔丘,字
仲尼。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06年就将孔子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75位诺贝奖获得者
曾在巴黎发表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3.过渡:孔子远去了,我们到哪儿去了解孔子,寻找智慧呢? (板书:走近 走进《论语》)
二. 走进《论语》
1. 导入:
话说宋朝开国宰相赵普,有人到皇帝那儿告密,说他身为一国宰相,怎能没读多少书呢?皇
帝便把赵普叫来,问:“爱卿,有人说你读多少书?真有这么回事?”赵普说:“皇上,我确
实没过多少书,我这一生只读过一本书。”皇上睁大眼睛,问:“你只读一本书?那是什么书?”
赵普回答道:“皇上,我只读《论语》。我用半部《论语》为先帝夺取了天下,我用半部《论
语》为皇帝治理了天下。皇上,您怎能说我没读多少书呢?”
师小结:孩子们,半部《论语》可以治理天下,你看《论语》有多么重要。今天,就让我们
走进能治理天下的《论语》,走进我们中国的圣经——《论语》。
齐读:走进《论语》。
三.聚焦快乐
过渡: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孔子学院。这是中国第一个私人学校。
“当!当!当!”孔子学院开学典礼的钟声响起来了,弟子们静静地等候孔子作开学典礼上
的讲话。高大的孔子稳步走上讲台,发表了重要的讲话。(ppt出示三句话)
1. 四读三句话。
(1)师范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引读)说完,孔子就走了,但是孔子的话又在弟子的耳畔响起:
学而时习之, --------- 有朋自远方来,--------- 人不知而不愠,---------
(3)(引读)孔子的身影越走越远了,可孔子的话仍在弟子的耳畔回响:
学而--------- 有朋--------- 人不知---------
(4)(引读)弟子们一遍又一遍地回味着,咀嚼着: --------- --------- ---------
2.如果你就是孔子的弟子,听了老师的三句话,你听懂了些什么了吗?
3.师生交流反馈:
(1)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学”是什么意思?教师板书古代的“ ”,问:“这是怎么字?”下面 是一个? 这是
什么?中间的 是什么?人一生下来,就被一种东西蒙蔽住了,要学习,才能把它摘掉,
所以古代的儿童又叫蒙童,小学教育又叫启蒙教育。
那我们要学什么呢?
“时”什么意思?“习”指什么?“说”在这儿读什么,什么意思?
什么是高兴的事?
(2)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你有不明白的吗?什么是“朋”?(同门为朋,同志为友。这儿指同学。)
这么多同学从四面八方赶来,一起讨论,一起学习,你觉得怎么样?
这里的“乐”能换成“说”吗?为什么? (3)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是什么
意思?“愠”呢?
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怨恨,不生气,这样的人不正是君子吗?或许你品学兼优,或许你才
华横溢,可同学们不知道你,不了解你,没有推举你当班长,没有被评上三好学生,你怨恨
了吗?生气了吗?你怨恨,你生气,这是人之常情。你不怨恨,不生气,那你就是真正的君
子了!
话说当年诸葛亮多有才华,可是没有被世人所发现,他隐居山中,依然快乐地弹琴,快乐地
作诗,快乐地饮酒!你们想做像他一样快乐的君子吗?
4.孔子在开学典礼上只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已经深深地印在了弟子们的心上,齐读。
为什么孔子只讲三句话呢?
学生讨论。
师小结:对,孔子要求弟子们自个儿学习要快乐,与朋友交往要快乐,当别人不了解你时仍
要快乐。看来,孔子想让他的弟子们做快乐的君子,度幸福的人生。(板书:做快乐的君子)
四、学习之道
孔子刚说完,心急的子路,就跑上来问孔子:“老师,老师,我们该怎么学习呢?”孔子微
微一笑,说:“答案在这儿呢?”
(ppt出示四句话)
1. 齐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 借助注释,想想这四句话的意思。
3. 反馈:你知道了哪一把学习的金钥匙?(师生交流) 让我们一起把学习的金钥匙收藏于
心中。(齐读)
4. 是呀,弟子们跟你们一样,有的低头沉思,一语不发;有的微微一笑,似懂非懂。
五.回味《论语》
1.孩子们,你们每个人都很认真读了《论语》这本书,你还对《论语》的哪些内容有深刻的
印象?
师小结:读《论语》是不是觉得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生)你们的感觉太好了,马上接近
一们名人了。
2.出示:宋朝理学家程颐这样称赞《论语》:读之愈久,愈觉气味深长。
3.有人说半章《论语》可以振兴中国。你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什么书都可以不读,但
《论语》不可不读。你想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读《论语》吧!
将来,你想让你的孩子成为一个有作为的人吗?那就告诉你的孩子读《论语》吧!
4. 孔子告诉我们的永远是最简单的。《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止我们
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或许,我们要用一辈子的时间去读懂它。正像于丹说的
那样:(出示)
受益的人也许“觉”在某一刻,怦然心动,醍醐灌顶;也许“悟”在漫漫岁月,用一生的
历练完成一次不可复制的 解读。——于丹
六.《论语》之歌
2500年前圣贤的对话,还可以用现代的方式来演唱呢!就让我们在《论语》的歌声中结束
这堂课吧!
七.板书设计
说
乐 做快乐的君子
不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