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与孔子
- 格式:doc
- 大小:13.79 KB
- 文档页数:4
孔子与《论语》
一、孔子生平
(前551—前479),鲁国陬邑人。
二、《论语》的文学特征:语录体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
孔子下,欲与之言。
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长沮、桀溺耦而耕。
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
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
”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
”曰:“是知津矣。
”
问于桀溺。
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
”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
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
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
比喻:宰予昼寝。
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于予,与何诛?”对偶: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君子喻于义,小人常喻于利。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排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言必信,行必果。
仁者,爱人。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
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阳货欲见孔子。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导语:《论语》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汉代成书。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孔子《论语》全文及译文,供各位阅读和借鉴。
《论语》全文及译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满脸堆笑的,这种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3、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译文孔子说:“君子吃不追求饱足,住不追求安逸,做事灵敏,言谈谨慎,时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算好学了。
”5、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怕没人了解自己,就怕自己不了解别人。
”6、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译文孔子说:“《诗经》三百(零五)首,用一句话可以概括,即:‘思想纯正,没有邪恶的东西。
’”7、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译文孔子说:“我十五岁,有志于学问;三十岁,(懂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四十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五十岁,得知天命;六十岁,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到了七十岁,便随心所欲,任何念头都不会越出规矩。
”8、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复习旧知识时,又能领悟到新的东西,就可以凭着做老师了。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写读后感是提高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方法,每次看完书后,内心充满了感悟,记得及时写进读后感中,下面是本店铺为您分享的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6篇,感谢您的参阅。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1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
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孔子与论语的读后感篇2《论语》是一本成就于春秋时期伟大作品。
这本书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论。
《论语》是一颗灿烂的明珠,在过去的2500多年中,世界人们最熟读恐怕就是《论语》。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精选13篇)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精选13篇)认真读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与论语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篇1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话,并且还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一直活到了七十二岁,五十七年的经历使他仁德兼备,学问渊博,成为冠绝一时的大学问家,大思想家,可谓是震古烁今(不敢说后无来者,也起码是前无古人了)。
以如此身份,当他的高足问他时,他的回答竟然是朝闻道夕死可矣,多么令人不可思议!作为一个完全有足够的资本炫耀自己的大学问家,孔子还有必要孜孜不倦的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学习探索中去吗?答案是肯定的。
孔子的特点不是探求天地万物的具体性理,而是探求社会与人生的具体性情。
因为世间万物的客观规律也许是有限的,但是人的具体感情是无限的。
作为有限的人,探究的是无限的人,这也正是让孔子感到学无止境的原因。
人的性情举止,是处于不断的变化过程中的,每探究出新的内容,就打破了原来的旧的规律。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把话已经说得很明白,去了解人性,才是最困难的。
而孔子最精辟的论述,也自然而然体现他对人性的入木三分的见解。
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在这一点上,和孔夫子几千年前提出的主张仁与德的观点不谋而合,两人都是伟大的教育家,为什么相隔千年,提出的观点却是惊人的相似?毫无疑问,两人都是把仁与德当作自己去不断努力实现的目标,不断的学习,从而提高自身的修养与品德,这是有必然性的。
这就是孔子的学习!这就是圣人的学习!也许我们这些凡人是永远无法领会万世师表的学习的内涵,但每一个人也许都可以从中找到一个新的自我。
孔子与论语读后感篇2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孔子和《论语》张汝伦经典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集中体现,是人类文明的基干。
经典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标志。
但很不幸的是,现在“经典”这个词有点被滥用。
真正的经典无人问津,甚至被认为已经过时,甚至于被认为是有害的。
在这样一个时代,对人类文明命运有责任心的人、不甘心精神贫困的人都必须阅读经典、保卫经典,在经典中吸取可以使精神再生的智慧和力量,从经典中找到人类应该走的正确方向。
人类的经典当然有很多,但《论语》无论如何来说,是我们中国人首先应该阅读的经典。
因为它在相当的程度上影响了伟大的中华文明,它并不仅仅属于过去,而且也属于今天和未来。
为什么我们说《论语》是经典,而且是属于全人类的经典呢?我认为,所谓的经典,至少应该具有以下几个基本条件:第一,具有永久的价值和意义,只有那些事关人类和人类问题的永久思考的书,才能够叫作经典;第二,经典应该经受历史和时间的考验,因为它里边包含着很多具有永久价值的东西,所以不会因为时间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而褪色,而变得没有意义;第三,经典应该具有广泛深远的影响,不仅对于本民族,而且能够被其他的民族接受;第四,经典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出类拔萃;第五,也是最关键的一条,经典要和人类的基本问题相关,如此才能传之久远。
从这五个基本条件来看,我们现代人实在是把“经典”这个词给乱用了。
我们现在有的时候讲的经典,非但不是经典,而且是经典的反面。
但是只要读过《论语》的人,都会觉得它完全符合这五个条件。
因此,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论语》是经典中的经典。
《论语新解》钱穆著。
生活·读书·新知。
三联书店2018年版钱穆先生曾经说:“孔子所开示者,乃属一种通义,不受时限,通于古今,而义无不然。
故为可贵。
读《论语》者不可不知。
”(《论语新解》)我们今天读《论语》,当然可以把它当作古典来研究,但最主要的是为了思考今天的问题。
长期以来,对孔子的学说,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即《论语》主要是关于个人修养和行为的论说。
孔子与论语1.孔子思想的特色:温和的理性主义:每一个人都有理性,理性表现在你有学习的能力,又有选择的要求。
深刻的人道情怀:学习儒家之后就会发现,他对每一个人是普遍地、平等地尊重与关怀。
乐观的人生理想:经常审视自己过去的志向做到了多少,有没有可再精益求精往上发展的。
2.儒家的外在特色:尊重传统重视教育关怀社会3.儒家的内在主张: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君子;每一个人都应该成为君子;一个人成为君子的时候,一定会影响相关的人也成为君子。
4.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学而时习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君子务本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三省吾身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君子原则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慎终追远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礼之用和为贵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敏于事慎于言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知己知人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求为可知也。
”子曰:“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思无邪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三十而立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从心所欲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人无所藏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廋哉?人焉廋哉?”温故知新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君子不器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绪论一、《论语》的命名与由来《汉书·艺文志》:“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闻于夫子之语也。
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
”此书编纂者并非一人,有孔子弟子,也有再传弟子。
其编纂始于春秋末年,基本成书于战国初年。
由于杂出众手,长近百年,其体例行文不一致处就在所难免了。
二、《论语》的体例《论语》为语录体。
分二十篇,每篇皆用首章两三字命名。
一般认为:篇与篇、章与章之间并无内在联系。
二十篇中有四篇有较明显的中心问题。
即:《乡党第十》集中记载孔子的日常生活,反映其为人。
《微子第十八》记载孔子及古圣贤在仕途中的进退出处。
《尧曰第二十》除孔子言论外,集中摘录古史之名言,以见儒家治国之道。
三、《论语》的版本汉时有三种传本:鲁论语二十篇、齐论语二十二(多知道、问王二篇)、古论语二十一篇(子张问独立成篇)。
西汉末年张禹《张侯论》以鲁论为根据,参齐论而成。
东汉末年郑玄以《张侯论》为据,作《论语注》,曹魏时何晏据此作《论语集解》。
其重要注本有:1、《论语注疏》何晏集解,邢丙疏。
收在《十三经注疏》中。
2、朱熹《论语集注》,收在《四书集注》中。
明清科考依据,影响很大。
3、《论语正义》,清刘宝楠著。
集清人研究之大,收在《诸子集成》中。
4、《论语译注》,杨伯峻著。
较通俗、发行量较大的本子。
四、《论语》的影响孔子思想体系简介第一节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内仁外礼。
有人认为是仁,有人认为是礼。
《论语》中“仁”出现109次,“礼”出现75次。
孟子学说才是仁学,荀子则为礼学。
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颜渊》1)“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颜渊》1)所作所为合乎“礼”,也就做到了“仁”。
所以“仁”与“礼”应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如同孔子所言:“人而不仁,如礼何?”(《八佾》3)“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阳货》11)《说文》:“仁,亲也。
从二,从人,人亦声。
”“仁”最通俗的解释见“樊迟问仁”章。
论语与孔子
赵普在宋太祖时官至宰相,人们说他是靠了一部《论语》辅佐皇上,太宗询之,赵普说,臣平生所知的确没有超出《论语》一书,昔日我以半部《论语》辅佐太祖平定天下,如今以半部《论语》辅佐陛下治理天下。
(事见宋。
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七所记) 《论语》是理解孔子的重要经典,赵普所说,并非无稽,可以肯定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人。
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正是他揭开了中国系统思想的序幕,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其道德观念,伦理思想在很大程度上统治了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对中国国人人格的铸造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儒家所尊崇的浩然正气,以及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他的大同理想,日新精神,存而不同。
但求进取的精神不但被世界人民认可,同时也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历朝历代尊孔祭孔盛行,有十二位皇帝,二十次亲临曲阜孔庙祭祀,有近百位皇帝派遣代表一百九十六次代祭,现存孔庙的御碑亭有十三座,而世界各地的孔庙就有两千余座,统治者尊孔祭孔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在我的记忆中旧时私塾有不少铁青面孔的先生,手执藤条或戒尺,迫令蒙童们背诵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传播孔孟道德的教育手段近似冷酷。
“夫子莞尔”一一其实孔子是个会微笑的东方圣人。
传道的私塾先生反孔子之道授徒,使许多学童望而生畏,只好敬而远之了。
今天,我们倡导构建和谐社会,共同走向富国强民,增进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不正是《论语?雍也》所说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体现吗?为纪念这位万世师表,向其表达崇敬,中国孔子基金会与国家文物出版社鼎力合作,采用当代国学书法宗师启功的书体,由启功先生题签,花了近一年的时间,编辑出版了这套黄金珍藏版的《论语》。
其制作古朴典雅,有相当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诚为文化出版界的盛举。
与闻与见,可喜可贺!作为启功先生的老友,兹略缀数语以酬故人生前雅望。
最后请允许我引用一九八八年七十五世界诺贝尔
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的宣言,作为这篇短文的结语――“…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寻找智慧”。
2005年9月8日匆草
出版如此豪华的黄金版《论语》恐非孔门三干弟子或七十二贤梦想所及。
我并不怎么欣赏用黄金装点孔夫子。
但在商品社会的今天,以此等规格表达尊孔,既可理解,那就无可厚非了。
何况此举至少是故友启功先生赞同的。
承遗命著粪佛头,则老朽安敬让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