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特殊工况条件下表冷器的热工计算分析

特殊工况条件下表冷器的热工计算分析

特殊工况条件下表冷器的热工计算分析
特殊工况条件下表冷器的热工计算分析

热工计算

一、窗节能设计分析 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设计计算,设计依据: R o =R i +R+R e ……附2.4[GB50176-93] 在上面的公式中: R o :围护结构的传热阻(m2·K/W); R i :围护结构内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11m2·K/W; R e :围护结构外表面换热阻,按规范取0.04m2·K/W; R:围护结构热阻(m2·K/W); R=R 面板+R 中空层 =δ 面板/λ 面板 +R 中空层 =0.01/0.76+0.12 =0.133m2·K/W 在上面的公式中: δ 面板 :面板材料(玻璃)的总厚度(m); λ 面板 :面板材料的导热系数(W/m·K),按规范取0.76;

R 中空层 :中空玻璃中空空气层热阻值(m2·K/W),按规范取0.12; 故窗玻璃部分热阻 R o玻=R i +R+R e =0.11+0.133+0.04 =0.283m2·K/W 玻璃部分传热系数K 玻=1/ R o玻 =1/0.283 =3.5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3.5X0.71 =3.6 W/m2·K 根据《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相关规定,本工程属于夏热冬冷地区。则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应符合下表规定:

夏热冬冷地区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和遮阳系数限值 本工程两主要立面窗墙比为0.47,故要求建筑外窗传热系数≤2.8. 根据上面计算,采用普通中空玻璃窗无法满足节能要求. 若采用6+9A+6LOW-E中空玻璃,非断热型材,外窗传热系数计算如下: 6+9A+6LOW-E中空玻璃传热系数约为1.5—2.1 W/m2·K,此处按最不利情况取为2.1 W/m2·K。 常用普通铝型材传热系数K 铝 约=6.0 W/m2·K 整窗传热系数为玻璃和铝框传热系数按面积的加权平均值 本工程铝框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19 本工程玻璃所占窗洞面积百分比=0.71 故整窗传热系数K 窗=K 铝 X0.19 + K 玻 X0.71 =6.0X0.19+2.1X0.71 =2.6 W/m2·K<2.8 W/m2·K

表冷器计算书

表冷器计算书 (一)前表冷器 a.已知: 风量:14000CMH 空气质量流量q mg=(14000×/3600≈s 空气体积流量q vg=14000/3600≈s 空气进、出口温度: 干球:35/17℃湿球:℃ 空气进、出口焓值:㎏ 进水温度:6℃,流量:110CMH(前、后冷却器) 阻力:水阻<70KPa,风阻700Pa(前后冷却器) 计算: 接触系数ε2: ε2= 1-(t g2-t s2)/(t g1-t s1) =1-/≈ 查《部分空气冷却器的接触系数ε2》表: 当Vy=~s时:GLⅡ六排的ε2=~ 从这我们可以看出:六排管即可满足要求。(可得出如下结论:在表冷器外型尺寸受到限制的情况下,我们从增大换热面积来提高换热总量总是不大理想,即使强行增加排数仍旧帮助不大。我近30遍的手工计算也证明了这一点。提高水流速和降低水温对提高换热总量有更为积极的贡献。通过计算我们可以发现钢管的水阻实在太大,稍微增加一点,水阻就大的吓人。于是我设计采用了两组双排供、双排回的表冷器,在两组总排数仅8排的表冷器里同时供回水达四排之多,水程就一个来回。这样就出现了大流量小温差的情况,水流速ω可以提高。在冷冻水里添加乙二醇,使冷冻水的冰点下降。很容易我们发现对数平均温差提高了很多。从而达到了提高换热总量的目的。) 选型分析: ⊙冷负荷Q= q mg ×(h1-h2) ×-≈(235760Kcal/h) ⊙由六排管的水阻△Pw=ω≤70Kpa 得:管内水流速ω≤s [水阻的大小和水程的长短也有密切的关系,经验公式没有对此给个说法。推论:八排管(即实际上的二排管)在流速一定时的水阻必为六排管的1/3。理论上可以使△Pw=ω≤70Kpa,有ω≤s,但常识告诉我们:不能如此取值,可以判定八排管(即实际上的二排管)的ω≤s为合理。] 安全起见,设令: ω=s ⊙要求Vy=~s,可初估迎面尺寸(计算表明风速和流速的增加,将带来K值的增加,但K值的增加,却导致迎面的减小,间接使整个换热面积A的减小,我对Vy=s进行的计算表明,K值的增加,A值减小,K×A之积增加并不明显。从这点来看牺牲K值换A值较为有利于整体换热效果,特别的要保6~8排的K值,换来的是将在以后用4~6排的增加面积来弥补,是很得不偿失的,况且那时K值还得再按倍计算。但按Vy=s计算表明:A值增加,K×A之积也反而减小,K=,考虑其它因数K=,β≈,γ≈;ε1≈,提出t w1=℃的不合理要求。由多次的计算看

热工计算

蓄热式马蹄焰池窑的热工计算 无机111-06-郭小吉 指导教师-王志强 目录 (一)原始资料 (1) 1.产品 (1) 2.出料量 (1) 3.玻璃成分 (1) 4.料方及原料组成 (1) 5.碎玻璃数量 (2) 6.配合料水分 (2) 7.玻璃熔化温度 (2) 8.工作部玻璃液平均温度 (2) 9.重油 (2)

10.雾化介质 (2) 11.喷嘴砖孔吸入的空气量 (2) 12.助燃空气预热温度 (2) 13.空气过剩系数α (2) 14.火焰空间内表面温度 (2) 15.窑体外表面平均温度 (2) 16.熔化池内玻璃液温度 (2) 17.熔化部窑顶处压力 (3) 18.窑总体简图见图 (3) (二)玻璃形成过程耗热计算 (3) 1.生成硅酸盐耗热 (5) 2.配合料用量计算 (6) 3.玻璃形成过程的热平衡 (7)

(三)燃料燃烧计算 (7) (四)熔化部面积计算 (8) 1.各尺寸的确定 (9) 2. 确定火焰空间尺寸 (9) 3. 熔化带火焰空间容积与面积计算 (9) 4.火焰气体黑度(ε气)计算 (9) 5. 火焰温度计算 (9) 6. 熔化部面积计算 (10) (五)燃料消耗量及窑热效率计算 (10) 1.理论燃料消耗量计算 (14) 2.近似燃料消耗计算 (14) 3.实际燃烧消耗量计算 (15) 4.列熔化部热平衡表 (15)

5.熔化部热负荷值 (15) (六)燃料消耗量计算 (16) 1.理论空气需要量及燃烧产物量计算 (16) (七)蓄热室受热表面计算 (16) 1.原始资料 (16) 2.蓄热室计算 (17) 3.空气交换器 (17) 4.烟道 (17) (八)排烟系统阻力计算 (17) 1.局部阻力计算列下表………………………………………………………… 2.摩擦阻力计算列表 (18) 3.蓄热室几何压头计算 (19) (九)烟囱计算 (19)

空气焓差法计算制冷量

组合式空调箱空气焓差法计算制冷能力 主题:空调箱制冷效能验证 主旨:于现场快速计算空调箱于当前工况下制冷(热)能力 关键字:表冷器、进风干球温度、进风湿球温度、出风干球温度、 出风湿球温度、空气焓值、空气绝对湿度、制冷能力 测试方法: 根据焓差法测量制冷能力原理,用焓差法测定时,就是在被测空调器的进、出口气流中设置干、湿球温度计,并在空调器出风口装设风量测量装置。待工况稳定后,即可对空调器的进、出口空气参数及通过空调器的风量进行测定。国家标准GB/T7725-1996给出的制冷量的计算公式为: 12()(1) L I I Q X υ?-=?+ (1) 式中:Q ——空调器制冷量,kW ; I 1——空调器室内侧回风空气焓值,kJ/kg (干空气); I 2——空调器室内侧送风空气焓值,kJ/kg (干空气); L ——空调器室内侧测点的风量,m 3/s ; υ——测点处湿空气比容,m 3/kg ; X ——测点处空气绝对湿度,kg/kg (干空气)。 江苏嘉禄嘉鋒制冷設備有限公司 附件一

上述5个参数均不是直接测量量,它们需要通过直接测量量:表冷器进风干球温度、表冷器进风相对湿度、表冷器出风干球温度、表冷器出风相对湿度、冷凝器进风干球温度以及大气压力计算得出(或者查空气参数表)。 ①水蒸气的饱和压力Ps (Pa ) 由经验公式可得温度t (℃)对应的水蒸气饱和压力Ps 为: 3816.44133.332exp 18.3036227.02S P t ??=?-??+? ? (2) 由式(2)可求出表冷器器进风温度TE1、表冷器出风温度TE2分别对应的水蒸气饱和压力P S 1、P S 2,单位为Pa 。 ②水蒸气的分压力P V (Pa ) 若已知相对湿度?,则水蒸气的分压力P V 为: V S P P ?=? (3) 由式(3)可求出表冷器进风相对湿度FE1、表冷器出风相对湿度FE2分别对应的水蒸气分压力P V 1、P V 2,单位为Pa 。 ③含湿量X (kg/kg (干空气)) 未饱和空气和饱和空气的含湿量均可由下式计算: 0.622V V P X P P =- (4) 由式(4)可求出表冷器进风含湿量X1、表冷器出风含湿量X2,单位为kg/kg (干空气)。 ④比焓I (kJ/kg (干空气)) 湿空气的比焓是相对于单位质量干空气而言的,是1kg 干空气的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值概念及热工计算方法(简述实用版)

导热系数、传热系数、热阻值概念及热工计算方法 导热系数λ[W/(m.k)]: 导热系数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1m厚的材料,两侧表面的温差为1度(K,℃),在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瓦/米?度(W/m?K,此处的K可用℃代替)。导热系数可通过保温材料的检测报告中获得或通过热阻计算。 传热系数K [W/(㎡?K)]: 传热系数以往称总传热系数。国家现行标准规范统一定名为传热系数。传热系数K值,是指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围护结构两侧空气温差为1度(K,℃),1小时内通过1平方米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是瓦/平方米?度(W/㎡?K,此处K可用℃代替)。传热系数可通过保温材料的检测报告中获得。 热阻值R(m.k/w): 热阻指的是当有热量在物体上传输时,在物体两端温度差与热源的功率之间的比值。单位为开尔文每瓦特(K/W)或摄氏度每瓦特(℃/W)。 传热阻: 传热阻以往称总热阻,现统一定名为传热阻。传热阻R0是传热系数K的倒数,即R0=1/K,单位是平方米*度/瓦(㎡*K/W)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K值愈小,或传热阻R0值愈大,保温性能愈好。 (节能)热工计算: 1、围护结构热阻的计算 单层结构热阻:R=δ/λ 式中:δ—材料层厚度(m);λ—材料导热系数[W/(m.k)] 多层结构热阻:R=R1+R2+----Rn=δ1/λ1+δ2/λ2+----+δn/λn 式中: R1、R2、---Rn—各层材料热阻(m.k/w) δ1、δ2、---δn—各层材料厚度(m) λ1、λ2、---λn—各层材料导热系数[W/(m.k)] 2、围护结构的传热阻 R0=Ri+R+Re 式中: Ri —内表面换热阻(m.k/w)(一般取0.11) Re —外表面换热阻(m.k/w)(一般取0.04) R —围护结构热阻(m.k/w) 3、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计算 K=1/ R0 式中: R0—围护结构传热阻 外墙受周边热桥影响条件下,其平均传热系数的计算 Km=(KpFp+Kb1Fb1+Kb2Fb2+ Kb3Fb3 )/( Fp + Fb1+Fb2+Fb3) 式中:Km—外墙的平均传热系数[W/(m.k)] Kp—外墙主体部位传热系数[W/(m.k)]

热工计算汇总

11.热工计算 11.1.计算引用的规范、标准及资料 《建筑幕墙》 GB/T21086-2007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 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2005 《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采暖居住建筑部分)》 JGJ26-9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75-20031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意见稿》 [建标2006-46号]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意见稿》 [建标2004-66号]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 JGJ113-2003 《玻璃幕墙光学性能》 GB/T18091-2000 《建筑玻璃可见光、透射比等以及有关窗玻璃参数的测定》 GB/T2680-94 11.2.计算中采用的部分条件参数及规定 11.2.1.计算所采纳的部分参数 按《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意见稿》采用 11.2.1.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光谱函数(CIE D65,ISO 10526);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11.2.1.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计算温度:T in =20℃; 室外环境计算温度:T out =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c =3.6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e =23W/(m2·K);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T rm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I s =300W/m2;

11.2.1.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5℃; 室外环境温度:T out =30℃; 内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c =2.5W/(m2·K); 外表面对流换热系数:h e =19W/(m2·K);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T rm =T out ; 太阳辐射照度:I s =500W/m2; 11.2.1.4.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I s =0W/m2; 11.2.1.5.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T out =25℃; 11.2.1.6.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T in =20℃; 室外环境温度:T out =-10℃或T out =-20℃ 室内相对湿度:RH=30%或RH=50%或RH=70%; 室外风速:V=4m/s; 11.2.1.7.计算框的太阳能总透射比g f 应使用下列边界条件: q in =α·I s q in :通过框传向室内的净热流(W/m2); α:框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I s :太阳辐射照度=500W/m2; 11.2.2.最新规范《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部分规定11.2.2.1.结构所在的建筑气候分区应该按下面表格取用:

幕墙热工计算书(DOC)

**************幕墙设计 热工计算书 (一)本计算概况: 气候分区:夏热冬冷地区 工程所在城市:无锡 传热系数限值:≤2.10 (W/(m2.K)) 遮阳系数限值(东、南、西向/北向):≤0.40 (二)参考资料: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26 -2010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T134-2010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21-2005 《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BJ 01-602-2004 《建筑玻璃应用技术规程》JGJ 113-2009 《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 151-2008 《建筑门窗幕墙热工计算及分析系统(W-Energy3.0)》 (三)计算基本条件: 1.计算实际工程所用的建筑门窗和玻璃幕墙热工性能所采用的边界条件应符合相应的建筑设计或节能设计标准。 2.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所采用的环境边界条件应统一采用规定的计算条件。 3.以下计算条件可供参考: (1)各种情况下都应选用下列光谱: S(λ):标准太阳辐射光谱函数(ISO 9845-1); D(λ):标准光源(CIE D65,ISO 10526)光谱函数; R(λ):视见函数(ISO/CIE 10527)。 (2)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0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2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3.6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300 W/m2 (3)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应为: 室内空气温度 T in =25 ℃ 室外空气温度 T out =30 ℃ 室内对流换热系数 h c,in =2.5 W/(m2.K)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16 W/(m2.K) 室内平均辐射温度 T rm,in =T in 室外平均辐射温度 T rm,out =T out 太阳辐射照度 I s =500 W/m2 (4)计算传热系数应采用冬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I s = 0 W/m2。 (5)计算遮阳系数、太阳能总透射比应采用夏季计算标准条件,并取T out =25 ℃。 (6)抗结露性能计算的标准边界条件应为: 室内环境温度 T in =20 ℃ 室外环境温度 T out =0 ℃或 T out =-10 ℃或 T out =-20 ℃ 室内相对湿度 RH=30% 或 RH=60% 室外对流换热系数 h c,out =20 W/(m2.K) 室外风速 V=4 m/s (7)计算框的太阳能总透射比g f 应使用下列边界条件: q in =α·I s q in 通过框传向室内的净热流(W/m2); α框表面太阳辐射吸收系数; I s 太阳辐射照度 =500 W/m2。 4.设计或评价建筑门窗、玻璃幕墙定型产品的热工参数时,门窗框或幕墙框与墙的连接界面应作为 绝热边界条件处理。 5.《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有关规定: (1)各城市的建筑气候分区应按表4.2.1确定。

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附录一建筑热工设计计算公式及参数 (一)热阻的计算 1.单一材料层的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式中R——材料层的热阻,㎡·K/W; δ——材料层的厚度,m; λc——材料的计算导热系数,W/(m·K),按附录三附表3.1及表注的规定采用。 2.多层围护结构的热阻应按下列公式计算: R=R1+R2+……+Rn(1.2) 式中R1、R2……Rn——各材料层的热阻,㎡·K/W。 3.由两种以上材料组成的、两向非均质围护结构(包括各种形式的空心砌块,以及填充保温材料的墙体等,但不包括多孔粘土空心砖), 其平均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1.3) 式中——平均热阻,㎡·K/W; Fo——与热流方向垂直的总传热面积,㎡; Fi——按平行于热流方向划分的各个传热面积,㎡;(参见图3.1); Roi——各个传热面上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11㎡·K/W; Re——外表面换热阻,通常取0.04㎡·K/W; φ——修正系数,按本附录附表1.1采用。

图3.1 计算图式 修正系数φ值附 表1.1 /λ1 注:(1)当围护结构由两种材料组成时,λ2应取较小值,λ1应取较大值,然后求得两者的比值。 (2)当围护结构由三种材料组成,或有两种厚度不同的空气间层时,φ值可按比值 /λ1确定。 (3)当围护结构中存在圆孔时,应先将圆孔折算成同面积的方孔,然后再按上述规定计算。 4.围护结构总热阻应按下式计算: Ro=Ri+R+Re(1.4) 式中Ro——围护结构总热阻,㎡·K/W; Ri——内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2采用; Re——外表面换热阻,㎡·K/W,按本附录附表1.3采用; r——围护结构热阻,㎡·K/W。 内表面换热系数αi及内表面换热阻Ri值附表1.2

表冷器面积的计算

稀贵系统表冷器面积的计算、 一、贵铅炉 1)烟气条件 烟气量 7422m3/h.台 烟气温度—600℃烟气烟尘—15g/m3 烟气成份(%): SO 2CO 2 N 2 O 2 H 2 O 0.033 4.153 76.604 14.810 4.400 2)主要设计参数 (1)收尘效率 99.55% (2)阻力 3500Pa (3)漏风率 20% 3)冷却烟道烟气从600℃降到150℃时所放出的热量为1.14×107KJ/h,考虑生产波动,选用600m2的冷却烟道4台,每台贵铅炉配置2台。 计算公式:F=Q/3.6×k×△t 其中,F为传热面积(m2);Q为烟气传给冷却介质的热量(kJ/h) k:传热系数(w/(m3.℃); △t烟气和冷却介质的温度差,通过计算取值为325℃ 因Q有两个数据,一个是1.14×107KJ/h;第二个是根据相关的资料提供的公式进行计算所得,所以,F有两个答案。 第一个答案: 把以上数据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F=1.14×107/(3.6×8.1×325)=1203(m2) 第二个答案: 先计算Q值,Q=V[c1-(1+k1) c2t2]+v k1 c k t k 其中:V=7422m3/h ;c1为烟气在高温(600℃)时的比热容,通过计算为1.38 ;t1为600℃;k1为漏风率20%;c2为烟气在低温(150℃)时的比热容,通过计算为1.338 ;t2为600℃;c k为外界温度(本地取30℃)时的比热容,取值为1.325 kJ/( m3.℃);t k为30℃。 代入公式进行计算: Q=7422[1.38×600-(1+0.2) ×1.338×150]+7422×0.2×1.325×30=4.42×106 kJ/h F=4.42×106/(3.6×8.1×325)=466(m2) 二、分银炉 1)烟气条件 烟气量 4000m3/h.台 烟气温度—600℃烟气烟尘—3g/m3 烟气成份(%): SO 2CO 2 N 2 O 2 H 2 O 0.087 4.100 76.603 14.810 4.400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简化权衡判断计算表 工程名称工号建筑面积A0(m2)窗墙比采光顶与屋顶 总面积之比 南东西北 建筑外表面面积(m2)建筑体积(m3) 体形 系数 参照建筑 设计建筑 计算项目εi 参照建筑设计建筑 S≤ 0.3 0.3<S ≤0.4 S> 0.4 Ki[W/ (m2· K)] Fi (m2) i i i F K εKi[W/ (m2· K)] Fi (m2) i i i F K ε传热系数限值 [W/(m2·K)] 屋顶非透明 部分 0.91 0.55 0.45 0.40 采光顶0.18 2.70 外墙南0.70 0.60 0.50 0.45 东0.86 西0.86 北0.92 外窗墙窗 面积 比≤ 0.2 南0.18 3.50 3.00 东0.57 西0.57 北0.76 0.2< 墙窗 面积 比≤ 0.3 南0.18 3.00 2.50 东0.57 西0.57 北0.76 0.3< 墙窗 面积 比≤ 0.4 南0.18 2.70 2.30 东0.57 西0.57 北0.76 0.4< 墙窗 面积 比≤ 0.5 南0.18 2.30 2.00 东0.57 西0.57 北0.76 0.5< 墙窗 面积 比≤ 0.6 南0.18 2.00 1.80 东0.57 西0.57 北0.76 墙窗南0.18 ————— 1.5

面积比>0.7 东0.57 ———西0.57 ———北0.76 ——— 接触室外空 气的架空或 外挑楼板 1.00 0.60 0.50 ∑i i i F Kε 注:由于参照建筑与设计建筑的空气渗透耗热量和室内得热量相同,因此本表进行了简化,只需调整设计建筑的F i和K i,使其∑i i i F Kε小于等于参照建筑的∑i i i F Kε即可。 设计校正审核审定

玻璃熔窑设计第四章热工计算

玻璃熔窑设计第四章热 工计算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第4章总工艺计算 耗热量的计算 已求得的数据 ①原料组成见表4-1 表4-1原料组成单位:质量分数(%) ②碎玻璃用量占配合料的20%。 ③配合料(不包含碎玻璃)水分:4%。 ④玻璃熔化温度1465℃ 湿粉料中形成氧化物的数量见表3-2 表4-2形成玻璃液的各氧化物的量单位:质量分数(%)

湿粉料逸出气体组成见表4-3 表4-3逸出气体组成

配合料用量的计算 碎玻璃量粉料量=20 80 (4-1) 即:碎玻璃量=20 80 ×粉料量 即1㎏粉料中需要加入㎏碎玻璃,可以得到玻璃液:%×1+= 因此,熔制成为1㎏玻璃液需要粉料量: G粉=1 =0.9530 G粉= 0.25 1.0493 =0.2383 熔化成1㎏玻璃液需要的配合料量为:+= 生成硅酸盐耗热量(以1㎏湿粉料进行计算,单位kJ/kg)由CaCO3生产CaSiO3时反应耗热量q1: q1==×(++)/100= 由MgCO3生成MgSiO3时反应耗热量q2: q2==×++/100= 由CaMg(CO3)2生成CaMg(SiO3)2时反应耗热量q3: q3==×(+)/100= 由NaCO3生成NaSiO3时耗热量q4: q4==×100=

由Na2SO4生成NaSO3时耗热量q5: q5=×100= 1㎏湿粉料生成硅酸盐耗热量: q0=q1+q2+q3+q4+q5 =++++=(kJ) 玻璃形成过程的热量平衡(以生成1㎏玻璃液计,单位是kJ/kg,从0℃算起) ①支出热量 a.生成硅酸盐耗热量:qⅠ=q0G粉=×= b.形成玻璃耗热量:q Ⅱ=347G 粉(1-气)kJ =347××(1-×)= c.加热玻璃液到1465℃耗热量:q Ⅲ=C 玻t玻 C玻=+×10-4t玻=+×10-4×1465=qⅢ=C玻t玻=×1465= d.加热逸出气体到1465℃耗热量:q Ⅳ= 气G粉C气t熔 式中V气=粉=熔=1465℃ C气=C CO2(CO2%+SO2%)+C H2O H2O% =×(+)%+×% = qⅣ=气G粉C气t熔=××××1645 = e.蒸发水分耗热量:q Ⅴ=2491G 粉G水 qⅤ=2491G粉G水=2491××4%= 共计支出热量:q支=qⅠ+qⅡ+qⅢ+qⅣ+qⅤ=++++ = ②收入热量(设配合料入窑温度为36℃) a.由碎玻璃入窑带入的热量:q Ⅵ=C 碎玻璃G碎玻璃t碎玻璃 C碎玻璃=+×10-4×36= qⅥ=C碎玻璃G碎玻璃t碎玻璃=××36= b.由粉料入窑带入的热量:q Ⅶ=C 粉G粉t粉

表冷器性能计算书

风量25000m3/h,要求的制冷量127KW,表冷器前的参数为t干=27℃,t湿=19.5℃,焓值=56KJ/Kg,表冷器后的参数t干=15.3℃,t湿=14.6℃,焓值=40.8KJ/Kg 确定表冷器为4P,表冷器净长1750,表冷器高40孔。 表冷器的迎风面积=表冷器净长*表冷器高*38/1000000=1750*40*38/1000000=2.66m2表冷器迎面风速=风量/3600/迎风面积=25000/3600/2.66=2.61m/s 表冷器换热面积=表冷器排数*排间距*表冷器孔数*孔间距*表冷器净长/片间距*2/1000000-3.14*8*8*表冷器排数*孔数=4*32.91*40*38*1750/3.0*2/1000000-3.14*8*8*4*40=234m2 水量=冷量/5/1.163=127/5/1.163=21.9m3/h 铜管内的水流速=水量/3600/(排数/管程数*单管内的流通面积*表冷器也数)=21.9/3600/(4/8*0.0002*40)=1.53m/s 析湿系数=(表冷器入口焓值-表冷器出口焓值)/干空气定压比热/(表冷器入口干球湿度-表冷器出口干球温度)=(56-40.8)/1.01/(27-15.3)=1.28 传热温差=((入口干球温度-12)-(出口干球温度-7))/LN((入口干球温度-12)-(出口干球温度-7))=((27-12)-(15.13-7))/LN((27-12)-(15.13-7))=11.3 传热系数=1.038*(1/(1/(28.943*迎面风速0.619*析湿系数0.816)+1/(174.513*铜管内的水流速0.8))=0.943*(1/(1/(28.943*1.730.619*2.510.816)+1/(174.513*1.15770.8))=47.9W/(m2. ℃) 传热量=传热温差*传热面积*传热系数/1000=11.3*234*47.9/1000=127KW 传热量满足制冷量的要求,即所选表冷器的排数与尺寸合理。

换热器(表冷器)如何设计

概述 本规范描述了组合式空调机组的设计参数、性能要求、设计工况及各元件设计和选型方法。组合式空调机组基本型号有24个,功能段包括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各种加湿、风机段、消声段等二十余种功能段。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长、宽、高是按模数进行设计,标准规定:1M=158mm,基本命名方式为:MKZXXXX,前两为数字表高度上的模数,后两位表示宽度上的模数,尺寸的计算方法为:L=XX*158+50(70)(面板厚度为30mm时取50,面板厚度为50mm时取70)。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具体命名方法可参阅组合式空调机组产品分类与型号命名() 组合式空调机组的基本设计工况: 混合段、初效过滤段、中效过滤段、表冷段、热盘管段、电加热段、加湿段、风机段、消声段等进行自由组合,对空气的进行处理,满足客户对空气洁净度和舒适度、环境噪声的需求。 第一章换热器设计计算方法 换热器用来实现空气与热源载体——水进行能量交换的设备,是空调末端产品中最重要的部件之一。主要构件有进出水管、集水管、铜管、翅片、U型管、端板等,下面主要介绍表冷器大小、翅片形式、铜管大小等的选择,其结构上的知识不做介绍。 我们公司换热器的命名方法: 换热器的中文名称加三个主参数,即:换热器M*N*L,M表示换热器厚度方向铜管排数,N表示换热器高度方向的铜管数,L表示换热器有效长度(即换热铜管长度),如:换热器4*20* 1500,表示4排换热器,高度方向有20根管,换热器铜管的有效长度为1500。换热器的其他构件相关尺寸都是以这三个基本参数为依据换算而来。 换热器M×N×L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MK.HRQ3Z 换热器8×24×2015 (换热器系列部件图样代号及名称) 表示换热管规格为φ16、总水管通径为DN65(3型管)、8排(M=8)换热管、每排管数 为24(N=24)、换热器迎风面长度或换热管有效长度为2015mm(L=2015)的左式换热器。 具体名称命名方式可参阅换热器命名。 换热器的设计: 一、基本参数的设计: M 一般尽量按客户要求选择,在客户没有要求的情况下,我们根据N、L的值,加上我们的经验公式(见后)进行计算。 N、L 根据我们规划的段位尺寸,保证换热器在表冷段中便于安装,且有最大的换热面积和迎风面积,具体的段位尺寸见组合空调标准段位图。 二、翅片和铜管的选择 目前我们公司有波纹片、开窗片、平片三种翅片形式。波纹片主要是与φ16铜管配套,开窗片、平片与φ铜管配套。风机盘管主要采用φ铜管套平片,空调箱按风量区别,5000m3/h以上的采用φ16铜管套波纹片,5000m3/h以下的采用φ铜管套开窗片。 波纹片与φ16铜管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小,换热能力较小。开窗片与φ的换热器特点:风阻较大,换热能力较大。平片与φ的换热能力最小。

玻璃熔窑设计热工计算

第 4 章总工艺计算 4.1耗热量的计算 4.1.1已求得的数据 ①原料组成见表4-1 ②碎玻璃用量占配合料的20%。 ③配合料(不包含碎玻璃)水分:4%。 ④玻璃熔化温度1465C 4.1.2100 kg湿粉料中形成氧化物的数量见表3-2 表4-2形成玻璃液的各氧化物的量单位:质量分数(%)

4.1.3100 kg湿粉料逸出气体组成见表4-3

体积(标准状态)/m 3 8.0744 4.9782 0.0712 13.1238 所占体积分数/% 61.53 37.93 0.54 100.0 即1 kg 粉料中需要加入0.25 kg 碎玻璃,可以得到玻璃液: 1-20.0664% 沐 + 0.25= 1.0493 因此,熔制成为1 kg 玻璃液需要粉料量: 0.9530 熔化成1 kg 玻璃液需要的配合料量为:0.9530+ 0.2383= 1.1913kg 4.1.5生成硅酸盐耗热量(以1 kg 湿粉料进行计算,单位kJ/kg ) 由CaCO 3生产CaSiO 3时反应耗热量q 1: q 1= 1536.6G cao = 1536.6 ( 0.0807+ 0.0119+ 1.5926) /100 = 25.8948kJ 由MgCO 3生成MgSiO 3时反应耗热量q 2: q 2= 3466.7G MgO = 3466.7 (0.0215+ 0.0387+ 0.0047)/100= 2.2187kJ 由CaMg(CO 3)2生成CaMg(SiO 3)2时反应耗热量q 3: q 3= 2757.4G CaMgO2= 2757.4 ( 4.6755+ 3.0831) /100 = 213.9329kJ 由NaCO 3生成NaSiO 3时耗热量q 4: q 4= 951.7G Na2O = 951.7 10.3850/10(= 98.8340kJ 由N&SO 4生成NaSO 3时耗热量q 5: q 5= 3467.1 区1635/100= 5.6687kJ 1 kk 湿粉料生成硅酸盐耗热量: q 0 = q 1 + q 2 + q 3 + q 4 + q 5 =25.8948+ 2.2187+ 213.9329+ 98.8340+ 5.6687= 346.5489 ( kJ ) 4.1.6玻璃形成过程的热量平衡(以生成 1 kg 玻璃液计,单位是kJ/kg,从0C 算起) ① 支出热量 a. 生成硅酸盐耗热量:q : = q 0G 粉=352.2931 0.9530= 330.2611 b. 形成玻璃耗热量:q n = 347G 粉(1-0.01G 气)kJ =347>0.9530 ( 1-0.01 )20.0644)= 264.3398 即: 20 碎玻璃埼=丽>< 粉料最 0.25 L0493 =0.238^

热工参数测量例题

例2-1 在等精度测量条件下对透平机械的转速进行了20次测量,得到如下的一列测定值(单位:r/min ) 4753.1 4757.5 4752.7 4752.8 4752.1 4749.2 4750.6 4751.0 4753.9 4751.2 4750.3 4753.3 4752.1 4751.2 4752.3 4748.4 4752.5 4754.7 4750.0 4751.0 试求该透平机转速(设测量结果的置信度概率P=95%)。 解:(1)计算测定值子样平均值 0.475220120 1 ==∑=i i x x (2)计算均方根误差 由贝塞尔公式,求得: ()0.2201?20 1 2=-=∑=i i x x σ 均方根误差σ用σ ?来估计,取0.2?==σσ,子样平均值的分布函数为 ()??? ? ? =??? ? ?=200.2,;, ;,;μσμσμx N n x N x N x (3)对于给定的置信概率P ,求置信区间半长度λ 题目已给定出P=95%,故 ()%95=+≤≤-λμλx x P 亦即: ()%95=≤-≤-λμλx P 设x z σλ=,且计x x δμ=- 那么 ()%95=≤x x z P σδ 查表2-1(P 13)得96.1=z ,故9.096.1≈=x σλ。最后,测量结果可表达为 转速()m in /9.00.4752r ±= (P=95%)

作业2—2: 涡轮效率的公式为k k T T T T 1 * * 3*4* 111---= πη。式中*4T 为燃气在涡轮出口的温度;* 3T 为燃气在涡轮进口的温度; *4 *3*p p T =π为燃气经过涡轮的落压比。 对于某型发动机,K T 918* 4 =,K T 1150*3=,86.2*=T π,33.1=k , 若要求**T T d ηη不超过%3±,且要求直接测量对结果参 数影响相等,求各个参数的允许相对误差?

热工参数

数据处理基本概念 1按测量结果产生的方式,测量方法可分为直接测量、间接测量、组合测量法。按不同的测量条件,可分为等精度测量与非等精度测量。等精度测量:在完全相同的条件下所进行的一系列重复测量。按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态,可分为静态测量、动态测量。 2测量系统:为实现一定的测量目的而将测量设备进行的组合。 3测量误差(测量的绝对误差):测量值与被测值之间的差异量。相对误差:绝对误差与约定值之比。?=洌痬 4测量误差分类:根据性质不同可分为:系统误差,随机误差,粗大误差。①系统误差:对同一被测量进行重复性条件测量,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或者保持恒定,或者按一定规律变化,这类误差称为系统误差,包括恒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按变化规律分:累进系统误差,周期性误差,按复杂规律变化的系统误差。系统误差可以通过实验方法加以消除或减小。②粗大误差:明显地歪曲了测量结果的误差称为粗大误差。精密测量,仔细考虑测量误差,仪器精度,数据处理;工程测量。③随机误差: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由于受到大量的,微小的随机因素影响,测量误差的大小和符号没有一定规律,且无法估计,这类误差称为随机误差。随机误差就个体而言是无规律的,不能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消除,但是在等精度条件下,只要测量次数足够多,则从总体来说随机误差服从一定的统计规律,可以从理论上估计随机误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5测量的精密度: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所得的测量值重复一致的程度,或者说测定值分布的密集程度,精密度反应随机误差的影响,随机误差越小,精密度越高;准确度:对同一被测量进行多次测量,测量值偏离被测量真值的程度。准确度反映了系统误差的影响,系统误差越小,精密度越高。精确度:精密度与准确度的综合指标成为精确度或者精度。6有效数字:最末一位数字是不可靠的,而倒数第二位数字是可靠的。10.55→10.6,10.45→10.4 7测量系统静态性能指标:①灵敏度:有关分辨率指系统能够检测出被测量最小变化量的能力。②量程:测量系统所能测量的最大输入量与最小输入量之间的范围,对于恒值测量,最好落在量程的2/3~3/4处;变值测量在1/2~2/3处。③基本误差:在规定的标准条件下,用标准设备进行静态校准时,测量系统在全量程中所产生的最大绝对误差的绝对值与系统量程之比。④精确度:表征测量某物理量可能达到的测量值与真值相符合的程度⑤迟滞误差⑥线性度 数据处理 1.随机误差的计算:算术平均值标准差 2.子样误差(n很小时):t分布的自由度v=n-1 3. 粗大误差:为处理一组测量数据,往往先找出个别可疑数据,经统计判断确认无粗大误差之后,再用适当方法检验数据中是否会有明显的系误差,如确认已无系统误差,最后处理随机误差,统计算术平均值,标准差及极限误差,以正确的表达方式给出测量结果 准则:3笞荚颍ɡ 撂刈荚颍 铱怂勺荚颍 窭 妓棺荚ò 4.系统误差:恒值系统误差,变值系统误差 系统误差处理的判定存在: 准则一:将测量列中诸测定值按测量的先后顺序排定,若残差的大小地有规律向一个方向变化,由正到负或者相反,则测量列中有累进的系统误差 准则二:-----,若残差的符号呈有规律的交替变化,则测量列中含有周期性的系统误差。 判据1:对某一被测量进行多次等精度测量,获得一列测量值X1—Xn(测量先后顺序排列).各测定值的残差一次为V1—Vn,把前面k个残差和后面(n-k)个残差分别求和(n为偶 k=n/2,n为奇k=n+1/2)并取其差值 D= 若差值D显著地异于零,则测量

玻璃熔窑设计第四章 热工计算

第4章总工艺计算 4.1耗热量的计算 4.1.1已求得的数据 ①原料组成见表4-1 表4-1 原料组成单位:质量分数(%)

4.1.3 100㎏湿粉料逸出气体组成见表4-3 表4-3 逸出气体组成

=0.0491 即: ㎏粉料中需要加入0.25㎏碎玻璃,可以得到玻璃液: ㎏玻璃液需要的配合料量为:0.9530+0.2383 由CaCO3生产CaSiO3时反应耗热量q1: q1=1536.6G CaO=1536.6×(0.0807+0.0119+1.5926)/100=25.8948 kJ 由MgCO3生成MgSiO3时反应耗热量q2: q2=3466.7G MgO=3466.7×(0.0215+0.0387+0.0047)/100=2.2187 kJ 由CaMg(CO3)2生成CaMg(SiO3)2时反应耗热量q3: q3=2757.4G CaMgO2=2757.4×(4.6755+3.0831)/100=213.9329 kJ

由NaCO3生成NaSiO3时耗热量q4: q4=951.7G Na2O=951.7×10.3850/100=98.8340 kJ 由Na2SO4生成NaSO3时耗热量q5: q5=3467.1×0.1635/100=5.6687 kJ 1㎏湿粉料生成硅酸盐耗热量: q0=q1+q2+q3+q4+q5 =25.8948+2.2187+213.9329+98.8340+5.6687=346.5489(kJ) 4.1.6 玻璃形成过程的热量平衡(以生成1从0℃ 算起) ①支出热量 C玻t玻 Ⅲ= -4×1465=1.3474 1973.9410 kJ 0.01V气G粉C气t熔 1465℃ 熔= )+C H2O H2O% )%+1.825×37.93% Ⅴ粉G水 qⅤ=2491G粉G水=2491×0.9530×4%=94.9569 kJ 共计支出热量:q支=qⅠ+qⅡ+qⅢ+qⅣ+qⅤ =330.2611+264.3398+1973.9410+391.4284+ 94.9569 =3054.9272 kJ ②收入热量(设配合料入窑温度为36℃)

建筑热工节能计算汇总表

建筑热工节能计算汇总表 主要热工性能参数: 体形系数判断表 1 2.1 屋顶 屋顶构造类型1:碎石,卵石混凝土1(40.0mm)+挤塑聚苯板1(32.0mm)+水泥砂浆(20.0mm)+防水层+水泥砂浆(20.0mm)+轻集料混凝土浇捣(屋面找坡)(30.0mm)+钢筋混凝土(120.0mm) 2.2 外墙 外墙主体部分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蒸养磷渣硅酸盐小型空心砌块(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柱(框架柱)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柱类型传热系数表 4 热桥梁(圈梁或框架梁)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梁类型传热系数表 5 热桥过梁(过梁)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中空玻化微珠(30.0mm)+水泥砂浆(6.0mm)

热桥过梁类型传热系数表 6 热桥楼板(墙内楼板)构造类型1:水泥砂浆(20.0mm)+钢筋混凝土(200.0mm)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计算 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为外墙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分别计算每一单元墙体的值。 外墙全楼加权平均传热系数(Km')区别于Km,是对整栋建筑的外墙包括主体部位和周边热桥(构造柱、圈梁以及楼板伸入外墙部分等)部位在内的传热系数平均值。 当外墙主体部位和各热桥部位的传热系数确定后,Km值计算的关键在于确定各个热桥部位的面积。 剪力墙结构外墙平均传热系数(Km)的计算单元如下图所示,该工程所选开间的柱位置按下图第1种情况进行计算。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