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酸盐岩酸压工艺
- 格式:doc
- 大小:64.00 KB
- 文档页数:7
常⽤酸化⼯艺常⽤酸化⼯艺酸化⼯艺作为增产措施⾃应⽤于现场以来,为了满⾜不同改造对象和措施作业的要求,酸化⼯艺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发展,形成了不同的类型酸化⼯艺。
酸化⼯艺按照岩性主要可分为碳酸盐岩和砂岩储层酸化技术。
考虑到⽔平井酸化的特殊性,本部分对⽔平井酸化⼯艺也做了简单介绍。
1. 碳酸盐岩储层酸化⼯艺在碳酸盐岩储层酸化改造中,主要形成和发展了基质酸化技术和压裂酸化技术,习惯上⽤酸化表⽰基质酸化,⽤酸压表⽰压裂酸化。
1) 基质酸化⼯艺基质酸化也称为常规酸化或解堵酸化,如前所述,其基本特征是在施⼯压⼒⼩于储层岩⽯破裂压⼒的条件下,将酸液注⼊储层。
碳酸盐岩基质酸化的重要特征是酸蚀蚓孔的形成和微裂缝的扩⼤,其增产机理与蚓孔密切相关。
2) 酸压⼯艺控制酸压效果的主要参数是酸蚀裂缝导流能⼒和酸蚀缝长。
影响酸蚀缝长的最⼤障碍有:⼀是酸蚀缝长因酸液快速反应⽽受到限制,其次是酸压流体的滤失影响酸压效果。
另外,为产⽣适⾜的导流能⼒,酸必须与裂缝⾯反应并溶解⾜够的储层矿物量。
因此,为了获得好的酸压效果,提⾼裂缝导流能⼒和酸蚀缝长从降低酸压过程中酸液滤失、降低酸-岩反应速度、提⾼酸蚀裂缝导流能⼒等⼏个⽅⾯⼊⼿。
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问题通常考虑从滤失添加剂和⼯艺两⽅⾯着⼿;降低酸-岩反应速率也可以缓速剂的使⽤及⼯艺上来进⾏;加⼊缓速剂,使⽤胶凝酸、乳化酸、泡沫酸和有机酸并结合有效的酸化⼯艺可起到较好的缓速效果;提⾼裂缝导流能⼒可从选择酸液类型和酸化⼯艺着⼿,其原则是有效溶蚀和⾮均匀刻蚀。
压裂酸化⼯艺以能否实现滤失控制,延缓酸-岩反应速度形成长的酸蚀裂缝和⾮均匀刻蚀划分为普通酸压和深度酸压及特殊酸压⼯艺。
(1)普通酸压⼯艺普通酸压⼯艺指以常规酸液直接压开储层的酸化⼯艺。
酸液既是压开储层裂缝的流体,⼜是与储层反应的流体,由于酸液滤失控制差,反应速度较快,有效作⽤距离短,只能对近井地带裂缝系统的改造。
⼀般选⽤于储层污染⽐较严重、堵塞范围较⼤,⽽基质酸化⼯艺不能实现解堵⽬标时选⽤该⼯艺。
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学号:*************:***日期:2007年1月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岩性变化差异大,岩石结构及成因特征多种多样。
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通常埋藏深、地温高、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
酸压储层改造主要通过产生的酸蚀裂缝长度及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碳酸盐岩酸压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
有效裂缝长度是受酸液滤失性、酸岩反应速度以及酸在缝中的流速、酸液类型等的影响。
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酸的溶解力、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响。
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为提高酸化效果,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 1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直接关系到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最终导流能力。
酸液是一种反应性流体,其滤失完全不同于压裂液的滤失。
在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压过程中,酸液不停地溶蚀裂缝,选择性地形成蚓孔,使得酸液滤失面积越来越大,一旦射孔形成,几乎全部酸液都流进裂缝壁内的大孔内。
蚓孔的产生和天然裂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酸液滤失。
1. 2酸液类型对滤失的影响不同类型酸液的滤失效果不同。
实验研究表明(图1),乳化酸的降滤失效果最好,其次为胶凝酸,最差的是常规酸。
从试验后的岩心看,常规酸酸蚀严重,胶凝酸、乳化酸变化不大,这应符合酸液的滤失形态,即乳化酸和高粘酸滤失特性属于“点蚀密集型”,而常规酸的滤失特性属于“溶蚀孔洞型”。
图1、不同酸型的滤失量与时间关系1.3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影响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裂缝宽度、注酸排量和温度。
(1)裂缝宽度。
裂缝宽度越宽,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由此说明在注酸之前注前置液和高粘酸的重要性。
871 目前常用的酸化压裂技术1)普通酸化压裂。
对于普通酸化压裂而言,其指的是在酸化压裂期间,在具体施工时,采用了常规酸与凝胶酸等为原材料,然后直接实施酸化压裂。
应当注意的是,在酸化压裂过程中,不应用前置液,更不运用特殊的反排技术,而且由于受到施工因素的影响,伤害到岩层,所以普通酸化压裂技术在实际应用时受到限制。
2)深度酸化压裂。
目前,深度酸化压裂技术包含的内容更加广泛,主要包括固体酸化压裂与多级交替注入酸化2种技术。
固体酸化技术将固体酸味酸化压裂原材料,原因是固体酸携带方便,腐蚀性比较低,但固体酸具有弱酸性,因而腐蚀了岩层,产生了很大的裂缝。
多级交替注入酸化压裂涉及到酸液与前置液酸化两部分,在利用该技术操作时,酸化压裂的效果有进一步的提升。
2 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改造技术的重要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拥有60%的油气储量存在于碳酸盐岩储层中,在我国碳酸盐岩储层中分布了十分广泛的油藏,那么,在油气开采过程中,岩层酸化压裂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结构比较复杂,这方面的技术尚不发达,增加了碳酸盐岩储层开采油气的难度。
在碳酸盐岩储层开采时,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改造技术比较关键,能够满足开采的条件,适应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条件与其他特点,从而促进了油气勘探的整体效果。
3 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工艺技术分析1)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技术。
为了实现对碳酸盐岩储层的有效开发,需要对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压裂技术进行改造,进而有利于对油气的顺利勘探。
其中,碳酸盐岩储层改造工艺技术是改造技术的一种,该技术由多种技术融合而成,不仅包含了多级注入酸压技术、前置液酸压技术,还涉及到多级注入+闭合酸化技术等,在酸压工程当中,酸液作为关键因素,对酸液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其必须具有作用距离远、反应速度低等特点,而且拥有滤失低与非均匀刻蚀能力强等优势,很多家机构研发了不同的交联酸体系,对完善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技术起到了重要作用。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常用的岩石酸化技术,主要用于油井的酸压作业。
它通过将溶解在酸液中的碳酸盐岩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产能。
碳酸盐岩通常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因此可以通过酸压工艺来溶解。
酸压过程主要分为酸洗和酸冲两个阶段。
首先是酸洗阶段。
在这个阶段,需要选取合适的酸浓度和酸液体积,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
酸洗的目的是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打通岩石孔隙,提高储层的渗透性。
酸冲是酸压的第二个阶段。
在酸冲过程中,需要选择具有高渗透性的酸液,通过高速注入井筒中,进一步冲击和清除岩石表面的碳酸盐残留物。
酸冲还可以进一步扩大裂缝和孔隙,提高岩石中油的渗透性。
酸压工艺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油井的产能。
它可以通过溶解碳酸盐岩地层来清除阻塞物,增加油井的渗透性,从而提高油井的产油能力和采油效益。
酸压还可以扩大井筒与地层的接触面积,改善岩石骨架的孔隙结构,增加储层容易流动的通透性。
在酸压工艺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选择合适的酸液体积和浓度,以及适当的温度和压力,以最大限度地达到溶解碳酸盐矿物的效果。
其次,应注重注酸的速度和施工压力,以防止产生过高的压力,导致地层破裂和井筒漏失。
此外,酸液的选择和处理也需要注意,在选择酸液时应考虑到其腐蚀性和环境友好性。
总结而言,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改善油井产能的方法。
通过选择合适的酸液和施工参数,可以溶解碳酸盐岩地层中的碳酸盐矿物,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增加采油效益。
然而,在应用过程中,仍需要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和工程要求,合理选择施工参数,并密切监测施工效果,以确保酸压工艺的安全和有效性。
碳酸盐岩酸压工艺技术是一种在石油工业中被广泛应用的方法,它可以有效地改善油井的产能,提高采油效益。
碳酸盐岩是一种常见的沉积岩,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如方解石、白云石等。
这些矿物具有较高的酸溶解度,意味着它们可以通过酸压工艺被溶解掉,从而改善油井的渗透性和产能。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