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研究与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5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技术研究
胡国亮
【期刊名称】《西部探矿工程》
【年(卷),期】2004(016)011
【摘要】塔河油田主力油藏为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大部分油井需经酸压才能投产.介绍了塔河油田目前形成的几套酸压体系,根据油藏实际开展的岩石力学参数,酸压裂缝导流能力室内研究,对酸压效果进行了评价,找出了影响酸压施工效果的因素,并对酸压技术的下步研究提出了努力的方向.
【总页数】3页(P86-88)
【作者】胡国亮
【作者单位】中石化西北分公司油气开发处,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357
【相关文献】
1.塔河油田外围超深碳酸盐岩储层深度酸压改造技术研究与应用 [J], 胡文庭;何晓波;李楠;关海杰;杨玉琴
2.塔河油田井筒转向酸压技术研究与应用 [J], 罗云;赵建;冯轶
3.从酸压机理探讨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发展方向 [J], 陈凌;胡国亮
4.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及酸压效果分析 [J], 敬路敏;夏辉;潘勇
5.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酸压工艺技术研究 [J], 李中林;闫明发;毛秀玲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酸压工艺在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应用——以塔河油田奥陶系储层为例**:***学号:*************:***日期:2007年1月碳酸盐岩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储层,岩石成份复杂,岩性变化差异大,岩石结构及成因特征多种多样。
碳酸盐岩油藏储层通常埋藏深、地温高、非均质性强,储集空间主要以溶洞、溶孔和裂隙为主,孔喉配合度低,连通性差。
酸压储层改造主要通过产生的酸蚀裂缝长度及裂缝的导流能力来提高原油产量。
一、碳酸盐岩酸压的影响因素碳酸盐岩储层酸压增产措施,其控制酸压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最终酸压裂缝的有效长度;二是酸压后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
有效裂缝长度是受酸液滤失性、酸岩反应速度以及酸在缝中的流速、酸液类型等的影响。
酸蚀裂缝的导流能力受闭合、酸的溶解力、酸岩反应的酸蚀型态、酸对岩石的绝对溶解量等的影响。
因此碳酸盐岩储层酸压改造为提高酸化效果,追求的两个主要目标就是较长的酸蚀裂缝长度和较高的酸蚀裂缝导流能力。
1. 1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效果的关键酸压过程中酸液的滤失直接关系到酸液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最终导流能力。
酸液是一种反应性流体,其滤失完全不同于压裂液的滤失。
在碳酸盐岩地层的酸压过程中,酸液不停地溶蚀裂缝,选择性地形成蚓孔,使得酸液滤失面积越来越大,一旦射孔形成,几乎全部酸液都流进裂缝壁内的大孔内。
蚓孔的产生和天然裂缝的扩大,会进一步加剧酸液滤失。
1. 2酸液类型对滤失的影响不同类型酸液的滤失效果不同。
实验研究表明(图1),乳化酸的降滤失效果最好,其次为胶凝酸,最差的是常规酸。
从试验后的岩心看,常规酸酸蚀严重,胶凝酸、乳化酸变化不大,这应符合酸液的滤失形态,即乳化酸和高粘酸滤失特性属于“点蚀密集型”,而常规酸的滤失特性属于“溶蚀孔洞型”。
图1、不同酸型的滤失量与时间关系1.3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影响因素影响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的因素主要有:裂缝宽度、注酸排量和温度。
(1)裂缝宽度。
裂缝宽度越宽,酸蚀有效作用距离越长,由此说明在注酸之前注前置液和高粘酸的重要性。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研究与分析【摘要】经过对塔河油田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后可知,塔河油田主要以碳酸盐岩层为主,这类岩层是石油开采中极为特殊的储油层,岩石的成分非常复杂,岩石的特性相对于其他地层有较大的变化和差异,对于这一地层制定采油方案,需要兼顾多种因素。
并且经过石油勘探后可知,通常在盐酸盐岩层内储藏的石油埋层都比较深,所处环境的地温相对较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石油的储存空间都是溶洞裂隙等岩层,不具备理想的连通性,不利于集中采油的进行。
目前对于这种地层最好的采油方法均是采用酸压工艺的方式,对岩石裂缝进行腐蚀,利用裂缝所产生的导流来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应用研究与分析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酸压工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塔河油田由于多处于碳酸盐岩地形,因此在采油过程中为了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结合了当地地质特点,制定了酸压工艺这一具体的采油工艺措施。
通过初步的试验发现,在塔河油田要想在碳酸盐岩中取得酸压工艺的成功,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扩大酸压裂缝的最终长度,其次是提高酸压裂缝的导流能力。
通过酸压工艺的实际实行,我们发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酸压工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 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工艺实行的重要因素在酸压工艺过程中,酸液是酸压工艺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酸液的滤失主要是指在酸压过程中有多少酸液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从酸压工艺的实际过程来看,酸液滤失与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的导流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保证酸压工艺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酸液类型是影响酸压工艺的重要因素在酸压工艺实行的过程中,酸液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从目前塔河油田的酸压工艺中酸液的选择来看,必须兼顾如下因素:首先要保证酸液滤失能够满足指标要求,其次要保证酸液的腐蚀效果满足需要,再次,酸液要具有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1.3 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是影响酸压工艺的重要因素考虑到塔河油田的油藏都是储藏在单个溶洞和狭窄的地层内,因此我们在开采的过程中要利用酸压的方式对溶洞和地层进行扩充,这就要求酸压工艺除了保证所选取的酸液能够将碳酸盐岩进行有效腐蚀,还要保证腐蚀的有效作用距离能够满足要求。
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水平井酸压技术研究摘要:为确保塔河油田长裸眼段水平井的改造效果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依照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所表现出的油藏特点,本文针对侧钻水平井酸压工艺技术施工所面临的难点作出了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之上就酸液体系的最优化选择以及侧钻水平井酸压施工工艺的优化方式做出了详细研究与说明,确保储层油井中的酸压措施能够较好的与井下缝洞达成沟通。
这对于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油层结构下水平井产量的提升而言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关键词: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特点酸压水平井分析在针对水平井酸压技术进行研究之前,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对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的基本属性及相关指标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与了解: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地层温度为120~150℃,压力参数在0.9~1.2之间,已探明储层埋深深度为5400~6900m范围当中,深度高、温度高以及压力高是这一储层最基本的属性特点。
对于奥陶系基质的岩块岩体而言,其自身含油率比较低。
油气储集类型按照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裂缝型、裂缝-溶洞型以及裂缝-孔洞型。
一般来说,该储层所储集油气的渗流通道多应用裂缝方式。
正是受到以上特殊地质结构因素的影响,当前技术条件作用之下进行施工建设的大部分侧钻水平井在完井之后仍然无法正常的投入到运行过程当中,储集体的整合与优化需要在酸压改造的作用之下加以完善。
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在于:由于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水平井的裸眼井段长度大约在500~700m作用,属于长裸眼井段,因而传统意义上全井段的酸压施工作业方式无法确保该储层各个油井酸压效果的显著性。
针对现阶段酸压技术存在的缺陷加以认识与完善,已成为现阶段相关工作人员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笔者现结合实践工作经验,就这一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一、塔河油田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侧钻水平井酸压技术难点分析最关键的问题在于:塔河油田所具备的特殊性奥陶系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结构使得其缺少统一化的油水界面反应模式,仅仅依照地震及测井资料是无法对油藏储层结构当中储集体同水平井井筒之间的距离参数以及储集体当中流经流体性质属性加以系统分析与判定的。
塔河油田酸化压裂工艺现状及研究酸化压裂技术是当今石油开采行业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广泛应用于陆地油田和海洋油田,特别是在油田深度、岩石类型复杂的情况下,酸化压裂技术的使用更加重要。
近年来,塔河油田的酸化压裂技术研究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将对塔河油田酸化压裂技术的研究现状及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前景进行分析。
塔河油田位于黑龙江省,油藏深度高达7000米,岩性复杂,常规开采技术难以获得较高的采收率,其中致密油藏占主要比重。
针对这一特殊背景,塔河油田开始尝试酸化压裂绽技术,以提高油井的采收率与生产力。
首先,塔河油田的酸化压裂工艺研究主要集中在研究不同地层条件下试验投产情况,尝试优化酸化压裂程序,在同一地层条件下优化酸化压裂工艺,尝试在需要投产的油井中投入更多的酸,及提高投产压力等等。
其中,在不同地层条件下试验投产情况,尤其是试验酸化投产压力,寻找合适的酸量和投产压力,以期达到良好的效果,是高效酸化压裂技术应用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塔河油田也投入了大量的资源,试图开发出一种更加智能化的酸化压裂技术。
通过分析实际酸化压裂现场作业的投产数据,以确定合理的酸化剂充填量,以及优化投产压力,为投产技术提供可靠的支撑,从而提高油井输出率。
同时,为了提高酸化压裂技术的效果,塔河油田也积极开展聚合物增稠酸化压裂复合技术的研究。
聚合物增稠酸化压裂复合技术比常规酸化压裂技术不仅能提高油井的采收率,而且能够提高油层的渗透率,以达到更高的采收率。
以上是塔河油田酸化压裂技术研究的现状。
根据目前塔河油田酸化压裂技术的发展,由于聚合物增稠酸化压裂复合技术的应用,油井的采收率有望达到较高水平,为油田的投产提供保障。
同时,与人工智能技术结合的酸化压裂技术未来也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希望能为塔河油田油井的高效采收提供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塔河油田酸化压裂技术研究正在取得丰硕成果,今后将朝着智能化发展,为油田投产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塔河油田老井上返酸压技术研究及应用杨金洪;张泽兰;杨玉琴;黄燕飞【摘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部分井区储层呈多层发育特征,在油井生产后期,油层产能下降,已无措施潜力,采用上返酸压手段获得新的产能,动用新的储层.针对上返酸压的选井选层,以及工艺优化技术,提出了储集体发育和隔层的重要性,通过优化酸压工艺参数、阶梯提高排量控缝高、先堵水后上返、射孔酸化预处理和酸液直接造缝改造等技术控制缝高,保证上返酸压取得好效果.【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1(037)021【总页数】2页(P102-103)【关键词】碳酸盐岩;上返酸压;隔层;控缝高;酸化预处处理【作者】杨金洪;张泽兰;杨玉琴;黄燕飞【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中国石化西北油田分公司工程技术研究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357.2影响上返酸压施工效果的因素较多,根据上返酸压选井选层研究,结合油藏实际情况,针对上返酸压井选择条件如下:①有利储集体的发育是转层改造增产的物质基础,在选择酸压措施井时首先应考虑横向上目标层段储层在区域上是否发育。
②前期生产为油层,后期逐步水淹的井,实施上返酸压改造,对于有上下层段存在明显电阻差异(电阻差异至少要2000Ω·m以上)的隔层的井能取得好的控缝高作用,要求高阻层段至少厚10m,同时间距大于30m。
无高阻层时,则要求间距大于40m。
③对于上返酸压前即为水层的井,两次酸压层段之间应有足够的隔离井段,推荐两层间距应该大于40m以上。
2.1 上返酸压施工工艺优化技术2.1.1 缝高影响因素分析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在纵向剖面上存在着岩性、地应力的相似性,使得酸压裂缝缝高扩展没有明显的阻挡层,这些因素对于酸压裂缝缝高扩展的控制存在难度。
塔河油田重复酸压改造技术浅析通过酸压失利因素分析,开展重复酸压可行性研究,提出加大施工规模延伸老裂缝、转向酸压造新缝及携砂酸压提高导流能力三重复改造技术思路。
分析了三种工艺的原理与适应性,依据现场施工井提出结论。
标签:塔里油田;重复酸压;老井改造1 酸压失利因素分析塔里木盆地A区块碳酸盐岩油藏埋藏超深(5000~7500m),储层基质致密,非均质性强,单井个体差异大,50%以上的新井需要酸压后才能投产,酸压后表现为干层或低产油层的无效井占比近20%。
深层碳酸盐岩中,基岩基本不具备储渗能力,油藏的储渗空间主要为大小不同的溶洞、裂缝、溶蚀孔隙和微裂缝组成。
因此初次酸压后表现为干层或低产油层的失效原因主要是没有沟通储渗空间。
结合物探、测井、酸压、试井动静态资料分析2012~2015年酸压后测试无产出井,可大致将酸压失利因素分为以下3种情况:①储集体发育,但井控范围较小、定容体特征明显。
该类储层地震剖面串珠反射强,测井天然裂缝发育,渗透率较大,钻进目的层出现放空、漏失,该类井初次采取小型酸压或酸化解堵措施后表现无产或产量快速落零。
②储集体发育,但井眼偏离储集体较远。
该类储层地震剖面为强串珠反射,钻井井底显示正中串珠主体,但实际钻井过程中无放空、漏失现象,井眼偏离储集体较远或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储集体展布方向差别较大,酸压人工裂缝难以沟通有利储集体,另外考虑出水等因素,酸压控制了规模,致使人工裂缝延伸距离有限,不能沟通沟通储集体。
③储集体欠发育。
该类储层地震剖面表现为片状、弱反射或小串珠反射特征,测井解释多为差油层或干层,孔隙度一般低于2%,无裂缝或低裂缝密度发育,酸压改造规模大,施工泵压高,停泵压力高,酸压曲线无沟通储集体显示,压后低产或无产能。
2 重复酸压可行性研究2.1 风险分析根据渗流力学的观点,实现重复酸压必须较初次酸压裂缝更长,导流能力较初次酸压的更高。
但对缝洞型碳酸盐岩储层来说重复改造的关键是是否能够沟通有利储集体。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研究与分析
【摘要】经过对塔河油田的地质条件进行分析后可知,塔河油田主要以碳酸盐岩层为主,这类岩层是石油开采中极为特殊的储油层,岩石的成分非常复杂,岩石的特性相对于其他地层有较大的变化和差异,对于这一地层制定采油方案,需要兼顾多种因素。
并且经过石油勘探后可知,通常在盐酸盐岩层内储藏的石油埋层都比较深,所处环境的地温相对较高,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石油的储存空间都是溶洞裂隙等岩层,不具备理想的连通性,不利于集中采油的进行。
目前对于这种地层最好的采油方法均是采用酸压工艺的方式,对岩石裂缝进行腐蚀,利用裂缝所产生的导流来实现提高产量的目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关键词】塔河油田酸压工艺应用研究与分析
1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酸压工艺的具体影响因素分析
塔河油田由于多处于碳酸盐岩地形,因此在采油过程中为了达到提高产量的目的,结合了当地地质特点,制定了酸压工艺这一具体的采油工艺措施。
通过初步的试验发现,在塔河油田要想在碳酸盐岩中取得酸压工艺的成功,就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首先是要扩大酸压裂缝的最终长度,其次是提高酸压裂缝的导流能力。
通过酸压工艺的实际实行,我们发现塔河油田碳酸盐岩酸压工艺的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酸液滤失是影响酸压工艺实行的重要因素
在酸压工艺过程中,酸液是酸压工艺发挥作用的决定因素,酸液的滤失主要是指在酸压过程中有多少酸液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
从酸压工艺的实际过程来看,酸液滤失与酸液的有效作用距离和裂缝的导流能力有着直接的关系,是保证酸压工艺取得效果的重要因素。
1.2 酸液类型是影响酸压工艺的重要因素
在酸压工艺实行的过程中,酸液的选择是重要的环节,从目前塔河油田的酸压工艺中酸液的选择来看,必须兼顾如下因素:首先要保证酸液滤失能够满足指标要求,其次要保证酸液的腐蚀效果满足需要,再次,酸液要具有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1.3 碳酸盐岩酸蚀有效作用距离是影响酸压工艺的重要因素
考虑到塔河油田的油藏都是储藏在单个溶洞和狭窄的地层内,因此我们在开采的过程中要利用酸压的方式对溶洞和地层进行扩充,这就要求酸压工艺除了保证所选取的酸液能够将碳酸盐岩进行有效腐蚀,还要保证腐蚀的有效作用距离能够满足要求。
2 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具体应用过程分析
由于酸压工艺对碳酸盐岩的腐蚀效果非常好,能够有效解决溶洞和狭窄地层的油井连通问题,所以目前酸压工艺在以碳酸盐岩地形为主的油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最主要的应用要算是塔河油田。
所以,通过对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研究可以有效验证酸压工艺的实用性,起到推广酸压工艺的目的。
经过调查发现,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具体应用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2.1 酸压工艺应用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中
由于塔河油田的地形以奥陶系碳酸盐岩为主,地层内的原油多数都储藏的溶洞和狭窄的地缝内,要想实现油井的连通开采困难较大。
由于酸压工艺可以实现对盐酸盐岩的腐蚀,并能控制腐蚀的有效距离,所以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的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中得到了重要应用。
2.2 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形成了完整的酸液体系
酸压工艺除了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油藏储层中得到重要应用,还通过实际的应用,丰富完善了现有的酸压工艺,在酸液的选择上,根据碳酸盐岩的特性,配置出了高缓速、高缓蚀、高破乳能力、低滤失、低表面张力的酸液体系,主要有高浓度胶凝酸酸液体系、高粘度胶凝酸酸液体系等。
2.3 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的试验区块内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目前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的试验区块内已经得到了大面积铺开,从现有的原油采收率来看,酸压工艺的应用取得了积极效果。
具体见下表:
3 塔河油田影响酸压工艺效果的具体因素
虽然酸压工艺在塔河油田得到了重要的应用,但是我们应该清楚,酸压工艺并不是万能的,在塔河油田的应用中,只有清楚影响酸压工艺效果的因素,并尽量发挥酸压工艺的优势,规避有害因素的影响,才能发挥酸压工艺的积极作用。
从目前塔河油田酸压工艺的应用来看,影响酸压工艺效果的具体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
面:
3.1 原油储藏层地质条件影响了酸压工艺的效果
如果原油储藏层的地质条件过于恶劣,溶洞之间和地层之间间距过大的话,即使使用酸压工艺,也会具有较大的困难,并且如果裂缝导流能力差的话,酸压工艺能起到的效果非常有限,所以,原油储藏层的地质条件决定了酸压工艺的效果。
3.2 酸液的具体性能影响了酸压工艺的效果
在酸压工艺中酸液的选择很重要,从目前酸液的选择来看,温控变粘酸酸液成为了主要选择。
由此可见,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选择不同的酸液,使酸液满足腐蚀距离和导流能力的需要。
3.3 酸压施工工艺影响了酸压工艺的最终效果
在酸压工艺的具体执行过程中,酸压的施工工艺是保证酸压工艺取得成功的关键,从目前塔河油田的酸压工艺施工来看,就采取了与塔河油田地质情况相符的施工工艺和具体的施工参数。
3.4 酸压的整体规模影响了酸压工艺的效果
酸压规模对酸压效果的影响。
确定酸压规模要考虑酸压井的储层地质特征、储层厚度、裂缝发育情况、油气储集体距井筒的距离、前置液和酸液性能等条件,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4 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塔河油田由于地质条件特殊,率先应用了酸压工艺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因此,我们要将酸压工艺看成一种解决碳酸盐岩地形采油区块的重要工艺手段,并积极推动酸压工艺
的应用,使酸压工艺能够成为碳酸盐岩地区有效的采油方式,为西北油田的扩储上产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李翔.复合酸压技术在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中的应用[j].石油钻探技术,2008,(02)
[2] 盛湘,张烨.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地层转层酸压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08,(06)
[3] 李富俊,张烨.复合酸压工艺技术在塔河油田的研究与应用[j].天然气勘探与开发,2010,(04)
[4] 贾光亮,张飞洲,梁护站.塔河油田超大规模复合酸压技术[j].石油钻探技术,2011,(06)
[5] 党建锋,郭建设,郑波,杨建委,王勇.冻胶酸性能评价及其现场试验——以塔河油田为例[j].山东化工,20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