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探究——转悲为喜
苏子怎样对客之语作辨,使“客喜而笑”呢?
变 不变 不取 取
水
月
人
逝者如斯 盈虚者如彼 生老病死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也
精神永存、 代代相承
苟非吾之所有
多角度看问题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
苏子的话有两层意思:
一是“变”与“不变”是相对的, 无论水、月或人自身,都时时在变,又皆可无尽,因此不必为 “ 吾生之须臾 ”与 “ 长江之无穷 ”悲伤
莫:表示否定。不,没有。
消长:消减和增长。 盖:句首副词,表假设,推测性判断。大概。
斯:指示代词。这;这个,指水。
将:表示假设,如果。自:从
而:连词,表转折,却 未尝:不曾。往:去 盈虚:月圆、月缺。盈,满。虚,缺。
而:连词,表修饰,来 曾:简直、尚且。 以:通“已”,停止 瞬:眼珠儿一动;一眨眼。
乐在何处
课文解析
思考:展示了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和情怀?
一、良辰:七月既望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二、美景: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3.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4.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本段展示了一个友人相聚、泛舟江 上、畅饮美酒、咏诗诵文、迎风赏 月的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境界。 在黄州苏轼过的实际上是一种囚犯 生活,处境相当困难。居然有如此
这位文人,便是苏轼,一位才华横溢、历经坎坷却始终保持豁达 乐观之心的宋代大文豪。
学习目标
1、了解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 2、梳理文章的结构、情感脉络,鉴赏写景、抒情、 说理融合的特点; 3、把握苏轼情感变化过程,培养积极乐观、豁达 的生活态度。
作者简介
苏子瞻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文汪洋态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在散文方面与唐代柳宗元、 韩愈和宋代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清新 豪健,题材广阔,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 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在书法方面与蔡 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与父苏洵、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 苏";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并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 国文学历史上罕见的全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