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讲义:长度单位(人教版)

一、知识点梳理

(一)厘米和米

重点认识厘米和米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难点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知识点1 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问题导入你想知道数学书的宽是多少吗?我们的文具盒多长吗?用你手中的物品量一量。1、测量注意

在测量时,应先选一种物品作为标准测量物体的长度(如上图中的硬币、曲别针、小刀、三角形等),再找到被测量物体的边(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等),将作为标准物品的左端与要测量物体的边的一端对齐,然后一个挨一个地摆放作为标准的物品,要平放摆直,最后数一数,一共摆了几个作为标准的物品

2、测量过程

在测量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下面两种情况:

(1)虽然测量的是同一物体的长度(如数学书的宽),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硬币、曲别针),所以量得的数据不同。如用硬币量,数学书的宽是7个1角硬币长;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虽然都是测量数学书的宽,但得到的结果去不相同。

(2)虽然测量的是不同一物体的长度,但由于选用的标准不用,量得的数据可能相同。如用曲别针量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长。用小刀量文具盒的长,是5把小刀的长。虽然量的不是同一物体,但量的结果却相同。因此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尽量选用同一物品作为标准去测量。

知识大盘点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同一的标准去测量,这样才能知道物体到底有多长。

知识点2 认识厘米,感受1厘米有多长

问题导入你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吗?1厘米有多长吗?

【过程解读】 1、认识厘米

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如上图),为了便于交流,尺上的刻度作了统一规定。上面正方体的一条边正好是1厘米。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从上图中可以知道一个图钉的长大约是1厘米,我们从中体验了1厘米有多长。 3、测量手指

分别将你的手指放到尺上,看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

知识大盘点

了解比较小的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有多长。 知识点3 用厘米量物体 问题导入 量一量纸条的长度 【过程解读】 1、认识几厘米

要想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尺来量。在刻度尺上,从0到1就是1厘米,从0到2就是2厘米。 2、用尺测量物体

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这张纸条的右端对着刻度5,说明纸条的长度是5厘米。 知识大盘点

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知识点4 认识米及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问题导入 长度单位除了厘米以外,还有别的吗?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方法提示

测量时,一定要把物体的一端 对准尺的“0”刻度,而不是对准尺的一端

【过程解读】

1、感知厘米和米的长度

厘米是用来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可以用米作单位。如上图,如果我们用格尺来量黑板,太麻烦了,用米尺来量就简单多了。米尺的长度就是1米(如上图),我们伸开双臂之间的距离大约也是1米。

2、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先用米尺量出1米长的绳子,再用30厘米长的尺子去量这条绳子,结果会发现量了3次,又量了10厘米,所量的长度就是30+30+30+10=100(厘米)。

知识大盘点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例题巧点拨

例1、算一算。

12米+9米=()米2米+25米=()米

20厘米-7厘米=()厘米1米-40厘米=()厘米

名师点拨计算时,先观察长度单位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可以直接进行加减计算;如果不同,先把长度单位统一,再进行加减计算。熟练记忆1米=100厘米。

知识拓展当进行加减法计算的长度单位不统一时,应当先把长度单位统一,再进行加减法的计算。

误区点点通

误区这三种测量方法都正确。这说法正确吗?

误区分析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应该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或与某一刻度对齐,这样才能量出准确的长度。而不是把物体的一端与尺子的左端对齐,“0”刻度与尺子左端还有一端距离,这样测量不够准确,所以只有(2)(3)的测量方法正确。

正确解答这种说法不正确,只有(2)(3)的测量方法正确。

温馨提示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物体的一端对准尺子的“0”刻度,看另一端落在尺子的哪个刻度上,就是几厘米。

知识巧学妙记

1厘米,很淘气,仔细找,才见你,指甲盖1厘米,伸出手指比一比,

长短和我差不多,大约就是1厘米。100个我是1米,我是米的小兄弟,

物体长了别用我,要不一定累死你。

快乐小博士

第一关基本技能关

1、(1)35厘米+36厘米=()厘米

(2)24厘米-9厘米=()厘米

(3)1米-30厘米=()厘米

(4)1米50厘米-20厘米=()米()厘米

(5)2米-40厘米=()米()厘米

2、填一填。

(1)门高约2()。(2)1根筷子长约20()。

(3)黄瓜长约20()(4)橡皮长约3()

(5)一座楼房高约18()。(6)大树高约10()。

(7)铅笔长约17()(8)旗杆高约8()。

(9)毛巾长约60()。(10)小明身高约1()35()

第二关综合能力关

3、填“〉”“〈”或“=”。

7米○6米

100厘米○1米

12厘米○58厘米

35厘米○35厘米

4、看图计算

(1)黑纸条长多少厘米?

(2)白纸条长多少厘米?

(3)黑纸条比白纸条长多少厘米?

(二)线段

知识点1 认识线段

问题导入什么样的线是线段?它有哪些特征呢?

过程解读

1、认识线段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画一些线,这些线中有的是弯弯曲曲的,如:有的是直直的,如;我们把直直的且两头有端点的线叫做线段。

2、线段的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黑板的边、书的边、桌子的边等都是线段,而且线段是可以度量的,如:这条线段2厘米,那条线段5厘米。线段有2个端点,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知识大盘点

线段的特征:(1)线段是直的。(2)线段有两个端点。(3)线段可以量出长度。

1米○69厘米

26厘米○62厘米

32厘米○3米

50厘米○5米

知识点2 用刻度尺量线段的长度[问题导入] 这条线段长多少厘米?

[过程解读]

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点,线段的右端对着刻度几,这条线段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知识点3 画线段

[问题导入] 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

[过程解读]

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3厘米的地方,如下图。

例题巧点拨

例1下面那些是线段?为什么?

(1)(2)(3)

我们知道线段是直线上两点间的部分,要判断它是不是线段应该注意到问题:一是直的,二是有2个端点,缺哪个条件也不可以。

[知识拓展] 记住线段是直的,有2个端点的特征,就可以帮助你认识它。

例2数一数,有几条线段?

知识大盘点

量线段的长度与量物体的长度方法一样,也要先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线段的左端,

再看线段的另一端对着的刻度是几。

知识大盘点

画线段的方法:从尺“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条()条

要记住线段的两个特点:一是直的,二是有2个端点。只有这两点都符合才是线段。按这两点,在图形中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数都可以,每数一条线段做个标记,这样不易数错或重复。

[知识拓展] 如果有两条线段组成一条更长的线段,记得也要数出来。

如下图,有几条选段?

[温馨提示] 在判断线段时,一定要注意同时满足两个条件才可以。

误区判断:图中有7条线段。

[误区分析]此题错在遗漏了上面和下面由2条小线段组成的1条大线段.

[正确答案] (×)

[温馨提示]在图形中数线段时,除了单一的小线段外,千万不要忘记由小线段组成的大线段.

知识巧学妙记住

线段、线段真奇怪,两个端点一条线,测量线段并不难,尺子、线段”0”对齐,

看尺子说厘米数,测量起来快又准。

快乐小博士

第一关基础知识关

1.下面是线段的请画: ∨,不是的请画×.

( ) ( ) ( ) ( )

2.下面的图形是由几条线段围成的?数数看.

( ) ( )

第二关基本技能关

3、小朋友,快跟我一起画一画吧!

(1) 画一条和它同样长的线段.

(2)画一条比它长1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第三关综合能力关

5、量一量下面三条线段的长度,比一比,再计算.

第一条( )厘米

第二条( )厘米

第三条( )厘米

(1)第三条线段比第一条线段长多少厘米?

(2)三条线段最短的是多少厘米?

(3)第一条与第三条线段的长度和比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多多少厘米?

6、下面有五个点,在没两个点之间画一条线段,一共可以画()条线段。

第一单元归纳总结重点知识具体内容

认识厘米和米

厘米和米两个基本的长度单位。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或较近距离时,一般用厘米做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或较远距离时,一般用米做单位。

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1米=100厘米

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另

一端对着刻度几。

认识线段直的,两头有端点的线叫做线段。

画线段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

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第一单元阶段测评

一、看一看,填一填。

()厘米

()厘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衣柜高约2()房子高约3()

头发长约20()水杯约高11()三、填“>”“<”或“=”。

6米()12米34厘米()17厘米

1米()50厘米23米()23厘米

400厘米()4米15厘米()51厘米

39厘米()2米3米()300厘米

87厘米()1米5米()500厘米

四、看谁算得准。

80厘米-60厘米= 6米+38米=

47厘米+2厘米= 94米-50米=

1米-30厘米= 8米+30米-10米=

23厘米+9米= 3米50厘米-30厘米=

2米30厘米-40厘米= 5米60厘米-1米20厘米=

五、画一画,量一量。

1、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3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2.、画一个长4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

3.量一量。

()厘米()厘米

六、解决问题。

1、一根绳子长26米,第一次减去4米,第二次减去14米,还剩多少米?

2、(重点题)有一条街道的一旁要种树,每隔2米种一棵,8米长的距离里可以种几棵树?(两

端都要种)

3、(探究题)有一段绳子长15米,每3米剪一段,要剪几次?(画一画,想一想)

最新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单元教学计划 单元教学内容: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单元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的“比长短”的学习,学习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主要特点有: 1、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改变了线段的编排。 单元教学要求: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单元课时安排:约4课时 第1课时统一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 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新课标第一网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1.1 认识厘米和米 1.在正确的测量方法下面打√。 2. 在○里填上“>”“<”或“=”。 4厘米○ 4米 10厘米○ 9米 100厘米○ 1米 2米○ 20厘米 1米○ 90厘米 99米○100米 3. 在()里填上cm或m。 一棵树高7()围巾长80()跳绳长1()60()杯子高15()4. 从大到小排一排。 8米 72厘米 1米 80厘米 1厘米 10米 5. 算一算。 1米-80厘米=( )厘米 1米+40厘米=( )厘米48米-8米=( )米 35厘米-7厘米=( )厘米 1.2 认识线段、解决问题 1.在线段的下面画√。 2.量一量。

AB= BC= AC= BD= AD= CD= 3.画一画。 (1)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2)画一条比3厘米长2厘米 的线段。 4.图中各有几条线段。 5. 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1)一支铅笔长20( )。 (2)旗杆高10( )。(3)一根手指大约宽1( )。 (4)一块橡皮长3( )。6.圈出合适答案。 认识厘米 1.量黑板的长,哪种量法是正确的?在下面的括号里画“√”。 ()

() ()2.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长?填在右面的空格里。 3.估计一下一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烛的长度? 4.下面的物体各有多长?

()厘米 ()厘米认识米尺及米和厘米间的关系1.填一填。 (1)橡皮大约有5()长。 (2)铅笔大约有()块橡皮长,大约长10()。(3)10支这样的铅笔连在一起大约长1()。 2.在圆圈里填上“>”“<”或“=”。 2米 20厘米 100厘米 10米 40厘米 1米-70厘米 3米 32厘米 3.判断。 (1)1米长的绳子比100厘米长的绳子长。() (2)小军比小明高3米。() (3)100个1厘米就是1米。() 认识线段及画法 1.是线段的在括号里画“√”。 ()()()() 2.画一条比3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3.数一数,填一填。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完整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填空。 1、1米=()厘米400厘米=( )米 2、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量比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做单位。 3、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 )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4、在下面的()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 )②手掌的宽约8( ) ③操场长约60( ) ④课桌的高65( ) ⑤一条跳绳长2( )⑥哥哥的身高1( )28() 5、在()里填上“>”、“<”或“=”。

3米()3厘米30厘米()29厘米 1米()100厘米3米()2米75厘米 6、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25米-8米=()米40厘米+26厘米=()厘米 30米+15米=()米60厘米-16厘米=()厘米 1米-12厘米=()30米+8米=( )米 12厘米-7厘米=()厘米27厘米+6厘米=()厘米 54米-4米=()米 7、看图填空。 二、正确的在()里画√,错误的在()里画×。 1、小明今年读二年级了,他的身高是128厘米。() 2、1米的绳子比100厘米的绳子长。() 3、画一条6厘米长的线段,从尺子的刻度1画到6。() 4、爸爸的身高有178米。() 5、一张单人床长2米。( ) 6、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

三、做一做。 1、 2、请你画一条3厘米长的线段。 3、下图中()和()是线段。 4、下图中有多少条线段? 5、要知道学校的操场有多长,应该用( )来量。 【①三角尺②米尺③卷尺】 6、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 7、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安排了8个例题:例1(统一长度单位);例2、例3以及相关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例4、例5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米,用米量);例6、例7以及相关内容(认识线段,量画线段);例8(估测、解决问题)。 1.统一长度单位。 在呈现测量情景时,先让学生观察一个长度单位(1庹、1拃、一个脚长)的长度;让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长度单位作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用同一单位“拃”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同样是一拃,但长度也因人而异,测量结果也会不同,从而得出结论:统一长度单位很有必要; 2.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1)认识厘米。 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个手指的宽大约是1厘米,再让学生量一量一个田字格的宽度和图钉的长,让每个学生都清楚1厘米到底有多长,建立1厘米的直观表象。 (2)用厘米量。 注意指导学生具体量的方法:要把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这纸条的长度就是几厘米。从而领会测量时,尺的刻度“0”要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 3.认识米,用米量。 (1)认识米。 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 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2)用米量。 通过让学生量一量自己的身高、黑板、教室门等建立米的长度概念。 4.认识线段。 线段是几何初步知识中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学时应注意用语的科学性。不能将实物或实物的“边”等同于“线段”。让学生体会到:线段是直的。用尺子画给定长度(限整厘米)的线段时,要注意画法的指导:注意从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是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几厘米的地方。 5.解决问题。 利用长度单位的表象,引领学生以熟悉的长度为标准判断物体的长度。在学生积累了足够的实际测量经验后,让学生尝试进行长度估测,并通过比较估测与实际测量所得结果,修正自己的估测策略。 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观察,亲身体会1庹、1拃、1个脚长活动,使学生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使学生通过操作,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和整米)。 4.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会用尺子量线段的长度,会按给定长度画线段(限整厘米)。 5.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初步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6.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教学建议 1.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 2.应充分利用教材的资源。 3.应全面了解学生对长度单位观念建立的能力。

二年级上数学教案长度单位_人教新课标

《长度单位》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问题,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形成相应的长度观念。 2.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实际长度表象。 3.初步学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尝试估测物体的长度,培养学生估 量物体长度的意识和能力。 4.在活动中,进一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愿,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 联系。 目标解析: 创设测量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在测量中通过观察、比划、比较、测量等 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长度表象,为进行估测和实测打好基础,并让学生在观察尺子和用尺子测量时体会到物体的长度实质上是由几个相同长度单位组成的。 教学重点: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及初步会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课件、尺子、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中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一)介绍“1拃”的长度。 1.课件出示一个大人和一个小孩用1拃测量课桌宽的图,这样测量出的长度一致吗? 2.教师示范1拃(从大拇指到中指的长度叫做“1拃”),学生亲自动手体会“1拃”。 (二)学生测量。 学生动手测量课桌长有几拃?指生汇报。 (三)汇报交流。 1.学生汇报测量结果。并说说你有什么发现? 2.讨论: (1)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测量结果不一样呢?(因为有的同学手大,有的同学手小,所以导致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2)当测量相同的物体出现测量结果不一致,那该怎么办呢?

(四)统一长度单位。 1.学生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 2.归纳总结: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选用相同的长度单位,也就是要统一长度单位(板书:统一长度 单位) (五)了解古代人测量物体的方法。 课件播放教材第2页上的三种古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看了上面的三幅图,我们知道了古代的人们 就是选用自己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标准,用这个标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去测量物体的长度。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中实例,通过动手实践制作认知冲突,让学生亲身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 性,同时通过介绍古代的人们测量物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 二、实践中认识厘米 (一)认识尺子。 平时我们测量物体长度时要使用什么工具啊?课件出示尺子图,同时请同学们拿出直尺,仔细观察, 你能在直尺上发现什么?结合课件进行说明。 1.刻度线。 尺子上的这些竖线是厘米尺的刻度线,刻度线很整齐,排列得很均匀。 2.数字。 (1)尺子上的数字中,这里的“0”在尺子上表示什么?(起点) (2)结合课件加以说明,测量时,一般以“0”作为起点开始测量。其他的数字是尺子的刻度,几就表示从0到这个数之间有多少个长度单位。 3.长度单位的表示符号。 厘米尺上的文字“厘米”表示尺子上一个大格的长度是1厘米,“厘米”是一个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在国际上通用,用英文字母表示为“cm”。(板书:厘米cm) (二)认识厘米。 1.揭示课题,板书课题:认识厘米。 2.认识1厘米。 (1)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找出1厘米。 (2)学生汇报找法。(0~1之间、2~3之间、3~4之间……的长度。)学生回答时结合课件进行。 (3)教师归纳:每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距离都是1厘米。 3.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1)同桌互相比划1厘米。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

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第1、2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 (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小学数学小学二年级上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统一长度单位。(教材第2页) 1.经历用不同标准测量同一物体时,测量的长度不相同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学生在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形成过程,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重点: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活动建立对人类已有数学知识的理解。 课件。 师:同学们,新学期开始我们又换新书了,谁知道我们的新书有多长呢? 学生可能会用拃量,可能会用铅笔量,还可能会用橡皮量,等等。不同的物品做标准测量结果不 相同。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物体出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测量发现所用的标准不同,即使测量同一物体,结果也不相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古时候人们怎样测量长度吗? 课件出示:(1)人们平伸手臂测量石头的周长。 师:你觉得这样测量准确吗? 生1:不准确,大人和孩子的手臂长短不同,那么测量的结果就不相同了。 生2:不准确,即使都是大人或都是孩子,手臂的长短也不可能都相同,测量的结果也不相同。

生3:石头的周长是固定的,可是却因为人手臂长短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测量结果,所以这样测量的结果是不准确的。 师:是啊,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很久以前,人们就是这样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 位。你们看,像这样测量物体的长度仍是咱们现在常见的一些现象。 课件出示:(2)用拃作单位测量布的长度。 (3)用脚长作单位测量竹竿的长度。 (4)步测教室的长度。 【设计意图:使学生了解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单位进行测量的不准确性,以及这种现象在生活中存在的普遍性,为学生学习估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做准备】 师:现在咱们就用拃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然后告诉大家你测量的结果。 组织学生汇报交流不同的测量结果,同时教师也用拃作单位量一量课桌的长,与学生测量的结果做对比。 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量的都是课桌的长,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如果学生答不出来,教师就适当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探究:是啊,为什么量的都是课桌的长,结果却不同呢? 生:因为我们拃的长短本身就不一样。 师:是吗?咱们来比一比,看看拃的长短相同吗? 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师生之间互相比一比,得出结论:长度单位不同,才导致测量同一物 体的结果不同。 师:这就需要我们统一长度单位,用一样的标准来测量物体才能更准确,这样尺子就应运而生了。尺子上用相同的长度表示一定的长度单位,标准统一,尺子便成了人们测量长度的工具。 【设计意图:在活动中使学生深刻感受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怎样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都是相同的吗?(只有统一长度单位我们才能更准确地测量物体,得到相同的结果) 统一长度单位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试题

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试题 一、排一排 1.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12厘米2厘米20厘米29厘米 2.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1厘米4厘米7厘米21厘米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3.一支粉笔长是7() 4.铅笔盒长是23() 5.教室宽6() 6.一棵树高() 7.小明的身高130() 8.操场长80() 9.手掌宽7()10.毛巾宽29()11.教学楼高10()12.妈妈身高165()13.铅笔长11()14.教室门高2()15.一张床长2()16.茶杯高10()17.小刀长5()18.电视塔120()19.语文书长21()20.一张桌子高80()21.图钉的长是1()22.一根针长5()23.筷子长15() 24.红领巾最长的边长50()25.电视屏幕的宽是29() 三、小小会计师 20厘米—()厘米=1米 1米—10厘米=( )厘米 95厘米+5厘米=()米 84厘米+16厘米=()厘米=()米 76厘米—18厘米+14厘米=()厘米 2米—10厘米=()米()厘米 72厘米+8厘米+24厘米=()米()厘米 100米—55米=()米 26厘米+8厘米=()厘米 10米—5米=()厘米 70厘米—7厘米=()厘米 1米+4米+()=15米 23厘米—()厘米=8厘米 400厘米=()米 250厘米=()米()厘米 1米—12厘米=()厘米 2米—20厘米=()米()厘米 四、小小画师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先画一条5厘米长的线段,再画一条比它短2厘米的线段 3.画一条比4厘米长2厘米的线段 4.画一条比8厘米短1厘米的线段 5.画一个四边长为3厘米的正方形 6.画一个三条边都是4厘米的的三角形 7.用两条长2厘米的线段组成一个图形 8.画一条比6厘米长1厘米的线段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练习题 一、在○里填上>、<或=。 3米○30厘米60厘米○100厘米2米○20厘米 1米○100厘米4厘米○1米50米○5米 二、在()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米或厘米)。 (1)一枝蜡笔长10()(2)姐姐身高是1()46();(3)一条裤子长1()(4)一把剪刀长13() (5)一幢大楼高56()(6)一根丝瓜长60() (7)教室门高2()(8)写字台高80() (9)一条成人围巾长2()(10)练习本长22() 三、将下面的长度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一排。 40厘米1米1厘米10厘米 四、解决问题。 1、一捆绳子长15米,第一次用去5米,第二次用去6米,一共用去多少米?还剩下多少米? 2、一枝蜡笔用去2厘米,还剩下8厘米,这枝蜡笔原来长多少厘米?

一、在○里填上“>”“< ”或“ =”。 5米○5厘米 1米20厘米○100厘米100米○1厘米 200厘米○2米 98厘米○1米1米○1厘米 5米○50厘米 3米○13厘米 70厘米○1米 1米-30厘米○60厘米4米+5米○10米 200厘米○2米+3米二、把79厘米、3米、4厘米、1米、90米、900厘米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 三、()里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厘米或米)。 河水深8()学校操场长200()一个茶杯高11() 电梯高18()一根跳绳长2()课本的宽约14() 旗杆高20()公共汽车长10()梳子长26() 粉笔长10()小红身高125()缝衣针长3() 大树高15()手掌的长约10()哥哥的身高1()60()一枝毛笔长20()房间大约长6()中指的宽大约是1()四、解决实际问题。 1.一根木料长1米,用去45厘米,还剩下多少? 2.小明身高86厘米,小强比他高11厘米,小强身高多少? 3.一段布长13米,做了2套衣服后还剩7米,做衣服用去多少?4.一枝铅笔用去8厘米,还剩12厘米,原来长多少?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教案

《长度单位》课堂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教学目标】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认识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正确地测量物体。 2.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测量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教学难点】掌握用尺子测量的方法 【教学方法】教法:讲解演示法 学法:小组合作与自主探究相结合 【教学准备】各种尺子、小棒、硬币、回形针、小刀、新橡皮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妈妈需要买一截松紧带,需要多长呢?老师量过了,和你们桌上的小棒一样长。请每个小组选择一种实物量一量。 1.学生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2.小组交流测量结果、提出疑问。 3.全班交流测量结果、列表。 问:奇怪了,同样长的松紧带,为什么同学们测量的结果却不一呢?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师:如果我们要得到一个统一的结果,最好用什么工具来量呢?(尺子) 过渡:在日常生活之中,为了准确、方便而又统一地测量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今天我们就来认识厘米,并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的长度。 (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自主探究 1.认识1厘米 拿出尺子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观察,汇报。 (1)数按顺序读一读,问:最左端是几?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2)线有长有短,叫刻度线。 (3)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一厘米有多长?(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还有哪段是1厘米?你发现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找一找、比一比在我们身边还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用手比划一下1厘米是多长,闭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长。 2.认识几厘米 师:我们知道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长? 问:2个1厘米是几厘米?4厘米里有几个1厘米? 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吗? 3.用厘米量 (1)每小组发一张纸条,学生先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用尺子量一量。 (2)学生汇报: 纸条几厘米?你是怎样测量的? (3)测量数学书的长、宽。 三、拓展运用 1.如果尺子的前面断了,看不到0刻度线,怎么办? 2.小组合作量指定物体的长度。 3.老师想量手腕一圈的长度,用尺子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吗?(介绍各种尺子) 4.选择尺子和自己感兴趣的物体量一量。 课外搜集资料:你还知道哪些长度单位?在古代,没有尺子时,人们用什么进行测量的? 四、课后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师生一起对本课的内容进行简要概括和总结。

二年级下数学长度单位换算

二年级下数学长度单位 换算 Document number:WTWYT-WYWY-BTGTT-YTTYU-2018GT

数学练习 一、填空。 1、单位换算。 4米=()分米 2厘米=()毫米 50厘米=()分米 90分米=()米 7厘米=()毫米 30厘米=()分米 10分米=()米 8分米=()厘米 1分米=()毫米 9分米=()毫米 400毫米=()分米1米=()厘米 2、一把小刀长7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毫米;一条绳子长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分米。 3、在○里填上“﹥”“﹤”或“=”。 4厘米○4分米 9毫米○3厘米 18毫米○1分米 5厘米○7毫米 34毫米○9厘米 1米○100厘米 60毫米○6厘米 8分米○90厘米 3分米○23毫米 4、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99厘米 9分米 90毫米 10厘米 10分米 (2)2米 20厘米 200分米 20毫米 ————————————————————————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数学书长约2()教室的门高2()

大米宽约2() 10张纸的厚度约1() 茶杯高10()一本新华字典厚5() 指甲宽8()黑板长约3() 旗杆高8()课桌高约6() 6、8毫米+23毫米=()厘米()毫米 7、东东身高80厘米,他再长()厘米正好是1米。 二、画一画。 (1)画一条长40毫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8厘米短4毫米的线段。 二、解决问题。 1、一枝铅笔用去60毫米,还剩12厘米,这枝铅笔原来长多少厘 米 2、一盏台灯75元,一只篮球比一盏台灯贵22元,一只排球比一 盏台灯便宜11元。 (1)买一只篮球要多少元 (2)买一只排球要多少元 3、一捆电线有500米,第一天用去195米,第二天用去218米,这 捆电线比原来短了多少米 4、一辆三轮车每次能运6箱苹果,50箱苹果至少要几次能全部运完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长度单位换算练习题

一、填空 10张纸叠起来厚1毫米,100张纸叠起来厚()毫米,合()厘米。 70厘米=()分米 3厘米=()毫米 5厘米=( )毫米 4米=( )分米 100厘米=( )米 ( )厘米=1分米 2.在○里填上“﹥”、“﹤”、“=”。 70毫米○70厘米 7厘米+23厘米○3米 300厘米○40分米 6分米○58厘米 1米-2分米○8分米 60毫米○6厘米 4分米○39厘米 2厘米○10毫米 3米○25分米 1米○2分米30厘米 5米○ 8米 32厘米○ 40厘米 8米○800厘米 35厘米○ 25厘米 5米○500厘米 45厘米○54厘米20厘米○ 2米 5米○ 50厘米 1米8厘米○180厘米 99厘米○ 1米 4米○ 400厘米 6米○550厘米2米10厘○210厘米 66厘米○ 67厘米 8米10厘米○8米1厘米 3米10厘米○ 400厘米 5厘米○5米 3、算一算。 87毫米-37毫米=( )毫米=( )厘米 1米-70厘米=( )厘米=( )分米 70毫米+3厘米=( )厘米=( )分米 75厘米+25厘米=( )厘米=( )分米=( )米 4厘米的5倍长是( )分米 4、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床长约2()回形针长约3()儿童漫画书宽约2()学校操场长90( ) 一根跳绳长2( ) 小华身高130( ) 一个杯子高10() 一本小学生字典厚4( ) 一把小学生尺子长2( ) 一幢楼高12( ) 二、选择 1.一枚1元的硬币厚度约是()。[A.2克 B.2毫米 C.2厘米]

2.姐姐3分钟( )行200米。[A.步行B.骑自行车C.乘汽车] 3.所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A.米、分米、毫米、千米、厘米 B.吨、克、千克] 4.临海到宁波的公路长是150( )。[A.米 B.千米 C.分米] 5.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A.米 B.千米 C.分米 D.毫米] 三、判断 1.一枝铅笔长18米。() 2.一栋楼高50千米() 3.一座山高1568厘米() 4.宁波到北京距离1361米() 5.珠穆拉玛峰大约高8844米() 四、连一连。(把每小时行的路程和合适工具用线连起来。) 飞机货车人自行车 40千米 1800千米 5000米 15千米 五、把下列每组数量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1.6厘米 6千米 6毫米 6米 6分米 2、3千米 300厘米 30米 3分米 六、小小画家。 1.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长5厘米的线段。

二年级上册数学长度单位

《长度单位》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数学课本P1、2,例1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在具体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准备: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曲别针、铅笔、橡皮等。 教学流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谈话:老师想要知道这本数学书的宽是多少,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可以用什么办法? 学生发挥想象,各抒己见。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组织活动,体验数学 (一)、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 1、教师先明确活动的方法。 (1)、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 (2)、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人从四件物品中(圆形、正方形、曲别针、三角形)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 (3)、量好后四人小组交流汇报自己量的结果,并思考:为什么都是量数学书的宽,而量出的结果却不一样呢? 2、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3、全班交流汇报。

得出:因为选用的是不同的物品作为标准测量,所以量的结果不同。 4、让学生选用同一物品进行测量的学生展示他们测量的结果。 由此得出:要想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二)、组织学生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不同的长度。 1、让学生选用不同的物品(如橡皮、铅笔、曲别针或用手等)去量桌子、铅笔盒等物体的长度。 2、交流展示学生测量的结果,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数学书的宽是5个曲别针的长,铅笔盒是5块橡皮的长,但它们并不一样长? 为什么桌子比铅笔盒长,但桌子才4根铅笔长而铅笔盒却有5块橡皮长呢? …… 引导小学生体会到:因为选用不同的标准去量,它们的长度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 3、让学生用同一物品(正方形)作计量单位去量不同长度的物品看结果如何,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三、练习巩固,实践应用 1、做一做第1题,学生看图直观地判断每种蔬菜大约有几个方格那么长。 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交流。 如果学生看不清最上面的几种蔬菜的右端对准哪个方格,可以用尺子对准方格的竖线比一比。 2、做一做第2题,让学生用铅笔去量桌子的长、高,量凳子的高。 明确量的方法与前面有所不同,不再把作标准的物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来量,而是让学生用一个物品,一次接一次地进行测量,看所来年感长度有几个这样的物品长。 3、做一做第3题,学生直观看图,先估计所测物品大约有几个立方体长,再用上一题的方法在脑子里测量。 如果学生看图测量有困难,也可以让学生用立方体实物进行测量。用实物测量时都要提醒学生注意量的方法:实物的左端应与所量物体的左端对齐,这样量出的结果才比较准确。

二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 长度单位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第1、2课时统一长度单位认识厘米 教学内容:P2~3及P4做一做、练习一第1、2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的观察、探究等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创造活动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学重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教学难点: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学生准备学生尺。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动手操作。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妈妈和老师比,谁高?谁矮? 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一庹( tuǒ)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生1:5拃。生2:5拃半。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小学二年级数学20道长度单位换算题

小学二年级数学20道长度单位换算题 (内容:长度单位) _________班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 一、填一填。(34分)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 ()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 一端对着几。 3、1米=()厘米400厘米=()米 4、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回形针长( )厘米这支铅笔长( )厘米。 5、在()里填上合适的单位 ①一本书厚1()②手掌的宽约8() ③操场长约60()④课桌的高65() ⑤一条跳绳长2()⑥哥哥的身高1()28() 6、30米+8米=()米12厘米-7厘米=()厘米 27厘米+6厘米=()厘米54米-4米=()米 二、选一选(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12分) 1、下面三条线中, 【①②③】 2来量。 【①三角尺②米尺③卷尺】 3、你的椅子大约高( )。 【①45厘米②45米】 4、一棵树的高度大约是3( )。 【①厘米②米】 三、辨一辨(对的在括号里打“√”,错的打“×”)。(15分) 1、一张单人床长2米。…………………………………………………() 2、一块橡皮擦的厚10厘米。…………………………………………() 3、一枝自动水笔的长是16厘米。……………………………………() 4、小红爸爸的身高有170米。…………………………………………()

5、长1米的木棒要比长100厘米的铁丝短一些。……………………() 四、量一量。(24分) 1、先量出下面每条线段的长度填在右边的括号里,再回答问题。 第一条 ( )厘米 第二条 ( )厘米 ①两条一共有( )厘米。②第二条比第一条长( )厘米。 2、估一估,量一量,填一填。 估计长( )厘米估计长( )厘米 实际长( )厘米实际长( )厘米 五、画一画。(10分) 1、画一条长4厘米的线段。 2、画一条比下面线段短2厘米的线段。 六、找一找: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你能举出三个例子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年级上册数学1 长度单位人教版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

作品编号:8567941235890031445888659 学校:量印超jgj市收高眉镇页设小学* 教师:谢德刚* 班级:字文叁班*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教材第1~3页(例1—例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认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学生养成细心、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通过活动,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体的长度。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教具准备:各种尺子、回形针、棱长1厘米的正方体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和老师比,谁高?谁矮?(老师高,同学们矮。) 师:高多少?矮多少?比划一下。你能知道具体高多少,矮多少吗? “高多少”,“矮多少”其实是在比较人体的长度,这就要使用长度单位。板书课题——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知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出示例1情境图。)观察这些图,你了解到了哪些信息?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zhǎ)、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学生汇报:4拃、5拃半、5拃等等。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追问:要怎样才能得到相同的结果呢?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学生:用相同的标准进行测量。 教师小结:因为测量选用不同的标准,它们的长度单位不同,所以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这就需要统一长度单位,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长度单位。 (二)整体感知,认识厘米。 1.教学例1。观察尺子,认识刻度 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好的尺子,把你的尺子和同桌的比较一下,观察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呢?(学生可能回答:都有竖线、还有数字) 这些竖线有的长有的短,我们把它叫做刻度线。每一个数字都对着一条比较长的刻度线,第

数学二年级上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题

数学二年级上关于长度单位的练习题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 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 尺 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 1 米=100 厘米100 厘米=1 米 5、线段 ⑴线段的特点:① 线段是直的; ② 线段有两个端点;③ 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9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⑴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 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篇二】 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 小明身高130厘米 练习本宽13(厘米) 铅笔长17 (厘米) 黑板长2(米) 图钉长1(厘米) 一张床长2(米) 一口井深3(米) 学校进行100(米)赛跑 教学楼高25(米) 宝宝身高80(厘米) 跳绳长2(米)

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 (厘 米)门高2(米)教室长12 (米)筷子长20 (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篇三】 填长度单位。 1、教室的长大约是6()。 2、小明的身高是124()。 3、一张课桌的长约是1()。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5、一枝自动铅笔长10()。 6、一根绳子长2()。 7、教室的门高大约是2()。 10()。 8、一棵大树高大约是 1()。 9、小朋友的拇指宽约 10 、教室的宽大约是 6()。 填一填。 1、1米=()厘米100厘米=()米 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在刻度尺上,从刻度0 到刻度5 是()厘米,刻度 3 到刻度7 是()厘米。 4、一枝铅笔大约长()厘米。 5、黑板大约长()米。 6、20厘米+ 50厘米=()厘米 17米—8米=()米 60米+ 9米=()米 15厘米—7厘米=()厘米

二年级数学教案长度单位

教学内容:P2-6 教学目标:1、通过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实践活动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能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在活动中认识米,建立l米的表象,知道1米=100厘米。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认识线段,知道线段的特征,会用直尺画给定长度的线段。 教学重点: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建立1米的表象。 3、掌握线段的特征。 教学难点:1、用学生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2、理解1米=100厘米。 3、线段表象的建立。 学生学校本周教学内容复习:新课内容 以往漏洞拾遗补缺: 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出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一个“小裁缝”的故事。请同学们仔细听, 小裁缝遇到了什么问题认真想一想,你能帮助他吗从故事中,你能明白什么道理(教师口述故事)有一天,裁缝店里来了一位顾客要做一条裤子,小裁缝热情地接待了客人。紧接着,裁缝师傅认真的量出了裤子的长是3拃,小裁缝也认真的在布料上拃了3拃,裁出了裤子,并缝制好了。过了几天,客人来取裤子了,穿在身上一试,新裤子太短了了。这时师傅走过来,用手量了一下,生气地对小裁缝说:“告诉你身长3拃,怎么做成了两拃。”小裁缝心里想:“我明明量的是3拃,怎么变成了2拃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请生自由回答) 二、参与活动,探索交流。 (一)统一长度单位 当古代的人们没有发明长度单位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做的呢 引导学生说:古人用张开的手臂丈量石头的宽度,以一拃或脚长为标准量物体的长度。 你觉得他们的这些方法怎么样(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携带着几把尺子。一拃、一步、都能测量物体的长度,几千年前的古人就想出了很多这样的方法来测量物体。现在我们就用一拃作单位,量一量桌子的长度。(师生共同测量课桌的长。) 交流汇报:课桌的长是几拃 教师提出疑问:我量了只有3拃半。我们量的都是同样的课桌,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使他们逐步明白:每个人一拃的长度不同,进行测量后,量的结果也不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