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整理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498.00 KB
- 文档页数:19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长度单位》知识详细整理一、认识长度单位在学习长度单位之前,首先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在实际生活中,为了准确描述物体的长短、大小,我们需要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来衡量。
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如书本的长度、课桌的宽度等,让学生初步感知长度单位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关键要点:●引入长度单位的概念,让学生明白为何需要它们。
●简述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应用。
二、厘米概念与测量厘米是小学阶段最早接触的长度单位之一,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理解厘米的概念并掌握其测量方法至关重要。
关键概念:●定义厘米:厘米是长度单位之一,通常用于测量较短的物体。
●认识厘米尺:展示厘米尺,介绍刻度、零刻度线等要素。
●测量方法:从零刻度线开始,数出物体所占的厘米数。
实践活动:●使用厘米尺测量书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并记录结果。
●通过游戏或竞赛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测量技能。
三、米的认识及应用在掌握了厘米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米的概念及其应用,以便学生能够适应更广泛的测量需求。
关键概念:●定义米:米是长度单位中较大的一种,常用于测量较长的距离或高度。
●认识米尺或卷尺:介绍这些工具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单位换算初步:简单介绍1米=100厘米的关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实践活动:●使用米尺或卷尺测量教室的长、宽、高等,感受米的实际应用。
●设计简单的“小小测量师”活动,让学生在校园内寻找并测量各种物体的长度。
四、单位换算基础在掌握了厘米和米的基本概念后,开始学习简单的单位换算,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内容:●强调换算关系:1米=100厘米。
●教授换算方法:通过乘法或除法进行单位换算。
●举例说明:如“50厘米是多少米?”、“2米是多少厘米?”等。
五、实践测量活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巩固学生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测量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设计:●组织学生测量家中物品的长度,如电视、沙发、餐桌等,并记录测量结果。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角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长度单位是数学中最基础的概念之一,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等。
而角则是平面几何中的基本元素,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长度单位的认识、长度的测量以及角的初步认识。
在长度单位部分,学生需要掌握厘米、米和千米等长度单位,并能够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在角的初步认识部分,学生需要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和基本性质。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长度和角度的基础知识,但是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仍然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观察来理解长度单位和角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力。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能够用不同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物体。
学生能够理解角的定义,掌握角的基本分类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和实际测量,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能够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角的定义和分类。
2.教学难点: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角的性质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操作教学法和分组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测量工具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长度单位和角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3.角的认识:通过观察和操作,让学生了解角的定义、分类和性质。
4.巩固练习: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测量,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
期末总复习《长度单位、认识角、时间》练习题(附答案)1.填空。
(1)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量较短物体的长度可以用()作单位。
(2)量物体的长度时,要把尺子的()刻度对准物体的一端,再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几。
(3)看一看,填一填。
这支铅笔长( )厘米。
这个回形针长( )厘米。
2.选择。
(1)9时整,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的角是()角。
A.直
B.锐
C.钝
(2)一张正方形纸,剪去一个角后剩下的图形最多有()个角。
A.3
B.5
C.4
3.在图形里加画一条线段。
(1)增加4个角(2)增加3个直角
4.给钟面添上时针和分针。
1:30 7:15 9:45
参考答案
1.(1)米厘米(2)0 (3)7 3
2.(1)A (2)B
3.略
4.略。
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长度单位1、厘米和米(1)厘米和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2)米用字母“m”表示;厘米用字母“cm”表示。
(3)1米=100厘米。
(4)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把尺子的“0”刻度对准物体的左端,再看物体的右端对着几。
(5)在比较物体的长度时,要看长度单位是否统一,如果不统一,要先统一单位后再比较。
如1米>98厘米(1米=100厘米)2、线段(1)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2)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第二单元 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二)1、笔算加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相加满十,向十位(前一位)进1;(4)在计算进位加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加进位上来的1。
2、笔算减法(1)相同数位对齐;(2)从个位算起;(3)个位上的数不够减时要从十位上退1当10,并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后再减;(4)计算退位减法十位上的数时不要忘记减去被个位借走的1。
3、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从左到右依次计算。
对于有括号的算式,要先计算括号里面的,再计算括号外面的。
第三单元角的初步认识1、角的初步认识(1)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2)画角的方法: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直线。
(3)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没有关系,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大,角就越大,角的两条边张开得越小,角就越小。
2、直角的初步认识(1)直角的判断方法: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比一比(顶点对顶点,一边对一边,再看另一条边是否重合)。
人教版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重点知识汇总及练习题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小明身高1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练习题一、填长度单位。
1、教室的长大约是6()。
2、小明的身高是124()。
3、一张课桌的长约是1()。
4、小红从家到学校要走100()。
5、一枝自动铅笔长10()。
6、一根绳子长2()。
7、教室的门高大约是2()。
8、一棵大树高大约是10()。
9、小朋友的拇指宽约1()。
10、教室的宽大约是6()。
二、填一填。
1、1米=()厘米100厘米=()米2、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来量。
量较短的物体,用()作单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作单位。
3、在刻度尺上,从刻度0到刻度5是()厘米,刻度3到刻度7是()厘米。
4、一枝铅笔大约长()厘米。
5、黑板大约长()米。
6、20厘米+50厘米=()厘米17米-8米=()米60米+9米=()米15厘米-7厘米=()厘米三、在里填上“>”、“<”或“=”。
教案: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的概念,能够准确地使用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敏感性和观察力,能够准确地判断物体的长度。
3.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能够熟练地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教学重点:1. 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1. 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教学准备:1. 教学PPT。
2. 尺子、直尺等测量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让学生举例说明。
2. 提问:我们在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二、新课导入1. 介绍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 通过PPT展示一些常见物体的长度,让学生观察并判断使用哪个长度单位进行测量。
3. 讲解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如1米=100厘米,1厘米=10毫米等。
三、实际操作1. 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让学生使用尺子等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2. 让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讨论使用哪个长度单位更合适。
四、巩固练习1. 出示一些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2. 讲解练习题的答案,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总结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学习的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
2. 强调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
六、作业布置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使用合适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并记录下来。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际操作和巩固练习,让学生对长度单位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在实际操作环节,学生能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提高了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合作能力。
在巩固练习环节,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练习题,对长度单位的理解和应用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一些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掌握不够牢固,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巩固。
重点关注的细节: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在二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的教学中,长度单位的换算关系是一个重点和难点。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长度单位知识点汇总【概念】米: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标准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
分米:分米(dm)是长度的公制单位之一,1分米相当于1米的十分之一。
厘米:长度单位,简写符号为:cm。
毫米:英文缩写为mm(1厘米=10毫米=0。
1分米=0。
01米=0。
00001千米)【认识米】(1)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时,用“米”作单位。
(3)米用字母“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厘米】(1)厘米是常用的长度单位。
(2)测量较短物体的长度时,用“厘米”作单位。
(3)厘米用字母“cm”表示。
(4)1米=100厘米。
【认识线段】线段的特征: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可以测量出长度。
【画线段】画线段的方法:从尺子的“0”刻度开始画起,需要画几厘米长的线段就画到尺子的几厘米处。
(没有直接给出画几厘米,要先算再画最后标记)比如:画比5厘米短2厘米的线段。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除法知识点1、表内除法的知识点:(1)理解平均分的意义。
会根据表内乘法,计算简单的除法。
(2)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3)根据乘除法的意义解决一些简单的乘除法应用题。
(4)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除数×商=被除数2、除法:是四则运算之一,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的性质一个数连续除以几个数,等于这个数除以那几个数的乘积,就是除法的性质。
有时可以根据除法的性质来进行简便运算。
如:300÷25÷4=300÷(25×4)4、除法公式(1)被除数÷除数=商(2)被除数÷商=除数(3)除数×商=被除数5、被除数除法运算中被另一个数所除的数,如24÷8=3,其中24是被除数6、除数:在除法算式中,除号后面的数叫做除数。
例:8÷2=4则2为除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长度单位、角的初步认识整理与复习》这一章节主要让学生回顾和巩固之前学过的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知识。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和活动,帮助学生巩固长度单位和角的度量方法,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但对于一些概念的理解可能还不是很清晰。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和角的度量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活动,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回顾和巩固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知识。
2.提高学生对长度单位和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长度单位和角的度量方法的理解和应用。
2.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
五. 教学方法1.采用直观演示法,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掌握长度单位和角的度量方法。
2.采用任务驱动法,通过一系列的练习题和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巩固知识,提高应用能力。
3.采用分组合作法,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交流和分享,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长度单位和角的图片和实物。
2.准备练习题和活动材料。
3.准备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实物和图片的展示,引导学生回顾和复习长度单位和角的初步认识知识。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系列的长度单位和角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实际操作,测量和记录长度和角的大小。
4.巩固(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巩固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5.拓展(10分钟)–教师通过PPT或黑板,呈现一些拓展长度单位和角的知识的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6.小结(5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结,让学生回顾和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长度单位1、常用的长度单位:米、厘米。
2、测量较短物体通常用厘米作单位,测量较长物体通常用米作单位。
3、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将物体的左端对准直尺的“0”刻度,看物体的右端对着直尺上的刻度是几,这个物体的长度就是几厘米。
4、米和厘米的关系:1米=100厘米100厘米=1米5、线段⑴线段的特点:①线段是直的;②线段有两个端点;③线段有长有短,是可以量出长度的。
⑵画线段的方法:先用笔对准尺子的’0”刻度,在它的上面点一个点,再对准要画到的长度的厘米刻度,在它的上面也点一个点,然后把这两个点连起来,写出线段的长度。
⑶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当不是从“0”刻度量起时,要用终点的刻度数减去起点的刻度数。
6、填上合适的长度单位。
小明身高1(米)30(厘米)练习本宽13(厘米)铅笔长17(厘米)黑板长2(米)图钉长1(厘米)一张床长2(米)一口井深3(米)学校进行100(米)赛跑教学楼高25(米)宝宝身高80(厘米)跳绳长2(米)一棵树高3(米)一把钥匙长5(厘米)一个文具盒长24(厘米)讲台高90(厘米)门高2(米)教室长12(米)筷子长20(厘米)一棵小树苗高1(米)小朋友的头围48厘米爸爸的身高1米75厘米或175厘米小朋友的身高120厘米或1米20厘米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两位数加两位数1、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把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在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2、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加起;③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
3、笔算两位数加两位数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个位满十要向十位进“1”,十位上的数相加时,不要遗漏进上来的“1”。
4、和= 加数+加数一个加数= 和-另一个加数二、两位数减两位数1、两位数减两位数不退位减的笔算:相同数位对齐列竖式,再把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减。
2、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减的笔算法则:①相同数位对齐;②从个位减起;③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