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性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12.00 KB
- 文档页数:32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中药药效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药理作用,其物质基础是指中药中所含有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化学物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对于深入了解中药的药理学机制、合理应用中药以及新药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分类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可以分为多种类型,主要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类、挥发油、甙类等。
这些化学物质在中药中起着不同的药理作用,对于中药的功效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 生物碱生物碱是一类含氮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片类生物碱、茄科生物碱等。
这些生物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镇静、麻醉、止痛等作用,对于镇痛、镇咳等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2. 多糖多糖是由多个糖分子组合而成的化合物,在中药中普遍存在。
多糖具有免疫调节、抗肿瘤、抗炎等作用,对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治疗肿瘤及炎症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多糖来源包括灵芝、党参等。
3. 黄酮类黄酮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结构的多环多羟基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黄酮类具有抗氧化、抗菌、抗炎等多种作用,对于心血管疾病、肝脏病变等具有显著疗效。
常见的黄酮类化合物包括黄芩苷、青蒿素等。
4. 挥发油挥发油是一类易挥发的有机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挥发油具有抗菌、消炎、镇痛等作用,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疾病。
丁香油、茴香油等是常见的挥发油。
5. 甙类甙类是一类由糖和非糖成分结合而成的化合物,广泛存在于中药中。
甙类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脂等作用,对于多种疾病具有重要的疗效。
人参皂甙、当归甙等是常见的甙类化合物。
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方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需要运用多种科学手段和方法进行,包括化学分析、药理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1. 化学分析化学分析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色谱、质谱等技术。
通过这些技术可以对中药进行深度分析,确定其中所含的主要活性成分,并对其进行结构鉴定。
2.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研究是通过体内外实验,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药理作用进行验证和探究的方法。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现代研究进展中药复方在中医药临床治疗中应用广泛,但其中复杂的成分间相互作用及确切药理机制尚未完全清楚。
中药复方的成分和药效不是药物的简单组合,对其物质基础的研究对探讨中药复方的现代化十分重要。
本文从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的内涵着手,结合现阶段研究的假说及最新的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当前研究的不足,并提出了几点建议,以期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的研究提供参考思路。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综述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
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
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
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
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
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
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
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1.1多成分系统论研究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究现状与展望宋霁翔,褚福浩,王鹏龙,徐昕,李国梁,周粲,汤明杰,李强,雷海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北京100102)摘要:中药是中医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对深层诠释中医药科学内涵及中医药理论的现代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就近几年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及方法进行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有益的肩示。
关键词:中药;物质纂础;理论;途径Situation and Prospect of Research on Potential Basis ofC hinese MedicineS O N G Ji—x ia ng,C HU Fu—hao,WANG Peng-10ng,XU Xin,L I GuO—liaIlg,ZHOU-Shen,TANGMing-jie,LI Qiang,LEI Hai-min木(Sc ho ol of ClI in e se Ph锄a吼BeijiIlg UniVerS时of Chin眦Medici北,Beijing 100102,Chim)Abs tr act:TCM is an impOn an t co m p on e n t oftlle Sys tem of Ch in es e m e di c in e,an d widel y use d in clinic altr e at m en t,T0 study the pote嘶al b弱is of Ch ine se medici舱is v e r y irnport锄t fo r eval岫ting Chinese medici地s onmod锄ization o f ChiIle辩瑚teria m e d ic a.i n this p a p e L the re s ea fc ha scjent i最c b黔is a nd p rom oti ng d lep ro g r es sa11d the m e tI l o d s in this field in fecent yea rs w e r e reviewed to propose n e w iIlsights柚d印proaches fbr the丘Itu∞developm髓t.Ke)啪rds:Tmditional Chinese m e di c in e:po t en t ia l b私is;111eo哆;P atll wa、,中药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物质,有上千年的应用历史。
何首乌相关肝毒性的机制研究进展
李妍怡;张玉杰;汪祺;马双成
【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
【年(卷),期】2022(19)6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何首乌肝毒性作用机制及肝毒性物质基础。
方法通过查阅何首乌文献对肝毒性机制和争议成分相关报道进行整理、分析、归纳。
结果何首乌的肝毒性具体表现在影响肝脏代谢酶的功能与表达、使胆汁代谢循环及转运蛋白的功能受阻、以及免疫应激与线粒体功能紊乱等,文献报道其可能的毒性成分为脂溶性蒽醌类、特征性二苯乙烯苷类、鞣质类和二蒽酮类化合物,推测上述物质对机体的单独或协同作用可能与肝毒性发生有关。
结论何首乌肝毒性机制可能众多,相关研究可为何首乌现代研发和安全运用奠定理论基础。
【总页数】5页(P605-609)
【作者】李妍怡;张玉杰;汪祺;马双成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61;R969.3
【相关文献】
1.中药何首乌肝毒性物质基础及其毒性机制研究
2.何首乌毒性物质基础及肝毒性机制研究进展
3.何首乌肝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机制与防控策略
4.基于二相代谢酶
探讨何首乌肝毒性风险及其发生机制5.何首乌对于肾虚模型大鼠肝毒性机制的实验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熟地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熟地黄,作为中医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历史悠久,应用广泛。
其独特的药效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应用于补血、滋阴、益精等多个方面。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其科学内涵和药效机制,已成为中医药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熟地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进展,包括其主要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药效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以期为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熟地黄化学成分研究熟地黄,作为传统中药材,其药效物质基础研究一直是中医药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随着现代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熟地黄中的化学成分得到了更为深入和系统的研究。
在熟地黄中,已经发现并鉴定了多种活性成分,包括环烯醚萜苷类、单萜苷类、多糖类、黄酮类以及苯乙醇苷类等。
其中,环烯醚萜苷类是熟地黄中最为重要的一类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滋补肝肾、益精填髓等功效。
这类成分主要包括地黄苷A、地黄苷B、地黄苷C等。
熟地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单萜苷类成分,如毛蕊花糖苷等,这些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
多糖类成分是熟地黄中的另一类重要活性成分,具有显著的免疫调节、抗肿瘤等作用。
研究表明,熟地黄多糖主要由葡萄糖、半乳糖、阿拉伯糖等单糖组成,其结构复杂多样,具有高度的生物活性。
熟地黄中还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成分和苯乙醇苷类成分,这些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等作用。
黄酮类成分主要包括芦丁、槲皮素等,而苯乙醇苷类成分则主要包括苯甲酰基苯乙醇苷等。
为了深入研究熟地黄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者们采用了多种现代分析技术,如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液质联用等,对熟地黄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的分离、鉴定和定量分析。
这些研究不仅为揭示熟地黄的药效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为熟地黄的临床应用和质量控制提供了科学依据。
熟地黄中的化学成分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其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仍需要深入进行。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研究古老而丰富的中草药在世界范围内一直被广泛使用。
中药在治疗疾病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并且已经成为现代医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中草药的药效是指其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或生化作用。
在中草药中,不同成分起着不同的疗效。
而中草药的作用机制则是指药物通过何种途径发挥其药效的原理和机制。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与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一、中草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中草药的药效主要来自于其中的活性成分。
活性成分是指能够影响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物质。
通过对中草药进行分析,科学家们发现,活性成分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多酚类,生物碱类,皂苷类等。
1. 多酚类:中草药中的多酚类化合物是一类重要的活性成分。
它们具有抗氧化、抗炎、抗肿瘤等多种生理活性。
多酚类化合物主要包括黄酮类、鞣质类和黄酮类等。
2. 生物碱类:生物碱是中草药的另一类重要活性成分,具有多种药理活性,如抗菌、抗癌、抗炎等。
常见的生物碱有阿托品、洋紫草碱等。
3. 皂苷类:中草药中的皂苷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多种活性。
常见的皂苷类有三七皂苷、人参皂苷等。
二、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作用机制研究中草药的作用机制是指药物进入人体后,通过何种方式对生理和生化过程起作用。
中草药通过多种途径影响机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抑制炎症反应:中草药中的多酚类化合物具有抗炎作用,可以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炎症症状。
这些化合物可以干扰炎症信号通路,抑制炎症因子的合成和释放。
2. 抗氧化:中草药中的多酚类和其他抗氧化物质可以有效清除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保护细胞免受损伤。
这对于预防和治疗一些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具有重要意义。
3. 调节免疫功能:中草药中的一些活性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
这些成分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增强抗体的产生,从而提高机体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4. 抗肿瘤作用:中草药中的一些成分可以直接作用于肿瘤细胞,抑制其生长和分裂。
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җ基金项目: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青苗计划 课题(QM J H 202111)第一作者:蒲鑫,E -m a i l :983860719@q q.c o m 对含铅㊁汞㊁砷的中药药理及安全性的研究进展җ蒲 鑫1彭 娟2,刘振雷2(1.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301617;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天津300250)ʌ摘要ɔ 铅㊁汞㊁砷具有一定毒性,目前在临床上的运用受到限制,诸多含有此3类药物的药方也束之高阁㊂该文主要对含铅㊁汞㊁砷的中药的主要成分及传统记载㊁药理作用及毒性作用㊁相关安全性研究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正确认识此类药物,使含铅㊁汞㊁砷的方剂及制剂能够进入临床并得以合理应用㊂ʌ关键词ɔ 铅㊁汞㊁砷;毒性作用;药理作用;安全性研究中图分类号:R 289 文献标识码:A D O I :10.19621/j.c n k i .11-3555/r .2023.1433 中医外科的兴衰与矿物药的使用有着密切的联系,早期中医外科用药大都含有矿物药㊂随着矿物药的毒性作用被不断发现,其在中医外用方面也受限,虽然近年来临床在寻找矿物药的替代方法及减毒增效的手段,但中医外用药的临床应用仍受到影响㊂笔者发现书籍上记载的中医外用方剂含有的有毒矿物药出现频次最多的就是铅㊁汞㊁砷,故在此对含有这3类成分的中药做简要陈述㊂1 铅㊁汞㊁砷矿物药的主要成分及其溯源1.1 铅类药物的主要成分及其溯源 铅丹㊁铅粉㊁密陀僧这3类药是铅制剂中的代表药品,铅粉的主要成分为强碱式碳酸分子铅;铅丹的主要成分是四氧化物三铅;密陀僧的主要成分则是一氧化铅㊂铅丹出自‘神农本草经“,其言: 味辛微寒㊂主土逆胃反,惊痫癫疾,除热下气,炼化还成九光㊂久服通神㊂生平泽㊂ ‘本草经集注“提出: 去鳖瘕,治恶疮㊂ 该文认为铅丹可用于治疗疮疡类疾病㊂‘本草经发挥“记载其有毒㊂铅粉首次记载于‘开宝本草“,功效同铅丹,‘医学入门“提到其有毒性㊂密陀僧出自‘本草纲目“,其味辛,性平,有小毒,可以 疗反胃,消渴,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治诸疮,消肿毒,除胡臭 ,自明代就已应用于疮疡类疾病的治疗中,且有毒㊂1.2 汞类药物的传统记载及其主要成分 与汞制剂记载有关的主要是轻粉和朱砂㊂轻粉的主要成分为氯化亚汞,朱砂的重要成分为硫化汞㊂轻粉出自‘本草拾遗“,可 杀疮疥癣虫及鼻上酒齄㊁风疮瘙痒 ,用于皮肤体表类疾病的治疗;‘医学入门“首次提到其毒性作用㊂朱砂又名丹砂,出自‘神农本草经“,其曰: 味甘,微寒 能养心神,安魂魄,益气,明目㊂ ‘本草经集注“记载: 通血脉,除中恶㊁腹痛㊁毒气㊁疥瘘㊁诸疮㊂ 该书首次提到朱砂对于疮疡类疾病的治疗作用㊂‘吴普本草“记载: 黄帝㊁岐伯:苦,有毒㊂李氏:大寒㊂ 该书首次记载朱砂有毒性㊂1.3 雄黄的传统记载及主要成分 与砷制剂有关的记载主要是雄黄㊂‘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指出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A s 2S 2),也有记载指出雄黄的主要成分除了A s 2S 2,还有α类雄黄是硫化砷(A s S )㊁β类雄黄是四硫化二砷(A s 2S 4),而根据产地的不同,雄黄的主要成分也不同,有些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上述3种中的一种,有些雄黄则是3种成分的混合物㊂除雄黄的主要成分存在争论之外,在药效物质方面也存在争论,目前大致有3个论点㊂其一为雄黄中所含的可溶性砷,其二为雄黄的主要成分A s 2S 4,其三为雄黄在人体分解与新陈代谢所形成的中间物质[1]㊂雄黄出自‘神农本草经“,其 味苦㊁平,主寒热,鼠瘘恶疮,疽痔死肌 ,自汉代开始就被作为中医外科类用药㊂‘名医别录“记载其 甘,大温,有毒 ,首次提到其有毒性㊂2 矿物药的药性作用及毒性作用2.1 铅类药物的药性作用及毒性作用 现代医学对于铅的药性作用研究较少,对于铅制剂的认识与其在各类本草古籍中的记载相差无几㊂除了其药性作用之801 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综 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 ,J u l .2023,V o l .31N o .14外,也要认识其毒性作用㊂铅可损害神经系统㊁生殖系统㊁血液系统,以及肾和骨等脏器㊂铅之所以能引起身体广泛性的损伤,离不开其能够与人体中的血红蛋白相结合的特性,铅可以随循环系统到达身体各处组织㊂损伤神经系统,主要表现为头晕㊁记忆力下降㊁睡眠障碍㊁疲乏无力㊁四肢出冷汗或颤抖㊁手握东西不稳㊁口腔有金属味㊁恶心呕吐㊁厌食㊁便秘㊁腹胀㊁腹痛㊁牙痛㊁牙齿松动等症状[2]㊂作用于生殖系统,可直接影响精子数量和雄激素水平的合成,抑制肿瘤细胞株R 2C 细胞合成孕酮的功能,主要通过下调孕酮合成通路中胆固醇转运酶S tA R 和限速酶P 450s c c 的基因表达水平发挥作用[3]㊂作用于血液系统,可能通过影响神经元铜转运蛋白水平导致细胞铜蓄积,进而诱导细胞氧化应激损伤[4]㊂在肾损害方面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在急性肾脏损害中表现为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形态学上的退行性改变,导致肾部的机械屏障效力降低,大量葡萄糖㊁磷酸盐和氨基酸损失;慢性损伤是在急性损害的基础上形成的,还会有较严重的间质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有肾小管的器质性改变[5]㊂对于骨损伤,主要体现在影响骨头的强度㊁体积大小和厚薄,进而影响骨头的生长发育[6]㊂2.2 汞类药物的药性作用及毒性作用 含汞中药主要为轻粉及朱砂,两者均具有抑菌抗感染和促进疮口愈合的作用㊂研究表明,轻粉入体内后的产物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的转移和D N A 合成的效应呈双相,即在极低浓度(ɤ5ˑ105m o l /L )情况下能促使淋巴细胞的转移和D N A 合成,并因此促进创面生长愈合[7]㊂汞离子会和细胞蛋白酶的巯基结合,使蛋白质失去活力,进而引起细胞凋亡;对于一般的化脓性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㊁肠道球菌等,产生强烈的灭杀效果,效能远大于普通石炭酸[8]㊂朱砂对体表感染的常见细菌,尤其是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较好的杀灭效果;在促进伤口愈合方面,主要是通过调节炎性反应,促进生长因子的产生,控制损伤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 L -1β)㊁白细胞介素-8(I L -8)和人单核细菌趋化蛋白-1(M C P -1)等炎症趋化因子的表达,进而有效控制炎性反应;通过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 G F )㊁表皮生长因子E G F 的产生,进而促进创面愈合[9]㊂轻粉和朱砂的中毒机制大致上可分成两类,一是对无机铅㊁甲基汞㊁单质汞和人血清白蛋白等具有强烈的亲和力,随循环系统转移到肝㊁肾㊁大脑和心肌等靶脏器而形成毒性蓄积物,并因此产生蓄积毒效应;二是轻粉在人体内的中间产物能够与不同受体蛋白和细胞酶的巯基结合,危害机体进行新陈代谢,引起靶细胞凋亡[10]㊂2.3 砷类药物的药性作用毒性作用 雄黄是砷类药物的代表药物㊂研究发现,雄黄能选择性地诱发白血病细胞的凋亡,抑制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促进红细胞分化[11],因此该药常用于治疗白血病㊂雄黄的毒性作用主要体现在心㊁肺㊁肝,成竹等[12]研究发现,小鼠在服用雄黄后,肝脏酶学指标出现异常,严重者出现肝细胞变性,最终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死亡后表现出胸腔㊁腹腔积血,肺脏㊁肝脏充血,小肠部分坏死,在显微镜下显示为心肌细胞发生断裂,心肌细胞间质出现纤维化,肺泡出现器质性变化㊂雄黄的毒性机制主要是直接影响细胞的抗氧化能力,尤其是影响带有巯基的蛋白质,使之流入机体后相互作用于酶体系,更容易与丙酮酸氧化酶的巯基融合,从而阻滞细胞的正常氧化与呼吸,并干扰组织代谢[13]㊂3 相关安全性的研究3.1 铅制剂相关安全性的研究 含铅中药无法透过肌肤径直进入人体,但可经由破溃肌肤后直接被吸收,从而导致铅积聚及慢性蓄积性铅中毒㊂因此,若外用含铅的中药,单次剂量不宜>20g ,治疗范围不得>30c m2,且持续治疗时间以3个月内为宜;若皮肤有明显划痕或有黏膜破溃者,应缩短至1周[14]㊂使用含铅制剂时可以配伍土茯苓㊁甘草㊁大蒜等中药,以促进铅的排出㊂土茯苓含锌量比较高,在祛铅的同时还可以补充人体内的锌元素;甘草除含锌量高以外,其富含的甘草酸也具有调节身体免疫㊁抗过敏的功效;大蒜富含果胶㊁半胱氨酸㊁大蒜素㊁三硫醚等成分,可直接与铅反应,此外,大蒜还能产生活性硫,在体内生成巯基,与铅结合,经消化道排出,所以在外用铅制剂药物时,可以口服一些中药,控制含铅制剂药物的用量及时间来达到减毒的作用㊂3.2 汞制剂相关安全性研究 1项关于与汞制品(朱红膏)的相对安全的研究指出,对于面积在2~50c m 2范围内慢性皮肤溃烂疮面,朱红膏的平均使用量为0.018g /c m 2,相对安全药物周期为6周[15]㊂研究发现,朱砂在经水飞法炮制后,硫离子浓度明显提高,可溶性的汞水平会下降,可吸收的硫水平会上升,提示水90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综述中国民间疗法C H I N A S N A T U R O P A T H Y,J u l.2023,V o l.31N o.14飞法对于朱砂的减毒增效起到重要的作用[16-17]㊂硫化汞在进入人体后,经过一系列的生物吸收后,可以使得机体中的浓度提升,这说明朱砂不仅能向人体提供有毒的汞,还能提供活性硫补充硫元素,且硫化氢还能够作为人体的神经递质存在,对保护神经起着重要的作用㊂黄连配伍朱砂,可以降低朱砂的毒性,其机制是黄连对于肠道的部分益生菌起着促进作用,而这部分益生菌可以降低生物汞在人体中的吸收;黄连还可以降低白细胞介素1(I L-1)㊁肿瘤坏死因子-α(T N F-α)等炎症相关因子水平,从而抑制朱砂沉积在肾脏后引起的一系列炎性反应,进而减低肾脏损伤[18]㊂除黄连对朱砂有减毒作用外,栀子㊁郁金㊁黄芩对朱砂也有减毒作用,可以拮抗汞的吸收,促进汞经肠道及泌尿系的排泄[19]㊂3.3砷制剂相关安全性研究水飞法可以降低雄黄可溶性砷含量,且雄黄单次口服用药毒性低㊁安全性高,虽然长期用该药可以造成轻度可逆性肝肾损伤,但人体对雄黄有着良好的解毒机制[20]㊂研究发现,口服丹参可以修复口服雄黄后破坏的肠道屏障,降低肠道通透性,从而发挥减毒作用[21]㊂宋如珺等[22]发现黄芩㊁桔梗㊁甘草可以降低雄黄对于肝㊁肾脏的损伤,而甘草㊁黄芩㊁大黄还能抑制可溶性砷的吸收㊂4小结随着人们对于毒性药物认识的不断刷新,一些具有毒性的中医外用药物应用受到限制㊂诚然一些药物对人体有着毒性作用,但经过一系列炮制㊁中药配伍之后,其毒性作用降低,是可以适当被应用的㊂有学者将中药的作用机制归纳为 以药之偏性纠人之偏性 ,认识有毒药物除了认识其毒性作用,也要正确认识其应用㊂目前,关于含铅㊁汞㊁砷的中药及其衍生制剂的具体应用,如适应证及禁忌证㊁合理而安全的用法用量及使用周期,还不是非常明确;有关铅及含铅制剂的现代药理作用较少㊂希望今后的研究能够解决以上问题,发明出疗效可靠㊁安全性较高的含铅㊁汞㊁砷的新制剂,以更好地应用于临床㊂参考文献[1]宋玲玲,韩冬月,林瑞超,等.矿物药雄黄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2019,44(3):433-440.[2]王俊锋,王丽媛,朱毅,等.低水平职业性铅接触人群血清铜相关蛋白与神经行为功能变化关系[J].中国职业医学, 2021,48(4):366-372.[3]詹海潮,邹亚平,仝淑花,等.铅对睾丸间质瘤细胞孕酮合成能力的影响[J].毒理学杂志,2017,31(2):114-117. [4]王德胜,郑刚,王涛,等.铅暴露诱导铜蓄积对小鼠神经元氧化应激的促进作用[J].神经解剖学杂志,2022,38(4):367-373.[5]林艳丽,王丽曾,张新民.铅中毒肾脏改变的病理形态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1999,20(4):272-273. [6]何九军.血铅中毒对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15,33(5):61-63.[7]张波,孟紫强.汞和镍对人血淋巴细胞转化及D N A合成的效应[J].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8,5(4):30-33. [8]陈红风,朱滢.红升丹现代研究进展[J].中国中药杂志, 2012,37(6):746-749.[9]谭巧珠,刘志滔,李岑,等.朱砂外用制剂促进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J].华西药学杂志,2017,32(4):442-446. [10]葛巍,谢昌营,叶梦琪,等.毒性矿物药的安全性思考[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32(6):1-5.[11]裴可,冯慧超,郑文利,等.纳米雄黄抗肿瘤的药理毒理研究及临床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9,25(5):214-219.[12]成竹,赵宇,王晓波,等.纳米雄黄在小鼠体内的蓄积毒性研究[J].解放军药学学报,2016,32(2):111-114. [13]李玉娟,王月华,杜冠华.中药雄黄毒的历史认识与现代研究[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8,34(4):196-198. [14]胡欣燕,李璐玚,郭桂明.含铅中药制剂止痒药粉外用的安全性[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0,20(9): 1146-1149.[15]王桂英,林含,张旭辉,等.朱红膏治疗慢性皮肤溃疡的临床安全性研究[J].北京中医药,2016,35(1):70-72. [16]靳庆霞.朱砂水飞法炮制前后可溶性硫和汞的含量分析[J].中国合理用药探索,2017,14(3):12-14. [17]刘君.对中药朱砂药理作用㊁毒性及炮制方法的研究进展[J].当代医药论丛,2020,18(8):199-201. [18]周颖.黄连对朱砂肾毒性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及机制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8.[19]黄海.万氏牛黄清心丸中各单味药对朱砂肾毒性的配伍减毒作用研究[D].锦州:锦州医科大学,2017. [20]田婧卓,张宇实,易艳,等.论雄黄的安全性以及对其监管的建议[J].中国食品药品监管,2021(1):58-66. [21]孙宇婷.雄黄肠道毒性及丹参配伍减毒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20.[22]宋如珺,徐德生,刘力.含雄黄复方制剂的安全性及组方配伍对雄黄减毒作用的研究进展[J].上海医药,2016, 37(3):31-34,45.(收稿日期:2022-04-19)011中国民间疗法2023年7月第31卷第14期。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标签: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综述中药复方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疗效得到充分肯定。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药现代研究的热点,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继承和发展中药复方配伍理论、有效指导临床应用和研发中药新产品、揭示中药复方配伍的内在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为深入了解和认识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笔者对其研究难点、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作一综述。
1 研究难点中药复方在中国应用有几千年的历史,中药的临床应用形式主要是中药复方用药,而其药效物质基础迄今完全明确者几乎为零。
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复杂性与艰难性是长期以来制约中药现代研究的颈瓶,其难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是一个复杂的多成分组合,即多种成分共同发挥作用;②中药复方的有效成分既有可能是中药原药材中根本就不存在的物质,而在复方煎煮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成分的相互作用产生,也有可能是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经过体内的代谢产生的新成分;③某些有效成分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挥作用,而在脱离机体整体后单独成分可能不能表现出应有的作用;④有些成分的作用可能是迄今尚未认识的,而在研究中可能被忽视;⑤缺乏合理的药效筛选平台与动物模型来进行物质基础的药理活性筛选;⑥基于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复杂性,现代分析检测技术无法完全满足其化学成分研究,特别是很多功效较强而含量较低的成分很难全面检测[1]。
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通常有数十上百种,甚至上千种,而且药材来源、药味加减、加工工艺、剂量与配比变化等因素也都会使中药复方化学成分的组成在质和量上发生复杂的变化,从而直接影响中药复方的疗效。
因此,中药复方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难点主要体现在其化学成分的复杂性上。
2 研究理论随着中药现代化研究的深入,不断有学者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如药物能量理论[2]、疾病缩减效应假说[3]、霰弹理论[4]、证治药动学假说[5]、“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的理论研究体系[6]、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思路[7]等。
甘肃科技Gansu Science and Technology第37卷第5期2021年3月Vol.37 No.5Mar. 2021中药中黄曲霉毒素的研究进展张晓萍刘笑笑苗 菊3(1.兰州市食品药品检验所,甘肃兰州730050;2.甘肃省种植中药材外源性污染物监测工程研究中心,甘肃兰州730050;3.甘肃医学院,甘肃 平凉744000)摘要: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和使用量也日益攀升,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的残留是导致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质量发生改变的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
目前,对于食品中的黄曲霉毒素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对中药中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系统研究尚不深人。
因此,关注中药材、中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对中药的安全性保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本文对黄曲霉毒素的概况及中药中黄曲霉毒素分析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进行相关的展望,以期为黄曲霉毒素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黄曲霉毒素;前处理方法;分析技术中图分类号:TS207.5中医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随着我国中医药事业的不断发展,中药材的需求和使用量日益攀升,同时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也受到国内外的广 泛关注,其中真菌毒素残留引起中药材及其制品质 量发生变化是主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毒性和致癌性,中药材在其种植、采 收、运输和贮藏过程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因为操作方法不当而被黄曲霉毒素污染,从而导致大量黄曲 霉毒素的生长和积累,这将直接影响中药的质量与 疗效,极大地危害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并且使中药的质量与使用安全得到了限制。
目前,对于食品中黄曲霉毒素的相关研究较多,并且在防控措施、限 量标准等方面都做了规定,但对中药中黄曲霉毒素 污染的系统研究尚不够深入。
因此,关注中药材、中 药饮片及其制剂中黄曲霉毒素的污染状况,对中药的安全性保证有着不容忽视的意义。
·专论·中药复方配伍规律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进展周 斌1,张铁军2*,高文远1,陈海霞1,张家欣3(1.天津大学药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天津 300072; 2.天津药物研究院中药现代研究部,天津 300193;3.淮安信息技术学院,江苏淮安 223001)摘 要:中药复方的配伍规律和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是中医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中药方剂的组方原理、各种化学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在人体内的作用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从系统分析三元论设计思想到有效部位、有效成分组学,分子中药组学理论的提出,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来认识中医理论和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的治疗模式。
通过拆方、药对和化学物质研究来对传统方剂的配伍理论进行验证和解释。
通过研究中药有效成分、单方及复方体内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中药化学成分肠内菌代谢过程,来阐明中药复方配伍的科学内涵和作用机制。
这对中药新药研制、创新药物研发以及指导临床应用都有重要意义。
提出目前中药复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中药复方;配伍;拆方;药效物质中图分类号:R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32670(2006)11160106Advances in studies on compatibility regulation and effective substance basisof Chinese compound formulaZHOU B in1,ZHANG Tie-jun2,GAO Wen-y uan1,CHEN Hai-xia1,ZHANG Jia-xin3(1.Schoo l o f Phar maceutical Science and T ech no lo gy,Tianjin U niv er sity,Tia nj in300072,China; 2.Depa rtmento f M oder niza tio n o f Chinese M a teria M edica,Tianjin Institute of Pha rmaceutical Research,Tianjin300193, China; 3.Huai′an Co lleg e of Info rma tio n T echnolog y,Huai′an223001,China) Key words:Chinese co mpo und fo rmula;com patibility;fo rmula dismantlem ent;effectiv e substance 中药是我国医药学的宝贵遗产,长期以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衍和强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药药效成分的物质基础研究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领域,其研究内容涵盖了中药化学、中药药学、中药分析、中药药理等多个学科。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
一、意义中药历来被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而其药效成分的物质基础研究是揭示中药药效机制和提高中药疗效的重要途径。
中药的药效主要取决于其含有的生物活性成分,因此,对是深入研究中药的重要基础。
其次,有助于提高中药的质量。
随着中国中药不断走向世界,中药的质量问题愈加凸显。
可以为中药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避免中药中药效成分的含量不均、不同批次造成的质量不稳定等问题。
最后,对于深入研究中药药物体系和探求中药新药有着重要意义。
可以建立起中药的分子结构-药效关系,为中药新药的创制和开发提供科学依据,成为世界各国探究中药新药的有效途径。
二、现状中国是中药之乡,拥有着全球最大的中药资源和中药市场。
也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投入。
当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分解及其关键及仪器开发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中,会经历其所含的生物活性成分的分解和代谢,该过程对于中药药效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因此,中药分解及其关键及仪器开发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方向之一。
2. 基于药效成分的分子结构研究药效成分是中药药效的关键组成部分,随着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可以对此类物质进行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在这一领域,基于药效成分的分子结构研究是相当热门的领域。
3. 中药标准化研究随着中药的国际化,中药标准化已经成为国家战略,建立完善的中药标准化研究体系,是促进我国中药行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中药标准化研究是中药质量控制方面的重要领域之一。
三、前景未来的前景非常广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中药药效成分的提取、纯化及分析技术的研究将持续深入。
2. 基于药效成分的分子结构设计和合成会是新型中药研究的重要方向。
3. 中药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将会带来中药的新领域和新的高价值化方向。
I)O I:10. 13193/j.issn. 1673-7717.2020. 12.027黄药子肝毒性及减毒配伍研究进展李俊',2,肖瑶\晏蔚田\柏力萄、魏军平1(1.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北京1〇〇053;2.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摘要:黄药子药用历史悠久,在治疗甲状腺疾病、恶性肿瘤等疑难病中疗效显著,但其肝毒性使得黄药子的临床运用受到极大限制:近年来关于黄药子肝毒性的毒理学和减毒配伍研究较多,从代谢激活、氧化应激、线粒体损伤和细胞凋亡等方面对黄药子的肝毒性机制作总结,归纳了当归、甘草、黄芩等药物减轻黄药子肝毒性机制,以期为后来的基础研究和黄药子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关键词:黄药子;肝脏;毒性;减毒;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丨673-7717(2020)丨24)H X M)4Research Development of Liver Toxicity an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Huangyaozi( Dioscorea bulbifera)LI J u n1'2,X I A O Y a o1 ,Y A N Weitian' ,BA I Litao1 ,W E I Junping1(1. Guang*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100053, China;2.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Abstract: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ifera)h a s a long histor\r of u s e in C h i n a a n d i t is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difficull diseases s u c h as thyroid diseases a n d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B u t its hepatotoxicity m a k e s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H u a n g^aozi(Dioscorea b u lb ifera)extr e m e l y limited.In recent y e a r s,there are m a n y studies o n the toxicology a n d toxicity alleviation of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b u lbifera).T h i s article s u m m a r i z e d the hepatotoxic m e c h a n i s m of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 u lb ifera)f r o m m etabolic activation,oxidative stress,mitochondrial d a m a g e a n d apoptosis.I t alsos u m m a r i z e d the m e c h a n i s m s of D a n g g u i(A ngelica sin en sis),G a n c a o(Glycyrrhiza uralensis),Huang,q i n( Scutellaria ba-ica len sis)a n d other d r u g s to r e d u c e the hepatotoxicity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 lb ifera)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for the later basic research a n 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H u a n g y a o z i(Dioscorea bulbifera).K e y w o r d s:H u a n g y a o z i(/)/V>.sT〇r m;liver;toxicity;attenuation;m e c h a n i s m;research d e v e l o p m e n t黄药子是磐蘭科薯茜属植物黄独L.的干燥块茎,药用历史悠久,历代本草均有述及,宋代《开 宝本草》即谓:“苦、平、无毒,主诸恶肿疮瘘,喉痹,蛇犬咬 毒”,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阐述其功效为:“凉血降火,消 瘿解毒”,以其具有凉血消瘿,解i f消肿,化痰散结等功效, 临床上用于治疗甲状腺肿大、多种癌症及疮痈肿毒等,疗效 良好:但本草中对黄药子的毒性未明确,现代医家逐渐意 识到其长期使用的毒性,《全国中草药汇编》言其:“苦、辛, 热,有小毒”。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应用研究中药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重视。
而要研究中药的药效,必须先了解中药中所含的物质基础。
本文将探讨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及其应用研究。
一、中药药效物质基础中药中含有多种有药效的物质,其中最为常见的是生物活性成分。
这些成分可以分为多个类别,如黄酮类、生物碱类、皂苷类等。
1、黄酮类黄酮类是一类常见的生物活性成分,在中药中常见于芍药、金银花等植物中。
黄酮类物质具有抗炎、抗氧化、抗癌等多种功效,被认为是中药的重要治疗成分之一。
2、生物碱类生物碱类物质在中药中也非常常见,如姜黄素、杏仁内酯等物质就属于生物碱类。
生物碱类物质具有杀菌、抗癌、解痉、镇痛等功效。
3、皂苷类皂苷类物质多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和种子等组织中,具有抗菌、抗肿瘤和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作用。
中医中的人参、三七等植物中也含有皂苷类物质。
二、中药药效物质应用研究对中药药效物质的应用研究,可分为常规药物研究和新药研发两个方面。
1、常规药物研究常规药物研究主要是对中药中药效物质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包括活性物质的提取、分离、纯化、结构鉴定等方面。
这些研究可为临床运用提供助力,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对中药药效物质的认识和理解。
2、新药研发新药研发是对中药药效物质的一个更深入的探索。
中药中的药效物质可以用来开发新的药物,以发挥更好的治疗效果。
目前已有多项中药药效物质研究成果得到了应用,如脑病宁、开明胶囊等。
三、结语中药在传统医学中已经有着悠久的历史,其药效物质的研究和应用也已有了较大的进展。
通过对中药药效物质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中药中的生物活性成分,并为临床运用和新药研发提供帮助。
未来,我们也期待中药药效物质的更多发现和应用。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第一章介绍中药是指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传统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中药的药效来自于其中的药物成分,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不同的作用。
然而,中药的药物成分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使得中药的治疗作用和药效难以解释和评估。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和化学成分分析是了解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分为一下几种:1.传统研究方法传统研究方法主要包括经验学和系统生物学研究等。
经验学是通过长期实践得到的药效证明,系统生物学是利用现代生物学技术研究中药药效的方法。
2.现代研究方法现代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分子生物学、生物技术、化学成分分析等领域的研究。
其中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的重要方法。
第三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析中药的药效和作用与其中的药物成分密切相关。
因此,中药药效物质基础化学成分分析是解释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
1. 山楂的化学成分山楂主要成分为生物碱、黄酮类、多糖、有机酸和维生素等。
其中,山楂黄酮类化合物占主要成分,有很好的降血脂和抗氧化作用。
2. 人参的化学成分人参成分复杂,主要包含人参皂苷、多糖、挥发油和氨基酸等。
其中人参皂苷是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提高免疫力、抗衰老等作用。
3. 当归的化学成分当归中含有萜类化合物、芳香醇、苯乙烯等成分。
其中,当归内酯A是当归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作用。
第四章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应用前景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中药的治疗作用和药效。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不断拓展,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将取得更多的进展和发展。
这将有助于解决中药的临床应用问题,为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好的支持。
结论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其化学成分分析是研究中药药效的重要手段,对于了解中药药物成分和其药效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有望取得更大的进展和发展,为中医药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提供更好的支持。
马钱子毒性及制剂技术减毒增效方法研究进展
郭盼;李新悦;张兵;卢鹏;李佳玮;刘志东
【期刊名称】《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8(37)3
【摘要】马钱子为临床常用中药,广泛用于风湿顽痹,麻木瘫痪,类风湿性关节痛等疾病,临床疗效确切,但因容易发生中毒反应使其应用受到了诸多限制,因此马钱子的减毒增效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对马钱子的药理作用、毒性以及通过制剂技术减毒增效的方法加以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总页数】6页(P192-197)
【关键词】马钱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性;减毒增效;制剂技术
【作者】郭盼;李新悦;张兵;卢鹏;李佳玮;刘志东
【作者单位】天津中医药大学,现代中药发现与制剂技术教育部工程中心,天津300193;天津中医药大学,天津市现代中药重点实验室-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天津30019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285.5
【相关文献】
1.中药马钱子减毒增效方法研究进展 [J], 陈谢谢;刘丽丽;朱卫丰;陈丽华;管咏梅
2.雷公藤的毒性及减毒增效方法的研究进展 [J], 余递铧;何东初(综述);张勇(审校)
3.马钱子毒性物质基础及减毒增效方法研究进展 [J], 赵志浩;白志余
4.马钱子碱抗肿瘤及减毒增效的研究进展 [J], 李仙仙;魏武
5.毒性中药马钱子的减毒研究进展 [J], 陈秀花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