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解读
- 格式:pptx
- 大小:3.26 MB
- 文档页数:42
中国干眼专家共识:定义和分类(2020年)一、干眼的定义干眼为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是由泪液的质、量及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不稳定或眼表微环境失衡,可伴有眼表炎性反应、组织损伤及神经异常,造成眼部多种不适症状和(或)视功能障碍。
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和亚洲干眼协会对干眼定义的表述各有侧重。
2种定义均强调了干眼为多因素疾病、泪膜不稳定是干眼的核心特征以及干眼症状呈多样性[3, 4]。
不同点在于,第2次国际干眼工作小组报告(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中提出的定义更注重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泪液的高渗透压、眼表炎性反应和损伤以及神经感觉异常等[5, 6, 7, 8, 9, 10, 11];而亚洲干眼协会给出的定义则更为宽泛,强调干眼可出现症状和(或)导致视力损伤。
由于我国各级眼科医师对于干眼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存在差异,因此本共识在参考DEWS Ⅱ和亚洲干眼协会对干眼的定义和分类基础上,以我国临床实际应用为主,更侧重临床症状和体征,以便临床医师更好地诊断和治疗干眼。
本共识对干眼的定义强调了“多因素”和“慢性”,引入了“眼表微环境”和“神经异常”的概念。
“多因素”是指导致干眼的发病因素较多,即使同一患者也可能由多种因素联合引起,体现干眼病因的复杂性,因而在诊断中找出病因及在治疗中对因治疗十分重要。
干眼是呈现“慢性”过程的疾病,强调了疾病形成的积累性以及治疗过程的长期性,明确了干眼属于慢性疾病。
“眼表微环境”为首次提出的概念,强调眼表是统一整体,是依靠泪液、细胞、神经及免疫等综合因素维持平衡,一旦某个或多个因素失衡,可能会造成眼表出现一系列连锁反应,导致眼表功能失衡。
“神经异常”指眼表的感觉神经异常,是临床部分干眼患者症状与体征分离的重要原因,如糖尿病等因素造成角膜神经功能障碍,使干眼体征明显而症状较轻或缺如等。
二、干眼的分类目前干眼尚无统一分类标准,部分国际干眼共识甚至没有制定干眼的分类。
干眼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干眼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类常见重要眼表疾病。
近年来干眼在我国的发病临床逐渐上升,但其诊疗规范尚未建立,各级眼科医师对于干眼的认识及诊疗水平存在较大差异,这为临床实际工作带来一定困难。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干眼临床工作,提高干眼诊治水平,急需针对目前存在的许多干眼临床问题,建立我国干眼临床诊疗规范。
一、干眼的定义干眼是由于泪液的量或质或流体动力学异常引起的泪膜不稳定和(或)眼表损害,从而导致眼不适症状及视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我国临床出现的各种名称(如干眼症、干眼病及干眼综合征等)均统一称为干眼。
二、干眼的流行病学及危险因素目前世界范围内干眼发病率大约在 5.5%-33.7%不等,其中女性高于男性,老年人高于青年人,亚洲人高于其他人种。
根据我国现有的流行学研究显示,干眼在我国的发病率与亚洲其他国家类似,较美国及欧洲高,其发生率约在21%-30%。
其危险因素主要有:老龄、女性、高海拔、糖尿病、翼状胬肉、空气污染、眼药水滥用、使用视屏终端、角膜屈光手术、过敏性眼病和部分全身性疾病等。
三、干眼的分类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干眼分类标准,目前存在多种分类方法。
干眼发病机制的复杂性是目前分类尚不完善的重要原因。
参考目前的分类方法,对我国现有基于燕表妹泪膜结构与功能的干眼分类标准进行了改进,同时基于Delohi小组报告提出了我国干眼的严重程度的分类标准。
1.干眼的分类:(1)水液缺乏型干眼: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而引起,如Siogren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干眼:由于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3)黏蛋白缺乏型干眼:为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灯;(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5)混合型干眼: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干眼类型,为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的干眼。
解读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干眼专家共识中的干眼流行病学(最全版)2017年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Tear Film & Ocular Surface Society,TFOS)发表了最新版干眼专家共识(Dry Eye Workshop Ⅱ,DEWS Ⅱ),其中,有关干眼流行病学的内容对近十年来干眼的患病率、发病率、危险因素、自然病程、致残率和调查问卷进行了全面综述[1]。
相比较2007年的DEWS Ⅰ,该共识中干眼流行病学的研究已取得相当大的进展,但仍然有许多不确定性。
近年来,我国对干眼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2013年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制定了我国干眼的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但该共识中有关我国在干眼流行病学方面的内容较少。
与2017年的DEWS Ⅱ相比,我国在此领域的研究尚存在较大差距。
为此本文针对干眼在流行病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与2007年DEWS I的差异对DEWS Ⅱ进行解读,以期指导我国的干眼流行病学研究。
1 干眼的患病率干眼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挑战在于缺乏全世界认可的疾病定义标准和分类系统,文献报告中由于干眼的定义、纳入标准和研究目的不同,其患病率差异较大。
DEWS Ⅱ中按照干眼诊断标准对其患病率研究大致进行了分类及总结。
如基于女性健康研究(Women's Health Study,WHS)标准的干眼患病率为4.3%~24.0%,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
以干眼症状为基础的患病率研究呈现多样化,患病率范围从6.5%至39.2%,原因在于不同研究的干眼定义存在差异,同时不同研究中的地域环境和人口特征,如年龄和性别也存在差异。
总体结果是症状性干眼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亚洲人高于高加索人;而以泪膜破裂时间(tear breakup time,TBUT)或Schirmer试验或荧光素染色评分为干眼体征的干眼患病率变异度也相当大(5.8%~85.6%),这可能与常规干眼检查的可重复性较差、诊断临界值的缺乏有关,也与研究人群的年龄、性别、种族、眼现状、用药情况、生活方式或环境因素等有关。
干眼炎症诊疗规范:2023欧洲专家共识解读
邵毅;胡瑾瑜;应平
【期刊名称】《眼科新进展》
【年(卷),期】2024(44)2
【摘要】干眼是一种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眼表疾病,患者多数有疼痛的主诉,炎症是造成干眼眼表疼痛的重要原因之一。
抗炎是干眼治疗的最重要手段。
《干眼炎症诊断、管理和治疗:干眼炎症管理欧洲专家工作组的建议》详细介绍了干眼的最新炎症诊
疗规范。
本文就该共识进行全面解读,旨在提高广大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干眼的
水平,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广大眼病患者。
【总页数】4页(P85-88)
【作者】邵毅;胡瑾瑜;应平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77.31
【相关文献】
1.解读国际泪膜与眼表协会2017年干眼专家共识中的干眼流行病学
2.中国干眼诊疗中心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2021)
3.《强脉冲光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及其相关干眼专家共识(2022年)》解读:强脉冲光疗法诊疗的规范之路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020年亚洲干眼协会干眼共识解读(全文)亚洲干眼协会(Asia Dry Eye Society,ADES)是亚洲地区在干眼研究领域影响力最大的学术组织。
ADES旨在促进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在干眼研究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引领整个亚洲地区在干眼相关领域的学科发展和临床诊疗工作。
ADES创始者以国际泪膜与眼表学会(Tear Film and Ocular Surface Association,TFOS)的国际干眼工作组(Dry Eye Work Shop,DEWS)发布的DEWSⅠ[1]和DEWSⅡ[2]等作为指南,结合亚洲干眼人群的特点,对干眼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历时7年的反复商讨,最终形成了亚洲干眼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专家共识,于2017年在The Ocular Surface发表了《关于干眼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3],于2020年在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了《关于干眼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4],是目前亚洲人群干眼研究的指导性文献。
本文拟对ADES发布的2篇关于亚洲干眼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解读。
1 关于ADES干眼新定义ADES干眼定义委员会经过2年的商讨,在2014年11月ADES学术年会上首次提出亚洲干眼新定义,即"干眼是一种多因素慢性疾病,其特征是以泪膜不稳定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伴有或不伴有视觉损害,并可能伴有眼表损伤"。
2017年该定义同时写入《关于干眼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中。
ADES亚洲干眼新定义首次提出干眼是"一种多因素慢性疾病",并强调DEWS早期提出的泪膜不稳定是干眼发生和发展的核心病理机制。
1.1 ADES干眼新定义的提出背景最新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泪膜破裂时间(tear film break up time,TFBUT)缩短型干眼(泪膜不稳定)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干眼类型。
中国接触镜相关性干眼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健康指导对于配戴接触镜者,理想的管理目标是通过早期、及时干预泪膜稳态失衡,达到不因接触镜相关性干眼停戴接触镜,影响接触镜矫正或防控屈光不正的目的。
为保障配戴接触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预防和管理(图1)。
▲图1 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影响因素估和管理策略(一)预防预防是减轻或延缓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重要措施。
对于配戴接触镜者,验配前应全面评估和积极干预干眼的影响因素和眼表状况;验配时应选择合适的接触镜类型、材质和镜片参数;配戴期间应定期检查眼表和泪膜情况,定期更换镜片,并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护理习惯等。
1.验配前:全面评估并干预干眼的影响因素,包括与生活行为相关因素,如长时间使用视频显示终端,睡眠不足,不良眼部化妆习惯等;与室内环境相关因素,如长时间在供暖或空调环境内生活、工作或学习等。
关于以上影响因素的干预方法建议参考《中国干眼专家共识:生活方式相关性干眼(2022年)》。
此外,应综合考虑其他干眼影响因素,包括老龄、女性、眼局部和全身疾病和用药等。
2.验配中:选择合适的接触镜类型和材质以及镜片参数。
对于软性接触镜,建议选择高透氧硅水凝胶短周期抛弃型镜片。
对于RGP接触镜,建议选择超高透氧材质镜片。
对于需要试戴镜片者,应根据眼部参数选择合适的试戴片,以减少试戴次数和可能出现的眼表损伤。
最终镜片处方应保证镜片中心定位良好、松紧度合适且可进行充分的泪液交换。
3.配戴期间:包括规范护理、定期复查、及时换镜3个方面。
(1)规范护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摘戴镜片和护理镜片的习惯,主要包括摘戴镜片前清洁手部,严格规范戴镜时间,避免戴镜过夜(除角膜塑形镜外)和戴镜游泳,每天更换储存镜片的护理液,定期清除镜片蛋白,定期清洗和更换镜盒等。
建议使用无防腐剂的接触镜润滑液,且每天使用频次不超过6次。
含几丁糖成分的润滑液具有抑菌和修复作用;含脂质成分的润滑液可补充泪膜脂质,防止泪液蒸发过强,稳定泪膜。
2024接触镜相关性干眼诊疗共识建议近日,中国健康管理协会接触镜安全监控与视觉健康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接触镜相关性干眼诊疗专家共识(2024年)》,为临床诊疗提供指导建议。
据估计,目前中国有超过IOoO万接触镜配戴者,且数量与日增加。
稳定的泪膜是安全、有效配戴接触镜的前提和保障。
患者长期配戴各种类型接触镜可能引起或加重泪膜稳态失衡,从而影响视觉质量、眼表安全及依从性。
既往眼视光医师多关注配戴接触镜导致的角膜和结膜不良反应,对更常见的泪膜变化重视不足。
什么是「接触镜相关性干眼」?接触镜相关性干眼是指在配戴各种类型接触镜期间存在的干眼,包括配戴后出现的干眼和(或)原有干眼加重两种情况,从而影响接触镜配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接触镜相关性干眼与接触镜本身因素、接触镜不规范使用和护理以及生活环境影响等引起的泪膜稳定性下降、眼表损伤、炎性反应、神经异常和异常瞬目相关。
接触镜相关性干眼具有较为明显的临床特点,如随着接触镜配戴时长增加,干眼症状或体征加重;对于日戴型接触镜,症状或体征在整天戴镜结束时更为明显;对于夜戴型接触镜,摘镜出现困难;干眼症状或体征一般随接触镜停戴而改善。
图1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影响因素评估和管理策略接触镜相关性干眼的治疗1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无防腐剂人工泪液和(或)局部促泪液分泌剂。
对于泪膜脂质层变薄,可使用含脂质的滴眼液。
对于合并出现的角膜不良反应,可在治疗干眼的同时,联合使用促眼表修复药物,包括无防腐剂玻璃酸钠和(或)小牛血去蛋白提取物眼用制剂等。
根据眼表炎性反应程度,合理选择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
需要格外注意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发生真菌性角膜炎,一旦发生应立即停止使用糖皮质激素,并转诊角膜科进行诊治。
2 .非药物治疗对于伴有睑板腺功能障碍者,可采用睑缘清洁、局部熏蒸、睑板腺热敷和按摩、强脉冲光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
短期使用绷带镜、巩膜镜可改善干眼及其角膜上皮损伤,但需要注意长期使用存在感染风险,使用者须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并按期复查,密切关注眼表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