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怎么办
- 格式:docx
- 大小:4.36 KB
- 文档页数:2
胆囊息肉的锻炼技巧和体育运动选择胆囊息肉是一种常见的胆囊疾病,它是由于胆囊壁上黏膜的某一部分突起形成的肿瘤样病变。
虽然胆囊息肉多数情况下是良性的,但如果不加以有效的管理和锻炼,可能会导致囊壁局部发炎、囊壁溃破、胆囊出血等严重疾病。
因此,正确的锻炼技巧和合适的体育运动对胆囊息肉患者而言至关重要。
一、锻炼技巧1.注意运动强度的控制: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运动的强度是需要谨慎把握的。
过度剧烈的运动会增加腹压,可能会对胆囊壁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应避免激烈的运动项目,如重量训练、长时间高强度的有氧运动等。
适宜的运动强度应该是中等强度,既能够起到促进胆囊收缩的作用,又不会对囊壁产生过大的刺激。
2.注意身体姿势的调整:在进行锻炼时,合理的身体姿势非常重要。
胆囊息肉患者应尽量避免躺卧、平卧和尽量减少身体前屈的姿势,因为这些姿势容易增加腹部压力,对胆囊产生不利影响。
建议采用站立、蹲立或坐立的姿势进行锻炼。
3.注意呼吸控制:在运动过程中,正确的呼吸习惯对胆囊息肉患者的锻炼效果和健康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
建议在锻炼过程中养成深呼吸的习惯,避免过度用力或屏住呼吸,这样能够帮助胆囊顺利地收缩和放松。
二、体育运动选择1.散步:散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锻炼方式。
胆囊息肉患者可以每天进行适度的散步,这既能减轻胆囊的负担,又可以改善消化功能,并且有益于心肺功能的提高。
2.气功:气功运动对胆囊息肉患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选择。
通过练习气功,可以调整身体的气血循环,增强体质,改善胆囊的功能,并且对放松身心具有很好的效果。
3.瑜伽:瑜伽是一种综合性的运动方式,可以促进全身各个器官的协调运动。
对于胆囊息肉患者来说,瑜伽可以帮助调节胆固醇水平,减少胆固醇在胆固醇内积聚的可能性,并促进胆囊内胆汁的正常排出。
4.游泳:游泳是一种全身性的有氧运动,对胆囊息肉患者而言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游泳不仅可以提高心肺功能,还可以减小对腹腔内器官的冲击,有利于胆囊和胆管的正常功能。
肿瘤分类法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
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
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
胆囊息肉的分类1.非肿瘤性病变:其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国外1995年报告,胆固醇息肉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65%,国内报告的288例患者中胆固醇息肉占62.5%。
其次为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腺肌瘤等。
(1)胆固醇息肉:胆固醇沉着是胆囊息肉的重要病因,胆固醇沉着于胆囊黏膜固有膜的巨噬细胞内,逐步向黏膜表面突起,促使黏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及肌层增厚而形成息肉。
胆固醇息肉的病理特点为多发性小息肉,曾有胆固醇息肉74例病例报告显示:直径小于10mm 者占97%,50%为多发性,平均3.09±3.31个(肿瘤性息肉多为单个病变,有临床鉴别意义)。
胆固醇息肉质脆带细,易与黏膜分离,不伴有肠化生及不典型增生,也不含其他基质成分,即便伴有炎症也很轻微,到目前为止未见有癌变报道。
(2)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一种肉芽肿,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
其组成成分有毛细血管、成纤维细胞及慢性炎症细胞,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至今尚无癌变报道。
(3)腺瘤样增生:既非炎症也非肿瘤的增生性病变,为黄色质软的疣状物,直径约5mm,单发或多发。
其组成成分为丰富的结缔组织中含平滑肌束及杯状细胞,其表面有上皮增生并伴有肠化生。
腺样增生因黏膜上皮伸入肌层形成的罗-阿窦明显增多,窦口上常有狭窄,致窦内常有胆汁淤积、炎症或胆石嵌入,有癌变可能。
(4)腺肌瘤:存在黏膜上皮局部变化、肌纤维增生与局限性腺肌增生,故医学上又称为腺肌增生症,有弥漫型、节段型与局限性三种。
胆囊长息肉怎么办?吃什么食物好?关于《胆囊长息肉怎么办?吃什么食物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虽然囊肿是一种良好肿瘤,一般不容易病变,可是胆襄上面长囊肿以后,還是需要对其给予高度重视,积极主动定期检查医治。
不然,一旦胆囊息肉产生变病,可能增加医治的难度系数。
胆囊息肉在医治的全过程中,除开能够服药和手术治疗以外,还可以根据饮食疗法的方式来改进健康状况,乃至是清除病症。
并且根据饮食疗法的方式来医治胆囊息肉,不容易给身体产生副作用,另外还能食补,看病补身都不耽误。
那麼,胆囊息肉有什么饮食疗法方式?什么食物可以吃?什么食物不能吃?下边就给大伙儿做实际的详细介绍!一、胆囊息肉饮食疗法方式1、乌僵薏四汤:由黄芩、法夏、三棱各9克,枳壳、乌梅干、僵蚕、白芥子各10克,薏米仁30克,赤芍、莲翘各15克,甘草6克构成。
水煎服,每天1剂,泡服3次。
或做成水丸,每一次9克,每天服3次。
一般2-3月为一个疗程,重则需2-3个治疗过程。
肝气郁结重则加绿皮、香附,腹胀重则加姜厚朴,便秘者加生大黄,以瘀主导者加紫丹参、桃仁。
该聚瑞黄芩疏肝理气,输通肝络;赤芍、甘草柔肝轻重缓急止疼,枳壳行汽化滞;薏米仁具备止咳化痰化结功效,可医治多发性囊肿。
僵蚕止咳化痰消结,白芥子、莲翘、法夏擅于止咳化痰消结。
2、山楂果10克,杭菊花10克,决明子茶15克,煎汤代茶饮或食用绿茶叶。
二、胆囊息肉吃什么食物好?1、宜多食各种各样水果、蔬菜水果,进低热量、低胆固醇食品如:平菇、黑木耳、莴笋、豆芽菜、海带丝、藕、鱼类、兔子肉、鸡脯肉、鲜豆类食品等。
2、宜多食干豆类食品以及产品。
3、宜采用食用油,无需动物油脂。
4、平常饮水时,捏少量山楂果、沙棘、银杏、绞股蓝茶草放进杯子中当茶食用。
5、要宜多吃有维生素D的食材,如瓜果蔬菜、红萝卜、番茄、青菜、西兰花、苋菜、苞米、箩卜等。
三、胆囊息肉最好是不必吃什么食物?1、少吃辣、生蒜等含有刺激性的食物或辛辣食物食品。
体检发现胆囊息肉,管还是不管?近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不断提高,每年体检逐渐普及大众。
或许有一天,你拿到的体检报告结果中赫然写着“胆囊息肉”,是不是有点蒙?自己从来没有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吃饭也好好的,这胆囊息肉怎么长出来的呢?需不需要管他呢?本文将向大家普及胆囊息肉的发生原因、处理措施以及防治方法等知识。
1、什么是胆囊息肉?胆囊息肉,又称为胆囊隆起样病变,主要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状凸起生长的一类病变统称,一般是在进行超声检查时发现胆囊内存有非结石性异常回声。
在临床上,胆囊息肉可分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
其中,假性息肉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息肉类型,多是由于胆汁代谢异常而导致胆固醇有结晶析出,并逐渐积聚增多,黏附于胆囊壁上形成黄色颗粒,属于良性病变,患者只会偶尔感到上腹部不适。
此外,假性息肉也有可能是由于反复多次胆囊炎症作用于胆囊壁上导致局部纤维组织增生而引起的炎性隆起,故其又称为炎性息肉,也属于良性病变,患者一般有右上腹部钝痛感。
真性息肉包括腺瘤、腺癌等,是真正从胆囊壁上长出的“一块肉”,虽为良性病变,但在一定条件下可导致癌变。
若超声检查报告息肉直径≥1.0cm,或息肉带蒂,且呈宽基底的,其恶变的可能性较大,应引起重视,到医院专科进一步检查确诊。
一般情况,通过进行超声检查观察病灶回声强度就可以鉴别诊断出假性息肉与真性息肉,假性息肉回声相对较强,真性息肉反之。
若超声检查鉴别不清,可以进行增强磁共振检查。
2、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胆囊息肉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但比较清楚的有以下三个方面:①胆固醇性息肉主要是由于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析出胆固醇结晶而形成息肉;②胆囊长期受慢性炎症所刺激,致使胆囊壁粘膜受损而形成纤维组织瘢痕增生;③胆囊腔内有胆汁长期淤滞,胆汁内的水分被胆囊吸收浓缩析出结晶而形成息肉。
3、发现胆囊息肉怎么办?第一步:看真假当发现有胆囊息肉时,首先需要判断息肉的真性与假性,假性息肉(如局灶性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炎性假性息肉)基本不会癌变,无需处理;而真性胆囊息肉(腺瘤、腺癌)极易发生癌变,需引起重视,采取相关措施定期监测或手术切除处理。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胆囊息肉10年怎么治疗?
导语:胆囊息肉是现在发生比较多的一种疾病,胆囊息肉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不好的症状,一般早期的话是没有什么反应,所以比较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很多
胆囊息肉是现在发生比较多的一种疾病,胆囊息肉很多人都没有什么不好的症状,一般早期的话是没有什么反应,所以比较容易被人们所忽略,很多人出现胆囊息肉,都是选择不治疗的方法,最后导致身体出现更加严重的症状,那么胆囊息肉10年该怎么治疗?下面就让小编来为大家讲解。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
根据影响“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危险程度的诸多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处理原则:
(1)单发病变、直径大于10mm、广基结节或蒂粗大者、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从统计学的角度看,同时具备以上5点者要及早手术切除,不要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再去手术。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即使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应当积极治疗胆结石,同时定期观察,不必急于手术。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出现血流信号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直径5mm以上息肉影,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部位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要早期手术,不应等到10mm以上。
(5)息肉样病变伴有血液检查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他胃肠道肿瘤者要积极手术。
(6)胆囊息肉样病变,虽胆壁光滑不厚但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要密切观察,必要时应早期手术。
(7)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患者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
一旦。
3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案分析【关键词】PLG;临床表现;病例分析;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1-2]。
本文选取3例良性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对我院切除的胆囊中息肉样病变的大小、数量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以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外科手术指征,报告如下。
1 病例介绍我院2020年1月-2020年12月经B超和(或)病理证实收治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3例。
其中男2例,女1例,年龄24-78岁,平均为(44.94±1.32)岁,病程1-19年,平均为(10.11±1.87)岁,全部病变均为良性。
1例无任何症状,因其他疾病或体检时B超检查发现胆囊息肉;1例有右上腹部绞痛、发热、恶心呕吐,类似急性胆囊炎,1例仅表现为胸闷10年,其余均有右上腹部隐痛、胀闷不适、消化不良,其中1例右上腹隐痛向右肩放射。
体检仅1例女性患者有右上腹部深压痛,余2例男性患者无腹部阳性体征。
2 原因分析胆囊息肉样病变是良性肿瘤,包括胆囊胆固醇沉积症(又称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病(瘤)及肿瘤样息肉(真性腺瘤)。
2.1 胆固醇息肉在PLG中胆固醇息肉占大多数,本组3例中胆固醇息肉1例,占33.3%。
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代谢失调所致,息肉外观黄色或黄褐色,通常有蒂与胆囊粘膜相连,很脆,易脱落,它是大量巨噬细胞吞噬胆固醇结晶后形成泡沫细胞聚集而成的,目前未见有胆固醇息肉发生癌变的报道[3]。
临床上胆固醇息肉多为多发性,直径多在10mm以下;手术后测量胆固醇息肉的大小有明显差异。
本组1例术前B超提示胆固醇息肉直径7-10mm,术后测量其直径小于4mm;这是由于胆固醇息肉是由泡沫细胞聚集而成,当其漂浮于胆汁之中时呈松散状,这时B超测量的体积比实际体积明显增大。
军检胆囊息肉标准
近年来,随着军检要求的提高,军队对于入伍士兵的健康状况精细管理,针对胆囊息肉疾病,军检机构出台了新的体检标准《军检胆囊息肉标准》。
胆囊息肉是胆囊壁上的病变,它可以出现单纯型、多发型和息肉性胆囊炎。
病因可能与多重因素有关,例如:膳食因素、胆道排空异常、胆汁腺息肉等。
息肉细小,可出现在胆囊壁上,形态可能为棘突、小结节,或者桥状联接。
《军检胆囊息肉标准》作为军检机构对士兵健康状况的新标准,拒绝士兵患有这类疾病入伍,其具体内容如下:
1、军检筛查:
在筛查过程中,军检机构将对士兵的腹部超声检查,检查胆囊壁是否存在明显钙化,或者息肉病变。
2、B超检查:
当士兵的腹部超声提示存在胆囊息肉可疑情况时,需要进行B超检查,以确定是否有息肉结节形态的胆囊壁病变,并确定病变的大小、位置及部分样本的良性或恶性倾向。
3、治疗:
士兵检查出胆囊息肉病变时,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
一般来说,如果息肉累及胆囊壁,可以针对性进行胆囊切除。
如果息肉只有轻度变化或不大,可以选择定期随访;若息肉发生恶化或性质改变,就需要进行胆囊切除术。
4、预防:
有关部门应把提升士兵的健康水平作为重要任务,多方面进行预防性健康教育,加强士兵的健康意识,定期检查,及时发现疾病,及早进行治疗。
总之,《军检胆囊息肉标准》是军检机构为保障士兵健康出台的新标准,其作用是明确士兵胆囊息肉情况下的相关检查、治疗和预防措施,这些将有助于加强军队的健康管理,提升士兵的健康水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囊隆起样病变怎么治疗
导语:胆囊是人体上面比较重要的一种器官,是分泌胆汁的唯一器官,而胆汁的作用是消化分解一些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重要消化液,所以,一旦胆囊出 胆囊是人体上面比较重要的一种器官,是分泌胆汁的唯一器官,而胆汁的作用是消化分解一些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的重要消化液,所以,一旦胆囊出现了问题就会造成身体的损伤,人们对于胆囊套引起高度的重视,而胆囊隆起样病变这种疾病对于身体是比较有害的,下面就来看看胆囊隆起样病变怎么治疗的介绍吧。 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是否要做手术不仅仅只是看息肉的大小,还须看息肉的类型。胆囊息肉有三种: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前两种息肉一般无恶变趋势,腺瘤性息肉尤其是单发息肉直径大于1厘米者,有恶变倾向。一般认为,息肉单发,且直径大于1厘米,应及早手术;息肉多发,直径小于0.5厘米且无症状者,可暂不手术,但要定期复查;息肉直径在0.5~1厘米者,要追踪观察,短期内有增大趋势者,也应考虑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方面颇多争论。多数人主张以直径≥10mm的PLGs作为手术指征,对10mm、单个、年龄>60岁者应高度怀疑为胆囊癌,均应及时手术。认为年龄高于60岁、有胆石共存、对10mm的单个病变,即使无症状也应作胆囊切除。还有专家认为,只是将年龄改为高于50岁,>10mm的PLG作预防性胆囊切除是合理的。 无蒂癌最大直径平均为14±4mm,显著小于有蒂癌22±8mm。8例无蒂癌已浸润至肌层外,其中2例直径仍≤10mm,2例有蒂癌浸润至肌层外,最大直径均≥30mm。认为最重要的指标是无蒂而不是大小。
胆囊息肉最好治疗方法
一、胆囊息肉最好治疗方法二、胆囊息肉如何预防三、胆囊息肉食疗方
胆囊息肉最好治疗方法1、胆囊息肉最好治疗方法
在临床上,医生是根据患者病程的长短,息肉的大小、形态等等来判断。
一般来说,5mm是一个临界点,直径小于5mm的息肉,且大小没有明显变化的可暂时不手术,每3-6个月进行一次B超复查,观察息肉的变化就可以了,如果息肉在短时间内有明显增大趋势或有明显症状的则需及时手术了。
而直径大于5mm的息肉就应该考虑手术了,即使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果息肉长到大于10mm左右,其癌变的可能性会达到70~80%。
长到12mm以上的就有90%可能会变成胆囊癌了,此外,多发性息肉,特别是伴有胆囊结石,或急慢性胆囊炎的癌变的可能性就更大了,如果有上述方面的现象就要积极地进行手术治疗,不要有侥幸心理。
2、胆囊息肉的病因
胆囊息肉的病因较复杂,可能与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和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
肥胖、吸烟、高脂血症、高胰岛素血症、肝硬化、上消化道和胆道的解剖异常,是胆囊息肉的好发因素。
3、胆囊息肉临床表现
大部分患者无不适表现,往往是在健康检查或人群普查时经腹部B 超才偶然发现。
有症状者最常见的症状为上腹部闷胀不适,一般不重,多可耐受。
若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可影响胆囊的排空,常餐后发生右上腹疼痛或绞痛,尤其在脂餐后。
合并有胆囊结石或慢性胆囊炎者,腹痛较明显。
罕见的症状有阻塞性黄疸、胆道出血、急性胆囊炎、胰腺炎等,与胆囊颈。
胆囊息肉样病变30例分析【摘要】目的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诊断和治疗经验。
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经B超和/或病理诊断的PLG30例检查结果。
结果B 超是诊断PLG的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且据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结论PLG作为癌前病变受到重视,PLG的手术指征:①PLG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者,②PLG合并结石、慢性胆囊炎者,③PLG合并破溃出血者,④病变位于胆囊颈部影响胆囊排空者,⑤PLG直径大10mm者,⑥年龄超过50岁者。
临床诊断以B超为首选,治疗多选择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肿瘤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系指各种胆囊黏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统称。
B 超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日益增多,已经引起临床重视。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11年8月经手术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30例,现讨论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患者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30~61岁,病程3个月~20年。
术前均经B超诊断,行手术切除胆囊,术后大体标本观察并送病理检查。
1.2临床表现本组收治的30例患者均以右上腹痛为主诉,30例腹痛性质为隐痛和(或)胀痛,少数患者有绞痛,21例患者有右侧肩背部放射痛,16例伴有恶心或呕吐,其中2例与饮食有关,表现为餐后胀痛。
全部患者无寒战、高热,查体大部分患者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有右上腹深压痛。
该病常被诊断为胆囊炎、胃炎,但对症治疗均无明显好转。
1.3影像学检查经B超检查30例,全部患者均有不随体位改变而改变、无声影的特点。
大小在5-10mm范围,少数大于12mm。
位于胆囊颈部的有10例,多数为多发,伴胆囊结石5例。
22例行口服胆囊造影,发现胆囊息肉8例。
12例不显影,2例无异常。
CT检查10例未见胆囊息肉样病变。
1.4手术中及大体标本所见术中见大部分患者胆囊壁无增厚、水肿等急慢性炎症改变。
肝脏、胃、十二指肠均未见异常。
本组息肉分为三种:胆固醇息肉,呈黄色,常多发,大小不等,桑椹状或小乳头状,蒂细小易脱落,小于10mm;炎性息肉,息肉单发或多发,一般小于10mm,呈颗粒状,无蒂;腺瘤性息肉为单发,多大于10mm,病变表面平滑或呈结节样不平,有粗短蒂。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临床最常见的胆道疾病之一,影响我国人群健康[1,2]。
胆囊肿瘤性息肉具有恶性或恶变潜能,需要行胆囊切除术[3]。
因此准确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性质对于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至关重要。
超声是胆囊息肉样病变检查的最常用方法,通过评价息肉最大径、数量、回声等来鉴别其性质,但诊断准确性有待进一步提高[4-6]。
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与其性质密切相关,常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 )来评价息肉的血流灌注[7-9]。
然而,由于息肉内血管纤细及血流缓慢,CDFI 往往不能观察到其内血流灌注特征[10,11]。
超声造影(CEUS )能实时反映胆囊息肉样病变微循环灌注特征,在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性质方面具有重要价值[12,13]。
然而CEUS 检查具有耗时长,费用高等不利因素,影响其临床应用。
微血流成像(MFI )是新的高分辨血流超声成像技术,其能在未使用超声造影剂的条件下准确评价微血管和低速血流,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的准确性[14-16],但尚未有关胆囊息肉样病变MFI 应用的研究。
本研究将比较CDFI 、MFI 与CEUS 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的一致性,旨在研究MFI 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1资料和方法1.1研究对象选取2021年1月~2021年7月因胆囊息肉样病变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polypoid lesions by micro-flow imagingZHU Lianhua,HAN Peng,JIANG Bo,LI Nan,FEI XiangDepartment of Ultrasound,First Medical Center,Chinese PLA General Hospital,Beijing 100853,China摘要:目的探讨微血流成像(MFI )评价胆囊息肉样病变血流灌注特征及鉴别诊断的价值。
胆囊息肉复发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这种疾病的症状,和慢性的胆囊炎比较相似,一般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有轻微的不适感觉,也有大部分的患者并不会出现什么症状,这部分的患者只有在体检的时候才会被发现,这种疾病是比较危险的,很容易诱发胆囊癌的出现,而且非常容易反复,接下来跟一起看一下胆囊息肉复发应该怎么办?
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
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
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
(1)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2)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3)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4)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5)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得了该病的患者应该多吃一些对身体有益的食物,比如说一
些新鲜的水果对于胆囊息肉的患者就有很大的好处,一些豆制品也对于胆囊息肉这种疾病有好处,尽量少吃一些动物油,避免高脂肪的食品,规律的饮食对于该病的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
韩宗明;许依春
【期刊名称】《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年(卷),期】2005(24)4
【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内样病变(PLG)的手术指征.方法:对B型超声诊断、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126例PL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性别与临床病理类型无关(x2=0.108,P=0.742),而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及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中患者年龄≥50岁、息肉直径≥10mm、单发息肉的比例显著高于胆固醇性息肉(P<0.01).结论:年龄≥50岁、有明显胆囊炎症状、直径10mm、单发息肉、息肉基底宽或无蒂、胆囊壁厚度不均、近期增长明显增快等是PLG患者行胆囊切除术的指征.
【总页数】2页(P56-57)
【作者】韩宗明;许依春
【作者单位】开封市第一人民医院,肝胆外科,河南,开封,475000;开封市第一中医院,外科,河南,开封,47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57.41
【相关文献】
1.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的探讨(附42例报告) [J], 肖克强;陈亚敏;刘培毅;吴宜斌;张家斌;刘治廷;谢军
2.M值测定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及手术指征评估 [J], 秦瑞峰;张振翼;袁增江;孙广新;侯钰;霍浩然
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和疗效 [J], 陈远胜
4.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手术指征探讨 [J], 朱才秀
5.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再思考——388例胆囊切除术回顾性研究 [J], 刘凯;卢逸;木斯他巴·买买提热依木;窦宁馨;许明星;林楠;许瑞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智汇大家诊疗Family life guide -191-刘莉萍 (都江堰宁江医院)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属于常见的胆囊疾病,其发病率高,对患者日常生活存在明显影响。
如果得了胆囊结石、胆囊息肉,应该怎么办呢?胆囊结石的治疗胆囊结石好发于成年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40岁后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呈升高趋势,主要表现为胆固醇结石或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和黑色胆色素结石。
胆囊结石首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该术式损伤小,疗效确切。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观察、随诊即可,无须手术,但伴有以下情况需考虑手术:(1)结石直径≥3cm;(2)合并需开腹的手术;(3)伴有胆囊息肉>1cm;(4)胆囊壁增厚;(5)心肺功能障碍;(6)合并糖尿病;(7)儿童胆囊结石;(8)胆囊壁钙化或瓷性胆囊;(9)胆囊结石10年以上。
胆囊结石接受胆囊切除术时,若出现下列情况需要考虑胆总管探查术:(1)术前病史、临床症状或者是影像学检查证实或者高度怀疑胆总管梗阻,如梗阻性黄疸、胆总管结石、反复发作胆绞痛、胰腺炎以及胆管炎等;(2)术中证实胆总管存在病变,例如术中胆道造影检查证实或者扪及胆总管内有肿块、结石、蛔虫,胆总管扩张直径>1cm,胆管壁增厚,可见胰腺炎或者胰头肿物;(3)胆囊结石小,可能经胆囊管进入至胆总管。
胆囊息肉的治疗胆囊息肉是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这一病的总称,主要包括肿瘤性息肉与非肿瘤性息肉,由于临床上与影像学检查比较难判断其性质,因而也称“胆囊黏膜隆起性病变”。
从病理上分析,胆囊息肉有良性与恶性之分,临床上良性息肉比较多见,如胆固醇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等,其中,胆囊腺瘤性息肉是潜在的癌前病变,与胆囊癌的发生有关。
针对胆囊息肉,由于涉及对良性与恶性的判断,进而早期发现恶性病变与癌前病变,故建议早期手术切除治疗。
胆囊息肉恶变的危险因素主要涉及胆囊息肉大小、年龄、息肉数目与形态、合并胆囊结石、伴随症状等,考虑到这些恶变的危险因素,建议:(1)年轻的胆囊息肉患者,息肉直径小(以10mm 为界限),完全没有任何症状,没有必要进行手术治疗;(2)伴有明显胆绞痛症状,特别是伴有胆结石的患者,建议尽早胆囊切除术治疗;(3)息肉直径超过10mm,且伴有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的患者,建议早期胆囊切除术治疗;(4)息肉直径小于10mm,没有胆囊息肉恶变危险因素者,可考虑观察,定期超声探查。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怎么办
导语: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疾病,这样的疾病是非常的多样的,就像是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的健康,要
在我们的日常的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疾病,这样的疾病是非常的多样的,就像是胆囊壁息肉样病变,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体的健康,要定期的去医院做检查,这样的是非常的好的,在生活中,我们有很多的疾病都是可以预防的,好好的保护好自己的身体健康吧。
胆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
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CPs病人绝大多数无临床症状,且胆囊功能良好。
此类病人应予定期BUS随访(3~6个月)。
若出现明显症状或PLG迅速增大时才考虑手术。
如届时胆囊功能良好,可作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
此类息肉往往<10mm(82%),以多发性为主(75%)。
外观呈桑葚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因而很易摘除。
如胆囊功能不良,则可作腹腔镜胆囊切除(LC)。
良性非胆固醇性PLG占35%,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及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
其中炎症性息肉虽无恶变报道,但与胆囊炎症相伴,多数有临床症状。
其余类型则均有恶变可能。
因此,一经查获宜及时手术切除,以明确病理性质。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BUS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
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