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诊疗常规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临床诊治与病理分析黄建峰1费福林1朱峰2秦锡虎2(1常州市中医医院,江苏常州213003)(2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江苏常州213003)【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以及病理特征。
方法对手术切除和病理诊断的胆囊息肉样病变252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占同期胆囊切除的9.3%,其中胆固醇性息肉142例(56.3%),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104例(41.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6例( 2.4%);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182例(72.2%),合并急性胰腺炎3例(1.2%)。
结论①胆囊息肉样病变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②胆囊息肉样病变多合并胆囊炎或胆囊结石;③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合并急性胰腺炎;④胆囊腺瘤有癌变倾向;⑤胆固醇性息肉手术治疗应持慎重态度。
【关键词】胆囊息肉诊断治疗病理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胆管疾病广泛采用超声和T等检查,胆囊息肉样病变(y f gallbladder,P LG)的发现率大为提高,约占胆囊疾病的5%~8%[1]。
笔者回顾性分析从2001年1月-2008年5月252例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资料,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01年1月-2008年5月我们经B超检查并经手术治疗和病理切片证实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252例。
其中男146例,女106例,年龄23~85岁,平均年龄(45.2±11.7)岁。
203例(80.6%)有右上腹不适或疼痛等症状,49例为健康体检行B超检查时发现,182例合并有胆囊炎或胆囊结石,3例合并有急性胰腺炎。
1.2影像学诊断本组252例均经B超检查诊断,诊断符合率%,5例(%)未被发现。
经过初次诊断到手术治疗的时间为半个月~6年,平均时间为年。
本组例经T 检查,诊断胆固醇性息肉例,非胆固醇性息肉6例,而病理量繁殖,最终导致患者呼吸道感染。
而据使用中氧气湿化瓶微生物检测显示合格率并未每次均达100%。
胆囊息肉的诊治介绍胆囊息肉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病变主要位于胆囊腔内,以隆起、突出息肉样局限性病变为主要特点。
近年来胆囊息肉发病率逐渐升高,是临床诊疗中较为常见的胆囊病变类型,本病患者均伴有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或隆起。
胆囊息肉患者病变早期多无特征性表现,病情易被忽略,但有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因胆汁流通速度降低甚至流通不畅,而出现消化不良、右上腹疼痛等症状。
临床多依据胆囊息肉特点分为非肿瘤性病变、肿瘤性病变两类,其中非肿瘤性病变包括炎性息肉、胆囊腺肌症、胆固醇性息肉等,肿瘤性病变包括腺瘤样增生、腺瘤性息肉、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平滑肌瘤等。
了解胆囊息肉的主要危险因素与临床诊治方式,对本病的防治及其重要,本文主要就相关内容进行介绍分析。
1 胆囊息肉的常见危险因素1.1、性别因素:胆囊息肉在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而结合相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国外胆囊息肉的发生率在3~6%左右,而我国本病发病率相对较高,在4.5~8.7%左右。
在胆囊息肉病例中,男性患病率要远高于女性,且男女患病比例的差异正伴随社会发展而逐渐扩大。
目前国外已有部分医者将性别纳入胆囊息肉的独立危险因子中。
而分析胆囊息肉性别差异的原因,可能与女性机体激素水平有关,女性机体含有雌激素,该激素能够有效保护并促进肝脏脂质、血脂的代谢,从而降低脂肪对机体的损害。
年龄超30岁的男性,伴随年龄的增长,胆囊息肉的发病风险会呈现升高趋势,两者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
1.2、年龄因素:伴随对胆囊息肉发病特征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调查研究证实,年龄与本病的发生呈现显著的相关。
在男性胆囊息肉病例中,高发年龄段为40~50岁,女性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则在50岁左右,但不同的研究在高发年龄段方面也存在一定差异,尚待更为全面化、系统化的研究进一步明确胆囊息肉的高发年龄。
而关于年龄与胆囊息肉发生发展相关性的研究表明,伴随年龄的增加,机体体质、免疫功能会逐渐减弱,机体代谢与调节功能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胆囊正常生理排空能力会逐渐减弱,导致胆汁排泄功能降低、胆盐淤积等情况,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普通外科胆囊息肉样病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
1.多为B超检查而发现。
2.可伴上腹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
3.无症状。
【体格检查】
1.右上腹可有深压痛。
2.无体征。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见胆囊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光团,不伴声影。
2.较大病灶可作CT、MRI检查。
【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无症状,体格检查也无任何异常,常在B超检查时无意发现。
2.如息肉在胆囊颈部或脱落下来堵塞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或合并结石时所出现的症状与胆囊炎相同。
【手术指征】
1.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多为胆固醇息肉,有症状者。
2.单发息肉多为胆囊腺瘤,蒂粗短或瘤体直径大于1cm,有癌变可能者。
3.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
4.胆囊息肉伴有胆囊结石者,癌变几率增大。
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
【治疗原则】
1.胆囊息肉无症状有小于1cm并无肿瘤特征,尤其是多发的胆固醇息肉不必手术,可随访观察。
2.有手术指征单无恶变者仅做胆囊切除术。
3.介于良、恶性特征之间者也以尽早手术为宜。
【疗效标准】
1.治愈:手术切除胆囊、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非手术治疗、症状减轻。
3.未愈:未治疗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与治疗摘要】对待胆囊息肉样病变既不要盲目施行胆囊切除术,同时也不要放过那些可能为胆囊癌或有胆囊癌倾向的病变因不被手术而延误治疗。
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人时,临床医生应该认评估胆囊息肉样病变病人的良、恶性特征。
外科干预应该被用于那些有反复症的和有一个或多个危险因素的患者,而对于那些没有这些危险因素的病人,可不手术,但应定期作B超随访观察。
【关键词】PLG;诊断;治疗【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B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the gallbladder,简称PLG)又称为胆囊隆起性病变,是一类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出且局限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包括肿瘤性或非肿瘤性、良性或恶性病变。
临床上以非肿瘤性病变居多,直径在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为恶性,故1985年日本第21届胆道疾病研究会将胆囊15mm以下的息肉统称为胆囊小隆起性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又以胆固醇息肉较为多见,占PLG一半以上。
胆固醇息肉是胆固醇代谢失调所引起的胆囊局部病变。
当体内胆固醇代谢发生障碍时,胆汁中胆固醇含量提高,而沉积于胆囊粘膜固有层,并侵及粘膜的间隙,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变成泡沫细胞,聚集于间质,待泡沫细胞集聚多时,使增生的粘膜隆起而突入胆囊内,即形成胆固醇息肉。
一、pLG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患者一般无明显症状,但有些患者也可出现右上腹隐痛、不适、胀气、厌油腻食物等表现,如果同时伴有结石,可表现为胆绞痛。
目前诊断此病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症状无特异性,许多病例中并没有症状表现。
因为这个原因,胆囊息肉样病变一般都是在健康查体等情况下被发现。
随着常规体检、影像学设备的发展(例如超声、超声内镜、CT和MRI等),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现的机率增大。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主要依赖B超、CT、胆囊造影、ERC和腹部血管造影等。
由于B超检查具有价廉、无损伤、阳性率高等优点,被公认为是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首选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治疗
导语: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胆囊息肉分有肿瘤性病变,以及非肿瘤性病变两种,如果胆囊息肉发生病变,那么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胆囊息肉分有肿瘤性病变,以及非肿瘤性病变两种,如果胆囊息肉发生病变,那么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大家应该注重胆囊疾病的预防,一旦发现这种疾病,必须采取治疗,杜绝它的病变可能,平时生活当中应该定期检查。
处理原则和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
非肿瘤性约占PLG 的80%以上,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其次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腺肌增生等[5]。
肿瘤性息肉以腺瘤多见,其次为胆囊癌、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淋巴瘤等。
PLG治疗关键在于识别肿瘤性和癌前病变,如确系这类病变,则应及时手术切除.对于非肿瘤性病变一般无特殊治疗,允许临床随访观察。
l(yn,百拇医药
根据超声检查所见,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肿瘤性PLG的高危因素为:(1)单发;(2)病变直径大于1.0cm;(3)位于胆囊颈部;(4)基底宽或蒂粗大;(5)合并胆囊结石者;(6) 年龄大于50岁。
对PLG合并结石者可手术切除;具有其它高危因素者应予密切超声随访。
如PLG具有以下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1)病变直径大于 1.0cm,尤其颈部单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2)病变直径大于 1.0cm,蒂粗大,位于胆囊颈部;(3)病变不论大小,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与结石并存者;
(4)短期内病变增长较快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诊断和治疗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一类表现为胆囊黏膜向腔内突起的局限性息肉样突起病变的总称。
此类疾病包含良、恶性病变20余种。
随着B超检查的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在人群中的检出率已达1%,在临床中已成为一种外科常见病。
由于胆囊息肉样病变包含的疾病种类多,手术前明确病变的性质困难,如何对待和处理胆囊息肉样病变,对手术治疗的时机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因此,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上需要谨慎对待。
一、发病率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发病率差别很大,从l.5%~9.5%,但大宗资料统计的人群发病率多为5%以上,以男性居多。
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B超等检查手段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率显著增加。
国外近献资料显示,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率逐年上升。
由于该类疾病所包含的病种较多,常见的分类方法也较多,主要有以下三种。
1.临床分类:较为实用的是王秋生等提出的三分类法:(1)胆固醇性息肉(CPs):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50%以上。
此类息肉的B超检查特征是:①大多数息肉直径小于10 mm,但也有文献报道一例位于胆囊底部的直径3 cm的胆固醇性息肉,为迄今报道的最大的胆固醇性息肉;②胆囊任何部位均可发生,多见于胆囊体部,可见细小的蒂;③多发为主。
(2)良性非胆固醇性息肉样病变(NCPs):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40%。
此类病变病种繁多,部分为癌前病变。
它包括除胆固醇性息肉和息肉型早期胆囊癌以外所有其他的胆囊息肉样病变。
主要有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以及少见的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纤维脂肪瘤、肝胰组织异位等。
(3)息肉型早期胆囊癌(eGBC):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1%~10%,可分为乳头型和结节型,以腺癌多见。
B超检查特征为:瘤体大于l0 mm,尤其大于l5 mm者更应注意;多位于胆囊颈部;单发;50%的病例可伴有结石。
2.超声分类:根据超声可分四型,I型:呈米粒状或桑椹状,且呈均匀强回声,多为胆固醇性息肉。
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胆囊息肉是指在胆囊黏膜上生长的息肉状肿块,它是胆囊最常见的肿瘤性病变之一。
这一疾病常常没有明显的症状,但在一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引发胆囊炎、胆囊结石以及恶性变化等严重并发症。
因此,对胆囊息肉进行系统治疗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胆囊息肉的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进行探讨。
一、胆囊息肉的分类与评估胆囊息肉根据其形态特征和大小,可分为以下几类:0.5cm以下的微小息肉、0.5-1cm的小息肉、1-2cm的中等大小息肉以及超过2cm的巨大息肉。
需要注意的是,直径超过1cm的大、巨大息肉具有更高的癌变风险。
因此,准确地评估息肉的形态、大小以及癌变风险非常重要。
二、胆囊息肉的治疗策略1.观察性治疗:对于直径小于1cm的微小息肉,观察和随访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治疗策略。
患者需要定期进行B超等影像学检查,以及临床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是否有癌变的迹象。
2.手术治疗:对于直径超过1cm的息肉,特别是具有癌变迹象的大、巨大息肉,手术治疗是首选的治疗方式。
常见的手术方法有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以及开放手术。
在手术前,应该完善的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以及手术适应症。
三、临床实践建议1.胆囊息肉的定期筛查:对于高危人群,如女性、年龄大于50岁、胆囊结石患者等,建议定期进行胆囊B超,以便及早发现胆囊息肉。
2.个体化治疗:对于不同类型的胆囊息肉,应该根据患者的年龄、病史以及相关危险因素进行个体化治疗。
微小息肉可以选择观察,而大、巨大息肉则需要手术治疗。
3.术前评估与手术选择:对于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应该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心肺功能以及术后康复能力等因素,以便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4.术后随访:手术后,患者需要密切随访,以评估手术效果以及及时发现并发症。
定期复查胆囊B超、肝功能、血液学等指标对于患者的预后和康复非常重要。
结语通过对胆囊息肉治疗指南和临床实践建议的分析和讨论,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对于微小息肉可以选择观察治疗,而大、巨大息肉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原则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沈建庆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在我国,随着B 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
笔者总结了近5年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75例胆囊息肉样病例,并结合国内外资料对该病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1.临床特点: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
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
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
2.病理特点:从病理角度来看,包括腺瘤样息(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息肉、胆囊癌)、胆固醇息肉、增生和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
根据我院的检查结果,其病理特点是:①胆固醇息肉:蒂部由血管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少量黏膜上皮,内含大量的泡沫样细胞。
②炎症增生性息肉:是指局部组织的一种增生,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中间有增生的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③胆囊腺机病:指胆囊壁纤维性增厚,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局限体管壁增厚。
④腺瘤样息肉:大量腺体组织。
乳头状腺瘤的特征是具有树枝状结缔组织核心,被覆高柱状上皮细胞,可有一定量的内分泌细胞(Seritonin细胞),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⑤胆囊癌:80%为腺癌。
其镜下表现可分为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瘤巨细胞癌、多核巨细胞癌等,此外还有鳞癌、腺鳞癌、小细胞癌等类型。
3.手术指征:有关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的选择,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的意见认为,对凡是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都应行手术治疗。
其理由为,息肉样病变迟早可能会增大,有恶变的隐患,应及早行手术切除为宜。
大部分研究者却认为,应严格手术适应证,因为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固醇息肉,是一种不会恶变的息肉,也无需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诊疗常规【概述】胆囊息肉是形态学的名称,泛指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的病变,可以是球形或半球形,有蒂或无蒂,多为良性。
胆囊息肉可以分为肿瘤性息肉和非肿瘤性息肉,其中以非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如:胆固醇性息肉或炎性息肉等。
【诊断要点】1症状:常在体检时发现。
2体征:无明显症状,在体检时发现,查体一般无明显体征。
3辅助检查: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诊断依据】1体检发现胆囊息肉。
2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无声影,不随体位移动。
【鉴别诊断】1胆囊结石:病人常有胆绞痛发作史,超声示胆囊内强回声光团,有声影,随体位移动。
2胆囊癌:超声示肿瘤大,广基,肿瘤基底显示浸润迹象。
【手术指征】1息肉直径超过1cm的单发病变;2年龄超过50岁的;3腺瘤样息肉或基底宽大;4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壁厚的;5连续超声检查发现增大的;6有症状的胆囊息肉;【手术禁忌症】全身状态不佳,不能耐受手术者。
【治疗原则】有手术适应症者应该早期手术治疗,行胆囊切除;无手术适应症者定期门诊复查。
【转归判断标准】1痊愈:胆囊切除无并发症。
2好转:胆囊未能切除,但临床症状缓解。
3加重:临床症状加重。
4死亡。
【危重症】1手术后出现腹腔出血判断标准:手术后引流管有大量新鲜血引出,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抢救措施:止血药物治疗、开腹止血。
抢救成功标准:出血停止,生命体征平稳。
2手术后胆汁性腹膜炎判断标准:术后出现腹痛。
可有全腹压痛、反跳痛、肌紧张,以右上腹为重,伴有血压下降、心率增快。
抢救措施:较轻且腹腔引流通畅者可通畅引流,抗感染治疗;症状较重者抗感染、抗休克同时手术探查。
抢救成功标准:感染控制,生命体征平稳。
胆囊息肉样病变病情说明指导书一、胆囊息肉样病变概述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亦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是泛指由胆囊壁向腔内突起或隆起的一类局限性病变的总称。
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和肿瘤性息肉。
临床上一般无症状,少数有症状的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腹胀等。
PLG 发病率在近几年有所增长。
对症状明显、疑有恶变时可采用手术治疗切除胆囊,达到治愈的目的。
英文名称:polypoid lesions of gallbladder,PLG其它名称:胆囊息肉、胆囊隆起样病变相关中医疾病:暂无资料。
ICD 疾病编码:暂无编码。
疾病分类:暂无资料。
是否纳入医保:部分药物、耗材、诊治项目在医保报销范围,具体报销比例请咨询当地医院医保中心。
遗传性:无遗传性发病部位:胆囊常见症状:右上腹轻度不适、慢性右上腹痛、上腹饱胀、右肩部放射痛、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主要病因:与代谢异常、慢性炎症刺激、胆囊腺肌增生等因素有关检查项目:体格检查、血常规、肝功能检查、血脂检查、B 型超声检查、内镜超声检查、CT 检查、胆囊造影、病理检查重要提醒:胆囊息肉样病变若无临床症状且无恶变倾向,可定期随访。
临床分类:胆囊息肉样病变根据临床病变可分为非肿瘤性息肉、肿瘤性息肉。
1、非肿瘤性息肉约占胆囊息肉样病变的80%以上,包括胆囊胆固醇沉着症、炎性息肉、腺肌增生、腺瘤样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黏膜或胰腺组织等,其中以胆囊胆固醇沉着症最常见。
一般不发生恶变,近来有报道胆囊腺肌症有极少数可以发生恶变。
2、肿瘤性息肉包括腺瘤和腺癌,及其他少见的病变,如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等;以腺瘤最常见,其次是胆囊癌。
胆囊腺瘤样息肉发生癌变的概率较高。
二、胆囊息肉样病变的发病特点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病因总述: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代谢异常(如胆固醇代谢障碍)、慢性炎症刺激、胆囊腺肌增生等因素有关。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发表时间:2015-12-23T15:31:53.403Z 来源:《医药前沿》2015年第29期供稿作者:冯东亮[导读] 淮安市淮安医院实验组患者都采取胆囊切除术,手术切除后治愈,随诊无不适,术中解剖标本见胆囊体部13例。
冯东亮(淮安市淮安医院 223200)【摘要】目的:总结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特点、病理特点及手术指征。
方法:回顾20例胆囊息肉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B超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简便可靠检查方法,胆囊息肉在手术后的病理类型有6类,分别为胆囊息肉、炎性息肉、单纯性腺瘤、乳头状腺瘤、腺肌样增生,癌变。
这些病理类型以胆固醇息肉最多有10例,炎性息肉5例,其他1~2例。
腺瘤性息肉在年龄、息肉个数、直径和基底宽度上有明显差异(P<0.05)。
结论:胆囊息肉依靠影像学检查,选择合理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
【关键词】胆囊息肉样病;临床;病理;手术指征【中图分类号】R65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9-0066-02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自我院2008年1月-2014年12月行胆囊切除的患者20例。
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多为间隙性隐痛,有极少数右肩背部放射痛或伴有恶心、呕吐。
查体大部分患者局部无明显阳性体征,少数有右上压痛。
或并有胆囊炎(9/20),术前B超、CT或MRI诊断,术后经病理确诊,其中男11例,女9例,年龄45~75岁,15例术后病理慢性胆囊炎。
1.2 方法20例患者均采用胆囊切除术,并作病理筛查。
所有患者的病理标本用福尔马林浸泡固定,溶度控制在10%,并进行切片石蜡包埋,其厚度在4~5μm,医护人员对HE染色体进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诊断标准采用WHO分类,进行诊断。
1.3 统计学方法统计学软件为SPSS20.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实验组患者都采取胆囊切除术,手术切除后治愈,随诊无不适,术中解剖标本见胆囊体部13例,颈部3例,底部4例,在手术后做的病理可以诊断得出:20例患者中有10例胆固醇息肉患者,炎性息肉5例,单纯性腺瘤、乳头状瘤、癌变各1例,腺肌样增生有2例。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是指生长在胆囊内壁上,并向胆囊内突出的异常赘生物又称胆囊息肉样病变。
按其病理成份分型可分为:①胆固醇性②炎性息肉③肿瘤性息肉。
诊断方法:
B超检查是最佳的诊断手段,但很难确诊病变是肿瘤抑非肿瘤性,良性抑恶性。
治疗原则:
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确诊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良恶性。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大于1cm,特别是单发、宽蒂者应该尽早手术;多发息肉样病变且最大息肉直径小于1 cm者,可定期观察一般一年一次超声检查即可;多发息肉,最大直径大于1cm者,应该密切观察,一般3个月复查一次超声。
胆囊息肉临床表现及诊治标准定义: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分类: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
1:真性肿瘤: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
2:假性肿瘤: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临床表现:大多数胆囊息肉的症状与慢性胆囊炎相似主要表现为右上腹轻度不适伴有结石时可出现胆绞痛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患者并无症状只是在做健康体检时才被发现。
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近些年来国内外也有许多关于胆囊息肉癌变的报道尤其在伴有结石时癌变机率会明显提高一般认为胆囊息肉大于厘米时最好先行手术治疗以杜绝癌症的发生。
检查方法:胆囊B超是胆囊息肉确诊的首先方式之一,在我国,随着B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
胆囊息肉的治疗预防: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
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因此其手术适应症各家掌握也不一致。
手术时机选择: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前有时难以定性。
根据胆囊息肉样病变恶变可能性的高危因素我们提出下列手术指征:()单发病变大于10mm蒂粗大者尤其是位于胆囊颈部年龄大于50岁。
()多发病变伴有胆囊结石有症状年龄大于50岁。
()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多普勒彩超检查病变有丰富血供提示为恶性新生物。
()CEA(肿瘤标记物)测值明显升高且除外其它胃肠道肿瘤者。
()胆囊息肉样病变有明显症状且反复发作者。
()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
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
近几年非手术和中药治疗胆囊息肉病已引起医疗界的广泛重视各种偏方配方验方等在消炎利胆控制胆囊炎胆囊息肉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针对胆囊息肉的专科用药也取得了很大成就随着中医中药研究的深入非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的治愈率也在迅速提高。
普外科胆囊息肉样病变临床诊疗常规
【病史采集】
1.多为B超检查而发现。
2.可伴上腹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
3.无症状。
【体格检查】
1.右上腹可有深压痛。
2.无体征。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见胆囊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光团,不伴声影。
2.较大病灶可作CT、MRI检查。
【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无症状,体格检查也无任何异常,常在B超检查时无意发现。
2.如息肉在胆囊颈部或脱落下来堵塞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或合并结石时所出现的症状与胆囊炎相同。
【鉴别诊断】
本前很难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理性质作出准确的判断,但有下列特征者其恶性可能性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