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息肉样病变
- 格式:ppt
- 大小:927.00 KB
- 文档页数:20
普通外科胆囊息肉样病变诊疗常规【病史采集】
1.多为B超检查而发现。
2.可伴上腹不适或慢性胆囊炎症状。
3.无症状。
【体格检查】
1.右上腹可有深压痛。
2.无体征。
【辅助检查】
1.B超检查见胆囊内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的光团,不伴声影。
2.较大病灶可作CT、MRI检查。
【诊断】
1.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无症状,体格检查也无任何异常,常在B超检查时无意发现。
2.如息肉在胆囊颈部或脱落下来堵塞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或合并结石时所出现的症状与胆囊炎相同。
【手术指征】
1.胆囊多发息肉样病变,多为胆固醇息肉,有症状者。
2.单发息肉多为胆囊腺瘤,蒂粗短或瘤体直径大于1cm,有癌变可能者。
3.胆囊颈部息肉,影响胆囊排空者。
4.胆囊息肉伴有胆囊结石者,癌变几率增大。
5.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
【治疗原则】
1.胆囊息肉无症状有小于1cm并无肿瘤特征,尤其是多发的胆固醇息肉不必手术,可随访观察。
2.有手术指征单无恶变者仅做胆囊切除术。
3.介于良、恶性特征之间者也以尽早手术为宜。
【疗效标准】
1.治愈:手术切除胆囊、切口愈合,无并发症。
2.好转:非手术治疗、症状减轻。
3.未愈:未治疗者。
【出院标准】
达到治愈标准者可出院。
胆囊息肉样变胆囊息肉样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胆囊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的总称。
胆囊息肉样变不是一种单一的疾病,而是包括多种疾病在胆囊内影像相似的表现,由于检查时很难确定这是哪一类性质的病变,所以统称为胆囊息肉样变。
胆囊息肉样变主要分为三大类:非肿瘤样变、良性肿瘤样变、恶性肿瘤样变。
其中,非肿瘤样变最多见,占胆囊息肉样变的大多数,但良性肿瘤样变和恶性肿瘤样变等肿瘤性样变也不少见。
胆囊息肉样变,在临床上常表现为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胆固醇性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样变中最常见的一种,其属于胆囊息肉样变中的非肿瘤样变类别。
胆固醇性胆囊息肉患者大多数无症状,胆囊功能良好,一般只需每3—6个月进行B超检查,平时坚持服用药物进行调理,注意进食和生活保养即可。
如:护.胆.调.息.方。
每日取1付,将方中的药材饮片置于锅中,加水浸泡片刻,然后以大火煮至沸腾,再以小火慢煎30分钟。
去渣取汁,分3次服用。
又如:逐瘀消症汤。
每日取白花蛇舌草30克,金钱草30克,煅蛤壳30克,炙鳖甲20克,醋浸炒香附15克,当归15克,桃仁15克,五灵脂10克,凌霄花10克,赤芍10克,莪术10克。
将上述药材全部放入锅中进行煎煮,待煎煮至沸腾后滤出,分2次服用。
不过,当胆固醇型胆囊息肉出现明显症状或出现迅速增大的情形时,则需要考虑手术。
进行手术的胆固醇型胆囊息肉,往往直径小于10mm,多发,外观呈桑椹状,蒂细如线,质脆易落,容易摘除。
胆囊功能良好的,可行经皮胆囊镜进行胆囊息肉样变摘除;胆囊功能不良的,则应行腹腔镜胆囊切除。
胆囊息肉样变除了常见的胆固醇性胆囊息肉,还常常表现为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
良性非胆固醇性胆囊息肉是胆囊息肉样变中良性肿瘤样变的一种,具体包括腺瘤与腺肌瘤病、炎症性息肉及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类型。
其中,炎症性息肉无恶变,但伴有程度不等的胆囊炎症,临床症状较明显;腺瘤与腺肌瘤病、腺瘤样增生罕见的间叶组织肿瘤等,则有恶变的可能。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胆囊息肉能完全治好吗?
导语:大部分人对胆囊息肉没有很大的了解,毕竟这一疾病只有通过一些列的医疗检查才会“显形”,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症状极易与其他常见病症搞混。
那
大部分人对胆囊息肉没有很大的了解,毕竟这一疾病只有通过一些列的医疗检查才会“显形”,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症状极易与其他常见病症搞混。
那么不少朋友都为此感到担忧,要是得了胆囊息肉能彻底治疗好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答一下这一问题。
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
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是一种胆囊腔内的良性占位性病变,多无症状,部分患者仅有轻微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一般认为,胆囊息肉是胆囊癌的诱发因素。
该病应以手术治疗为主,以非术治疗为辅。
一般来说虽然胆囊息肉发生癌变率比较高,但在1cm以内胆囊息肉性质还是比较安全的,是不会发生癌变的,癌变的息肉都是在1cm以上,所以大于1cm的息肉一般都是手术治疗,对于小于1cm的息肉可以继续观察。
胆囊息肉症状隐蔽性较强,不被人们发现,只有在B超体检时才发现,部分患者偶伴有右上腹疼痛并向右肩及右后背部放射、腹胀、口苦、咽干、恶心、呕吐、厌油、消化不良等症状,极少数患者伴有发热、黄疸。
对人体影响主要表现在消化系统异常,肝功能异常,并有
8-15%患者癌变。
专家指出,特别是那些常不吃早餐、饮食比较油腻、生活没有规律的人,要特别注意本病的发生。
专家还提醒,部分胆囊息肉患者会出。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治疗
导语: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胆囊息肉分有肿瘤性病变,以及非肿瘤性病变两种,如果胆囊息肉发生病变,那么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
希望大家能够明白,胆囊息肉分有肿瘤性病变,以及非肿瘤性病变两种,如果胆囊息肉发生病变,那么对于人们的生命健康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在平时的生活当中,大家应该注重胆囊疾病的预防,一旦发现这种疾病,必须采取治疗,杜绝它的病变可能,平时生活当中应该定期检查。
处理原则和方法
胆囊息肉样病变分为非肿瘤性和肿瘤性两大类。
非肿瘤性约占PLG 的80%以上,其中以胆固醇性息肉最常见,其次为炎性息肉、腺瘤样息肉和腺肌增生等[5]。
肿瘤性息肉以腺瘤多见,其次为胆囊癌、血管瘤、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肉瘤、平滑肌肉瘤和淋巴瘤等。
PLG治疗关键在于识别肿瘤性和癌前病变,如确系这类病变,则应及时手术切除.对于非肿瘤性病变一般无特殊治疗,允许临床随访观察。
l(yn,百拇医药
根据超声检查所见,结合临床及术后病理结果分析,肿瘤性PLG的高危因素为:(1)单发;(2)病变直径大于1.0cm;(3)位于胆囊颈部;(4)基底宽或蒂粗大;(5)合并胆囊结石者;(6) 年龄大于50岁。
对PLG合并结石者可手术切除;具有其它高危因素者应予密切超声随访。
如PLG具有以下指征者可行手术探查:(1)病变直径大于 1.0cm,尤其颈部单发,彩色多普勒超声显示有丰富血流;(2)病变直径大于 1.0cm,蒂粗大,位于胆囊颈部;(3)病变不论大小,伴有明显临床症状或与结石并存者;
(4)短期内病变增长较快者。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二、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办三、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护理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1、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怎么回事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发病机制,PLG为一组表现形式相同但却包含很多不同病理状态的胆道疾病,病理分类为非肿瘤病变与肿瘤性病变两大类,后者又分为良,恶性。
胆固醇息肉:非肿瘤性病变中以胆固醇息肉最为多见。
炎症性息肉:为慢性炎症刺激所致,可单发,或多发,一般3~5mm大小,蒂粗或不明显,颜色与邻近黏膜相似或稍红,单发或多发的广基性结节,组织学显示,灶性腺上皮增生伴血管结缔组织间质和明显的炎细胞炎症性息肉,为炎症刺激所致的肉芽肿,息肉周围的胆囊壁有明显炎症,尚无癌变报道,但从胆囊癌合并胆石的致癌机理研究中,认为细菌性慢性胆囊炎可能是因素之一。
2、什么是胆囊息肉样病变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恶性肿瘤性病变可能性大,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一、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二、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三、胆囊息肉样病变怎么治疗
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1、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什么意思
胆囊息肉(polyp of gallbladder),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一类病变。
又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PLG)。
胆囊息肉样病变可分为良性或恶性病变,但以非肿瘤性病变为多,一般认为直径15mm以上的胆囊息肉样病变几乎全是恶性肿瘤性病变,故胆囊息肉样病变近几年来倍加重视。
息肉样胆囊癌占9%~12%,BUS特征为>10mm,单发为主(82%),多数位于胆囊颈部(70%),病变以中、低回声为主,约50%伴有胆石。
具有上述特征时,应早期作根治性胆囊切除,应将胆囊管上下的结缔组织及胆囊床的纤维脂肪组织一并清除。
2、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该病的发生与慢性炎症有密切关系,其中炎性息肉和腺肌增生症都是一种炎性反应性病变,胆固醇性息肉更是全身脂质代谢紊乱和胆囊局部炎症反应的结果,有人认为胆囊息肉与胆囊炎症或结石症,甚或两者都有关。
3、胆囊息肉样病变的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轻微,甚至无症状,多在B超检查胆囊时发现。
极少数病人有上腹不适、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可伴有腹痛,疼痛部位在右上腹或右季肋部,伴有向右肩背放射,也可引起黄疸、胆囊炎、胆道出血、胰腺炎等。
胆囊息肉有哪些症状胆囊息肉一般没有症状,大多数胆囊息肉患者都。
【疾病名】胆囊息肉【英文名】polyp of gallbladder【别名】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胆囊息肉样病变【ICD号】K83.8【病因和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1.病因研究进展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分类尚未完全统一,按病变数目可分为单发息肉和多发息肉;按病变部位,可分为胆囊颈部息肉,体部息肉和底部息肉;Bergerson根据病理特性将其分为胆固醇性息肉、炎性息肉、腺肌瘤、腺瘤和恶性肿瘤;按Chrisgensen的病理分类标准可划分为良性假瘤及真性肿瘤两类,亦有将胆囊良性息肉样病变分为:①上皮肿瘤:腺瘤,②间质瘤:纤维瘤,脂肪瘤和血管瘤,③假性瘤: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和腺肌瘤。
目前临床上比较广泛采用的分类法为将PLG分为良性和恶性两大类,再将良性PLG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肌腺病。
其中胆固醇性息肉最多见,约占53.7%~6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1)代谢性的原因:常见的胆固醇样息肉主要原因是胆汁中脂质代谢异常。
胆汁是非常复杂的溶液,胆汁中脂质主要由胆汁酸盐、胆固醇、卵磷脂三部分组成。
胆汁酸与胆汁中的阳离子(主要是钠、钾离子)结合形成胆汁酸盐(简称胆盐),胆盐约占胆汁固体成分的一半以上。
生理状态下胆盐、胆固醇、卵磷脂三者成一定的比例溶解于胆汁中,当三者的正常平衡发生改变或在胆道系统的一些病理状态下。
胆固醇则成结晶析出,形成沉淀至胆固醇样息肉形成。
胆汁中的胆固醇是溶解于胆汁酸和卵磷脂组成的微胶粒中,胆固醇可能为处于微胶粒中的溶液、液晶、结晶体三种物相状态。
胆汁中的胆盐浓度的高低与胆固醇结晶析出有密切联系,胆盐浓度高,胆固醇易溶解,不易析出;反之,胆汁中胆固醇浓度增高则反馈刺激肝脏合成胆汁酸,以达到新的溶解平衡。
因此高胆固醇膳食可以增加胆汁酸的分泌,以溶解多余胆固醇;相反饥饿,热卡不足、维生素C缺乏、蔗糖、精致的淀粉、少纤维素的食品则使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减少,而抑制胆汁酸的分泌。
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摘要: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超声诊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21年2月~2023年2月来我院进行体检的4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这些患者都进行了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对检出率进行分析,并对患者胆囊息肉样病变所受到年龄、性别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对患者的超声影像学图像的特点进行分析。
结果:本研究所选取的400例样本当中,胆囊息肉样病变的检出例数为40例,检出率为10%。
有200例男性,检出了24例,该检出率为12%,200例女性当中,检出了16例,检出率为8%;在确诊的40例患者当中,年龄在42~51岁范围的患者人数是最多的,有16例,其次是年龄在52~61岁范围的患者,有10例,这表明42~61岁范围内的患者是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高发人群。
从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特点来看,患者出现病变的数量较多,高发于胆囊的底部位置,没有结石,病变表现出较强的回声,基本上表现为乳头状和球状的样式,同时其基底可见缔。
结论:在对患者进行诊断时,可以根据超声检查的结果来判断是否存在胆囊息肉样病变。
关键词:健康体检;超声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息肉样病变”是一种在临床上较为普遍的非结石性病变,它是一种长在胆囊壁上同时朝着腔内进行病变的息肉,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种[1]。
最近几年,伴随着人民的生活水平的持续提升,在物质生活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保障之后,人们也渐渐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产生了更多的关注,因此,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健康体检已经变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它能够及时、准确地鉴别和诊断出某些常见的疾病,从而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和预后。
最近几年,参加体检的人有很大的增长,除了企业定期组织的年度体检之外,参加体检的人也有很多。
在健康体检过程中,超声检查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方法,它在对胆囊息肉样病变的鉴别诊断中有着非常好的作用,能够利用对比和观察超声影像学图像特点,对胆囊息肉样病变进行鉴别诊断,其检出率相对较高。
胆囊息肉样病变诊治原则萧山区第二人民医院外科沈建庆胆囊息肉样病变(polypoid lesion of gallbladder)是泛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状生长的所有非结石性病变总称。
在我国,随着B 超技术的广泛普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检出率越来越高,其临床、病理特点和手术时机选择得到广泛的研究。
笔者总结了近5年来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275例胆囊息肉样病例,并结合国内外资料对该病的有关问题阐述如下。
1.临床特点:该病临床症状无特异性,大部分患者为查体时所发现。
主要症状为中上腹部隐痛(46.9%)。
发病年龄30~50岁者占57.8%,以中青年为主。
2.病理特点:从病理角度来看,包括腺瘤样息(管状腺瘤、乳头状腺瘤、混合性息肉、胆囊癌)、胆固醇息肉、增生和炎症性息肉、胆囊腺肌病。
根据我院的检查结果,其病理特点是:①胆固醇息肉:蒂部由血管结缔组织构成,表面有少量黏膜上皮,内含大量的泡沫样细胞。
②炎症增生性息肉:是指局部组织的一种增生,表面覆盖有上皮细胞,中间有增生的腺体,周围有淋巴细胞浸润。
③胆囊腺机病:指胆囊壁纤维性增厚,常有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伴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肥大,局限体管壁增厚。
④腺瘤样息肉:大量腺体组织。
乳头状腺瘤的特征是具有树枝状结缔组织核心,被覆高柱状上皮细胞,可有一定量的内分泌细胞(Seritonin细胞),并伴有一定程度的不典型增生及原位癌。
⑤胆囊癌:80%为腺癌。
其镜下表现可分为乳头状腺癌、黏液腺癌、印戒细胞癌、瘤巨细胞癌、多核巨细胞癌等,此外还有鳞癌、腺鳞癌、小细胞癌等类型。
3.手术指征:有关胆囊息肉样病变手术指征的选择,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
一方面的意见认为,对凡是诊断为胆囊息肉样病变者都应行手术治疗。
其理由为,息肉样病变迟早可能会增大,有恶变的隐患,应及早行手术切除为宜。
大部分研究者却认为,应严格手术适应证,因为绝大部分胆囊息肉样病变为胆固醇息肉,是一种不会恶变的息肉,也无需手术治疗。
胆囊息肉又称胆囊隆起样病变或胆囊肿瘤,从胆囊肿瘤的意义上分析胆囊息肉,又可分为真性肿瘤和假性肿瘤两种。
所谓真性肿瘤,指胆囊本身的腺体、肌层增生引起的胆囊息肉,这是一种胆囊的真正意义上的肿瘤,此类胆囊息肉特点见下表。
所谓假性肿瘤,是指由于肝胆清理功能失调、紊乱引起胆固醇积聚、结晶,胆囊慢性炎症引起炎性增生,胆囊、胆汁异常改变引起的其它增生性病变胆囊息肉病变临床并不少见,手术是根治的方法,但并非所有胆囊息都需手术治疗。
因其病变类型不同,大小不一,疾病转归亦不尽相同,应根据你自身条件随访检查确定是否手术!对直径小于5mm无症状病人应间隔3到5个月随访检查。
一旦病变增大或症状明显亦须行手术治疗单发病变,小于10mm,无症状,年龄小于50岁,允许观察、随访;病变增大或形态有变化则应手术治疗。
注意饮食调养禁酒及含酒精类饮料酒精在体内主要通过肝脏分解、解毒,所以,酒精可直接损伤肝功能,引起肝胆功能失调,使胆汁的分泌、排出过程紊乱,从而刺激胆囊形成新的息肉及/或使原来的息肉增长、变大,增加胆囊息肉的癌变系数。
饮食要规律、早餐要吃好规律饮食、吃好早餐对胆囊息肉患者极其重要。
人体内肝脏主管分泌胆汁,分泌的胆汁存储入胆囊内,而胆汁的功能主要是消化油性食物。
如果不吃早餐,则晚上分泌的胆汁利用不上,存留于胆囊内,胆汁在胆囊内滞留时间过长,即可刺激胆囊形成胆囊息肉或使原来的息肉增大、增多,所以早餐最好吃些含植物油的食品。
低胆固醇饮食胆固醇摄入过多,可加重肝胆的代谢、清理负担,并引起多余的胆固醇在胆囊壁结晶、积聚和沉淀,从而形成息肉,所以,胆囊息肉患者应降低胆固醇摄入量,尤其是晚上,应避免进食高胆固醇类食品如:鸡蛋(尤其是蛋黄)、肥肉、海鲜、无鳞鱼类、动物内脏等食品。
.。
胆囊息肉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胆囊息肉是指胆囊壁向腔内呈息肉样突起的一类病变的总称。
在健康体检中,胆囊息肉的检出率越来越高,这也让很多人开始关注它。
那么,胆囊息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背后的原因较为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
首先,饮食因素在胆囊息肉的形成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长期高胆固醇饮食,比如过多摄入蛋黄、动物内脏、油炸食品等,会导致胆汁中的胆固醇含量过高。
当胆汁中的胆固醇处于过饱和状态时,容易析出形成结晶,进而逐渐聚积形成息肉。
另外,饮食不规律,尤其是长期不吃早餐,会使得胆汁在胆囊内过度浓缩,胆汁中的胆固醇容易沉积下来,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生风险。
其次,慢性胆囊炎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胆囊反复受到炎症刺激,会导致胆囊壁的细胞增生,从而形成息肉。
这种炎症可能是由于细菌感染、胆汁淤积、化学刺激等引起的。
长期的炎症刺激会使胆囊壁的组织结构发生改变,为息肉的生长提供了条件。
再者,胆囊结石也与胆囊息肉的形成密切相关。
胆囊结石在胆囊内移动时,会摩擦胆囊壁,造成胆囊壁的损伤和炎症反应。
长期的损伤和炎症刺激会导致胆囊壁细胞增生,进而形成息肉。
而且,胆囊结石还可能阻塞胆囊管,影响胆汁的正常排泄,进一步加重胆囊的炎症和胆汁淤积,促进息肉的形成。
遗传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胆囊息肉的发生。
有些人由于遗传因素,胆囊壁的细胞更容易出现异常增生,从而导致胆囊息肉的形成。
如果家族中有胆囊息肉或其他胆囊疾病的患者,那么其亲属患病的风险可能会相对较高。
此外,年龄的增长也是胆囊息肉形成的一个危险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加,人体的新陈代谢逐渐减缓,胆囊的功能也会有所下降。
胆囊壁的弹性降低,胆汁的排泄和更新变得不那么顺畅,这些变化都可能促使胆囊息肉的发生。
不良的生活习惯同样不容忽视。
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精神压力过大等,都可能影响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导致身体的代谢紊乱,从而增加胆囊息肉的发病几率。
值得一提的是,某些药物的使用也可能与胆囊息肉的形成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