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 课时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保持惊奇(毕淑敏)①生命开始的一瞬就是惊奇。
我们周围的世界为什么由黑暗变得明朗?外界的声音为何如此响亮?那个俯视我们、亲吻我们的女人是谁?②孩子大睁着纯洁的双眼,面对着未知的世界,不断地惊奇着,探索着,在惊奇中渐渐成长。
③惊奇是幼稚的特权,惊奇是一张白纸。
但人是不可以总是惊奇着的。
在生命的某一个时辰,你突然因为你的惊奇,遭逢尴尬与嘲笑。
你会发现,惊奇在更多的时候,是稚嫩的表现,是少见多怪的代名词,是一种原始蛮荒的状态。
在尊重老练成熟的社会心理中,惊奇是如胎发①一般的标志。
④于是人们开始厌恶惊奇。
⑤如果你看到丑恶,假装没有看到,依旧面不改色,谈笑风生,人们就会送你“人情练达”的评价。
你听到秽闻,仿佛在那一刻患了突发性的耳聋,脸上毫无表情,人们会感觉你老于世故,可以信赖。
你被美丽、美好、美妙的景色感动,只可以默默地藏在心底,脸上切不可露了少见多怪的惊奇,人们就会以为你少年老成,有大谋略、大气魄,是可做将帅的优良材料。
你碰到可歌可泣的人间至情,要把心肠练得硬如钻石,脸不变色心不跳,就算真搅得肝肠寸断,也只可夜晚躲到无人处暗自咀嚼……我们把惊奇视作一种性格缺憾,我们以为永不惊讶才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于是,见怪不怪,我们的心灵渐渐在漠视中麻痹,更不消说有意识地掩饰我们的惊讶,会更猛烈地加速心灵粗糙,我们因此极快地丧失掉了惊奇的本能。
⑥其实,细细分析起来,惊奇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先有了惊,然后才是奇,如果说“惊”属于一种对陌生事物认识局限的愕然,“奇”则是对未知事物积极探讨的萌芽了。
否认了“惊”,就扼杀了它的同胞兄弟。
我们将在无意之中,失去众多丰富自己的机遇。
⑦现代社会令人眼花缭乱,每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孤陋寡闻的,你在你的行业里是行家里手,在其他领域完全可能是白痴。
这不是羞愧的事情,坦率地流露惊奇,表示自己对这一方面的无知以及求知的探索,是一种可嘉的勇气。
我认识一位82岁的、肾脏功能已经衰竭的老人,他兴致勃勃地同我探讨电脑的种种输入方法。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课时练16驱遣我们的想象一、单选题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驱遣(qiǎn)桥堍(tù)契(qì)合B.掠(lüè)过接触(cù)鉴(jiàn)赏C.萌(měng)生怅(chàng)然苟(gǒu)安D.怒吼(hǒu)拘泥(ní)潜(qián)水鸟2.下列句子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一首歌谣,不但口头唱,还要刻呀,漆呀,把它保留在什么东西上(指使用纸和笔以前的时代而言)。
B.古今属于各种门类的文艺,我们所接触到的,可以说,没有一种不是文字的集合体。
C.给“孤烟”加上个“直”字,见得没有一丝的风,当然也没有风声,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音乐之声》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音乐之声》是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取材于1938年发生在奥地利的一个真实故事:萨尔茨堡有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部影片自1963年开始拍摄,先由威廉·惠勒执导,后改由制片人罗伯特·怀斯执导。
影片上映后,获奥斯卡金像奖的五项大奖,是美国电影史上票房最多的影片之一。
其中的歌曲《铃儿响丁当》尤其为人们所喜爱,在世界广泛流传。
课文节选的是剧本的开头部分,主要借众嬷嬷之口表现女主人公活泼可爱、热爱歌唱的天性,其中玛丽亚的纵情歌唱和众嬷嬷对白式的、带有夸张的歌唱,表现了音乐故事片的特色。
(二)学法引导1、阅读本文,首先是理解玛利亚的形象特点,以及课文是怎样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来刻画这个形象的。
2、课外观看《音乐之声》的音像资料,了解影片的故事内容,结合揣摩课文的语言,感受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特色,体会影视剧本的特点。
(三)审美鉴赏心灵的震颤。
问世于五十年前的《音乐之声》,是一部反映奥地利人民反抗纳粹德国统治的影片。
电影《音乐之声》由同名音乐剧改编,在1965年推出时,曾造成了万人空巷的鼎盛卖座场面,并一举荣获第3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音乐剧、最佳音响、最佳剪辑五项大奖,在好莱坞影坛的历史长河中写下了光辉夺目的一页。
而由音乐剧大师罗杰斯和汉默斯坦制作的《音乐之声》电影原声带,更是驻留在排行榜上长达233周之久!剧中的歌曲,如热情真挚的《音乐之声》、轻松诙谐的《孤独的牧羊人》、深情无限的《雪绒花》、欢乐有趣的《哆来咪》,以及可爱的孩子们在比赛和客厅里演唱的《晚安,再见!》等等,由于它们都是人们心灵深处渴望和平,反对战争的美好愿望,因而深深地打动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并被广为传唱。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答题。
圆圆的一抡“落日”不声不响地chèn托在“长河”的背后,这又是多么静寂的境界啊!一个“直”,一个“圆”,在图画方面说起来,都是简单的线条,和那旷远荒凉的大漠、长河、孤烟、落日正相配合,构成通体的一致。
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读者也许是到过北方的,本来觉得北方的景物旷远、荒凉、静寂,使人怅.然凝望。
现在读到这两句,领会着作者的意境,wǎn如听一个朋友说着自己也正要说的话,这是一种愉快。
(1)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chèn( )托怅.然( ) wǎn( )如(2)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正确写法是“”。
(3)“旷远”中“旷”的意思是( )A.空而宽阔B.心境开阔C.耽误;荒废D.长久(4)把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各级医院先后采用了互联网挂号、电话预约等办法,改善医疗服务水平。
B.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担负起发扬、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C.随着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D.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在我国制造业发展史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3.班级举行以“驱遣我们的想象”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1)抓住特点,驱遣想象,仿照前面的两个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春天的雨,细腻而轻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
夏天的雷,迅疾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
秋天的风, , 。
冬天的雪, , 。
(2)请你展开想象,围绕“细雨”“碧绿”“明媚”三个词写一段话,要求表意完整,富有诗意美,不少于100字。
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分层作业▲字音字形达标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桥堍.(tù)记载.(zǎi)阻碍.(ài)苟.安(gǒu)B.耀.眼(yào)蠢.笨(chǔn)飞掠.(lüè)鉴.赏(jiàn)C.怒.吼(nù)怅.然(chàng)旷.远(kuàng)刻.板(kè)D.契.合(qiè)驱遣.(qiǎn)享.受(xiǎng)拘泥.(nì)【答案】D【解析】D.“契”应读qì。
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汹涌大漠蠢笨畏缩B.白沫慌凉耀眼歌谣C.激昂忧惧记载既使D.宛如审察配合海鸥【答案】A【解析】B.“慌”应为“荒”;C.“既”应为“即”;D.“察”应为“查”;故选A。
▲词语达标3.下列词语中,哪一个的解释是错误的?()A.拘泥:比喻做了多余的事。
B.无可比拟:没有可以与之相比的。
形容独一无二,特别突出。
C.闲情逸致:闲适的情致。
D.桥堍:桥两头靠近平地的地方。
【答案】A【解析】拘泥的正确解释是固执,不知变通。
▲文学常识达标4.叶圣陶,原名,字秉臣、,生于江苏苏州,现代家、家。
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终身致力于出版及语文的教学。
【答案】叶绍钧圣陶作教育▲修辞达标5.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答案】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的重要的沟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解答此题先指出修辞手法,分析修辞的用法,然后分析表达效果,最后看表达感情。
结合内容可知,作者把文字比作桥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文字在读者与作者之间起到沟通作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标点达标6.下列句中标点符号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课文第16课《驱遣我们的想象》同步练习知识点汇总一、走进作者叶圣陶(1894—1988),原名叶绍钧,字秉臣,江苏苏州人,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二、字词积累1、重点字歌谣(yáo)契合(qì)旷远(kuàng)苟安(gǒu)拘泥(jū)桥堍(tù)驱遣(qiǎn)怅然(chàng)舒适(shì)萌生(méng)激昂(áng)易错警示:‘契合”中的“契”读“qì”,不读“qiè”。
2.重点词受用:受益。
契合:投合,意气相投。
说计(旷远]广阔辽远。
苟安:只顾眼前,暂且偷安。
拘泥:拘守;固执成见而不知变通。
三、目标导学目标导学一:把握文章观点,理清行文思路1.请你阅读全文,在文中找出能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1)文字是一道桥梁。
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
通过了这一道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
(2)作者想做到的是:写下来的文字正好传达出他的所见所感。
(3)读者看到的是写在纸面……他们的目的。
他们要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4)像这样驱遣着想象来看,这一幅图画就显现在眼前了。
同时也就接触了作者的意境。
2.结合上述观点,并结合文题尝试总结作者在全文中想表达的中心观点。
欣赏文艺作品,要学着驱遣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文字去接触作者的所见所感。
3.思考:作者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为什么在开篇大篇幅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要论述如何鉴赏文艺作品,首先要认识到文艺作品的本质,即什么是文艺作品的问题。
以文字为载体,作者想要传达的所见所感,读者想要接触的作者的所见所感,就是文艺作品的本质。
因此,论述作者、读者以及文字之间的联系是为了明确文艺作品的本质,是表达中心观点的前提。
《驱遣我们的想象》字音字形、成语运用选择题及答案【部编版九下第16课】姓名:成绩:选择题: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海啸.(xiào)掠.过(lüè)油漆.(xī)苟.安(gǒu)B.拘泥.(ní)契.合(qì)逃避.(bì)怅.然(chàng)C.鉴.赏(jiàn)歌谣.(yáo)驱遣.(qiǎn)桥堍.(tù)D.即.便(jí)折.腾(zhē)一缕.(lǚ)契.合(qiè)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鉴赏记栽荒芜舒适愉快B. 拘泥静谧歌遥桥堍旷远C. 驱遣耀眼萌发海啸契合D. 一缕解说忧惧帐然凝望3、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明送给我一根棒棒糖,我很受用..。
B、过于重视行为规则拘泥..形式,往往以致在事业上坐失良机。
C、儿时的那次经历,对他有着旷远..的影响。
D、不惜牺牲自由以图苟安..的人,既不配享受自由,也不配获得安全。
参考答案: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海啸.(xiào)掠.过(lüè)油漆.(xī)苟.安(gǒu)B.拘泥.(ní)契.合(qì)逃避.(bì)怅.然(chàng)C.鉴.赏(jiàn)歌谣.(yáo)驱遣.(qiǎn)桥堍.(tù)D.即.便(jí)折.腾(zhē)一缕.(lǚ)契.合(qiè)【答案】C【解析】A油漆qī;B拘泥nì;D契合qì。
2、下列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鉴赏记栽荒芜舒适愉快B. 拘泥静谧歌遥桥堍旷远C. 驱遣耀眼萌发海啸契合D. 一缕解说忧惧帐然凝望【答案】C【解析】A.记载。
B.歌谣。
D.怅然。
3、下列成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A、小明送给我一根棒棒糖,我很受用..。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一、夯实基础1.识音拮据.( ) 栈.桥( ) 糟.( )蹋别墅.( ) 褴褛( ) 撬.开( ) 恭维.( ) 煞.( )白【答案】拮据(jū)栈桥(zhàn)糟(zāo)蹋别墅(shù)褴褛(lǚ) 撬开(qiào) 恭维(wéi) 煞(shà)白【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生字读音的掌握。
2.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的(国籍)作家,其代表作有《》《》等。
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羊脂球》。
【答案】短篇小说巨匠法国莫泊桑项链羊脂球【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本文文学常识的掌握。
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1)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还大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我发了财就会回勒阿弗尔的。
我希望________,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母亲有点________,就问:“哪个于勒?”A.分文不值为期不远大快人心迟疑不决B.一干二净为期不远十拿九稳莫名其妙C.一干二净指日可待十拿九稳捉摸不透D.分文不值指日可待大快人心烦躁不安【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重点词语的理解。
4.从全文来看,于勒一生中的经济情况有三次变化,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称呼和态度也出现了三次变化,但菲利普夫妇也有始终不变的方面。
请用简洁的词语分别概括这些变化。
(1)于勒经济情况的变化:(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的变化:(3)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的变化:(4)菲利普夫妇始终不变的方面:【答案】(1)挥霍财产经商发财衰败穷困(2)坏蛋、无赖、流氓正直、有良心、有办法的人小子、流氓(3)惧怕、憎恨奉为福星深恶痛绝(4)金钱至上【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掌握。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庄子》故事两则》课后练习题(附答案)1、《〈庄子〉故事两则》,均选自。
庄周,是(朝代)哲学家,是诸子百家中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惠子相梁》中比喻巧妙贴切,“鹓鶵”比喻,“鸱”比喻,“腐鼠”比喻。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惠子相.梁()(2)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3)是.鱼之乐也()(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4、翻译下列句子。
(1)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2)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5、就《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这则故事看,惠子觉得每个人无论如何不会知道第三者的心灵状态,对此,你是否赞同?为什么?能力提高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泾流之大,两岸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秋水》)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1)秋水时至..:(2)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3)东面..而视:(4)而轻.伯夷之义者:2、下列句子中的“于”与“至于北海”的“于”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C.吾非至于子之门D.生于忧患3、翻译句子“我之谓也”译为:4、本选段主旨为:答案:1、《庄子秋水》战国道2、志向高洁之士(文章中喻庄子)醉心功名利禄,猜忌君子的小人(文中比喻惠子)功名利禄3、(1)动词,做宰相(2)前“吓”为拟声词,后“吓”为动词,吓唬(3)这(4)怎么4、(1)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吓”我吧?(2)白鲦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
5、略。
能力提高1、(1)按季节时令而发洪水(2)认为(3)面朝东(4)轻视2、C3、这是说的我啊。
课时练习题
1.给下列文段中加点的字注音。
流连忘返的玛丽亚在山坡草地上远眺.()群山,她轻盈地跳跃.()、旋转,一会儿穿过小树林,一会儿又奔到小溪旁,俯.()身拾起一块石子丢入溪水中,溪水激起了涟漪.()。
答案:tiào yuèfǔyī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翅膀峥嵘变化漠测老成持重
B.砰然嬷嬷小心翼翼毫无声息
C.洋溢窟窿漫山遍野众说纷云
D.肃穆伫立固执己见陷入暇思
【解析】选B。
A项“漠”应为“莫”;C项“云”应为“纭”;D项“暇”应为“遐”。
3.下列各句中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如今市政府办公大楼干部加班工作的特别多,许多房间都灯火通明,有时甚
至是通宵达旦
....。
B.在这春暖花开的季节,置身于如此桃花源般的美景之中,令人心旷神怡,流.
连忘返
...。
C.湄洲岛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是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2亿妈祖信众魂
牵梦萦、顶礼膜拜
....的圣地。
D.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不对,心里却不以为意
....。
【解析】选D。
“不以为意”指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用
在这里不符合语境,应该为“不以为然”。
4.仿写句子。
例句:我的心像在石头上翻滚的溪水一样欢笑,像初试歌喉的云雀通宵达旦地啼唱。
仿句:我的歌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答案(示例):(我的歌像)没有羁绊的白云在蔚蓝的天空自由地飘荡,像春天的黄鹂在繁花密叶中鸣唱
5.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生动地塑造了一个热爱歌唱、心灵纯洁、活泼自由、快乐奔放的少女玛丽亚的形象。
B.玛丽亚歌唱的《音乐之声》着重展示了她丰富的内心世界。
C.文中的院长老成持重,贝尔塔却固执己见。
D.从众修女的唱词中可以看出玛丽亚是一个令人讨厌、顽皮、不守修道院规矩的少女。
【解析】选D。
众修女并不讨厌玛丽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