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古街考察报告doc
- 格式:docx
- 大小:33.03 KB
- 文档页数:27
锦里调研报告2019一、调研背景与目的锦里是成都市内一处历史文化街区,拥有丰富的传统建筑、文化景观和特色商业街区等资源。
为了更好地了解锦里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为未来的规划和发展提供参考,我们开展了锦里的调研工作。
本次调研的目的是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等方法,了解锦里的游客特征、满意度、需求及对未来发展的期待,为锦里的改善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方法与样本我们采用了多种调研方法,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访谈等。
调研样本涵盖了锦里的游客、商店经营者以及相关机构和专家。
三、调研结果1. 游客特征和满意度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到锦里的游客主要集中在青年和中年群体,其中以年轻人和家庭游客为主。
他们对锦里的整体满意度较高,认为锦里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和独特的街区风貌。
2. 游客需求和意见建议游客在调研中提到,希望锦里能更好地保护和展示历史文化遗产,加强导览服务,丰富文化活动和表演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游客对商业化开发和商家行为也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3. 商店经营者的看法和期望根据访谈结果,商店经营者普遍认为锦里的游客流量虽然大,但顾客转化率较低,且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他们希望通过提供更具特色和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吸引更多游客光顾。
四、未来发展建议基于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未来发展建议供参考:1. 加强锦里的品牌建设,提高知名度。
2. 加大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进一步展示锦里的独特魅力。
3. 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导览服务,增加游客的参观体验。
4. 丰富锦里的文化活动和表演,增加游客的停留时间和消费意愿。
5. 加强商家培训,提升服务质量和竞争力。
五、结语通过本次调研,我们对锦里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前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希望我们的调研结果能够为锦里的改善和提升提供科学依据,推动锦里成为更具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旅游目的地。
成都锦里古街详细介绍
今天我和妈妈去了成都的锦里古街。
哇,那里好热闹啊!一进门就看到好多红红的灯笼挂在空中,闪闪的好漂亮。
地上铺着古老的石板路,咯吱咯吱的,走起来有点发出声音,好像在告诉我这里有好多历史呢!
街上有很多小摊,卖着各种各样的小吃。
我最喜欢的是那个大大的糖画,咯嘣咯嘣的糖在手里变成了好多动物,好神奇!我还吃到了串串香,辣辣的好香啊,嘴巴有点辣辣的,可好吃了!
锦里古街的两边还有很多古老的房子,墙上挂着古老的字画和小饰品。
妈妈说,这些房子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都是历史的一部分呢。
哎呀,街上还有好多穿古装的阿姨,他们笑得好开心,像是从很远很远的古代走来的。
我们走呀走,发现了一个小小的池塘,池塘里有好多小鱼在游来游去,扑腾扑腾的,好可爱!在锦里古街,真是好像穿越到了古代一样,玩得真开心!
—— 1 —1 —。
锦里的调查报告锦里的调查报告近日,笔者对成都市锦江区的著名景点——锦里进行了一次调查。
锦里位于成都市中心,是一条保存完好的古街巷,也是成都文化的代表之一。
在这次调查中,笔者深入了解了锦里的历史文化、商业发展以及游客体验,并就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一、历史文化的传承锦里作为成都的历史文化街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据了解,锦里始建于西汉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在历史的长河中,锦里曾是成都的商业中心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
在清朝时期,锦里更是成为了四川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留下了许多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
如今,锦里以其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
二、商业发展的现状随着旅游业的兴起,锦里的商业发展也日益繁荣。
如今,锦里已经发展成为了一个集旅游、购物、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商业区。
在锦里的街道两旁,可以看到各式各样的商店、餐馆和特色小吃摊位。
这些商家不仅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也为锦里增添了一份繁华和活力。
然而,也有人担忧商业化的发展会对锦里的历史文化产生一定的冲击。
三、游客体验的评价在调查中,笔者对锦里的游客进行了访谈,了解了他们的游览体验和感受。
大部分游客对锦里给予了积极的评价,认为这里的历史文化氛围浓厚,建筑风格独特,使人仿佛穿越时空。
游客们还对锦里的商业氛围表示赞赏,认为这里的商店和餐馆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使他们的旅行更加丰富多彩。
然而,也有部分游客对锦里的人流拥堵和商业气息过重提出了一些质疑。
四、问题与改进在调查中,笔者也发现了锦里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锦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涌入,导致人流拥堵。
其次,锦里的商业气息过重,使得一些传统文化元素被商业化包装,丧失了原有的韵味。
为了改进这些问题,笔者建议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游客管理,合理控制游客数量,减少人流拥堵。
二是加强对商家的管理,鼓励他们保护和传承锦里的历史文化,提供更加具有特色和品质的产品和服务。
五、展望与建议锦里作为成都的重要旅游景点,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成都锦里古街考察报告篇一:成都锦里考察报告集中实践课程考察报告院系: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号:艺术学院艺术设计(环境艺术与景观设计) XX级环艺3班李宏文 XX110246二○一四 XX年12 月目录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考察地点考察目的二、考察内容三、考察过程四、考察时间第二部分:考察过程(一)总体规划(二)局部设计(三)商业规划一、锦里考察过程(一)成都锦里古街总功能区实地考察(二)成都市武侯祠大街考察第三部分:考察总结一、对实地考察锦里的心得体会二、对锦里建筑规划设计的启发第一部分:考察概况一、二、考察目的:1、.一、项目概况历时三年打造的有“成都版清明上河图”之称的锦里民俗休闲街于 XX年11月1日正式开市,对各地游客开放。
古街位于成都市武侯祠旁,是成都市首座以传统川西古镇为建筑风格的旅游休闲街区,锦里跟武侯祠连为一体,进入锦里不需要买门票。
街区全长350余米,有茶坊、客栈、酒楼、酒吧、戏台、各种风味小吃、工艺品、土特产等等,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其在深厚民俗文化根基上营造出的休闲气氛更值得细细回味。
二、锦里古街的管理模式二、考察内容:锦里古街的规划设计 1、.锦里”位于武候祠一般保护区内,南北长约330米,东西宽最窄处约20米,街道宽度最宽处6米,平均宽度为3-4米,对聚集人流起到了关键作用,地块呈狭长条状,总用地9235平方米(约14亩)。
此地西靠武候祠刘备殿、三义庙、荷花池等,环境优美;东、北临611研究所,为普通现代多层建筑,环境视觉欠佳;南面紧接物候祠大街,交通便利。
古街以蜀汉文化为主线,使更多的人们了解、熟悉蜀汉文化,进而深入知晓蜀汉文化的延续、发展,同时也能达到旅游者观光、购物、食宿并参与有关文化活动,规划中的建筑采用清代风格,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
总体功能分区:饮食文化区:在原“三顾园”基础上改建而成,此处离文物建筑较远,符合消防要求,也对文化展示创造良好条件。
客店府第区:此区离文物建筑较近,用高低相间的常绿树、灌木遮挡,似隐非现,分而不离。
锦绣展示区:为锦里的中心区。
这里视野开阔,展示内容丰富。
向西蜀汉丞相孔明殿尽收眼底,其倒影入水中,使空间倍感开阔,波光摇曳,更具园林韵味。
新搬入的三义庙作为借景,使景观更为丰富。
向东设二层浮雕廊,既遮挡与此不协调的多层现代建筑,参观者又可从廊墙的浮雕上,看到四川从“蚕虫”开始的丝绸、锦缎的发展史;向北可从戏台下进入商业步行街,两边设蜀锦、蜀绣作坊展示区,把蜀锦、蜀绣生产实际,展现在人们的眼前,让四川人、成都人、外地人及外国人充分了解四川省为何简称“蜀”的历史。
戏台上可演出地方小型戏曲,前面设广场,可让观光者参与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既可观戏、听曲,又可在此停留休闲,是一处多功能的广阔空间。
民间艺术文化区:该区可参观生产加工制作的各类工艺品,参观者获得参与的情趣。
从戏台下进入后,依次即可参观丝绸产品,观蜡染坊;观看中医看病、购川内名贵药材;买三国文化纪念品;参观诸葛井;看裱工房裱国画,并可书法名家和金石名家题字和刻印。
再往后可购有关三国文化书籍、字画等;参观民风民俗的工艺品,如做糖饼、打草鞋、纺棉花等等,最后是敬奉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四川盐亭人)、也是蚕桑丝绸的祖先——祖庙。
庙前有一小广场,从此可进入武候祠一般保护区。
此段街道狭窄,空间丰富多变,可再观《蜀都赋》所描写的市张列肆的景象。
交通组织:根据四周环境状况,将主入口大门设在南侧武候祠大街一面,并设门,其前后设人流集散位置,既方便人员进出又兼为武候祠消防通道。
从第一区至第三区广场,路宽4米,可满足消防车进出,再从广场西侧通过消防通道大门进入武候祠后区,方便消防。
从第三区戏台开始设约2米宽街,使人步行在街上有繁华热闹之感。
中间和后面设广场,可供人流集散。
路面用青、红砂石铺地,与古朴环境相谐调。
景观设计:“细微之处见精神”,古街从各个细节入手,让游客的一切视觉范围内的内容,均具有古朴的、历史的情趣。
2、.锦里古街招商及经营模式篇二:锦里调研报告锦里调研报告概况功能分区锦里布局严谨有序,酒吧娱乐区、四川餐饮名小吃区、府第客栈区、特色旅游工艺品展销区错落有致。
建筑特色从地形和地域来看,山区、丘陵、江边、平地,以至川东、川南、川西、川北都各具特色;从民族来看,汉、藏、羌、彝、回、苗、瑶、纳西等又各具不同的民族风格;从社会功能来看,又有城市、集镇、农村、牧区等不同特点。
在建筑单体上,讲究因地制宜,以中轴线布局,通常采用穿斗式木结构,墙体多用篾笆夹杂着泥土筑就,屋顶采用青瓦坡式屋顶处理,以解决四川多雨季节的屋面排水问题。
住宅外墙多采用白色为基础色调,利于反光,弥补川西地区采光不足的缺陷;门窗以浅褐色或是枣红色为着色基调,与白墙相配,显得清新而淡雅。
雕梁画栋,飞檐斗角是川西民居不可或缺的元素,表达了巴蜀之地的婉约美和内敛气质。
最具精华之处是民居的院落,它在给人以领域感的同时又密切着邻里关系。
居住特点独特的地域风格首先,它体现在住宅布局中的开敞自由。
民居建筑特征是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即由一正两厢一下房组成的“四合头”房,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
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并用檐廊或柱廊来联系各个房间,灵巧地组成街坊。
其次,这种风格表现在建筑造型上是轻盈精巧。
为适应炎热潮湿的气候,民宅建筑多为木穿斗结构,斜坡顶、薄封檐,开敞通透,轻巧自如。
建筑的梁柱断面较小,外墙体的高勒脚、半桩台,室内加木地板架空。
再次,川西民居的飘逸风格,表现在建筑色彩上是朴素淡雅。
川西平原植被较好,四季常青,而民居的建筑色彩十分朴素,多以冷色调为主。
瓦为青色、墙为粉色(或灰砖色、梁柱为茶褐色、门窗多为棕色(或木料本色)。
其重点装修部分是小门楼,俗称“龙门(或门道)”,但仍是以冷色调为至,常常“雕而不画”。
融环境为一体川西民居讲究“天人合一”自然观与环境观。
用材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设计,建材以木、石灰、青砖、青瓦为主。
墙有砖墙、土墙、石块(石板)墙、木墙(木板或原木)、编夹壁墙等;屋顶用小青瓦、草、谷草、山草、石板瓦、树皮瓦等;还有用青厂条子作梁和门杠的。
这些就地取用的材料,既经济节约,又与环境十分协调,相映成趣,乡土气息格外浓郁。
呈现出一种相互的质感美、自然美。
“天人合一”的环境观把周围的大环境引入封闭的小环境中,形成了人与住宅、环境的和谐统一。
亲情味浓厚川西人讲究礼节,喜好聚集娱乐,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国内外首屈一指的茶馆文化也因此而繁荣。
这一特点也突出地表现在居住方式和邻里关系上,有一种田园诗歌式的诗意。
这种亲情味表现在川西民居的建筑上。
如大小院落中的天井与宽屋檐,以及沿街住宅或店铺外的檐廊,便为居住者创造了一个较明朗的生活工作的“公用空间”,供家人纳凉、妇女手工、小孩嬉戏、邻里喝茶下棋以及接待来客之用,使邻里间得以充分交流对话,使蜀人深感“远亲不如近邻”。
兼容性较强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区域,据有关史料,大批移民入川先后发生过几次。
因此,川西居住文化也是一种兼容性较强的融合文化,其许多特色的形成,都是在不排外的基础上兼收并蓄的结果。
并未因吸收外来文化而丢失传统,而是在兼容先进文化因素的过程中,形成了适合本地自然与经济条件的,独立形态的文化体系.是中国古代南方民居建筑的杰出代表。
川西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和外部造型四川盆地内部浅丘密布,江河纵横,民居布局根据自然地形而不拘定式。
民居空间一般尺度不大,讲究小巧紧凑,平面形式以多重井院为主。
天井一般较狭窄,却兼具采光、通风、排水、晾晒等多重功能。
说河流走向影响,房屋轴线不像北方的四合院那样讲究正南正北。
“青瓦出檐长,穿斗白粉墙”是对川西民居造型的写照。
屋顶多为人字坡。
上铺小青瓦。
小青瓦屋顶的特点是透气性好,空气从数多细密的缝隙中进入室内却又感觉不到风,较好的解决了室内的潮湿问题屋顶出檐深远,既可以遮挡阳光辐射,又可以防止雨水冲刷墙面或渗入屋内。
民居采用木穿斗结构,深色木穿斗构件与白色的竹编夹泥墙,形成强烈而有趣的山墙构图。
川西住宅的各种类型前店后宅式;下店上宅式;平行二合院式;l型拐尺式;三合院式;四合院式;大院套小院等形式。
街巷连接,院院相套,空间曲径通幽、步移景异。
大木作结构构件按功能可分为12类。
其中拱、昂、爵头、斗4类属铺作构件。
其余8类如下:①柱。
直立承受上部重量的构件。
按外形分为直柱、梭柱,截面多为圆形。
按所在位置有不同名称:在房屋最外圈的柱子为外檐柱,外檐柱以内的称屋内柱(金柱),转角处的称角柱等。
柱有侧脚,即向中心倾斜;有生起,即自中间柱向角柱逐渐加高。
②额枋。
包括阑额(大额枋)、由额(小额枋或由额垫板)、普拍枋(平板枋)、屋内额、地伏、绰幕(后演化为雀替)等,是连接柱头或柱脚的水平构件。
③梁。
是承受屋顶重量的主要水平构件;上一梁较下一梁短,层层相叠,构成屋架。
最下一梁置于柱头上或与铺作组合。
梁按长短命名:长一椽的(一步架)称搭牵(单步梁),长两椽的称乳伏(双步梁),长四椽的称四椽伏(五架梁),乃至长八椽的称八椽伏(九架梁)。
最上一梁称平梁(三架梁),梁上立蜀柱(脊瓜柱)承脊椽(脊桁)。
显露的或在平暗(天花)以下的梁,称为明伏。
明伏按外形分为直梁、月梁。
直梁四面平直;月梁经过艺术加工,形弯如弓。
隐蔽在平暗以上的梁,表面不必加工,称为草伏。
四阿(庑殿)屋顶和厦两头(歇山)屋顶两侧面所用垂直于主梁的梁称丁伏(顺梁或扒梁)。
在最下一梁之下安于两柱之间与梁平行的枋,称顺伏串(跨空随梁枋)。
明清时又有紧贴梁下的枋,称随梁枋。
④蜀柱、驼峰托脚、叉手等。
是各架梁之间的构件。
早期建筑,梁上安矮柱、驼峰或敦添,上安斗、襻间,承托上一梁首,又在梁首斜安托脚,斜托上架椽(檩)。
平梁上安蜀柱、叉手。
蜀柱头也安斗,用襻间,承脊椽,柱脚用合沓(角背)。
叉手原是立在平梁上,顶部相抵成人字形的一对斜撑,承托脊椽,通用于汉至唐。
晚唐五代起改用蜀柱承椽,叉手成为托在两侧加强稳定的构件,作用近于托脚。
明清官式建筑梁上均用短柱,按所在位置称上金瓜柱、下金瓜柱、脊瓜柱等。
柱下各用角背,并不用托脚、叉手。
当庑殿推山加长脊椽时,在椽头下另加一道平梁,称太平梁,梁上立一柱称雷公柱。
⑤替木。
与椽、枋平行,用于两构件对接的接口之下,以增加连接的强度,并产生缩短跨距的作用。
替木在唐宋是必用的,明清官式建筑已不用。
⑥椽和襻间。
椽是承载椽子并连接横向梁架的纵向构件。
截面圆形的称椽(檩或桁),矩形的称承椽枋。
它的长度即是各间的间广(另加出榫),如遇出际(山面挑出),另增挑出长度。
至房角则于椽背上另加三角形生头木,使屋面纵向微呈曲线,与柱子生起相对应。
襻间用于椽下,是联系各梁架的重要构件,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有单材、两材、实拍等组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