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
- 格式:pdf
- 大小:970.33 KB
- 文档页数:4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在20世纪80年代末研究者们研究出,是一种与传统心理学有关的重要理论,基于理论的内涵,该理论认为,个体的价值观超越了传统的行为观念,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它被认为是一种理论,可用来诊断和解释个体的内在动机,同时可以帮助个体做出正确的选择。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被定义为:价值信念,即某一行为或者行为的价值,以及与这种价值有关的规范,尤其是期望达到某种最好的结果。
理论认为,价值信念会影响个体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理论认为,价值信念的研究,不仅让研究者们对个体的行为有更深入的理解,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个体的行为是受价值信念的深刻影响的。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可以用来解释给定行为的原因,以及个体如何根据价值信念做出选择。
研究者们指出,价值信念是一种强有力的机制,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甚至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教育水平、家庭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和性别,都可能影响个体对某一价值的态度,从而影响个体的行为。
价值信念规范理论也在社会研究中被广泛研究,研究者们认为,所有的社会现象,都是以某种价值信念为前提。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性别角色中,男性和女性有不同的价值观,从而也影响了社会中男女的行为和角色定位。
此外,研究者们也发现,价值信念也可以影响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例如,实际的社会经济状况也可能受到某种信念的影响。
在价值信念规范理论的实证研究中,研究者们发现,规范的多样性可以影响个体的行为。
例如,研究者们发现,男性和女性对某种价值的规范赞同程度不同,男性更倾向于舍弃他们认为不重要的价值;女性则更喜欢保留自己认为重要的价值。
此外,研究者们也发现,价值信念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而规范的类型也可能影响个体的行为。
此外,规范的类型也可能影响个体的决策和行为。
从价值信念规范理论角度来看,个体决策时,会受到价值信念及其关联的规范的影响。
价值信念可以影响个体的选择,并且可以影响个体对某种行为的态度。
202丨年第5期高教探索Higher Education Exploration当代大学生从教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分析框架尚伟伟姜蓓佳张顾文余天佐摘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从事教师职业,是我国实现教育强国目标的基础保障。
在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 构建背景下,通过对13810名在校大学生的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态度、主观规 范、感知行为控制及福利价值、社会支持等因素对其从教意愿产生的影响。
研究发现:择业态度、主观规范、感知行为控制均对大学生从教意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其中,感知行为控制即大学生对教师职业胜任力的自我 认知对其从教意愿的正向影响效应最大;福利价值和社会支持在择业态度与大学生从教意愿之间存在链式中介 效应。
建议大力支持师范院校发展,保障教师资源充足供给;完善教师福利待遇保障机制,提升教师职业吸引 力;重视专业规范与价值引领,全面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从教意愿;计划行为理论_、引言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 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 出“建立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 的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从 教”,“不断提高地位待遇,真正让教师成为令人羡慕 的职业”[1]。
然而,在教师教育转型发展过程中出现 了许多新问题,如师范院校教师教育地位弱化、非师 范院校对教师教育关注不足、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 等,这些问题对吸引优秀人才从教将产生不容忽视的 影响。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 再次明确指出,“全党全社会要弘扬尊师重教的社会 风尚,努力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 位,让广大教师享有应有的社会声望”u]。
由此可见,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吸引优秀人才进人教师队伍,并通 *过一系列重要举措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从事教育工 作。
已有研究主要聚焦在师范院校师范生的从教意 愿,对目前教师教育转型之后形成的非师范院校与师 范院校共同参与教师培养这一政策背景的回应和关注 不足,尤其是非师范院校大学生的从教意愿。
大学生环保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2023年,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保行为已经成为每个人都应该关注的问题。
作为社会中一股重要力量,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是否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呢?本文将从影响大学生环保行为的因素方面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途径和建议。
一、社会学因素社会学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环境、社交网络等多个方面。
在2023年,随着中国奉行可持续发展理念,环保意识逐渐兴起,大学生群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也有了较大的改变。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环保,环保教育日益普及,这都对大学生的环保行为产生了普遍的积极影响。
同时,在家庭环境方面,一些大学生家长也在积极的投身环保事业,家庭环境对于大学生的环保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外,社交网络的普及也为大学生的环保交流提供了极佳的平台,让大家能更加方便、及时地了解和学习环保知识。
二、经济学因素经济学因素包括了工资、生活成本、环保意识统计、政府政策等。
在2023年,国家已经出台了多项环保政策,加大了对环保行业的扶持力度,大学生群体也受到了政府政策的较大鼓励和支持。
同时,在生活成本方面,环保产品逐渐普及和降价,而且社会对于环保产品的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这些都有助于鼓励大学生更加勇敢地走向环保。
三、心理学因素心理学因素包括了态度、信念、知识、经验等。
在2023年,大量的环保知识在社会中大范围传播,加强了大学生对于环保行为的认识和理解。
同时,大学教育也在不断加强对学生环保素养的培养和培训。
因此,大学生对于环保知识的储备相当可观,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探索和尝试更加环保的生活方式。
四、法律法规因素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对于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2023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鼓励个人和机构采取更加积极的环保行为。
一些高科技环保设施的研发也在逐渐成熟,或许很快在大学校园中也会得到推广,这将极大提升大学生环保行为的效率和便捷性。
综上所述,社会、经济、心理、法律法规因素都对大学生环保行为产生着影响。
大学生对环保的责任与作用大学生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大学生在校环保意识,大学生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的环保理念,对大学生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性要求大学教育应当增加对非环境专业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环境保护应当和各个学科充分联系起来。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全世界的一个共同的主题。
而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是充满活力和希望的一群青年,大学生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将很大程度上影响未来的环境状况。
大学生接受良好教育,可以说是社会各阶层中最有思想,最懂道理的人。
如果这部分人懂得环境保护,那么环境保护就拥有一个强大的力量。
大学生将来可能从商从政,成为社会精英,成为决策者。
现在中国之所以环境问题如此严重而且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正是因为决策者对此领域的无知。
在迅速发展崛起的中国,经济GDP 的增长是衡量一个地方官员作为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指标,于是,他们盲目地进行开采资源,引进重污染企业,把一片青山绿水田园变成灰尘满天的工业区。
现在的决策者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或者有这个意识,却对环境保护曲解误解而采取背道而驰的措施。
例如,我国台湾政府在西海岸盲目种植红树林的行动,就是如此。
保护红树林本是一项十分正确的行为,但是过犹不及,在不适合种植红树林的地区盲目种植则是不明智的做法。
台湾有一种招潮蟹,它们的栖息地要求是粘土质泥滩地。
当地政府在原本是泥滩地的海滩上大量种植红树林,导致了这种招潮蟹这一物种数量锐减,甚至面临灭绝的危险。
当地官员以为招潮蟹都是生长在红树林下的,实际上只有一种能在红树林生存,而其他种群就面临巨大的威胁。
在内地也有类似的行为,许多地方政府为了显示自己环境保护做的很好,大规模种植红树林,严重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
实在是得不偿失。
大学生如果在大学期间受到这方面全面系统的教育,懂得红树林保护的知识,也许不会发生这种事情。
大学生最终会成为社会的决策者,当他站在决策者的位置上时,能够记得大学时学习的环保教育么?就算记得,他会把环境保护作为他考虑的第一要素么?我对此也有很深的疑虑。
国外环境行为研究综述作者:郭钰汝来源:《学理论·下》2014年第01期摘要:环境问题已经引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普遍关注。
各国对环境行为研究表现出了不同的发展趋势。
具体从环境行为的概述、内外影响因素相结合、环境意识与环境行为的关系这三个方面对国外环境行为研究进行了梳理,为深入探讨我国居民环境行为奠定基础。
关键词:国外环境;环境行为;环境价值中图分类号:B845.6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3-0078-02国外学术界通常把环境行为称为“亲环境行为(Pro -environmental behavior)”、“环境保护行为(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ehavior)”,虽然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名称,但内涵相近甚至等同使用,都强调通过自觉参与生态行动来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一、环境行为的概述(一)环境行为的定义通过对国外环境行为定义的梳理,有以下几种理解。
Hines 和 Hungerford 等(1986)学者将“负责任的环境行为”理解为一种基于个体责任感和价值观而有意识实施的行为,目的在于能够避免或者解决环境问题[1]。
Kollmuss 和 Agyeman 将环境行为定义为一种被个体所运用的有意识去最小化他对自然的负面影响,并建设环境的行为[2]。
Stern(2000)提出了在环境行为领域颇具影响力的“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alue-Belief-Norm theory,VBN),在其理论模型中使用了“具有环境意义的行为”(environmentally significant behavior)这一概念,将“有意义的环境行为”定义为“由保护环境或减少环境恶化的意图所塑造的人类行动或活动”[3]。
环境行为不仅是个人的行为,也是一种社会行为。
环境行为的结果不仅对环境造成影响,也会影响社会关系等。
(二)环境行为的分类国外研究关于环境行为的分类有很多,Sia(1985)和 Hungerford(1986)等人将环境行为分为五类。
旅游地支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研究作者:陈阁芝周国林刘博来源:《旅游学刊》2023年第11期[摘要]游客是旅游地环境保护的关键利益相关者。
引导游客在旅游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
文章从社会支持视角探讨驱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旅游地情境要素,构建包括旅游地支持、自我效能、地方认同、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综合模型,采用混合研究方法,通过两项研究进行实证探索和检验。
研究一明确了制度支持、工具支持、信息支持、情感支持4个旅游地支持维度,形成旅游地支持的测量量表;研究二分析了旅游地支持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
结果表明:旅游地支持既直接促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也能通过自我效能、地方认同,经由个体认知和人地情感双重路径间接促进游客环境责任行为。
在管理实践中,旅游地应注重社会支持系统构建,为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提供相应的制度、工具、信息支持,使身处异地他乡的游客感受到旅游地对其环境责任行为的关注、重视和价值认可,营造有利于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硬环境”和“软氛围”。
[关键词]旅游地支持;自我效能;地方认同;游客环境责任行为[中图分类号]F59[文獻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5006(2023)11-0109-15DOI: 10.19765/ki.1002-5006.2023.00.009引言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旅游业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需求、弘扬和传播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繁荣经济、创造就业、提升人们生活幸福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旅游业发展和游客数量增长给旅游地带来的环境问题亟待解决[1-2]。
游客的不当行为,如乱扔垃圾、攀折花木、踩踏植被、过度聚集、大声喧闹等,不仅使旅游地生态系统面临压力[3],影响旅游业运行和发展的资源基础,而且有损于其他游客的旅游体验,甚至破坏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空间,使不同游客、居民与游客之间形成冲突对立,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2023年8月Aug.2023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ongqi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第40卷第4期Vol.40㊀No.4doi :10.3969/j.issn.1672-0598.2023.04.010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收稿日期:2022-08-11㊀作者简介:骆培聪(1966 ),男;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教授㊁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㊂赵雪祥(1995 ),男;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㊂唐艺烜(1995 ),女;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㊂王镇宁(1995 ),男;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规划与管理研究㊂郑佳铃(1997 ),女,福建漳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城市与区域规划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㊂㊀本文引用格式:骆培聪,赵雪祥,唐艺烜,等.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 基于SOR 理论视角[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0(4):117-126.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基于SOR 理论视角∗骆培聪,赵雪祥,唐艺烜,王镇宁,郑佳玲(福建师范大学旅游学院,福州㊀350117)摘要:基于SOR 理论㊁社会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㊂采用抽样调查法获取福州市鼓山风景区游客的数据,运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实证检验㊂研究发现: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㊂研究结论认为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优化解说方式㊁完善教育内容㊁实施体验性强的教育项目来增强游客教育感知,进而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景区通过营造各方共同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提高游客人际信任水平,促使游客自发实施环境责任行为㊂关键词:环境教育感知;自然共情;环境责任行为;人际信任;鼓山中图分类号:F592.7㊀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2-0598(2023)04-0117-10一、引言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近年来迅速发展,各旅游景区游客接待量创历史新高㊂许多旅游景区依靠自身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吸引游客,但游客在旅游景区的旅游活动可能会对当地的自然和人文71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㊂游客作为旅游活动的主体对旅游目的地环境质量的保护具有重要影响,有研究认为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实施不当的环境行为是造成景区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1],所以旅游景区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游客的积极合作是必不可少的[2-4]㊂因此,旅游景区要积极寻找激发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因素,更好地推动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㊂在这一背景下,游客环境责任行为成为近年来旅游学界研究的热点㊂许多学者运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作用机制,周玲强㊁李秋成㊁朱琳[5]运用改进的计划行为理论模型来解释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㊂Stern等[6]针对环境责任行为情境,结合规范激活理论,整合新环境范式和价值观理论,提出了价值-信念-基础理论,解释游客亲环境行为的运作机制㊂Kiatkawsin和Han将价值-信念-基础理论和期望理论进行整合,研究结果发现整合后的理论模型对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解释力比单独运用价值-信念-基础理论高出12.8%㊂这些理论均从游客的价值观和态度等角度解释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㊂也有学者从地方理论的视角探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㊂在景区内,游客的行为不仅受个人观念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受到游客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的影响㊂而目前学界在此方面的研究还十分有限[7],有必要深入探讨游客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是否会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产生影响㊂纵观现有研究,可以发现现有关于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已经实现 情理合一 ㊂然而国内有关于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对象多为企业㊁政府㊁公民等,很少有研究聚焦游客这一群体㊂而且,景区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是景区影响游客环境行为的主要手段,但这一手段是否有效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证实㊂因此,本文将运用SOR理论并结合社会认知理论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游客环境教育感知为前因变量㊁自然共情为中介变量㊁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为结果变量㊁人际信任为调节变量,探讨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以期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㊂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一)理论基础Mehrabian和Russell[8]首次提出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证实了当个体受到外界刺激(S)内心会产生某种情绪(O)继而引发个体反应(R)㊂游客的内心情绪在外界刺激和最终反应之间起到中介作用,外界刺激触发游客的认知和情感状态,进而决定游客采取何种行动[9],外界刺激包括客体刺激和社会心理刺激[10]㊂SOR理论的有效性已在多个领域得到实证检验[11],是研究个体行为的典型性理论模型㊂因此,本研究以SOR理论模型为基础,探讨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㊂本研究模型中,首先,旅游者通过视听等方式感知到旅游景区的环境教育,由此对景区的环境教育形成初步的印象或感知状态;其次,旅游者以已有的能力或经验为基础将第一阶段获得的外部刺激进行加工处理,形成自然共情情绪㊂这一阶段是SOR理论的核心,主要是个体受到外界刺激并产生内在情绪的心理过程,并由此产生环境责任行为㊂(二)研究假设1.环境教育感知与自然共情之间的关系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个体行为是由人的感觉和情绪控制的[12]㊂游客的感知会引发情绪反应,情绪又811第4期骆培聪,赵雪祥,唐艺烜,王镇宁,郑佳玲: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会促进相关行为的产生㊂环境教育感知是指游客对景区管理人员㊁导游㊁景区解说系统等 他导式 环境教育干预以及环境解说牌㊁警示牌㊁多媒体展示系统等 自导式 环境教育干预的综合性感知[13]㊂Su L和Swanson[14]的实证研究显示,游客目的地社会责任感知显著正向影响游客的积极情绪,显著负向影响游客的消极情绪㊂贾衍菊和林德荣[15]基于地方依恋视角,发现游客对地方特色的感知对游客地方依恋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㊂当游客对外界的环境教育有所感知时,会促进游客产生自然共情情绪㊂综上所述,本文对游客环境教育感知和自然共情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H1: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自然共情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情绪是游客在旅游体验中不可或缺的元素[16]㊂本文所研究的自然共情是指人们感受并共享自然世界的情绪体验,这些情感包含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17]㊂游客在旅游体验中会产生积极或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包括快乐㊁热情㊁敬畏等[18],消极情绪包括愤怒㊁蔑视㊁厌恶㊁内疚㊁恐惧㊁紧张等[19]㊂在心理学领域,拟人化是与自然共情联系紧密的概念,是个体将自身对自然的情感拟人化的结果,将大自然的动植物或景观赋予人类的情感㊂Carrus等[20]的研究发现,在情绪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从集体层面来看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能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㊂也有学者研究特定情绪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祁潇潇等[21]认为敬畏情绪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㊂宗阳和王广新[22]认为自然共情显著正向影响亲环境行为,同时自然共情在自然拟人化和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中介作用㊂综上所述,本文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H2: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本文所研究的环境责任行为是指个体有意识地减少自身行为对自然和世界的不利影响或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23]㊂目前,对环境责任行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界定与比较㊁维度构成与测量[24]以及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制等方面[25]㊂由于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测量学界尚未达成共识,学者往往根据自己的研究需求选择不同的测量方式㊂例如,Lee等[26]将环境责任行为视为单维度概念进行测量,李秋成和周玲强[27]将游客环境友好行为分为两个维度进行测量,曾菲菲等[28]将环境责任行为分为生态系统管理行为㊁绿色消费㊁支付意愿㊁说服行动4个维度加以测量㊂基于SOR理论,个体会对外界刺激会作出反应㊂李靖宇[11]的研究显示,当消费者受到 网络购物节 的氛围影响时(外在刺激)会产生相应行为,如重复参与行为(个体反应)㊂李文明等[13]认为环境教育感知对亲环境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教育效果也具有显著影响㊂综上所述,本文对环境教育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如下假设:H3: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4.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已有研究证实,个体情绪在感知和行为之间具有中介作用[29]㊂宗阳等[22]认为自然共情在自然拟人化对亲环境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了中介作用㊂在本研究模型中,通过环境教育感知激发游客的自然共情情绪,进而引发环境责任行为㊂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框架以及早期的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4: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91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5.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外部环境和个体认知活动都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同时,该理论也强调个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个体对周围社会环境的感知㊁预期和判断对个体行为具有调节作用[30]㊂同时,在中国的处世思想中,常有 各扫自家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的说法,这使得国人更加关注自身行为㊂然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集体行动和利他属性[31]㊂景区生态保护涉及景区管理部门㊁旅游公司㊁公益组织㊁政府和游客等各方,在这一集体行动之下,游客对他人是否同样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信念对其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决策具有重要影响[32]㊂因此,个体人际信任的程度对于实施环境责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㊂人际信任是指一种期望或者信念,表示个体对他人或者组织的言辞㊁诺言和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33]㊂Vedlitz [34]认为,在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中个体对他人参与的预期越高(人际信任程度高),个体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可能性也就越大㊂基于以上讨论,本文提出如下假设:H5: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当游客人际信任程度较高时,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更大H6: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依赖于人际信任㊂人际信任的水平越高,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与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就越强根据以上陈述,本文构建如下模型:图1㊀基于SOR 理论的概念模型三、研究设计(一)问卷设计研究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各维度测量量表均使用现有量表并根据实际情况修饰而得,以保证问卷的信度和效度㊂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由环境教育感知㊁自然共情㊁环境责任行为㊁人际信任构成㊂其中,环境教育感知㊁自然共情㊁环境责任行为㊁人际信任维度测量题项均参考国内外知名期刊和学者的成熟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RT)七级量表( 1 表示非常不符合, 7 表示非常符合),并根据调研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㊂其中,环境教育感知量表参考李文明等[13]的研究成果,自然共情量表以宗阳等[22]对大学生研究的量表为基础并进行了修正,环境责任行为量表参考Cheng 和Wu [35]的研究成果,人际信任参考张环宙等[32]的研究成果㊂第二部分为游客基本信息统计,包括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㊁收入状况㊁职业等㊂(二)实地调研与数据收集研究选择福州鼓山风景区作为案例地,通过实地调查法和网络问卷收集数据㊂将Amos 和SPSS 结021第4期骆培聪,赵雪祥,唐艺烜,王镇宁,郑佳玲: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合运用到数据分析中在近些年的研究里已得到广泛运用[36]㊂本文将使用Amos21.0和SPSS23.0对数据进行处理㊂作者于2020年10月1日至7日,进行实地调研和网络问卷发放㊂在网络问卷中设置了 您是否去过福州鼓山风景区 题项,以删除无效问卷㊂网络问卷和实地问卷共发放364份,有效问卷共332份,有效回收率为91.2%㊂在332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41.9%,69.3%的游客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月收入在2501~5000元的群体占总样本的49.4%,网络从业人员㊁服务销售人员㊁制造业从业人员㊁法律等8个职业群体占总样本的36.6%㊂四、数据分析(一)信效度分析利用Amos21.0软件对收集的有效数据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和区分效度检验㊂测量模型的各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㊂研究发现,与其他模型相比,四因子模型对数据的拟合度更佳㊂相应的四因子测量模型的因子载荷值在0.518~0.819,其对应的T值均在0.01水平上显著㊂这表明这四个变量具有较好的区分效度,它们是四个不同的构面㊂表1㊀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N=332)模型χ2/d f GFI CFI RMSEA TLI IFI 单因子模型 6.230.660.650.130.610.66二因子模型 4.480.750.750.110.720.75三因子模型 4.010.820.800.100.780.81四因子模型 2.200.900.930.060.910.93㊀㊀注:单因子模型:将四个变量合为一个因子;二因子模型:将环境教育感知㊁自然共情㊁人际信任合为一个因子,环境责任行为为一个因子;三因子模型:将自然共情和人际信任合为一个因子在四因素测量的基础上,考察各变量的判别效度,通过比较各潜变量之间的标准化相关系数与所涉及变量的AVE的平方根的大小来检验判别效度㊂由表2可知,除了环境教育感知维度外,其余各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其对应的AVE的平方根值㊂但环境教育感知的AVE平方根值和对应的最大相关系数(0.66)相等,在可接受范围之内,因此判别效度得到了检验㊂表2㊀判别效度检验(N=332)潜变量1234环境教育感知0.66自然共情0.650.71环境责任行为0.660.550.69人际信任0.390.140.330.77㊀㊀注:对角线上的数字为AVE的平方根(二)假设检验本文利用SPSS23.0软件,在对调查样本性别㊁年龄和受教育程度进行控制的基础上,对本文的主要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阶层回归分析,结果见表3所示㊂在表3中,M1~M2以自然共情为因变量,其中M112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引入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3个控制变量;M2检验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的影响㊂M3~M8以环境责任行为为因变量,其中M3引入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3个控制变量;M4检验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M5检验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M6检验自然共情的中介效应;M7和M8检验人际信任的中介效应㊂1.环境教育感知㊁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关系检验由表3可知,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2,β=0.537,P<0.01);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4,β=0.549,P<0.01);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5,β=0.523,P<0.01)㊂因此,本文假设的H1㊁H2㊁H3成立㊂2.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检验对M2㊁M4和M5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自然共情的中介效应检验已经满足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前两个步骤,在控制环境教育感知变量后引入自然共情变量㊂结果显示,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显著(M6,β=0.322,P<0.01),且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回归系数(M6,β=0.376,P<0.01)下降明显,但回归系数仍然显著㊂这说明自然共情部分中介了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此,假设H4成立㊂3.人际信任的调节效应检验通过以下步骤验证人际信任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关系的影响,即验证假设H5㊂首先将环境责任行为设置成因变量,并逐步加入控制变量性别㊁年龄㊁受教育程度,中介变量自然共情和调节变量人际信任,最后加入自然共情和人际信任的乘积项,即表3中的M3㊁M7㊁M8㊂本研究通过对自然共情和人际信任进行中心化处理之后构造两变量的乘积项,以消除共线性问题㊂由M8可以看出自然共情和人际信任的乘积项对环境责任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M8,β=0.400,P<0.01)㊂这表明人际信任程度越高,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正向影响作用越强㊂因此,假设H5成立㊂表3㊀阶层回归分析结果(N=332)因变量ңD.V.自变量I.V.ˌ自然共情环境责任行为M1M2M3M4M5M6M7M8控制变量性别0.0250.083-0.0350.024-0.048-0.002-0.053-0.049年龄-0.048-0.050-0.056-0.058-0.031-0.042-0.031-0.008受教育程度0.0600.0210.0670.0270.0350.0200.0190.042自变量环境教育感知0.537∗∗0.549∗∗0.376∗∗中介变量自然共情0.523∗∗0.322∗∗0.497∗∗0.521∗∗调节变量人际信任0.209∗∗0.316∗∗交互项自然共情ˑ人际信任0.400∗∗R20.0070.2920.0090.3050.2800.3790.3230.468 F0.80333.641∗∗0.95935.958∗∗31.781∗∗39.817∗∗31.060∗∗47.730∗∗㊀㊀注:系数均为标准化回归系数;∗P<0.05㊁∗∗P<0.01221第4期骆培聪,赵雪祥,唐艺烜,王镇宁,郑佳玲:环境教育感知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4.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本研究已经实证研究了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关系间的中介效应以及人际信任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关系间的调节效应㊂本文利用process插件对有调节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具体结果见表4㊂由表4可知,人际信任水平较低时,自然共情的中介效应不显著,间接效应为0.010,置信区间为(-0.070,0.116);当人际信任处于中间水平时,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上升,间接效应为0.181,置信区间为(0.097,0.299);当人际信任水平较高时,自然共情的中介作用进一步上升,间接效应为0.352,置信区间为(0.226,0.510)㊂因此,当个体人际信任处于较低水平时,中介效应不显著;当人际信任处于中间水平和人际信任处于较高水平时,中介效应显著㊂INDEX的结果表明,人际信任在环境教育感知影响环境责任行为的间接关系中起着调节作用,判定指数为0.143,置信区间为(0.092,0.197),可以看出置信区间内不包含0,由此证明了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显著,假设H6得到支持㊂表4㊀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检验(N=332)中介变量人际信任条件间接效应偏差校正95%置信区间间接效应BootSE偏差校正95%置信区间INDEX Boot SE下限上限自然共情低值0.0100.048(-0.070,0.116)中值0.1810.052(0.097,0.299)高值0.3520.072(0.226,0.510)0.1430.0270.0920.197㊀㊀注:人际信任的值为其均值加减一个标准差五、研究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基于SOR理论㊁认知理论和环境责任行为的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的属性,构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㊂通过实地调研和网络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福州市鼓山风景区的游客抽样数据进行实证分析,验证本文提出的结构模型㊂本文研究结论如下:1.游客的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㊂景区进行环境知识教育有助于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这进一步验证了Yolanda和Juan[3]的研究㊂2.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中起到中介作用㊂基于SOR理论,当个体受到外界刺激时内心会产生某种情绪继而引发个体反应㊂在鼓山这样的生态旅游地,游客对环境教育感知会产生自然共情情绪,进而实施环境责任行为㊂同时,环境教育感知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被自然共情部分中介了㊂3.人际信任正向调节自然共情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关系㊂环境责任行为具有利他主义和集体行动的属性,游客对他人是否同样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信念对其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决策具有重要影321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40卷响[32]㊂当游客人际信任水平较高时,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也越大㊂同时,人际信任调节自然共情在环境教育感知和环境责任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㊂(二)建议1.景区管理方要重视环境教育对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的重要作用㊂景区管理方可根据游客需求采取不同的解说方式,同时采用 他导式 和 自导式 的环境教育方式;对环境教育内容加以完善,使游客受到的环境教育感知更强;组织实施体验性强的环境教育项目,为游客提供更多更好的环境教育机会㊂2.游客的自然共情对环境责任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景区管理方应该注重激发游客的自然共情情绪㊂本文实证研究显示,游客环境教育感知对自然共情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自然共情的激发还和个体的拟人化密切相关[22],可将环境教育知识与自然拟人化相结合㊂此外,景区管理方还可以优化环境知识的呈现方式和表达方式,如以故事的方式和舞台表演的方式将自然拟人化,使游客更了解自然;同时,景区管理方也可以将VR技术与环境知识内容进行结合,使游客更好地感受自然界发生的变化,了解自然界其他成员的处境,从而激发游客的自然共情情绪㊂3.景区管理方可以通过营造 合作氛围 等方式提高游客的人际信任水平㊂本文实证研究了人际信任在促使游客实施环境责任行为中的重要作用㊂因此,除了对游客进行环境教育之外,景区管理方和景区工作人员也应该通过现场维护环境等方式来营造共同维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如,黄山垃圾清理员捡悬崖垃圾)使游客感知到各方都在为维护景区环境而努力,以此提高人际信任水平㊂通过这种策略,可以让游客提高人际信任水平,从而更加主动地实施环境责任行为㊂参考文献:[1]㊀STEG L,VLEK C.Encouraging 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an integrative review and research agend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09,29(3):309-317.[2]㊀HALPENNY E A.Pro-environmental behaviors and park visitors:the effect of place attachment[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2010,30(4):409-421.[3]㊀YOLANDA S,JUAN M.Estimating the effect of overcrowding on tourist attraction:the case of Canary Islands[J].TourismManagement,2011,32(2):415-425.[4]㊀余晓婷,吴小根,张玉玲,等.游客环境责任行为驱动因素研究 以台湾为例[J].旅游学刊,2015,30(7):49-59.[5]㊀周玲强,李秋成,朱琳.行为效能㊁人地情感与旅游者环境负责行为意愿:一个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改进模型[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44(2):88-98.[6]㊀STERN P C,DIETZ T,ABEL T,et al.A value-belief-norm theory of support for social movements:the case for environ-mentalism[J].Human Ecology Review,1999,6(2):81-97.[7]㊀邱宏亮,范钧,赵磊.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研究述评与展望[J].旅游学刊,2018,33(11):125-141.[8]㊀MEHRABIAN A,RUSSELL J A.An approach to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M].Cambridge:the MIT Press,1974.[9]㊀LEE S,HA S,WIDDOWS R.Consumer responses to high-technology products:product attributes,cognition,and emo-tions[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1,64(11):1195-1200.[10]SLAMA M E,TASHCHIAN A.Selected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associated with purchasing involve-ment[J].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1):72-82.[11]李靖宇.基于刺激-机体-反应理论的网络购物节参与行为研究[D].杭州:浙江工商大学,2018.421。
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研究引言:随着全球环境问题日益凸显,环保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议题。
作为社会中的新生力量,大学生对环保问题的认知和行为举止将对未来的社会环境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他们对环境问题的认知程度和行动表现,为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责任感的大学生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
一、大学生的环境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中的骨干力量和未来的主要决策者,在环境问题上的认知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未来的环境保护工作。
首先需要了解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1.1 大学生的环保知识水平大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包括对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生态平衡等方面的了解。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可以了解大学生对环保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和看法。
1.2 大学生的环保价值观大学生对环保问题的态度和价值观,包括是否重视环境保护、是否愿意为环保事业做出努力等方面。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焦点小组讨论等方法,了解大学生的环保价值观和态度。
1.3 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意识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环保行为意识和实际行动,包括是否适当节约资源、是否主动参与环保活动等方面。
可以通过观察和实地调查等方式,了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意识和实际行动情况。
二、大学生的环境保护行为大学生的环保意识水平将直接关系到他们的环保行为表现。
了解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情况对于评估他们的环保意识水平和指导其环保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大学生的环保行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三、大学生环保意识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大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行为表现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3.1 个人因素大学生的性别、年级、专业等个人因素对其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影响。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统计分析,了解个人因素对环保意识和行为的影响程度。
结论与启示通过对大学生环保意识和行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他们在环保问题上的认知和行为表现,为有效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环保理念和行为习惯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第17卷第8期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Vol.17No.8 2019年8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IIumanities&Social Sciences Edition)Aug.2019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9.08.029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何学欢(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湖南长沙410128)摘要: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构建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模型,通过对湖南省5所高校大学生进行调查,获取379份有效问卷。
实证研究发现,生物圈价值观影响生态世界观和道德规范,生态世界观影响道德规范和责任归因,而道德规范影响责任归因和环境责任行为,责任归因影响环境责任行为,从而发现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过程符合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
关键词:生物圈价值观;生态世界观;道德规范;环境责任行为中图分类号:C913.5;X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33X(^2019)08-0109-04—、弓I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同时也带来了环境问题,对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身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因而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更是提出了“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将环境保护提到了新的战略高度。
根据国家统计局和教育部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共有在校大学生人数为2695.8万,全国具有大学教育程度的人口 1.9593亿人。
特别是,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其行为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且具有强烈的示范效应,因此,开展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对改善我国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构建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机理模型,探讨生物圈价值观、生态世界观、道德规范、责任归因等变量对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机制。
二、理论基础与理论模型构建(一)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Stern等(1999)将价值理论和新的环境研究范式引入规范激活模型中,形成了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
价值一信念一规范模型认为人们的环境责任行为由亲环境的个人规范决定,个人规范由价值观—生态世界观—结果意识—责任归因这一过程所决定(Stern et aL,1999)。
在该理论中,亲环境个人规范和采取环境行为的责任意识可以相互替换使用,结果意识和价值观目标也可以替换使用(Han,2015).价值观导向,如生物圈价值、利他价值和利己价值直接与生态价值观相关(Stern,2000).生物圈价值与自然和生物圈有关,利他价值与其他人福利有关,而利己价值强调个人利益最大化(Han,2015).一些研究发现在保护社会行为中,生物圈价值观和利他价值观没有区别(Han,2015)。
(二)研究假设根据Schwartz(1977)规范激活框架,个人对有害后果的认识和他们对这些有害后果认识的归因(是否采取亲环境行为)激发个人规范,进而决定他们是否采取亲环境行为。
De Groot和Steg(2009)证实了结果意识、责任归因、个人规划和保护社会倾向之间显著相关。
他们的研究发现为解释为规范激活模型提供了实证支持。
Stern等(1999)加入价值观和生态世界观等变量,拓展了规范激活模型,建立了价值一信念一规范模型,该理论模型在各种环境情境中得到验证(Han,2015),较好地反映了环境责任行为的形成过程,即:价值观一生态世界观—责任归因—环境责任行为。
在绿色酒店情境下,Han收稿日期:2019-05-22;修订日期:2019-06-25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项课题(16C0786)作者简介:何学欢(1983—),女,湖南常德人,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责任行为方面的研究。
110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8月(2015)进一步证实了价值一信念一规范模型,发现了生物圈价值观—生态世界观—道德规范—责任归因—环境责任行为这一影响路径。
因此,本文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以及相应的实证研究发现,认为大学生生物圈价值观影响其生态世界观,进而影响道德规范和责任归因,最终影响其环境责任行为,研究假设如下:H1:生物圈价值观正向影响生态世界观;H2:生物圈价值观正向影响道德规范;H3:生态世界观正向影响道德规范;H4:生态世界观正向影响责任归因;H5:道德规范正向影响责任归因;H6:道德规范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H7:责任归因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
三、变量测量与数据收集(一)变量测量生态世界观包括4个测量题项,来自于Stem 等(1999)的研究。
生态世界观包括4个测量题项,来自于Stern等(1999)的研究。
责任归因包括3个测量题项,来自于Han(2015)的研究。
道德规范包括3个测量题项,来自于Han和Hwang(2015)的研究。
环境责任行为包括6个测量题项,来自于Han和Hwang(^2015)的研究。
(二)数据采集本研究数据采集在长沙市5所高校完成,由调查人员深入学生宿舍现场发放问卷,等被调查者填写完后收回。
调查时间为2018年5月28日至2018年6月21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1份,剔除信息不完全等造成的无效问卷,最终有效问卷379份。
调查对象主要为大一和大二学生,分别占40.6%和38.5%;男女比例相当;月花费水平集中于1000-1999元之间。
四、实证分析(一)测量模型分析1测量模型拟合指数测量模型拟合指数显示:工2/df=3.175,RMR=0.085,RMSEA=0.076, GFI=0.877,AGFI=0.838,NFI=0.923,RFI=0.908, IFI=0.946,TLI=0.935,CFI=0.946。
对照Hu 和Benter提出的拟合指数标准,本测量模型达到了相应要求,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2测量模型结果从表1可知,所有潜变量的Cronbach alpha值大于0.700,组合信度在0.881~ 0.953之间,也均大于0.700,因此本研究对变量的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ForneH和Larcker,1981)o表1测量模型结果Table1Measurement model results潜变量测量题项均值标准差标准化因子载荷T值组合信度平均提取方差Cronbachalpha值人类应防止污染。
5.99 1.3860.86320.941生物圈人类应尊重地球。
6.21 1.2300.93624.0410.9530.8530.949价值观人类应与自然和谐。
6.24 1.1740.92723.642人类应保护环境。
6.32 1.1070.92623.607生态世界观自然平衡非常脆弱,容易被破坏。
5.43 1.4520.81918.759人类正在严重地滥用环境。
5.57 1.3020.87420.7370.8810.6500.879地球就像一艘有着有限空间和资源的宇宙飞船。
5.62 1.4360.72615.780人类所谓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 5.56 1.3490.79818.063道德规范您觉得您有义务采取环境责任行为。
5.80 1.1590.84820.016不管别人怎么做,您认为您应当采取环境责任行为。
5.82 1.1180.88721.5190.8980.7460.897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您认为环境责任行为非常重要。
5.93 1.1150.85620.308责任归因每位大学生应该部分对导致的环境问题负责。
5.71 1.1620.87521.046每位大学生应共同对导致的环境恶化负责。
5.74 1.2030.89721.8880.8970.7440.896每位大学生必须对产生的环境问题负责。
5.75 1.2100.81418.805您将遵守相关规定,不对学校环境造成破坏。
5.92 1.1490.72816.017环境对任何环境污染或破坏行为,您将向学校管理处报告。
5.46 1.2970.81818.986责任当您看到垃圾或树枝时,您将其丢进垃圾桶。
5.57 1.2770.81919.010行为如果学校有清洁环境的参与活动,您愿意参加。
5.57 1.2880.83119.4350.9030.6100.901您将说服同学保护学校自然环境。
5.56 1.2920.79218.068在学校中,您努力不破坏学校的动物和植物。
6.02 1.1590.68614.772第8期何学欢:大学生环境责任行为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理论111从表1可知,所有测量题项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大于0.500,且在0.001水平下显著。
同时,组合信度和Cronbach alpha值均大于0.700,且平均提取方差(AVE)均大于0.500,由此表明满足聚合效度(Fornell和Larcker,1981)。
潜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447~0.709之间,潜变量平均提取方差的平方根在0.781~0.916之间,相关系数均小于平均提取方差的平方根,因此区分效度满足(Forne11和Larcker,1981)。
(二)结构模型分析1结构模型拟合指数结构模型的拟合指数显示:X'/df=3.191,RMR=0.088,RMSEA=0.076, GFI=0.871,AGFI=0.834,NFI=0.921,RFI=0.908, IFI=0.944,TLI=0.935,CFI=0.944。
本结构模型达到了相应要求,表明模型与数据拟合较好。
2结构模型结果结构模型的结果如图lo 生物圈价值显著正向影响生态世界观和道德规范,路径系数分别为0.592和0.368,从而H1和H2得到验证。
同时,生态世界观分别显著正向影响道德规范和责任归因,路径系数分别为0.452和0.211,因而H3和H4也得到验证。
道德规范正向影响责任归因和环境责任行为,路径系数分别为0.652和0.351,从H5和H6得到验证。
同时,责任归因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路径系数分别为0.563,从而H7得到验证。
从图1可知,生态世界观、道德规范、责任归因,环境责任行为的被解释方差分别为35.1%、53.7%、65.3%和69.8%,均大于25%,从而表明模型中变量之间的关系问题,反映出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注:兴決決表示在0.001水平下显著o图1结构模型结果Fig.l Stmctural model results五、结论与建议(一)研究结论本文基于价值一信念一规范模型,通过对湖南省5所高校进行调查,采用结果方程模型实证分析发现,生物圈价值正向影响生态世界观和道德规范;生态世界观正向影响道德规范和责任归因;道德规范正向影响责任归因和环境责任行为;责任归因正向影响环境责任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