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塞诗的产生:
• 唐初,东突厥、吐谷浑、吐蕃等不断侵扰,屡经太宗
君臣捍卫征讨,方得相安。以后民族之间的交往频繁, 战事不断。一部分仕途失意的文人,更把立功边塞当作 求取功名的新出路。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在边塞生活 过,创作了大量的边塞诗。
• 盛极一时的边塞诗是构成盛唐之音的一个基本内容,它 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地位,是前无古人的。在盛唐边塞诗 人中,高适、岑参向来并称齐名,此外还有王昌龄、王 之涣、李颀等
特点: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
常用意象:
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旗、鼓、干、戈,号角、战 车、辕门、烽火等;
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 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 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 月》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思想情感:
1、赞美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讴歌将士不畏辛劳、保卫国 家的精神; 3、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的深沉思念; 4、批判穷兵黩武的统治者,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懑压抑,揭露战争 给百姓带来的苦难。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早年贫贱,困 于农耕,年近不惑,才中进士。他 的诗歌以七绝见长,与李白齐名, 被世人誉为“七绝圣手”,尤以登 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 现在留下来的王昌龄的180首诗中, 集中地表现了两类主题:一类是歌 唱了边塞将士的乡思离愁,另一类 是从不同角度描写了妇女生活。王 昌龄的边塞诗大部分用乐府旧题抒 写战士思念家乡、立功求胜的心情, 善于挖掘边塞征人的内心世界,他 的《从军行》、《出塞》历来被推 为边塞诗的名作。
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漫;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延千里的隐隐 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 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士兵 在这样的环境中一次又一次在沙场和敌人交战,一个又一个 倒下了,没倒下的整理一下磨损的铠甲再次冲向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