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读书方法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1
曾国藩如何读书作者:晟肱来源:《视野》2009年第11期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
教育子侄。
曾国藩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三、早起:黎明即起。
醒后不沾恋: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功夫;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
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作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曾国藩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之极。
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曾国藩很重视作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
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
”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
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曾国藩教弟弟读书之法曾国藩(1811—1872),清朝大臣,道光18年进士,出生于湖南湘乡山村一户以农耕为主的勤劳人家,有同胞弟弟4名。
大弟曾国潢,号“澄侯”,排行第四,国子监生,在家协助父亲、叔父管理家务,教育子侄。
二弟曾国华,“温甫”,排行第六,太学生,先到永丰办团练,作战立功,被江西巡抚奏保以同知选用、赏戴蓝翎统带湖南兵勇,后战死杀场,追赠道员、太常寺卿、通议与资政大夫,赏骑都尉世职。
三弟曾国荃,字沅浦(甫),排行第九,贡生,初在长沙办团练,因作战有功,赏“伟勇巴图鲁”名号和一品顶戴、加太子少保,封一等伯爵,与郭嵩焘等修纂《湖南通志》,历任巡抚、总督、尚书、加太子太保衔等。
四弟曾国葆,名贞斡,字季洪,诸生,24岁率领600人参军被编成湘军恒营,多次作战立功,赏带花翎、晋升知府,后因领兵作战病卒于军中,追赠内阁学士。
这些弟弟的辉煌人生,与读书有很大关系一、经常检查读书效果经常检查弟弟们的读书情况,对于今天的家庭来说,仍有许多的兄长不以为然,认为是父母或学校老师的事。
可是,在100多年前,曾国藩就把他当作兄长应尽的责任。
例如,他于道光20年2月9日给父母信说,“3人联会,间日一课。
每课一诗一赋誊真……家中诸事都不挂念,唯诸弟读书不知有进境否。
须将所作文字诗赋寄一、二首来京。
”这是他向父母汇报自己在京的学习情况的同时,要求查看弟弟们的读书效果。
由此可见,曾国藩对弟弟们读书的观念与认识程度,也均值得今天的兄长借鉴。
二、以身作则,提出读书要求身教胜于言教,这是历史经验,也是行之有效之法,更是向别人提出严格要求的重要条件。
曾国藩在道光22年12月20日给弟弟们的信中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余自10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10页,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此3事未尝一日间断。
曾国藩的阅读之道——正旁、看读之别以及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张天杰【摘要】曾国藩酷爱读书,积累了丰富的选书、读书理论.选书区别“买书”与“看书”,再分“正者”与“旁者”,选目或参考韩愈、柳宗元、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或者结合义理、词章、经济、考据“四学”,其根本则在于“守约之道”.“看、读、写、作”的读书四法,“看”为泛读,“读”为精读,“读”又有“高声朗诵”与“密咏恬吟”之别,还当结合“虚心涵泳”“切已体察”;“写、作”即札记与策论,将所读之书深思、贯通.专门的读《汉书》指南,则强调“小学训诂”与“古文辞章”作为基础.其阅读理论背后有汉宋兼采的学术旨归,也是晚清学术思潮的反映.【期刊名称】《高校图书馆工作》【年(卷),期】2017(000)004【总页数】6页(P32-37)【关键词】曾国藩;阅读理论;选书论;读书论;汉宋兼采【作者】张天杰【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杭州31112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252.17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今属双峰)人,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被后人称为“三不朽”之圣人。
梁启超就曾说:“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1]他之所以能成就其“震古铄今”之成就,则与其终身阅读之习惯分不开,一直到其临终之际,仍然手不释卷:自上年定以每日读《资治通鉴》,随笔录其大事,以备遗忘。
是日已至二百二十卷,因病辍笔,犹取《宋元学案》、《理学宗传》等书,披览大意,自谓身心一日不能闲也[2]。
这是在说同治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一直到二月初四日曾国藩去世的前一天,他都在读《宋元学案》《理学宗传》以及《二程遗书》[3]。
由此可知,在其人生的最后,依旧在温习史学与理学类的书,并且坚持边读边批点这一良好的阅读习惯。
曾国藩不但终身热爱阅读,还留下了许多阅读相关的文字记载,特别是在其日记、家书之中,反应其阅读理论与实践的文字极多,也正如做了诸多摘抄的梁启超所说:“彼其所言,字字皆得之阅历而切于实际,故其亲切有味,资吾侪当前之受用者。
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曾国藩名言读书有三个境界1、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3、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诸葛亮4、虽天才隽朗,而实须坟诰以广知。
——葛洪5、不学而求知,犹愿鱼而无网。
——葛洪6、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王符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8、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9、不敢妄为些小事,只因曾读数行书。
——陶宗仪10、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李诩11、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
——朱舜水12、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13、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14、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16、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17、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18、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19、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2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21、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刘备22、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23、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25、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26、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27、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28、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29、路漫漫其修道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30、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名言读书唯美说说1.读书的方法,就是一步一步地读,然后想。
2.关于热爱读书的演讲稿。
3.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4.读书如吃饭,吃得好精神长,吃得差身体好。
5.书的真正用途是使人们能够自己思考。
6.读书的人不一定有知识,真正的常识是知道知识,能思考,能工作。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
曾国藩谈读书古文解释问:为人,安守一节。
言,应事,正意,尚气,加养,进德,日新其业,自立自达,庶乎其不愧于所学,而无负于身。
答:为人,安守一节。
这句话大概意思是说,为人做事应当谨慎,专一,认真,诚恳,培养气质,进步修养,充实学业。
使他们对学业负责,而且自立自达,独立自主地办事。
那么就可以称得上是个不辜负自己学业的人,而且也就不会有愧于自己所学的知识了。
此类回答,就是根据他们的老师王阳明讲的意思,“致良知”的“致”字翻出来的,也就是把“格物致知”这四个字从《大学》中“格物致知,正心诚意”找出来,用意是在勉励弟子们做到好学力行,力求有益于社会国家。
读书和做官不一样,如果没有志向,不下苦工夫,也许能够当个小官,但绝对不能治理国家,像东汉时候的杨震。
即使侥幸升到高位,权倾天下,只要忘掉做过的事,不能保持节操,就可以随时被贬官丢命。
所以对有学问的人来说,不管自己的地位高低,或者是否达到目的,永远要记住学习这一条路,千万不要变更自己的志向,而应该像李元一样,先埋头钻研,努力精通。
不要读过一遍之后,留着不放,再读第二遍,三遍,再读五遍,十遍,只有耐烦努力才能成就大器。
曾国藩读书方法方法:多翻译、多看原文,仔细琢磨,与书中主人公作比较。
体会书中作者写作意图和感情色彩。
注意关键词语,发现异同点,重复阅读。
考虑结构特点。
- 1 -。
曾国藩读书的十二条铁规戒律!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
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
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
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译】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注】所谓“主敬”,是要求内心恭敬而不是外表恭敬。
心中无我才能做到真正谦虚。
《菜根谭》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做到一时的恭敬并不难,而所谓“有礼”是指内心长久的恭敬,这只有“无事时心(常)在腔子里”的功夫才能做得到,处理日常事务时才能不被杂事儿所干扰。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译】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一小时以上,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注】“不拘何时”就是不去刻意的追求功夫和境界。
所谓“来复之仁心”,也就是《易经》的“一阳来复〖〗”或道家的“玄而又玄(静极生动)”的境界。
“正位凝命”四字,就是《大学》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之意。
具体内容可以参考《三教觉迷录》中“正念”的概念。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译】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一定不要有留恋安逸甚至淫邪的念头。
【注】黎明就是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也是人身真阳生发的时候,极容易发生性交或手淫的情况。
马上起床,可以使无念的真精不会落于淫念的浊精,真精可以使人神清身健,浊精必然使人神昏羸弱,天长日久,就能显出效应。
曾国藩读书方法对高中语文学习的借鉴和启发作者:郭一鸣来源:《中国校外教育(上旬)》2019年第02期【摘要】曾国藩读书之道,至今影响甚大。
曾国藩的读书方法,主要有读书胸怀大志和经世致用,这对我们高中语文学习提供了借鉴的思想方法,在进行高中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能主动学习和借鉴曾国藩的坚持读书理想信念、坚持始终如一、坚持学以致用,全面提升个人的素质和能力。
【关键词】曾国藩读书方法高中语文借鉴启发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首,他不仅在政治上颇有建树,而且在治学上也颇有研究,特别是他的治学品格为后世学者所广为传颂。
曾国藩在读书治学方面,不仅有十分严谨的治学态度,而且还总结出一套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在我们当前的高中语文学习中具有很好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曾国藩的读书方法1.读书要胸怀大志“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许多读书人都把读书视为是获取功名利禄、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渠道,甚至是唯一渠道。
曾国藩虽然出生在湖南一个偏僻小山村,且时代务农,全家人都把光宗耀祖的希望寄托在曾国藩兄弟身上。
所以在他六岁的时候,曾国藩父亲便聘请了一位先生教他读书识字。
曾国藩从《千字文》开始,不到十岁就已经熟读四书五经,接着为了应考而学习八股文,其制义也大大提升。
但是,此时曾国藩读书兴趣纯粹是为了应对科举考试,与其志向和兴趣无关。
但是在曾国藩离开湖南进京赶考以后,其读书志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离开湖南之前,曾国藩“日与庸鄙者相处,全无所闻”,也就是说读书以科举考试为中心,每天只作一些八股试帖,以此猎取功名,只能是闭塞山区里的陋儒。
但是,在曾国藩进入翰林院读书以后,他就开始立志要涤除旧习,提高读书志向,做一个治世忠臣和良臣,他在家书、日记中表明志向和抒发感慨,他在给家书中提及,“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
即读书要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的,实现自己的“澄清天下之志”的目标,从而干一番大事业。
曾国藩谈读书之道一要定课程:每日课程:读熟读书十页。
看应看书十页。
习字一百,数息百八。
记过隙影(日记)。
记茶余偶谈一则。
每月课程:逢三日写回信。
逢八日作诗,古文一艺。
(熟读之书是:易经、诗经、史记、明史、屈子、庄子、杜诗、韩文)二要手到口到:每日所看之书.皆过笔圈点;读文以声调为本.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
非密咏恬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
三要做到‚三有‛‚三法‛:‚三有‚即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三法‛即是约、专、耐。
-〃约‛.读书如同万壑争流,必有主脉,能把握神理所在,其他次要问题均能附会旁通。
‚专‛.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日专而已矣。
凡人为一事。
以专为精,以纷而散。
苟子称耳不两听而聪,目不两视而明,庄子称用志不纷。
乃凝于神,皆至言也。
谚日:‚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
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
读书总以背熟经书,常讲史鉴为要.每日有常,自有进境,万不可厌常喜新,此书未完,匆换彼书耳。
‚耐‛.读经有一耐字诀。
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读:今年不精.明年再读.此所谓耐也。
困时切奠间断,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不特写字,凡事都有极困难之时,打得通的,便是好汉。
四要做到‚看、温、习、思‛:读书时应看、温、习、思四事并行。
‚看‛生书应该求快,不多读就显得孤陋寡闻;温习旧书应该精熟,不背诵则容易忘记;思考要经常,不这样就好比人哑不能说话,马跛不能飞驰。
这四点缺一不可。
要做到看、读、写、作并举。
‚看‛多用‚猛火煮‛;‚读’’则如‘‘鸡伏卵‛;‚写‛指练宇书法;‚作‛指作文吟诗。
——编摘自《曾国藩心述手记》《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每天必做的12 条功课!叹为观止!曾国藩打破“富不过三代”规律,子孙至今7 代,还是能人辈出,太平兴旺,曾国藩重视读书,重视做人为先,,?阅读除了得到心灵的修炼与成长,最重要的是借鉴好的经验,并采取行动,付诸于实践,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
看曾国藩的每天必做12 件事情,我借鉴了 1 点,-Mzl J ■ j \、、5读书不二,且每天坚持看 5 页,持续把一本书看完,这一点对自己帮助很大,因为我发现,有太多人和我一样东看西看,以量为主,而很少坚持把一本书看完了。
其实,读书也需要专,也需要慢读细品,读书不在于你读了多少,而在于你吸收了多少,在于对你的知识框架丰富了多少。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持神敬肃:衣冠外貌保持整齐,心思神情端正严肃,时时刻刻都要警惕、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闲杂或不良的念头。
平日闲居无事时,要宁静安泰,不要想身体以外的事情,一旦投入工作中,就必须做到专心致志,不存杂念。
自己要保持清澈明朗的精神状态,才能保持旺盛的生机,就像早晨的太阳一样。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体念来复之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静坐养性:每天不限任何时间,必须静坐,体验圣人所教诲的仁心,使思虑不出本位,以使性命凝结,就像宝鼎一样镇定而不可动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起床要早。
天色刚亮就赶紧起身,醒了以后不赖床。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徒务外为人,每日以十页为率。
读书要专一:一本书还没有读完,一定不去看其它的书籍。
五、读史:丙申年购《二十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惮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
”嗣后每日圈点十页,间断不孝。
攻读史书:我在丙申年购置了一套《二十三史》,家父对我训诫道:“你为了买书而向别人借钱,我不惜一切地替你赔补还账,你若是能够仔仔细细地圈点阅读一便,才算不辜负我的一番苦心啊。
”从此以后,我每天都仔细读上十页,如果稍有间断,就是对父母不孝。
古人谈读书曾国藩原文和译文
《古人谈读书》是三则关于古人读书的言论总编,从《论语》、《训学斋规》、《曾文正公全集》三部文献中总结古人读书的方法。
以下是其中一段原文及其翻译:
原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译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默默记住所学习的知识,学习时不知满足,教导他人时也不感到疲倦。
此外,曾国藩曾经说过:“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这段话的大意是:士人读书首先要有志向,其次要有见识,最后要有恒心。
有志向就一定不会满足于平庸;有见识就会明白学问的无穷无尽,不敢因为一点点收获就自满,如果像河伯观海、井蛙窥天一样,都是没有见识的表现;有恒心就一定能成功。
以上内容,供参考。
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曾国藩自幼喜爱读书,他的求学之路可谓是坎坷曲折。
在家乡读书时,曾国藩曾经历过困苦艰辛,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知识的追求。
后来,曾国藩考入了秋收起义军的幕府,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
在军中,曾国藩依然不忘读书,他常常带着书卷随军征战,利用军营中的难得空闲时间阅读典籍,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以勤奋笃学为核心。
他在军中任职期间,每天都保持着固定的读书时间,不论是在行军途中还是在军营中,他总是能够抽出时间来阅读。
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懈的学习,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才干。
因此,曾国藩始终坚持着“日读三五千卷,夜寝不满三时”的学习准则,这种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也成就了他后来的政治和军事成就。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注重实践与思考。
他在读书的同时,善于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不断总结经验,深入思考。
曾国藩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仅注重书本知识的积累,更重视知识的运用和创新。
他常常通过实地考察、实践操作,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取得了一系列斐然的成就。
这种注重实践的读书之道,也成为曾国藩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强调精读与笃志。
他认为,读书应该注重精力集中,对所学知识要有深入的理解和领悟。
他在读书的过程中,常常反复钻研,对重要的经典著作进行精读,力求从中领悟精髓。
同时,曾国藩还注重培养坚韧的意志力,他常常通过读书来陶冶情操,提升自己的品德修养,使自己成为一个有道德情操的读书人。
通过了解曾国藩读书的故事,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他对待学问的态度和方法,更能够从中汲取学习的智慧。
曾国藩的读书之道,以勤奋笃学为核心,注重实践与思考,强调精读与笃志,这些都是我们在学习中可以借鉴和学习的宝贵经验。
希望我们能够在学习的道路上,不断汲取前人的智慧,不断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素养,成为有道德情操的读书人。
曾国藩谈读书文言文曾国藩,是中国近代文史学家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之一。
尤其是他对古代文言文的研究,至今仍然受到学者们的追捧。
尽管我们可能对他努力调整近代中国的看法有所了解,但更多的是他的文学成就被广泛认可。
曾国藩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认为读书是修养心灵的最佳途径,从而推行了“求学读书”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思想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发展的基石。
曾国藩一辈子热衷于文学,更是擅长文言文。
他认为,学习文言文是精通文学、洞悉古人思想的有力保证,所以对文言文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视,他曾经提出了“读文言文乃明其要义,可以称识”的论断,鼓励人们要多多学习文言文。
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曾国藩提出了“字要认,句要详,义要明”的观点,他坚持以“读书慢而深”的方法学习文言文,严格地要求自己,千万不可因为解读困难而放任句子;他还建议,可以做一些把句式熟记下来,以便日后复习时可以更快地辨别。
此外,曾国藩还特别强调了“理论结合实践”,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言文的精髓,在他看来,理论学习是有必要的,但不能仅靠理论把文言文学好,还需要大量实践,这样才能加深理解,使文言文的学习更充实有效。
曾国藩的文学研究成就就在这里一一可见,他就古代文言文的研究,结合了他自身的丰富经验,给予了我们更多如何有效地掌握文言文的技巧和方法。
如今,他在教育史上终将留下自己的痕迹,其对文言文研究的巨大贡献也正在不断丰富着学者的知识储备。
今天,曾国藩的文学理念在人们的脑海中仍然耳熟能详,他为后人研究了一条完整的文言文之路。
作为一名学习文言文的爱好者,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也可以借鉴曾国藩的理念,努力做到“字要认,句要详,义要明”,认真地刻苦学习,让自己也能成为文言文领域的精英。
总之,曾国藩对文言文研究的贡献给了中国文学史上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的理念也鼓励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文言文的学习,从而探究古代文言文的精妙之处。
只要我们能真正借鉴曾国藩的理念,克服困难,勤奋学习,一定能够在文言文的研究上收获满满。
曾国藩勤能补拙的小故事曾国潘小时候并不像后来人们想象的那样聪明过人,他的天资其实并不高,反应也很迟钝,甚至可以说是个并不聪明的“笨孩子”。
但他却非常勤奋,读书很刻苦很用功。
嘉庆二十年(1815年),曾国藩还不满5岁的时候,他的祖父和父亲便开始教他认字。
6岁的时候,曾国藩进入家塾读书,起初拜陈雁门为启蒙老师,以《千字文》为课本。
后来,他又跟着父亲竹亭先生学八股文,读《四书》,诵《五经》。
竹亭先生对曾国藩期望很高,一直把他带在自己身边,无论是出门还是在家,从早到晚,只要有空闲时间,就给他讲书,耳提面命.如果他不懂就从头再讲,不厌其烦,颇有耐心。
那时候,一般书香人家和耕读人家的孩子取名,都是有名、有字、有别号的,像曾国藩,乳名叫宽一,最初的学名叫“子城”,字“伯涵”。
“城”与“成”同音,“子城”也就是望子成龙的意思。
后来,曾国藩考中进士之后,觉得“曾子城”这个名字太俗气,这才改名叫曾国藩,号“涤生”。
有一天晚上,曾国藩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反复朗读了好多遍,可还是没能背下来。
这时,天已经很黑了,家里的人全都进入了梦乡,只有曾国藩的房间里还亮着灯。
四周一片寂静,坐在灯下的曾国藩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这篇文章,朗朗的读书声在静夜里传出老远。
就在这时,有个小偷悄悄地潜入了曾家的院子。
小偷见房间里亮着灯,从里面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就没敢轻举妄动,而是悄悄地躲在屋檐下,想等读书人睡觉之后,再潜入屋里。
没想到,这个小偷等了半天,眼看着夜越来越深了,可那读书人却毫无睡意,一直坐在灯下翻来覆去地读着同一篇文章。
时间在一分一秒地流逝,夜越来越深了。
躲在屋檐下的小偷又冷又饿,两条长时间蜷缩着的腿也渐渐麻木了,可还是不见那个读书人去睡觉。
小偷恨得牙根痒痒的,可毕竟做贼心虚,没敢轻举妄动。
又等了好大一会儿,屋里的读书人还在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着同一篇文章,丝毫没有去睡觉的意思。
小偷实在是忍无可忍了,突然从墙根底下一窜而出,推开房门进入室内,指着正在读书的曾国藩,生气地说:“你真是一个又笨又蠢的家伙!一篇文章背了这么长时间,居然还没有背会,我的耳朵都被你磨出茧子了!你听着,看我这个大字不识一个的盗贼给你背一遍吧!”说完,小偷当着曾国藩的面,将那篇文章一字不漏地背诵了一遍,然后气得一跺脚,转身扬长而去。
曾国藩家训之治学方法1、史宜日日看,不可间断。
2、读经、史须通一书,再治他书,兼营并鹜,一无所得。
3、刚日读经,柔日读史。
4、曾国藩终身三课:茶余偶记、读史十叶、楷本日记。
5、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6、课程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一会,体验静极生阳来复之仁心。
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二十三史每日读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写日记须端楷。
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七、日知其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八、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之多寡、养气之盛否。
九、谨言刻刻留心。
十、养气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气藏丹田。
十一、保身谨遵大人手谕,节欲、节劳、节饮食。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7、读《通鉴》辅之以《读通鉴论》。
8、无论何书,总须从首至尾通看一遍,不然会对此书之大局精处茫然不知。
9、学诗宜读一家之专集。
10、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宜看二十页。
11、凡读书有难者,不必遽求甚解。
有一字不能记者,不必苦求强记,只须从容涵泳。
今日看几篇,明日看几篇,久久自然有益。
但于已阅过者,自作暗号,略批几字,否则历久忘其为已阅未阅矣。
12、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
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知。
13、看《汉书》有两种难处,必先通于小学。
训诂之书,而后能识其假借奇字;必先习于古文辞章之学,而后能读其奇篇奥句。
欲通小学,段氏《说文》、《经籍纂诂》、《读书杂志》;欲明古文,《文选》、《古文辞类纂》。
曾国藩读书方法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
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
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
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
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
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
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
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
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
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
“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
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
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