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夫之《蔓斋诗话》中的情景论
- 格式:pdf
- 大小:175.50 KB
- 文档页数:2
《天净沙·秋思》原文及赏析、翻译天净沙·秋思》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翻译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注释(1)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昏:傍晚。
(2)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3)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4)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5)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创作背景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充满悲恨的元曲——《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赏析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
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天净沙·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创作背作者:佚名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佚名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马致远此曲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色。
短短的二十八字中排列着十种意象,这些意象既是断肠人生活的真实环境,又是他内心沉重的忧伤悲凉的载体。
如果没有这些意象,这首曲也就不复存在了。
与意象的繁复性并存的是意象表意的单一性。
在同一作品之中,不同的意象的地位比较均衡,并无刻意突出的个体,其情感指向趋于一致,即众多的意象往往共同传达着作者的同一情感基调。
王夫之与《姜斋诗话》一、诗学理论建构的哲学基础王夫之《自题墓石》有一句话,很简明地概括了自己的一生:“抱刘越石之孤愤,而命无从致;希张横渠之正学,而力不能斥。
”前一句是说他有刘琨(越石)一样的抱负和命运,他生活在“天崩地裂”的时代,有抗清复明的志向,却无国可报,志无可伸,抱恨林泉以终;后一句是说他要承传张载(横渠)之正学,“上承孔孟之志,下救来兹之失”(《张子正蒙注序论》),沿着张载开辟的哲学道路前进。
的确,王夫之把张载的哲学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博大精深的船山哲学也成为他建构自己诗学思想的理论“基石”。
首先,在宇宙生成论上,他提出了“气”为万物之本的观点。
他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皆有其“本”,“物皆有本,事皆有始”,这个被称之为“本”或“始”的东西就是“气”。
“气”是一种物质性的存在,它是万事万物的本原,“緼絪太和,合于一气,而阴阳之体具于中矣”,“天地之化,人物之生,皆具阴阳二气”。
(《张子正蒙注》卷一)气有阴阳,阴阳摩荡,化生万物,它时聚时散,有升有降,流行于天地之间。
“天地间只是理与气”(《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四章》)“理”与“气”都是万事万物不可少的,“理”与“气”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呢?二程认为“有理则有气”(《二程集·粹言读四书大全说·天地篇》),“理”先于“气”而存在,这是一种客观唯心主义,继承张载思想的王夫之则认为:“气者理之依也”(《思问录·内篇》),“气”为体,“理”为用,“气”是“理”的载体,“理”是“气”的有序化(规律性),“气载理而理以秩叙乎气”(《读四书大全说·中庸第二十四章》),作为“气”之有序化的“理”,不仅指自然规律,也包括人类社会的道德准则:“凡言理有二:一则天地万物已然之条理,一则健顺五常,天以命人而人受为性之至理。
”(《读四书大全说·论语·泰伯》)前者指的是自然规律,后者指的是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等伦理规范。
《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天净沙·秋思》古诗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被赞为秋思之祖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全曲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构成了一种动人的艺术境界。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意象是指出现在诗歌之中的用以传达作者情感,寄寓作者思想的艺术形象。
中国古典诗歌往往具有使用意象繁复密集的特色。
中国古代不少诗人常常在诗中紧密地排列众多的意象来表情达意。
王夫之情景说阐释
《王夫之情》是美国著名诗人海伦·摩尔潘(Helen Hunt Jackson)创作的,这是一首描写印
第安男子克拉克(Klark)临死之前所感受到的非凡婚姻爱情的诗作。
这首诗告诉人们,
爱情是生命的源泉,也是婚姻的精髓。
故事发生在18 年前,一个叫克拉克(Klark)的印第安男子爱上了一位叫安娜(Anna)的女子,二人在森林里私奔结婚。
从此,克拉克与他的妻子安娜一直快乐着,他们生活在一起,由森林里的鸟儿当主唱来为他们伴唱;夜晚,轻快的歌声使他们的灵魂充满了欢乐。
但是,克拉克的健康越来越弱了,他被发现患上了一种不可治愈的病。
尽管他可能不会复原,但他依然表达了自己的爱情,他笑着对安娜说:“安娜,我比以前更爱你,你就是我
的所有。
”安娜也笑着对她的爱人说:“克拉克,我也爱你。
”克拉克死后,安娜仍然泪流满面,而她的爱也从此永久定格在森林中,永不会忘记。
《王夫之情》赋予了普通的爱情情节非凡的哲学性和感性意义,它向人们提出一个坚定的
告示:真爱可以超越一切困难、跨越无尽的坎坷和苦难,去到一个崇高、永恒的境地。
这
首诗作朴实、抒情、感人,它恰如克拉克与安娜耳边送给大家最珍贵的礼物:永恒、纯真、爱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原文及翻译赏析【原文】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注释】⑴天净沙:曲牌名。
⑵枯藤:枯萎的枝蔓。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昏:傍晚。
⑶人家:农家。
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⑷古道:古老荒凉的道路。
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
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⑸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处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
天涯:远离家乡的地方。
【翻译】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
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我前行。
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赏析】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
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于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
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
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
清王夫之《萱斋诗话》曰:“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
神于诗者,妙合无垠。
”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马致远这首小令,前四句皆写景色,这些景语都是情语,“枯”“老”“昏”“瘦”等字眼使浓郁的秋色之中蕴含着无限凄凉悲苦的情调。
而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作为曲眼更具有画龙点睛之妙,使前四句所描之景成为人活动的环境,作为天涯断肠人内心悲凉情感的触发物。
曲上的景物既是马致远旅途中之所见,乃眼中物。
但同时又是其情感载体,乃心中物。
第32卷第7期 2011年7月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ol-32 No.7
Jll1.2Oll
王夫之《蔓斋诗话》中的情景论 熊浚 (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学工部,湖北恩施445000) 摘要:诗话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而情景论又是中国古典美学、诗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明 末清初的王夫之在前人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将“以意为主”这个范畴扩大化,又进一步深化了前人提出的“情景论” 观点,并将情景论推向了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的最高峰,标志着中国古典美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关键词:王夫之;(《薹斋诗话》;“以意为主”;情景论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219(2011)07—0031--02
诗话之风始于宋代的欧阳修。作为中国古代独特的论诗 文体,诗话又有狭义和广义之说。狭义即是诗歌的话本,如 诗话的开山之作—— 六一诗话)),但这只是纯粹关于诗歌 的故事,随笔体。随着朝代的更替,诗话到明清两代,就发 展成为一种评论诗歌、诗人、诗派的文体,即广义的诗话。 流传至今的诗话有 四溟诗话 随园诗话 沧浪诗话趴 墓斋诗话>溥,其中最耐人寻味的诗话莫过于王船山白g<<盏 斋诗话 。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理论家,同时又是一 位以学识渊博、著作等身而著称于世的大学者。他在晚年不 问时事,回到家乡潜心治学,撰写了多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提出了很多重要的诗歌理论,可以说是上集古典诗论之大 成,下开静庵诗论之先河,是古典诗论过渡到现代诗论的桥 梁式人物。 一 “以意为主”的扩大化 (一)“以意为主”的源起 在中国古代诗学中,“意”无处不在,从 周易 “书不 尽言,言不尽意”,圣人便“立象以尽意”,到后来的庄子的 “得意忘言”,再到后来的“以意自得”、“借杯浇臆”等等, 这些都是突出“意”的重要性。而且对“意”的研究也是自 古有之。“以意为主”作为一个名词的提出,早在南北朝时 期就出现了。晚唐杜牧在《答庄充书))中也提到“凡为文以 意为主,以气为辅……苟意不先立,止以文采、辞句、绕前 捧后……”【l 宋朝的陈师道在 后山诗话》中也提到“文以 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词为卫……”口 北宋的刘缴在 中山 诗话 中也提到“诗以意为主,文言词次之,或意深义高…… 收稿日期:2011一o4—2O 一 作者简介:熊浚(1986一),女,土家族,湖北建始人, 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诗学。 自可掩口,宁可效之邪?”嘲除此之外,吴可、谢榛、吴乔 等人,都对“以意为主”说进行了阐释和发挥。可以看出, “意”在古代诗论中的意思是统帅诗篇中所有字词旬及词采 典故的中心,它是蕴含子诗篇通体内部的思想内核,主宰着 整个诗篇的灵魂,而且“意”与诗人所寄寓的情感密不可分, 是诗人发自内心情感的寄托! (二)王夫之的“以意为主” 王夫之作为一代学术大家,他也针对“以意为主”提出 了自己的观点,“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 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 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 [31。
这段话的意思是认为写诗,要意起而始,意尽而止,必
须“止于一时一事”,当灵感如泉涌时,应该马上把他表现 出来,当灵感悄然消失的时候,也应该马上停止抒发感情, 否则就会是一篇空洞无味的作品。 这段话的提出较之前人,有了相当大的突破。上述的范 哗、杜牧、陈师道虽然在自己的诗文中都提出了“以意为主”, 但是他们所说的只是一个“意”与“辞”之间的关系,即情 感与词藻之间的关系,他们认识到了情感可以渲染出美丽的 词藻,但他们没有认识到情感也可以使诗文中所描画的客观 景物中,使景中生情,“寓意则灵”! 除了在 夕堂永日绪论>)内篇提出这种观点外,他在 外 编 唐诗评选 中也提出了相同的论断:“李杜则内极才 情,外周物理,言必有意,意必系衷;或雕或率……此谓大 家。”【3】‘‘既以命意成章,则求尽一物、一景、一情、一事 之旨,得尽而毕。”【3】这些都说明了“意”在诗文中的统帅 作用。 后人在品评王夫之时,说他是个矛盾体,因为他强调“以 意为主”,但他又强烈反对诗歌创作中的“以意为主”,并举 出例证:“全以声情生色。宋人论诗‘以意为主’,如此类似 31 用‘意’相标榜,则与村黄冠,盲女子所弹唱,亦何异哉?” 但以声光动人魂。若论其命意,亦何迥别?始知以意为 佳诗者,锋赵括之恃兵法,成擒必自矣。”【8 在这里,王夫 之提出的“意”貌似是相互矛盾的,其实不然,船山认为宋 人“以意为主”的“意”是意义的“义”,也就是某种道理。 对宋人而言,所谓“以意为主”实则“以理为主”,但王夫 之的“意”却是指情感方面的“义”,由此可以看出,王夫 之的“以意为主”主张的是一种感于兴、寓于象的形象思维! 这无疑是王夫之对前人“以意为主”思想的扩大化。 不仅如此,较之前人而言,船山先生的“以意为主”还 存在于韵律方面,他认为韵律不必合一,这样既不会破坏韵 律美,也不会妨碍诗人表达自己的情意,否则,则会变成“气 统神散,如断蛇剖瓜矣”。但是王夫之的“以意为主”也有 自己的局限性,离不开传统的封建卫道立场,具有较浓厚的 封建政治色彩。 二情景论的源起 中国古典诗学中,意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诗学研究课题, 而情和景又是构成意境的两大要素。至王夫之时,情景论得 到了一个质的飞越,形成了一套系统的理论见解。 “意象”一词最早要追溯到 周易》中最早提出了“观 物取象”,所谓的“象”是指客观事物在大脑中形成的主观 形象,随着主观上的认识逐渐深化,“象”的表现也逐渐变 的浅显易懂。到 诗经》时,出现了“赋、比、兴”,其中 “兴”即“兴象”,是指 诗经 中用来引发人类情感的物 象。而兴象的形成又融合了原始宗教、民间习俗等各方面的 要素。例如在 诗经》中有大量以鱼类为兴象的诗,都有一 个共同的特点,即所抒发的感情都与婚姻有关。这就不得不 提到原始人类对鱼类崇拜的习俗,原始人类很羡慕鱼的繁殖 能力,因此就常用鱼来代表婚姻之事。除鱼类之外,诗经中 还有以鸟类来抒发对父母兄妹的怀念惜别之情,以“薪”来 表示男女婚姻等等诗句。但是诗经中最有价值的却是少量作 品,如: 诗经・陈风・月出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 窈纠兮,劳心悄兮!”这短短几句话,却是最早期的情景交 融的代表作。 到汉代刘勰时,他提出“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 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而并驱矣。”(<<文心雕龙・神 思)))这是初步的情景观点。情、景作为一个观点才被人们 充分地认识到。唐代的王吕龄甚至提出情景必须各占一定的 比例,才能让诗文达到一个最好的效果。直正对情景论起到 一个突破性成就的还是王夫之。 三王夫之的情景论 王夫之的情景论是结合前代各朝诗论家的“诗话”在“以 意为主”的大前提下,提出的一整套自己系统的理论见解, 32 他的 蓝斋诗话))较之前人还提出了很多创新的观点,如: 在体式上,反对死守唐代以为固定的格律模式,主张“随意 为之”;在章法上,反对固守“起承转合”等僵死模式,主 张冲破樊篱,不爱固有框式的束缚;在韵律上,以自然妥贴 为本等等。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推王夫之的“情景论”观点。 王夫之认为“诗文俱有主宾”,“主”即是“意”,也就 是诗人的情感宣泄,而“宾”则是指除情之外的景,船山认 为情景皆重要,但景是为情服务的,而且景必须与情密切结 合,才能使诗传达出真正的情,才能够达到真正情景交融的 境界。王夫之在 堇斋诗话 中还反对意外设景,他认为即 使是再好的句子,一旦脱离诗文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情景 之说,最重要的是“身之所历,日之所见”这是船山认为的 “铁门限”,“极写大景,如‘阴晴壑殊’‘乾坤日夜浮’,亦 此不逾此限。”也就是说写景必须是亲眼所见,抒情必须是 心之所感,只有真情加实景,作出来的诗才是真正的好诗。 船山的观点与现代社会的艺术必须忠实反映作者的真切感 受的看法是一致的。除此之外,好诗还必须具备“以神理相 取,在远近之间”,写景要力求真切,抒情要力求深远,情 景必须意象投合,两者契合才最完备,典型的例子就是“青 青河畔草”与“绵绵思远道”,二者“相因依,相含吐”! “薹斋诗话》中关于情景论的最直接描述是“情景名 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中景, 景中情。景中情者,如‘长安一片月’,自然是孤栖忆远之 情;‘影静千官里’,自然是喜达行在之情。情之景成难曲写, 如‘诗成珠玉在挥毫’,写出才人翰墨淋漓,自心欣赏之景”。 这一大段话,也是王夫之对情景论的看法,他认为“妙合无 垠”是诗作情景交融的最高境界!除此之外,他还提出“不 能作景语,又何能作情语邪?古人绝句多景语,如‘高台多 悲风一胡蝶飞南园’‘池塘生春草’……皆是也,而情寓其 中矣。以写景之心理言情,则身心中独喻之微,轻安拈出”。 这些都是王船山对情景论提出的新的理论见解。 王夫之作为明末清初的一位重要的大学者,他无论是 “以意为主”还是“情景论”的延伸,都为后世的学者们提 供了宝贵的经验与财富,王夫之的“情景论”是以辩证思维 论为思维方法的,“情”与“景”的辩证统一标志着中国古 典美学和诗学情景论的最终完成。
参考文献: 【1】戴鸿森.蔷斋诗话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2】【唐】杜牧.答庄充书【A].肖古鹏.随唐五代文艺理论汇编评 注(下册)【z].天津:南开大学出版式社,2002. 【3】3【清】何文焕辑.历代诗话(上)【c】.北京:中华书局,2004. [4】王夫之.堇斋诗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杜,1981. 【5】王夫之.船山全书(第14册)【Z】.长沙:岳麓书社,1988. (责任编校: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