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2
《折线统计图》讲义一、折线统计图的定义与特点折线统计图是用一个单位长度表示一定的数量,根据数量的多少描出各点,然后把各点用线段顺次连接起来。
它不但可以表示出数量的多少,而且能够清楚地反映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与其他统计图相比,折线统计图具有独特的特点。
首先,它能清晰地展示数据的趋势,无论是上升、下降还是保持平稳,一目了然。
其次,对于数据的变化幅度,折线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呈现,让我们快速了解数据的波动情况。
再者,通过折线统计图,可以方便地比较不同时间段或不同数据组之间的变化趋势,有助于进行数据分析和预测。
二、折线统计图的构成要素1、标题标题通常简明扼要地概括了统计图所展示的内容,让读者在第一时间了解统计图的主题。
2、横轴与纵轴横轴(水平轴)一般表示时间、类别等自变量,纵轴(垂直轴)则表示数量、频率等因变量。
轴上需要标明刻度和单位,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3、数据点数据点是根据实际数据在坐标系中描出的点,每个点代表了一个特定的数据值。
4、折线将相邻的数据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形成折线,反映数据的变化趋势。
三、折线统计图的绘制步骤1、确定统计目的和数据范围首先要明确我们想要展示什么样的数据,以及数据的时间范围或类别范围。
2、选择合适的刻度和单位根据数据的大小和变化范围,合理选择横轴和纵轴的刻度和单位,使数据能够在统计图中清晰地展示出来,同时避免刻度过于密集或稀疏。
3、描点根据数据在横轴和纵轴上对应的位置,准确地描出数据点。
4、连线用线段将相邻的数据点依次连接起来,注意折线要尽量平滑,能够反映数据的真实变化趋势。
5、标注标题和坐标轴信息在统计图的上方标注清晰的标题,同时在横轴和纵轴上标明名称、刻度和单位等信息,以便读者理解。
四、折线统计图的应用场景1、经济领域在分析股票价格走势、经济增长趋势等方面,折线统计图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的波动情况,帮助投资者和决策者做出合理的判断。
2、科学研究例如在气象学中,展示气温、降水量等随时间的变化;在生物学中,呈现某种生物的数量增长或减少趋势。
折线统计图教案优秀12篇折线统计图教案篇一一、说教材《折线统计图》这一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内容,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结果的基础上,又一次认识一种新的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学生的统计知识在这一课后将再一次得到发展。
而本节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基于以上认识,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于以下几点:二、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并知道其特点。
2、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同时能够依据数据变化的特征进行合理的推测。
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探索折线统计图特点与作用的过程,感受从"具体"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价值观:通过对数据的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本课的教学重点设计为:认识折线统计图并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的特点教学的难点则放在:能够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
教学关键: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三、说教学理念本节课,我确立了"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设计理念。
基于这一理念,本节我精心选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使统计知识与生活建立了紧密的联系。
提供富有现实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分析数据、解读数据的过程中,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发现数学知识,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本节课的教学以自主探究为主线,我主要采用了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小组合作、组织交流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
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教学时,我通过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使学生体会到观察、概括、想象、迁移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
课题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让学生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使学生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教学难点: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课前准备:小黑板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谈话:夏天快要到了,你能说说天气情况怎样?
追问:你觉得早晨的气温怎样?到了中午呢?
出示p94页的统计表,提问,你能当回气象播报员,说说这一天的气温情况吗?说清楚表中的温度分别是在什么时刻测量的,各是多少摄氏度?
揭示:这天的气温情况还可以用折线统计图来表示。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折线统计图。
二.认识折线统计图
1.初步认识
出示折线统计图,
提问:你能看懂这张图上所表示的数据吗?
谁能指着图说说各时刻的气温分别是多少摄氏度?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深入观察折线统计图
出示教材中的三个问题,
要求学生边看图边逐一思考这三个问题,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说明理由。
通过交流明确:
每隔几个小时测量一次气温是从横栏上相邻两个时刻都相差2小时知道的。
折线上最高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高,折线上最低的点所表示的气温最低。
随着时间的推移,折线由下往上说明气温上升,反之说明气温下降。
某段折线越陡,说明这个时间段的气温变化得越快。
3.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刚才我们从折线统计图上发现很多的信息。
现在将折线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表相比较,你觉得哪个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1.刚才我们认识了折线统计图,现在你想不想也来动手完成一个折线统计图?当一回小小设计师。
2.(观察思考:根据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时需要哪几个步骤?)表中列举了哪些数据?想一想这些数据怎样在统计表中表示出来。
(先描点,再连线,还要在点的旁边注上数据)
3.尝试完成统计图。
4.重点交流:怎样确定表示相关数据的点的位置?连线要注意什么?数据是否注明,制表日期是否填好。
5.小组交流: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四.巩固练习
1.想想做做第一题
先自主阅读统计图,再要求在小组内交流从图上看出了什么?
怎样变化,原因是什么?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阅读统计表,并完成统计图,
交流时,先要求说说是怎样在统计图上表示相关数据的,再要求说说从统计图知道了什么。
自主阅读你知道吗?
五.全课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