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以元曲《单刀会》为例
- 格式:docx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6
1引言古装剧的叙事背景为中国古代(包括架空历史),剧中人物均着古代服饰,按照古人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进行表演。
近年来,走出国门的古装剧数量和质量总体上都呈上升趋势,但国产剧的海外粉丝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
因此从文化影响力的角度看,国产古装剧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优秀的国产古装剧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同时能够展现我国日益增强的文化软实力,因此推动古装剧“走出去”是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一个重要方面。
翻译是两种文化交流的桥梁,译者则承担着推动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历史使命。
为了开拓古装剧的欧美市场,剧名作为一部剧的名片,其英译问题是制片方必须重视的问题。
鉴于古装剧剧名翻译归根结底是为了扩大受众、进入欧美市场,本文选取翻译目的论来指导古装剧剧名的英译,并结合一些成功的英文译名实例,尝试提出古装剧剧名英译的可行方法。
2翻译目的论及其对古装剧剧名英译的启示德国译论家费米尔认为翻译研究仅仅靠语言学是行不通的,翻译是一种行为,任何行为都具有一定的目的。
费米尔在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并创立了翻译目的论,他指出,“每个文本的产生都带有既定的目的,也应该服务于这个目的。
因此翻译应当遵循以下原则:翻译出的译文应当能在它服务的语境中发挥出功能,还应当符合目标语读者的期待和需要。
”(Nord,2001)。
翻译目的论提出译者应当根据译文的目的结合译文接收者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等进行翻译(范祥涛、刘全福,2002)。
目的论包含三个原则: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其中目的原则是首要原则。
根据目的原则,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预期目的决定了翻译所要采取的方法和策略。
在古装剧剧名的英译过程中,推动古装剧海外传播这一目的始终贯穿其中,因此译者不妨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原则来为古装剧剧名英译提供指导。
国产古装剧剧名具有自身的特征和功能。
首先,剧名通常是由该剧的核心剧情收稿日期:2020-6-4目的论指导下的国产古装剧剧名英译方法□刘冉冉鲍志坤南京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目的论是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它强调翻译要以翻译目的为首要原则,即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
《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篇一一、引言《凤还巢》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其故事情节丰富、人物形象鲜明,富含深邃的文学艺术和民族情感。
其英译本的翻译,不仅要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情感表达,更要考虑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使得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到这部作品的魅力。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高质量实践。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Skopos Theory)认为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其目标导向是决定翻译过程和方法的主要因素。
翻译目的决定翻译策略和技巧的选择,以及翻译过程中对原文的理解和解读。
在《凤还巢》英译本的翻译过程中,目的论为译者提供了理论指导,使得译者能够根据翻译目的,灵活处理原文中的隐喻表达。
三、隐喻翻译的目的在《凤还巢》英译本的翻译中,隐喻翻译的目的在于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同时使外国读者能够理解并欣赏到中国古典戏曲的魅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译者需要深入理解原文的隐喻含义,同时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和技巧,将原文的隐喻表达转化为英语读者易于理解的形式。
四、《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实践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凤还巢》的故事背景,以便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内涵。
例如,对于“凤”这一象征性的隐喻表达,译者需要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以帮助读者理解。
2. 语义转换的技巧:针对不同的隐喻表达,译者需要运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和方法。
例如,对于一些形象生动的隐喻,可以采取直译加注的方式,保留原文的形象和意境;对于一些抽象的隐喻,可以通过意译的方式,将其转化为英语读者易于理解的表达。
3. 语境的把握: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把握语境,理解原文中的隐含意义。
通过分析上下文、人物关系等因素,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从而做出更恰当的翻译选择。
五、结论《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高质量实践,充分体现了目的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篇一一、引言《凤还巢》作为中国古典戏剧的代表作之一,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其文学作品的外译也受到了广泛关注。
其中,《凤还巢》的英译本更是成为研究中国文学外译的重要对象。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探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高质量表现。
二、目的论的概述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一环,它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目的、读者的需求以及文化背景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因此,目的论对于翻译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目的在《凤还巢》的英译过程中,隐喻的翻译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隐喻作为文学语言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隐喻含义,同时考虑到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以达到传达原文意境和情感的目的。
四、《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高质量表现1. 准确传达原文隐喻含义在《凤还巢》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通过准确理解原文的隐喻含义,采用多种翻译策略,如直译、意译、音译等,成功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境和情感。
例如,在处理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隐喻时,译者通过注解和解释的方式,使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寓意。
2. 考虑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充分考虑了英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
针对一些在中文中常见的隐喻表达,译者通过适当的调整和改写,使其更符合英语读者的表达习惯。
同时,对于一些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隐喻,译者通过注解和解释的方式,帮助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3. 保持整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在整部作品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保持了整体翻译风格的一致性。
在处理隐喻翻译时,译者注重与其他部分翻译的协调和衔接,使整部作品的风格和语气保持一致。
这有助于英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凤还巢》的文学价值。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内涵,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文化交流的深入,如何将元曲有效地翻译成外语,使其在国际上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认可,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的视角出发,对元曲的英译进行对比研究,以期为元曲的翻译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因此,本文将基于目的论的视角,探讨元曲英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效果的实现。
三、元曲英译的现状与问题目前,元曲的英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由于文化差异和语言障碍,元曲中的一些独特表达和深层次含义在英译过程中难以得到准确的传达;另一方面,不同的翻译策略和风格也会对翻译效果产生影响。
因此,本文将通过对比分析,探讨目的论视角下元曲英译的优化策略。
四、元曲英译的对比研究本文选取了几部具有代表性的元曲英译版本进行对比研究。
这些版本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和风格,体现了目的论在不同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通过对比分析这些版本的翻译效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目的论在元曲英译中的指导作用。
首先,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词汇和表达,不同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有的译者注重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韵味,尽可能地传达原作的文化内涵;而有的译者则更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易懂性,对原作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改写和重构。
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都体现了目的论的指导思想,即根据翻译的目的和受众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
其次,在句式和结构的处理上,不同译者也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有些译者尽量保持原作的句式结构,通过长句和复杂句式的运用来传达原作的意境;而有些译者则更倾向于采用简洁明了的句式结构,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思。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元曲的英译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旨在从目的论视角出发,对比分析不同英译版本的元曲翻译,探讨其翻译策略和效果。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翻译研究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和功能。
在元曲的英译中,翻译的目的可能是为了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或者是为了传承和保护元曲这一文化遗产。
因此,不同的翻译目的会决定不同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
三、元曲英译版本的对比分析(一)翻译策略的对比在元曲的英译中,不同的翻译者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
有些翻译者注重保留原作的意境和韵味,尽可能地再现元曲的文学性和艺术性;而有些翻译者则更注重传达原作的意义和信息,注重翻译的准确性和可读性。
这些不同的翻译策略导致了不同的翻译风格和效果。
(二)具体翻译例句的分析以元曲《西厢记》的英译为例,不同的翻译版本在处理文化特色词汇和句式时采用了不同的策略。
有些翻译者尽可能地保留了原作中的文化特色词汇,通过注解或者解释的方式让外国读者理解;而有些翻译者则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文化特色词汇转化为英文中常见的表达方式。
在句式的翻译上,有些版本保留了原作的句式结构,尽可能地还原了原作的意境和韵味;而有些版本则采用了更为简单的英文句式,以增强可读性。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英译效果评价(一)文化传播效果的评价从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元曲的英译有助于让外国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文学艺术。
不同翻译版本的元曲英译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呈现出不同的传播效果。
一些保留了原作意境和韵味的翻译版本更能体现元曲的艺术性和文学性,有助于让外国读者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古典文学;而一些简单明了、易于理解的翻译版本则更有助于外国读者快速了解中国文化。
(二)读者接受度的评价从读者接受度的角度来看,不同翻译版本的元曲英译也呈现出不同的效果。
《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篇一一、引言《凤还巢》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经典之作,其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早已跨越国界,为全球读者所喜爱。
而如何将这一具有浓厚文化背景的作品有效地翻译成英文,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内在意义,一直是翻译领域研究的重点。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探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高质量表现。
二、目的论的翻译理论目的论(Skopos Theory)是一种以翻译目的为导向的翻译理论,其核心观点是翻译过程中的目标语言文本的选择、结构及策略均应服务于翻译的目的。
在《凤还巢》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将这一理论作为指导,充分考虑目标读者的文化背景和阅读习惯,以达到最佳的翻译效果。
三、《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特点1. 文化元素的保留与解读: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保留了大量原作中的文化元素,并通过注解或背景介绍等方式,帮助目标读者理解和接受这些元素。
例如,对于“凤”这一具有浓厚中国文化色彩的意象,译者通过详细的解释,使读者理解其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隐喻的巧妙处理:对于原作中的隐喻表达,译者采用直译、意译、注释等多种方法进行翻译,以达到传达原作意图和保留文化内涵的目的。
例如,对于一些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和情节,译者通过描绘细节、渲染气氛等方法,使目标读者能够感受到原作的意境。
3. 流畅自然的表达:在保留原作文化元素和隐喻表达的同时,译者还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
他们通过调整句式结构、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等方式,使译文在形式上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从而提高了译文的可读性和可接受性。
四、《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启示从《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首先,译者应充分了解原作的文化背景和艺术特点,以便更好地传达原作的意图和情感。
其次,在翻译过程中,应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和方法,以实现最佳的语言转换效果。
最后,译者应注重翻译的流畅性和自然性,使译文在形式上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的英译对比研究》篇一一、引言元曲作为中国古典戏曲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元曲的英译与传播愈发受到学界的关注。
目的论视角下的元曲英译对比研究,旨在从翻译目的的角度出发,探讨不同翻译策略和方法的优劣,为元曲的跨文化传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原则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在元曲的英译过程中,译者需充分考虑原文与译文的文化差异、读者群体的特点以及传播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时,应遵循“信、达、雅”的原则,即忠实传达原作内容、表达流畅自然、语言优美典雅。
同时,还需注重文化的传达,使译文既能传达元曲的文学价值,又能符合西方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元曲英译现状及对比分析目前,元曲的英译版本繁多,不同译者在不同版本的翻译中采用了不同的策略和方法。
本文以《西厢记》和《牡丹亭》为例,对几个主要英译版本进行对比分析。
1. 《西厢记》英译对比《西厢记》作为元曲的代表作之一,其英译版本众多。
在目的论视角下,不同译者对人物形象的塑造、情节的改编以及文化元素的传达等方面存在差异。
例如,某些译本更注重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而另一些译本则更侧重于情节的紧凑和流畅。
这些差异反映了译者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策略,也影响了译文的质量和接受度。
2. 《牡丹亭》英译对比《牡丹亭》同样是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元曲作品。
在英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中爱情描写、哲学思考以及文化内涵的传达各有侧重。
有的译本更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呈现原作中的爱情纠葛;而有的译本则更注重文化内涵的传达,对原作中的典故、习俗等进行详细解释。
这些差异使得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在西方读者中产生了不同的反响。
四、目的论视角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在目的论视角下,翻译策略与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译文的质量和接受度。
针对元曲的英译,可采取以下策略与方法:1. 文化元素的传达:在翻译过程中,应注重原作中文化元素的传达,如典故、习俗等。
文化学研究目的论指导下的中国传统京剧剧目英译朱文君胡燕娜(浙江树人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00)摘要:随着文化全球化,我国与各个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京剧作为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一大代表,引起了海外人士的高度关注。
由#匕,京剧剧目的英译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分析了中国传统京剧剧目的特点,在目的论的指导下,对中国传统京剧剧目的翻译做了音译法、直译法、意译法、“音译+意译”法和约定俗成法五大方面的探讨。
关键词:目的论京剧剧目英译—、弓I言京剧,是中国四大国粹之一,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且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更是文化全球化,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士通过中国文化认识中国、爱上中国。
京剧也深受外国人士的喜爱。
从某种意义上说京剧剧目相当于英美电影的片名,精彩的片名汉译吸引着中国观众的眼球。
同样,精彩的京剧剧目英译也会吸引外国观众,并引起他们的观看欲望,使他们更好地认识京剧,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
因此,京剧剧目英译的重要地位毋庸置疑。
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和电视剧走出国门,其中不乏许多优秀的片名英译,例如,《少年的你》(BetterDays),《琅珈榜)(Nirvana in Fire)等。
京剧虽然已被大多数外国人士基本知晓,但它的外传播与剧目英译的研究并不多。
在知网CNKI 上检索“京剧对外传播”所得仅8条结果;检索“京剧剧目翻译”所得仅7条结果。
孙萍(2015)在《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中点明京剧优秀且普遍认可的译文的缺乏已是京剧对外传播的客观问题所在;于晓华(2018)在《探究构建京剧艺术对外传播的科学模式》中指出京剧文本的英译工作的增强,对建立科学的京剧对外传播模式有着重要作用;张琳琳(2015)在《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京剧剧目的英译——以杨贵妃和虞姬为例》中具体探究了剧目英译时所译英文的具体内涵与中文的具体内涵不符、不对等而对京剧产生误解;董单(2017)在《京剧剧名翻译及方法探究》中指出京剧剧目英译中存在的四类问题。
《从目的论看《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篇一一、引言《凤还巢》作为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作之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在国际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其英译本不仅承载着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也涉及了大量的隐喻翻译。
本文将从目的论的角度,对《凤还巢》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深入探讨,旨在分析其翻译策略及翻译质量,并为其在跨文化传播中的效果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二、目的论概述目的论是翻译理论中的一种重要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和交际性。
在目的论的框架下,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策略的选择。
本文将运用目的论的三个主要原则:目的原则、连贯性原则和忠实性原则,对《凤还巢》英译本中的隐喻翻译进行分析。
三、《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的特点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元素的翻译:由于《凤还巢》具有浓厚的中国文化特色,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对于文化元素的传达显得尤为重要。
英译本在处理这些文化元素时,采用了注解、释义等策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语义的准确传达: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语义内涵,英译本在翻译过程中力求准确传达原作的语义信息,使译文与原文在语义上保持一致。
3. 跨文化交际的效果:《凤还巢》作为一部中国古典戏曲,其英译本的目的是为了在国际上传播中国文化。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英译本注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使译文更加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
四、目的论下的《凤还巢》英译本隐喻翻译策略根据目的论的三个原则,本文认为在《凤还巢》英译本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主要包括:1. 目的原则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在目的原则的指导下,英译本根据不同的受众和传播目的,选择了合适的翻译策略。
例如,对于文化元素的翻译,采用了注解、释义等策略,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
2. 连贯性原则的应用:为了使译文在语言上更加流畅自然,英译本在处理隐喻时注重保持句子的连贯性。
通过合理的句式结构和逻辑关系,使译文更加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3. 忠实性原则的体现:在忠实性原则的指导下,英译本力求准确传达原作的语义信息。
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以元曲《单刀会》为例论文摘要:中国古典戏曲灿烂辉煌,让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是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本文作者在戏曲翻译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代戏剧翻译名家们在其翻译实践中无一例外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西方读者或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戏剧。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正好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不谋而合。
本文作者拟结合自身翻译元曲《单刀会》的经验,阐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在中国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单刀会;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目的论1.引言座落于天堂之地的苏州大学,于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大会,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典籍英译基地。
甲申年末,本文作者有幸参加汪榕培教授的典籍英译课程,并得以机会进行元曲《单刀会》、昆曲的翻译学习和实践。
虽只浅尝,但收获、感慨颇深。
历来我国的戏剧翻译一直处于“入超”的地位。
从莎士比亚到奥尼尔,汉译西方戏剧版本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我国优秀的古典戏剧的输出则远远不足,实在难以和文化大国的地位相称。
因此汪教授的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令人赞赏。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属于广义的戏剧范畴。
在中国,19世纪之前的繁多剧种都属于戏曲体系。
代写毕业论文《单刀会》是一出经典剧目,有其独特的情节设计和艺术风格。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过多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
那么如何能够使得西方的观众象中国的观众那样欣赏该剧,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一切取决于成功的翻译。
2. 戏剧翻译在中国戏剧的翻译有异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因为戏剧的译本必须考虑实际的演出。
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
最大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译本直接供读者阅读,而戏剧译本除供读者阅读之外,尚需供演员演出。
基于翻译“目的论”的中国古典戏曲英译—以元曲《单刀会》为例论文摘要:中国古典戏曲灿烂辉煌,让这一中国文化瑰宝走向世界发扬光大是翻译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本文作者在戏曲翻译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发现:当代戏剧翻译名家们在其翻译实践中无一例外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即如何让西方读者或观众更好地领略中国戏剧。
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正好与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不谋而合。
本文作者拟结合自身翻译元曲《单刀会》的经验,阐述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翻译目的论在中国典籍英译中的运用。
关键词:单刀会;中国古典戏剧;翻译目的论1.引言座落于天堂之地的苏州大学,于2003年成功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典籍英译大会,现已成为全国重要的典籍英译基地。
甲申年末,本文作者有幸参加汪榕培教授的典籍英译课程,并得以机会进行元曲《单刀会》、昆曲的翻译学习和实践。
虽只浅尝,但收获、感慨颇深。
历来我国的戏剧翻译一直处于“入超”的地位。
从莎士比亚到奥尼尔,汉译西方戏剧版本层出不穷。
相比之下,我国优秀的古典戏剧的输出则远远不足,实在难以和文化大国的地位相称。
因此汪教授的工作有着非凡的意义,这种勇于开拓的精神令人赞赏。
戏曲是一门古老的舞台艺术,属于广义的戏剧范畴。
在中国,19世纪之前的繁多剧种都属于戏曲体系。
代写毕业论文《单刀会》是一出经典剧目,有其独特的情节设计和艺术风格。
《单刀会》不像关汉卿其它杂剧那样过多注重情节的曲折多变,追求波澜起伏、跌宕生姿,而是注重抒情写意,在烘托渲染、铺垫蓄势中展现人物性格,抒发了一种强悍豪迈的激情。
那么如何能够使得西方的观众象中国的观众那样欣赏该剧,去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就一切取决于成功的翻译。
2. 戏剧翻译在中国戏剧的翻译有异于其他文体的翻译,因为戏剧的译本必须考虑实际的演出。
剧本是戏剧翻译的主体,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融合了小说、诗歌、散文,评论等文体特点。
最大最直观的区别在于:小说、诗歌和散文的译本直接供读者阅读,而戏剧译本除供读者阅读之外,尚需供演员演出。
也就是说剧本要面对的有观众,甚至听众,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只需要面对读者。
这就要求对白的用词通俗易懂,风格偏向口语化,且句子结构不宜太复杂。
余光中,著名诗人、文学翻译家,他的戏剧翻译理论言之切切:读者读不懂一段诗、一段散文或一段小说,可以厌倦沉思或者再读一遍。
观众(其实是听众)听不懂一段台词,却不能请演员再说一次。
在一切的文体之中,戏剧当然是最近口语的。
所以剧本的译文,正如其原文,必须入耳便懂。
因此,比起其他文体来,更应贴切“目标语言”的习惯,最忌生硬不化的直译。
在翻译《单刀会》的剧本时,译者就应该充分考虑英译本的可操作性,让听众,观众完全走进戏里,沉浸在剧本的情节中去,领略英雄的豪迈气概,和戏中人同乐同悲。
小说中的对话,读者大可多看上几遍,从容地去体会,但是剧本的对话稍纵即逝,没有第二次机会。
拉迪根就说过:“小说家可以一连几页不理读者;戏剧家绝对不敢有一分钟丢下观众。
”戏剧作家尚且如此殷勤地照顾观众,那么剧本的译者就更没有理由不考虑观众的感受。
不称职的译文,如果所译的是小说,读者寻思一下或者再看一段弄个明白,问题不大。
但若所译是剧本,而其关键又在对话,那可真是要观众受罪了,还要连累演员和编剧。
这个责任可就大了。
正如余光中所说,“如果那作家偏偏是锦心绣口的王尔德呢,生气之余,真不敢想象他会说出什么语惊四座的缺德话来。
我译王尔德的喜剧《不可儿戏》,不但是为中国的读者,更是为中国的观众和演员。
所以译者的理想是:读者顺眼、观众入耳、演员上口。
为了对得起唯美主义的才子。
”他又说道,“译诗的读者,举例说吧,本身就可能是位准诗人,或者是位小小学者,对于曲折的句式、复杂的文体,不妨从容解析。
药学论文发表可是在台下看《不可儿戏》的,却是大众,至少也是小众了,为了对得起济济一堂匆匆两三小时的千万观众,我的译文必须调整到适度去满足他们。
”毕竟,戏曲爱好者不同于文学专业的,他们阅读欣赏别国的文化特色,从中获得愉悦,译文如果过于晦涩或者注释过多,恐怕就无法获得他们的认同,从而失去这部分读者群。
观众与读者有所不同,他们的层面更广泛,更复杂。
他们花钱进戏院看戏不是为了被教育,而是寻求娱乐,获得美的享受,他们最起码要知道舞台上在发生着什么事。
那么译者在翻译中所要考虑的已经不再是语言层次的问题,还有市场,即如何迎合目标读者群的喜好和要求。
许渊冲教授的中国戏曲经典《西厢记》英译本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目的语读者的欣赏要求,大胆地摆脱了戏曲语言结构的影响。
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戏曲的抒情部分采用了词体的形式,叙事部分采用了散文体的形式。
在语言处理上,主要以直译为主,辅以意译。
英译本散文体的内容力争做到了基本内容、形式与原文保持一致。
在人物的描述方面,为了准确体现原作的生动性,译者绞尽脑汁,借助于英文的各种描述性语法来取代原文中过于冗长的并列句、复合句,生动地体现了原作的可读性。
他的《西厢记》英译本受到了西方读者和观众的广泛好评。
英若诚认为:有些翻译者虽然很有学问,但是他翻译的东西不适合演出,这个是没办法的。
英若诚本人知识渊博,除了在戏剧表演和戏剧交流上的伟大成就,他在戏剧翻译领域也取得了无可替代的成就。
2000年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了他翻译的8部戏。
他曾说过,戏剧语言要求铿锵有力,切忌拖泥带水,翻译过来的戏,要找到真正的口语化的本子十分困难。
因此在他翻译的作品里,通篇是上口的舞台口语,带给观众的是交流的愉悦。
这是英若诚为戏剧翻译做出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3. 翻译目的论由诸多名家的观点,不由得要谈一谈翻译目的论。
翻译目的论(Skopos theory)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德国。
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在她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一书中提出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特殊目的”作为翻译批评的新模式。
接着功能学派翻译学学者汉斯·威密尔(Hans Vermeer)发展了这种翻译理论模式,他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换,还是一种在特定环境下的有目的有意图的人类行为。
他用Skopos(来源于希腊语,环保论文表示目的之意)一词来形容翻译行为的目的。
1984年Reiss 和Vermeer在其著作中提出翻译目的论的基本规则:1)译语文本取决于译者的目的;2)译语文本是在译语和译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而源语文本是在源语和源语文化中的信息提供者;3)译语文本不是全都能还原成源语文本;4)译语文本内部必须连贯;5)译语文本必须和源语文本相关(Jeremy Munday,2001:P178)。
以上五条规则其重要性是递减的,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
由此看来在翻译目的论中的理论框架中,目的原则是最重要的。
正如前文所示,译者最看重的是目的观众的反映,他们的要求是第一位的。
译语文本并不取决于源语文本,而是取决于译者的目的。
而且由于原文与译文文本分别是在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中起提供信息作用,它们提供的信息就不可能完全对等,这样就造成了译语文本的不可逆性。
如果请哪位没有看过关汉卿《单刀会》的译者将英译本回译成汉语时,恐怕很难做到和原文一致。
在翻译目的论看来,决定译者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译本的读者,也即译者心目中的面向对象,他们有特定的文化背景、阅读期待和交流需要。
《单刀会》的英译本要面对的是西方读者或观众。
译者需要的是将本国的文化介绍出去,让他们了解中国文化。
每一个译本都有预期的读者,因此翻译行为是为实现一个特定的目的,在目的语环境中,产生一个面向在目的语环境中的目的读者的文本(Christiane Nord,2001:P79)。
对于源语文本,翻译目的论认为源语文本并非处于权威的中心地位,而是具有无限可能性的开放实体,只是信息的提供者是译者所使用的多种信息源中的一个,译者之所以选择某些信息是因为他认为这些信息能够在目标文化中满足某种目的。
4.结束语翻译目的论把译者从源语的奴役中解放了出来,使译者可以从他(她)翻译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
以译者目的为中心的翻译,其创造性显而易见。
如此,译者的贡献才能得到充分重视,才能提供给读者丰富多彩的译文版本,帮助读者从多角度去审视原作文本,翻译研究的视野也就更广阔了。
正如翻译理论家周兆祥在其《翻译与人生》一书中所言,“翻译不再是为翻译而翻译,翻译的目标在于达到预定的效果,通常是受众要求的效果,或是译者判断译文使用者收到最佳的效果。
”(周兆祥2002:P45)戏曲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深受大众所喜闻乐见的艺术门类,电子政务论文译者是戏曲跨文化交流得以成功实现的关键。
译者从目的的新视角来阐释翻译活动,其创造性显而易见。
通过多样化的翻译手段,有利于译者发挥创造力,做到目标精确,有的放矢。
方能向世界打开我们璀璨的戏曲艺术宝库,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注:①汪榕培教授,原大连外国语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典籍翻译专家,苏州大学客座教授,开设研究生典籍英译课程。
②《单刀会》第一折写鲁肃定计索还荆州,请来乔公商议。
第二折写鲁肃拜访司马徽,继续商议索取荆州,再次受到反对。
第三折写关羽毅然接受鲁肃邀请,决定单刀赴会。
第四折写关羽在单刀会上的斗争,是全剧高潮。
③英若诚,著名戏剧翻译家,中国戏剧家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外国戏剧》编委。
新中国诞生后,英若诚考入北京人艺任演员,先后在《龙须沟》、《雷雨》、《明朗的天》、《悭吝人》、《茶馆》等剧中扮演重要角色,1986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
他的英语地道、流利,甚至对英语中的美国音、澳洲音、黑人音,以及许多地方俚语都能了如指掌。
参考文献1. Christiane Nord. 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 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2. Jeremy Munday. 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 [M] London: Routledge, 20013. 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 Constructing Cultures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4. 杨宪益,戴乃迭, 关汉卿杂剧选[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5. 罗新璋, 翻译论集[C]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6. 周兆祥, 翻译与人生[M]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