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职业模块 工科类)第2课《我为什么而活着》word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27.00 KB
- 文档页数:3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理解作者对人生所持的态度和看法。
2.揣摩本文准确而生动的语言,理解含义丰富的句子。
3.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品位,增强阅读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2.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教学方法:1.朗读法;2.研讨点拨法;3.问答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人活着是为了什么目的?这个问题既是人类长期思考的问题,也是每一个人存在于世不能回避的问题。
英国作家罗素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读一读这篇文章,看看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教学新课:1.走近作者: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还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他的一生就像一部丰富多彩的长篇巨著,蕴含着丰富的思想矿藏。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他的散文《我为什么而活着》,看看这部巨著中作者的思想火花。
2.学生自读课文,圈点生字词。
3.请学生复述课文。
4.学生齐读课文。
5.研读与赏析:本文思路清晰,行文流畅,且富有力度和美感。
作者对三个理由的叙述不是并列展开的,而是逐层深入,环环相扣的。
请思考作者对这三个理由的叙述是怎样一层深入的?三个理由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为什么前两个理由不能合到第三个理由中?为什么罗素在文章开头不直接点明自己的活法?请学生讨论后回答。
6.学生再读课文。
体会文章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可让学生找出一些例子并加以评说。
7.学生质疑并讨论。
8.教师小结:对于“人为什么活着”的问题,答案可能因人而异,但作者用富有哲理的文字给予了回答。
作者把苦难看成通向真理和幸福的必经之路,只要坚持不懈才能找到通向幸福和真理的道路。
作者用坦诚的态度表明自己内心的爱和追求以及对人类的深深的爱感召着读者,撞击着读者的灵魂。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案标题: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目标:1.了解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探讨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3.引导学生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2.激发学生对自己为什么而活着的思考。
教学准备:1.视频素材:《生命的意义》;2.图片素材:人生道路、追求自己的梦想等;3.讨论问题: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5分钟)1.播放视频素材《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Step 2: 探讨(20分钟)1.以小组形式讨论问题:你认为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可以列举一些例子。
2.展示学生提出的例子,引导学生一起思考每个例子背后的意义和价值。
Step 3: 分享(15分钟)1.请学生代表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补充。
2.通过分享,让学生了解到人活着的目的和意义是个体差异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
Step 4: 思考(15分钟)1.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你为什么而活着?你的生命有什么意义和价值?2.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结果,可以用文字、图片、音乐等形式。
Step 5: 总结(5分钟)1.请几名学生分享自己的思考结果,引导其他学生思考和补充。
2.总结本课学习的内容,强调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价值,每个人都可以为世界做出不同的贡献。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关注并实践自己的梦想和目标,通过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2.组织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3.邀请相关人士来校园开展讲座,让学生从他们的经历中汲取启示,思考自己为什么而活着。
评价与反馈:1.通过学生的讨论和思考,评价他们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和思考的深度;2.针对学生的不同表达形式,给予积极的反馈和建议,鼓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一、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2、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重难点1、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揣摩语言,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生命的精彩在于人生没有唯一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来度过这一生。
上一节课严文井向我们阐述了永久的生命,那么今天让我们倾听另一位大师关于生存意义的思考,看看能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
这篇文章就是:我为什么而活着2、作者简介罗素(1872--1970),英国著名哲学家、数学家。
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学家”,1950年获诺贝尔文学奖,95岁高龄完成了《罗素自传》的写作。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3、朗读课文老师领读,学生评议。
4、课文解读(1)作者为什么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2)作者为什么会为爱情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而活呢?(3)作者的这三种情感,哪一种是令他无能为力并且深受其害的?5、观看组图,交流感想说的很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我们生活在和平盛世,可是在世界的某些角落依然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我们可以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他们,让自己生命的价值,存在的意义体现出来。
四、作业布置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配套练习的基础部分可以做一做了,下一节课我们再进行句子主旨的解析。
五、板书设计我?而活着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总—分---总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流程:一、导入新课人生之于宇宙,是何其短暂的一瞬;人生之于岁月,是一个何其匆匆的过客。
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桃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这是一个拷问过无数智者心灵的命题。
同学们有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呢?在上这篇课文之前,请大家闭上你的眼睛,想想苍茫浩瀚的宇宙,想想这十七八年流逝的青春,用心思考一下,你为什么而活着?(学生闭目沉思2分钟)二、推进新课师:哪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是为什么而活着的?生: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从小到大,我的父母含辛茹苦照顾我的学习和生活。
与我的幸福相比,他们是那样的辛劳,是那样的伟大。
所以我为了我的父母而活着,以后我会更加努力,回报我的父母。
师:你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去思考了这个问题,具有很现实的意义。
你的生命承担了一分责任,同时你又是幸福的。
生:我为了自己而活着。
师:为自己而活着的人,其人生并不一定都有崇高的价值和意义。
你能再进一步说说“为了自己”的含义吗?生:为了自己的幸福快乐、生活的目标——就是我的理想……师: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生活的人才是真正的幸福。
我想你的理想一定也是高远的。
生:我的父母都是农民。
每年水稻都会面临许多病虫害,让他们在田间劳作辛苦备尝。
如果有一种技术让水稻不再有病虫害,那是一件多么好的事情啊!我的理想并不一定能实现,但是无论它能否实现,我都会尽力地去做。
师:孟子曾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学习导航【学习目标】1、能联系上下文对文中关键概念进行阐发。
2、了解文章的结构,揣摩文章的语言。
3、能理解文章表达的人生追求。
【学法建议】1、思路清晰,文意畅达,阅读时注意探讨文中充满人生激情的句子。
2、通过对文章的学习,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并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发。
【课前预习】1、作者简介伯特兰·罗素(1872—1970),出生于英国,2岁丧母,4岁丧父,由他曾出任过两次英国首相的祖父把他抚养成人。
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
2、资料链接(1)背景知识罗素曾经直接参与救弱扶困,但往往失败,这就使他更加痛苦。
他曾受迫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
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阿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
终其一生,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专制,追求和平。
可以说,罗素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关怀意识的人道主义者、和平主义者,他的胸怀充满正义、良知、睿智、温情。
(2)名句分享充满着欢乐与斗争精神的人们,永远带着欢乐,欢迎雷霆与阳光。
——赫胥黎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朗费罗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人的一生可能燃烧也可能腐朽,我不能腐朽,我愿意燃烧起来。
——奥斯特洛夫斯基人生重要的在于确立一个伟大的目标,并决心实现它。
——歌德生活只有在平淡无味的人看来才是空虚而平淡无味的。
——车尔尼雪夫斯基3、预习思考(1)预设问题①作者是“为什么而活着”的?②文章开头就说:“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纯洁但无比强烈的激情支配着我的一生。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筛选信息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感情。品味文章的结构及语言。 2、过程与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使学生对自身的学习、生活有所思考并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观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2、教学难点 本课型必须突出学生的活动,但怎样看待作者的这些观点,必须给予有力的引导,让他们正确认知自己为何而生的问题。 教学方法: 学生诵读发现,以探究学习为主。 课时安排:1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疏通字词,做到熟读成诵。 老师:准备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语设计 帕斯卡尔说过:人是能思考的苇草。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看到司马迁的内心挣扎,聆听屈原的泽畔行吟,深味莎士比亚的灵魂拷问。古今中外不乏伟大的思想者,今天让我们走近伟大的思想家罗素,聆听他的真情告白——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朗读课文,理清结构。 (1)我为什么而活着? 三、品读佳句 含英咀华,你一定收获很多,请与大家分享。 四、质疑讨论,分析课文 1、作者为什么渴望爱情?请筛选信息。 2、作者寻求哪些知识?请学生板演,并试图让他展现做题思路。 3、作者寻求到知识了吗?请介绍罗素在知识上的成就,师补充。 五、反馈矫正 4、作者所说的苦难内涵有哪些?你还有补充吗?请用你直接或间接的经验解读。 5、他面对苦难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师频示补充。 保卫和平的战士 1954年12月,因美国试验了第一颗氢弹,罗素在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人类面临的危险》讲话。 1955年,他发起了有名的诺贝尔奖获得者罗素——爱因斯坦签名运动,并筹备了世界各国科学家讨论废除核武器问题的会议。 1958年,他组织了核裁军运动。 1961年,为反对美国政府发展核武器,89岁的罗素偕夫人到英国国防部门静坐示威,结果被判处两个月的监禁。 1964年,他卖掉古书,创立“罗素和平基金会”。 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罗素提出强烈抗议。 他作为一名国际和平战士,成了西方许多国家左派学生和群众中的一面旗帜。 六、巩固迁移 1、沐浴思想的圣辉,你一定有很多感触,请用200字左右写下来。 2、学生展示交流,师适时点评。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阅读收集相关爱情和知识的名言警句。
《我为什么而活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把握文章的结构,体会罗素随笔简洁而又富有哲理的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读写结合的方法对人生价值的问题进行探究,提高学生的思考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了解罗素的生平及其积极崇高的人生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把握作者的人生观,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这个命题产生自己的思考。 教学难点: 在阅读中品味本文语言所具有的感召力、感染力以及它所带有的理性色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力克胡哲的演讲精彩片段,请学生思考: 力克胡哲的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我们降临到这个世界,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究竟是为了什么呢?在这短暂的一生里,我们又将做些什么呢?我为什么而活着? 二、展开新课: 1、请同学们讨论,谈谈自己为了什么而活?(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小结鼓励引出英国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罗素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板书:我为什么而活着) 3、简介作者罗素 罗素(182,英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文化巨人,在哲学、数学、政治、教育、伦理、文学、宗教等科学领域都有很大的建树。他一生写过70多本专著,给人类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被视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著名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 提问: (1)这位同学详细介绍了罗素的一些资料,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是从哪个方面向我们展开介绍的呢?(成就方面。) (2)他一生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因为他的一生是不息求索、追求知识的结果。除了知识成就方面,还有没有同学找到其他方面的资料呢?(学生默然) 我这里也整理了一份罗素的资料,读给大家听听,希望大家在听的时候,思考一下我是从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师读罗素的资料)请问我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罗素的? (三个方面,先介绍了罗素的爱情,再介绍了罗素的知识和成就、最后介绍了罗素追求和平反对战争。)
《我为什么而活着》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感情,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2、树立学生“为什么而活着”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教学重、难点
总体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三、教学方法:研讨法
四、教学工具:多媒体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听《中央十套》电视散文《对我们的人生负责》,谈谈我们该怎么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二、走近罗素
伯特兰•罗素(1872—1970)系英国现当代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社会活动家和
政论家。由于政治原因,曾两次被监禁。他是一个极富鼓动天才的辩论家,一个文理兼通的
勤勉的科普工作者,曾任北京大学客座教授。他为他所信仰的自由事业而孜孜以求,义无反
顾。因他“为思想的自由和人道主义的理想而写作”,于1950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我为什
么而活着》一文是他为晚年自传所作的前言,以其饱含情愫的如椽巨笔精要地概述了支配他
一生的三种强烈的感情.
三、品味罗素
对比上一版本教材中的《我为何而生》,谈谈自己对翻译不同的感受
四、聆听罗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