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感染性疾病
- 格式:doc
- 大小:62.50 KB
- 文档页数:4
脊柱关节炎怎么治好?脊柱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主要是指患者的关节部位由于炎症影响出现病变,使患者遭受比较大的痛苦,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学习。
因此如何有效治疗脊柱关节炎是病人以及病人家属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提高,针对脊柱关节炎的治疗措施也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针对脊柱关节炎的病理机制和治疗措施,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什么是脊柱关节炎?(一)脊柱关节炎的概述脊柱关节炎属于慢性炎症性风湿性疾病,在临床医学中也被称为“脊柱关节病”和“血清阴性脊柱关节病”。
脊柱关节炎包括强直性脊柱炎、银屑病关节炎、反应性关节炎、炎症性肠病性关节炎、未分化脊柱关节炎等,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运动功能具有非常巨大的损伤和影响。
通常脊柱关节炎的高发期是青年阶段和中年阶段,男性患者数量远高于女性患者,同时脊柱关节炎具有非常强的遗传易感性,研究人员发现,脊柱关节炎与人体的HLA-B27基因具有非常强的关联性,HLA-B27阳性的人容易得脊柱关节炎,但这个病并不是一个遗传病,它的发病与环境因素、肠道的炎症、肠道细菌等等都有关系。
患脊柱关节炎后会导致患者产生多种身体上的不舒服危害患者健康,因此脊柱关节炎需要及时治疗。
(二)脊柱关节炎的临床病症1.中轴受累脊柱关节炎最常见的临床病症是中轴受累,其中银屑病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是最容易出现中轴受累的两个疾病。
所谓中轴受累,是指患者的脊柱部位受到疾病侵犯,包括腰椎、胸椎、颈椎,还会出现骶髂关节病变,而且该病有自己的特征,一般是从下往上发展,腰椎先受累,进而由下向上出现胸椎颈椎的问题。
该病多为隐匿性起病,刚开始症状比较轻,很少急性起病,如果急性起病要与腰椎间盘突出、肌肉扭伤等进行鉴别。
脊柱关节炎早期出现下腰部疼痛,患者夜间睡眠时疼痛明显,影响翻身,甚至可以出现“半夜疼醒”情况,需要起床活动活动,疼痛减轻再次入睡,早上醒来仍感觉疼痛明显,早起活动后可以减轻;活动可减轻是我们这个病很重要的特点,患者久站、久坐不动时也会出现下腰痛,依然是活动后症状减轻;这种特点的下腰部疼痛也是我们区分腰肌劳损、腰椎间盘突出等的重要依据;除下腰痛以外,早起患者会觉得腰部僵硬,随着起床活动僵硬感减轻。
强直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主要侵犯脊柱,并累及骶髂关节和周围关节的慢性进行性炎性疾病。
本病又名Marie-strümpell病、Von Bechterew病、类风湿性脊柱炎、类风湿中心型等,现称AS。
由于本病也可侵犯外周关节,并在临床、放射线和病理表现方面与RA相似,故长时间以来一直被看成是类风湿关节炎的一种变异型,称为类风湿性脊柱炎。
鉴于AS患者不具有IgM类风湿因子(血清阴性)以及它在临床和病理表现方面与RA明显不同,1963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终于决定将两病分开,以“强直性脊柱炎”代替“类风湿性脊柱炎”。
症状体征1.临床概况25年前发现的HLA-B27与强直性脊柱炎和脊柱关节病之间的关系,拓宽了我们对这类疾病总的认识。
这类疾病以肌腱端炎、指/趾炎或少关节炎起病,部分病例可发展成骶髂关节炎和脊柱炎,伴有或不伴有急性前葡萄膜炎或皮肤黏膜损害等关节外表现。
肌腱起始端炎症(图1),发生在足(跖底筋膜炎和(或)跟骨骨膜炎及跟腱炎可引起足后跟疼痛)、胫骨结节和其他部位,而在临床往往缺少明显的炎性肠病、银屑病或肠道或泌尿生殖道的感染。
肌腱端部位受到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浸润,其附近的骨髓腔也出现水肿和受到浸润。
强直性脊柱炎的显著特点是,其中轴肌端炎和滑膜炎的高发生率,且最终导致骶髂关节和脊柱的纤维化和晚期的骨性强直。
虽然所有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骶髂关节受累,临床上真正出现脊柱完全融合者并不多见。
骶髂关节炎引起的炎性腰痛,呈隐匿性、很难定位,并感到臀部深处疼痛。
起病初,疼痛往往是单侧和间歇性的,几个月后逐渐变成双侧和持续性,并且下腰椎部位也出现疼痛。
典型的症状是固定某一姿势的时间较长或早晨醒来时症状加重(“晨僵”),而躯体活动或热水浴可改善症状。
肌腱端炎,是脊柱关节病的主要特征,炎症起源于受累关节的韧带或关节囊附着于骨的部位、关节韧带附近以及滑膜、软骨和软骨下骨。
强直性脊柱炎比较常见的并发症本文摘自:成都京研强直性脊柱炎研究所在日常生活中不少朋友肯定有这样的经历,长时间保持一种姿势,腰不能动了,或者有僵硬之类的症状,这些就是强直性脊柱炎的日常表现。
虽然强直性脊柱炎是一个很古老的疾病,已经流传至今,可是很对人对于它的了解就像一张白纸。
不乏有很多人还提出这样的疑问,强直性脊柱炎是什么病?在这里给大家了解相关知识,弥补大家的空白之处。
强直性脊柱炎多数隐匿发病,可迁延10~20 年, 少数为急性发作。
急性发作常伴有发热症状, 突然出现剧烈腰臀疼痛和下肢关节肿胀, 或发生眼炎。
但更多为慢性隐性发病, 往往特征不明显, 早期表现仅为后背疼痛、下腰部疼痛, 或出现单侧关节疼痛( 如单侧膝关节、踝关节等疼痛) 及单趾关节肿胀等, 容易被忽视, 早期误诊率较高。
强直性脊柱炎很多患者腰痛、关节痛时首先会到骨科或疼痛门诊就诊, 由于他们大多会继发骨质增生或椎间盘退变等, 医生往往以为找到了病根, 而忽视对骶髂关节的检查, 致使一些患者治疗走弯路, 轻病拖重, 甚至丧失了治疗时机。
需要提醒的是: 如发生腰骶、髋关节部位的持续或间歇性疼痛, 同时腰部有僵硬感( 以晨起最明显, 活动后可减轻) , 弯腰、下蹲受限, 或发生不明原因的单侧膝关节、足跟和跖趾等小关节肿痛时, 都应警惕是否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及早到医院风湿科排查。
强直性脊柱炎一般先侵犯骶髂关节, 然后沿脊柱逐渐向上发展,累及腰椎、胸椎、颈椎。
受累脊柱不仅出现腰背疼痛, 也可同时出现进行性关节及脊柱活动功能受限。
如病情进一步发展, 则可使椎间盘、关节突及椎间各韧带都会发生骨化。
强直性脊柱炎有较强的家族倾向, 家族中同患强直性脊柱炎者以父子、兄弟居多。
患者在恋爱结婚时应了解一下对方及其父母、兄弟姐妹有无患有脊柱关节病, 以避免夫妻双方均带有同一个病的易感基因而影响到下一代。
如果夫妻一方患有强直性脊柱炎, 且HLA- B27 为阳性, 所生孩子的患病几率约为10%。
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诊断与治疗研究摘要】目的:探究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治疗手段。
方法:回顾分析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实验室的情况,并用利福平进行治疗查看治疗结果。
结果:患者临床表现多为定时的高热、大汗以及腰背部疼痛等;影像学显示椎间隙的感染和邻近的椎体骨髓炎征象;实验室检查发现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增高。
给予利福平药物联合治疗后所有患者的腰背痛症状消失,血沉和C反应蛋白均降至正常。
结论:脊柱布氏杆菌感染后可以通过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以及影像学等特点进行综合的诊断,用利福平联合四环素联合治疗可以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关键词】脊柱;布氏杆菌;利福平【中图分类号】R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8-0061-02布氏杆菌是由于布鲁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多见于发展中国家[1]。
而由于该种菌群所引发的脊柱炎是一种比较少见的疾病,目前临床对于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尚未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我院近两年收治了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的患者,给予相关的诊断和治疗并收到一定的效果,现将资料汇报如下,望可以为后续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1.1 临床基础资料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脊柱布氏杆菌感染患者,男性患者45例,女性患者15例,年龄范围35~60岁。
病史1个月~1.2年。
所有患者均有与牛、羊接触史或者食用过未消毒处理或者生的羊肉史。
疾病发生部位:T11~12有15例,L1~2有7例,L2~3有13例,L3~4有10例,L4~5有15例。
1.2 临床体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症状,体温最高的为40.5℃,最低为38.2℃,多为典型的波浪热,并且伴有多汗、乏力、食欲减退以及消瘦等临床体征。
均有腰部疼痛感,在活动时加重,休息后缓解。
经过查体发现患者的腰椎活动受限,病变的脊柱部位有明显的叩痛,但是没有放射到其他组织,下肢没有明确的神经受损体征。
1
大坪医院脊柱外科科疾病诊治流程规范表
感染性疾病(结核、椎间隙感染)
住院时间 第1天 第2天 第3天至 第N天 术后第一天 术后第二天 术后第三天
术后第四
天
医疗
沟
通
医生护士自我介绍,住院医师采集病史、查体并结合现有的影像学检查,对病情做出初步评估并完善必要检查。 主治医师或教授查房,对患者病情再次评诂,确定治疗方案。将患者病情与患者及家属交待并沟通,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了解患者的心理动态。告之并解释患者检查项目的必要性及结果。 例行查房,对患者的病情及治疗方案进行解释,并对医疗质量、可供选择的治疗方案及其费用与患者及家属交流沟通,对患者病情及全身情况进行评诂,对内科疾病进行调整并处理。对需手术治疗的患者根据全身情况、感染指标、抗结核及抗炎治疗情况安排手术治疗。 与患者
及家属交待手术中情况及预后情况;交待术后需注意及观察情况。 对术后症状缓解
情况进行检查,对
功能锻炼情况指
导。征求患者对医
护人员的意见。
例行查房
对患者术后症状
变化进行解释
同前
检验
检
查
1.基础检查:三
大常规、血型、肝
肾功能生化、凝血
五项、乙肝、血沉、C反应蛋白、肿瘤标志物、结核抗体等;心电图、胸部X片; 2.根据原有影像学资料及其清晰度情况选作:脊柱正、侧位X片,脊1.抽空腹血,完善检验
项目
2.完善尚未完成的选检项
目
根据检查回报情况确定是
否需复查及会诊。
需手术患者行输血前检查。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及蛋白。 无
无
2
椎64排CT 或MRI
检查。
诊断
评
估
1. 做出初步诊
断。
2. 对内科合并
疾病诊断
1. 明确诊断; 2. 内科情况进行评诂、会诊; 无 无 根据术中情况确
认或者修正术前诊断 无
验证手术中
定位及内固
定位置
处
置
1、 根据病情行
对症处理。
2、 处置内科源性疾病。 3、 向上级医师汇报病情,并初步确定治疗方案。 必要时修正初步诊断、治疗计划 对于合并有内科疾病影响手术者进行内科会诊,协助治疗 根据病情、影像学改变情况选择行手术治疗方式。 根据术后病
情变化情况
行对症处
理。
1.卧床
2.引流量小于
50ml/24h者拔除
引流管,并复查脊
柱正侧位X片
3.进行卧床期间
主动功能锻炼
4.根据患者全身
情况决定是否输
血。
同前
同前
药
疗
1. 针对性使用抗结核药物或抗生素类药物;尽量避免使用止痛药或活血药物 2. 合并内科疾病者予以相应内科药物 同前 同前 术后抗结核或抗感染治疗;预防应激性溃疡、深静脉血栓;纠正负氮平衡。 同前;对胃肠道功能差者可行胃肠外营养支持治疗。 同前
3
治疗。
膳
食
1. 根据内科源性疾病选择饮食;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同前 同前 术后4-6小时后可开始少量进食。 胃肠道功能恢复者可逐渐加强营养支持治疗。 同前 同前
护理
措
施
监测
评
估
1. 监测内科源
性疾病:如血
糖、血压等。
2. 监测体温、饮
食、休息及营
养情况。
同前 同前 行心电、氧饱和度、血压等监测,同时观察四肢感觉、运动变化。 同前 同前
同前
其
它
住院
时间
术后第五天 术后第六天 术后第七天至第N天
医疗沟通
例行查房,进行康复指导 科主任(正、副教授)查房,征求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期间的意见,评估症状缓解情况。 根据病情转归情况及感染指标,可安排出院。
详细交代院外注意事项及随访制度,征求患
者及家属对我们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检验检查
无 无
诊断评估
无 无
4
处 置
指导患者进行功能锻炼,再次健康教育。复查相关感染指标,评估感染控制情况。 交待出院注意事项 ,祥细交待后期需服药治
疗时间及复诊时间,指导其出院后功能锻炼。
药 疗
对症用药
根据感染指标及全身情况逐渐停止静脉
输液,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或抗感染药物治
疗。
膳 食
同前 同前
护理措施
监测评估
测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觉处理原发性疾病及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
无
其 它
注:1、请各科认真研究按照《常规》、《标准》及循证医学原则拟定科学合理的诊治流程规范,内容要具体,要可操作,要作为该病的标
准诊治规范,机关将按规范进行检查并纳入质量考评,逐步扩展包含所有疾病。
2、首批各科选择3-5种疾病拟定规范。
3、检查及治疗方法上建议按经济条件拟A(基本型)、B(加强型)二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