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疾病的产生与发展(完整全面)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6
脊柱外科发展历史神经脊柱外科是指神经外科医生从事的脊柱外科部分,实际上涵盖了整个脊柱外科范围。
脊柱外科作为神经外科和骨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还没有完全独立成为一个完整的三级学科,因此没有一个完整的学科定义,实际工作由神经外科医师和骨科医师共同开展。
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的主要组成部分,亦是神经外科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一个分支。
在美国和欧洲以及部分亚洲国家中,神经脊柱外科是神经外科医生的主要工作领域,约占据神经外科日常工作的50-70%。
然而在我国,神经脊柱外科一直被神经外科医生所忽视,脊柱外科的绝大部分工作被骨科医生所占据。
直到近些年,一些神经外科中的有识之士开始重视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
本文将比较系统的叙述西方脊柱外科尤其是神经脊柱外科的发展历史,通过回顾西方脊柱外科发展历史希望对我国神经脊柱外科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一.脊柱外科发展的古代历史脊柱疾病的治疗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埃及。
公元前1800年的古代埃及医学文献中记载了48例关于外伤患者的治疗过程,其中有4例是脊柱外伤的患者[1,2]。
通过文献中的叙述可以看出古代埃及人已经了解脑和脊髓外伤同肢体功能障碍间的相互关系。
古埃及人认为完全性的脊髓损伤是无法恢复的,只有不完全脊髓损伤才是可以治疗的。
他们的治疗方法是保持患者俯卧位,并给予患者新鲜的肉类食物和蜂蜜治疗。
公元前800年左右,古希腊出现了亚里士多德学派。
亚里士多德学派重视尸体解剖和教学。
同时,当时的古希腊战争非常频繁,出现了很多的脊柱损伤患者。
希波克拉底建议通过使用支具固定脊柱损伤的患者,并通过重力给予患者牵引;他同时建议使用手法复位脊柱损伤的患者。
当时的医生将注满水的山羊膀胱放置在脊柱固定支具和病人身体间,以防止支具压迫患者身体。
希波克拉底已经充分认识脊柱损伤同瘫痪和尿潴留之间的关系。
古罗马的Galen(公元129-200年)是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忠实继承者。
因为他是角斗士的治疗师,因此经常能够接触到许多严重的脊柱损伤患者。
脊柱侧弯科普课题-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这篇长文中,我们将会探讨脊柱侧弯这一常见的骨骼问题。
脊柱侧弯是指脊椎在正常轴线上的侧向曲度,导致脊柱呈“S”或“C”形。
这一病症不仅可以影响身体的外观,还可能引发疼痛,并对个体的身体功能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本文将会对脊柱侧弯的症状、原因、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首先,我们将对脊柱侧弯的定义进行解释,包括对其形成的一些基本原理和机制进行讲解。
随后,我们将详细描述脊柱侧弯可能导致的不同症状,并探讨其可能的原因,从而增进读者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此外,本文还将介绍目前针对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包括常见的物理疗法、康复训练以及手术治疗等。
我们将提供一些建议,帮助读者了解如何有效地管理和预防脊柱侧弯以减少其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并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
同时,我们将探讨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以期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改善脊柱侧弯患者的生活质量。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深入了解脊柱侧弯的相关知识,掌握预防和治疗脊柱侧弯的基本方法,并有能力积极应对这一健康问题。
希望本文能够为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并增进对脊柱侧弯的认识。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介绍脊柱侧弯的科普知识:1. 引言:对脊柱侧弯的概述,提出本文的目的和意义。
2. 正文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2.1 什么是脊柱侧弯:详细介绍什么是脊柱侧弯,包括其定义、病因、发生率等相关信息。
2.2 脊柱侧弯的症状和原因:介绍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的症状和不同类型脊柱侧弯的常见原因。
2.3 脊柱侧弯的治疗和预防:介绍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并提供预防脊柱侧弯的建议。
3. 结论部分将包括以下内容:3.1 总结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强调脊柱侧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和治疗的必要性。
3.2 强调预防和早期治疗的重要性:重申预防脊柱侧弯的重要性,同时提醒人们早期发现和治疗脊柱侧弯的重要性。
最新: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脊柱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进展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MyCobaCteriUm avium-intracellular ComPleX,MAC)所致疾病称为MAC病。
MAC可侵害机体多个组织器官, 包括肺、骨髓和淋巴结等,以肺部感染多见,脊柱感染MAC的患者数量近年逐渐增多,临床危害增加。
笔者对MAC脊柱疾病的流行病学与易感因素、患者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查进展进行回顾,并分析误诊及治疗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加深临床医生对MAC脊柱疾病的理解,促进MAC脊柱疾病的规范化诊断与治疗。
一、流行病学与易感因素MAC是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 mycobacteria,NTM)最常见的菌种之一,包含10余个亚种以鸟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avium) 和胞内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intracellulare)最为常见。
MAC于1943年由Feldmann等首次报道。
由于两个菌种的相似性,其引起的疾病症状、影像学特点,以及治疗结果等均难以区分,因此国际分枝杆菌分类学工作组将他们归为一类,称为鸟-胞内分枝杆菌复合群。
传统标准将MAC 划分为Runyon m群,具有抗酸和缓慢生长的特点。
MAC对大多数抗生素天然耐药,这一特性也与其细胞壁结构复杂及不可通透性相关。
MAC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水、土壤、灰尘和空气中,在全球各大洲均为主要的NTM菌种,可引起人兽共患传染病。
在欧洲和美洲的多个国家的NTM肺部分离株中,MAC占比可超过50%o在我国,深圳地区的统计数据为22.18%,北京地区为46.1 %o MAC在环境中广泛存在,但人群中发病率相对较低,说明MAC为机会性致病菌,MAC的易感因素取决于宿主防御机制与环境中病原体暴露负荷及毒力之间的相互作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侵入人体,感染淋巴结、肺部、皮肤和软组织致病,对免疫缺陷患者还可造成全身播散性疾病。
【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spinaldiseases【缩写【疾病名】脊柱退⾏性疾病【英⽂名】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缩写】【别名】脊柱退变;退⾏性脊椎病变;脊柱退⾏性⾻关节病;脊柱退⾏性变;退⾏性脊椎病;脊柱退⾏性⾻关节病;spondylosis【ICD号】M48.8【概述】脊椎退⾏性疾病(degenerative spinal diseases)多为⽣理性⽼化过程,是指成年以后才发⽣的脊柱椎间盘及椎⾻关节退变,是指发⽣在脊柱不同关节和韧带退变的通称,通常累及颈椎、腰椎、胸椎等。
临床特点为⼴泛的、多为⾮对称性椎间盘退变,椎体、⼩关节增⽣,⾻刺形成,脊椎周围韧带肥厚、钙化和⾻化,脊柱失稳等,多数伴有脊柱冠状⾯侧⽅移位、旋转性半脱位和⽮状⾯椎体滑脱,并继发脊柱侧弯等。
脊柱退⾏性改变最先发⽣在椎间盘。
⼀般不引起明显症状,当脊椎退⾏性变引起椎管及椎间孔狭窄时,临床上可产⽣脊髓神经根压迫症状。
遗传性、⾃⾝免疫性、急性创伤或慢性劳损等原因,也可促使脊椎发⽣退⾏性变。
在脊柱的⾻质增⽣会引起相应的神经放射性疼痛症状。
【流⾏病学】脊柱退⾏性疾病临床⾮常多见,尤其好发于⽼年⼈,颈、腰椎发病率⾼。
随着社会⽼龄化不断进展,⽼年⼈⼝数量的增加,脊柱退⾏性疾病也越来越多见,⽇益成为影响中⽼年⼈健康和劳动能⼒的⼀个常见病,严重影响患者的⽣活质量。
【病因】脊椎退⾏性疾病产⽣的原因可以是⽣理性⽼化,也可是先天性遗传、创伤、慢性劳损等。
⼀般认为关节软⾻随⽣理逐渐⽼化,⽔和透明质酸减少,胶原纤维暴露,软⾻破坏,关节⾯⾻质代偿性增殖、并随年龄的增长⽽愈益明显。
临床常发⽣椎间盘突出和椎管狭窄。
1.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突出是指在椎间盘退变的基础上发⽣的椎间盘髓核及部分纤维环向周围组织突出,压迫相应的神经根和脊髓导致的⼀系列病理过程。
椎间盘突出的致病原因较多,主要与椎间盘退变、慢性劳损和外伤等因素有关。
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国外医学?骨科学分册述评?脊柱外科的现状与发展前景贾连顺目前,我国脊柱外科发展迅速.随着基础研究不断深人,各种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相关手术设备,器械的开展,应用,我国脊柱外科得不断发展,部分成果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期共收到19篇文章,从多方面阐述了当前脊柱外科的发展现状,其中选取16篇总体质量较好的文章予以刊出.下面主要从基础研究,脊髓型颈椎病,腰椎疾患等方面研究的现状与发展前景作一阐述1基础研究方面随着脊柱脊髓损伤的病理生理研究的深人,目前已经知道有多种因子参与了脊髓继发性损伤过程,如神经肽,兴奋性氨基酸,一氧化氮,磷脂水解产物,单胺等.随着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现象及损伤后轴突功能情况的进一步研究.目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不能再生及得到功能恢复的观点有了改变和新的认识.各种减轻或阻止继发损伤的药物相继应用于临床,在保留和促进脊髓功能的恢复方面得到肯定,如甲基强的松龙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疗效较为肯定.但同时必须注意到消化系统的并发症.脊髓移植的基础研究也取得了新的进展,如对胚胎细胞移植,雪旺细胞移植,少突胶质细胞移植,多功能干细胞移植,嗅神经鞘细胞(U)EGs)移植等促进损伤脊髓再生的物质的椿人研究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治疗开辟了美好前景.脊柱脊髓疾病的基因治疗的基础研究也得到进一步深人,主要在脊髓损伤,椎间盘退变和再生,脊柱融合,关节突关节疾患等方面但目前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伦理学问题,安全性,免疫排斥问题,神经再生的调控以及一系列技术问题等.对脊髓型颈椎病(CSM)的病因学及发病机制研究表明,颈椎间盘退变归根到底表现在生物力学功能上的改变.研究表明.退变椎间盘中炎性介质具有明显相关性;退变椎体周边关节软骨中AKP活性,从生化角度表明这些部位具有形成骨赘能力.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与CSM发病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脊髓及脊髓前方支配血管如何在这一缓慢的颈椎退变过程中得到代偿.以及代偿*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骨科(200003)65极限和失代偿状态,即脊髓损害,仍需进一步研究.对腰椎间盘退变的研究.目前认为除解剖和生物力学因素外,生物化学机制起着重要作用.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降解椎问盘的蛋白多糖聚合体及椎问盘内多种基质成分,减少髓桉的亲水作用,从而导致椎甸盘遏变.另外,还包括其他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的研究.目前椎间盘研究已深人到基因水平,椎间盘的移植,人工椎间盘的研究也在进一步开展2脊髓型颈椎病CSM的诊断标准和诊断程序已被广泛接受和应用.通过大量临床病例的连续观察,我们对CSM的早期诊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症状和体征方面,CSM的早期表现可有颈痛,上肢无力或麻木,手部精细运动功能减弱, 下肢快速步态困难,Hoffmann征阳性或动态Hoffmann征阳性,有的表现为Ihermitte征阳性,MRI是用来评估软组织结构和脊髓受压状况最佳的影像学手段,而动态性MRl可显示颈椎在不同的运动姿势下脊髓的形态和受压情况变化,对早期发现CSM有重要意义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对CSM诊断具有一定的价值.另外,在临床上常有这种现象:即影像表现严重致压物,手术切除后却不见症状和体征改善,这迫使人们去考虑除了致压因素外,还有其他因素的存在.对CSM自然史的研究表明,CS/vI一旦明确诊断,应早期外科干预.如选择非手术治疗,时间不宜过长,应以3~6个月为限,对无效或继续恶化者应及时手术对多节段的颈椎病患者,如何选择手术方案一直为众多学者所关注.虽然一些学者主张3个节段以上患者用后路减压手术,但后路手术多属于间接减压,不能解决相应节段因椎问盘退变造成的压迫和节段性不稳定.在此类患者中,前路手术的节段选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外科治疗方法和技术虽然获得了重大进展,但手术减压的彻底性仍然是影响外科治疗效果的最重要因素.直接切除致压物是清除脊髓压迫的根本途径,任何残存骨或纤维性致压物均会使疗效大打折扣.因此,前路手术碱压必须包括病变椎节后缘全部骨赘,变性和突出的致压物.除此之外.就一个节段来说,横向减压应在两侧抵达椎弓根,66?这是扩大减压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压彻底的标志.鉴于颈椎前柱高度维系正常生理条件下颈椎的生物力学主要功能,植入骨块应保持三面有骨皮质,以便植人后具有坚强支撑作用.近年来,研究已证明颈椎前柱,包括椎体,椎间盘的高度是维持与保证颈椎正常力学功能的重要结构. 目前,包括我院在内的一些单位主张有选择地采用钛质钢板及TFC和BAK等内植物,以达到此目的,但这与直接植骨比较各有优缺点,其在维持颈椎前柱高度方面是否有独特优点,有待进一步实践观察.内植物应用术后长期疗效及相关并发症的研究,也逐渐引起了临床医师的重视.3腰椎疾患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腰椎峡部裂等仍是临床上常见的导致下腰痛的疾患.对腰椎间盘源性疾病的认识也进一步加深,椎问盘内紊乱症引起下腰痛须与椎间盘突出症,椎间盘变性导致的下腰痛相鉴别.腰椎间盘内紊乱症病理变化包括椎问盘纤维环的破裂,原发性或继发性的生物化学炎症改变,而椎问盘的外形无或仅有极小的改变,无终板硬化及骨刺,小关节的软骨面保持良好,彀有骨刺形成.患者的放射学表现正常.传统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方式包括开窗式,半椎板式和全椎板式髓核摘除术.目前椎间盘镜的微创手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腰椎问盘突出症的治疗,具有切口小,损伤组织范围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点.但其适应证较窄,对小关节增生明显,伴有多节段突出或广泛椎管狭窄,椎管内粘连,椎问盘严重钙他等患者不适用.临床选择患者时应注意掌握手术的指征.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概念是指腰脊椎椎管,神经根管,侧隐窝或椎间孔因退行性变,导致骨性或纤维结构形态和容积异常,在单一平面或多平面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狭窄.引起神经根,马尾及血管受压而出现临床症状.其中不包括单纯椎问盘突出及占位性病变,如感染,肿瘤.另注意需与血管源性跛行及台并糖尿病跛行进行鉴别.与传统概念相比较,现代概念强调以下三方面:①神经根管(包括侧隐窝)狭窄的概念.②构成椎管的软组织在病程变化中的作用和神经以外的因素(血管)的作用③由于退变因素导致椎管腔狭窄的同时可合并下腰椎稳定功能丧失.Hansraj等综合大宗样本作了认真分析,在2001年提出以临床为基础的新的分型方法,将腰椎管狭窄分为典型腰椎管狭窄(typicallumbarspinal2002年5月第23卷第2期stenos[s)及复杂腰椎管狭窄(complexlumbarspinalstenos[s),其意义在于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典型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指:①既往无腰椎手术史:②无腰椎不稳影像学证据;③有退变性滑脱者滑脱≤I.;①有退变性侧弯者侧弯<20..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应施行减压术复杂的腰椎管狭窄患者指:①有腰椎手术史;@有腰椎不稳,术后关节狭窄影像学证据;③有退变性滑脱者滑脱>I.,且有不稳;④有退变性侧弯者侧弯>20..对此类患者的治疗,原则上应施行减压,融合,内固定术.新的分型特别强调了腰椎不稳与腰椎管狭窄的关系.腰椎间盘退变导致椎间隙狭窄,关节突关节发生重叠,分离,半脱位,旋转,导致腰椎滑脱,侧弯.使腰椎丧失稳定功能,在已经狭窄的节段会出现动态性椎管狭窄而使病变复杂化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治疗,首先是非手术治疗.相当多患者经卧床休息,理疗和药物治疗,症状得以缓解.手术治疗原则强调有限他术式,不主张单一横式大范围减压的手术方法.各种手术方式系根据不同临床表现及其病变特点所决定,手术减压是对致压物而言,广泛切除椎板和关节突关节已不足取,而必须的减压是必要的.植骨是治疗原有腰椎不稳和减压后可能出现的不稳的重要措施.电刺激疗法,低脉冲超声在改善植骨融合率方面获得一定肯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时行内固定术,目前争议较多.以下情况时考虑行内固定术:①退变眭畸形者,稳定或纠正侧凸或后凸畸形}②复发性腰椎管狭窄且伴有医源?眭椎体滑脱;⑧2个或2个以上平面行较为广泛的椎板切除;④腰椎不稳,腰椎伸屈位x线片示椎体平移超过4mm,成角大于l0o时.内固定方法的选择以椎弓根短节段固定为宜,可提高融合率,避免太范围固定.4展望目前,对脊柱各种疾病的认识仍需进一步深人,随着各种先进诊断设备的应用,基础研究的深入,脊柱疾患的临床诊断水平会进一步提高.脊柱疾病的治疗已深人到了基因水平,但仍有一系列技术难题,伦理问题需要克服与解决.手术治疗方面广泛采用内植物,这就要求临床医师熟悉内植物固定原则,熟练操作技术.但内植物的长期疗效以及相关并发症应引起足够重视.脊柱外科微创化, 采用内窥镜治疗脊柱相关疾患是今后脊柱外科发展的方向之一,但对其疗效评价有待更长时间的观察.可以预见.在目前相关学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脊柱外科在今后一段时问内会取得更大的进步.f收稿200203—22)。
一、什么是脊柱所谓脊柱,是指以骨盆为基座,以脊椎骨为支架,以椎间盘为连接,以肌肉、肌健、韧带、筋膜为保护,以脊髓、神经经络和血管为通信联络和能量供给的一个立柱状结构。
如果形象一点比喻的话,脊椎骨就好比是钢筋,脊柱周围的肌肉、韧带、神经、血管、筋膜等就好比是混泥土,它们共同浇注起了生命大厦的立柱或主梁。
所以,我们常说:脊柱是生命的脊梁,也是健康的立柱。
从生物力学上看:脊柱是人体的中轴和支柱——即生命之柱,头颅靠其支撑而托起,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是悬挂于其上,这都是我们普遍可以认识到它作为人体承重的支柱一个方面。
另外,脊柱还是人体各种运动的链条和枢纽,人体的每个姿势和动作都是与之有关密切的联系。
因此,这些决定了脊柱必须要有一个完整而严格的生物力学结构系统,以保证脊柱承载重力的稳定性和协调各种躯体的运动灵活性。
从生物信息上看,脊柱是人体第二生命中枢,因为,它是髓之海洋,血之产地,是生命信息和能量传输布达的要塞通道。
在脊柱区域,不仅有脊髓,还有脊神经,自主神经,以及经络中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等通讯线路,它们的互联互通,组成了人体通讯的主干网络系统。
可见,脊柱作为生命的脊梁,健康的立柱,是因为它是生命信息的网络枢纽之所在。
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之间的活动,以及与大脑之间的通讯联系,都必须通过脊柱区的这个信息网络系统来完成其传达、中转或直接指挥和处理等过程。
二、脊柱与脊椎有别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于“脊柱”和“脊椎”这两个概念和名称是不加区分的。
尤其是在英文中,几乎就是同一个单词。
但是,在脊柱医学内则认为它们之间应是有区别的,其内涵和外延是有所不同的。
首先,从中文的字面上讲,“脊柱”与“脊椎”虽然仅这一字之差,但是是有很大的不同的,“柱”有支柱、立柱之意,“椎”主要是指椎体或椎骨,“脊柱”是指以脊椎为骨架,周围组织为辅助而形成的柱状体。
而“脊椎”则是指由26块椎骨相连而成的结构,且更多是指骨性结构。
其次,“脊柱”与“脊椎”在组织的形成上也有所不同。
脊柱疾病的发展趋势
脊柱疾病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老龄化导致脊柱疾病增加: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脊柱疾病的患病率也在逐渐增加。
老年人骨质疏松、脊椎变形等问题会增加脊柱疾病的风险。
2. 姿势不良导致脊柱疾病增加:现代人长时间坐姿或猫背等不良姿势会导致脊柱受力不均,容易引发脊柱相关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3. 亚健康状态增加脊柱疾病风险:现代人生活压力大,作息不规律,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下会增加患脊柱疾病的风险。
4. 久坐不动导致脊柱疾病增加:现代人多为久坐不动的工作方式,长期保持相同姿势容易引发脊柱相关问题。
5. 城市化进程导致脊柱疾病增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生活节奏变快,人们对脊柱健康的重视程度不够,脊柱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增加。
综上所述,脊柱疾病的发展趋势是随着人口老龄化、姿势不良、亚健康状态、久坐不动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脊柱疾病的患病率将逐渐增加。
因此,提高脊柱健康意识、改善生活方式、加强运动锻炼等措施至关重要,以减少脊柱疾病的发
病风险。
引起脊柱疾病的常见原因脊柱疾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可以引起脊柱结构的变化和功能受损。
脊柱疾病的发展和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一些常见的引发脊柱疾病的原因。
首先,遗传因素是脊柱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有一些脊柱疾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例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椎间盘退行性变等。
当家族中存在这些疾病的患者时,其他家庭成员也容易出现相关症状。
因此,遗传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患脊柱疾病的风险。
其次,不良的生活习惯和不正确的姿势也是引发脊柱疾病的原因之一。
现代人因为长期久坐或久站,使得脊柱承受较大的静力负荷,这会导致脊柱受到压力,引发颈椎病、腰椎病等。
此外,一些不正确的姿势,如弯腰抬重物、长时间低头使用手机或电脑等,也容易导致脊柱受损,发展为脊柱疾病。
再者,脊柱疾病的发生与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年龄的增长,脊柱会出现退行性变化,脊柱结构和功能会逐渐受损。
例如,椎间盘退行性变、脊柱关节炎等退行性疾病会导致脊柱疾病的发生。
除此之外,脊柱疾病的发展与体重过重也有一定的关系。
长期处于体重过重的状态下,脊柱会承受更大的压力,加速脊柱关节的退行性变化,导致脊柱疾病的发生。
此外,外伤是引发脊柱疾病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包括车祸、受伤、摔倒等外伤情况都可能导致脊柱骨折、脊髓损伤等严重后果,进而引发脊柱疾病。
总的来说,脊柱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不良生活习惯、年龄、体重、外伤等。
因此,为了预防脊柱疾病的发生,我们应该注重改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姿势,避免受伤,加强体育锻炼等。
对于一些家族中存在相关疾病的人群,应该及时进行相关的检查和预防。
同时,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注意避免长时间久坐或久站,注意保护脊柱,减少脊柱受伤的风险。
希望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减少脊柱疾病的发生。
脊柱侧弯-疾病研究白皮书第一部分脊柱侧弯-疾病概述 (2)第二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病因分析 (3)第三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 (5)第四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发展趋势分析 (7)第五部分脊柱侧弯-疾病患者的分布情况 (9)第六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鉴别诊断 (11)第七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权威治疗医院与机构 (13)第八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临床治疗方案 (15)第九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护理方案 (17)第十部分脊柱侧弯-疾病的科学管理 (19)第一部分脊柱侧弯-疾病概述脊柱侧弯(Scoliosis)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病,它表现为脊柱的非正常侧弯,使得脊椎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弯曲,形成“C”或“S”形的曲线。
这种异常侧弯可能会导致脊柱不稳定,进而影响身体姿态和运动功能,严重时还可能会对内脏器官造成压迫,引起其他健康问题。
脊柱侧弯可以按照年龄发病分为婴幼儿脊柱侧弯、儿童脊柱侧弯和成人脊柱侧弯三类。
其中,儿童脊柱侧弯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发生于10岁至16岁之间,特别是女性。
成人脊柱侧弯可能是儿童时期未被发现的侧弯逐渐发展或者由于年龄增长、脊椎退变等因素引起。
脊柱侧弯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但遗传因素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某些家族中脊柱侧弯的发病率较高,表明基因在该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一些特定的神经肌肉疾病、先天性畸形和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脊柱侧弯。
临床上,脊柱侧弯的程度可以从轻度到重度不等,一般通过测量Cobb 角来评估侧弯的严重程度。
Cobb角是指脊椎侧弯时两个最边缘的脊椎椎体之间的角度。
轻度脊柱侧弯通常在10度以下,中度在10度至40度之间,重度脊柱侧弯则超过40度。
在许多轻度和中度病例中,脊柱侧弯的症状可能不明显,患者可能感觉到轻微的背痛或不适,姿势可能稍微不协调。
但对于重度脊柱侧弯,患者可能出现明显的肩膀和腰部不对称,胸廓畸形,身体侧倾等。
治疗脊柱侧弯的方法因病情轻重而异。
对于轻度脊柱侧弯,观察和监测是常见的处理方式,确保脊柱的发展不会进一步加重。
脊柱梳理发展历程脊柱是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具有支撑和保护神经系统的作用。
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化和发展过程,逐渐形成了现代人的脊柱结构。
最早的脊柱可以追溯到脊椎动物出现之初。
早期的脊柱主要由一系列骨节构成,这些骨节通过关节相连,形成一个连续的结构,可以提供基本的支撑和灵活性。
随着物种的进化和环境的改变,脊柱也逐渐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结构。
其中一个重要的进化特征是脊柱的分节化。
通过分节化,脊柱可以在提供支撑的同时,同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和运动能力。
这种分节化的结构在鱼类和两栖动物中得到了发展。
随着爬行动物和哺乳动物的出现,脊柱发展出了更加复杂的结构。
脊柱的椎骨逐渐增多,形成了颈椎、胸椎、腰椎和尾椎等不同的部位。
这使得脊柱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的体位和运动需求。
随着人类的进化,脊柱在结构和功能上进一步演化。
人类脊柱的颈椎变得更加灵活,可以进行各种复杂的头部运动。
脊柱还进一步发展出了生理曲度,包括颈椎和腰椎的前凸曲度和胸椎和骶骨的后凸曲度。
这种曲度的形成使脊柱能够更好地吸收冲击力和承受身体重量,同时保护神经和内脏器官。
现代人的脊柱发展到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尽管有些人可能存在一些结构上的差异和异常,但总体上脊柱仍然保持着其基本的结构和功能。
同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脊柱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脊柱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总之,脊柱作为人体的一个重要部位,在演化和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改进。
它的结构和功能的逐渐完善,为人类的运动和生活提供了重要支撑和保护。
同时,对脊柱的认识和疾病治疗的研究也在不断进步,为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提供了保障。
1、脊柱健康问题的必然追溯人类的起源与进化,人类由爬行脊椎动物进化而来。
最早的爬行脊椎动物就是恐龙。
考古化石所能证实的恐龙的生存年代至少是在三亿年前,而远古时代的恐龙,其脊椎骨骼形态和现今世界上的爬行动物脊椎架构就已经基本一致了。
这说明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形态已进化得十分完善,这也说明了脊椎动物的“脊梁”进化定型费时至少是3-5亿年。
而以爬行方式生存的改变成直立行走方式的早期原始人类——猿,其出现在至少200多万年前。
也就是说,人类脊柱直立起来的年龄却只有200多万年的历史。
应该说,相对于爬行动物的数亿年进化历史来说,一两百万年直立行走人的历史还远远不足以使现代人类的脊柱结构得以充分的进化。
这也就是说,人类脊柱还是较为脆弱或不完善的。
也有研究证明,原本适应于爬行的脊“梁”虽然现在彻底改换成了“柱”,但现代人类“脊柱”的基本结构与其它爬行脊椎动物的“脊梁”仍然没有太大的区别。
因而,其椎体及椎间盘等基本结构还很难胜任直立行走人的需要。
也正因为如此,当代人类才会遭受无数脊柱问题的困扰,才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比如:人们从幼儿开始学习走路起,就在对自己的脊柱进行挑战,不断加重脊柱的负担。
脊柱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劳动、锻炼等活动中因被频繁使用而很容易受到伤害,从而使26节(或者33节)椎骨很容易发生各种各样的移位。
没有发生任何脊柱移位或侧弯的脊柱几乎是没有的,我们确信这与人类的直立行走和坐立工作有关。
因为,人类直立或坐立时,从侧面来看,脊柱并不是垂直的一条直线来支撑身体,而是骨盆以上稍呈S形弯曲,骨盆相对于地面也稍稍倾斜,在这种状态下身体受向前移动力的作用,使腰部负担过重。
另一方面,颈部要支撑4-5千克重的头部,还要保持高度的灵活性,以完成转头、抬头、低头等动作,致使颈部负担加重。
支撑头颈部的是肩背部,对肩而言,悬挂着占体重1/8的两条胳膊,且两条胳膊在拿重物时,所有的负担就全落在肩背上了。
由此可见,人类在直立行走时,为了生存,不得不用两只胳膊来提重物或搬运东西等,这无疑就得以脊背为中心来完成各种动作或技能。
因而,颈部和腰部经常要承受过重的负担,加之颈腰背部的结构精密、灵巧复杂,因而很容易受损而患病。
可见,直立行走和四肢着地移动爬行在生物力学上有着天壤之别。
为了直立行走,我们的祖先不得不为之改变从头部向下直到脚上的骨骼,即颅骨和脊椎骨重新排列,使头部和躯干保持在一条垂直线上;为了支撑身体的重量并减缓直立行走时的冲击,四肢的关节和脊椎骨都开始变大;骨盆也从又长又细的桨状变成又宽又厚的鞍形,将躯干的重量自上而下传给双腿。
虽然,脊柱的力学问题始终在严重困扰着人类的生存状态,但我们还是凭借天生具备的抵御风险的能力和代偿适应的特质,通过脊柱区的肌肉、韧带和椎间盘的协调能力的提高,基本上相对适应了直立状态的劳作和生活。
总之,为了“站起来”而直立行走,我们的祖先可以说是“不惜代价”,这也可以说是进化妥协的代价,直至今天我们还不得不一直为此买单——脊柱损害。
可糟糕的是,人类在最近的一百年内,又突然加速了改变生存方式的步伐,使直立行动为主的生存状态迅速演变成坐立位为主的工作生活方式。
只要回首一下20世纪初,我们都会记得,当时世界上绝大多数人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是以站立为主的姿态,如跋山涉水,扶犁耕作,劈柴挑担,挥锤炼铁等。
但仅仅几十年的光景,在目前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甚至发展中国家),人们已经开始习惯以车代步,以机代人,以自动代人动的坐立位为主的生存方式。
而且这种方式仍在迅速地向全球蔓延。
这当然使人类大大地减轻了劳动强度,但同时也大大地失去了直立行走、活动脊柱的时间和空间。
由此使得机体(尤其是脊柱)产生了新的生物力学的种种不适应。
可见,这个时代的人们在过于卷曲和静止休闲的脊柱力学状态下,直立人类的生命优势正在逐渐颓废,甚至逐渐失去直立生存的进化动力。
因此,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可能需要研究如何在充满乐趣的方式下,通过协调运用肢体(四肢)和躯干(脊柱)的运动功能来完成和享受我们人类的生活和工作。
如果我们仍然按照懒惰的思维去“光大”发展我们的现代化,人类将会为自己的懒惰付出更大的健康代价。
然而,更槽糕的是随着信息时代和全球竞争时代的到来,各种信息和精神方面的压力是接踵而至,这种压力的重担自然也就落在了支撑我们生命和健康的这根“脊梁”上。
因为,脊柱是人体信息中枢和重要传递通道所在地,这些大量信息和压力要在脊柱上进行加工和处理、分拣和传递,是一个非常繁杂的过程。
可是,人类的这根并没有进化完善好,又尚不够坚固,且正在遭受着汽车、电脑、空调和冷饮损害的脊柱又怎么能担当得起超额而来的压力和重担呢这真是“屋漏又逢连夜雨”,脊柱怎能不崩溃!脊柱问题又怎能不象“井喷”一样的爆发!也由此可见,脊柱在这个特定的时代,已不仅仅是面临着损伤或骨伤的这些生物力学的改变问题,更难堪的是要面临着海量的信息压力和急剧竞争压力的这些生物信息学的紊乱问题。
后者比前者更让脊柱无法承受而漏洞百出。
所以,“因压成疾”应该是脊柱障碍和脊柱疾病的首要原因。
也因而,解决脊柱的问题已不再仅仅是通过整脊或手术来矫正脊柱的力学关系就可以达到目的的,而应是要想办法来减缓压力和疏通经络通道以达到调节平衡和稳定信息及气血运化的目的。
这也将是非常重要的解决脊柱问题方法之一。
2、脊柱疾病的发展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每年有200多万人因长时间坐着不动而死亡;预计到2020年,全球将有70%的疾病是由坐得太久、缺乏运动引起。
另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一生都为各种各样的脊背疼痛问题所累”。
更令人担忧的是,已有大量的资料显示:脊柱障碍和脊柱疾病正呈现逐年增多和逐渐年轻化的趋势。
例如:当前中小学生发生脊柱侧弯比例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主要与孩子沉迷于网络游戏,以及长期姿势不良和身体过度负重有关。
目前中小学生功课繁重,书包越来越沉,体育锻炼越来越少,肌肉韧带力量不够,长期在某个肩膀上负重会直接影响脊柱的正常状态和功能。
另外,现代生活条件改善,孩子体格发育比过去明显高大,部分学校的课桌板凳仍然保持原先的高度,没有及时根据孩子的身高变化做相应调整。
这导致很多孩子的脊柱出现问题,进而导致驼背、假性近视等。
可见,脊柱疾病也已呈现出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还有就是:现代社会高速发展,使人类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以及生态环境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目前,社会竞争激烈,生存压力增加,自然环境污染恶化,人的精神压力过大,生活方式急剧变化,致使人的肉体和精神都承担了前所未有的重负,脊柱也变得异常的脆弱,有时甚至经不起轻微的扭挫。
换句话说,由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交往的频繁,生态环境的破坏,以及巨大的生存压力和不良生活习惯等影响,人类的健康正面临着新的挑战,脊柱也不例外。
首先是脊柱的创伤或劳损的机会明显增加;此外,脊柱的疾病谱也在不断扩大和增加,脊柱自身伤病及由脊柱引发的相关疾病已远远超出了脊椎骨科和中医骨伤科的范畴。
据统计,脊柱医学已涉及到呼吸、消化、循环、泌尿、神经、内分泌等几乎全身各个系统,横跨内、外、妇、儿、皮肤、五官及老年医学等多学科领域,其病症种类近108种之多。
最近,据中国国家卫生部门一项调查表明,每天使用电脑超过4小时者,%的人脊柱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病变,导致了脊柱的侧弯、错位等等。
且脊柱病人越来越低龄化,很多年轻人不过20多岁,却患上以前50多岁人得的病。
在这些年轻的颈腰椎病人中,很多人每天都要在电脑前坐好几个小时,再加上坐姿不正确,桌椅高度不适合以及长时间紧绷的精神,导致颈腰部关节长期处于一种高压状态,易使颈腰椎结构过早丧失水分,引起骨刺、椎间隙塌陷等疾病。
也由此可见,汽车和互联网高速发展以及信息和竞争时代的背后有着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脊柱慢性劳损并发生障碍的人群在递增。
脊柱障碍和脊柱疾病的发展势头劲猛,将不可辩驳地成为这个时代疾病谱中最大也是最主要的家族,成为未来时代人类健康的头号敌人。
3、脊柱健康问题的现状据世界卫生组织资料显示:目前全球有超过一半的人一生都为各种各样的脊背疼痛问题所累。
在美国:美国每年被脊柱疾病纠缠的人约有540万,其实,几乎各个不同的行业都有相应的脊柱疾病,蓝、白领人群受到脊柱病症的影响尤为严重突出。
美国脊椎矫正协会统计表明,美国30岁以上人口脊椎骨退化比例占三分之一以上,70岁以上老人都有脊椎退化现象,在18万卧床或坐轮椅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国外普遍认为脊椎问题会让人的寿命缩短三分之一,它是人类实际年龄平均难以越过80岁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英国:年平均每1000名男性劳动者中,因脊柱病要失去627个劳动日;每1000名女性劳动者中,要失去347个劳动日。
每年因背痛请假至少造成500万个工作日无人工作,每6个病假者中就有1人是因为背痛。
2004-2005年,万名英国人称工作导致背痛或背部病情进一步恶化,其中约1/6是新增病例。
2006年背痛患者平均请假19天;在280万名领取残障津贴的英国人中,约11%称有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
在过去12个月里,40%的英国成年人曾有过1天以上的背痛经历。
在德国:根据KEMPF(德国某家骨科医院)调查显示:大约有80%的德国人患有慢性衰落的文明病,其中约有六成以上的人是患有慢性或急性的脊背疼痛,最终的后果是他们患有脊柱和椎间盘等疾病,导致其无法正常工作。
脊背疼痛一方面也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在中国:有资料显示,中国50岁以上的人群中,有97%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脊柱疾病;而在40岁的人群中,有40%的人脊柱不健康。
上海一家医院对收治的近千名腰间盘突出患者进行的调查显示,因静坐不动而致腰椎、腰肌疾患的比例占总数的%,其中四分之三为15至35岁的年轻人。
这种疾病临床常表现为颈、肩、背疼痛,手臂麻木,肌肉萎缩,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记忆力下降、食欲不振、反胃、呕吐、下肢无力,严重者可致瘫痪。
同时,另据中国儿童发展中心统计发现,我国儿童脊柱侧弯症的发病率高达20%。
北京凯诺脊椎健康中心对北京5所小学1500名小学生进行了脊柱状况普查,发现脊柱不健康的孩子多达50%以上;另据北京中医药大学统计,80%出现头痛、腰背痛和手脚麻木的成年人,实际源于儿童时期的脊椎异常。
为什么人们对脊椎移位的感觉比较迟钝呢主要原因是连接椎体的椎间盘少有神经分布。
当椎体发生移位时,椎间盘承受的压力失去平衡,容易造成椎间盘损伤。
此外,脊椎移位还会影响椎间盘自身的营养供应,从而加速退化,退化到一定程度时,如咳嗽、弯腰等轻微的诱因都会导致椎间盘纤维环层破裂,髓核脱出,引起神经压迫症状。
脊椎移位还可使椎体上下平行位置发生改变,引起椎间孔狭窄,压迫神经,导致头晕、头痛及颈、肩、腰、背、腿疼痛等一系列病症。
调查表明,脊柱的许多隐患在儿童时期就已经存在了,但由于儿童的脊柱柔韧性强,掩盖了脊椎异常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