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 格式:doc
- 大小:53.50 KB
- 文档页数:21
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0月20日在金塔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人民政府县长任晓敏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1年工作回顾和前五年工作的主要成效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政策意见,加快实现“翻番跨越”奋斗目标的关键之年。
一年来,县政府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监督指导和县政协的支持帮助下,团结带领全县各级干部群众,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牢牢抓住加快发展第一要务,以投资拉动、能源兴工、产业增收、基础支撑、三产助推、改善民生为重点,开拓创新,攻坚克难,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各项事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可全面完成。
预计,全县可实现生产总值43.5亿元,增长17.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增长50.1%;财政收入可达1.8亿元,增长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亿元,增长3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206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8076元,增长11%;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主要污染物约束性减排指标按期完成;城镇登记失业率3.8%;人口自然增长率1.6‰。
1、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
坚持项目带动战略,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一步显现。
全县开工建设重点项目148个,完成投资19.88亿元,其中,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个,千万元以上项目40个,是近年来投资额度最大、亿元项目最多的一年。
重大能源项目强力推进。
一期23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有20兆瓦建成并网发电,剩余3兆瓦月底前可实现并网;投资10亿元的二期浙江正泰40兆瓦、中电投9兆瓦、中广核9兆瓦等3个光伏发电项目顺利开工建设;华电50兆瓦光热发电项目已获得国家能源局“路条”,正在核准,在建和获批光电项目达到149兆瓦,占全市近一半的份额,光电产业已经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
市场建设服务中心落实全年目标任务情况按照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结合所签订的目标责任书,科学分解落实,切实发挥市场论证规划、开发建设、服务管理职能。
通过开展“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认真组织实施“治庸计划”、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执行力提升年”、“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年”和“创先争优”活动,不断转变党员干部的工作作风,进一步优化市场发展环境,努力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保证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所辖市场的繁荣稳定;同时积极招商引资,做好信访稳定、安全生产等各项中心工作,促进全县社会事业发展。
现将落实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报告如下:一、责任目标根据我单位所承担的目标任务,科学分解,明确分包领导、责任股(室)、责任人,落实目标任务责任制。
(一)精神文明社会发展及其他目标方面1、加强组织和廉政建设转变工作作风切实提升执行力加强组织和廉政建设,以“强两基、重民生、转方式、促发展”主题活动为载体,继续组织实施“治庸计划”、开展“讲党性、重品行、做表率”、“执行力提升年”、“纪检监察队伍建设年”和“创先争优”等活动,通过活动的开展全系统组织建设和廉政建设得到明显加强,广大党员干部带头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贯彻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从而带动了全体职工执行力的提升,全体职工精神状态、大局意识、工作激情、责任心和能力明显提升,工作作风明显好转,市场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管理水平得到提高。
2、落实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积极落实县信访委的各项工作部署,建立信访隐患长效排查机制,落实信访稳控措施,对重点人员或重大事项实行班子成员分包责任制,积极化解矛盾,及时解决商户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和干部职工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目前,干部职工关心的养老金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解除广大干部职工的后顾之忧;干部职工的工资水平有所增加,基本生活水平有所好转。
3、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搞好创建工作按照县委、县政府的工作部署和“创建”及“创卫”办公室的要求,以创建“平安系统”和“平安市场”为主要形式,制定创建方案,落实创建措施,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和治理;对重点部位采取集中整治,定岗定位,责任到人,确保存在问题得到整改。
政府工作报告——刘坤同志在房县门古寺镇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2011年11月16日)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门古寺镇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1年和过去五年工作回顾2011年,在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镇上下紧紧围绕“解放思想,统筹城乡,加快发展,争先进位”工作主线,扎实开展“比拼年”作风建设活动,把夯实基础与提速发展作为“十二五”起步之年的两件大事来抓,在大灾之年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态势。
预计国民生产总值7.5亿元,同比增长38.2%;农村经济总收入2.3亿元,增长21%;工业企业总产值5.2亿元,增长47.5%;财政收入625万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1.84亿元,增长42.3%;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增长15.4%;农民人均纯收入4700元,增长28.7%。
圆满完成了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㈠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村经济上水平针对农业产业大而全,缺乏“生力军”,没有大户引领、没有基地示范、没有规模效益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把扶持、鼓励发展专业大户、连片基地、示范大村作为主攻方向,农业产业由“大”向“特”迈进。
培植50亩以上烟叶专业户8户,其中百亩以上烟叶专业大户1户。
项家河村成为我镇首个千亩烟叶大村,东河村、月日湾村成为两个500亩烟叶大村。
全镇烟叶面积由上年的2200亩发展到现在的3000亩。
由叶家河村村民昝启福投资50万元,兴建的年饲养量过千只标准化羊场即将建成。
现有百只以上养羊大户125户,养羊总户数达2087户,年饲养山羊8万只。
新发展袋料食用菌320万袋,其中,5000袋以上专业户103户,四方洞成为50万袋专业大村。
核桃基地挂果面积增加至7000亩,中药材面积达到5000亩。
㈡强化工业主导地位,骨干企业增质效积极响应县委、县政府“工业强县”大旗的决策部署,把工业摆在突出位臵,工业经济发展质效不断提升。
六安市霍山县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回顾五载豪情满怀“十一五”时期是霍山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全县人民在中共霍山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主动顺应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变化,成功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重大挑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谱写了全面建设小康霍山的崭新篇章。
过去的五年,是霍山经济发展速度最快、运行质量最佳的五年。
全县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30.3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1.33亿元,提前两年实现60亿元预期目标,年递增17.4%;财政收入由3亿元增加到12.13亿元,提前三年实现6亿元预期目标,年递增32.2%;多项主要指标在全省位次前移、在全市保持领先,综合县力攀升至全省一类县第11位,创历史最好水平。
工业经济突飞猛进。
规模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由23.33亿元、7.77亿元增加到156亿元、48.3亿元,分别年递增46.2%、31.3%,增速连续5年超全省平均水平,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5.8%;规模工业企业由39家增加到163家,其中产值超亿元企业24家,迎驾突破30亿元,应流达48亿元,世林、龙华分别超10亿元;完成工业项目投资127.9亿元,是“十五”的5倍,101个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在全市率先设立县长质量奖和科技创新资金,建成省级铸造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4家省级技术研发中心,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6家、产品38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4个;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比“十五”末下降12.1%、17.7%,“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全面完成。
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农业总产值由6.76亿元增加到14.2亿元,年递增12.5%,累计发放强农惠农资金5.04亿元,农民人均受益1600元;大沙埂现代农业示范园初具规模,蚕桑、鳗鱼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通过国家验收,毛竹、茶叶、百合等主导产业基地发展到100万亩,40个农产品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认证,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5家、市级35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52家,省级茧丝绸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霍山并建成使用,被评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首批绿色能源县、全省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全省农业产业化“121强龙工程”先进县。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法规类别】机关工作综合规定【发文字号】豫政办[2011]14号【发布部门】河南省政府【发布日期】2011.02.23【实施日期】2011.02.23【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明确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责任单位的通知(豫政办〔2011〕14号)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郭庚茂省长代表省政府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
现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11年重点工作任务分解并明确到各责任单位。
2011年是我省“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开局之年,各责任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作为第一责任人,要增强责任意识,强化督促检查,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确保“十二五”发展和中原经济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
具体落实情况请于3月30日、6月30日、9月30日、12月30日分四次向省政府报告。
一、着力扩大需求,保持经济较快发展1.着力扩大消费需求。
落实国家调整收入分配关系的各项政策,努力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继续实施家电、摩托车下乡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
继续开展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消费、休闲健身消费,满足群众多样化消费需求。
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由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民政厅、商务厅、财政厅、供销社、文化厅、旅游局、体育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负责落实。
2.保持投资较快增长。
坚持把扩投资与调结构、惠民生、强基础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带动作用。
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以粮食生产核心区、先进制造业、先导产业、城乡建设、现代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启动实施一批规模大、带动性强、示范效应好的基础设施和转型升级重大项目。
完善分级负责、三级联动、部门联审联批的项目推进机制,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用地。
政-府-工-作-报-告(2011定稿)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0月11日在永登县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县长杨平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回顾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的五年,是永登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
五年来,我们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团结带领全县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力实施“跨越永登、融入中心,放大优势、组团崛起,城乡一体、全面发展”的区域发展战略,按照“东西并进、中部崛起”的开发思路和“一城二区三园”的开发布局,永不停步、敢于攀登,攻坚克难、扎实工作,胜利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为实现科学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迎难而上,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各种自然灾害考验,在遭遇挫折中全力奋起,在面对困难时执著前行,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和财政收入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2.3亿元,居全省各县第二位,是2006年的1.5 倍,年均增长12.1%。
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4.66亿元,是2006年的2.24倍,年均增长21.6%;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亿元,是2006年的1.9倍,年均增长17.3%。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26亿元,是2006年的2.8倍,年均增长26.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811元,比2006年净增394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24元,比2006年净增1308元。
标志着我县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多元培育,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初步预计,三次产业结构由2006年的12.2 ∶51.5 ∶36.3 调整为2011年的10.6∶48.2∶41.2。
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巩固,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初具规模,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农业比较效益逐年提高,农业增加值由2006年的5.76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8.36亿元,预计2011年达到9亿元,年均增长5.57%。
六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第三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11年,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克服宏观经济复杂多变、通胀压力持续加大、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等不利影响,积极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济社会继续呈现运行稳定、结构优化、效益提升、后劲增强的良好态势,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
1、经济总量稳步攀升,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21亿元,增长12.3%,超计划目标0.3个百分点。
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3.5:42.3:34.2调整为22.2:45.3:32.5。
实现财政收入93.6亿元,增长36.4%,超计划目标16.4个百分点。
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325.7亿元,增长23.3%,新增产值超亿元以上企业70户,亿元以上企业达262户。
粮食总产475.1万吨,连续8年创历史新高,增长3.5%。
农产品加工产值338亿元,增长22%。
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1.3亿元,增长18.5%,超计划目标0.5个百分点。
接待游客超10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5.5亿元,分别增长40%和73.4%。
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54.9亿元、贷款余额578.6亿元,分别增长25.1%和19.2%。
万元GDP能耗预计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排放量预计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发展后劲日趋增强。
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58.1亿元,增长28%,超计划目标6个百分点。
其中:工业项目完成投资278.9亿元,增长40.2%。
博微长安科技园、冀东华夏专用车、宝利嘉纺织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建成投产;周六高速顺利通车;6项治淮工程全面完成;64项中心城市重点工程完成投资195亿元;12个省级开发区完成基础设施投资44亿元、新增建成区面积24平方公里;市集中示范园区完成投资7.5亿元,建设框架全面拉开。
2011年渭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渭南市市长徐新荣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与《渭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去年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回顾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克服金融危机和多种灾害的不利影响,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完成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
全市生产总值实现801.4亿元,增长15%;财政总收入完成74.9亿元,增长14.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4亿元,增长20.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5918元和4372元,增长16.6%和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6%;人口、就业、社会保障和节能减排等主要指标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一五”的圆满收官。
回顾过去五年,我们欣喜地看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全部提前实现,成为建市以来经济增长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实惠最多的五年,渭南已经跨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坚持不懈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区域竞争实力快速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较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4.5%。
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4亿元,是2005年的3.8倍,年均增长30%以上。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31.8亿元,是2005年的2.6倍,年均增长2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超过全省平均水平223元和267元。
全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支持发展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明显增强。
项目建设成绩斐然。
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下大气力招商引资,持续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建成了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重大项目。
五年累计招引项目1017个,到位资金584.8亿元,年均增长59.7%。
实施重点项目383个,完成投资1400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1960.9亿元,是“十五”时期的6.9倍,年均增长47.1%。
镇2011年度工作情况报告(精选5篇)第一篇:镇2011年度工作情况报告安平镇人民政府 2011年度工作情况报告2011年,我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以及党在新时期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省、州、县的统一部署,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稳步和谐发展。
现将工作情况报告如下:2011年工作情况一、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预计全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4312万元,比2010年增长214万元,增长5.2%;其中,农业总产值预计实现3656万元,占计划3700万元的98.8%,比2010年增130万元,增长3.6%;工业产值预计实现656万元,占计划650万元的100.9%,比2010年增84万元,增长14.68%,乡镇企业产值预计实现1876万元,占计划1900万元的98.7%,比2010年增126万元,增长7.2%。
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增加301元,达到2068元,粮食总产量实现5818吨,占计划5738吨的101.4%;人均粮食282公斤,比上年减34公斤。
二、农业和农村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农业经济稳步发展(一)粮油生产保持稳定。
完成粮食播面19540亩,占计划19500亩的100.2%。
其中夏粮播面5990亩,总产898吨,秋粮播面13550亩,总产4920吨。
秋粮中水稻播面8070亩,总产3250吨,玉米播面3660亩,总产1244吨。
油菜1 籽播面2340亩,总产203吨。
(二)高效农业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通过推进以葡萄为主的山腰农业,蕃茄、辣椒、脱毒马铃薯为主的大田农业,使葡萄种植面积由2010年的2800亩增加到3520亩,新增面积720亩,葡萄挂果面积由2010年的2000亩增加到2500亩。
蕃茄、辣椒、黄瓜、早玉米等商品蔬菜种植总面积由2010年的250亩增加到400亩,增加150亩。
马铃薯种植面积由2006年的1100亩增加到1480亩,其中项目实施脱毒马铃薯种植950亩。
六安市金安区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提速发展的奋进历程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10年,是我区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成功地进入了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全区跨越发展迎来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一年来,全区人民在中共金安区委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皖江示范区建设为契机,深入开展“项目推进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自我加压,奋力赶超,圆满完成了区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
全年实现生产总值80亿元,同比增长14.5%;财政收入(全口径)5.16亿元,同比增长25%。
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出发展提速、质量提高、后劲增强、民生改善、和谐稳定的良好态势。
示范区建设势头强劲。
编制完成示范区总体规划,实施承接平台扩园升级。
金安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由12平方公里扩大到40平方公里;城北工业园申报省级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南山新区规划面积35平方公里;市、区共建的承接产业示范园已确定为省级开发区。
孙岗、双河等乡镇工业园区快速推进。
各类园区基础设施投入6.2亿元,承接能力进一步增强。
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势头强劲,全年到位境内资金51亿元、境外资金1690万美元,同比增长131.8%、48%,其中引进超亿元以上的项目21个。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0.5亿元、同比增长54.7%,其中完成30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27亿元、同比增长280.3%。
工业经济高位运行。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加强政银企对接,帮助企业、园区融资6.1亿元。
加大土地复垦、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工作力度,解决工业项目用地3050亩。
推动工业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完成工业投资16.3亿元、同比增长64.2%,其中,技改投资4亿元、同比增长60%。
实施技术创新、节能改造36项,新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家、高新技术产品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