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XUEHUI

学会非营利组织研究

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龚攀峰

(山西财经大学统计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

要]某一草根NGO 根据实地采访调查和农村疾病调查报告,引来李嘉诚基金会下属医疗扶贫行

动的医疗队到当地进行义诊,却碰到了他们与当地政府合作的严峻问题。该文对这一案例进行分析,并运用博弈论,探讨NGO 和当地政府在开展扶贫事业上合作的意图和利益博弈,最后提出解决合作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合作

扶贫

一、引言

非政府组织(NGO )是公民社会里非常重要的组织之一,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教授莱斯特·萨拉蒙提出。随着NGO 在全球风起云涌,逐渐成为除政府、企业之外的第三公共组织(或者部门)。NGO 具有组织性、

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等特点,也具有贴近群众、善于创新、承担风险、善于沟通和交流、灵活调整等独特的职能优势。

关于非政府组织与当地政府在扶贫领域的合作问题,国内外学者已经开展了许多大量的研究[1-6]。西方学者认为,NGO 不仅弥补了政府不能触及的职能,而且在扶贫、环保、疾病防治(尤其是艾滋病)、慈善事业等为全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尤其使贫穷国家中处在弱势群体的公民得到了切实的帮助。清华大学王名教授结合案例研究,分析了NGO 在提供扶贫服务时与当地政府合作存在的一些矛盾;王名、刘效东研究了中国NGO 在扶贫中的作用[7-8],认为中国NGO 在扶贫领域面临着资金困境、资助者对NGO 的信任、NGO 内部的能力建设等问题,并提出了当地政府如何与NGO 合作的相关方案。邓

国胜研究了非营利机构在人口控制和扶贫中的作用[9-10],提出了公益机构组织能力的评估机制与评估框架理论。赵黎青[11]探究了中国非政府组织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及其与政府的合作之道。唐东生进行国内NGO 研究的综合评述,对NGO 与当地政府合作的研究进行深入的探索[12]。这些研究主要以定性规范分析为主,在模型建构方面仍显缺乏。

在实际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草根NGO 与当地政府进行项目合作时,在策略和财务上相互博弈的问题不可忽视。对此,本文结合具体案例,尝试运用博弈论探讨NGO 与当地政府合作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的对策建议。

二、案例介绍和分析

(一)案例概述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周巷镇三星村共有村民1300人左右,且呈老龄化的趋势,而且疾病状况堪忧。为此,2005年春节来临之际,由5名同学和朋友共同成立了一个草根NGO,借着李嘉诚基金会的

“关心是潮流”这个口号,将李嘉诚基金会下属医

龚攀峰: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扶贫事业的合作案例研究

疗扶贫行动的医疗队带到当地进行义诊,为他们减轻疾病的困苦和折磨。草根NGO做了相关的信息调查工作,包括患者的疾病信息,如疾病的种类、轻重和症状,得到怎样程度的治疗以及效果如何等。医疗队的到来,得到了三星村委员会会员和众多父老乡亲的支持。

实地调查发现,当地村民的死亡人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上升趋势,且得到医疗救护所占比例较少。虽无艾滋病村那样疯狂蔓延,但是他们的疾苦让人心痛,而且死亡的大部分人不是意外的死亡(例如车祸或溺水),都是在30至60岁的人,特别是有一年轻人因为得重病却得不到彻底的治疗而死去。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村的整体疾病状况每况愈下,患病率(9.69%)比前一年湖北省的疾病患病率(3.13%)高很多,在治疗率上还比较低;另外,他们得到的治疗程度很差,主要由于当地的经济状况、村民存在“惜钱为后代”的思想以及其他诸多因素。

然而,由于医疗队、草根NGO与当地基层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医疗队进村核查之后,只进行三天左右的义诊就“打道回府”了,相关各方出现了巨大的分歧。

(二)案例评价

由于上述草根NGO在营销上有地利、人和的优势,所以很快得到了当地民众的支持和帮助;在财务上,因为得到李嘉诚基金会的资助,所以有充足的资金保障;而且NGO内部的合作和能力建设也做得非常出色,因为他们有很大的积极性,愿意承担风险、敢于创新、合作的效率比较高;NGO在与李嘉诚基金会和医疗扶贫行动的合作方面非常成功。

然而,NGO和当地政府在扶贫领域的合作却是不成功的,因为当地政府有自身利益上的担忧。客观原因有:第一,孝昌县自从建县以来一直是全国的贫困县,人均收入低下,这使得当地的百姓存在严重的“看病难,看病贵”现象,农村合作医疗执行效率甚低;第二,扶贫组织缺乏与当地政府沟通

的经验,缺乏对当地政府不合作特殊性的了解,以及对当地政府核心利益的关注;第三,扶贫组织缺乏对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对扶贫对象的知情权和隐私权还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三、NGO与当地政府合作的博弈分析

由于当地政府在法律或者自身利益等层面的原因,例如他们在NGO开展工作时,要么就让NGO 的资金让他们自己来管理,即“越俎代庖”,或者NGO实际开展的工作暴露了当地政府工作的一些“盲点”,例如当地政府执政效率低下和贪污腐败的情况等等。他们之间是相互博弈的一个局面,如表1可以得到:如果当地政府反对NGO开展工作时, NGO继续扶贫得到的效用最多是5个单位;假设当地政府鼓励扶贫,但是NGO不扶贫,那么政府只能得到5个单位的效用;他们都反对扶贫,他们各自的效用都为0个单位;当政府鼓励NGO开展工作时,NGO继续扶贫得到的效用最多是10个单位,政府也得到了10个单位的效用,即是纳什最优解(10,10),从而得到一个“双赢”的局面。

表1当地政府和NGO的博弈矩阵

表2是资助者和NGO的博弈矩阵。资助的企业为了保证自己资助的资金没有被滥用或者私吞, NGO也要考虑以前资助的企业还会不会再资助的课题,自身发展的经济来源问题。因此资助的企业(或者国外的NGO)与国内的NGO有一个互相博弈的过程,从这个博弈的矩阵可知,当资助的企业(或者国外的NGO)以后不资助以前资助过的NGO 时,即使这个NGO继续扶贫,由于缺少资金的来源,得到的最大效用为10个单位;假设资助者不资助了,那么资助者得到的效用为0个单位,而NGO采取扶贫的策略可以得到10个单位的效用;当资助

NGO NGO

扶贫不扶贫当地政府鼓励(10,10)(5,0)

当地政府反对(0,5)(0,0)

XUEHUI

学会

的企业(或者国外的NGO)得知这个NGO的财务经营良好,而且保证了资金使用制度的健全和对外公开与透明,会继续资助这个NGO,那么NGO只有继续扶贫才能得到自己的最大效用,即15个单位,从而达到一个“双赢”局面。

表2资助者和NGO的博弈矩阵

由上面的当地政府和NGO、资助者和NGO的博弈矩阵得到的最优解可知,国内的NGO处理好与当地政府和资助企业的关系,与他们进行交流和合作有利于NGO的做大做强和快速发展,也有利于形成一个互相制约和互相监督的“多赢”局面,否则他们不采取合作,他们的效用肯定就没有。

四、相关对策

目前,不少国内NGO的快速发展为解决我国中西部地区的贫穷和疾病等问题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弥补了政府的一些盲点和不足,而且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就我国发展实际来说,中国NGO和当地政府合作应着力采取如下几个措施:

第一,NGO保持自己资金来源和使用的透明公开和公正,通过培训加强自己的能力建设,尊重当地政府的核心利益和扶贫对象的风土人情;第二,应该敢于发挥监督和评估政府行为的作用,敢于跟政府博弈,敢于揭发贪污挪用NGO资金的情况;第三,NGO应提高和利用自己的公信力和影响力,与当地政府进行营销,以便NGO获取当地政府一系列有用的各种支持和资源,更加有效地开展工作;第四,实现政府对NGO的规范化管理。当地政府从重视“入口”管理逐步转向重视“过程”管理,从“静态”管理逐步转向“动态”管理,从“单一”管理逐步转向“分类”管理,加强对NGO组织运作的动态过程和在各个领域的活动予以引导与规范。第五,根据理性预期理论和博弈论,NGO在与当地政府博弈的过程中应该尽量依靠媒体、上级政府反映相关的实际情况,让当地政府没有后顾之忧,从而使得NGO能够与当地政府合作,共同有效地开展工作。

参考文献

[1]武继兵,邓国胜.政府与NGO在扶贫领域的战略性合作[J].理论学刊,2006,(11):57-58.

[2]Philip Kohler,Alan R.Andreasen.(1996).Strategic Ma-rketing for Nonprofit Organizations.Upper Saddle River,New Jersey:Prentice Hall,Inc.

[3]Carter R.(1992).The Gentle Legions.New Brunswick, NJ:Transition.

[4]Fernando J.L,Heston A.W.,eds.(1997).Introduction: NGOs between States,Markets,and Civil Society.Annals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554:46-65.

[5]Green A.,Matthias A.(1997).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Health in Developing Countries.New York:St. Martin’s Press.

[6]王名.中国的非政府公共部门(上)[J].中国行政管理, 2001,(5):32-36.

[7]王名.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6(1).

[8]刘效东.农村扶贫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J].青岛远洋船员学院学报,2006,27(4):64-68.

[9]邓国胜.中国NGO问卷调查的初步分析.清华大学NGO研究所.2007.

[10]邓国胜.非营利性机构在人口控制和扶贫中的作用[J].人口研究,1999,(6).

[11]赵黎青.非政府组织和可持续[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

[12]唐东生.近年来国内NGO研究评述[J].改革,2003, (2).

(下转第27页)

非营利组织研究

NGO NGO

扶贫不扶贫资助者(资助的企业或者国

外的NGO)

资助(15,15)(0,10)

资助者(资助的企业或者国

外的NGO)

不资助(0,10)(0,0)

XUEHUI

学会

Case Study on Cooperation between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Government in Poverty Eradication Career

GONG Pan-feng

(The Department of Statistics,Shan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Economics,Taiyuan,Shanxi 030006,China )[Abstract]A grass-root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based on practical interviews and the investigation on the disease in rural areas,lets one subsidiary of the medical anti -poverty action of the Li -Ka -Shing Foundation to treat patients locally for free,but they met some serious problems when cooperated with local government.This paper make a case study,uses game theory to analyze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their intentions and interest game,finally puts forward some concrete solution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collaboration;poverty eradication

会化服务职能,促进学会发展壮大。

(三)提高女性干部所占比例。随着女性的社会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的显著提高,女性在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但女性科技工作者仍有“高位缺失”现象。据统计,截至2007年底,我国科技人力资源中女性达到1970余万,占科技人力资源总量的38%。到2008年,在校女硕士研究生达到144217名,

占在校硕士研究生的46.2%。然而相关数据也显示,两院院士中,女院士仅占5.01%;

“973计划”选聘的首席科学家中,女性占4.6%;

“长江学者”中,女性占3.9%;第一届至第十届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中,女性平均占8.4%;

“863计划”的专家组中则根本没有女性[3]。

在中国科协业务主管的学会中,女性理事长仅有10名,占5.4%,女性秘书长也只有33名,占17.7%,

远低于科技人员从业比例。从学会主要负责人性别比例也反映出,高层次女性科技工作者的成长已经成为一个亟需研究和解决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全国性社会团体2008年年度检查资料.[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章程.[3]https://www.doczj.com/doc/ad8044059.html,

(上接第17页)

工作研究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全球治理中的非政府组织
作者:作者:陶 涛 时间:2007-09-30 浏览次数:0 次
随着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全球治理概念应运而生。作为国际关系的 新兴行为体,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在全球治理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颇为独 特。 非政府组织广泛参与全球治理进程 作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之一,非政府组织积极推动跨国社会运动的发展,纠正全球化 的负面影响,并活跃在多边外交场合,努力成为全球议题的制定者、弱小国家和弱势群体的代 言人。 一、非政府组织是全球治理的重要行为体之一。当今国际社会多种行为体在全球各个领域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制度安排,采取合作行动共同应对全球问题,构成多层次和多维度的全球 治理网络。非政府组织与主权国家和政府间组织建立联系和合作关系,并与后者一起成为全球 治理体系的重要行为体。随着形势的发展,非政府组织涉及全球治理事务的范围日趋广泛,目 前它的活动不仅限于参与环境保护、人道救助、非核化运动等,还扩展到安全、裁军、外交等 传统国际政治领域。 二、非政府组织是跨国社会运动的推动者。全球治理以全球公民社会为基础,而跨国社会 运动是全球公民社会的主要活动方式,非政府组织成为跨国社会运动的积极推动者。20世纪它 倡导的跨国社会运动以维护和平为主要目标,长期研究和跟踪军控问题。1997年1000多个非政 府组织所组成的“国际禁止地雷运动”成功促使122个国家签署了禁止使用对人地雷的国际公 约。近年来,非政府组织认识到,借助跨国社会运动、推动公民社会与各国政府进行对话与合 作是全球治理不可或缺的环节。非政府组织的跨国社会运动规模扩大,并向组织化方向发展。 新世纪初各国非政府组织自发举办世界社会论坛,定期就全球性问题交流看法和提出建议。 三、非政府组织成为全球化运动的纠偏者。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全球治理的观念,而纠正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也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内容。非政府组织因大力揭露全球化的种种弊端和负 面影响,一度被认为是反全球化的组织者和代言人。其实多数非政府组织并不完全否定全球化 本身,而是主张对全球化进行民主管理和适当调控,促使全球化成为公平与民主、可持续发展 和各国都受益的进程。世界社会论坛就反对新自由主义或帝国主义的全球化,主张改变现行的 不合理和不公平的全球化进程,提出了“另一个世界是可能的”口号。 四、非政府组织是多边外交场合的不速之客。多边外交是实现全球治理的主要方式,非政 府组织频繁出现在多边外交场合,积极介入和影响全球治理决策进程。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 展大会期间, 170多个国家的近2 万个非政府组织同在巴西平行举办“92’全球论坛”唱对台 戏;1999年世界贸易组织西雅图部长级会议因非政府组织的抗议无果而终。在联合国、世界贸易 组织、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八国集团、世界经济论坛等多边外交场合,非政府组织 往往“如影随形”、“不请自来”,提出议题、施加压力和影响决策,一定程度打破了国家和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复习材料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复习材料 第一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发展 1、1942年英国发布的《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又被称为“贝弗里奇报告”。 2、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的思想渊源包括:基督教教义、重商主义经济学。 3、我国目前的社会救助政策主要有:灾害救助、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农村贫困救助、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特定人群救助、临时救助。 4、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从收容遣送变为救助管理,强化了自愿受助。 5、现行的福利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包括:减免所得税,免征营业税,先征后返增值税。 第二章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中的基本关系 1、在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上,有代表性的四大主义分别是:无政府主义,国家主义,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 2、构建“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就要实行:社会职能社会化,社会事务社会办,社会福利社会化。 6、社会福利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投资主体多元化、福利设施向社会开放,服务对象公众化,社会福利社会办。 8、第三部门:是指在政府部门和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部门之外的“非营利部门”,它与政府部门、市场部门共同构成了现代社会的三大支柱。其突出特点是志愿性、公益性和民间性。在国外,第三部门为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部门的总称,在国内主要指非营利的民间组织。12、对家庭提供的社会福利服务主要是通过社区、社团、社工以及志愿者和社区成员去实施的。 15、市场经济学说中的公平包括:机会均等、收入分配中的公平和结果公平。 18、社会救助主要是满足受助者的生存需要,社会福利则主要满足人的发展的需要。 第三章社会救助的一般理论 1、社会救助:国家与社会向贫困人口与不幸者提供款物接济和扶助的生活保障政策。社会救助时一种政府或社会行为;救助对象是容易遭遇生活困境的社会弱势群体;目标是满足社会成员的最低生活需要。 4、社会救助体系包括:最低生活保障、乡村贫困救助、农村五保制度、灾害救助、特殊对象救助等。 12、依据救助手段,社会救助可分为:现金救助、实物救助、服务救助、以工代赈。 14、穷人与资产理论常识人迈克尔谢若登认为,资产积累和投资是脱离贫苦困难的关键,建议设立个人发展账户。 第四章社会福利的一般理论 1、社会福利:是国家和社会通过社会化的福利津贴、实物供给和社会服务,满足社会成员的生活需要并促使其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的社会政策。其中:国家和社会是社会福利的责任主体,其本质主要体现在经济福利性上,是难以采取市场调节的社会公共领域;它穷掉社会化,福利的提供是开放式的;社会福利以提供服务为主;社会福利的目标不仅为了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还在于促使社会成员的生活质量不断得到改善和提高。 5、按照社会福利资源的提供方式,可分为现金给付型、实物给付型和社会服务型社会福利。 8、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主要有: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霍布森的最大社会福利思想。 9、旧福利经济学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论述了福利的含义。 17、反对私营化社会服务的理论派别是:民主社会主义。 第五章贫困问题与社会发展 2、学者对贫困的界定包括:缺乏说、排斥说/剥夺说,地位说,能力说。 8、阶层贫困:亦称结构性贫困,是指因为各种原因造成部分社会成员收入过低或无收入而难以维持其自身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的贫困现象。 11、确定贫困线的方法有:市场菜篮法(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生活形态法,国际

非政府组织管理(5723)

《非政府组织管理》复习 名词解释: 非营利组织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根本宗旨)、主要开展各种志愿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的非政府的社会组织 公民社会从社会关系上指非营利组织。这一概念所涵盖外延比非营利组织要宽泛些,但内涵基本一致。它不是一个否定的概念,而是有个积极肯定的概念,并突出了新型社会关系的主体,在这种意义上他比非营利组织一词更准确。 草根组织特指非营利组织中那些扎根于城乡社区的基层民众组织,侧重于发展中国家的基层组织。 救助儿童会:1919年,在伦敦的一家大剧院里,一家名叫救助儿童会的慈善组织开始向挨饿的儿童发放免费事物,后来成为全世界苦难儿童的救星。 乐施会:1942年,在英国成立了一个专门救助穷人的慈善机构,这一组织后来发展成为世界最大的国际非政府组织网络。 国际红十字会:致力于战场救护的非营利组织日益活跃,促成了国际公约的签订并成功地建立了国际红十字会。 分级管理原则:就是对非营利组织按照其开展活动的范围和级别,实行分级登记、分级管理的原则。 非竞争性原则:就是为了避免非营利组织之间开展竞争,禁止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设立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非营利组织。 决策:是领导的重要职能之一,是一个过程,指领导者为达到一定的目的,从两个以上的代替方案中,选择一个有效方案的合理过程。决策技巧:主要是思考的技巧,管理者最容易忽视的就是思考。包括向后思考和向前思考。 治理:指的是非营利组织为向社会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按照效率、法治、责任的原则,采取合作与互动的过程。 财务管理是指根据财务资料、财务报告去预测未来,包括成本分析、投资管理和财务分析三大环节,他们构 成了非营利组织财务管理 的核心。 零基预算法:每期的预算必 须先归零,从零开始考虑预 算的增减。 培训:是指给员工传授其完 成本职工作所必需的知识、 技能、能力和态度的过程。 志愿精神:是一种利他主义 和慈善主义的精神,指的是 “个人或团体,依其自由意 志与兴趣,本着协助他人改 善社会的宗旨,不求私利与 报酬的社会理念”,在一些 国家,志愿精神被作为国民 精神大加赞扬和提倡,成为 其公民社会的基础。 志愿部门:指由各种志愿者 组织、支持组织、草根组织、 网络组织、协调组织、志愿 者小组、联络站以及定期召 开的志愿者大会、联谊会等 形式组成的志愿者社会体 系。 地域生态货币:指的是在一 定时间和区域范围内可以 流动、主要用来购买商品和 服务的货币,这种货币是志 愿者为非营利组织提供的 志愿服务的计量单位。 非营利组织的项目管理是 指这样一个系统的过程:非 营利组织为了实现其宗旨, 通过项目申请的形式获取 资金、人力等社会资源,优 化配置所获得的资源,有效 地组织、计划、控制项目的 运作过程,从而达到项目的 既定目标。 筹款:指的是“组织或个人 为了政治因素,发动募集资 金的行动或过程。”经过实 践,人们发现:和营销一样, 筹款也是一种市场活动,非 营利组织筹款也需要进行 市场分析,也需要有筹款的 市场策略。非营利组织的筹 款理念大致经历了产品导 向阶段、推销导向阶段和顾 客导向阶段。在筹款策略上 开始采取顾客导向,以顾客 为导向的筹资活动必须以 组织采用营销导向为基础。 顾客导向方式的标志是不 再把捐赠人当做它的目标, 而是当做潜在的合作伙伴。 诚信评估也译为非营利性 评估、公信度评估或问责 制、社会交待。诚信是当前 我国非营利部门存在最为 严重的问题 选择、判断、填空: 行为科学家利克特发现了 四类基本的领导形态,即剥 削式的集权领导、仁慈式的 集权领导、协商式的民主领 导和参与式的民主领导,这 种伦理被称为管理系统理 论。 企业提供的是私人物品,政 府提供的是垄断性公共物 品,非营利组织提供的是竞 争性的公共物品。 在现实生活中,非营利组织 表现为各种各样的协会、学 会、研究会、联宜会、商会、 行会、会馆、学校、医院、 福利院、文化院、体育馆、 博物馆、美术馆、文艺团体。 非营利组织中不应包括政 府出资成立的各种政府附 属组织或外延性组织,非营 利组织中一般也不包括政 党组织和宗教组织。 非营利组织的总和被称为 “非营利部门”或“第三部 门”。 英国在17世纪末颁布了《慈 善法》和《济贫法》,1924 年废除了禁止结社条例, 1832年颁布了《新济贫法》。 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 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一书 中描述了当时美国的非营 利组织——民间结社和政 治结党的问题。 1964年8月,英、法、意、 美、荷等16国代表在日内 瓦签署《万国红十字会公 约》,制定了改善战地伤病 者境遇的国际通则,并建议 各国成立民间的救护团体。 非营利部门在世界各国的 发展表明,一个由非营利组 织所发动的全球的“社会团 体革命”正方兴未艾。 美国非营利组织活动的一 大特点是动员大批志愿人 员参与各种非营利的慈善 活动。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中有特 色的非营利组织:1、宗教 性的慈善服务组织。2、社 区互助和公益服务组织。3、 各种慈善救济基金会。4、 联合劝募组织。 澳大利亚的非营利组织大 多数集中在教育、社会服务 和医疗保健三个领域。 英国的非营利组织中最具 特色的是非营利科技社团, 资金主要来源于会费、财团 及个人捐款和政府资助。 孟加拉非营利组织的发展 中最具特色的是小额信贷 的所谓GB扶贫模式的开发 和普及。 菲律宾非营利组织主要包 括:提供各种服务和政策建 议的发展组织、开展各种公 益活动的慈善组织、提供资 金援助的基金会以及作为 政治家和企业附属机构的 所谓“变形NGO”。 香港非营利组织往往被叫 做志愿机构,它们一方面受 到宗亲会、同乡会等华人社 团积善济贫精神的传统影 响,另一方面体现着自下而 上的志愿精神且具备民主 自治的性格,与政府保持良 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在资金 方面,香港非营利组织对政 府的依赖性较大,它们一半 以上的资金来自政府。台湾 和香港一样,宗亲会、同乡 会等传统的华人社团有相 当影响,在社区支援、社会 福利等领域发挥着很大的 作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设非 政府组织会议,世界银行设 有非政府组织——银行委 员会。 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第一阶 段是从20世纪初至1949年 新中国建立。 1950年9月制定了《社会团 体登记暂行办法》。1989年 10月,国务院公布《社会团 体登记管理条例》。1988年 8月和1989年6月公布《基 金会管理办法》、《外国商会 管理暂行规定》。1999年8 月颁布了《公益事业捐赠 法》。 领导者的权威包括:1、职 位权力。2、个人威望。 领导者的权利基础可分为: 1、惩罚权。 2、奖赏权。 3、 合法权。4、模范权。5、专 长权。 1944年成立的美国国际小 母牛项目组织,其创建者 丹·威斯特先生基于“给人 一杯牛奶,不如助人养头奶 牛”的理念。 理事会通常由选举产生,作 为组织决策和治理的最高 权利机构。 非营利组织理事会发挥着 核心作用概括地说集中表 现在:1、扮演“促成者” 的角色。2、扮演“政治倡 议者”的角色。3、扮演“缓 冲者”的角色。4、扮演“价 值护卫者”的角色。 捐赠人报告面向的对象是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1.8) 《非政府组织管理》 主讲教师:郭道久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当前,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来,交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就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以前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善。本文理论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CSO)、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V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及免税组织(Tax-exemption organization)等。 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国外政府改革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课程论文 课题: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班级:行政管理 学号: 113115001132 姓名:赵丽莎 任课老师:马蕾 点评: 成绩:

外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综述及比较研究 赵丽莎 (南京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江苏南京 210094)摘要: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管理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美 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美国家和日本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状况进行综述 和比较研究,有利于借鉴其发展经验,促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更好的管理和发展。 本文从各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理论概述、社会作用、管理体制及与政府之间的关系几 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并总结了近年来外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发展 1.外国非政府组织的概述 1.1非政府组织的分类 美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分为三个类型:一是“思想库”等独立研究机构。一般指独立与政府和企业(甚至是大学)之外,从事公共政策研究的非营利性学术机构。最早出现在二战时期的美国。据统计,二战爆发前,全美仅有20个左右的思想库,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该数字达到了1600个之多。其涵盖范围也从战略、军事、国际关系的研究扩展到了当代政治、经济、社会问题。其典型代表为:美国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二是基金会。美国基金会中心对“基金会”的定义是:非政府的、非营利的、自有资金(通常来自单一的个人、家庭或公司)并自设董事会管理工作规划的组织,其创办目的是支持货援助教育、社会、慈善、宗教或其他活动以服务于公共福利,主要途径是通过对其他非营利机构的赞助。三是社会基层组织。该组织种类繁多、涵盖面相当广,一般包括社会服务组织、卫生保健组织、健康研究组织、教育研究组织、社会运动组织、艺术和文化组织、互助性组织等等。美国大概有33万个社会服务组织。他们获得政府、基金会、公司和个人的广泛支持,美国政府的资助占社会服务组织收入60%。 在英国,官方和大众媒体较少使用“非政府组织(NGO)”这个术语,使用最多的是“慈善组织(Charity Organization)”,其次是“志愿和社区组织(Non-Profit Organization)”,再次是非营利组织。主要区别在于:非营利组织除了包括民间公益性组织以外,还包括各种形式的互益性组织(如各种行业协会),而慈善组织则主要强调公益性的一面。非营利组织的涵盖面广,只要“不是家庭,不是企业,也不是政府的一部分,都可以纳入其中”。“志愿和社区组织”一词是近些年,特别是1994年以来官方文件中通用的提法,其范围略小于非营利组织。慈善组织是指从事公益活动且在慈善委员会登记的组织,它是英国组织的主要组成部分。一般慈善组织是慈善组织的核心。 德国的非政府组织简单来说可以社团和财团两大类型。其中社团在德国的非政府组织中数量最多。严格的意义上,依据非政府组织的产生、资金来源和成员结构三项标准有不同的划分。非政府组织依其非政府程度划分为两种:一种是所谓的真正的非政府组织,他们是非政府组织的最初形态。其产生源于公民社会的倡议,没有政府的推动,成员仅是个人。资金来源只有个人捐助和成员会费,不依赖公共资金,一些组织甚至根本拒绝公共资金;另一种是所谓的非政府组织的偏离组织,他们依赖于政府,资金大部分、甚至全部来自于公共资金。 法国根据法律规定,社团基本可分为三个体系:一是注册社团和不注册社团。1901年的法律没有规定社团必须到市政府民政部门登记,但是只有注册的社团,才具有法人资格,能够以法人的身份从事活动,购买、持有和管理财产(例如社团的场馆或者银行户头)。二

非政府组织期末复习题

非政府组织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在我国,民间组织包括哪三类。(B) A 、事业单位、企业单位、社会团体B、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C、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D、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2、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成立全国性社会团体和地方性社会团体的活动资金各需要()万。(A) A、全国性社会团体10万,地方性社会团体为3万 B、全国性社会团体10万,地方性社会团体为5万 C、全国性社会团体5万,地方性社会团体为3万 D、全国性社会团体8万,地方性社会团体为3万 3、社会团体的最高权利机构为(A) A、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 B、理事会 C、常务理事会 D、会长办公会议 4、成立社会团体,其会员由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应不少()个。(A) A、50个 B、30个 C、80个 D、60个 5、社会团体如要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需有(A)会员或会员代表出席方能召开。 A、2/3 B、1/3 C、1/2 D、全部 6、以下关于社会团体非营利性的说法,哪个是正确的。(B) A、社团非营利性是指社团不能开展任何营利性活动 B、社团非营利性是指社团可以 开展营利性活动,但其营利所得不能分红C、社团非营利性是指社团可以开展营利性活动,但其营利所得可以分红D、社团非营利性是指社团在有关部门的允许下可以开展任何营利性活动 7、社会团体发起人在接到登记管理机关准予筹备成立的批文后,应在()个月内召开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B ) A、6个月内 B、3个月以内 C、2个月以内 D、一年 8、社会团体的负责人是指(A ) A、理事长(会长)、副理事长(副会长)、秘书长以上的负责人 B、会长、副会长 C、常务理事以上的负责人 D、副秘书长以上的负责人 9、登记管理机关应当自收到完成筹备工作的社会团体的登记申请书及有关文件之日起()日内完成审查工作。(A)

什么是领导决策

1、什么是领导决策?领导决策的要素主要包括哪些?(20分) 2、行政领导在决策时需要考核的因素主要有哪些?你认为决策的程序主要包括哪些环节?(30分) 3、在上述案例中,县委县政府为什么能制定出正确的政策?(50分) 一、(一)领导决策,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 (二)领导决策的要素 领导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组成。 2.决策目标。决策目标是指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标的确立是科学决策的起点,它为决策指明了方向,为选择行动方案提供了衡量标准,也为决策实施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3.决策备选方案。领导决策实际是一种选择方案的活动。对于决策的备选方案,选择的目的是追求优化。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着决策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多样性,因此,对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就要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出可行性方案。 5.决策后果。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一切决策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决策的结果。在作出最终决策之前,对每一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客观、公正的预测和评价,既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方案择优的最终依据之一。决策后果一般以语言、文字、图表、计算机软件等形式表现,这使得决策可以迅速、准确、顺利地实施。 二、 (1)领导决策的要素 领导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目标、决策备选方案、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组成。 决策目标是指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决策目标的确立是科学决策的起点,它为决策指明了方向,为选择行动方案提供了衡量标准,也为决策实施的控制提供了依据。 决策备选方案,领导决策实际是一种选择方案的活动。对于决策的备选方案,选择的目的是追求优化。由于客观情况的复杂性,决定着决策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多样性,因此,对决策备选方案的选择就要进行比较、鉴别,选择出可行性方案。 决策后果是指一项决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一切决策活动的目的,都是为了取得决策的结果。在作出最终决策之前,对每一备选方案的实施后果进行客观、公正的预测和评价,既是保证决策科学化的重要前提,也是方案择优的最终依据之一。决策后果一般以语言、文字、图表、计算机软件等形式表现,这使得决策可以迅速、准确、顺利地实施。 (2)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 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 2、确定决策目标。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 导言 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解决社会老龄化问服务体系题的有效途径和迫切需要。30多年的改革开放,促成了经济高速增长的“中国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人口结构也出现重大转变,原本过剩的劳动力市场逐渐失去优势。研究人口问题的专家已敲响警钟,中国的人口红利即将消失,我国人均收入水平尚且在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但人口的老龄化趋势已经凸显。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成为“未富先老”的典型。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全面落实及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一对夫妇常常需要同时供养四名老人的“4-2-1”家庭结构普遍可见。但是家庭的小型化、核心化趋势又使得家庭养老能力急剧下降,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模式受到威胁。从经济学角度来说,中国的发展已经迎来经济学上所谓的“刘易斯拐点”,人口问题尤其是老龄化趋势下的社会养老问题,给我国的社会转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龄人口数量膨胀,养老费用迅猛增长,未富先老的国情使得仅靠国家财政难以全部负担如此重任。单纯靠家庭养老也同样困难重重,我国老年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将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必须对传统的养老保障制度进行全面改革,探索出新型的养老模式,充分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坚持“多元福利”的策略,突出非政府组织在养老福利保障中的作用。 +第一节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一、非政府组织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的基本概念 (一)非政府组织的基本概念和界定 1、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现代社会万千复杂,关系纵横交错,而又各成体系,在错杂的各类社会关系中,我们可以依据主体对象性质的不同,将其分为国家行政体系和市场企业体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的进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近几十年,中国社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大转型。市场经济从零起步,政府职能逐渐调整,社会矛盾交织变化,社会体制不断更新发展,我们的价值观念洗涤于时代的洪流之中,涌现出大量政党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具有非政府性质的社会民间组织,并以此为基础构成了相对独立的社会体系。在社会急剧变化的大环境下,今天的非政府组织不仅代表着公共利益,还更多的填补了政府失灵、市场失控下公共空间的空白。就目前来看,这类社会组织,涉及的领域广阔,参与的内容庞大,自身的体系复杂,理论框架尚在不断构建,体制探索也在不断完善。 2、非政府组织的定义 社会各界的研究学者对这类新兴组织的研究方向和概念定义各不相同。与之类似的概念名词还有非营利组织(Non -profit Organizations);社会团体(简称社团,原指《社团登记管理条例》所规定的几类组织,但很多时候它又泛指社会组织,因此在广义上相当于N G 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公民社会(Civil Society)免税组织(Tax-exempt organization);公益组织(public-good organization)等。由于各国文化、历史背景、传统习俗的差异,不同国家称呼略有差异,美国一般称之为“非赢利组织”、“独立组织”或“第三部门”(T he Third Sector),英国称之为“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还有许多国家则用“社团”称之。 但是无论是非营利组织、社会团体、第三部门、民间组织、志愿者组织、公民社会、免税组织、公益组织等,虽然表达各不相同但基本上所指的是同一概念,只是强调突出的重点不同。一般而言,非政府组织强调的是不同于行政组织的一面,即突出与政府的区别。非营利组织则强调其与企业的区别。社会团体多指依托一定社会关系形成的会员制组织,侧重于人与社会关系。第三部门被认为是存在于政府和企业之外的第三类组织、从事政府与私人企业不愿意或是无法做好的事情。民间组织亦可称为社会组织,被描述为由公民自发成立的以不同社会利益群体为核心的社群组织。志愿者组织则更加突出强调其志愿性的特征。公民社会则解释的是公民自发自主结社得到法律支持,并以此为平台进行与政府企业自由对话、沟通、协商、博弈的一种社会形态。免税组织说明国家主要以税收手段进行管理的服务类组织。公益组织则更加强调组织是以公益服务为目的。由于概念混杂,名称众多,定义界限相对模糊,因此我们先从概念入手,再具体谈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非政府组织的英文翻译为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可缩写为NGO。国际上联合固通常将其定义为: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 而在

非政府组织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期末复习资料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非政府组织概述:公共治理的视野 1、非政府组织的基本属性P11 答:1、非营利性。非营利性是非政府组织有别于企业的根本性属性。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集中体现在不以营利为目的上,它的目标在于推动和实现社会公共利益。非政府组织的非营利性体现在:第一,不以营利为目的;第二,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第三,不得将组织的资产和产生的利润以任何形式转变为私人财产。 2、非政府性。是其第二基本属性,是指非政府组织不是政府及其附属机构,组织的决策和行为不受政府机构的控制。非政府组织与 政府都属于公共组织的一部分,但非政府组织不属于政府组织,而属于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非政府组织的非政府性体现在:第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第二,是自上而下的民间组织;第三,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提供竞争性公共物品)。 3、自治性。是其第三个根本属性,是指非政府组织不附属于其他组织、能够独立自主地开展组织活动的特性。体现在:第一,非政 府组织的活动不受政府干预;第二,非政府组织的活动不受营利组织的干预;第三,非政府组织的经济独立问题。 4、组织性。组织性是指有一套内部规章制度的设立,有明确的角色与任务的分配;有职权等级体系,以保证使每个成员的行为与组 织目标相符合;有交往体系,即体现不同成员之间的相互从属关系;有目标准则,用于评估和检查组织的成果以及组织中个体的活动成果。非政府组织的组织性体现在:第一,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机制;第二,有成文的章程制度以及固定的人员。 5、志愿性。志愿公益性或互益性是非政府组织的第五个基本属性,也是非政府组织最具特征的一个属性。非政府组织的内在驱动力 是以志愿精神为背景的利他主义、互助主义。是组织化的志愿精神。体现在:第一,组织的志愿性;第二,活动的志愿性;第三,服务的志愿性。 2、界定中国非政府组织应遵循的原则P7 答:第一,国际化原则;第二,本土化原则;第三,现实性原则;第四,超前性原则 3、公共治理变革下非政府组织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答:1、非政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非政府组织是解决全球性问题的需要 3、公民参与意识的不断增强催生了非政府组织 4、各国政府与国际社会的普遍支持加速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4、非政府组织的“志愿失灵”表现的几个方面P53 答:1、慈善不足。组织所能募集到的资源与非营利活动所需要的开支之间有着相当大的缺口。 2、慈善组织的特殊主义。由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狭隘性,使得其公益只是组织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 益,甚至出现为了本组织的共同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情况。对于缺乏发言权的弱势群体,他们是最需要慈善帮助的群体,但往往由于无力建立维护自己利益的组织,致使他们无力维护自己的利益。 3、慈善组织的家长式作风。慈善组织往往具有很强的父权心态,那些控制着慈善资源、掌握慈善组织经济命脉的人员对于如何使用 资源具有很大的发言权,他们往往只是凭借自己的偏好和利益作决策,忽略了组织的宗旨和社会的需求,由此往往导致提供了许多富人喜爱的服务。而真正需要帮助的群体的需求却得不到满足。内部决策过程会出现非民主化和非透明化的倾向,最后往往是富人偏好取代了社会需求,强势群体的需求掩盖了弱势群体的需求。 4、慈善组织的业余性。非营利组织在社会中常常将其职能定位为弥补政府无力或不能涉及的领域,但这些领域提供服务往往需要更 加专业的技能。志愿组织受资金、现实表现不尽如人意等的限制难以吸引专业人员的加入。非营利组织的工作往往只能由富有爱心的业余人员来承担,这就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志愿服务的效率与质量,是资源难以发挥最大的效用。 5、对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治理的效应和作用的看法?如何定位今后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方向? 答:

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毕业论文 题目浅谈政府对非政府组织 行为的监管 姓名郭栋 所在学院行政管理 专业班级 10年秋季行政管理 学号 1014001255042 指导教师 日期2012 年 3 月 14 日

目录 论文提纲 (2) 内容摘要 (3) 正文 (4) 参考文献 (11)

论文提纲 一、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概念界定 1、国内及国际对其概念的界定 2、非政府组织的相关概念 二、中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进程 1、中国古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2、现代中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 3、中国非政府组织的问题与挑战 三、解决中国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的措施和原则 1、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原则 2、加强对非政府组织行为的监管方法 3、政府的作用 4、非政府组织自身的建设 5、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共同作用

内容摘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它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信用缺失、缺乏有效的评估体系、政社不分等,政府如何有效地对非政府组织行为进行监管,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纵观世界,非政府组织的迅猛发展,已成为影响世界各国发展进程的重要力量,其对各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影响也日益突出。非政府组织的两面性与工具性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应因势利导,趋利避害,加强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和利用,使其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非政府组织是中国当代的新生事物,如今非政府组织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具有本国特色,所发挥的功能是多样化的,需要重视和引导,保障其健康发展。随着世界民主化浪潮波及全球,公民的政治参与成为当代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中国公民的政治参与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比较狭隘。在全球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下,应针对我国的实际国情以及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状况,提出现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发展问题与挑战监管制度

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状况

4 CHINA STATISTICS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特别是近年来民间非政府组织发展迅速,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非政府组织的迅速发展,不仅为普通民众参与社会事务提供了平台,而且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新的渠道。 关于非政府组织的一般概念 非政府组织,顾名思义就是指政府以外的组织,但目前国际社会对此尚没有公认的定义。按照多数学者们的观点,非政府组织是独立于国家和政府力量之外的非营利性组织,包括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社会团体、行业学会等,一般限于非商业化的、合法的、与社会文化和环境相关的群体。当然,不同国家对非政府组织范围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差异,因而在法律上对非政府组织的界定范围不尽相同。 对非政府组织的特点, 国内外不同学者的看法也不尽相同。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塞拉蒙教授使用综合分析方法,从组织的结构和运行方式出发,给出了非政府组织的五大评定标准,即组织性、 民间性(或私有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和志愿性。他认为非政府组织是民间自发的产物,而且必须以慈善募捐或会员会费为资金来源,是社会选择而非政府发动。综合各类学者的观点,我们认为非政府组织应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点: ①组织性。有正式的机构,有成文的章程、制度和固定的工作人员等。 ②非营利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能进行剩余收入(利润)的分配(分红),不得将组织资产以任何方式转为私人财产。 ③非政府性。它是独立自主的、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或受其支配。 ④公共性。它不谋取私利,具有实现共同利益的目标取向。 ⑤志愿性。志愿者和社会的捐赠是它们重要的资金来源,具有较强的公开性、透明度和互助性。 ⑥非政治性和非宗教性。它不是党派组织,不参加竞选等政治活动;不是宗教组织,不开展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的非政 府组织大致可以采用两种标准划分。一种是根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分为官方非政府组织和民间非政府组织。官方非政府组织的特点,一是具有较浓的行政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行使政府职能;二是其工作任务、机构编制和领导职数由政府机构编制管理部门确定,并接受政府财政资助。目前近1700个全国性社会团体中,使用行政或事业编制,由国家财政拨款的约有200个,如中华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和全国妇联等。民间非政府组织的特点是其人员、资金等不受政府的制约,但其中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由有关行政部门归口管理。另一种是根据非政府组织的登记情况,分为已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和未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已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在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未登记的非政府组织包括在农村广泛存在的农业技术经济互助性组织和在一些单位内部存在的不需要登记的组织(有专家估计全国大约有300万个这种类型的组织)。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官方非政府组织的基层组织,如基层工会、基层妇女委员会等,更多地具有非 我国非政府组织

第十二章 领导的决策行为

第十二章领导的决策行为 领导决策(Leadership Decision)是指领导者在领导活动中,为了解决重大的现实问题,通过采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和技术,从若干个有价值的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最佳方案,并在实施中加以完善和修正,以实现领导目标的活动过程。是应用写作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决策是领导者的一项基本职能。领导活动实际是领导者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的过程。作为一名领导,每天面临的各项工作实际上都是不断地作出决策。领导者的任务就是对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决策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诸多处理方案或方法的提出与选择。在这个过程中,领导者面对着各种影响决策的因素,必须依靠自身的经验、思维等特质对它们进行筛选和运用。 领导决策的要素:领导决策一般由决策者、决策、决策备选、决策情势和决策后果五个要素组成。 第一节领导与决策 【回顾:领导的概念领导是影响和指引他人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其目标的行动过程。领导的有效性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和情景因素的函数。】(一)决策的概念 “决策”一词的意思就是作出决定或选择。 管理就是决策。是指通过分析、比较,在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案中选定最优方案的过程。 从管理学的观点看,决策的最古老和直接的含义就是,在若干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作出抉择。 决策也是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决策是为达到一定的目标,从两个或多个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合理方案的分析判断和抉择的过程。 赫伯特·西蒙(Herbert Alexander Simon1916- 2001),经济组织决策管理大师,第十届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他的研究成果涉及科学理论、应用数学、统计学、运筹学、经济学和企业管理等方面,在所有的这些领域中都发挥了重要

非政府组织管理的调研报告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调研报告 题目: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姓名 准考证号 年级 专业公共管理 指导教师 主考学校河海大学 专科学校 年月日

调研报告情况表

非政府组织管理调研报告 前言 当代中国的非政府组织主要是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展开后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从两个方面催生着非政府组织的出现,即一方面,公民社会所要求的私有产权、平等自治的契约性关系、法治原则、尊重和保护社会成员的基本权利、自治性质、个人的选择自由等基本特性,也正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性,因而公民社会与市场经济是相生相伴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市场经济也就是公民社会本身。而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国公民的个人权利,如迁徙与就业的权利,消费与福利的权利,思想、交往、隐私等权利、个人财产权利等,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这一切,表明市场经济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为非政府组织的成长打下了必须的基础。 一、非政府组织管理基本情况及特征 一是组织性,也称正规性。指必须具有正式注册的合法身份,有法人资格,即民事责任能力,而在组织内部,则有成文章程、制度,有固定的组织形式和人员等;显然,那些临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或经常活动的非正式团体虽然也有重要的社会功能,但应被排除在外。 二是民间性,又称非政府性。即它既不是政府的一部分,又不隶属于政府或受其支配,在体制上是独立于政府的,而且,其决策层也不是由政府官员控制的董事会领导。当然,独立于政府并不是不能接受政府的资助,或完全没有政府官员参加活动,但关键是接受政府资助但会改变组织目标,而政府官员并代表政府而是以个人身份参加。 三是非营利性。指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进行利润分配。当然在现代社会,非政府组织从事管理或服务活动是可以收费的,在一定时期内也会有盈余,但收费是补足实现组织目标的需要,或说进行组织活动必须的成本,而盈余除补偿成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法律状况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发展十分迅速,逐渐成为了社会的热点话题之一。然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规定上存在着较大的滞后性,影响了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笔者从现行法律的相关规定出发,分析影响非政府组织发展的门槛过高,自身能力不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法律状况 非政府组织,即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的中文直译,尽管我国目前尚未对产生公认的概念,但为较多人所接受的概念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开展各种支援性的公益或互益活动,非政府的社会组织。除了“非政府组织”外,国内还通常以“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名称称呼此类组织。本文为了行文流畅,上述概念都有所提及,但是所指的内涵都是一致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的非政府组织也从无到有,从少到多。所从事和涉及的行业也日渐广阔。但是这些社会组织在运作过程中所暴露的缺陷和政府管理上的不足也逐渐显现出来。 我国非政府组织的现存问题主要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上存在缺陷。其二则是一些非政府组织内部制度的不完善。 一、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现状 众所周知,非政府组织(以下简称NGO)是一个十分宽广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之下,非政府组织被涵盖在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之下。可是目前,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相当凌乱,这些法律法规分别存在于一般性的法律和一些特别性的法规中。 (一)一般性的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1.我国《宪法》第35条是关于公民有自由结社的权利的规定。 2.《民法通则》第50条提及了 社会团体法人的民事法律地位。3.行政法的相关规范,主要有《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各种行业的管理条例。4.在地方性法规中,各地均有对社会团体的规定。例如《广州市社会团体管理登记办法》、《湖北省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等。 (二)部门规章以及相关部门法律 在我国,对非政府组织的立法中,目前仅《红十字会》和《工会法》。但是相关法律亦有所规定。例如《律师法》、《体育法》、《注册会计师法》等。有关的部门规章包括《社会团体分支机构、代表机构登记办法》等。 由此可见,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立法,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以《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为主导,以根据各行业、各地方不同情况而制定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为辅助的法律体系。该法律体系基本涉及了非政府组织从设立、变更到注销的运行过程和日常的人事、财务管理、税收管理方面的事项。应当说,尽管有些地区尚缺乏相关的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但是从总体情况上看,我国对于非政府组织的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建立。 二、我国关于非政府组织立法中的问题 (一)非政府组织设立的门槛过高 1.双重管理体制亟待改革。对于非政府组织,我国实行的是双重管理体制,即NGO的管理由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行使对民间组织的监督管理权。这一制度在《社会团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