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5
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跨部门的合作关系
宋文辉
【期刊名称】《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
【年(卷),期】2014(000)006
【摘要】美国是非政府组织最为活跃的国家,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美国非政府组织具有种类多、数量多、独立性高、志愿性强、资金来源多元化等鲜明的特点。
值得关注的是,在美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跨部门的合作伙伴关系。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处理社会问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监督企业社会责任、参与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政府管理的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美国非政府组织的成功经验对于建立我国政府与非政府合作伙伴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总页数】6页(P96-101)
【作者】宋文辉
【作者单位】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苏州 215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871.23
【相关文献】
1.关于中国跨部门伙伴关系中非政府组织独立性问题的研究——以A街道的社会组织为例
2.分析我国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在公共事务治理方面的合作关系
3.美国政
府与非政府组织跨部门的合作关系4.美国政府提升疼痛诊疗质量跨部门任务小组报告5.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关系浅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以草根环境NGO为例周军;唐兴霖;赵俊梅
【期刊名称】《理论探讨》
【年(卷),期】2008(0)6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环境非政府组织开始活跃在我国环保领域,尤其自下而上的草根环境非政府组织受到了关注。
虽然西方学者主要以敌对、中性和合作三大关系讨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但这并不能完全解释中国的情况。
根据分类控制策略的理论,以草根环境非政府组织为主,提出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存在着不对等的合作关系。
最后,提出良性的合作关系是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发展趋势。
【总页数】4页(P141-144)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草根环境NGO;分类控制;合作关系;不对等性
【作者】周军;唐兴霖;赵俊梅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200030;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0
【相关文献】
1.我国草根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研究r——以自然之友为例 [J], 刘晓帆
2.我国草根非营利组织发展研究—非营利组织与政府间关系的视角 [J], 李冰水;曹
立春;;
3.非政府组织与国际环境谈判——评《NGO外交:非政府组织在国际环境谈判中的影响力》 [J], 邵辛塬
4.非政府组织怎样才能自己走路——以滨海新区NGO为例,从组织环境的角度探讨政府在NGO发展过程中的定位 [J], 王华
5.我国草根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困境以及社会资本的提升——以草根非政府组织天津“太阳村”为例 [J], 李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政府声誉、政府能力与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 信任第 六 卷 徐贵宏(河南财经学院 公共管理学院,郑州 450011)第 一 期 二 摘要:非政府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信任非常重要,政府声誉和政府能力是其重要影响因素。
为了揭示政府声 誉和政府能力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作者以非政府组织的项目负责人和志愿者为抽样对象,以非政府组织与 政府部门的关系为背景,通过对政府声誉、政府能力与信任之间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分析了政府声誉、 政府能力对政府信任的影响。
研究表明,政府声誉、政府能力对政府信任产生正向影响,政府能力比政府声 誉对政府信任的影响更加明显。
因此,能否树立良好的声誉、培养较高的能力对政府部门获得非政府组织 的信任与支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然,影响非政府组织对政府部门信任的因素还包括非政府组织 特征、制度特征等;研究模型可以进一步扩展,更全面地考察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部门间的信任形成机制。
关键词:政府声誉;政府能力;非政府组织;信任 九 年 一 月 中图分类号:C 91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 6162(2009)01- 0040- 08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中各类组织和谐相处, 而信任是其前提条件。
然而,当前中国社会的整体 信任度偏低,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使得非政府 组织与政府部门的信任面临着严峻考验。
事实上, 信任是双向的,包括信任者和被信任者[1]。
由于政 府是由作为“经济人”的行为人组成的,在个人利益 和组织利益的诱惑面前,政府也很难做到“重信轻 利”,往往忽视 NGO 的使命,甚至侵害 NGO 服务对 象的利益。
而政府部门作为被信任方,非政府组织 作为信任方,政府部门的特征也必然决定了非政府 组织对政府部门的信任[2]。
既然这样,那么,被信任 方的哪些特征影响了信任方对被信任方的信任呢?Mayer 等学者认为,被信任方值得信任的原因在于 被信任方的能力、诚实和仁慈;Inkpen 与 Currall [3]、 金高波和李新春[4]也都强调指出,伙伴能力是企业联盟信任产生的要素之一;而彼得·什托姆普卡对 政府信任的研究表明,被信任方的能力和声誉与信 任方对被信任方的信任是相关的。
第25卷 第2期2011年3月湖 南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Jo ur nal of H unan U niv er sity(Social Sciences)V ol.25,No.2M ar.2011论政府与非营利组织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龙献忠,钟和平,甘筑夏(湖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2)[摘 要]在传统的 统治 观念中,政府是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社会福利的唯一提供者,而现代 治理 理念认为,公共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N PO也是重要的治理主体。
综观各个国家公共领域的发展,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各国的共识。
当前,N PO的迅速崛起和全球化已经被看成是影响未来全球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在我国,构建政府与N PO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同样是政府与N P O关系发展的未来走向,两者合作伙伴关系的构建离不开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NP O的充分发展和社会的支持。
[关键词]政府;N PO;合作伙伴[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1763(2011)02 0041 05Future Prospects of the Partnership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r Government and the NPOLON G Xian zhong,ZHONG He ping,GA N Zhu xia(D epar tment o f Po lit ical and A dministrat ion,H unan U niver sity,Chang sha 410082,China)Abstract:In the traditional rule concept,the Go vernm ent is the only prov ider of public pruduction, public ser uice,so cial w elfare,but the view o f the mo dern"go ver nance"concept is that the main body of public g overnance is diverse,and NPO is also the main body of g overnance.A sound structure of g overn ance r equires a reasonable divisio n o f labor,coo perativ e effo rt of different body of go vernance to form a healthy partner ship.Loo king at the developm ent of the public sphere of individual countries,the establish m ent of partner ships has beco me a consensus am ong all co untries.At present,the rapid r ise and globaliza tion o f NPO regard as one o f the five facto rs of the im pact to the future of g lobal development.In our countr y,it is also a futur e direction o f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ions betw een gov ernment and the NPO to build a benign interaction betw een them.Positive interaction betw een the tw o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leading role o f the Government,but also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NPO and social suppor t.Key words:Government;NPO;coo peratio n一 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与发展基础(一)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一个良性的社会治理结构,需要不同的治理主体的合理分工、合作努力,形成良性的合作伙伴关系。
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目录[]ooo[]什么是非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常被直接称为NGOs)近年来已成为全球社会和政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在各种场合越来越多地提及非政府组织(NGO)与(),把非政府组织与非营利组织看作在领域其作用日益重要的新兴组织形式。
非政府组织(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NGO)一般用在的文件和其他许多国家的官方文件中,是指那些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建立起来的、以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为目的的,多用于第三世界国家。
是一个不属于政府、不由国家建立的组织,通常独立于政府。
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赢利性的、自愿公民组织。
非政府组织面向任务、由兴趣相同人们推动,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主义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
非政府组织提供多样化的公共服务,向政府反映公众需求,提出合理意见或建议,影响政府政策制定。
它具有组织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治性、志愿性、非营利性、合法性、非政党性等特征以及社会服务、、监督管理等基本功能。
它又被称作“第三部门”、“非营利部门”、“利他部门”。
非政府组织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充当早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执行国际协议。
有些非政府组织是围绕诸如人权、环境或健康等具体问题,起来的。
它们与联合国系统各办事处和机构的关系会因其目标、地点和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有所提高,各种非政府组织纷纷涌现。
它作为一种特定的形态,本来是以克服“”和弥补自由缺陷为使命而产生的,但在现代社会中,却以克服“”和修补国家的社会服务职能为契机而获得了巨大发展。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发展很快,不论是在全球社会经济发展中, 还是对全球事务的,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The Relations Between International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and INGOs: Review and Thinking 作者: 刘海江[1,2]
作者机构: [1]聊城大学,山东聊城252000;[2]吉林大学,吉林长春130000
出版物刊名: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33-39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5期
主题词: 国际政府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管制
摘要:国际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府组织自国联时就建立了短暂的合作关系,虽然没有法律制度作支撑,但作用也很显著。
自联合国宪章的第71条正式规定了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建立咨商关系始,两种国际组织就开始建立广泛的密切联系。
考察两者关系的性质,不能完全定位为合作
的性质,其中也有国际政府组织对国际非政府组织的管制性质。
这两种性质关系的建立,都发
挥着非常重要的及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名词解释:(重)1、非政府组织:在特定的法律体系下,不被视为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团体、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而且其不以营利为目的。
2、公民社会:国家和家庭之间的一个中介性的团队领域,这一领域由同国家相分离的组织所占据,这些组织在同国家的关系上享有自主权并由社会成员自愿结合而形成,以保护或增进他们的利益或价值。
3、治理:是各种公共的或私人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
4、志愿失灵:志愿失灵是个人或集体自愿的非政府组织也有其内在的局限性,在以筹款志愿为基础而建立的非政府组织中,实际上也是问题重重,由此便诞生了志愿失灵的说法。
5、国际非政府组织:是从非政府组织演化而来,是组织目的与活动范围具有国际性,或机构设置与成员构成具有国际性,或者资金或其他的主要资源或用途具有国际性的现代组织。
6、战略:指导全局工作、决定全局命运的方针、方式和计划。
7、战略管理:是对组织的活动和发展实行的总体性管理,是组织制定和实施战略的一系列管理决策和决定。
8、慈善主义的特殊主义:就是由于非营利组织服务的狭隘性,使得其公益只是组织所服务的特定对象的共同利益,而不是整个社会的公益,甚至出现为了本组织的共同利益而去损害社会其他成员利益的情况。
9、政府的内部性:指政府所经受的但没有在交易条款中说明的交易的成本和效益。
二、简答:1、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答:(1)组织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正式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二是有成文的规章制度及固定的人员;(2)非政府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独立自主的自治组织,二是自下而上的民间组织,三是属于竞争性的公共部门。
(3)非营利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二是不能进行剩余收入的分配,三是不得将组织的资产转变为私人财产。
(4)自治性,非营利组织能控制自己的活动,有不受外部控制的内部管理程序;(5)志愿性,主要表现在组织的志愿性、活动的志愿性及服务的志愿性。
南开大学现代远程教育学院考试卷(专科)
2011-2012年度春季学期期末(2011.8)
《非政府组织管理》
主讲教师:郭道久
学习中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非政府组织与政府的关系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政府职能转变的推进,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已经初具规模。
当前,政府正在加快职能转变的步伐,把不属于政府的职能分离出来,交由非政府组织来承担,这就为非政府组织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与以前相比,我国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也有了较大改善。
本文理论结合实际,详细阐述了非政府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关系。
【关键字】非政府组织;政府;管理
一、非政府组织的涵义
非政府组织一词最早见于联合国文件。
1946年6月《联合国宪章》第71条规定:“经社理事会作为负责协调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联合国机构,在提出建议和开展活动时,需与有关非政府组织磋商[1]。
”该条款明确提出了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
当时所提的非政府组织是指“任何不是根据政府直接协议成立的一般不把利润最大化当作首要目标的社会组织,主要从事人道主义救援和社会福利活动。
”
根据《联合国宪章》第71条推定的含义,非政府组织是指在国际范围内从事非营利性活动的政府以外的所有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援助机构、青年团体、宗教组织、工会、合作协会、经营者协会等。
但是目前在国际上,关于非政府组织的涵义和称谓并没有形成统一认识。
比较普遍的称谓是非营利组织和非政府组织,英文分别简为NPO和NGO,即Non-profit organization和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
与之相类似的称谓还有公民社会组织(Civil Society Organization,CSO)、志愿组织(Voluntary Organization,VO)、第三部门(the Third Sector)、慈善组织(Philanthropic organization)及免税组织(Tax-exemption organization)等。
二、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在很大程度上,非政府组织研究的热潮是伴随着国外政府改革运动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关于非政府组织与政府改革之间相互促进的关系、政府与非政府组织
之间管理扶持和广泛参与的互动关系,国外已形成了几种较为公认的理论。
(一)契约失灵和志愿失灵理论
契约失灵理论是美国法律经济学家亨利·汉斯曼提出的,从营利性组织的局限性入手对非政府组织的功能需求进行分析。
在一些经济领域,由于产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比如捐赠者对于慈善机构,如果让营利性企业去经营或提供,捐赠者会担心营利组织会因为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不能提供令自己满意的服务,而非政府组织由于自身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特点,使消费者更为信赖。
志愿失灵理论是由萨拉蒙提出的,又叫第三方管理理论、优势互补理论。
他认为非政府部门也有固有的缺陷,如慈善供给不足、慈善的狭隘性、家长式作风和业余性,政府可以弥补这些不足。
另一方面,非政府组织又可以用其在社会需求方面的很好的弹性来弥补政府固有的高层化和制度刚性。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之间是相互依赖和互补的关系:政府负责资金动员,非政府部门负责提供服务,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2]。
(二)政府——非政府关系的类型学理论
由吉德伦、克莱默和萨拉蒙于1992年提出。
根据福利服务中的两个关键要素即服务的资金筹集与授权和服务的实际配送把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系模型分为四种:
1、政府支配模式。
即政府既筹措资金又提供服务,通过税收筹集资金,通过雇员传送服务。
2、非政府组织支配模式。
与政府支配模式相反,一切由非政府组织处于支配地位。
3、双重模式。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筹集资金和配送服务,只不过两者各司其职,非政府组织弥补政府的不足,向政府力量无法达到的顾客提供服务或提供政府所没有的服务。
4、合作模式。
即政府提供资金,非政府组织配送服务。
包括“合作的卖者”模式和“合作的伙伴关系”模式,后者与前者区别在于非政府组织更具有自治、决策和发言的权利。
(三)公共治理理论
公共治理理论是在公共行政学中引入治理概念,并对其加以发展和改造而形成的包括政府行政管理和公共部门管理在内的新的科学范式。
公共治理理论强调多元主体治理,为打破公共物品政府垄断开启了思路。
整个社会可以划分为三大部门,即政府部门、企业部门和非营利部门,它们依据不同的行为原则分别发挥着不同的社会职能。
政府部门追求的是国家利益或行政区域的公共利益,提供的是纯公共物品;企业部门追求的是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或者股东权益最大化,提供的是私人产品;非营利部门以追求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提供的产品是纯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
由此可见,在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渠道之外,还有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在发挥着提供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的作用。
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的合作,公营部门与私营部门的合作,是提高和改善公共物品数量和质量的有效途径。
这些理论的侧重点虽然不同,但都认为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的非政府组织是完全独立于政府存在的,他们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政府存在。
政府提供资助,非政府组织提供服务。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具有各自不同的组织特点和运行方式,以及各自的局限性。
并由此推论,正是由于二者在资金来源、运行方式、组织成本等方面的优劣互补才使得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需要建立起了良性的关系,才有可能满足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多元化需求。
三、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的分析
根据现代公共管理理论的观点,政府和非政府组织都是社会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两者形成良好的关系有利于提高公共管理效能。
围绕这一目标,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在参与公共事务管理活动过程中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关系。
我国有学者将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划分为四类:竞争和冲突关系,相互独立关系,依赖关系,合作伙伴关系[3]。
竞争关系是指非政府组织作为政府的对立面而存在,是两种不同的权威体系的竞争,是社会权力与政府权威的制衡。
这一类型的关系在市民社会发育比较完善的西方国家的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关系中广泛存在。
相互独立关系是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在利、权、责等方面彼此独立,表现为一种平行关系,互不牵制,互不干涉。
除了少数互益性民间组织外,这一类型
的非政府组织在我国并不多见。
依赖关系主要表现为非政府组织对政府的单向依赖,在他们的相互关系中,政府占据着绝对主导地位,非政府组织生存和发展所需的资源和合法性的获得,以及其社会功能的发挥都受制于政府。
这一类型的非政府组织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丧失其应有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出明显的“官民二重性”特征,甚至成为“第二政府”,因此,非政府组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社会功能,这一关系类型也正是当前我国政府与非政府组织间关系的主导类型。
合作伙伴关系表现为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在共同提供公共服务的过程中,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协作,彼此信任,相互起到补充作用。
四、总结
综合上述,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关系应该既不是纯粹的竞争和冲突关系,也不是单纯的合作伙伴关系。
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是指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组织上相互独立,职能上相互协作,相互补充,彼此监督,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从宏观方面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体现为政府改革对政府组织的兴起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政府改革的深入进行。
从微观方面来看,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互动关系体现为政府对非政府组织的管理与扶持以及非政府组织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
参考文献:
[1]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3页。
[2]詹姆斯·盖拉特.21世纪非营利组织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88.
[3]赵黎青.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