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信号转导的分子
- 格式:ppt
- 大小:3.57 MB
- 文档页数:31
细胞生物学中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指细胞内外信息传递的过程,其目的是使信号传递到细胞内部,从而引起细胞内某种生理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一种复杂的过程,主要包括信号的识别、传递、放大等多个环节,其中参与的蛋白质、代谢物和信号分子非常多。
当细胞外界环境改变时,例如发生感染、受到刺激、遭到损伤等,细胞就会接收到相应的信号。
这些信号会通过受体蛋白在细胞外表面传递到细胞内部,从而影响到细胞内部代谢物的表达和转化,导致细胞内部发生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细胞吸收和放出的各种分子会共同构成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这些分子形成细胞传递的信息流。
细胞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内部信号传递最基本、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在细胞生理学中,信号转导途径主要分为三大类:离子通道和荷载体、CDK和激酶酶级联反应、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其中,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最重要的一类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内部信号转导的主要道路。
膜内受体通常是细胞表面的磷脂酰基肌醇酰化酶(PI3K)、激酶、培养激素受体、酰化酶、酪氨酸激酶和肽激素受体等;膜外受体则包括细胞外信号括号、膜外的受体和胞外基质分子等。
膜内受体和膜外受体的反应控制了信息分子的转导。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是细胞间相互联系的重要机制。
细胞所受到的信息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它们通过膜上的受体传递到细胞内部。
这些信息会进入细胞内部,然后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细胞内部组织的某些分子。
这种传递方式,能够影响细胞各种代谢物的表达和转化,从而引起细胞内部发生变化。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的层次非常复杂,大致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细胞外部膜受体中间介质和酶的级联反应;二是已死或无反应的凋亡模式;三是积极生长和再生的分化模式。
从细胞的发育到细胞的老化,所有过程都用到了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
细胞膜受体信号转导途径中有很多的信号传递方式,它们通过另一些关键的因素进行调控、互作,并中断某些传递过程。
第十二章细胞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细胞之间联系的信号有许多种,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生物活性物质是一类重要的化学信号分子,它们通过与细胞膜上或胞内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将信号转换后传给相应的胞内系统,使细胞对外界信号做出适当的反应,这一过程称为信号转导。
第一信使:细胞所接收的信号包括物理信号、化学信号等,其中最重要的是由细胞分泌的、能够调节机体功能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它们是细胞间通讯的信号,被称为“第一信使”。
激素:由内分泌细胞合成,经血液或淋巴循环到达机体各部位靶细胞的化学信号分子,如胰岛素、甲状腺素等,作用特点是距离远、范围大、持续时间长。
神经递质:由神经元的突触前膜终端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特殊受体,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等,特点是作用时间短、作用距离短。
局部化学介质:由某些细胞产生并分泌的一大类生物活性物质,包括生长因子、前列腺素和一氧化氮等,它们通过细胞外液的介导作用于附近的靶细胞。
胞外信号分子可根据与受体结合后细胞所产生的效应不同,分为激动剂和拮抗剂。
激动剂:指与受体结合后能使细胞产生效应的物质。
①Ⅰ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产生的细胞效应与内源性配体相当或更强者②Ⅱ型激动剂:与受体结合的部位不同于内源性配体,本身不能使细胞产生效应,但可增强内源性配体对细胞作用者拮抗剂:指与受体结合后不产生细胞效应,但可阻碍激动剂对细胞作用的物质。
①Ⅰ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相同,可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效应②Ⅱ型拮抗剂:结合于受体的部位与内源性配体不同,能阻断或减弱内源性配体对细胞的作用。
受体:是一类存在于胞膜或胞内的特殊蛋白质,能特异性识别并结合胞外信号分子,进而激活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使细胞对外界刺激产生相应的效应。
配体(ligand):与受体结合的生物活性物质统称为配体,包括激素、神经递质、生长因子、某些药物和毒物等。
膜受体:主要为镶嵌在胞膜上糖蛋白,由与配体相互作用的细胞外域、将受体固定在细胞膜上的穿膜域和起传递信号作用的胞内域三部分构成,其配体是一些亲水的、不能直接穿过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的肽类激素、生长因子和递质。
1基本概念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细胞内外的信号,通过细胞的转导系统转换,引起细胞生理反应的过程。
化学信号chemical signals——细胞感受刺激后合成并传递到作用部位引起生理反应的化学物质。
物理信号physical signal——细胞感受到刺激后产生的能够起传递信息作用的电信号和水力学信号等物理性因子。
G蛋白G protein——全称为GTP结合调节蛋白(GTP binding regulatory protein),此类蛋白由于其生理活性有赖于三磷酸鸟苷(GTP)的结合以及具有GTP水解酶的活性而得名。
在受体接受胞间信号分子到产生胞内信号分子之间往往要进行信号转换,通常认为是通过G蛋白偶联起来,故G蛋白又称为偶联蛋白或信号转换蛋白。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能被胞外刺激信号激活或抑制的、具有生理调节活性的细胞内因子。
第二信使亦称细胞信号传导过程中的次级信号。
在植物细胞中的第二信使系统主要是钙信号系统、肌醇磷脂信号系统和环核苷酸信号系统等。
动作电波action potential,AP——也叫动作电位,指细胞和组织中发生的相对于空间和时间的快速变化的一类生物电位,它是植物的一种物理信号,可通过输导组织传递。
钙调素calmodulin,CaM——是最重要的多功能Ca2+信号受体,为单链的小分子酸性蛋白。
当外界信号刺激引起胞内Ca2+浓度上升到一定阈值后,Ca2+与CaM结合,引起CaM构象改变。
而活化的CaM又与靶酶结合,使其活化而引起生理反应。
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亦称肌醇磷脂(lipositol),即其肌醇分子六碳环上的羟基被不同数目的磷酸酯化,PI为磷脂酰肌醇;PIP为磷脂酰肌醇-4-磷酸;PIP2为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
肌醇磷脂参与细胞胞内的信号转导。
肌醇-1,4,5-三磷酸inositol-1,4,5-triphosphate,IP3——植物细胞内信号分子,通过调节Ca2+浓度来传递信息。
细胞信号转导的四种途径
细胞信号转导是指外界刺激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传递到细胞内部的过程。
根据信号传递的途径和方式的不同,细胞信号转导可以分为以下四种途径:
1. 直接途径:有些信号分子可以直接通过细胞膜渗透到细胞内,与胞内的受体或靶分子结合,从而触发信号转导。
例如,甲状腺激素可以通过细胞膜渗透到细胞内,与核内的甲状腺激素受体结合,从而调节基因转录。
2. 离子通道途径:一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节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的开关状态来转导信号。
例如,神经递质乙酰胆碱可以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乙酰胆碱受体,打开或关闭离子通道,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过程。
3. 酶级联途径:某些信号分子通过激活或抑制多个酶的活性来转导信号。
例如,酪氨酸激酶受体在受到外界信号刺激后,会自磷酸化并激活下游的信号转导酶,从而引发一系列的酶级联反应。
4. 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某些信号分子可以通过调节细胞内的信号传导通路来转导信号。
例如,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可以通过结合细胞膜上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激活NF-κB信号传
导通路,引发细胞内的炎症反应。
细胞信号转导的途径不仅多样化,同时也会相互影响和交叉调控,从而产生复杂的信号网络,调节细胞的生理和病理过程。
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分子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分子是细胞内重要的调控因子,它们在细胞内传递和调节信号,参与各种生物过程的调控。
本文将从细胞信号传导的角度,介绍几个常见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分子。
一、蛋白激酶蛋白激酶是一类能够磷酸化其他蛋白质的酶,它们在信号通路中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
例如,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家族是一组重要的信号传导蛋白激酶,它们介导细胞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在MAPK通路中,MAPK激酶激活后,会磷酸化下游的转录因子,从而诱导特定基因的转录和翻译。
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参与细胞增殖、分化和凋亡等过程。
二、G蛋白G蛋白是一类与细胞膜上受体相互作用的蛋白质,它们在信号通路中起到信号传递的关键作用。
G蛋白可分为Gq、Gi和Gs三个亚型,它们在细胞内激活不同的信号通路。
例如,Gq蛋白通过活化磷脂酶C,产生次级信号分子二酰甘油和肌醇三磷酸,进而参与细胞内钙离子的释放和蛋白激酶C的激活。
Gi蛋白则通过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降低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
Gs蛋白则通过活化腺苷酸环化酶,提高细胞内环磷酸腺苷水平。
这些信号通路的激活与细胞的代谢、分化和凋亡等过程密切相关。
三、转录因子转录因子是一类能够结合DNA并调控基因转录的蛋白质,它们在信号通路中起到转录调控的关键作用。
例如,核因子κB(NF-κB)是一种重要的转录因子,它在细胞内参与炎症反应和免疫应答等过程。
在非激活状态下,NF-κB与其抑制因子IκB结合形成复合物,位于细胞质中。
当外界刺激(如炎症因子、病原体感染)作用于细胞时,IκB被磷酸化并降解,使NF-κB释放并进入细胞核,结合特定的DNA序列,激活下游基因的转录。
四、磷脂酰肌醇激酶磷脂酰肌醇激酶(PI3K)是一种重要的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质分子,它在细胞内参与多种生物过程的调控。
PI3K可以将细胞膜上的磷脂酰肌醇转化为磷脂酰肌醇三磷酸(PIP3),从而激活下游信号通路。
例如,PI3K/Akt信号通路可以促进细胞存活和增殖,抑制细胞凋亡。
细胞的信号转导是指外界信号通过细胞膜传递到细胞内部,触发一系列生化反应和细胞功能的调控过程。
细胞的信号转导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其中常见的几种方式包括:
1.直接通透型信号转导:某些小分子信号物质(如气体一氧化氮)、离子(如钙离子)或
水溶性小分子可直接穿过细胞膜,与胞浆内的靶分子发生作用,并触发相应的信号转导反应。
2.膜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大部分信号分子无法直接通过细胞膜,而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特
定的受体结合来传递信号。
这些受体可以是离子通道、酪氨酸激酶、鸟苷酸环化酶等类型的膜受体。
当信号分子与受体结合后,受体会激活下游的信号传递通路,如激活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或次级信号分子的释放,从而引发细胞内的信号转导。
3.细胞间接触介导的信号转导:有些细胞间信号传递是通过直接接触实现的。
例如,细胞
间的黏附分子可以通过细胞-细胞或细胞-基质之间的物理接触来传递信号。
这种方式通常使细胞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调控细胞的形态、迁移和生长等过程。
4.核内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某些脂溶性信号分子(如类固醇激素和甲状腺激素)可以通
过穿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并与细胞核内的核受体结合。
与核受体结合后,信号分子与核受体复合物进入细胞核,影响特定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从而调控细胞功能。
这些信号转导方式可以单独存在,也可以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细胞的功能和生理过程。
不同的信号转导方式在细胞内部形成了复杂的网络,以确保信号的准确传递和细胞功能的精确调控。
请归纳总结细胞受体类型、特点及重要的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受体是一类能够识别和选择性结合某种配体(信号分子)的大分子,大多数受体是蛋白质且多为糖蛋白,少数是糖脂,有的则是以上二者则是以上二者组成的复合物。
受体是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识别生物活性分子并与之结合的成份,它能把识别和接受的信号正确无误地放大并传递到细胞内部,进而引发生物学效应。
在细胞通信中,由信号传导细胞送出的信号分子必需被靶细胞接收才能触发靶细胞的应答,接收信息的分子称为受体,此时的信号分子被称为配体。
在细胞通信中受体一般是指位于细胞膜表面或细胞内与信号分子结合的蛋白质。
一丶受体类型按照靶细胞上受体存在的部位,可以将受体分为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
细胞内受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或核基质中,主要识别和结合小的脂溶性信号分子。
细胞表面受体主要识别和结合亲水性信号分子。
按照受体存在的标准,受体可大致分为三类:1.细胞膜受体:位于靶细胞膜上,如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多巴胺受体、阿片受体等。
2.胞浆受体:位于靶细胞的胞浆内,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受体、性激素受体。
3.胞核受体:位于靶细胞的细胞核内,如甲状腺素受体。
另外也可按照受体的蛋白结构、信息转导进程、效应性质、受体位置等特点将受体分为四类:1.离子通道偶联受体:如N-型乙酰胆碱受体含钠离子通道。
2.G蛋白偶联受体:M-乙酰胆碱受体、肾上腺素受体等。
3.酶联受体:如胰岛素受体,甾体激素受体、甲状腺激素受体等。
有些受体具有亚型,各类受体都有特定的散布部位核特定的功能,有些细胞也有多种受体。
二丶受体特点1.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异性特异性现为在同一细胞或不同类型的细胞中,同一配体可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同受体;同一配体与不同类型受体结合会产生不同的细胞反映,例如肾上腺素作用于皮肤粘膜血管上的α受体使血管光滑肌收缩,作用于支气管光滑肌上的β受体则使其舒张。
2.配体与受体结合的饱和性受体可以被配体饱和。
特别是胞浆受体,数量较少,少量激素就可以够达到饱和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