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古诗两首导学案
- 格式:docx
- 大小:19.95 KB
- 文档页数:4
9《古诗两首》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
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知识链接】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自主学习】1.看拼音,写词语。
Yi xiang xiong di jia jie xing gao cai lie ( ) ( ) ( ) ( )hui yi xiang feng zhu yu si xu wan qian( ) ( ) ( ) ( )2.组词佳( ) 倍( ) 挽( ) 忆( ) 编( )挂( ) 培( ) 晚( ) 异( ) 遍( )【合作探究】《夜书所见》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3.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4.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5.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6.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7.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
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8.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9.《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小组合作,讨论自学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练练测测】1.《夜书所见》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2.“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从诗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
除此之外,诗人还写出自己猜想的情景(用诗句回答):,他这样想的根据是(用诗句回答):。
【拓展延伸】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导学案《古诗两首》导学案教学目标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识写生字,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搜集一首课外阅读过的古诗导学过程二次备课预习提纲1、采取多种方式自由识记生字2、反复朗读古诗,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
第一课时一、激趣导课: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很多古诗吧,谁能把你课外掌握的古诗背一首给老师和同学听?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古诗好不好?<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看图激趣:图上都画了谁?他在干什么?他想干什么?2.、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① 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出示生字卡,采取多种方式识记字形:形旁识字:牧、捕换偏旁:蜻——晴同形旁:蜻、蜓、蝉;怪、惜;霜、露② 小组合作,试读诗歌,圈出不理解的'词语3、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① 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②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
4、教师简述诗意,引导学生根据诗意练习背诵5、读一读,想一想:有感情地朗读,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6、书写生字:指导学生写字,给予必要的指导第二课时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利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生字二、探究新知《小池》1、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衣;① 小组合作,试读课文,圈出不理解的词语② 交流自学,讨论疑难词句,教师相机点拨2、教师简单讲述诗意3、启发想象,感情朗读① 教师范读② 学生能练读③ 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并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4、练习背诵5、处理生字:利用生字卡片,采取多种形式识记生字6、指导书写三、巩固新知1、教师描述诗意,引导学生背诵2、同桌数空写生字四、拓展延伸每个同学准备一首自己的在课外学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表演。
《古诗两首》导学案课题4、古诗两首所属单元第一单元课时本课教学 3 课时主备人李蕊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3、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难点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初步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过程自主调整[温故知新]1、同学们,古诗是我国的文化精华。
谁能背几首给大家听呀?2、关于苏轼、杜牧你了解多少?3、我会填。
(可参考课文填写——课件出示)赠刘景文(苏轼宋)()()()()擎雨盖,菊残犹有()()()。
()()()()(),正是()()()。
山行(杜牧唐)()()寒()()径斜,()()()。
停()()()(),霜()()()。
4、我能快速记住下列生字菊:部首(),结构(),组词()。
古诗为我们呈现出美的意境,让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今天我们学习《古诗两首》看看诗中写了哪些内容?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诗清新豪放,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上独具一格。
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
杜牧的诗文集《樊川文集》共二十卷,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
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4、我能读准字音,读好词语(小黑板出示)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须橙色残:部首(),结构()组词()。
君:部首(),结构()组词()。
橙:部首部首(),结构()组词()。
橘:部首(),结构()组词()。
径:部首(),结构()组词()。
斜:部首(),结构()组词()。
5、展示朗读古诗(再次课件出示补充好的两首古诗)[导学释疑]1、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说说图中都画了些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自主学习——自我展示)2、《赠刘景文》中荷花、荷叶、菊花各有什么特点?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自主学习——自我展示)3、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们带来的是什么呢?(有感情地诵读——自我展示)4、《山行》一诗中写了寒山、——、——、人家、枫林和——六种景物(合作探究——交流展示)。
隆德一小三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班级:姓名:日期:. 编号:编制人:9、古诗两首【自研课导学】晨读课主题:(20分钟)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大声朗读古诗《夜书所见》三遍。
(10分钟)2、自主背诵古诗。
(5分钟)3、大组长抽检背诵情况。
(5分钟)预习课主题:(20分钟)1、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5分钟)2、结合工具书,重点理解以下词语:萧萧、夜书所见、动客情、促织、篱落。
(10分钟)3、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夜书所见》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5分钟)【展示课导学】(第一课时)学习主题(1分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展示,我能读通读顺古诗,了解古诗的意思,并能初步感知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课堂元素导学流程自研自探环节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疑评价环节随堂笔记初读古诗,熟读成诵学法一:自由朗读古诗三遍,要求读清字音、读准节奏。
并完成以下任务:1、理解以下词语:夜书所见、动客情、萧萧、促织、篱落。
2、试着背诵古诗一遍。
完成随堂笔记一(预时:5分钟)请按以下程序进行组内合作交流:一次互动:两人小对子检查自研成果,并用红笔互相给出评定等级,并交流识字的方法和随堂笔记处内容。
(预时:4分钟)二次互动:1:深入探讨以下问题:古诗写了一件什么事?作者写诗的时候心情怎样?2、抽签:教师给出抽签顺序,确定本组展示方案。
3、预展:大组长带领本组组员完成展示前的准备,确定展示代表-呈现成果,进行板书设计。
(预时:8分钟)表现方案一生字解说员用自己的方式给大家介绍本课生字的读音和写法,特别注重难写字的笔顺。
表现方案一古诗诵读会举办一次古诗诵读会,使全班融入浓浓的古诗朗诵氛围中。
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化,要求分清节奏,读准字音。
表现方案三情景大回放根据古诗的意思,表演当时的情景。
(建议:表演叶绍翁的同学可以自言自语地加入一些人物心里所想的话)(预时:32分钟)一、我能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难写生字:一、解释下列词语:萧萧:促织:篱落:二、诗人叶绍翁半夜起床,看到了:书写等级:★再读古诗,体会情境学法二:默读古诗,观察插图并思考:(1)这首古诗主要写了哪些景物?(2)作者在写诗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完成随堂笔记二(预时:7分钟)1。
《古诗二首》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两首古诗。
2、理解古诗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古诗的语言,感受古诗的意境之美。
4、学习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并能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古诗的词句,把握古诗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诗人的情感,领悟古诗的意境。
2、难点(1)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2)分析古诗的写作手法,学会借鉴运用。
三、学习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注释法:借助注释,理解古诗中生字、生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含义。
3、想象法: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展开想象,描绘古诗所展现的画面,深入体会古诗的意境。
4、比较法:将两首古诗进行对比,分析它们在主题、写作手法、情感表达等方面的异同。
四、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它们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
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两首古诗,领略古诗的独特魅力。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第一首古诗的作者介绍作者姓名,朝代著名诗人。
他的诗作风格独特,多以主要题材为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背景或个人经历。
2、第一首古诗的创作背景这首诗是作者在具体情境下创作的,表达了他当时的心情或想法。
3、第二首古诗的作者介绍作者姓名,朝代杰出诗人。
他的诗歌作品具有显著特点,深受人们的喜爱。
4、第二首古诗的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或环境,反映了相关的社会现象或作者的感受。
(三)朗读古诗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指名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全班齐读,感受古诗的韵律之美。
(四)理解诗意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理解诗句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和纠正。
3、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五)赏析古诗1、第一首古诗(1)诗句赏析① “诗句”这句诗中,关键字词用得好,它形象地写出了具体的景象或感受。
《古诗两首》课型:精读一、教材简析: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
表达了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得情感。
二、学习目标: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三、学习重难点:识记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四、学习方法:读诵为主,以读诵促情景想象及内容感悟。
五、评价设计:目标1字词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式予以达成:一是课堂上通过诵读课文检查读音;二是于最后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听写互评活动。
目标2,通过听老师范读、轮读、指名读等方式,使95%的学生达到正确、通顺、流利。
通过指名反复读及教师点拨等形式,使80%以上的学生能读出感情。
六、课堂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小朋友们,大家从小到现在一定会背不少诗吧,今天我们就来比比谁会背的多,指名背古诗,不能重复。
二、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
(1)自由朗读课文,圈画不认识或容易读错的字。
(2)结合语言环境自主认读。
(3)教师检查认读情况,随机纠正读音。
注意“荣”不要读成yóng;“宿”是多音字,在本课读sù;“疏”要读翘舌音。
(4)小组内相互检查认读情况。
2.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1)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
(2)如果班上有姓徐的同学,或者有的同学认识姓徐的人,就请他教大家识记“徐”这个了。
3.组词识字。
如,宿,住宿、宿舍。
4.以熟字带生字识字,如,离—篱、味—未。
5.写字指导。
(1)巩固音、形。
本课9个字要写的字中平翘舌音的字较多,翘舌音;追(zhuī)烧(shāo)荣(róng);平舌音:菜(cài)宿(sù)。
古诗两首导学案I. 导言本文档将介绍两首古诗,并对其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一首古诗为《静夜思》,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
第二首古诗为《登鹳雀楼》,作者是唐代诗人王之涣。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两首古诗,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古代诗歌的特点和魅力。
II. 古诗一:《静夜思》1. 诗歌背景《静夜思》是李白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描写了作者在夜晚思念远方亲人的情感。
这首诗具有简洁明了的语言,清新唯美的意境,以及深邃凝练的感受。
2. 诗歌分析《静夜思》共四句,每句五个字,以古人所称的五言绝句形式呈现。
它描绘了一个人夜晚独坐时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首句“床前明月光”以床前明月作为开头,通过明亮的月光烘托出夜晚的寂静。
接着,疑问的语气“疑是地上霜”增添了一丝迷离和神秘感。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表达了人们抬头望月的动作,进一步突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则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3. 诗歌解读《静夜思》以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了诗人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夜晚的明月和想念故乡的画面,诗人巧妙地将情感表达与景物描写相结合,使读者能够体会到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深情。
这首诗通过极简的文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它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柔情和孤寂,勾起了人们对家乡和亲情的思考和回忆。
III. 古诗二:《登鹳雀楼》1. 诗歌背景《登鹳雀楼》是王之涣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登上高楼远眺的壮丽景色。
这首诗以雄浑豪放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观给人带来的壮丽和美好。
2. 诗歌分析《登鹳雀楼》共四句,每句七个字,以七言绝句形式呈现。
它通过诗人登上高楼远望的视角,描绘了山水风光的壮丽与绮丽。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首句“白日依山尽”以白日和山作为开头,通过自然景色的描绘展现了山势和日出的美景。
接着,黄河入海的景象进一步突出了自然力量的浩大与壮丽。
第三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的远大志向和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古诗两首》导学案班级小组姓名第一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3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元日》,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我能把本课的3个生字正确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我认为这几个字书写时容易出错。
2、我会默写这首诗并写出诗意。
,。
,。
三、小组合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学完后我的收获是?疑惑是?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1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江雪》,理解《江雪》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自主学习1、我能把本课的1个生字正确美观地写在下面的田字格中:2、我会默写这首诗并写出诗意。
,。
,。
三、小组合作: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四、学完后我的收获是?疑惑是?《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案主备人:卜燕妮协备人:吝春艳年级:四学科: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3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元日》,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会背诵《元日》。
难点:理解《元日》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无比璀璨的明珠,寥寥数字,却饱含着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自主学习:学生独立完成导学案中“自主学习”,教师巡回点拨。
3、合作学习:学生组内合作完成导学案中“合作探究”,师适时点拨。
4、展示交流:学生在班内交流导学案中“合作探究”。
5、点拨拓展:说说关于“关于节日”的诗句。
6、课堂检测:完成导学案中“课堂检测”。
六、教学反思:《古诗两首》第二课时教案主备人:卜燕妮协备人:吝春艳年级:四学科:语文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诗1个生字,正确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会背诵《江雪》,理解《江雪》诗意及表达的思想感情。
9、古诗两首:夜书所见(课时:1课时)导学案
年级三年级时间姓名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情感的转变。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知识链接:课前预习
1、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
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
生卒年不详。
曾任朝廷小官。
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
2、查字典给下列字注上拼音并组词:
促()忆()异()逢()佳()
倍()插()深()遥()遍()
3、[注释]
①萧萧:风声。
梧:梧桐树。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②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③挑:捉。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3.老师范读,划出朗读节奏,男女生分组读。
4.问: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猜一猜诗人在想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诗人在这样的月夜看到了哪些景物?默读诗文,在你认为的重点词语下
面划线,说说感受。
2.在这样凄凉的秋夜,诗人的心里有什么感觉?他想到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同学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写景部分。
4.图文结合,自由读文,联系上下文讨论“知”的意思。
“知”________
5.作者看到孩子们玩得那么投入,就会想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根据诗句意思完成填空: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一阵阵_______________吹动______________,发出_______________的声音,让人感觉_______________ ,江上的秋风使_______________不禁_______________。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他看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四、诵读诗文,品味诗蕴
1.指名读诗,师生评价
2.齐背诗文。
3.说说自己的感受,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知识延伸: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第2课时)年级三年级时间姓名评价________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并能理解古诗的意思。
2.体会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能背诵。
学习重点:在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感受诗句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王维(701—761),唐代著名诗人,画家,这首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
王维家居蒲州(今天的山西省永济县),在华山之东。
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
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
他多才多艺,擅长绘画、书法,精通音乐,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与另一位唐代诗人孟浩然并称“王孟”。
预习任务:
1. "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
2. 忆:
独:
异:
每:
逢:
茱萸:
3、初读课文,了解诗的大意。
自主、合作、探究:
一、初读古诗
1、自由通读一遍,把诗读正确。
3、抽读,读出古诗的节奏、韵味。
4、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5、再读古诗:诗人当时写这首诗时内心是什么感受?
二、精读诗文,感悟诗意
1、从哪里看出诗人的孤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朗读。
3、口头填空:读到这个“独”字,我就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当诗人身边的人成群结队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____;
当诗人看到有人约了亲朋好友聚在一起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__。
4、过渡语:诗人是如此的孤独无助,怎能不叫他——(思念),这种思念是那么的——(深刻),以致他写出了这样的一句千古名句
5、思考:从“倍”字你能读懂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口头填空:
诗人居无定所,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_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____ 诗人举目无亲,无依无靠,平日里常常_______,面对今天的良辰佳节,____
7、想象画面:请同学们轻轻地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象,你的眼前将浮现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感受兄弟情深。
1.诗人王维在重阳佳节深深思念着家人,那家里的亲人是否也在思念着他呢?从哪里看出来?
2.朗读:
3.想象画面:读读这两句诗,你的脑中出现了什么画面。
4.角色体验:
①如果你就是王维日思夜想的兄弟,你在登高时会怎样思念自己的兄弟,在心里会对兄弟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哪一位愿做诗人王维,你想对你思念的、同时也在思念你的兄弟说些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角色吟诵:
四、感情诵读,完成填空
诗人漂泊他乡,平日里常常思念_____,如今面对良辰佳节,他感到非常_____。
当别人一起出去看热闹的时候,而他却____________;当别人约了亲朋好友欢聚畅饮时,他想起了________________。
学习收获:。
知识延伸:朗读诗歌,体会大意。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