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而陌生的力练习
- 格式:doc
- 大小:1.05 MB
- 文档页数:2
熟悉而陌生的力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激发学生对力的兴趣,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1.2 教学内容:力的定义: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力的作用: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力的概念。
通过实例演示和实验,让学生感受力的作用。
1.4 教学活动:开场提问:为什么物体会掉到地上?讲解力的定义和作用。
展示实例:用力拉扯弹簧,观察其变形。
小组讨论:力的作用是什么?1.5 作业:思考题:列举一些力的例子,并说明它们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
第二章:力的测量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力的测量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弹簧的伸长与受力成正比。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安装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2.3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弹簧测力计。
通过观察和记录数据,让学生理解力的测量原理。
2.4 教学活动:讲解弹簧测力计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不同力的大小。
数据记录和分析:观察力的测量结果,探讨力的变化规律。
2.5 作业:实验报告:描述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并分析结果。
第三章:重力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重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3.2 教学内容:重力的定义: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重力的作用:使物体受到向地心的拉力。
3.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让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来理解重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重力的作用。
讲解重力的定义和作用。
实验演示:悬挂物体,观察其受重力的作用。
小组讨论:重力对物体的影响是什么?3.5 作业:思考题:为什么物体掉到地上?重力是如何作用于物体的?第四章:摩擦力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2 教学内容:摩擦力的定义:物体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力。
第四讲熟悉而陌生的力一、中考热点在近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中,涉及本讲内容的试题大约占4~6分.考点一般有填空题、选择题、作图题、实验题.本讲是力学的基础内容,是力学后续学习的知识储备.近几年来,实验区对本讲考查的侧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加强对同学们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探究实验、联系生活实际的题目较多.重点考查内容:力作用的相互性。
力的作用效果、增大和减小摩擦力(联系生活实际);重力与质量的关系、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探究);重力(作图).热点:力的作用效果、增大和减小摩擦力、影响摩擦力的因素、重力.的作图.二、考点精讲1.对力的理解(1)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要想发生力的作用,必须具备两个物体,只有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2)力的特点: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在施加力的作用时,一定会同时受到受力物体施加的反作用力.对于这个反作用力来说,原来的受力物体变成了施力物体,而原来的力物体变成了受力物体.物体之间不接触也会产生力的作用,比如地球和月球不接触,两者之间却有相互吸引的力;两块磁铁不接触,也会产生相互作用的斥力和引力.(3)力的单位: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符号N表示.(4)力的作用效果力的作用效果有两方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两方面可以单独发生,也可以同时发生.物体运动状态的变化包括:①速度大小的变化;②运动方向的变化.这两方面可以同时发生,也可以单独发生.(5)力的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弹簧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它的构造是:弹簧和挂钩、指针、刻度及外壳.使用弹簧测力计:①先要在测量前使指针对准零刻度线,若有偏差,必须矫正.②明确弹簧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及分度值.③实际测量时,要使弹簧测力计的弹簧伸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④读数时,视线应垂直于刻度面.⑤未挂物体前,最好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防止弹簧指针卡在外壳上.(6)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7)力的示意图:人们通常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到的力,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力的示意图.有时候可以在力的示意图旁标出力的大小,这样就可以把力的三要素都表示出来了.2.几种常见的力(1)重力①重力的产生:地面附近的一切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和气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地面附近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力叫做重力.物体受到的重力简称物重.②重力的大小:物体所受的重力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探究实验表明:物体的质量增大几倍,重力也增大几倍,即物体所受重力跟质量成正比,重力和质量的比值为9.8 N/kg,是个定值.用G表示物体受到的重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g表示比值9.8 N/kg,重力和质量的关系可以写作:G/g或G=mg.利用公式G/m=g或G=mg 解题时,m的单位用kg,G的单位用N,g=9.8 N/kg,在粗略计算时g可取10N/kg.③重力的方向:由于重力的作用效果都是将物体拉向地面,这使我们认识到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利用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这一特性,可以制成重垂线检查墙壁是否竖直.④重心:物体受到的重力可以看成是集中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做重心.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质量分布情况有关,对于质地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重心在该物体的几何中心上.(2)弹力①弹力的产生: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弹力就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②弹力的大小:弹力的大小和物体发生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形变越大,弹力就越大.还跟物体的材料特性有关.(3)摩擦力①摩擦力的产生: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当它们做相对运动(或有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间就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就叫摩擦力.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滑动摩擦.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滚动时产生的摩擦,叫做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相对静止的物体之间产生的摩擦力叫做静摩擦力.②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③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滑动摩擦力的大小跟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④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⑤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减小压力;b.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c.用滚动摩擦代替滑动摩擦;d.使相互接触的摩擦面彼此分开,如:利用气垫;利用磁极间的作用力.。
熟悉而陌生的力复习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回顾并掌握力的基本概念,包括力的定义、单位、分类等。
2. 让学生理解力的作用效果,包括形变和运动状态的改变。
3. 让学生掌握力的计算公式和换算关系。
4. 培养学生运用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力的定义与单位:回顾力的概念,强调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单位为牛顿(N)。
2. 力的分类:讲解按性质分类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等)和按效果分类的力(拉力、压力、推力等)。
3. 力的作用效果:强调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运动状态。
4. 力的计算公式和换算关系:回顾力的计算公式F=ma,介绍牛顿与千克力、磅力的换算关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力的基本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计算公式。
2. 难点:力的分类和力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回顾和思考力的相关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力的作用效果。
3.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合作解决力的计算问题。
五、教学步骤1. 导入:以一个生活中的力的例子(如提书包)引发学生对力的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复习力的基本概念:提问学生力的定义、单位,让学生回答,并进行讲解。
3. 复习力的分类:让学生列举已学过的力的分类,并进行补充和讲解。
4. 复习力的作用效果: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让学生描述力的作用效果。
5. 复习力的计算公式和换算关系:让学生回顾力的计算公式,并进行换算练习。
6. 案例分析:给出一个力的计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解决问题。
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力的重要性。
8. 作业布置:布置一些有关力的计算和应用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作业批改和课后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对力的概念、分类、作用效果和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以及对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拓展1.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原理,让学生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第五章熟悉而陌生的力第一节力教学目标1、经历从许多与力相关的日常生活现象归纳出力的基本概念的过程并了解力的概念,并乐于探究身边的力现象。
2、通过实验感受力作用的相互性,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通过常见事例和实验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重点与难点重点:力的概念、力的作用效果难点:力作用的相互性教学方法以周围的物体或事例感受力的存在,突出学生的自学探究及交流合作。
加强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通过感受物理在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兴趣,教学准备哑铃、弹簧、皮球(两个)、自制弓与箭、磁体(两个)、橡皮筋教学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利用身边的物品组织学生进行力的存在实验:(1)让两学生举哑铃。
(2)让两学生拉弹簧。
(3)让两学生做磁体间的相互作用实验。
提出问题: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能感受到力的存在,那么力到底是什么呢?板书课题:力【学生活动】根据师的要求进行实验,感受力的存在。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进入新课的探究。
二、投放学案,引导自学【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初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走入学生中间,及时发现、指导学生自学。
【学生活动1】阅读课本,完成学案上的“自主学习”部分。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板演、交流、讨论,形成共识。
【学生活动2】部分学生板演,其他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达成共识,初步了解力的有关内容三、合作共建,解决疑难1、力的概念的理解【教师活动1】组织学生阅读课本中的相关部分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活动1】自主学习,认识力的有关问题。
【教师活动2】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对力的认识。
【学生活动2】进行交流、讨论对力的认识。
【教师总结】(1)力不能离开物体而存在,而且要产生一个力必须同时具有两个物体,一个是施力物,一个是受力物,发生力的作用时,物体间接接触可以产生力,如拉力、压力、支持力等,物体间不接触也可以发生力的作用,如磁铁吸引铁钉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3)、物体间力的作用是同时发生的,没有先后之分,绝不能认为先施力而后受力。
第一节力1、力的概念: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是同时成对存在的。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力的作用效果:(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2)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第二节怎样描述力1、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它们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2、力的单位:牛顿,符号:N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条带箭头的线段,并标出力的作用点,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所受的力,这种表示力的方式叫力的示意图。
(定物、定点、画向、标大小)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1、弹力:因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做弹力。
物体受力后会发生形变,如撤去作用力后,该物体能够恢复原状,则这种形变叫做弹性形变。
2、弹力的产生条件:(1)直接接触;(2)发生弹性形变。
3、弹簧测力计(1)用途:测量力的大小。
(2)构造:弹簧、挂钩、指针和刻度盘等。
(3)原理:在一定的范围内拉伸弹簧时,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弹簧的伸长量成正比。
(4)使用方法:①看:看量程和分度值,待测力的大小应在量程之内;②调(校零):使用前要检查指针与零刻度线是否对齐;③测:要使弹簧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与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④读数:视线与刻度盘面垂直。
第四节重力(G)1、重力的概念: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力。
2、重力的三要素(1)大小:①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②计算公式:G=mg(g=9.8N/kg)。
(2)方向: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
(3)作用点(重心):①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就在它的几何中心上。
②不规则物体的重心采用悬挂法、支撑法。
3、g=10N/kg的物理意义:质量为1kg的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约为10N。
4、提高物体稳定程度的方法:增大支承面、降低重心。
第五节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
(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的方向相反)2、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1)压力大小;(2)接触面的粗糙程度。
物理《熟悉而陌生的力》1、力的概念:(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物理学中,通常把物体间的推、拉、提、压、吸引、排斥等都叫做力的作用。
要产生力,必须有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单独一个物体不会产生力的作用,力也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
物体间里的作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推、拉、提、压等;另一种是物体间不直接接触而产生的力,如物体间的吸引、排斥等。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同时,另一个物体也对这个物体施加力。
换句话说,产生力的物体,即是施礼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二是力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2、力的描述:(1)力的三要素:力所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都有关系,所以我们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叫做力的三要素。
要说明或描述一个力时,必须指明这个力的三要素。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来表示。
1N的力大约是我们用手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
(3)力的示意图:在受力物体上沿着力的方向画一条线段,在线段的末端画一个箭头来表示力的方向,这种表示力的形式叫做力的示意图。
3、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的工具叫测力计。
实验室中常用的测力计叫做弹簧测力计。
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刻度盘、指针组成的。
工作原理:弹簧在一定的弹性限度范围内,弹簧伸长的长度跟所受到的拉力成正比,弹簧测力计就是根据这一原理制成的。
因此弹簧测力计刻度盘上刻度线的分布是均匀的。
正确使用方法:(1)使用时首先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量程(测量范围),加在弹簧测力计上的力不许超过它的量程。
(2)认清弹簧测力计的分度值,以便读书快速准确。
(3)测力前要观察指针是否与零刻线对齐,如果没有对齐,先要校零。
(4)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一致,弹簧不要靠在刻度盘上。
(5)使用时,最好轻轻地拉挂钩几次,防止弹簧卡在外壳上。
1
熟悉而陌生的力
1. 如图2所示,小芳在做“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实验时,操作的错误是________。纠正错
误后,应拉动弹簧测力计使木块作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若在木块上再放一个砝码,则木块运
动时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将_________(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2. 摩擦力的方向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方向相反。图3甲所示是运送煤块的皮带传输机,图乙为
它的工作过程简化图,当将一煤块A放在皮带左端,经过较短时间后,煤块随皮带一起向右作匀速运
动,此时煤块所受到的摩擦力____________。(选填“为零”、“方向向左”或“方向向右”)
3. 杂技演员沿硬杆匀速向上爬升,杂技演员受到的竖直向上的作用力为____________,受到竖直向下的
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
4. 如图5是小明在足球场上一个精彩的头球动作,他把一个迎面而来的足球顶了回去。请你写出两个与
此现象相关的物理知识:(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如图7所示,在玻璃杯内装满米,用水浸泡一段时间后,将竹筷竖直插入米中,然后手提竹筷将玻璃
杯沿竖直方向慢慢提起,使玻璃杯在空中处于静止状态。已知玻璃杯与米的总质量是0.6kg,则玻璃杯
与米受到的总重力是______N;玻璃杯没有掉下来是受到_________力的作用。
6. 图10是向斜上方抛出的铅球,请在图中画出铅球所受到的力的示意图(不计空气阻力f)
7. 如图11所示,悬挂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画出它所受“重力”和“拉力”的示意图.
8. 画出图12重为20N的正方形物体所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的三要素的示意图.
图2
图3
图4
图10
图11
图12
2
9. 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质量m/g 100 200 300 500
重力G/N 1 2 3 4 5
(1)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上图甲、乙、丙所示。实验时,要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
上做_________运动,这时滑动摩擦力f的大小才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拉力F的大小。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上图甲、乙中弹簧测力计显示的两个数
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
对吗?
答: 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比较甲、丙两个测力计示数大小,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果小明要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积大小是否有关,他应控制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一样,改变接触面积的大小。
(5)在采用下图13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时,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
数的稳定,很难读数。用如图13乙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时就能解决上述问题,请你对图13乙的实验
方法作出评估: 。
10. 在探究“重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系”的实验中,按照图14甲所示,把钩码逐个挂在弹簧
测力计上,分别测出它们受到的重力,并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1)把上面表格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2)图14甲中弹簧测力计的量程为 ,分度值为 ,此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_______。
(3)根据表格中的实验数据,在图14乙中画出重力与
质量的关系图象(保留”描点”的痕迹)。
(4)由此实验和坐标图像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创下多项济宁第一的太白东路洸府河大桥,大桥主桥
长960m,全桥永久用钢达创纪录的4.6×104t。
求:大桥永久用钢受到的重力为多大?(取g=10N/kg)
图13甲 图13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