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第4-5节金属工艺学
- 格式:ppt
- 大小:1.82 MB
- 文档页数:39
第一章铸造1.什么是铸造?铸造包括哪些主要工序?答:将熔融金属液浇入具有和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型空腔中,凝固后获得一定形状和性能的金属件的方法称为铸件。
2.湿型砂是由哪些材料组成的?各种材料的作用是什么?答:湿型砂主要由石英砂、膨润土、煤粉、和水等材料所组成,也称潮模砂。
石英砂是型砂的主体,是耐高温的物质。
膨润土是粘结性较大的一种粘土,用作粘结剂,吸水后形成胶状的粘土膜,包覆在沙粒外表,把单个砂粒粘结起来,使型砂具有湿态强度。
煤粉是附加物质,在高温受热时,分解出一层带光泽的碳附着在型腔外表,起防止铸铁件粘砂的作用。
沙粒之间的空隙起透气作用。
3.湿型砂应具备哪些性能?这些性能如何影响铸件的质量?答:对湿型砂的性能要求分为两类:一类是工件性能,指型砂经受自重、外力、高温金属液烘烤和气体压力等作用的能力,包括湿强度、透气性、耐火度和退让性等。
另一类是工艺性能,指便于造型、修型和起模的性能,如流动性、韧性、起模性和紧实率等。
4.起模时,为什么要在模样周围的型砂上刷水?答:手工起模时在模样周围砂型上刷水的作用是增加局部型砂的水分,以提高型砂韧性。
5.什么是紧实率?紧实率是如何反响湿型砂的干湿程度及性能的?对手工造型型砂的紧实率要求是多少?答:是指一定体积的松散型砂试样紧实前后的体积变化率,以试样紧实后减小的体积与原体积的百分比表示。
过干的型砂自由流入试样筒时,砂粒堆积得较密实,紧实后体积变化较小,那么紧实率小。
过湿的型砂易结成小团,自由堆积是较疏松,紧实后体积减小较多,那么紧实率大。
对手工型和一般机器型的型砂,要求紧实率保持在45%~50%。
6.什么是面砂?什么是背砂?它们的性能要求和组成有何不同?答:与模样接触的那一层型砂,称为面砂,其强度、透气性等要求较高,需专门配制。
远离模样在型砂中起填充作用加固作用的型砂称为背砂,一般使用旧砂。
7.型砂反复使用后,为什么性能会降低?恢复旧砂的性能应采取什么措施?答:浇注时,砂型外表受高温铁水的作用,砂粒碎化、煤粉燃烧分解,局部粘土丧失粘结力,均使型砂的性能变坏。
第1篇一、引言金属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学科。
它是材料科学与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广泛应用于制造业、航空航天、汽车、电子、建筑等领域。
金属工艺学的研究对象包括金属材料的制备、加工、成型、表面处理以及性能评价等。
本文将从金属工艺学的定义、发展历程、主要工艺方法、应用领域等方面进行探讨。
二、金属工艺学的定义与发展历程1. 定义金属工艺学是研究金属材料的加工、成型和性能改进的一门学科。
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金属材料的制备:包括金属的熔炼、铸造、烧结等。
(2)金属材料的加工:包括金属的轧制、锻造、挤压、拉伸、剪切等。
(3)金属材料的成型:包括金属的弯曲、卷边、焊接、粘接等。
(4)金属材料的表面处理:包括金属的腐蚀、磨损、氧化、涂层等。
(5)金属材料的性能评价:包括金属的力学性能、物理性能、化学性能等。
2. 发展历程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人类对金属的利用。
以下为金属工艺学的发展历程:(1)古代:人类开始利用天然金属,如铜、金、银等,进行简单的加工和成型。
(2)青铜器时代:人类掌握了铜、锡合金的熔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青铜器。
(3)铁器时代:人类学会了铁的冶炼和锻造技术,铁器逐渐取代青铜器。
(4)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金属工艺学得到了迅速发展。
出现了钢铁工业、有色金属工业等。
(5)现代:金属工艺学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出现了各种新型金属加工技术和表面处理技术。
三、金属工艺学的主要工艺方法1. 熔炼与铸造熔炼是将金属原料加热至熔化状态,使其成为液态金属。
铸造是将熔融金属浇注到预先设计好的模具中,冷却凝固后得到所需的金属制品。
2. 轧制与锻造轧制是将金属坯料通过轧机进行压缩和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
锻造是将金属坯料加热至一定温度,然后进行塑性变形,以获得所需的形状和尺寸。
3. 挤压与拉伸挤压是将金属坯料通过挤压机进行塑性变形,使其厚度、宽度、长度等尺寸发生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