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生态学 Chapter 006 海洋初级生产力
- 格式:ppt
- 大小:2.26 MB
- 文档页数:50
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力生态系统中的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成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动物和其它异养生物的生产量称为次级生产量或第二性生产量(second production)。
总初级生产量(GP)= 净初级生产量(NP)+ 呼吸消耗(R)净初级生产量(NP)= 总初级生产量(GP)- 呼吸消耗(R)初级生产量常以每年每平方米生产的有机物干重(g/ m2.a)或固定的能量值(J/ m2.a)表示。
生态系统内单位面积现存的有机物就是生物量(biomass),实际上就是净生产量的累计量。
其单位为(g/m2)或(J/ m2)。
对生态系统中的某一营养级来说,总生物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化为:dB/dt = NP-R-H-D(H为被较高营养级动物所取食的生物量;D为死亡所损失的生物量)。
地球上不同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量和生物量受温度和雨量的影响最大,并因气候的不同而异(见表,书214页)。
同时也随生态系统的发育而变化。
对于动物种群来说,转化为次级生产量(肉、奶、蛋、毛皮、骨骼、血液、蹄、角、内脏等)的能量收支可用下式表示:C = A+FUC:从外界摄取的能量,A:被同化的能量,FU:以粪便、热量等形式损失的能量。
A =P+RP:次级生产量,R:呼吸消耗。
因此,P = C-FU-R(一)初级生产的基本概念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开始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对太阳能的固定。
因为绿色植物固定太阳能是生态系统中第一次能量固定,所以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就称为初级生产量或第一性生产量(Primary Production)。
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所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是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了(呼吸过程和光合作用过程是两个完全相反的过程),剩下的部分才以可见有机物质的形式用于植物的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net primary production),而包括呼吸消耗在内的全部生产量称为总初级生产量(gross primary production)。
1.生态系统: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生物与非生物环境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所形成的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具有自动调节机制的自然整体。
2.生物地化循环:生态系统之间各种物质和元素的输入和输出以及它们在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之间的交换。
3.关键种:对群落组成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包括生态系统稳定性方面)具有决定性作用的物种。
4.生物泵: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的过程5.生态阈值(环境容量):在人类生存和环境不致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节所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
6.富营养化:氮磷等植物所需的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水库、河口、海湾等水体,引起藻类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和溶解氧含量下降、水质恶化的污染现象。
7.洄游索饵:为寻找或追逐食物所进行的洄游。
8.牧食食物链:以活体植物开为起点,然后是食草动物、一级肉食动物、二级肉食动物等的食物链。
9.碎屑食物链:以动植物死亡尸体等碎屑为起点的食物链。
10.海洋酸化:指由于吸收大气中过量的二氧化碳,导致海水逐渐变酸的过程.11.生态平衡:能在外来干扰下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
12.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有自然生态系统在在其生态运转过程中所产生的物质及其所维持的生活环境对人类产生的服务功能。
13.环境梯度: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以及行延安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14.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15.越冬洄游:主要是暖水性游泳动物的一种习性,通常在晚秋和初冬水温下降时集群游到适于过冬的海区.16.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向产卵场的洄游17.生态因子:生态学上将环境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18.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必须物质,即,当环境中某物质的量接近于植物所需的最低量时,该物质就对植物的生长和繁殖起限制作用,成为限制因子。
《海洋生态学》试卷八答案一、填空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总分20分)1、种群调节因素可分为非密度制约因素和密度制约因素两大类,也可将它分为外源性因素和内源性因素两大类。
2、海洋生物群落中的种间关系包括营养关系、竞争与进化关系、原始协作关系、共生关系。
3、共生现象的类别有共栖、互利、寄生、偏害、原始合作。
4、大洋区分为5层,分别是:上层、中层、深层、深渊层、超深渊层。
5、河口湾类型根据水循环和分层现象可分为高度分层的河口湾、局部混合或适度分层的河口湾、完全混合或垂直均质的河口湾。
6、总初级生产力为新生产力和再生生产力之和。
7、中国近代渔业生物资源开发利用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稳定发展时期、生产徘徊时期、捕捞过度时期.8、海洋生物资源包括食品、药物、新材料、能源物质、海洋生物农药肥料五大类.9、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包括: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10、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包括法律保护、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回归自然等方面。
二、名词解释(共5小题,每题4分,总分20分)1、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2、现存量(standing crop)指某一特定的时间、某一空间范围内存有的有机体的量,即个体数量乘以个体平均质量。
它是在某一段时间内生物所形成的产量扣除该段时间内全部死亡量后的数值。
3、生态效率(ecological efficiency):生态效率就是指从一个特定营养级获取的能量与向该营养级输入的能量之比。
实际上就是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或转换)效率,可以用n营养级的生产量与(n—1)营养级的生产量之比来表示。
4、海洋自净能力:是指环境受到污染后,在海洋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子作用下,使污染物质的浓度逐渐降低直至消除,达到自然净化的能力。
5、粒径谱(particle-size spectra):把粒度级按一定的对数级数排序,这种生物量在对数粒级上的分布就称为粒径谱。
第○章绪论1.海洋生态学:研究海洋生物之间及其与栖息地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海洋生态学重大研究成果:(自我发挥)①海洋初级生产力总量的研究。
②微型和超微型浮游生物研究。
③海洋新生产力研究。
④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食物网的研究。
⑤海洋微食物环研究。
⑥大海洋生态系统的研究。
⑦全球海洋生态系统动力学研究。
⑧生物泵及海洋对大气二氧化碳含量的调节作用研究。
⑨热液喷口和冷渗口特殊生物群落的研究。
⑩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研究与实践。
第一章生态系统概述2.Gaia假说/大地女神假说(地球自我调节理论):大气中活性气体的组成、地球表面的温度及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和pH值等是受地球上所有生物总体的生长、代谢所调控的,当地球环境受到干扰或破坏时,地球上的生命总体就会通过其生长、活动和代谢的变化来缓和地球环境的变化。
Gaia 假说是生物圈水平上的控制论系统。
第二章海洋环境与海洋生物生态类群1.海洋三大环境梯度:①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梯度;②从海面到深海海底的深度梯度;③从沿岸到开阔大洋的水平梯度。
2.海洋生物的生态类群:①浮游生物:在水流运动的作用下,被动地漂浮在水层中的生物群。
②游泳生物/自游生物:具有发达的运动器官、游泳能力很强的一类大型动物。
③底栖生物:生活在海洋基底表面或沉积物中的生物。
3.按浮游生物的个体大小:①微微型:<2μm;②微型:2-20μm;③小型:20-200μm;④中型: 200-2000μm;⑤大型:2000μm-20 mm;⑥巨型:>20mm。
4.浮游生物的重要性:(1)数量多、分布广,是海洋生产力的基础,也是海洋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最主要环节(2)浮游植物生产的产物基本上要通过浮游动物这个环节才能被其他动物所利用。
(3)浮游动物通过摄食影响或控制初级生产力,同时其种群动态变化又可能影响许多鱼类和其他动物资源群体的生物量(4)有些浮游生物本身就是渔业对象。
(5)水团、海流的指示种(indicator species)(6)有些化石种类的分布有助于勘探海底石油资源 .5.游泳动物的洄游:①产卵洄游:产卵季节前集群游向产卵场的洄游。
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复习资料海洋生态学第一章1.生命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组成单位(病毒除外)(2)新陈代谢、生长和运动是生命的基本功能(3)生命通过生殖得以延续,DNA是生物遗传的基本物质。
(4)生物体有个体发育和系统进化的历史(5)生物对外界可产生应激反应和自我调节,对环境具有适应性2.生物多样性: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物种(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复杂性的总称。
主要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3.衡量物种多样性的指标:①物种总数;②物种密度;③特有种比例4.生态系统多样性主要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功能和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5生态阈值:即环境容量,指环境区域内对人类活动影响的最大容量。
大气、土地、动物和植物受到污染物的最大限制。
第二章1.海水的物理特性和生态意义物理特性:溶解性、透光性、流动性、浮力及缓冲性能生态意义:由于海水的强溶解性,浮游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光合作用所需的无机盐,如氮和磷。
同时,海水具有透光性,为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了必要的光条件。
此外,海水富含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
在这些条件下,生活在海洋表面的浮游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碳水化合物和其他有机物质。
在海洋环境中,由于海水浮力在支持、传播和保护这些生物方面的作用,大量小型、简单和脆弱的生物得以生存。
海水的比热和流动性较高,使水温、pH值和环境因素相对稳定,有利于生物体的分布和扩散。
2.根据生命史中漂浮生命阶段所占的时间,可分为以下三类。
①终生浮游生物:大多数浮游生物属于这一类。
② 阶段性浮游生物:指在生命史的某一阶段生活在浮游生物中的生物体,以及生活在底栖生物(或游泳生物)中的成虫。
通常是底栖或游动生物的卵和幼虫。
它出现在每年的某个季节,具有周期性。
③暂时性浮游生物:这类原非浮游生物,仅有时短暂地离开底层营浮游生活,如涟虫类、糠虾类、等足类和介形类等底栖生活。
一、基本概念种群指特定时间内栖息于特定空间的同种生物的集合,是进化的基本单位,同一种群的所有生物共用一个基因库。
关键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能引起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的物种。
(补充)冗余种:自身的消失或削弱对整个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会造成太大的影响的物种集合种群:也叫复合种群、联种群,是在一定时间内具有相互作用的局域种群的集合,即局域种群通过某种程度的个体迁移而连接在一起的区域种群。
生物量谱:某一粒径级生物量除以粒径宽度,作为标准化的生物量。
以标准化的生物量为纵坐标,以个体生物量为横坐标,在双对数坐标上的分布模式,即生物量谱。
粒径谱:将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从微生物和浮游植物到浮游动物、直至鱼类和哺乳类,都视为“颗粒”,并以等效球径表示大小。
生物量在对数粒径级上的分布称为粒径谱。
生物泵:由有机物生产、消费、传递、沉降和分解等一系列生物学过程构成碳从表层向深海底转移就称为生物泵,也称CO2泵或软组织泵。
高斯假说:或称竞争排斥原理,即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习性或生活方式的物种不可能长期在同一地区生活,或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因为它们的生态位没有差别。
生产力金字塔:随着营养级逐渐向上,其净生产呈阶梯状递减,形成生产力底宽上窄的塔形锥体,叫生产力金字塔或能量金字塔。
生态演替: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被另一种生态系统类型(或阶段)替代的顺序过程。
生态位:是指一个种群在生态系统中,在时间空间上所占据的位置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系与作用。
边缘效应:不同生物群落之间往往有过渡地带称为群落交错区,在群落交错区中可能具有较多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
补偿深度:在某一深度层,植物24h中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有机物质全部为维持其生命代谢消耗所平衡,没有净生产量,此时的深度被称为补偿深度。
生态灾害:指由于生态系统平衡改变所带来的各种始未料及的不良后果。
主要有以下类型:1水土流失2土地沙化与流沙扩展3森林、草原退化 4环境污染上行控制(bottom-up control ):较低营养层次(如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对较高营养层次(如植食性浮游动物和鱼类)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的调控作用,即所谓资源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