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习题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习题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习题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习题

熔化和凝固专题练习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4.下列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6.如图4-2-2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4-2-3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

冰()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 ]

A.固态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

A.升高 B.降低 C.不变 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 ]A.保持不变 B.温度降低 C.温度升高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 ]

A.等于0℃ 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 [ ]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17.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18.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19.在图4—10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图4—10

20.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

A.晶体 B.非晶体 C.不能确定

21.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C.化雪时要放出热量 D.雪容易传热

22.冰的质量一定能增加的是()

A.-10℃的冰投入1℃的水中 B.-10℃的冰放入1℃的空气中

C.-2℃的冰放进0℃的水中 D.0℃的冰放进0℃的空气中

二、填充题

23.在玻璃、石英、沥青、铁、萘等物质中,有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属于非晶体的是_____________。24.物质从______态变到液态的现象叫做熔化,非晶体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______(选填“变化”、“不变”)的。

25.晶体类物质在熔化过程中要______热,温度______,这个温度叫做晶体的______,它的大小还与______等外界条件有关。

26.如图所示的是萘的熔化图象,看图回答以下问题。

(1)萘在AB过程中是______态,该过程中要不断______热,温度______。

(2)萘在BC过程中是______态,温度______,但需要不断______热,

这个过程用了______分,萘的熔点是______ ℃。

(3)萘在4分时是______态,在8分时是______态,在12分时是______态。

27.下列现象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1)春天,冰雪消融,是__________.(2)铁水浇入模子铸成铁件,是___________.

28.固体分晶体和_________两类.在松香、萘、冰、玻璃、铁、蜂蜡中,属于晶体的是__________,它们都有固定的_________。

29.图①是用、乙两种物质的________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________物质

是晶体,熔点是________℃,50℃时呈________态.__________物质是非

晶体,该物体在放热时,温度__________.

30.水银的熔点是-39℃,它在-40℃时呈______态,在℃时呈______态或________态,也可能呈________态,-38℃时呈_______态.

31.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5)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

三、实验题 32.把正在熔化的冰拿到温度为0 ℃的房间里,冰能不能继续熔化?为什么?

33.在大苏打(硫代硫酸钠)熔化实验中,大苏打开始熔化时尽管继续加热,但温度______,直到大苏打______之后,温度再继续升高。为了使试管内的大苏打粉温度均匀,应该把试管中装大苏打粉的部分______ 在烧杯的热水中,同时用______不断搅动大苏打粉。

34.小明用图4—11的实验装置探究某种物质在熔化前后其温度随加热时间变化的规律,得到下表的实验记录.

请按上述实验数据在坐标格中作出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

根据上述数据,你可以归纳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的哪些特点?

35.纯水的凝固点是0℃,海水的凝固点是-2.5℃,这说明水中如果掺有食盐其凝固点会降低.小华把0℃的碎冰块放在保温杯中,在冰中撒一些食盐,搅拌后用温度计插在碎冰块内测量其温度,发现所测得的温度降到0℃以下.小华觉得很奇怪,他认为物体只有放热后温度才会降低,周围环境的温度都比0℃高,冰块怎么会向周围放热呢?请你帮助小华想一想,这个现象有几种可能的解释.你能设计实验来验证或否定你的解释吗?

36.我国研制的一种聚乙烯材料,超过40℃时完全熔化,低于15℃时完全凝固.有人设计,把这种材料制成小颗粒,掺在水泥中制成地板或墙板,在昼夜温度变化大的地区用这种地板和墙板修筑房屋,便可以起到调节室温的作用.请你解释,这种设计的原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答案:CDE

解析:晶体在整个熔化(凝固)过程保持温度不变.这个温度为熔点(凝固点),那么在此温度下,晶体就既有可能是固体(也许正准备熔化或刚凝固完),也可能是液体(也许刚熔化完或正准备凝固),也可能是正在熔化过程中或正在凝固过程中.所以可能是固体、可能是液体、可能是固液共存.

2.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大试管和烧杯中均有碎冰.对烧杯加热的结果,烧杯内的冰吸热熔化,当烧杯内的一部分冰熔化后,烧杯内为冰水混合物,它的温度为0 ℃不变,大试管放在烧杯里,与烧杯内冰水混合物没有温度差,不吸热,所以试管内的冰不会熔化.

3.答案:B

解析:冰熔化过程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达到熔点;二是能吸热.而此题0℃水比-2 ℃的冰质量大的多,相互接触-2 ℃冰和0 ℃水有温度差,-2 ℃冰要吸热,温度最高达到0 ℃,不能再吸到热,不会熔化.0 ℃水要放热,少部分水就凝固成冰,所以有少量水结成冰.

4.答案:D

解析:萘是晶体,有确定的熔点,在图象上应当有与时间轴平行的线段,从图中看出,A、B两个图的曲线温度随时间连续升高或降低,是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图象,选项A、B均不正确.图C表示物质温度下降,说明此过程放热,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该晶体的凝固图象,选项C不正确.图D 是萘的熔化曲线.固态萘吸热温度升高,在熔化过程继续吸热温度不变,直至全部为液体,吸收热量温度升高,所以选项D正确.

5.D 6.C 7.A 8.B 9.D 10.A 11.A 12.C.13.A.14.B.15.D.16.C 17.C 18.A 19.D 20.B 21.B 22.C

23.石英、铁、萘,玻璃、沥青

24.固;变化

25.吸;保持不变;熔点;杂质、压强

26.(1)固;吸;升高(2)固液并存;不变;吸;12;80(3)固;固;固液并存

27.熔化;凝固.

28.非晶体,萘、冰、铁,熔点.

29.放热凝固,乙,80,固,甲,降低.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1.自然界中,物质的存在状态有三种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随着________变化,物质就会在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2.物质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熔化,从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态的过程叫凝固. 3.固体分________和________两类.、________、________、都是晶体. 4.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________,同一种物质的凝固点和它的________相同.非晶体没有________和________. 5.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________,凝固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________,凝固时________热,温度________. 6.晶体熔化的条件是达到________ ,继续________ . 7.冰的熔点是_____℃,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所以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一定是________℃. 8.晶体物质在熔点温度时的状态,可能是________态,也可能是________态,也可能是________. 9.寒冷的冬天,洗涤沾满油污的盘子,用温度较高的热水洗涤效果好.这是由于水温超过了油污的,而使油污的缘故. 10.一副热学对联,上联是“杯中冰水,水结冰冰温未变”;下联是“盘内水冰,冰化水水温不升”.对联中包含的物理变化是和,反映一个共性是.它还说明了冰是一种(填“晶体”或“非晶体)。 12.夏天喝饮料加些冰块,是利用冰_________时_________而使饮料温度降低,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水(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热.而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致太低. 11.如图所示是某物质熔化时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根据该图象你能获得哪些有价值的信息,请写出两条: 信息一:. 信息二:.(多选)13.如图所示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的熔化图像,由图像可以判断( ) A.甲、丙是晶体,乙是非晶体B.乙是晶体,甲、丙是非晶体 C.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高D.乙是非晶体,甲的熔点比丙低 14.用铜块烧铸铜像的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D先凝固后熔化 (多选)15.萘的熔点是80.5℃,则当萘的温度处于80.5℃时,它() A.一定在熔化着 B.可能在凝固着 C.吸热就熔化 D.放热就凝固 16.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夏天吃冰棒感到凉快是因为冰熔化吸热的缘故 B.铸造车间里,铁水烧铸成机器底座是凝固现象 C.夏天卖海货的人,在泡膜箱子内放上冰,目的是为了让水结冰 D.“下雪不冷化雪冷”表明雪熔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量 17.根据下表中所列出的几种物质的熔点,以下判断错误的是( ) 物质名称固态水银钨铜铝锡固态酒精固态氢 熔点/℃-39 3410 1080 660 232 -117 -259 A.在-265℃时,氢是固态B.可用铝锅炼铜 C.-50℃的地区要使用酒精温度计D.选钨丝做灯丝 18.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如图所示.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 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教案

第一章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1.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知识要点课标要求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的 能简单地说明物体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 道分子的直径大小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 规则运动 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 动;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 观点进行解释常见现象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 用力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神奇的“软蛋” 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竟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地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

交流讨论: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以及将物质无限度地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 (1)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作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度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度量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活动1 演示实验1:教师打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提出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 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 学生回答: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运动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比空气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作扩散。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 活动2 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 演示实验:向一个盛有水的烧杯中,用滴管滴入两滴红墨水。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2熔化和凝固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物理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五章2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单选题 1.北国的冬天,真的很美。一代伟人毛泽东曾有诗词“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 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的描述,其中冰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A. 熔化 B. 凝固 C. 液化 D. 凝华 2.晶体达到熔点时() A. 必须继续吸热才能熔化 B. 只要保持熔点不变,就会一直熔化 C. 继续吸热可以使温度升高,熔化加快 D. 不一定继续吸热也可有少量熔化 3.在冷却食物时用0℃的冰比用0℃的水好,这是因为() A. 冰比水的温度低,因为冰是冷的 B. 同样多的水和冰冷却物体时,吸收一样多的热,所以效果相同 C. 冰有熔化成水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吸收大量的热 D. 水结成冰时要吸收大量的热 4.下列现象中,由熔化形成的是() A. 初春,冰雪消融汇成溪流 B. 盛夏,烈日炎炎土地干涸 C. 深秋,清晨草地出现白霜 D. 严冬,寒风凛冽湖水结冰 5.海波在其熔点48℃时,所处的状态是() A. 固态 B. 液态 C. 固液共存态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6.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科研人员发明一种新型材料,它在20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 升到300℃时还没有熔化完,图中能反映这种材料凝固特点的图象是() A. B. C. D. 7.我国北方冬天,河流会结上厚厚的一层冰,冰的温度有时低达?40℃.假如在?40℃ 的冰下有流动的河水,如果气压为一个标准大气压,那么水与冰交界处的温度是().

A. 4℃ B. 0℃ C. ?40℃ D. 略高于?40℃ 8.下面的物质中,属于晶体的一组是 A. 蜡、沥青、铁 B. 食盐、玻璃、沥青 C. 海波、铝、冰 D. 松香、塑料、蜡 9.下列各组固体中具有确定熔点的一组是() A. 蜡玻璃沥青 B. 蜡铝玻璃 C. 冰铁铝 D. 冰铁沥青 10.科技推动社会发展,科研人员发明一种新型材料,它在200℃时开始熔化,当温度 升到300℃时还没有熔化完,图中能反映这种材料凝固特点的图象是() A. B. C. D. 二、多选题 11.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象,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在t时=5min时,该物质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B. 在BC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min D.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0℃ 12.小明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得到以下数据,从提供的信息中,得出以下几个 结论,其中正确的是:() 时间/min01234567891011 温度/℃?4?3?2000012345

初中物理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熔化和凝固》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它的状态为() A.一定是固体 B.一定是液体 C.可能是固体 D.也可能是固液共存 E.可能是液体 2.把盛有碎冰块的大试管插入烧杯里的碎冰块中,用酒精灯对烧杯底部慢慢加热,当烧杯中的冰块有大半熔化时,试管中的冰() A.熔化一部分 B.全部熔化 C.一点也不熔化 D.无法判断 3.保温瓶中有1000 g水,水温为0 ℃,当向瓶中放10 g -2 ℃的冰块后,盖好瓶口的软木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有少量冰熔化成水 B.有少量水结成冰 C.冰和水温度都不会变 D.冰和水的质量都不会改变 4.下列图象中,表示萘熔化的图象是() 5.将一块冰投入到一杯水中,过一段时间,则() A.冰增加 B.冰不变 C.冰减少 D.都有可能 6.如图所示四个物态变化的图像中,属于晶体熔化的图像是() 7.已知固态酒精、煤油和水银的熔点分别是-117℃,-31℃,-39℃,南极的最低气温可达-89℃,要测量南极的气温应该选用() A.酒精温度计 B.煤油温度计 C.水银温度计 D.以上三种温度以计均可 8.如图是探究冰的熔化实验,当烧杯里的冰熔化一半时,试管里的冰() A.也溶化一半 B.不溶化 C.无法判断 9.钨的熔点是3410℃,那么在3410℃时处于下面哪种状态[] A.固态 B.液态 C.固液共存态; 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0.冰面加大压强时,它的熔点将[ ] A.升高B.降低 C.不变D.都不对 11.把冰水混合物拿到温度是0℃以下的房间里,在冰的质量不断增加的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是[] A.保持不变B.温度降低C.温度升高D.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12.若将铁和玻璃分别加热熔化,则[] A.玻璃没有熔点,所以不会熔化 B.铁和玻璃在熔化过程中温度都在不断升高 C.铁和玻璃都会熔化,但铁有熔点,而玻璃没有熔点 D.上述说法都不正确 13.把冰水混合物放在-10℃的室外,混合物的温度将是[] A.等于0℃B.高于0℃ C.低于0℃ D.无法确定 14.把一块0℃的冰投入0℃的水里(周围气温也是0℃),过了一段时间[] A.有些冰熔化成水使水增多 B.冰和水的数量都没变 C.有些水凝固成冰使冰增多 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发生 15.在铅的熔化过程中[ ] A.铅的温度升高,同时吸热 B.铅的温度降低,同时放热 C.铅的温度不变,不吸热也不放热 D.铅的温度不变,同时吸热 16.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保持不变。 固体没有一定的熔化温度 非晶体例:松香、玻璃、石蜡、沥青、橡胶 熔化特点:继续吸收热量,温度持续上升。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 (2)

学科教师辅导教案 组长审核:

(17,十九中第一次月考,8分★)水暖在暖通行业被称为最舒适的采暖方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采用“水地暖”进行取暖.其原理是以温度不高于60℃的热水为热媒,在埋置于地面以下填充层中的管道内循环流动,加热整个地板,通过地面以热传递方式向室内供热的一种供暖方式(如图所示). (1)某房间一段时间内循环流动的水质量为1200kg,进水温度为55℃,出水温度为40℃.这段时间里水向外界放出多少热量? (2)若该水暖的热效率为,这段时间要消耗多少的天然气?(假设天然气完全燃烧)[天然气的热值 为 (3)“水地暖”以水为媒介,利用了水的什么性质,请具体说明为什么要利用这一特性. (16,周口第一次月考,7分★)李强同学家每天用的热水若全部按的50℃热水计算,则需要50kg. (1)将50kg的水从10℃加热到50℃需要吸收多少热量? (2)若用效率为50%的煤气炉烧水,烧热(1)问中的这些水需要多少m3煤气?(煤气的热值为4.0×107J/m3,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5,周口第一次月考,7分★)某太阳能热水器装有质量为200kg的水,在阳光的照射下,该热水器中的水的温度从 15℃升高到65℃.问: (1)水吸收的太阳能是多少焦耳?[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2)设用煤气做燃气的某热水器的效率为60%,这相当于节约了热值为4.0×107J/m3的煤气多少立方米?(3)太阳能热水器有何优点? 考点二:热平衡计算 一)例题解析 (15,文昌中第一次月考,6分★)把质量为4kg的冷水河质量为3kg、温度为80℃的热水相混合后的温度 =4.2×103J/(kg·℃)] 为40℃,若不计热量损失,求冷水的温度是多少?[c 水 二)巩固练习 (16,四中第一次月考,7分★)小丽需用温度为40度的水泡脚,便把100度的热水与10kg10度的水混合,设混合过程没有热量损失,问:需要100度的热水多少kg? 考点三:力学计算 一)例题解析 (17,一中第一次月考,8分★)一辆小轿车以某一速度在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100km,消耗汽油10L。若这些

最新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基础测试卷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基础测试卷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基础测试卷 一、单选题(共8道,每道12分) 1.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熔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雪消融 B.夏天,薄雾飘渺 C.秋天,漏水晶莹 D.冬天,霜打枝头 2.下列现象中利用熔化吸热的是( ) A.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冰凉 B.向地上洒水会使周围更凉快 C.利用干冰降温防止食品变质 D.游泳完上岸后感到有点冷 3.用手指去触摸0℃的水和0℃的冰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感觉一样冷,因为它们的温度相等 B.感觉水更冷,因为“湿冷”比“干冷”更冷 C.感到冰更冷,因为冰熔化时吸热 D.感到冰更冷,因为冰的温度比水的温度低 4.如图所示,描述晶体熔化过程的曲线是( ) A. B. C. D. 5.两盆冰水混合物,各自处于太阳下和背阴处,在盆内冰尚未熔化完以前,用温度计去测盆内水的温度时( )

A.太阳下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B.背阴处的那盆水温度较高 C.两盆水的温度一样高 D.不知气温高低,无法判断 6.下列自然现象的形成,属于凝固的是( ) A.露 B.雾 C.冰 D.霜 7.棉花糖是很多小朋友喜爱的食物。做棉花糖时将白糖放在棉糖机的圆盘上,白糖很快化成糖水,旋转的圆盘将糖水甩出,就可以看到一丝丝的糖绕在小棍上,这样,就做成了既好看又好吃的棉花糖。在整个过程中发生的物态变化有( ) A.熔化、凝华 B.熔化、液化 C.汽化、凝固 D.熔化、凝固 8.现代建筑出现一种新设计:在墙面装饰材料中均匀混入小颗粒状的小球,球内充入一种非晶体材料,当温度升高时,球内材料熔化吸热,当温度降低时,球内材料凝固放热,使建筑内温度基本保持不变。下列四个图象中,表示球内材料的凝固图象的是( ) A. B. C. D.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2021年八年级物理新人教版熔化和凝固(I)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气态、液体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的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实验,在熔点(或凝固点)不断地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个现象不容易做到。要得出正确结论,对实验要求较高,希望按照下面的要去做。对于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分,学生知道从熔化过程表现出的特点区分就可以了。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方法1:承上启下引入。 提出问题:黑龙江省北部一月份的平均气温在-30℃以下,漠河镇的最低气温达到过-52.3℃。在这样冷的地区测气温应该用水银温度计,还是用酒精温度计呢?根据什么来选择呢? 我们学习“熔化和凝固”。 方法2:生活事例引入。 水的三态变化学生是知道的,由此提出问题:热天,从冰柜中拿出的病,一会儿变成了水,再过一段时间水干了。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物质

在固、液、气之间变化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学习“熔化与凝固”。 二、进行新课 由于萘对人体有危害,课本已将晶体熔化的实验换用海波。海波在照相器材商店、化工店都容易买到。假如买不到海波而手边又有萘,则务必只由教师 来演示,不要让学生接触萘,而教师也要注意实验室通风好些, 尽量少吸入萘蒸气。 本节课的实验比较难做,根据学校条件不同可以提供 两种方案供参考。 方案一: 如果学校实验仪器较多,可在实验室组织学生进行探究 “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事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实验小 组(2~3人为一组)。把仪器按教材50页图4-7观察熔化现象 的实验装置组装好。 提出问题:不同物质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熔过程中,温度 的变化的规律相同吗? 猜想和假设:熔化过程一定要加热,所以物质一定要吸收 热量。这时温度可能也是不断上升的。 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研究蜡和海波(硫代硫酸钠)的熔化过程。 参照如图选择需要的实验器材。 注意:实验时,严禁用酒精灯点燃另一只酒精当;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冒盖灭(不能用嘴吹);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立即用湿布铺盖。 时间/min 0 1 2 3 4 5 … 海波的温度/℃ 蜡的温度/℃ 将温度计插入试管后,待温度升至40℃左右时开始,每个大约1min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或蜡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分析和论证:在图2和图3的方格纸上的纵轴表示温度,温度的数值已经标出;横轴表示时间,请你自己写上。根据表中各个时刻的温度在方格纸上描点,然后将这些点用平滑曲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和内能阶梯训练 (每题10分,共100分;完成时间30分钟)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物质是由构成的,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和。 *2.不同的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现象。这一现象间接的说明:。 **3.关于扩散现象,下面的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只有在气体和液体之间才发生扩散现象 B.扩散现象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分子总是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C.扩散现象说明了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扩散现象与温度的高低无关 **4.炽热的铁水具有内能,当温度降低,内能随着。冰冷的冰块具有内能,当温度升高,内能随着。将该冰块从一楼移动到四楼,它的内能将。 知识的应用 **5.下列社会实践中的实例,不能用来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的是()。(2001年武汉市中考题) A.洒水的地面会变干 B.炒菜时加点盐,菜就有了咸味 C.扫地时,尘土飞扬 D.房间里放了一篮子苹果,满屋飘香 **6.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内能是分子热能和分子动能的总和 B.物体运动越快,物体的动能越大,内能就越大 C.在水平地面上静止的0℃的冰块不具有内能和机械能 D.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但不一定有机械能 **7.一块咸菜,放在水里泡一段时间,就会变淡了,这是因为。 知识的拓展 ***8.洗衣服时,洗衣粉在冷水中需很长时间才能溶完,而在热水中很快就能溶完,这是因为。 ***9.有一铁块的温度降低了,则()。 A.它一定是放出了热量 B.它一定是对外做了功 C.它的内能一定减少了 D.它的机械能一定减少了 ***10.在下列常见的生活事例中,用做功的方式来改变物体内能的是()。 A.给自行车打气时,气筒壁会发热 B.冬天写作业时手冷,用嘴向手上呵呵气 C.喝很热的茶时,先向水面上吹吹气 D.阳光下,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温升高(2003年江苏泰州中考题) 分子动理论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分子动理论指出:物质是由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1.0] *2.扩散现象说明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同时也表明分子间有。[0.5]

2020_2021学年八年级物理上册3.2熔化和凝固拓展含解析新版新人教版.doc

第2节《熔化和凝固》同步试题 一、单选题 1.如图是某网友在四月拍摄的某地雪景:积雪初融后,在某停车场上出现了一个个“雪馒头”,甚为奇特.雪堆正下方是方形地砖,每块方形地砖周围是条形砖.气象专家调研发现:四周条形砖比中间方形地砖具有更好的导热性和渗水性.关于形成“雪馒头”景观的解释肯定不合理的是() A.空气温度较低是“雪馒头”得以保留的原因之一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是形成“雪馒头”景观的原因之一 C.太阳辐射导致条形砖上方的雪比方形地砖上方的雪更易熔化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上的雪更易熔化 【答案】C 【解析】A、“雪馒头”是固态积雪,空气温度较低,低于雪的熔点,积雪长时间不能熔化,才会出现这一现象,故A正确; B、方形地砖导热性差,使得地面温度不同,温度较高处积雪熔化,形成“雪馒头”现象,故B正确; C、太阳对条形砖和方形地砖的辐射相同,故C错误; D、地表热量易通过条形砖及四周缝隙传递,使条形砖温度较高,积雪更易熔化,故D正确; 故选C. 2.如图所示,是海波的熔化图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海波的熔点是48℃ B.海波在BC段没有吸收热量 C.在第6分钟时海波已全部熔化 D.海波在CD段是气态 【答案】A

【解析】A.由图像可知,海波是晶体,熔点为48℃,故A正确; B.晶体熔化时,吸收热量温度不变,所以海波在BC段也要吸收热量,故B错误; C.在第6min时海波刚刚开始熔化,到C点12min时,海波熔化结束,故C错误; D.海波在CD段是液态,故D错误。 故选A。 3.固态、液态和气态是物质常见的三种状态,某物质通过放热、吸热在甲、乙、丙三种物态之间转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为固态,由甲到乙是升华过程 B.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凝固过程 C.丙为液态,由乙到丙是液化过程 D.丙为固态,由丙到甲是熔化过程 【答案】D 【解析】由图像可知,丙吸热变为甲,甲吸热变为乙,故甲是液态、乙是气态、丙是固态,所以甲到乙是汽化,乙到丙是凝华,丙到甲是熔化,故ABC错误,D正确。 4.如图甲所示为某物质在标准大气压环境下的熔化图像,根据图像可知()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第15min该物质处于液态 C.若将装有冰水混合物的试管放入正在熔化的该物质中(如图乙所示),则试管内冰的质量会逐渐增加 D.图乙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在逐渐降低 【答案】C 【解析】A.由图象可知,整个过程中温度有上升的趋势,所以是熔化图象,又因物质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表明该物质是晶体,故A不符合题意;

初中物理分子动理论习题

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扩散现象的是( ) A.擦黑板时,粉笔灰在空中飞舞 B.打开一盒香皂,很快就会闻到香味 C.粉笔蹭到衣服上,在衣服上留下粉笔痕迹 D.冬天,雪花漫天飞舞 2.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 ) A.分子间没有空隙 B.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C.分子间存在斥力 D.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我们在实验室用酒精进行实验时,整个实验室很快就闻到了刺鼻的酒精气味,这是一种扩散现象.以下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扩散现象只发生在气体、液体之间 B.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息地运动 C.温度越高时扩散现象越剧烈 D.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存在着间隙 4.把100毫升酒精和100毫升水混合在一起,体积小于200毫升.这个现象说明( ) A.分子间有间隙 B.分子是有质量的 C.分子间有力的作用 D.分子是可以再分的 5.下列事例中,不能用来说明分子间有引力的是( ) A.要用很大的力才能把铅丝折断 B.用胶水能把两张纸粘合在一起 C.磁铁能把铁钉吸住 D.金属固体很难被分开 6.下列现象中不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的是( ) A.富裕老窖的瓶盖一开,酒香四溢 B.金块和铅块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会发现铅中有金,金中有铅 C.沙尘暴起,尘土满天 D.衣橱里的樟脑球会越变越小 7.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 A.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分子间有间隙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8.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春暖花开时,能闻到花的香味 B.打开酒瓶盖能闻到酒的气味 C.空气中飘动的浮尘 D.在盛有热水的杯子中放几片茶叶,过一会整杯水都变成茶水 9.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把煤堆在墙角,过一段时间墙角变黑 B.空气能被压缩 C.打开香水瓶的盖子,整个房间很快充满香气 D.用盐水腌蛋 10.诗句“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所包含的物理知识有和. 11.吸烟有害健康,在空气不流通的房间里,只要有一个人吸烟,一会房间就会充满烟味,这是分子在.所以为了您和他人的健康,请你对吸烟者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议:. 12.目前甲型H1N1流感的蔓延正引起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虽然该病毒的传播机制还未确定,但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预防感染病毒的有效措施.专家称感染病人咳嗽所产生的有大量病毒的飞沫,会使1m范围内的其他人吸入而被感染,所以与感染病人近距离接触须带口罩.一粒飞沫的直径约为1×10-6~5×10-6m(分子直径约为1×10-9m),由此可判断飞沫分子.(选填“是”或“不是”)

初中物理知识点全面复习大全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一、分子动理论及其应用: 1、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分子若看成球型,其直径约10-10m。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①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②扩散现象说明:A分子之间有间隙。B分子在做不停的无规则的运动。 ③用二氧化氮做扩散实验时,把二氧化氮放下面,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氮扩散被误认为是重力作用的结 果。实验现象:两瓶气体混合在一起颜色变得均匀,结论: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④固、液、气都可扩散,扩散速度与温度有关。 ⑤分子运动与物体运动要区分开:扩散、蒸发等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而飞扬的灰尘,液、气体对流是物体运动的结果。 3、分子间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①当分子间的距离d=分子间平衡距离 r ,引力=斥力。 ②d<r时,引力<斥力,斥力起主要作用,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是因为:分子之间的斥力起主要作用。 ③d>r时,引力>斥力,引力起主要作用。图2-4说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固体很难被拉断,钢笔写字,胶 水粘东西都是因为分子之间引力起主要作用。 ④当d>10r时,分子之间作用力十分微弱,可忽略不计。 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镜块间的距离远大于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的作用范围,镜子不能因分子间作用力而结合在一起。 二、内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2、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有内能:既然物体内部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和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那么内能是无 条件的存在着。无论是高温的铁水,还是寒冷的冰块。 3、影响物体内能大小的因素:①温度:在物体的质量,材料、状态相同时,温度越高物体内能越大。②质量:在 物体的温度、材料、状态相同时,物体的质量越大,物体的内能越大。③材料:在温度、质量和状态相同时,物体的材料不同,物体的内能可能不同。④存在状态:在物体的温度、材料质量相同时,物体存在的状态不同时,物体的内能也可能不同。 4、内能与机械能不同:机械能是宏观的,是物体作为一个整体运动所具有的能量,它的大小与机械运动有关。内 能是微观的,是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能的总和。内能大小与分子做无规则运动快慢及分子作用有关。 这种无规则运动是分子在物体内的运动,而不是物体的整体运动。 5、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温度与热运动的关系: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扩散越快。 三、内能的改变: 1、内能改变的外部表现: 物体温度升高(降低)——物体内能增大(减小)。 物体存在状态改变(熔化、凝固)——内能改变。 反过来,不能说内能改变必然导致温度变化。(因为内能的变化有多种因素决定) 2、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A、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 ①做功可以改变内能:对物体做功物体内能会增加。 物体对外做功物体内能会减少。 ②做功改变内能的实质是内能和其他形式的能的相互转化 ③如果仅通过做功改变内能,可以用做功多少度量内能的改变大小。 ④解释事例:A压缩使棉花熔燃烧:这是因为活塞压缩空气做功,使空气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棉花燃点使棉 花燃烧。B钻木取火:使木头相互摩擦,人对木头做功,使它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达到木头的燃点而燃烧。C 向瓶内打气,看到当塞子跳起来时,容器中出现了雾,这是因为瓶内空气推动瓶塞对瓶塞做功,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使水蒸气液化凝成小水滴。

八年级物理上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

八年级物理《熔化和凝固》同步练习题1.下面几种说法,是对还是错 (1)同一种物质处于哪种状态与该物质此时的温度有关. (2)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做熔点. (3)物质吸收了热量,温度一定升高. (4)非晶体没有熔点,所以熔化时不吸热. (5)根据表中所列的几种物质的熔点,判断以下几题的是与非: ①在-265 ℃时,氢是固态. ②纯金掉入钢水中不会熔化. ③水银温度计在-40℃时不能使用. 2.小明通过学习得到下面几个结论,请帮他补充完整 (1)物质从__________态变成__________态的现象叫做凝固,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__________. (2)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它在-115℃时是__________态,在-120℃时是__________态. (3)钢块化成钢水时,钢块要__________热;水结成冰时,水要__________热. (4)冬天北方农村的菜窖里放几桶水,菜就不易冻坏,这是因为水__________时会__________热,因此窖内温度不致太__________. (5)小明针对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列出了下面的表格,请帮他填写完整 3.该选哪一项? (1)坩锅是冶炼金属用的一种陶瓷锅,能够耐高温.坩锅内盛有锡块,坩锅放在电炉上加热,锡在逐渐熔化的过程中

A.要不断吸热,温度不断上升 B.要不断放热,温度不断上升 C.要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D.要不断放热,温度保持不变 (2)用铜块浇铸铜像的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一个凝固过程 B.一个熔化过程 C.先熔化后凝固 D.先凝固后熔化 (3)我国首次赴南极考察队于1984年11月20日从上海启程,历时约三个月,横跨太平洋,穿越南北半球,航程二万六千多海里,在南极洲南部的高兰群岛乔治岛,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南极科学考察基地——中国南极长城站.南极平均气温为-25℃,最低气温达-88.3℃.在那里用的液体温度计是酒精温度计,这是因为酒精的 A.凝固点较低 B.凝固点较高 C.沸点较低 D.沸点较高 (4)在图4—10中,描述晶体熔化的图象应为 图4—10 4.某物体从200℃开始熔化,直到250℃还未熔化完,则这种物质一定是__________. 5.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这是因为 A.下雪时雪的温度比较高 B.化雪时要吸收热量

初中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熔化和凝固》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通过探究活动,培养学生认识图象、利用图象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分析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投影仪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乙]冰是固体,水是液体,水蒸气是气体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生乙]冰熔化成水属熔化过程 [生丙]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solidification). [生丁]水结成冰属凝固过程. [师]我们这节课就来研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1.熔化和凝固(板书)

八年级物理上册熔化和凝固教案

3.2 熔化和凝固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区别物质的气态、液态和固态三种状态,能描述这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2.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点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实验探究归纳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的本质区别,总结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2.实验数据的处理及根据图象叙述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晶体和非晶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特点; 2.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总结推理熔化和凝固曲线并了解其物理意义; 3.了解晶体熔化时,要吸收热量而温度不变。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对比法、图象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准备 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石棉网、烧杯、试管、海波、石蜡、水、液态酒精、计时表、冰块、铁块、保险丝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情景导入 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各种物态变化的事例:铁矿石在高温炉中熔化为铁水,从高温炉中倒出的铁水凝固成铁板;低温度实验室在低温状态下制得液态氧、氮和固态氧、氮;不同季节、气候下的水的状态变化。 学生思考交流:还能举一些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不同状态的物质吗?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联系生活:把水放入冰箱的冷冻室里,水就会变成冰;把冰加入饮料中,冰从饮料中吸收热量就变成了水。点燃的生日蜡烛的火焰旁边,固态的蜡不断地变成液态的蜡,一部分流下来的蜡滴很快又变成了固态的蜡。路桥施工人员把固态的沥青加热成液态,再把液态的沥青浇在路面上,很快又变成固态。 引导归纳: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 推进新课 一、物态变化 活动体验:

新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物态变化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2.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3.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4.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二、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 2.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3. 三、德育目标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善于实践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良好意志和品质.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晶体与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方法 ●教学用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师]春天来了,河面上的冰开始熔化成水.炎炎的夏天,洒在地上的水干了,变成看不见的水蒸气,跑得无影无踪.想了解这是为什么吗?我们从这节课开始学习.在你们小学《自然常识》中学过自然界的物质,还记得吗? [生甲]自然界的物质常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存在着. [生丙]物质的状态不是一成不变的.当物体温度发生变化时,物质的状态也往往发生改变. [师]大家回答地很好.确实是随着温度的变化,物质会在固、液、气三种状态之间变化.通常是固态的铝、铜、铁等金属,在很高的温度时也会变成液态、气态;通常是气态的氧气、氮气、氢气等,在温度很低时也会变成液态、固态.那么,水结成冰和冰熔化成水属于什么过程? [生甲]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做熔化(melting).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doc

初二物理熔化和凝固教案 一份优秀的物理教案,往往能使学生更能有兴趣的听下去。下面我为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2.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 2.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过程,培养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通过对实验的观察,分析、概括、总结出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并用图象表示出来。

教学工具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走进生活,观察图片,思考物质有哪几种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 二、进行新课 观察滴水成冰与冰雪消融两张图片,思考水的状态发生什么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举例:水结冰、火山喷出的岩浆凝固成火山岩等 3、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1)注意:正确使用酒精灯和温度计 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探究石蜡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 记录数据,绘制图象 (2)设计试验和进行试验 (3)介绍实验器材: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烧杯、试管、 搅拌器、温度计、火柴、秒表 (4)总结实验 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叫做熔点 晶体例:海波、冰、石英、萘、食盐、明矾、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标准教材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设计)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also cultivate your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learning physics well can make you live a better life.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九年级物理: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学 设计) 教学目标 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