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经贸合作安排的比较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08.00 KB
- 文档页数:15
50经济RCEP下中日经贸合作的机遇与对策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两国应积极把握时机,携手深化RCEP 框架下的互利合作。
文︱吕克俭本在华新设企业274家;对华投资实际使用金额15.7亿美元。
日本累计在华设立企业5.49万家,实际使用金额1245.5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国中居第二位。
中国企业对日本全行业直接投资1.5亿美元,累计投资额51.6亿美元;在日本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1.7亿美元,累计完成营业额58.5亿美元;向日本新派技能实习生5521人,同比增长26.3%,在日技能实习生总数5.7万人。
RCEP 使中国和日本首次达成自贸安排,2021年,中日两国分别列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中国是日本最大外贸出口国,日本是中国第一外资来源国。
伴随RCEP 落地生效,中日两国之间将有约90%的货物贸易实现零关税。
长期以来,中日两国贸易关系紧密,利益高度融合,但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矛盾等问题,制约了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
RCEP 的生效,填补了中日双边自贸区的空白,为中日深化合作提供了新机遇。
在中日邦交正常化50周年之际,两国应积极把握时机,携手深化RCEP 框架下的互利合作。
从总体上看,RCEP 是一个现代、全面、高质量、互惠的大型区域自贸协2022年1月1日,由东盟发起,中国、日本、韩国等共15国参加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生效,标志着全球人口最多、经济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落地。
自RCEP 谈判启动以来,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公开场合表达出对推进谈判的积极态度和对协定生效实施的美好盼望。
习近平强调:“要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对话而不对抗、包容而不排他、融合而不脱钩,坚定维护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国务院对RCEP 高度重视,在协定签署后80天内,先后召开了3次常务会议对RCEP 生效实施工作作出重要部署,要求各部门各地方尽早完成协定生效实施的国内相关工作。
微专题十二推动中国-东盟融合进展的新一代【背景材料】2022年7月26日,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在老挝首都万象闭幕。
其间,第四十九届东盟外长会、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东盟与中日韩(10+3)外长会、东亚峰会外长会和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相继进行。
通过中国与参会国家,特殊是东盟国家的共同努力,系列外长会始终保持对话与合作的基调,为今后中国—东盟关系开拓了奇特的前景。
在中国—东盟(10+1)外长会上,中方强调连续把东盟作为周边外交优先方向,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在区域合作中的中心地位,愿与东盟以纪念对话关系25周年为契机,推动双方关系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迈向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针对有个别国家外长在东亚峰会外长会发言中提及南海仲裁案,王毅表示,仲裁从程序和法律适用、事实认定以及证据采集等多方面都布满了疑问和谬误。
概括起来就是“三个不合法”:一是仲裁的提起不合法;二是仲裁庭的成立不合法;三是仲裁的结果不合法。
中国实行的立场完全正值,目的是维护国际公正与正义,维护本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本次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议聚焦合作、进展。
东盟轮值主席国老挝总理通伦·西苏里在东盟外长会开幕式致辞时说,在过去49年中,东盟经受种种考验,地区经济持续增长,人民往来不断增加。
作为世界第七大经济体,东盟已经形成单一市场与生产基地,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达到2.6万亿美元。
2022年是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25周年。
假如说这25年是中国—东盟关系的成长期,将来25年就是双方关系的成熟期。
成长期的关键词是从无到有,中国已经跟东盟之间建立起宽领域、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构架,而成熟期的关键词是提质升级。
【考点链接】一、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1.税收的作用。
当前,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而消退税收障碍已成为税收国际协调的重要特征,中国和东盟自由贸易区税收国际协调的历史进程应与地区税收国际协调的一般步骤大致相同,即关税协调、其他间接税协调和直接税协调。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腾讯“一带一路”大数据创新项目课题组一路”信息112.2万条,8月19日为舆情高峰,信息量达105500条。
本月舆论热度较高的涉“一带一路”事件主要有:第六届丝博会吸引7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商参会;7月中欧班列政策动态东亚合作系列外长会促重点区域政策沟通。
8月初,国务委员兼外长王毅出席了柬埔寨金边举行的中国-东盟12000080000400008/18/48/78/108/138/168/198/228/258/288/28105500丝路脉动线”“织线成网”,运输服务网络覆盖了欧洲全境,形成了贯通欧亚大陆的国际运输大动脉,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5.7万列,运送货物530万标箱,重箱率达98.3%,货值累计近3000亿美元。
今年是蒙内铁路运营5周年。
5年来,蒙内铁路平均上座率超90%,已经成为肯尼亚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助推器。
据初步估算,蒙内铁路对肯尼亚的国民生产总值贡献率超过2%。
蒙内铁路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就业岗位,绝大部分工作本地化率超过80%,同时也为肯培养了1700余名高素质铁路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
此外,中老铁路在建过程就已经带动老挝当地就业达11万人次,帮助老挝修建公路水渠近2000公里,带动老挝当地原材料销售超过51亿元人民币。
开通运营8个月以来,中老铁路跨境货运能力明显增强,货物品类增加12倍以上。
沿线旅游观光、物流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均提质升级。
中国铁路走出去成为“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的一张靓丽名片。
贸易畅通领域。
商务部与中国农业银行签署《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合作备忘录》,发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国家级经开区”)开放平台和产业集聚区优势,加大金融机构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推动制造业企业高质量发展。
根据备忘录,双方将重点支持国家级经开区稳外贸稳外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产业集群培育、低碳智慧园区建设、基础设施升级等方面工作,加大对国家级经开区外贸外资企业、谊已在两国深深扎根,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为人民带来巨大福祉。
1 东亚经贸合作安排的比较研究 中国南开大学 薛敬孝 张伯伟
20世纪后半期,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体制转轨,东亚地区出现了经济快速增长,成为世界经济中引人注目的亮点,以致世界银行把1993年9月发表的一个调查报告定名为“东亚的奇迹”。尽管后来出现了是否是奇迹的争论和1997年的东亚金融危机,但我们看到的事实是,直到今天东亚依然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东亚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东亚的有关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联系日益密切。在此基础上,进而提出了各种贸易安排的意向和行动。本文在分析东亚地区经贸联系加强和各种贸易安排的基础上,通过一般均衡模型比较各种自由贸易区可能性的优劣,并选出最佳自由贸易区方案。 一、东亚地区的经贸联系及合作安排 东亚从地理概念上讲应包括这个亚洲东部地区,但本文重点研究的范围不是其全部,而是当前经贸合作安排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东亚的经济快速增长也正是发生在这些国家和地区。我们以东盟中的马来西亚、泰国、新加坡、印尼、菲律宾五国和中国、日本、韩国为例,这八个国家的国内生产总值的总和1965年为1819.7亿美元、1990年的为38525.1亿美元、2000年为67462.13亿美元。1990年比1965年增长了20.17倍,远远高于全世界9.93倍的增速;尽管在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于长期萧条和1997年东亚出现了金融危机,以上八大国的国内生产总值2000年比1990年还是增长了75.1%,依然高于全世界的40.53%。在1965年时,八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总量占全世界的比重为6.4%;1990年猛增为17.28%;2000年进一步上升到21.53%,也就是说已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1/5强。①同时期,上述八国的对外贸易也有了迅速增长,进出口总额由1990年的10630.65亿美元增加到了2000年的24238.06亿美元,增长了128%,远远高于世界贸易总量的97.15%的增长速度。其在世界贸易总量中的比重也由16.25%上升到18.79%。② 东亚地区的经济发展必然伴随着东亚地区内部经贸往来的频繁和经贸联系的密切。从出口总额的动向来看,如表1所示,东亚地区的贸易总额在1981年至2001年的20年间增长了5.7倍。期间,中国对日本出口增长了8.57倍。对中国香港出口增长了7.8倍、对除香港外NIES增长了32.3倍、对东盟四国增长了13.3倍;日本对中国出口增长了5.06倍、对NIES
① 根据世界银行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出版:《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第222-223页和《2002年世界发
展报告》第238-239页的数据计算。1990年以前的世界总额未包括前苏联和燃料出口国。 ② 资料来源同上,分别为同报告中的第244-245页和240-241页。 2
增长了3.1倍、对东盟四国增长了2.5倍;东盟四国对中国出口增长了26.5倍、对日本增长了1.49倍、对NIES增长了5.6倍、四国之间增长了9.6倍。由此可见,东亚地区内部的贸易关系在最近20余年来有了极为密切的发展。
表 1 东亚各国和地区间的出口额变化 单位:亿美元 年度 出口方向 1981 1991 2001 中国-日本 47 103 450 日本-中国 51 86 309 中国-中国香港 53 321 456 中国香港-中国 20 267 701 中国-NIES 7 48 233 NIES-中国 2 19 283 中国-东盟 7 21 100 东盟-中国 4 23 110 日本-NIES 213 669 875 NIES-日本 91 320 499 日本-东盟 107 254 375 东盟-日本 162 231 403 NIES-东盟 92 277 586 东盟-NIES 89 234 588 NIES-NIES 83 417 871 东盟-东盟 17 41 180 合计 1043 3331 7028 注:在中国与NIES的贸易额中不包括中国香港,东盟的数字含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菲律宾。 资料来源:转引自日本2003年度《通商白皮书》第67页。 同时,从这一地区的贸易结合度上也可以看出其经贸关系的变化。日本2003年度《通
商白皮书》继2002年度《通商白皮书》之后又一次对东亚地区内部各国和经济体之间的贸易结合度作了计算,其结果见图1。 图中的贸易结合度表示以世界出口或进口总额为基准,两国(地区)间的贸易关系与此基准偏离的程度,从而成为表示两国(地区)间贸易紧密化的一项指标。其数值超过1说明两国(地区)贸易关系密切,小于1则说明贸易关系不密切。图中箭头两端各有一个数值,出发点的数值表示从A国(地区)看对B国(地区)出口的贸易结合度,其计算公式为:(A国对B国的出口额/A国对世界的出口总额)/(B国从世界的进口总额/全世界的进口总额)。箭头到达点的数值表示从B国(地区)看由A国进口的贸易结合度,其计算公式为:(B国从A国的进口额/B国从世界的进口总额)/(A国对世界的出口额/全世界出口总额)。3
从该图看出:第一,在1981年东亚地区总体的贸易结合度指数基本上已经都大于1。当时,只有中国与除香港外的NIES之间的四项指标和东盟四国对中国贸易中的两项指标小于1,其余各国(地区)之间的出口贸易结合度和进口贸易结合度都大于1。这就是说,在1981年时东亚地区的内部贸易关系已经很密切了。第二,从1981年到1991年、从1991年到2001年东亚地区的贸易结合度指标又有了进一步提升。在1991年,只有NIES(不包括香港)对中国的出口贸易结合度和中国对东盟四国的出口贸易结合度两项指标还未达到1,其它所有指标已全部大于1。就是小于1的这两项指标也都有了很大变化,前者由0.25增至0.51,后者由0.82增至0.94。在2001年我们在图上已看不到小于1的指标。相反,从1981年到1991年和从1991年到2001年在很多国家(地区)间的贸易结合度指数上升了,这可以从图上带有方框的数字中反映出来。这说明近20年来东亚地区内部的经贸联系更加日益密切。 图1:东亚各国和地区间的贸易结合度
说明: 1.中国与NIEs之间的数值不包括香港 2.在1991年和2001年图中方框内的数值表示与10年前相比结合度增加了的部分。 资料来源:转引自日本2003年度《通商白皮书》第68页,其数值根据IMF(DOT)、Trade Statistics(Board of foreign Trade,Tai Wan)、日本亚洲经济研究所(AIDXT)计算而成。 4
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随着东亚内部各国(地区)之间的经贸关系密切,相互之间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各种经贸合作安排的方案也应运而生、不断涌现出来。东盟各国在原有合作的框架下,于1992年1月签署了“东盟自由贸易区协定”。1997年12月15日东盟与中、日、韩三国建立了“10+3”(当时是“9+3”,1993年柬埔寨加入东盟后成为“10+3”)会晤机制,并于1999年11月28日在马尼拉召开的“10+3”第三次会议上发表了“东亚合作联合声明”,提出在各个领域寻求合作。期间,东盟与中国、东盟与日本、东盟与韩国也分别开始了三个“10+1”的对话与合作进程。2002年11月4日在柬埔寨的会议上,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同时,日本与东盟发表了加强全面经济合作的“共同宣言”;在这次会议上,东盟还向韩国提议开始谈判建立自由贸易区问题。 从中国方面来看,除了重视“10+3”和“10+1”的经济合作之外,还特别重视海峡两岸一国四方中华经济圈的建设。2003年7月1日,中国中央政府和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签订了“更紧密经贸关系”(CEPA)的合作框架,接着立即开始了具体实施工作。如果将这种类似的紧密合作安排扩展到澳门和台湾,就会形成一个“中华经济自由贸易区”。目前的两岸四地的日益频繁的经贸往来正在为这一目标奠定经济基础。此外,中国与日本和韩国之间的合作也在不断加深,早在小渊任首相的时期,中、日、韩三国就约定开展共同研究,探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问题。在2002年11月中国又向日、韩两国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建设。 日本除参与“10+3”和“10+1”的合作外,还与东盟成员分别探讨建立紧密经济联系的途径。2002年11月30日“日本和新加坡新时代经济合作协定”(JSEPA)开始生效。此外日本与韩国之间,早在小渊任日本首相期间就开始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7月两国首脑支持的官产学人员共同组成的“日韩FTA共同研究会”正式启动,计划在二年之内尽快提出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共同报告书。日本经济产业研究所(RIETI)的研究员深川由起子在今年7月说:关于东北亚地区FTA的研究是一个为期三年的研究项目,分为(1)日韩FTA、(2)日本与东盟FTA、(3)中日韩FTA三个主题。他认为这三个FTA中最有进展的是日韩FTA,然后是日本与东盟FTA,进展最慢的是中日韩FTA③。 韩国除参与以上所提到的各种经贸合作安排外,还向中国提出了建立紧密经济合作的建议。 除去本地区的各种安排外,东亚的国家(地区)还和东亚外的一些国家在积极开展经贸合作事宜,为东盟与印度。东盟与澳新、东盟与美国、泰国与印度、韩国与智利等等都在经
③ 见http://www.rieti.go.jp/cn,RIETI电子信息No. 8,2003年7月。 5
贸关系安排上有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东亚的国家(地区)几乎都是APEC的成员,东亚区内的所有自由贸易区的构想或实施都是APEC框架中的次区域经济合作。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东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安排层出不穷,相互交融,而且各自都有了程度不同的构想或进展。但是,就东亚地区内部最大的几个自由贸易区安排来看,进展最快的要算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时间表和“早期收获”原则上已达成了一致意见。到2010年先与原东盟六国建成自由贸易区,到2015年东盟的四个新成员经过五年宽限期后也正式成为自由贸易区的成员。该自由贸易区建成后将形成拥有17亿消费者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根据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用GTAP模型进行的初步测算,建成自由贸易区后东盟的GDP将增加0.9%,总量增54亿美元;中国增长0.3%,总量增22亿美元。此外,东盟对中国的出口将增长48%,中国对东盟的出口将增长55.1%④。
在综述了东亚地区各种经贸合作安排之后,我们将对其中几个最有代表性的自由贸易区所能带来的利益用CGE模型作一个模拟的量化分析。 二、东亚地区经贸合作安排的经济效果分析 为了对上述各种经贸合作安排进行计量分析,我们应用多国多部门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为基本分析工具,对东盟、中国、日本和韩国之间建立自由贸易区的几种主要方案作一定量评估。模型包括30个产业部门(见表2)、3种投入(土地和自然资源、劳动、资本)。由于文莱、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的数据获取比较困难,且考虑到这些国家的经济规模较小,因而未被包括到分析中。这里东盟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等六国为代表。 为了准确评估贸易自由化的效果,我们在模型中假定在各经济体间资本可以自由流动,但各国的投资水平保持原有总资本存量的水平,且其他要素的总存量(外生)也假定不变。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所有要素可在行业间自由流动,但不能跨界流动。各国的总储蓄与总投资之差等于净出口,全球总储蓄等于总投资。中国关税削减根据入世承诺计算。 本研究中采用的数据均来自全球贸易分析项目(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数据库第五版,以1997年为基期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