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及对策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06.30 KB
- 文档页数:2
浅析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进程[摘要] 美元危机,欧元危机,货币区域一体化面临诸多挑战,亚元的建立困难重重,东亚货币一体化进程面对的三大困难是区域的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以及区域货币的固有缺陷。
这些问题的解绝决非一日之功,需要分时、分段、有步骤、有重点稳步向前推进。
东亚各国迫切需要团结一致,充分意识到货币合作的重要性并共同防范未来汇率和金融风险,为亚元区的建立做好充足准备。
[关键词] 东亚;区域货币;一体化;亚元区;建议2009年的畅销书《货币战争2》一书提出了一个设想:“2024年,你会用上地球元吗?”,作者宋鸿兵语言世界单一货币体系将在2024年趋于成熟。
时隔4年,美元和欧元体系都没有出现金融危机时人们语言的那样趋于崩溃,虽然世界经济依然低迷,但最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可以说美元和欧元度过了这次难关。
既然这次世界经济危机没有令一种货币,尤其是欧元瓦解,那么接下来,世界将朝着1999年蒙代尔所提出的金融稳定性三岛,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元区三足鼎立的格局发展。
然而时隔13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欧元区屡屡债务危机,美元更是给全世界带来一场浩劫。
我不否认这个格局的构想是正确的,但可能会经历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周期。
一、导致亚元体系的建立举步维艰的原因(一)区域内各成员国政治经济差距很大,很难形成欧盟一样具有约束力的区域组织在政治合作方面,东亚各国不像欧洲各国,本来共存于一个大陆,各国皇室和人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这样,欧洲货币一体化进程也经历了半个世纪之久。
而东亚国家之间由于历史、文化、政治制度、国际关系、意识形态等因素导致分歧和利益冲突不断,一方面中国和日本的主导权之争,双方很难达成妥协;另一方面,东盟国家对大国心存疑虑,合作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合作的进程。
在经济合作方面,目前,于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建成的“10+3”合作框架是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合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东亚货币合作进程。
区域经济一体化案例--------------------------------------------------------------------------------案例1 东亚经济一体化【概要】关税、非关税壁垒,技术和绿色壁垒以及不合理的贸易和竞争政策,直接影响地区经济交往和联系。
共同推动经济合作,减少和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有利于东亚各国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案情】钢铁产业的合作发展。
钢铁行业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自1973年日本钢产量超过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之后,全球钢铁工业的重心就从欧美转移到了东亚地区。
如今,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钢铁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粗钢产量总和占全世界的39.9%,钢材表观消费量总和占全世界的40.8%。
尤其是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更是令世人瞩目:1996年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经过短短7年后在2003年又成为第一个突破2亿吨的国家。
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而且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为东亚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预计2020年前东亚仍将是全球钢铁业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钢铁产业在以各自的特色发展的同时,相互之间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在钢铁贸易方面,中、日、韩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
例如,2003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钢材量是725.21万吨,约占中国总进口量的20%;中国从韩国进口了517.31万吨钢材,约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4%;韩国从中国进口了149万吨钢材,约占韩国总进口量的9.5%;日本从中国进口了22.72万吨钢材,约占日本总进口量的4%。
在企业合作方面,东亚地区的主要钢铁企业如:浦项、新日铁、JFE、宝钢、台湾中钢等也纷纷在战略、技术、市场、新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如浦项在中国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不锈钢厂、涂镀厂、钢材剪切加工中心等;新日铁和JFE在中国分别与宝钢和广州钢铁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生产汽车板,为中国境内的汽车公司提供原料;一些日资企业如三井等还在中国合资建立钢铁配送中心;宝钢与台湾中钢长期保持着友好交流互访等。
第十章区域经济一体化第一节区域经济一体化概述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名称与内涵一体化一词最初来源于企业的组合。
20世纪50年代,当国家之间的经济联合开始出现时、这一词被赋予新的含义。
在1990年以前,我国学术界大部分学者所说的一体化主要是指地区经济一体化,随着冷战结束和世界经济逐步呈现高度国际化倾向,一体化又被用来描述世界经济的相互融合现象。
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来理解。
一体化不是按通常的双边或多边协定进行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经济协调,它要求打破国界,实行紧密的国家合作和国际调节,并必须建立起一整套共同机构。
区域经济一体化出现于上个世纪50年代末期,但最早成立的一体化组织是1948年建立的比荷卢关税同盟,随后1949年1月前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
后来蒙古、古巴和越南先后加入,形成跨地区的经济组织。
随着苏联的解体和东欧的巨变,该组织已经瓦解。
60年代,区域经济一体化在世界各地广泛发展。
到20世纪80年代逐渐形成一种不可抗拒的潮流。
关于“一体化”名称很多,比如:欧洲联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内涵争议也比较多。
本书中倾向于巴拉萨对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定义。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协议或条约,相互取消阻碍经济贸易发展、经济融合的障碍,进行程度不同的政策和制度合作,以促进彼此之间经济与贸易的发展。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形式1.按照经济上结合程度不同,区域经济一体化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1)优惠贸易安排(Preferential Trade Arrangements)(PTA)。
这是经济一体化最低级最松散的一种形式。
在成员国之间对全部商品或一部分商品的进出口互相提供关税减让的优惠,但成员国只还有一定程度的关税存在。
(2)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Area)(FTA)。
成员国之间废除关税与数量限制,使区域内各成员国的商品可完全自由流动,但每个成员国仍保持对非成员国的贸易壁垒。
《财贸经济》2007年第3期Finance &T rade E conomics ,N o 13,2007先发优势和后发优势3Ξ———兼论中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曹 亮 内容提要:美、日等国后发优势成功运用的历史与后发优势的发挥越来越难以实现的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引发了关于后发劣势问题的讨论。
本文通过深入的分析和探讨,指出由于当代技术创新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秩序规则的制定和路径依赖等因素使得后发优势的发挥显得越来越困难,而先发优势正日益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并运用先发优势理论研究我国在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的战略定位和选择问题,指出中国的战略定位就是在技术的先发优势方面不能继续拉大与日本的差距,同时在制度的先发优势方面要保持必要的领先地位以便减轻在技术先发优势方面中国目前的劣势。
而相应的战略选择就是采取必要的国家干预主义,集中优势资源争取技术创新和制度规则制定的先发优势。
关键词:先发优势 后发优势 区域经济一体化 战略定位和选择作者简介:曹 亮,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副教授、厦门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430074。
中图分类号:F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8102(2007)03-0024-05一、问题的提出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史可以看作是一部落后国家不断通过模仿技术和制度,追赶领先国家,甚至超越原来的领先国家的历史。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德凭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发挥后发优势追赶并超过了当时的英国;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末的日本通过后发的技术模仿与创新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①这些惊人的历史重现曾引发了理论界对后发优势乐此不疲的探讨。
问题在于为何日本没有像历史上的美国超过英国那样在当代超过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经济经历了所谓的“失去的90年代”。
同一时期,即使在一个很高的增长起点上,美国经济却以较快的速度稳步发展。
一度被津津乐道的以日本为典型研究对象的后发优势理论一时间失去了依托。
亚太地区贸易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亚太地区一直以来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之一。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亚太地区各国之间的贸易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变得愈发紧密。
本文将探讨亚太地区贸易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性、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首先,亚太地区贸易合作对于各国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亚太地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如中国、日本和美国等。
这些国家之间的贸易合作对于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和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贸易合作,各国可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资源,实现互利共赢。
同时,贸易合作也有助于提高劳动力和技术的流动性,促进经济创新和发展。
其次,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的重要目标之一。
区域经济一体化旨在通过减少贸易壁垒、促进投资和人员流动,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的东亚经济合作。
随着时间的推移,亚太地区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形成了一系列的自由贸易协定和经济合作机制,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等。
这些机制为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平台和机会。
然而,亚太地区贸易合作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利益差异较大,导致合作进程不平衡。
一些发达国家担心贸易合作会导致本国产业的竞争力下降,而一些发展中国家则面临着技术和市场准入的限制。
其次,地区内部的政治和安全问题也对贸易合作和经济一体化构成了挑战。
例如,南海争端和朝鲜半岛核问题等地缘政治问题影响了地区内部的合作氛围和信任度。
此外,全球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也给亚太地区的贸易合作带来了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亚太地区的贸易合作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首先,各国应加强政策协调和沟通,促进合作共赢。
通过加强政策对话和协商,各国可以解决贸易争端和合作障碍,实现共同发展。
其次,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互联互通,为贸易和投资提供更便利的条件。
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文献综述朱丙梅经济研究院国际贸易专业201302110270从2000年11月,第四次中国,东盟领导人会议上,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
到2009年8月15日第八次中国-东盟经贸部长会议上签署中国-东盟自贸区《投资协议》,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区域经济合作一直在有条不紊的顺利进行。
拥有19亿人口和6万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中国和东盟建立自贸区为双方带来了经济、政治、外交等多方面的综合利益,为东亚、亚洲、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的繁荣稳定做出突出贡献。
不过中国与东盟区域合作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纵观对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文献资料,以客观的角度去系统的深入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根据中国经济的现状分析并提出对策。
目前,研究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进一步完善的对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发展前景展望。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现状祤永明(2010)认为:随着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发展,双方正在金融、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等方面逐步展开合作。
不论是在贸易投资方面,还是在合作机制方面,都取得了显著地进展,展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但是随着中国与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深入。
在双方经济合作的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和不足。
赵银亮(2003)认为:区域经济和贸易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与世界其他地区相比,东亚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方面明显滞后。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为推动东亚经济整合提供了新的范式。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启动正是基于这种分析框架之上的有益探索。
全力塑造东亚经济圈的努力正有条不紊地进行,东亚经济一体化将在艰难中曲折前进。
陈德照(2005)认为:近几年,中国和东盟的经济合作从单一的双边合作发展到双边合作与不同范围的地区合作相结合;从单纯的贸易和投资合作发展到贸易、投资和货币、金融多领域相结合;从非机制性合作发展到非机制性同机制性合作相结合的多种性质合作并存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