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制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7
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可能性与局限苏州大学管理学院 钮菊生近年来,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日益成为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预想中的亚洲经济共同体将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印度和东盟,届时这个共同体的总人口将占到世界人口的一半,贸易规模将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外汇储备规模则会超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总和。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是亚洲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从现实情况看,构筑亚洲经济共同体已经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但也存在着不少局限。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直接反映和客观要求。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不断发展升级的。
由于世界各国在生产力水平、经济结构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达到完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还需要较长的发展过程。
因此,自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为谋求风险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最小化和利益的最大化,建立起一体化程度较高的区域经济合作组织或国家集团。
从1956年成立的欧共体到20世纪90年代欧洲统一市场的形成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诞生,充分说明区域经济一体化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伴生物。
据WTO统计,到2003年5月,全球WTO的区域贸易协议已超过265个,其中190个已生效,其中有138个是1995年1月1日后达成的,大部分属双边FTA性质。
到2005年,正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议已达到300个左右。
亚太地区最早的双边FTA是1983年签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紧密经济关系协定,在1989年以前,它一直是亚太地区唯一的双边FTA。
1997年,全球GDP排名前30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唯有东亚的日本、韩国、中国、中国台湾及香港特区没有加入任何双边FTA。
但是,1997年以后,东亚各类双边FTA开始大量涌现。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亚太地区处于不同阶段的双边FTA已超过50个。
区域经济一体化案例--------------------------------------------------------------------------------案例1 东亚经济一体化【概要】关税、非关税壁垒,技术和绿色壁垒以及不合理的贸易和竞争政策,直接影响地区经济交往和联系。
共同推动经济合作,减少和消除贸易和投资障碍,有利于东亚各国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
【案情】钢铁产业的合作发展。
钢铁行业是东亚地区的重要支柱产业。
自1973年日本钢产量超过1亿吨,居世界第一位之后,全球钢铁工业的重心就从欧美转移到了东亚地区。
如今,以中、日、韩三国为代表的东亚钢铁工业在世界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3年,中、日、韩三国的粗钢产量总和占全世界的39.9%,钢材表观消费量总和占全世界的40.8%。
尤其是中国钢铁业的发展更是令世人瞩目:1996年钢产量突破了1亿吨,经过短短7年后在2003年又成为第一个突破2亿吨的国家。
中国钢铁业快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带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钢铁市场需求的大幅增长,而且未来仍有很大的成长空间,这为东亚地区钢铁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预计2020年前东亚仍将是全球钢铁业成长最快的地区之一。
东亚各国和地区的钢铁产业在以各自的特色发展的同时,相互之间也一直保持着密切的合作。
在钢铁贸易方面,中、日、韩等国之间的贸易依存度相对较高。
例如,2003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钢材量是725.21万吨,约占中国总进口量的20%;中国从韩国进口了517.31万吨钢材,约占中国总进口量的14%;韩国从中国进口了149万吨钢材,约占韩国总进口量的9.5%;日本从中国进口了22.72万吨钢材,约占日本总进口量的4%。
在企业合作方面,东亚地区的主要钢铁企业如:浦项、新日铁、JFE、宝钢、台湾中钢等也纷纷在战略、技术、市场、新产品研发等各个方面积极寻求合作,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如浦项在中国成立了投资有限公司、不锈钢厂、涂镀厂、钢材剪切加工中心等;新日铁和JFE在中国分别与宝钢和广州钢铁公司建立了合资公司生产汽车板,为中国境内的汽车公司提供原料;一些日资企业如三井等还在中国合资建立钢铁配送中心;宝钢与台湾中钢长期保持着友好交流互访等。
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逐渐成为重要的议题。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东亚各国既面临着机遇,也面临着挑战。
本文将探讨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的现状、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一、经济一体化的现状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在区域贸易上,东亚国家之间实现了稳定的贸易增长,形成了以中国、日本和韩国为核心的东亚经济圈。
此外,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的建立以及中国与各东盟国家的自由贸易协议进一步促进了区域贸易的发展。
在投资领域,东亚地区出现了大量的跨国直接投资(FDI),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该地区。
同时,东亚国家之间的产业分工日益加深,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和价值链。
这种分工合作有助于提高整个区域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二、区域合作的意义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和区域合作对各国和地区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经济一体化可以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商机,促进地区内的经济发展。
其次,区域合作能够减少各国之间的经济摩擦和冲突,增进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此外,经济一体化还可以加强区域内的合作与互信,推动共同发展。
三、挑战与问题然而,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东亚国家之间存在着历史和领土争端,这些问题常常给区域合作带来阻碍和不确定性。
其次,东亚各国的政策差异和制度差异也限制了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此外,东亚地区的发展水平不均衡也是一个挑战。
一些国家和地区相对落后,缺乏竞争力,如何实现均衡发展是一个难题。
同时,东亚地区还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共同问题,如何协调解决这些问题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四、未来的发展方向为了进一步推动东亚地区的经济一体化与区域合作,各国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加强政策沟通与协调。
各国应加强对话与交流,形成共识,推动建立更加稳定和透明的经济合作机制。
其次,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各国应减少贸易壁垒,促进贸易自由化与投资便利化,进一步增强经济联系与合作。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的国家主权问题分析摘要:在东亚一体化进程中,国家主权的部分让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东亚一体化进程中部分主权让渡的依据:东亚部分国家处于民族和解的需要、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战争的厌恶、对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追逐。
东亚各国家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历史遗留的民族矛盾问题将是阻碍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的障碍。
东亚文化具有趋同的历史渊源传统、经济发展的需要、地理位置临近是国家主权让渡的可行性条件,这为东亚一体化的形成以及部分主权的让渡提供了可能。
关键词:东亚一体化;国家主权;让渡一、引言现代科技革命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增强了生产的国际化竞争。
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许多国家纷纷联合起来,成立了区域性的国际组织,以增强竞争力,获取更大的经济、政治利益。
[1] 区域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政治发展的一种趋势。
经济学对于一体化的经济动因和经济效应已经有了较为翔实和充分的实证分析与理论阐释。
区域经济一体化又称区域经济集团化。
在该一体化进程当中的主权问题,主要探讨的是经济主权问题。
即所谓的主权“让渡”问题,以及我们该如何应对国家主权被弱化的挑战。
[2]从经济学上看,一体化有许多优点:(1)形成统一的大市场;(2)在统一的大市场内达到规模生产提高生产效率;(3)加强专业化分工提高生产效率;(4)技术提高导致产量和质量的提高;(5)降低成本。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过程中,尤其在欧洲一体化取得巨大成功以后,东亚一体化的概念也被提出。
东亚是一个国际政治学的地区概念,传统地理学上把东亚分为中国、朝鲜、韩国、日本、中国台湾和港澳等地区。
在东亚一体化的进程中,民族国家主权的让渡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二、东亚一体化过程中主权让渡的可能性(一)东亚一体化进程中主权让渡的依据按照政治学的一般理解,国家主权是不可转让的,也是不可能分割给其他国家的。
[3]18世纪欧洲政治学的重要思想家让·雅可·卢梭就认为,人类政治共同体或者说是国家的基础是国家成员之间的社会约定。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挑战与对策摘要: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已经成为东亚地区的普遍共识,但因为各种因素的作用,它正面临诸多严峻挑战。
文章主要分析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与挑战;对策建议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2010年初建成,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进一步深化、东亚区域经济合作发展良好,动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新地区主义的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的产物;世界范围的经济组织都没有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加速了地区主义的兴起;货币和金融危机的影响;东亚国家正在通过加强地区内贸易、资本、人力资源的交流等实现经济一体化等。
但是一体化发展中也面临着诸多的问题与挑战,下面主要就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分析,并提出促进一体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一)区域内价值观、文化认同、政治等问题存在巨大差异与欧盟各国有着共同的基督教文化不同,东亚存在着儒家文化、佛教文化、基督教文化、伊斯兰教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曾经代表东亚的儒家文化现阶段的影响力远远没有达到一些学者希望的程度,文化融合的难度势必延缓甚至阻碍区域一体化。
在政治方面差异较大,东亚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并存;既有实行总统制、内阁制的,也有实行君主立宪制的;既有联邦制国家,也有中央集权制国家。
东亚国家普遍倡导wto框架下贸易与投资的自由化,奉行”国家至上”,对于地区利益的认识还没有达到欧盟那样的高度,强”民族主义”与弱”地区主义”形成巨大反差。
东亚大多数国家近代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略,独立后由于经济落后,各国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对于涉及独立、主权问题更是高度敏感。
因此,民族主义在东亚占上风,地区主义还不能取代民族主义成为东亚的主流意识。
虽然全球化的趋势不会因此而改变,东亚的地区合作只能在全球化与各国国家利益的夹缝中发展,受到民族国家体制的制约。
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与制约
摘要: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
本文主要探讨了在这一模式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合作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制约
中图分类号:k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2
目前,东亚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已经形成了一条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运作模式即东盟模式。
这一模式既能够保证东亚区域合作整体实力的提升和整个发展进程的顺利推进,又能够兼顾东亚各个国家参差不齐的经济发展水平、顾虑重重的各方利益。
那么,经济一体化区域合作目前的状况是怎么形成的呢?制约它的因素有哪些
呢?
一、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有利因素
东亚区域合作的发展一直备受世人瞩目,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刮目相看,发展前景更是一致看好。
形成这种良好局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经济全球化促进了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作为20世纪世界发展的一股强劲潮流席卷了世界上的每一个国家,不同国家之间交流与合作伴随着这股潮流日益增多。
国家之间的合作催生了地理位置相近的国家形成区域合作,组成区域集团。
当今世界上发展最成熟最完善的区域组织是欧盟、北
美自由贸易区和东亚区域集团。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都已经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发展的区域合作组织,并且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相对于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东亚区域集团就显得大为逊色了。
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一直领跑世界经济潮流,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对东亚地区的影响。
2.东亚各国的腾飞为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注入活力
二战以后,世界上亚非拉国家纷纷打破殖民枷锁,成为政治独立的国家,东亚地区独立的国家也非常多。
就当时的实际情况而言,东亚的大部分国家属于经济比较落后的国家,在政治上取得独立之后他们的主要任务集中在了经济建设上。
“亚洲四小龙”,东亚的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中国香港。
“亚洲四小虎”亚洲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尼和菲律宾.,以及中国的发展,东亚经济的腾飞,让东亚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以至一些学者将其成为“东亚奇迹”,甚至将21世纪称为中国的世纪。
(1)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贸易效应
经济一体化将给区内国家和整个区域带来社会福利的提高,这种社会福利的提高最直接的表现是贸易创造效应。
通过一些宏观经济学变量可以将这种贸易创造效应表达出来。
相关数据如表一:
表一:东盟中日韩自由贸易区的经济影响(单位%)
这些效应在东亚经济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初步验证。
以东盟为例,自1993年自由贸易区进程启动以来,到2008年上半年,东盟10国实施的cept减税清单已涵盖98.25%的产品,其中88.48%
的产品关税已降至0~5%。
列入减税清单63.42%的产品实施了减税,平均关税率下降到1.95%。
据统计,从1993年至2007年,东盟10国的区内贸易19.17%增加到25.1%,十几年间增长了近6个百分点。
(2)东亚经济一体化的规模经济和竞争效应
自由贸易区建立以前,各成员国相互封闭,区域市场被分割为小市场,形成了高成本、低效率和高垄断利润的恶性循环。
东亚自由贸易区建立后,原来分割的小市场将统一为大市场,有助于企业实现规模经济效益,降低外部市场的不确定性,从而打破小市场与保守的企业家态度的恶性循环,获得市场扩大的规模经济效应以及竞争加剧引致的技术进步和成本降低。
(3)自由贸易区内区外的福利效应
贸易壁垒的消除将使东亚各国间的商品交易成本降低,从而增加成员国的福利,如表二。
其次,本地市场效应带来生产投资转移,自由贸易区内产业份额增加,价格指数降低,在名义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成员国的实际收入增加。
表二:东亚fta、apec和美洲自由贸易区的福利效应(单位%)二、东亚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制约因素
(一)地区内部差别巨大
东亚是世界上各种状况最复杂的地区,无论是从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和宗教方面,都是如此。
1.从历史渊源上来看,东亚各国历史发展有长有短,与此相关的历史积淀各不相同。
比如日本、韩国、菲律宾等,这些国家潜移默
化中就已经在接受西方的影响,当然,他们虽然尽力保持本国特色,但很明显已经具有全球化的气息。
2.从经济上看,悬殊很大。
首先是经济体制方面的差别,大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中国、越南、老挝、缅甸等国家,另一种是市场经济国家,除了这几个国家之外,基本都是市场经济国家。
3.从文化和宗教方面看,东亚地区各国各有不同。
战后出现了“新东亚”的概念,“新东亚”的地域范围包括亚洲大陆的东北部、东南部以及西太平洋的岛国和地区。
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已经形成了比较紧密联系,战后更是形成了“新东亚文化圈”。
东亚这个地理上并不是很大的区域,不同的文化和宗教散落在不同的国家之中,同一个国家之内又有多种宗教的融合,不得不说东亚文化和宗教的复杂和多样性是它一大特色。
(二)地区内部矛盾重重
东亚国家之间的复杂状况导致东亚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东亚区域合作举步维艰。
归纳起来,矛盾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主导权之争。
中国一直支持东盟成为东亚的主导,但是中国综合实力的增强,东亚国家对中国对主导权是否去争疑虑重重;日本作为本地区最大的经济体,认为应该由日本主导,但因其历史上的殖民主义让东亚其他国家对之嗤之以鼻;韩国随着经济的发展,也想在东亚区域合作中分得一杯羹;东盟,作为一个大部分由小国组成的国家集团,一直关注东亚的主导权,但是他们很担心因为东亚大
国的崛起而使其大权旁落。
另一方面是对地区内部领土安全问题之争。
例如,日本对绝大多数东亚国家进行过侵略、统治和掠夺;日本和韩国之间存在着对日本称为“独岛”而韩国称为“竹岛”的一个岛屿主权的争端;中国和日本之间存在着对钓鱼岛(日本称为尖阁岛)主权的争端;中国与一些东南亚国家之间在南沙群岛及其毗邻海域的归属问题上的争端;马新之间的百礁岛之争;泰老之间关于边界及嵋公河航运与水资源问题的争端;柬越的领土纠纷;中越马的南沙群岛矛盾,越、菲、马在中国的南沙群岛主权问题上的矛盾等等。
(三)民族主义意识强烈
民族主义,简而言之,就是以自身民族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主体为至上至尊,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主权让渡的一种思想。
东亚国家大多是因为曾经遭受过不同程度的侵略,民族主义意识比较强烈,普遍以国家为本位,具有强烈的防卫性和保守性,对外缺乏信任感,非常看重国家主权。
例如,日本民族主义表现最明显,最极端。
给一体化发展带来不和谐之音。
日本只顾维护本国民族利益而不顾及甚至伤害周边其他国家的权益,与周边国家矛盾最多。
比如中日钓鱼岛、韩日独(竹)岛以及俄日北方四岛等问题上,日本自我中心的“亚洲主义”难以做到以平等的姿态与中国和亚洲各国携起手来。
中日韩自三国由贸易区建立之所以缓慢,民族主义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东南亚各国带有民族沙文主义趋向,东盟坚持的东亚合作主导权就是一种错位;东南亚各国的排华及侵蚀中国领土南
沙群岛,便是民族沙文主义的表现,影响中国与东盟关系,影响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
(四)美国的消极因素
美国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世界上的各种事件它都要参与。
显然,东亚的区域合作这个本来无论是在地理位置还是在战略利益上都跟美国不相干的一体化过程,美国也在东亚的区域合作中也要扮演了消极者的角色。
冷战时期,美国就遏制共产主义。
美国在不同时期的战略中均涉及到东亚地区,而且对东亚地区的政策是一直都在不断靠近或者说直接干预到了东亚地区的内部经济和政治事务,比如台海问题。
还有在东亚地区一旦涉及到石油利益,美国就会运用政治、经济和军事手段尽全力去争取既得利益。
20世纪90年代初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提出的建立“东亚经济集团”和90
年代末日本提出的亚洲货币基金组织的构想,全部因为美国的强烈反对而夭折。
对中国的态度上,加强了美日和美韩之间的政治合作,进而强化了中日韩三国的两难选择,导致中日韩在东亚一体化问题上合作举步维艰。
参考文献:
[1]陈建国.wto的新议题与东边贸易体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3:119-122.
[2]黄范章.东亚经济蓝皮书(2000—2005)[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26-28.
[3]马荣升.美国在东亚一体化中的角色扮演—以区域主义为视
角[j].国际论坛,2007.2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