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却系统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206.50 KB
- 文档页数:8
一、概述压水堆核电厂是一种常见的核能发电设施,其冷却水系统设计对于保障设备安全、提高发电效率至关重要。
本文将着重探讨压水堆核电厂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准则。
二、设备冷却水系统概述1. 设备冷却水系统的作用设备冷却水系统主要用于将核反应堆和其他关键设备产生的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以保持设备的正常运行温度,并确保核电厂的安全运行。
2. 设备冷却水系统的组成设备冷却水系统包括主冷却回路、冷却水泵、热交换器、冷却塔、冷却水池等组件,通过这些组件将热量从核设备中传递出去。
三、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准则1. 安全性设备冷却水系统在设计时应考虑安全性,保证系统具有足够的冷却能力,以应对设备意外停机、紧急停机等突发事件,确保设备和人员的安全。
2. 效率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确保系统具有高效率,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尽量减少能源消耗,提高核电厂的发电效率,降低运营成本。
3. 可靠性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要求具有高可靠性,能够在各种条件下稳定运行,保障核设备不会因为冷却问题而停机,影响核电厂的正常运行。
4. 环保性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环保因素,减少对环境的影响,避免因系统运行而产生的废水、废热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
5. 新技术应用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当积极采用新技术,在材料、设备、工艺和控制方面不断创新,以适应核能行业的发展和需求。
6. 国际标准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应遵循国际标准,确保系统的设计满足国际上的安全、环保、效率等相关要求,提高其竞争力和适用性。
四、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实践案例分析通过对国内外一些压水堆核电厂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实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实践案例中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总结并完善设备冷却水系统设计准则。
五、结论在压水堆核电厂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安全性、效率、可靠性、环保性、新技术应用和国际标准等因素,不断改进和完善设计准则,以推动核电厂冷却水系统的高质量发展。
结合实践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对于提高设备冷却水系统的设计水平和水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注塑模冷却系统设计原则及结构形式⼀、模具冷却系统设计原则为了提⾼⽣产率,保证制品质量,模具冷却系统设计以保证塑件均匀冷却为基本原则。
具体设计时注意以下⼏点:①冷却⽔孔数量尽量多、尺⼨尽量⼤型腔表⾯的温度与冷却⽔孔的⼤⼩、疏密关系密切。
冷却⽔孔孔径⼤、孔间距⼩,型腔表⾯温度均匀,如图3-9-3所⽰。
②冷却⽔孔⾄型腔表⾯距离要适宜孔壁离型腔的距离要适宜,⼀般⼤于10mm,常⽤12~15mm。
太近,型腔表⾯温度不均匀,参见图3-9-3d ;太远,热阻⼤,冷却效率低。
当塑件壁厚均匀时,各处冷却⽔孔与型腔表⾯的距离最好相同,如图3-9-4,a⽐b好。
当塑件壁厚不均匀时,厚壁处冷却⽔通道要适当靠近型腔,如图3-9-4,c⽐d好。
③⽔料并⾏,强化浇⼝处的冷却成型时⾼温的塑料熔体由浇⼝充⼊型腔,浇⼝附近模温较⾼、料流末端温度较低。
将冷却⽔⼊⼝设在浇⼝附近,使冷却⽔总体流向与型腔内物料流向趋于相同(⽔料并⾏),冷却⽐较均匀。
④⼊⽔与出⽔的温差不可过⼤如果⼊⽔温度和出⽔温度差别太⼤,会使模具的温度分布不均。
为取得整个制品⼤致相同的冷却速度,需合理设置冷却⽔通道的排列形式,减⼩⼊出⽔温差。
如图3-9-6,a形式会使⼊⽔与出⽔的温差⼤,b形式相对较好。
⑤冷却⽔孔布置要合理冷却⽔通道尽可能按照型腔形状布置,塑件的形状不同,冷却⽔道位置也不同,例如:图3-9-9:扁平塑件,侧⾯进浇。
动定模均距型腔等距离钻孔。
图3-9-10 :浅壳类塑件定模钻孔、动模组合型芯铣槽。
图3-9-11:中等深度壳类塑件。
凹模距型腔等距离钻孔,凸模钻斜孔得到和塑件形状类似的回路。
图3.9 1:深腔制品。
凸凹模均采⽤组合式,车螺旋槽冷却,从中⼼进⽔,在端⾯(浇⼝处)冷却后沿环绕成型零件的螺旋形⽔道顺序流出模具。
⑥冷却⽔道要便于加⼯装配冷却⽔道结构设计必须注意其加⼯⼯艺性,要易于加⼯制造,尽量采⽤钻孔等简单加⼯⼯艺。
对于镶装组合式冷却⽔道还要注意⽔路密封,防⽌冷却⽔漏⼊型腔造成型腔锈蚀。
编制大纲:需要补充的内容:1,水泵(定速离心泵,变频泵);2,温控阀;3,节流孔板;4,热平衡计算的理论公式,温升热量水量公式;5,特殊案例的区分(温控阀,板冷,变频泵对整个冷却系统形式选定的影响;分离封闭式,高低温混流式,配置变频海水泵没有温控阀的中央式。
) 6,利用目前的实船进行计算公式的验证,还有一些经验系数的反推导(特别是一些厂家自己的经验系数)7,膨胀水箱;8,补充开发设计需要的部分,参考《船舶管舾装设计工艺实用手册》前言(目的)以《船舶设计实用手册---轮机分册》---国防工业出版社为蓝本,将其中的冷却水系统做了进一步内容扩展和深化描述,提供给详细设计人员参考。
参考《船舶管舾装设计工艺实用手册》,补充一部分工程计算公式;系统发展核心:1,稳定调节;2,节省能源,余热循环利用;3,节省成本,替代方案的方式;关键词:将冷却水稳定可靠的输送到需要冷却的设备中:这个可靠和稳定来源于几个参数:稳定的压力,稳定的流量,稳定的温度,稳定的水质(这个水质包含化学成分稳定不结垢,物理成分稳定,极少气泡,气泡会影响热交换器的效率)冷却水系统目录1,范围2,冷却水系统的基本形式3,系统形式的选择4,冷却水系统实例5,中央冷却系统热平衡计算6,冷却水系统的主要设备配置要点7,制淡装置(造水机)8,具有冰区航行船级符号船舶的冷却水系统特殊要求9,海水进水阀操纵位置的要求10,冷却水系统的温控阀11,冷却水系统的节流孔板12,冷却水系统的泵13,冷却水系统的膨胀水箱冷却水系统1,冷却水系统的基本形式冷却水系统的基本形式见表1,注解:(1),所谓开式和闭式冷却水系统是指柴油机本身冷却水系统而言。
开式系统是指柴油机本身直接用舷外海水或者江水冷却。
如今除江河小船之外,基本不采用开式系统。
海拖(海洋港口拖轮)还在使用海水直接冷却柴油机。
(潜在问题:船内海水泄露,在与柴油机连接的弹性管配置不正确时容易出现,已有其他公司的海拖因为这个弹性管破裂造成沉船)(2),在闭式系统中,柴油机是用淡水冷却,而淡水在经过热交换器用舷外水冷却。
变压器冷却系统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理解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和重要性;2. 掌握变压器冷却系统的组成部分及各自功能;3. 学会分析变压器冷却系统对变压器性能的影响;4. 了解变压器冷却系统的维护与管理方法。
技能目标: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正确绘制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原理图;2. 能够通过实验和数据分析,评估变压器冷却系统的效率;3. 能够运用变压器冷却系统的知识,解决实际工程中的简单问题;4. 能够运用维护与管理知识,对变压器冷却系统进行常规检查和故障排查。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变压器冷却系统研究的兴趣,激发探索精神;2.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沟通能力,提高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认识到变压器冷却系统在节能减排中的重要性;4.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应用物理与技术实践相结合的学科,结合实际工程案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原理和应用。
学生特点:针对高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和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其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和实际操作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知识,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强化学生动手实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取得具体的学习成果,为后续相关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变压器冷却系统原理- 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功能与作用- 冷却方式:自然冷却与强制冷却- 变压器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2. 变压器冷却系统组成- 冷却器:油浸式、干式、强迫风冷等- 控制系统:温控开关、风扇控制等- 传感器与执行器:温度传感器、风扇等3. 变压器冷却系统对性能的影响- 温升对变压器性能的影响- 冷却系统效率与变压器负载的关系- 冷却系统对变压器寿命的影响4. 变压器冷却系统维护与管理- 冷却系统的日常检查与维护- 常见故障分析与处理方法- 冷却系统的优化与改进5. 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 变压器冷却系统原理图的绘制- 变压器冷却系统效率的实验分析- 实际工程中冷却系统的应用案例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课时:变压器冷却系统原理及功能第二课时:变压器冷却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第三课时:变压器冷却系统对性能的影响第四课时:变压器冷却系统维护与管理第五课时: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教材章节:本教学内容与课本第X章“变压器冷却系统”相关内容相对应。
机械工程中的冷却系统设计与分析冷却系统是机械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被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能源生产和工业设备等领域。
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分析对于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寿命至关重要。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冷却系统的设计原理、分析方法和实际应用。
一、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冷却系统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向机械设备输送冷却剂,将设备上产生的热量带走,并通过换热器或冷却塔等设备将热量散发到周围环境中。
冷却系统通常由冷却剂、泵、冷却器、控制装置和传感器等组成。
冷却剂的选择在冷却系统的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用的冷却剂包括水、冷冻剂和液氮等。
水是最常见的冷却剂,其具有高热传导性和稳定性。
冷冻剂在一些特殊应用中使用,能够在低温下提供更高的冷却效果。
液氮是一种极低温的冷却剂,适用于一些需要极低温度的应用。
泵用于将冷却剂从储存器输送到冷却设备中。
泵的选择要考虑到流量和压力的要求。
冷却器是冷却系统中的关键组件,其目的是将冷却剂的温度降低。
常见的冷却器包括散热器、冷却塔和热交换器等。
控制装置和传感器用于监测和控制冷却系统的运行状态,确保冷却效果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二、冷却系统的分析方法在冷却系统的设计和分析中,我们通常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 热负荷分析热负荷分析是冷却系统设计的第一步。
通过分析机械设备产生的热量和热负荷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冷却系统所需的冷却能力。
热负荷分析通常涉及热传导、对流和辐射等传热机制的计算。
2. 流场分析流场分析是冷却系统设计的关键部分,它涉及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知识。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分析冷却剂在冷却系统中的流动情况和温度分布。
这有助于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和提高冷却效率。
3. 材料热力学分析材料的热力学特性对冷却系统的性能和寿命有着重要的影响。
在冷却系统的设计中,需要分析材料的热膨胀、热导率和热稳定性等热力学特性,以确保设计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 能量耗散分析冷却系统的能量消耗与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成本密切相关。
冷却系统基本设计规范简式国际汽车设计(北京)有限公司2008.5目录1.冷却系统的构成和设计要求 (1)1.1 冷却系统的构成 (1)1.2 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 (1)2 冷却系统设计 (2)2.1 散热器 (2)2.2 冷却风扇 (6)2.3 风扇护风罩 (7)2.4 压力盖 (8)2.5 膨胀水箱 (10)2.6 取暖器 (13)2.7 水泵 (13)2.8 散热器管路 (13)2.9 冷却液 (14)1.冷却系统的构成和设计要求1.1 冷却系统的构成冷却系统由散热器、风扇、膨胀箱等部件组成。
其功能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保证发动机能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以获得较高的动力性、经济性及可靠性。
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简图见图1-1所示:图1-1 冷却系统的构成1.2 冷却系统的设计要求1) 冷却系统的设计应保证:使用冷却水作冷却液和 0.5bar 以下的压力盖时,发动机出水口的温度允许到 100 ℃;使用冷却水作冷却液和 0.7-0.9bar 压力盖,在不连续工况运行下,最高水温允许到 110 ℃。
2)如果使用长效防冻防锈液作冷却液和 0.5bar 以下的压力盖时,发动机出水口的温度允许到105℃;使用长效防冻防锈液作冷却液和 0.7-0.9bar 压力盖,在不连续工况运行下,最高水温允许到 115 ℃。
3) 冷却液的膨胀容积应大于等于整个系统冷却液容量的 6 %。
4) 冷却系统必须用不低于 19 L/min 的速度加注冷却液,直至达到应有的冷却液平面,以保证所有工作条件下气缸体水套内冷却液能保持正常的压力。
2 冷却系统设计件进行冷却系统内流场计算分析,最终以整车高温试验结果对冷却系统设计是否满足使用要求进行确认。
具体各主要部件的设计过程如下。
2.1 散热器散热器是冷却系统中的重要部件,其主要作用是对发动机进行强制冷却,以保证发动机能始终处于最适宜的温度状态下工作,以获得最高的动力性、经济性和可靠性。
冷却器设计方案在现代工业生产中,冷却器是一种重要的设备,用于将高温的物体或介质冷却至所需的温度范围内。
本文将讨论冷却器的设计方案,包括冷却原理、设计要素和优化方法。
一、冷却原理冷却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热传导和对流传热。
当高温物体或介质与冷却器接触时,传热会通过物体与冷却介质之间的热传导,以及冷却介质与周围环境的对流传热来实现。
二、设计要素1. 散热面积:合理确定冷却器的散热面积是设计的重要一环。
散热面积越大,冷却效果越好。
因此,在设计中应尽量增大散热面积,可以通过增加冷却器的长度、宽度或增加散热片的数量来实现。
2. 冷却介质选择:不同的冷却介质对于冷却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水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和对流性能,是较常用的冷却介质。
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其他介质,如油、空气等,根据具体要求进行选择。
3. 冷却速度:冷却速度是指冷却器在单位时间内冷却物体或介质的能力。
为了提高冷却速度,可以采用增设风机、增加水流速度等方法,增强对流传热效果。
4. 材料选择:冷却器所使用的材料直接影响到其散热效果和使用寿命。
一般而言,具有良好导热性的金属材料,如铜、铝等,可以更好地传导热量,提高散热效果。
三、优化方法1. 流动分析: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方法,进行流动分析,优化冷却器的结构和设计。
在不同工况下,根据流体的流动情况和热传导特性,进行优化,以提高冷却效果。
2. 散热片设计:合理设计散热片的形状、间距和数量,以增大散热面积,提高传热效率。
同时,对散热片进行表面处理,增强其导热性能。
3. 热交换器应用:冷却器可以与热交换器相结合,通过增加热交换面积,提高冷却效果。
在选择热交换器时,应考虑其传热系数、压降和占用空间等因素。
4. 温度控制:根据冷却的要求,设计合适的温度控制系统,能够精确控制冷却介质的温度,提高冷却器的工作效率。
结论冷却器设计方案的选择和优化对于工业生产中的热管理至关重要。
通过合理确定散热面积、冷却介质选择、冷却速度和材料选择,可以提高冷却器的效果和寿命。
精细化工生产的主要安全风险来自工艺反应的热风险,根据安监总管三(2009)116 号、苏应急(2019) 53 号的文件精神,联系现行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所以在设计、生产及维保过程中都要把冷却系放到重要位置。
下面首先结合53 号文件中对化工反应中冷却过程的相关条款进行摘录和归并,以便后面更好阐述冷却系统设计的原则。
53 号文件中规定,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基本要求中涉及反应温度、压力报警及联锁的自动控制方式至少满足下列要求:(1)对于常压、带压放热;使用热媒加热的常压、带压反应工艺以及反应釜应设进料自动控制阀,通过改变进料流量调节反应压力和温度。
反应釜应设反应压力高报警并联锁切断进料、联锁打开紧急冷却系统、紧急泄放设施,或(和)反应釜设反应温度高报警并联锁切断进料,并联锁打开紧急冷却系统、紧急泄放设施。
(2)反应过程中需要通过调节冷却系统控制或者辅助控制反应温度,应当设置自动控制回路,实现反应温度升高时自动提高冷却剂流量;调节精细度要求较高的冷却剂应当设流量控制回路。
属于同一种反应工艺,多个反应釜串连使用的,各釜应设反应温度、压力远传以及报警。
各反应釜应设温度、压力高高报警。
任一反应釜温度或压力高报警时应联锁切断总进料, 重点监管危险化工工艺安全控制基本要求中涉及反应物料配比、液位以及进出物料流量等报警及联锁的自动控制方式应同时满足其要求。
(3)当一个反应釜同时涉及 2 个或以上不同的危险化工工艺,涉及热媒、冷媒(含预热、预冷和反应物的冷却)切换操作的, 应分别设置独立的自动控制系统或具备切换控制的功能。
(4)设有搅拌/ 外循环冷却或加热系统的反应釜,应设搅拌电流远传指示,搅拌系统故障停机时应联锁切断进料和热媒。
某合成工艺流程简图(5)在控制室CCR 自动控制系统DCS 或反应釜现场设紧急停车系统ESD 或就地紧急停车按纽,控制室紧急停车按钮应在辅操台上设置硬按钮,就地紧急停车按钮应分区域集中设置在操作人员易于接近的地点。
《》条文说明1总则目录1.01为了控制工业循环冷却水系统内由水质引起的结垢、污垢和腐蚀,保证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年限,并使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达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改建工程中间接换热的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
1.03工业循环冷却水处理设计应符合安全生产、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和节约用水的要求,并便于施工、维修和操作管理。
1 总则全文本条阐明了编制本规范的目的以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而执行的技术经济原则。
在工业生产中,影响水冷设备的换热器效率和使用寿命的因素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工艺物料引起的沉积和腐蚀;二是循环冷却水引起的沉积和腐蚀。
后者是本规范所要解决的问题。
因循环冷却水未加处理而造成的危害是很严重的,例如,某化工厂,原来循环水的补充水是未经过处理的深井水,每小时的循环量9560t。
由于井水硬度大、碱度高,每运行50h后,有50%的碳酸盐在设备、管道内沉积下来,严重影响换热器效率。
据统计,空分透平压缩机冷却器,在运转3个月后,结垢厚度达20㎜。
打气减少20%。
该厂不少设备、在运转3个月后,必须停车酸洗一次,不但影响生产,而且浪费人力、物力。
为了防止设备管道内产生结垢,该厂在循环水中直接加入六偏磷酸钠、EDTMP和T—801水质稳定剂之后,机器连续3年运行正常。
虽然每年需要增加药剂费用2万元,但综合评价经济效益还是合算的。
又如某石油化工厂,常减压车间设备腐蚀与结垢现象十分严重,Φ57×3.5面碳钢排管平均使16-20个月后,垢厚达15-40㎜。
后经投加聚磷酸盐+膦酸盐+聚合物的复合药剂进行处理,对腐蚀、结垢和菌藻的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每年可节约停车检修费用约60万元,延长生产周期增产的利润约70万元。
减少设备更新费用约4.7万元。
现将该厂水质处理前后的冷却设备更新情况列表如下:某厂冷却设备更新情况统计(单位:台)表1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循环冷却水采取适当的处理方法,能够控制由水质引起的沉和腐蚀,保证换热设备的换热效率和使用寿命,保证生产的正生产的正常运行。
基于数值模拟的冷却系统设计随着工业技术的不断发展,许多设备和机器的运行需要一个高效可靠的冷却系统,以确保其正常运行和长寿命。
传统的试错法设计冷却系统结果耗时且不精确,而基于数值模拟的冷却系统设计则成为了一种更加可行和有效的方法。
本文将以数值模拟为基础,探讨冷却系统设计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利用数值模拟来优化冷却系统的设计。
1. 冷却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冷却系统在许多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在汽车发动机中保持温度的稳定,还是在电子设备中防止过热,冷却系统的设计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性能和寿命。
一个优秀的冷却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温度,提高设备的效率,并减少能源的浪费。
因此,冷却系统设计不容忽视。
2. 数值模拟在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数值模拟技术可以更加准确地模拟冷却系统的工作原理,快速得出设计方案,并通过优化来改进系统的性能。
实际上,数值模拟可以帮助分析和解决许多与冷却相关的问题,例如流体流动,热传导和辐射。
通过数值模拟,可以模拟不同的工况和操作条件,以找到最佳的冷却解决方案。
3. 数值模拟的基本原理在数值模拟中,冷却系统被分解成数学模型,并通过计算机算法进行求解。
为了进行冷却系统设计的数值模拟,首先需要收集图纸、材料参数和操作条件等基本信息。
然后,利用流体力学和热力学等相关理论,建立数学模型来描述冷却系统的行为。
最后,通过数值计算方法,解决模型,并得出结果。
4. 数值模拟的优点和挑战相比传统的试错法设计,数值模拟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数值模拟可以更加全面地分析冷却系统的性能,包括温度分布、流速、压降等方面。
其次,数值模拟可以节省时间和成本,通过模拟多个设计方案,减少实验和制造的需求。
然而,数值模拟也面临一些挑战。
由于模型的复杂性和计算的高要求,需要具备相应的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并进行合理的验证和精度分析。
5. 数值模拟在冷却系统设计中的应用案例数值模拟在冷却系统设计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汽车制造业常常使用数值模拟来分析发动机冷却系统,以优化冷却效果和降低油耗。
10.2冷却系统设计
10.2.1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1)冷却水道的孔壁至型腔表面的距离应
尽可能相等,一般取15~25mm,如图10.2.1所
示。
(2)冷却水道数量尽可能多,而且要便于加
工。一般水道直径选用6.0,8.0,10.0,两
平行水道间距取40~60mm,如图10.2.1所示。
(3)所有成型零部件均要求通冷却水道,除
非无位置。热量聚集的部位强化冷却,如电池兜、
喇叭位、厚
胶位、浇口处等。A板,B板,水口板,浇口部
分则视情况定。
(4)降低入水口与出水口的温差。入水,出
水温差会影响模具冷却的均匀性,故设计
时应标明入水,出水方向,模具制作时要求在模坯上标明。.运水流程不应过长,
防止造成出入水温差过大。
(5)尽量减少冷却水道中“死水”(不参与流动的介质)的存在。
(6)冷却水道应避免设在可预见的胶件熔接痕处。
(7)保证冷却水道的最小边距(即水孔周边的最小钢位厚度),要求当水道长
度小于150mm时,边间距大于3mm;当水道长度大于150mm时,边间距大于5mm。
(8)冷却水道连接时要由“O”型胶密封,密封应可靠无漏水。密封结构参
见10.2.2。
(9)对冷却水道布置有困难的部位应采取其它冷却方式,如铍铜、热管等
(10)合理确定冷却水接头位置,避免影响模具安装、固定。
10.2.2“O”型密封圈的密封结构
常用“O”型密封圈结构如图10.2.3所示。可参见第十五章15.5节。
图10.2.1
图10.2.2
图10.2.3
常用密封结构如图10.2.4所示。常用装配技术要求参见列表:
密封圈规格 装配技术要求
ØD Ød ØD1 H W
13.0 2.5 8.0
1.8 3.2 16.0 11.0
19.0 14.0
16.0 3.5 9.0
2.7 4.7 19.0 12.0
25.0 18.0
单位:mm
10.2.3冷却实例
(1)浅模腔冷却。前模如图10.2.5所示,后模如图10.2.6所示。
图10.2.4
此间距须≥1mm
密封圈
电池盒镶件,采
用水缸冷却
图10.2.5
为了使冷却
水道的孔壁
至型腔表面
的距离应尽
可能相等
此处有“死水”
存在,应隔断
图10.2.6
采用“O”型密
封圈密封
标注出水口
入水口
(2)深模腔冷却。如图10.2.7所示。
(3)较小的高、长型芯冷却。图10.2.8采用斜向交叉冷却水道;10.2.9采
用套管形式的冷却水道。
(4)无法加工冷却水道的部位采用易导热材料传出热量。如图10.2.10所示
冷却水道采用“水缸”形式
图10.2.7
图10.2.8
图10.2.9
套管
型芯用导热率较
高的铍铜制作
由铍铜将热量
传到冷却介质
由冷却介质将
热量带出模外
(5)哈夫模冷却。如图10.2.11所示。哈夫块上开设冷却水道,模坯上开设
出水、入水管道的避空槽。
(6)成型顶块冷却。如图10.2.12所示。在顶块的出水、入水管道的接口处
开设避空槽,避空槽的大小应满足引水管在顶块顶出时的运动空间。
2.1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模坯上的避空槽
图10.2.11
成型顶块
避空槽
图10.2.12
顶块顶出
距离
(1)冷却水道的孔壁至型腔表面的距离应
尽可能相等,一般取15~25mm,如图10.2.1所
示。
(2)冷却水道数量尽可能多,而且要便于加
工。一般水道直径选用6.0,8.0,10.0,两
平行水道间距取40~60mm,如图10.2.1所示。
(3)所有成型零部件均要求通冷却水道,除
非无位置。热量聚集的部位强化冷却,如电池兜、
喇叭位、厚
胶位、浇口处等。A板,B板,水口板,浇口部
分则视情况定。
(4)降低入水口与出水口的温差。入水,出
水温差会影响模具冷却的均匀性,故设计
时应标明入水,出水方向,模具制作时要求在模坯上标明。.运水流程不应过长,
防止造成出入水温差过大。
(5)尽量减少冷却水道中“死水”(不参与流动的介质)的存在。
(6)冷却水道应避免设在可预见的胶件熔接痕处。
(7)保证冷却水道的最小边距(即水孔周边的最小钢位厚度),要求当水道长
度小于150mm时,边间距大于3mm;当水道长度大于150mm时,边间距大于5mm。
(8)冷却水道连接时要由“O”型胶密封,密封应可靠无漏水。密封结构参
见10.2.2。
(9)对冷却水道布置有困难的部位应采取其它冷却方式,如铍铜、等
(10)合理确定冷却水接头位置,避免影响模具安装、固定。
10.2.2“O”型密封圈的密封结构
常用“O”型密封圈结构如图10.2.3所示。可参见第十五章15.5节。
图10.2.2
图10.2.3
常用密封结构如图10.2.4所示。常用装配技术要求参见列表:
密封圈规格 装配技术要求
ØD Ød ØD1 H W
13.0 2.5 8.0
1.8 3.2 16.0 11.0
19.0 14.0
16.0 3.5 9.0
2.7 4.7 19.0 12.0
25.0 18.0
单位:mm
10.2.3冷却实例
(1)浅模腔冷却。前模如图10.2.5所示,后模如图10.2.6所示。
图10.2.4
此间距须≥1mm
密封圈
电池盒镶件,采
用水缸冷却
图10.2.5
为了使冷却
水道的孔壁
至型腔表面
的距离应尽
可能相等
此处有“死水”
存在,应隔断
图10.2.6
采用“O”型密
封圈密封
标注出水口
入水口
(2)深模腔冷却。如图10.2.7所示。
(3)较小的高、长型芯冷却。图10.2.8采用斜向交叉冷却水道;10.2.9采
用套管形式的冷却水道。
(4)无法加工冷却水道的部位采用易导热材料传出热量。如图10.2.10所示
冷却水道采用“水缸”形式
图10.2.7
图10.2.8
图10.2.9
套管
图10.2.10
型芯用导热率较
高的铍铜制作
由铍铜将热量
传到冷却介质
由冷却介质将
热量带出模外
(5)哈夫模冷却。如图10.2.11所示。哈夫块上开设冷却水道,模坯上开设
出水、入水管道的避空槽。
(6)成型顶块冷却。如图10.2.12所示。在顶块的出水、入水管道的接口处
开设避空槽,避空槽的大小应满足引水管在顶块顶出时的运动空间。
模坯上的避空槽
图10.2.11
成型顶块
避空槽
图10.2.12
顶块顶出
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