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0.50 KB
- 文档页数:1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课标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从本册书的教学目标出发,结合文本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节课的课标进行分析。
1.识字与写字方面:会认本课 2个生字,会写本课 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
2.阅读方面: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够断句,并能够背诵文言文。
3理解文本:说说楚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依据新课程标准,本单元属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本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阅读、比较、推断、质疑、讨论等方式,梳理观点、事实与材料及其关系;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保持好奇心和求知欲,养成勒学好问的习惯;负责任、有中心、有条理、重证据地表达,培养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
五年的学生属于本任务群的第三学段,本课属于阅读寓言故事,感受其中的智慧,学习其思维方法的目标要求。
依据此任务群的要求,我设计了任务教学。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文言文的学习以读带讲,我将朗读,自读,互读,讲演相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读的同时抓住关键词句理解重点字词以及文言文的意思,并理解文中告诉我们的寓意。
这样的教学符合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学生的认知的特点。
新课标理念下,要求语文课标内容主要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并且在设计语文学习任务时,要围绕特定学习主题,确定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语文实践活动,即每个学习任务不是碎片化的,是共同指向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整体。
所以在导入环节,以任务的形式出现,从单元导语入手,让学生有单元统整意识,然后进入单篇文章的学习。
《自相矛盾》一文,语言简洁、精练,体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阅读感受和体验,应注重指导学生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本着大单元教学的原则我设计各个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自由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和创造性的阅读能力。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精品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认字3个,写字4个,掌握多音字“夫”。
2.理解文章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这个故事。
3.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准、读通、读懂原文,理解文章大意。
教学难点: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体会人物的思维过程。
教学过程:一、主题导入,缓缓入情境1.出示单元导语页。
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
在本组课文的学习中,老师将带领大家走进一个个引人入胜的小故事,了解故事中人物遇到问题时的思维过程。
2.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掩耳盗铃》《亡羊补牢》等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都是以最简短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3.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寓言故事《自相矛盾》,这个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韩非子。
4.请同学们跟我一起书写课题:自相矛盾。
指导书写“矛和盾”。
在这里,我们要注意“矛和盾”的书写。
“矛”的最后一笔是撇不能丢。
“盾”的第一笔是撇,要写平一些。
请大家在生字表中,描红一遍“矛和盾”。
5.出示矛和盾的。
大家看,这就是“矛和盾”。
矛:长柄尖刀,古代一种用来进攻刺杀的武器。
盾:盾牌,古代兵器,是一种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剑的牌。
二、自练共纠,层层趣读文1.初读课文。
自学提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测读文。
听到大家琅琅的读书声,相信大家都能将课文读正确了,谁敢接受挑战,读读下面的句子?(1)指名读句子:①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这么难读的句子,你是怎么读正确的?你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关注课下注释,就能把难读的字音读正确。
希望其他孩子也能多关注课下注释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自相矛盾第2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含反思)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核心素养教学设计课题15.自相矛盾第2课时课型精读课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一课,选自《韩非子.难一》。
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了思辨与智慧。
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要在引导学生了解人物思维过程的基础上,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树立结合实际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学情分析对于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由二年级感知故事中的道理,到三年级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到五年级分析推理其中的道理,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
通过《司马光》《囊萤夜读》等课文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本课的学习在之前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素养目标文化自信:体会到毛主席丧子之后极度悲伤的心情以及常人难有的情怀。
语言应用:学习作者抓住动作、语言、神态描写、心理描写来表现人物内心、人物性格特点的表达方法。
思维能力:品读文中关键词句,感受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常人的爱子情怀和作为伟人的博大胸怀。
审美创造: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教学重点学法导读,读懂理解故事的含义。
抓住人物言行描写的语句,体会寓意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难点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能结合阅读,交流学习文言文的感受。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师生双边活动设计意图单元主题课件出示单元主题。
( / ) 了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明确本单元的学习目标。
学习新知学习任务一:温习旧知导入新课1.生字回顾2.课文回顾3.故事回顾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学习任务二:文意理解互动探究1.情节发展:(1)楚人两次夸口,他心里想的是什么?(2)如果你是围观者,你会怎么想,怎么说?(3)什么情况下需要有质疑精神?2.结论归纳讨论交流:联系生活,理解寓意。
15《自相矛盾》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会认“吾、弗、夫"3个字,会写“矛、盾”等4个会写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程与方法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并结合注释弄懂古文的意思。
通过了解课文中楚人的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情感目标:1、凭借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积累成语的兴趣。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的思维过程;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这个故事。
教学难点1、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能联系上下文,猜测重点字的意思,并结合注释弄懂古文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自相矛盾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动画故事引课题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今天我们先来欣赏一个寓言故事。
2、你知道这个寓言故事吗?一一对,自相矛盾。
这节课我们的学习内容就与这个故事有关。
3、出示:矛(金文)。
你认识它吗?不着急,它在演变着:矛。
认出来了吗?对,它就是矛,矛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十分的锋利、尖锐,是士兵们用来进攻的武器,那怎么才能写出矛这个字的锋利和尖锐呢?,你们看它的第二笔是点,第三笔是横钩,写的进候要最后一笔是撇开就像是握矛人的手。
矛是进攻性武器的代表,我们再来认识一下矛的李生兄弟一一盾,盾是防御性武器的代表,在甲骨文金文中活脱脱是一幅方形盾形的图画,但从周代开始却成了完全不同的于盾的字形。
于是有人说盾字的两撇就像是盾的侧面,也有人说,十字像用作抓手的部件,还有人说,目代表被盾保护的头及身子。
板书矛与盾。
完善课题。
4、《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出自《韩非子》,《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准确认读“矛、盾”等 5 个生字,熟练掌握“矛盾”等词语的读写,理解重点字词含义。
2. 流畅、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文言文《自相矛盾》,把握文言文断句及节奏。
3. 深度理解课文内容,明晰“自相矛盾”寓意,能用自己话语清晰复述故事;培养逻辑思维,能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是引导学生精准理解文意,掌握朗读、背诵技巧;难点在于让学生透彻领悟寓言深层寓意,自如迁移运用到生活,提升口语表达与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朗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准备矛与盾实物道具、古代集市场景动画、教学课件、生字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实物情境导入(3 分钟)1. 课堂伊始,展示矛、盾实物,邀请学生上台触摸、观察,分享直观感受,教师顺势介绍二者攻防特性。
2. 提问:“若有人售卖这矛与盾,夸口自家的矛无坚不摧,盾坚不可摧,你们觉得靠谱吗?”以此引出课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探究欲。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0 分钟)1. 学生放声自由读文,圈出生字新词,尝试结合课下注释、语境初步认读。
2. 教师手持生字卡片,范读正音,着重讲解“鬻”“弗”易错读音;学生跟读、开火车读、同桌互读,夯实字音基础。
3. 利用 PPT 呈现重点字词释义,结合动画场景,直观演示“誉”“陷”等字词在文中情境含义;学生默读梳理文章大意。
(三)精读课文,剖析文意(20 分钟)1. 逐句解读,遇“楚人有鬻盾与矛者”,借动画展现古代集市摊位,定位卖者;“誉之曰……”时,教师角色扮演卖者,夸张夸赞,引导学生抓神态、语气词,体会吹嘘心态,理解词句。
2. 至“或曰……”,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旁观者质疑思路,分析逻辑矛盾点;小组代表汇报,全班深度剖析卖者无言以对缘由,领悟自相矛盾本质。
3. 多种朗读形式穿插,教师范读定基调、节奏,学生模仿读、分角色读,读出情境与情感,顺势引导背诵。
(四)领悟寓意,拓展延伸(7 分钟)1. 全班围坐探讨故事寓意,教师引导联系生活:“生活里,像卖矛与盾之人这般自相矛盾的言行,你们遇见过吗?”鼓励学生举例,如广告夸大吹嘘、同学承诺却做不到等。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说出故事的内容。
3、明白“自相矛盾”的含义,从中受到启发。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理解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教学难点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深入理解“自相矛盾”的寓意,并能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
三、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和矛盾有关的故事,名字叫《自相矛盾》。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和停顿。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朗读,纠正读音和停顿。
(三)理解文意1、结合注释,自己试着理解课文的意思。
2、小组内交流,互相补充。
3、全班交流,教师重点讲解疑难字词和句子。
比如:“楚人有鬻盾与矛者”中“鬻”是“卖”的意思;“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意思是“我的盾很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刺穿它”。
(四)讲述故事1、学生根据理解,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推荐代表在全班讲述。
(五)深入探究1、思考:楚人为什么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尴尬境地?引导学生明白楚人对自己的盾和矛的描述相互抵触,无法同时成立。
2、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自相矛盾的情况。
(六)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一说还有哪些成语故事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2、推荐学生课后阅读更多的文言文寓言故事,如《掩耳盗铃》《刻舟求剑》等。
(七)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包括文言文的理解、故事的寓意等。
2、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思考,避免出现自相矛盾的情况。
(八)布置作业1、背诵《自相矛盾》。
2、把这个故事讲给家人听,并和他们交流自己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自相矛盾》这则文言文寓言时,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较好地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明白了故事所蕴含的道理。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自相矛盾”的意思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习如何识别和分析自相矛盾的论点,提高辨别能力和思维水平。
3.提高学生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能够用简洁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思想。
二、教学内容1.概念讲解:自相矛盾的定义和分类。
2.实例分析:通过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自相矛盾的分析方法。
3.应用训练:通过小组讨论、写作练习等方式,训练学生发现和分析自相矛盾的论点,提高其思维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展示、讲解、演示等方式讲解概念和分析方法。
2.互动法:结合实例,倡导学生自由发言,提高课堂互动。
3.合作学习: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发现和分析不同的自相矛盾论点。
4.创作练习:通过写作练习,锻炼学生表达复杂思想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思考课题。
2.教师借助PPT展示多个场景下的自相矛盾例子,让学生通过图文、语言方式初步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
第二步:理论讲解(30分钟)1.教师根据教学大纲,通过简要的理论讲解,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自相矛盾的定义、分类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解释各类自相矛盾的语言表现形式和特点,并让学生较为清晰地认识这些特点。
第三步:实例分析(30分钟)1.教师提供5个生活场景的视频或许多幅图像,让学生根据课前学习的知识结合实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辨别自相矛盾的能力。
2.通过互动方式,让学生分享自身经历中的自相矛盾例子,并和同学一起分析原因和影响。
第四步:应用训练(45分钟)1.每个小组分配一个较难辨别的自相矛盾论点,并让学生用相互讨论的方式观察和分析,提高学生认识难辨别的自相矛盾论点的处理方式。
2.每个小组通过讨论的方式,共同写一篇较长的文章,练习用更加简洁有力的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点。
第五步:课堂小结(10分钟)1.教师总结当天学习的重点,强化自相矛盾的分类、分析方法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郴州市小学语文2022年阅读教学竞赛活动《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跨越时空,照亮昨天、今天和明天”为人文主题,以“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为单元要素,编排了《自相矛盾》《田忌赛马》《跳水》三篇课文,展现思辨与智慧。
《自相矛盾》是一篇文言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矛和盾之时,说辞前后矛盾,最终不能自圆其说,启示了学生说话做事能不能前后抵触。
文言中有的人提出的一问——“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是思维的点睛之笔,因为这一问源于他看到的现象——“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这一问背后还隐藏着他的三种可能性分析:1.矛刺穿了盾,则矛锋利,盾不坚固;2.矛没有刺穿盾,则盾坚固,而矛不锋利;3.矛刺穿了盾,矛也烂了,则矛不锋利,盾也不坚固。
也就是经过了这一番分析,才有“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的结论。
这一篇文章从现象、分析到结论,完整地体现了思维过程,展现了“思维的火花”,引导了孩子们说话做事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了学生三思而后行的良好品质。
二、学情分析1.五年级的孩子学习过《司马光》《守株待兔》《精卫填海》等文言文,已经对文言文不再陌生。
同时,孩子们拥有运用多种理解难懂的词语的方法(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语文要素),能够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工具书等方法,理解字词,通识全文。
2.五年级的孩子听过《滥竽充数》,在做练习的时候也接触过《郑人买履》,对韩非子这个人物有一定的了解。
3.五年级孩子喜欢自主与活跃的课堂,重难点突破的方式我是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探究、补充、评议,来逐渐渗透“思维”的概念,同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读中思,读中品,读中悟。
4.“思维”二字是小学语文阶段第一次遇见,孩子们熟悉生活中思维,却不懂语文中的思维,为了跨越未知的荆棘,我以文本已有之光(现象、分析、判断)呈现思维过程,让学生理解思维的概念,领略思维的魅力。
一、教案基本信息《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案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底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实事求是的好品质,明白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引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题目《自相矛盾》,猜测课文内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探讨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
(2)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
4. 讲解分析(1)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分析。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寓意,明白说话办事要言行一致的道理。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2)教师批改课后练习题,了解学生掌握情况。
五、课后作业1. 抄写生字词,每个生字词写5遍。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自相矛盾”的小故事。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六、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本次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评价建议1.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表达出课文中的情感。
2. 学生掌握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学生能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寓言故事,分析其寓意。
4. 学生课后作业完成情况,抄写生字词认真,小故事内容丰富,符合课文主题。
八、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寓言故事,如《守株待兔》、《滥竽充数》等,加深对寓言故事的理解。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十一个生字新词,认读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了解寓言故事内容,感悟语言包含的道理
4、演一演这则故事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是了解寓言故事的内容
2、难点是感悟寓言包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导入:
出示: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端装有青铜或铁制的枪头;盾,盾牌,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矛枪箭。
用来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自相矛盾)同学们!请你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用一个词语概括。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板书:自相矛盾)谁知到什么是寓言?(生说,如说的不对,可以在学完这则寓言后告诉老师答案)
一、自读课文
这则寓言共有五句话,第一句话讲的是古时候有个人在叫卖矛和盾。
第二、三句讲他夸口的情形,两个“不论……都”是他的话陷入了前后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尴尬境地。
4、5句讲的是,当别人问他:他却哑口无言了
二、进一步理解课文
解释自相矛盾,矛和盾都是古代打仗的兵器。
矛,在长杆的一段装有青铜或铁质的枪头:盾,盾牌,用来访呼声体、遮挡矛枪箭。
自相矛盾,比喻语言、行动或想法前后不一,互相抵触。
三、演一演,加深记忆
四、明道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否则,就会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通常用来相容讽喻说话、做事相互抵触,互不相容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