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教案 自相矛盾
- 格式:doc
- 大小:84.00 KB
- 文档页数:2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 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5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课文语言简洁,情节有趣,富有教育意义。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及通过课文学习,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积极主动地探究课文中的寓意,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同时,学生对故事情节感兴趣,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乐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的道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领悟寓意。
2.教学难点:通过课文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3.联系生活法: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提高道德素养。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
2.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
3.学生分组讨论所需材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相关图片或插图,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故事情节的有趣。
学生跟随教师朗读,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思考课文中的寓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案课时安排•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2.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3.增强学生逻辑思维和说理能力。
教学准备1.课文教材:《15自相矛盾》。
2.精心准备故事相关的图片或幻灯片。
3.各种教学辅助工具和素材。
第一课时:自相矛盾故事阅读与理解教学内容1.引入: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并引入《15自相矛盾》的故事背景。
2.阅读:让学生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
3.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思考自相矛盾的表现形式,并提出相关问题。
活动安排1.朗读:请学生自愿朗读课文,培养朗读能力。
2.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故事中的自相矛盾现象。
3.课堂展示:随机选择几组学生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
第二课时:自相矛盾故事分析与讨论教学内容1.回顾:简要回顾上节课内容,重点是自相矛盾现象。
2.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故事中的自相矛盾,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3.讨论:组织全班讨论故事中的问题和疑惑,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
活动安排1.小组活动:让学生按小组讨论故事中的逻辑矛盾点,并提出解决方法。
2.全班讨论:邀请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促进思维碰撞。
3.总结回顾:老师总结当天讨论内容,强调自相矛盾的智慧意义。
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自相矛盾的概念并掌握其表现形式。
同时,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他们逻辑思维和言辞表达能力。
希望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善于发现并解决问题,做到理性思辨,不被表面现象迷惑。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讲述了楚国商人陈涉用矛和盾的比喻来反驳国王的故事。
这篇课文旨在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以及学会运用这个成语来表达矛盾的情况。
课文内容简练,寓意深刻,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理解课文内容。
同时,学生对成语故事有一定的兴趣,通过讲解成语的来源和用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积极性。
但在运用成语表达实际问题时,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准确地表达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学习成语,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便于学生跟读和理解课文。
2.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讲解课文内容。
3.练习题:准备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引导学生跟读课文。
然后简要介绍课文内容,引发学生对成语“自相矛盾”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内容,引导学生逐句理解课文。
在讲解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成语“自相矛盾”进行回答。
部编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的故事,揭示了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
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的学生阅读。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具有辩证性,善于发现事物的矛盾。
但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理解,引导他们把握课文的主旨,并通过举例、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等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不能自相矛盾的道理,培养辩证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难点: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问题的矛盾,从而理解自相矛盾的道理。
3.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辩证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录音:准备课文录音,以便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听力训练。
2.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加课堂趣味性。
3.讨论题:提前准备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话题,用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录音,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呈现(10分钟)展示多媒体课件,呈现课文的主要内容。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课文《自相矛盾》内容,理解故事情节;2.能够分析人物性格,掌握事物的主旨;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矛盾对话的含义,促进学生思维发展;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协作合作的能力;3.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矛盾,勇于解决问题的意识;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把握课文的主旨,理解故事情节;2.理解矛盾对话的内涵,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深入理解;2.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故事《自相矛盾》教案、教学课件、课文音频、活动题材、板书内容准备;2.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准备学习用具;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通过图片、故事背景等方式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内容1.听课文录音,理解故事内容;2.分组讨论课文中的疑问,合作解决问题;3.教师讲解生字生词,学生跟读、理解含义;三、活动设计1.分组朗读课文,分角色表演故事情节;2.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场景,提出问题、解决疑问;3.总结课文主旨,分享个人观点与感受;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通过课前知识点回顾、问题探究等方式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重点。
二、学习内容1.师生互动讨论,澄清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疑问;2.分析课文中的矛盾对话,引导学生理解矛盾的含义;3.鼓励学生开展互动讨论,思考如何解决矛盾问题;三、活动设计1.学生分组展开讨论,为课文中的人物设计新的对话内容;2.利用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表演新设计的矛盾对话;3.小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五、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习题,巩固课文内容;2.写下对本节课学到的矛盾对话认识与体会;六、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是否理解了课文故事的主旨?是否能深入分析矛盾对话?如何引导学生更好地思考与解决问题?通过反思,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含2课时)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自相矛盾》的基本含义。
2.能够准确识别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逻辑思维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思考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理解《自相矛盾》散文的主旨。
2.掌握文章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难点1.掌握自相矛盾的定义及其应用。
2.对文章进行深度理解,抓住关键信息。
三、教学准备1.课文《自相矛盾》散文。
2.学生课本、练习册。
3.教学多媒体设备。
4.课堂互动环节准备。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理解自相矛盾1.通过导入引发学生思考,简要介绍自相矛盾的概念。
2.分段教学《自相矛盾》散文,帮助学生理解每一段的意义。
3.引导学生发现文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并进行解读。
4.针对性提问,引导学生总结自相矛盾的特点。
第二课时:理解背后的含义1.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让学生互相分享自己的理解。
2.分组讨论:自相矛盾表达方式的重要性及应用场景。
3.分析散文的主旨,引导学生探讨自相矛盾背后的深层含义。
4.帮助学生总结文章的重点,并进行师生互动讨论。
五、课堂作业1.思考散文《自相矛盾》中自相矛盾的作用,写出个人理解。
2.课外阅读其他内容,并找出其中的自相矛盾表达方式。
六、教学反思通过这两节课的教学,学生对自相矛盾这一修辞手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提高了阅读理解和批判思维能力。
同时,学生们也在课堂上展现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案例和互动方式,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自相矛盾,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 《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篇成语故事,出自《战国策·齐策二》。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卖矛又卖盾的人自相矛盾的故事,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课文语言简洁、浅显,富有启发性,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对成语故事也有一定的了解。
但针对《自相矛盾》这篇课文,学生可能对一些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有所欠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学会本课的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其词,言过其实。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文言文词汇和成语的理解。
3.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启发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考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音频、视频或课件。
2.生字词卡片。
3.PPT或黑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音频、视频或课件,引导学生听或看《自相矛盾》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展示课文,让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词语。
教师巡视课堂,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进行讲解。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故事的趣味性和寓意。
教师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成语“自相矛盾”的来历和含义。
4.巩固(5分钟)学生进行成语接龙游戏,用到的成语必须包含本课的生字词。
教师点评,给予鼓励。
5.拓展(5分钟)学生发挥想象,以“自相矛盾”为主题,编写一个寓言故事。
教师挑选几篇优秀作品进行朗读和点评。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自相矛盾教案第1篇】《自相矛盾》教学设计设计说明《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重视默读和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及作品的情感态度,防止逐字逐句地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
本案主要通过学生自由读,教师范读、领读、配乐朗诵等不同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读通、读顺文言文,读出适当的停顿和节奏,在读的过程中感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联系上下文等多种方法,在理解字词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内容,明白道理;知道“自相矛盾”这一成语来自寓言故事,体现学习的延展性。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字卡、词卡。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完成预学案作业。
收集矛和盾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猜图导入,走近古文1.激趣:老师知道同学们读了很多的寓言故事,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敢接受挑战吗?2.课件出示寓言故事对应的。
(依次出现《掩耳盗铃》《揠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的故事中的)3.引导学生回顾这几则寓言故事蕴含的道理。
4.出示《自相矛盾》。
(1)你们知道这个故事的名字吗?(2)这个人手里分别拿的是什么?(3)观看矛和盾的及视频资料,介绍矛和盾。
通过直观演示,帮助学生认识矛和盾,为学文做好铺垫。
5.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走进文言文《自相矛盾》,感受古文语言的韵味。
(相机板书:自相矛盾)设计意图:由学生喜欢的寓言故事导入,复习故事的同时明白寓言故事都会告诉我们一个小道理,为学习课文埋下伏笔。
二、初读古文,识字读文1.引导学生交流识字、读文的方法。
2.根据学生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课件出示:学习小助手1.自由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感觉难读的地方就反复多读几遍。
2.将字条中的生字逐一读给小组同伴听,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请小组同伴当小老师,教你读准圈出的生字。
4.组长组织交流,动脑筋,想办法,识记生字的字形。
3.集体检测。
(1)开火车朗读词语,相机强调“吾”读二声,不读“wǔ”;“誉”不要误读成“yì”。
15.自相矛盾备课素材【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
这个成语出自于《韩非子》,讲的是有一个楚国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用什么矛都戳不穿,说他的矛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人问道:“用你的矛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人无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心情。
后因以喻人的语言行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作者介绍】韩非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尊称韩非子或韩子。
韩王(战国末期韩国君主)之子,荀子的学生。
作为秦国的法家代表,备受秦王嬴政赏识,但遭到李斯等人的嫉妒,最终被下狱毒死。
他被誉为得老子思想精髓最多的二人之一(另一人为庄周)。
著有《韩非子》一书,共五十五篇,十万余字。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树一帜,呈现韩非极为重视唯物主义与效益主义思想,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目的是为专制君主提供富国强兵的霸道思想。
韩非的著作,是他逝世后,后人辑集而成的。
据《汉书·艺文志》著录《韩子》五十五篇,《隋书·经籍志》著录二十卷,张守节《史记正义》引阮孝绪《七录》(或以为刘向《七录》)也说“《韩非子》二十卷。
”篇数、卷数皆与今本相符,可见今本并无残缺。
韩非子的文章构思精巧,描写大胆,语言幽默,于平实中见奇妙,具有耐人寻味、警策世人的艺术效果。
韩非子还善于用大量浅显的寓言故事和丰富的历史知识作为论证资料,说明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地体现他的法家思想和他对社会人生的深刻认识。
在他文章中出现的很多寓言故事,因其丰富的内涵,生动的故事,成为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至今为人们广泛运用了。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矛:中国古代一种用于直刺和扎挑的长柄格斗兵器。
矛是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最长的冷兵器之一。
矛的历史久远,其最原始的形态是用来狩猎的前端修尖的木棒。
后来人们逐渐懂得用石头、兽骨制成矛头,缚在长木柄前端,增强杀伤效能。
【导语】《⾃相⽭盾》出⾃于《韩⾮⼦》,讲的是⼀个楚国⼈卖⽭⼜卖盾,说他的盾坚固得很,随便⽤什么⽭都戳不穿,说他的⽭锐利得很,随便什么盾都戳的穿。
有个围观的⼈问道:“⽤你的⽭刺你的盾会怎么样”时,此⼈⽆以对答。
后因以形容⾏事或⾔语前后不统⼀。
也指不连贯的性格或⼼情。
后因以喻⼈的语⾔⾏动前后抵触、不相应合。
下⾯是⽆忧考整理的内容,希望对你们有帮助!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课⽂原⽂ 楚⼈有鬻盾与⽭者,誉之⽈:“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誉其⽭⽈:“吾⽭之利,于物⽆不陷也。
”或⽈:“以⼦之⽭,陷⼦之盾,何如?”其⼈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不陷之⽭,不可同世⽽⽴。
注释 _________ ①本⽂选⾃《韩⾮⼦•难⼀》。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知识点 注释: 本⽂选⾃《韩⾮⼦·难⼀》 ⽭:古代⽤来刺杀敌⼈的长柄兵器,⽭的基本形制有狭叶、阔叶、长叶、叶刃带系和凹⼝骹式等。
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剑⽤。
鬻:卖。
誉:赞誉,夸耀。
⽈:说,讲。
吾:我。
陷:穿透。
或:有⼈。
以:使⽤;⽤。
⼦:您,对⼈的尊称。
何如:怎么样。
应:回答。
利:锋利,锐利。
其:助词。
这⾥指那个卖⽭和盾的⼈。
弗能:不能。
之:的。
鬻(yù):卖。
者:...的⼈。
莫:没有什么。
夫:放在⾸句,表⽰将发议论。
译⽂: 有⼀个楚国⼈,既卖盾⼜卖⽭。
他夸耀⾃⼰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没有什么东西能够穿透它。
”⼜夸耀⾃⼰的⽭,说:“我的⽭锋利极了,任何坚固的东西都穿得透。
”有⼈问他:“如果⽤您的⽭刺您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张⼝结⾆,⼀句话也回答不上来。
什么都不能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不可能同时存在于这个世界上。
部编版⼩学五年级下册语⽂第15课《⾃相⽭盾》教案 ⼀、看图猜谜导⼊,激发兴趣。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准确朗读课文。
2.能够理解课文中隐含的道理,并用自己的话语表达出来。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成语“自相矛盾”。
4.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
2.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本、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2.学生准备课本,可以在课前预习课文内容。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二、学习课文1.让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教师解释生字词。
2.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理。
三、学习成语1.介绍成语“自相矛盾”的意思及用法。
2.让学生举例说明“自相矛盾”的情况。
四、课文讲解1.教师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理解。
2.学生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五、小组讨论1.分组让学生讨论课文中的问题,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
2.汇报小组讨论结果,让其他同学给出意见。
六、作业布置1.布置课后作业:背诵课文,体会其中的道理。
第二课时一、复习1.让学生复习上节课内容,帮助学生回忆课文内容及成语的意义。
二、课文朗读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技巧。
三、生字词复习1.复习上节课和本节课出现的生字词,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问题探讨1.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与成语“自相矛盾”相关的问题。
五、写作练习1.让学生以“自相矛盾”为题目写一篇短文,展示学生的表达能力。
六、课堂总结1.教师对本节课的重点进行总结,强调成语的理解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讨论、写作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和成语的意义。
六、教学延伸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讲比赛等形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道理和成语的用法。
以上是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希望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能够达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综合能力。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自相矛盾》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掌握词语和句型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理解课文的方法解决问题。
•能够运用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尝试发现逻辑矛盾。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和勇气。
•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判断力。
二、教学准备•备好教材《自相矛盾》、课件。
•准备课堂互动形式,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
•确保教室环境整洁、安静,方便学生集中注意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利用引言或有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逻辑矛盾的概念。
2.通过提问引入本课主题《自相矛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步:讲解课文1.进行词语解释,让学生理解课文中涉及的重要词语。
2.逐段讲解课文,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分析人物行为与言语的逻辑关系。
第三步:课文分析1.指导学生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
2.组织学生分角色讨论,探讨小说中角色的心理变化和思维逻辑。
第四步:练习与应用1.设计相关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提出逻辑问题,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逻辑矛盾的现象。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力,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矛盾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事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在教学中,我发现部分学生对课文的主题理解有困难,未能深入探讨矛盾的含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帮助他们理解更深层次的逻辑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实践,我深刻体会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这也使我更加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我会继续丰富教学内容,创设多元化的教学场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综上所述,本节课的教学反思使我认识到了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给我提供了改进的思路和方法。
我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提高教学质量,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并解释《15自相矛盾》的寓意。
2.能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脉络,了解中心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案、教材、课件、黑板、粉笔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笔记本等。
三、教学内容1. 导入(5分钟)教师用“自相矛盾”这个词组引出话题,让学生尝试猜测这个词组的含义。
2. 教学重点(10分钟)教师解释“自相矛盾”是指自己和自己的说法、意见或做法互相矛盾。
然后提出阅读文章的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故事背后的内涵,引导学生思考。
3. 讲解文章(15分钟)教师为学生讲解文章内容,解释其中的隐喻和象征,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 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文章中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并尝试解释背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适时给予引导和启发。
5. 课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一些与文章相关的问题,巩固他们对文章的理解。
6. 总结(5分钟)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化学生对“自相矛盾”的理解。
四、教学延伸本节课的文学内容,可与其他班级的同学分享,互相交流不同的见解。
也可在下节课或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作文,发表对于自相矛盾的感想与理解。
五、教学反思教学中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思维和理解能力的培养,在引导学生分析问题时要注重启发他们的思维发散性和创造性。
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让他们自主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为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对师生们有所帮助。
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教学设计【8篇】部编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5课《自相矛盾》公开课篇1学习目标: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
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
2、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教学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法:情境教学学法:联系实际教具:小黑板学具:字典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
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
)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
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5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优秀7篇)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壹五课《自相矛盾》课文原文篇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_________①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一》。
②[鬻]卖。
③[陷]穿透。
④[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
《自相矛盾》教学实录篇二《自相矛盾》是苏教版国标本第九册《成语故事》中的一篇,课文篇幅不长,内容简单,但是故事所阐明的道理非常深刻,对于理性尚处休眠期的小学生来说,如何让他们理解故事的意义,获得思想上的启迪,进而用来指导自己的生活?笔者认为,必须处理好形象与意义的关系,把情趣与理趣结合起来,让语言和思维共同生长,让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得到发展。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今天我校的语文老师全部大部分来听课了。
(生疑惑)师:怎么啦?生:全部和大部分两个词矛盾。
师:噢!?我说错了。
我重新来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生笑)师:又出问题啦?生:晴天是有太阳的,布满阴云的天气怎么可以说是晴天?师:这里也有矛盾,是吗?生:是。
师:(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矛是什么东西?生:是古代的一种兵器。
师:矛是一种兵器,头上用青铜器或铁器做,非常锐利。
盾又是什么呢?生:是防身用的盾牌。
生:现在有的警察也用。
师:是的,防暴警察要用盾牌。
(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到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生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其实,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这方面的例子,现在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生:有个广告说: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
这就是前后矛盾,既然不收礼了,为什么还收脑白金呢?生:叶公好龙也是自相矛盾。
叶公嘴上说喜欢龙,但是当龙来见他时,它吓得躲了起来。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5《自相矛盾》教案(3)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人教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来说明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简练,具有很强的哲理性,适合五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矛盾的态度。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方面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需要在教学中给予指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文的学习来加以引导和培养。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学会如何正确地看待和处理矛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培养学生正确看待矛盾的态度,学会在现实生活中正确面对和处理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2.教学难点: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法: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和处理矛盾。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带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带,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
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矛盾?我们生活中有哪些矛盾?2.呈现(10分钟)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课文内容。
同时,教师简要介绍课文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和矛盾冲突。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自相矛盾教案一. 教材分析《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成语故事,通过讲述楚国商人夸耀自己的矛和盾,最后自相矛盾的故事,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但对于一些文言文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并通过生动形象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明白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成语“自相矛盾”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难点:理解文言文的意思,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故事,理解成语的含义,并通过小组讨论,运用成语到实际生活中。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2.成语卡片3.小组讨论表格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或黑板,展示成语“自相矛盾”,引导学生思考成语的含义。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听完后,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例如:楚国商人为什么最后无话可说?他犯了什么错误?4.巩固(5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如何将成语“自相矛盾”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
5.拓展(5分钟)教师出示其他含有“矛盾”的成语,如“矛盾重重”、“矛盾文学奖”等,引导学生区分这些成语的含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7.家庭作业(5分钟)学生回家后,用成语“自相矛盾”造句,并和家长分享学习成语的心得。
第六单元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学生会说,老师你说错了。
)
老师哪里说错了呢?(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学生说出更多例子。
)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学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说。
)
矛: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古代打仗时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那人哑口无言。
)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楚国人。
鬻(yù):卖。
誉: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穿透。
利:锋利。
以:用。
弗:不。
应:回答。
5.教师范读。
概括译文: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质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学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学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学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