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第29讲美苏争锋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905.00 KB
- 文档页数:6
一、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过程、表现及影响1.形成过程(1)初步形成二战后,世界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立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确立。
(2)最终形成1947年美国开始全面实施“冷战”政策,美苏同盟关系彻底破裂。
华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2.表现(1)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的对立。
(2)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济互助委员会的对立。
(3)军事上“北约”与“华约”的对立。
3.影响(1)消极影响①美苏两国全面对抗,进行军备竞赛,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日益演变成为美苏两国推行霸权主义的工具。
两强相争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长期不得安宁。
②导致国际关系不断恶化。
美苏冷战促使两极格局最终形成,并造成德国、朝鲜的分裂,形成西欧依赖美国、东欧依靠苏联的局面,不利于国际经济的良性发展。
(2)积极影响①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谁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②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对方的经验教训,并通过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
③为摆脱美苏的控制,一些区域性合作组织,如欧共体、东南亚国家联盟等开始形成。
④为摆脱美苏的控制和争夺,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发起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开始崛起。
二、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1)原因①沿袭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长期受制于苏联;②东欧各国的改革成效不大,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③受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影响;④西方的“和平演变”战略。
(2)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动荡不安,各国政权纷纷易手。
波兰是第一个发生剧变的国家;民主德国并入联邦德国,德国实现了统一。
(3)实质放弃社会主义道路,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
2.苏联解体(1)原因①戈尔巴乔夫的政治改革(“民主社会主义”);②长期以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束缚;③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的影响。
2019届高考历史第二轮专题复习强化训练: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一、选择题1、有学者指出,1955~1975年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两极体制’的现象,或者说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宰制,逐步让位于新的全球格局。
”此处“新的全球格局”当指( )A.美苏争霸B.政治多极化C.区域集团化D.经济全球化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整个世界的发展也出现了新的形势,区域合作组织发展起来,发展中国家逐步成为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
走向复兴的西欧,联合自强,建立欧洲共同体;日本成为经济大国;不结盟运动产生;第三世界开始兴起。
到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格局明显表现出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走向。
故B项正确。
1955~1975年正处于美苏争霸期间,美苏争霸是两极格局的主要表现形式。
故A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新的全球格局”是指政治格局,而区域集团化、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发展趋势,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B2、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
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材料中所述的“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包括( )①欧洲联盟的建立②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③不结盟运动兴起④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A.①②④ B.①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解析欧盟1993年成立,此时两极格局已经不复存在,故①错误;80年代日本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美国,冲击了美国在资本主义阵营的霸主地位,故②正确;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所构成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冲击了两极格局,故③正确;改革开放后中国综合国力的增长,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冲击了两极格局,故④正确;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3、1947年,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过关练(十三)一、选择题1.(2018年1月台州高三期末)1947年,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此时英、法两国提出了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
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
最终苏联代表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对这一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B.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C.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D.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被马歇尔计划排除在外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故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表述不准确,故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指法国和西德等国家联合,摆脱美苏控制的行为,与材料中苏联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故C项正确;从材料“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可知苏联一开始没有被排除在马歇尔计划之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走向全面对抗。
苏联在波兰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 D.北约组织解析“铁幕演说”是揭开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上采取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上采取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错误;针对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8年3月嘉兴模拟)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
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过关练(十三)一、选择题1.(2018年1月台州高三期末)1947年,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此时英、法两国提出了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
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
最终苏联代表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对这一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B.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C.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D.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被马歇尔计划排除在外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故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表述不准确,故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指法国和西德等国家联合,摆脱美苏控制的行为,与材料中苏联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故C项正确;从材料“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可知苏联一开始没有被排除在马歇尔计划之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走向全面对抗。
苏联在波兰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 D.北约组织解析“铁幕演说”是揭开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上采取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上采取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错误;针对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故D 项错误。
答案 B3.(2018年3月嘉兴模拟)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
【2019最新】精选高考历史大二轮总复习与增分策略板块三世界史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21世纪初)(1)1.背景(1)二战后,美苏双方失去了战时同盟的基础,关系逐渐恶化。
(2)美苏双方在意识形态、国家利益方面发生冲突。
(3)美苏实力相对均衡。
2.表现3(1)1948年的柏林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一次高潮,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冷战”的第二次高潮。
(2)朝鲜战争:使中美关系彻底破裂,美国采取遏制中国的政策,“冷战”从欧洲扩展到亚洲。
(3)越南战争:耗费了美国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导致美国的霸主地位相对衰落。
4.影响(1)双方剑拔弩张,使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两大集团势均力敌,使得近半个世纪没有爆发新的世界大战。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1.欧洲一体化(1)背景:在经济恢复过程中,西欧国家之间联系日益密切。
(2)过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罗马条约》→欧洲共同体。
(3)影响:西欧国家加强政治联合,开始摆脱美国控制。
2.日本的崛起(1)原因: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进行民主改革;美国的大力扶植;重视教育。
(2)结果:20世纪80年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积极谋求成为政治大国地位。
3.不结盟运动的兴起1961年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召开。
奉行非集团、不结盟的政策,后来把反对霸权主义作为重要任务,冲击了两极格局。
4.中国的经济发展迅速,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三、两极格局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1.两极格局的瓦解(1)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2)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社会主义方向,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
2.和平与动荡并存(1)国际关系中出现了一系列新矛盾,美国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冲突。
(2)国际恐怖主义呈泛滥趋势,各国都加强了反恐斗争。
3.多极化趋势加强(1)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单极世界。
(2)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等国的实力增强,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
第13讲二战后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1945年至今)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是两种社会制度共同发展和相互竞争时期,也是世界整体性进一步加强的时期,世界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时段特征政治:从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过渡。
美苏两极为争夺世界霸权进行了长时间的“冷战”;20世纪60~70年代,多极化趋势出现;当今世界格局的基本特点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加强。
经济: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经济区域集团化和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两大发展趋势。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策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科技文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第三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现代主义文学、美术、音乐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考情分析:全国卷考题对本讲内容的考查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考向一两极格局的形成与瓦解1.二战后初期美国谋求世界霸权的体现(1)金融方面:凭借《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通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扩大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贸易体系。
(3)工业科技方面:在第三次科技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政治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4)政治格局方面:逐步确立起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对抗。
(5)国际事务方面:着手策划成立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一度控制,并以此作为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
2.两极格局下美苏对抗的特点及美国对外政策(1)美苏对抗特点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至20世纪50年代表现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冷战。
②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逐渐被美苏争霸局面代替,伴随着冷战在世界各地进行争霸、对抗。
③美苏两极格局对峙是国际关系的基本特征,实质是美苏两分天下,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2)美国对外政策①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表现为实行冷战;对中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对中华人民共和国进行封锁孤立;20世纪70年代,开始调整与中国的关系,并与中国建交。
专题十三二战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演变专题过关练(十三)一、选择题1.(2018年1月台州高三期末)1947年,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
此时英、法两国提出了令苏联无法接受的条件。
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
最终苏联代表拒绝了援助计划,离开了巴黎。
对这一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B.马歇尔计划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欧洲一体化进程C.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D.社会主义国家一开始就被马歇尔计划排除在外解析从材料可知苏联拒绝了马歇尔计划,故马歇尔计划促进了欧洲各国的经济复苏与发展表述不准确,故A项错误;欧洲一体化是指法国和西德等国家联合,摆脱美苏控制的行为,与材料中苏联没有参与马歇尔计划无关,故B项错误;从材料“其中一条就是任何接受援助的国家将不可避免地丧失一部分经济主权,这让苏联根本无法接受”,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苏联担心受到美国经济控制而退出马歇尔计划,故C项正确;从材料“英法苏三国代表在巴黎商讨参加马歇尔计划事宜”,可知苏联一开始没有被排除在马歇尔计划之外,故D项错误。
答案 C2.(2018年3月浙江暨阳联考)二战结束后,美苏两国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矛盾逐渐走向全面对抗。
苏联在波兰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以协调和统一各国党的行动。
此举主要针对的是( )A.“铁幕”演说B.杜鲁门主义C.马歇尔计划 D.北约组织解析“铁幕演说”是揭开冷战的序幕,故A项错误;美国政治上采取杜鲁门主义,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故B项正确;美国经济上采取马歇尔计划,苏联的反击措施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故C项错误;针对美国成立北约,苏联成立华约,故D 项错误。
答案 B3.(2018年3月嘉兴模拟)有学者写道: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欧各国“已无须美国提供经济援助,因而在政治问题的处理方面获得了更大的机动性。
第29讲美苏争锋考点1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b)1.(2018年3月浙江绿色教育评价联盟)1946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严厉谴责当时某西方领导人,认为这位领导人的行为非常像希特勒,“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
这位“领导人”是( )A.戴高乐 B.杜鲁门C.马歇尔D.丘吉尔解析根据材料“1946年3月……当时某西方领导人”“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并结合所学可知,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了冷战的序幕,斯大林予以谴责,故D项正确。
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是在二战期间,其目的是反抗法西斯统治,故A项错误。
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咨文在1947年,故B项错误。
马歇尔在1947年提出“马歇尔计划”,故C项排除。
答案 D2.(2018年3月宁波适应卷)下图左边是英国政府发行的海报,右边是我国漫画家华君武的漫画。
对两幅作品所反映的这一历史事件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A.艺术作品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件B.作者的立场影响了对同一历史事件的评价C.历史事件的影响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清D.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根植于人们的日常经验解析材料反映了英国政府发行的海报和我国漫画家华君武的漫画对同一历史事件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这是由于所处的立场不同而导致的,即选项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艺术作品不一定不能真实反映历史事件,历史事件的影响也不一定需要较长时间才能看清,选项A、C的说法均过于绝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是强调对历史事件的认识根植于立场不同而非人们的日常经验,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答案 B3.(2018年3月浙江十校模拟卷)某条约的序言写道:“由于正在重新军国主义化的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爱好和平的欧洲国家必须采取步骤以保障自己的安全和维护欧洲和平。
”这里“采取必要步骤”是指( )A.发表“铁幕”演说B.提出杜鲁门主义C.提出马歇尔计划D.成立华约组织解析“联邦德国加入北约,从而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中可知是华约的建立。
答案 D考点2 (加试)“德国分裂”“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b)4.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
但是,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后,改变了美国对外政策制定者的观念,它被认为是共产主义在亚洲扩张的更大图谋的组成部分。
这一变化说明( )A.意识形态的对立决定了中美关系的对抗B.美国对华政策的摇摆性与不确定性C.中美关系的缓和与对抗受双方政策影响D.中国出兵朝鲜是为了扩大国际影响解析根据材料中“当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内战取得胜利之际,杜鲁门总统似乎听任大陆解放台湾,并考虑要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说明意识形态的不同并非导致中美关系的对抗,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不同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不能说明其摇摆性,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不同阶段的中美关系可知,二者的关系受双方的政策的影响,故C项正确;中国出兵朝鲜导致中美关系的彻底破裂,并非扩大国际影响,故D项错误。
答案 C5.“这一事件向超级大国提出了一个非常困难的问题:一个国家如何去使另一个国家相信,它在推行它的计划的时候不会走得太远;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材料中“事件”( )A.造成德国分裂B.标志两极格局形成C.引发朝鲜战争D.反映两大阵营对峙解析德国分裂是在1949年,材料中的事件是指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故A项错误;标志两极格局形成是指1955年华约的成立,材料中的事件是指古巴导弹危机,故B项错误;朝鲜战争时间是1950年到1953年,材料中的事件是指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故C项错误;“它的敌手如何才能确信,由于害怕爆发核战争,对方的这种威胁只不过是一种吓唬人的行为”表明这个事件是古巴导弹危机,反映了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故D项正确。
答案 D考点3 (加试)美苏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发展的影响(c)6.(2018·清华大学高三学生标准学术能力诊断性测试题)1955年3月,丘吉尔说:“通过一个极具讽刺意味的过程,我们完全有可能达到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
”这说明丘吉尔认为( )A.英国在冷战中难以生存B.美苏已经达成战略平衡C.第三世界冲击两极格局D.核武器威胁的积极影响解析“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在讽刺核武器的竞争,故A项错误;“1955年”属于美苏争霸的初期,战略优势在美国,故B项错误;根据所学可知,50年代,“第三世界”对两极格局的冲击有限,故C项错误;“安全成为恐怖的健壮的孩子”表明由美苏双方均拥有可以毁灭世界的核武器,所以双方在冲突中均保持克制,使国际局势趋于和平,故D项正确。
答案 D易错点1 误记雅尔塔体系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确立易错提醒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为主导的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只是奠定了两极格局的框架。
1955年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确立。
【典例1】下列关于两极格局形成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美苏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矛盾冲突加剧是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B.雅尔塔体系奠定了两极格局的基础C.北约的成立标志着美苏两极格局最终形成D.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解析华约的成立是两极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
答案 C易错点2 理解不清“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的关系易错提醒二者本质目的是一样的。
都是为了遏制苏联力量,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权地位。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典例2】 1947年马歇尔在哈佛大学毕业典礼的演讲,强调“欧洲作为一个整体”复兴是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这表明“马歇尔计划”( )A.推动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B.建立了欧美平等伙伴关系C.旨在遏制经互会在东欧地区的扩张D.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解析根据材料“美国提供援助的条件,并邀请所有的欧洲国家予以合作,这一观念要求欧洲经济融为一体,打破战前各国间贸易、关税的壁垒,缩小国与国的差别,创建欧洲经济的一种新结构”可知美国的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的联合,故A项正确;马歇尔计划推行的目的是控制欧洲,而后抗衡苏联,故B项错误;材料中主旨强调的是美国马歇尔计划对欧洲的影响,故C项错误;马歇尔计划“主导了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夸大其词,故D项错误。
答案 A易错点3 对冷战局面下的国际关系认识不清易错提醒【典例3】下图是一幅关于冷战的政治讽刺漫画,结合所学判断,对这幅漫画解读正确的是( )A.两极格局制止了局部战争爆发B.核竞赛不断激化美苏两国矛盾C.经济全球化冲破两极格局僵局D.“冷战”造成核恐怖下的平衡解析两极格局下全面冷战,局部热战,故A项错误;美苏冷战加速核竞争,但彼此互相制衡,不敢轻易发动核战争,体现了现代战争的制衡机制,故B项错误;材料是核竞赛下的国际格局,而非经济全球化,故C项错误;核竞争使美苏形成制衡机制,故D项正确。
答案 D[命题分析]1.从本讲知识学考命题看,主要是对两极对峙格局形成标志及过程的考查。
2.从对知识的考查来说,要求学生准确识记主干知识。
3.从能力要求看,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识记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4.从题型特点看,主要表现为概念型、史料型等。
【典例】 (2018·浙江“七彩阳光”联盟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题)1946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在一次谈话中严厉谴责当时某西方国家领导人,认为这位领导人的行为非常像希特勒。
“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
斯大林这次谈话针对的是( )A.戴高乐组织“自由法国运动”B.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C.杜鲁门提出遏制共产主义的咨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解析1940年,戴高乐在英国伦敦发表了著名的抵抗纳粹宣言——《告法国人民书》,标志着法国抵抗纳粹组织——“自由法国”运动的诞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46年3月,斯大林严厉谴责当时某西方国家领导人,认为是要在盟国中间散播纠纷的种子”得知是1946年美苏开始对峙,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发表的反苏联、反共产主义的演说,运用“铁幕”一词之意攻击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铁幕演说也被认为是正式拉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
故B项正确;1947年,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被普遍地认为是美国外交政策上的一个新的急剧转变,“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故C项错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故D项错误。
答案 B[题组训练]1.(2016年4月浙江学考)二战后,欧洲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困难,美国提出应对措施,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意图控制。
这一举措是( )A.建立北约组织 B.实施马歇尔计划C.提出“杜鲁门主义” D.推行凯恩斯主义解析马歇尔计划的直接目的就是援助西欧复兴经济,并进而控制西欧,故符合题意的是B项。
答案 B2.二战后初期,在柏林市中心的分界地带,出现了70多家边界线电影院,这里播放的都是美苏双方精心拍摄的电影。
这一现象反映的本质是( )A.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B.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C.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D.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解析银幕上美苏的文化较量是美苏冷战的表现,故A项错误;东西柏林间的文化共建不符合史实,故B项错误;二战后初期美苏战时盟友关系逐渐被美苏冷战所取代,美苏在文化上通过精心拍摄的电影进行较量,体现了冷战下特殊的文化战争,故C项正确;传媒领域中的文化认同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