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6.《离太阳最近的树》教参

六离太阳最近的树

课文分析

课文题目中的“离太阳最近”有三层意思:一是红柳生长在“平均海拔5 000米”的高原,所以说它“离太阳最近”;二是红柳“离太阳最近””,从太阳那里索得了光和热,蕴含着伟大的力量;三是暗示了这是高原上唯一的绿色。

课文通过对红柳的美和力量的揭示,赞颂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不屈的精神和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通过叙述砍伐红柳的过程及其使用的方法,表达了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

课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描写红柳的生长环境及其外在的美。

红柳生长在海拔5 000米的高原,环境极其恶劣,“冰峰林立,雪原寥寂”,“在荒漠的皱褶里”,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红柳却“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显示出极强的生命力,因此,作者把它喻为“高原的精灵”。在无边无垠的白花茫的雪原背景下,红柳的外在美就显得非常醒目,“枝干”是“铁一样锈红”,“纷披的碎叶”像凤羽一般,“偶尔会开出谷穗样细密的花”,整个红柳丛呈现出“苍蓝色调”,作者在广阔壮观的背景下展示了红柳的外在精神。一句“曾以为它必与雪域永在”,引出了下文。

第二部分(第3-18自然段),叙写红柳遭受毁灭的情形,赞颂红柳为人类作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美。

这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第3-10自然段),描写“我”与“司务长”的对话情景,反衬了人类对破坏生态环境的无知。

挖掘红柳的事件是在一个充满喜剧效果的场面描写中开始的。司务长和“我”“算账”,一连用了四个“对不对”,那幅义正词严、理直气壮的情态,反衬了人类挖掘红柳的可悲。挖掉红柳已经令人心痛,更为心痛的是,人们不仅亲手毁灭了这高原上唯一的绿树,破坏了生态平衡,还理直气壮、振振有词,认识不到自己行为的可悲。在描写挖掘红柳的队伍时,作者用了“浩浩荡荡”一词,更给人

类挖掘红柳的愚昧行为增添了讽刺效果,让人们在笑过之后回味那苦涩的眼泪和深深的无奈。

第二个层次(第11-14 自然段),赞颂红柳为人类做出的贡献及其内在的力量。

这一层次中,作者首先在描写中赞颂了红柳为人类做出的贡献。红柳不畏风沙,默默地制服着人类的自然强敌,“有了这棵红柳,固住了流沙。随着红柳的渐渐长大,流沙被固住得越来越多,最后便聚成了一座沙山。红柳的根有多广,那沙山就有多大”。红柳蕴含着丰富的能量,有着不屈的精神,它的能量“好像把千万年来,从太阳那里索得的光芒,压缩后爆裂出来”,它的内在精神“好像一颗做然不屈的英魂”。

第三个层次(第15-18自然段),描写挖掘红柳的工作量及使用的方法。

挖掘红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人工斩断根系,一种是用炸药炸断根系。对于比较幼细的红柳,人们往往采取前者。要人工斩断红柳与大地的联系,“先费几天的时间,将大半个沙山掏净”,然后“需请来最有气力的男子汉”,用利斧将树根“一一斩断”,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和它为人类作出的贡献,也体味出了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无知。后来,“易挖的红柳绝迹”,人们开始砍伐那些“最古老的树灵”,但是,挖掘这种古老的红柳,掏挖沙山的工期会很漫长,即使“最健硕有力的小伙子,也折不断红柳苍老的手臂了”。于是,人们开始使用后者,在红柳的根部,挖一条深的巷子,将炸药放进去,就可以轻松地把红柳那苍老遒劲的树根炸断了,这一“科学技术”的运用,更增添了文章的沉重气氛。对于挖相红柳的过程和方法,作者极力描写挖掘红柳根的艰难程度,人们所花的力气愈大,所使用的工具愈先进,其悲剧效果便愈强烈。

第三部分(第19-21自然段),描写红柳被砍伐后的情景,抒写了对高原生存环境的担忧。

课文的结尾,作者描写了高原失去红柳后的情景,“好像做了眼球摘除术的伤员,依旧大睁着空洞的眼睑,怒向苍穹”。多么伤心的比喻!多么触目惊心的形象!怎不令人深思?更为凄惨的是,“红柳林早已掘净烧光,连根须都烟消灰灭了”。目睹耳闻,作者连续提出了两个问题,给世人敲响了警钟。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1.小中见大,反映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问题

初读课文,会以为作者只是叙述自己的经历,渲染自己对过去某件事的感慨之情。其实,作者是通过“这一个”反映“这一类”,是通过砍伐红柳事件反映整个社会对环保问题的认识。阿里地区的红柳遭受灭顶之灾,我们不应把责任完全归咎在司务长等人身上,这是一个社会问题,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人关心,却未必人人都能做出正确回答的现实问题。为了短暂的经济利益,不是有好多人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吗?作者对挖掘红柳事件的思考,是一种历史的反思,也是一种现实的感悟,它辐射出触动人的灵魂的冲击波,给读者留下深深思索的天地。

2.融叙事、描写、抒情于一体,增强了课文的感染力

作者讲故事,没有激烈的言辞,也没有曲折的情节,却深深地触动了读者的心灵,究其原因,是作者在叙事之中有机地融人了描写和抒情。文章开始描写红柳的外在美,目的是为下文“司务长”和“我”的算账作伏笔:高原上唯一的绿色,“百年才能长成小小的一蓬”的红柳,在“司务长”的算账中,竟显得那么无足轻重,岂不令人悲哀?课文对红柳树内在力量的观照和对挖掘红柳根那“可怕的工作量”的陈述,是为了突出人类破坏环境却毫无意识的悲剧效果。默默为人类制服风沙的红柳丛,却在人类的眼前利益中遭受了屠戮,工作量越大,手段越高明,故事的悲剧效果就越明显。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叙述和描写,引发出读者的联想与感慨。

课文虽没有直抒胸臆的句子,但字里行间滚沸着作者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的激情,写红柳面对“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赞颂它在“金色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着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都带着作者强烈的感情色彩。尤其是课文的结尾,作者的连续发问“当如撞钟,清音有余”,给人们一种警钟长鸣的永久记忆。

3.语言流畅隽永,蕴藉含蓄

文章令人回味再三的艺术魅力,来自于隐而不露、冷峻的叙事风格。作者顺着时间顺序娓娓道来,将自己全部的激情蕴含于平静的叙述之中,使课文的形象性、思辨性和哲理性三者完整地交融在一起。

对于红柳外在美的描写,作者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不仅描绘了红柳的外形,而且刻画出红柳的精神。如“对着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一句,不

仅写出了红柳生长环境的恶劣,衬托出红柳生长的不易,而且写活了红柳那种从容不迫、怡然自得的神态,生动地表现了红柳顽强的生命力。再如“它的根像一柄巨大章鱼的无数脚爪,缠附至沙丘透迤的边缘”,“红柳如同冰山。露在沙上的部分只有十分之一,伟大的力量埋在地下”,“金色的火焰中,每一块红柳根,都弥久地维持者盘根错节的形状,好像“一颗傲然不屈的英魂”等富有立体感的语言,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活灵活现地描绘了红柳傲然不屈的形象,学里行间熔铸着作者对生命的赞颂,对保护生存环境、让生命自然流淌的睡唤。

教学建议

本课可用两课时教读。

这是一篇耐人咀嚼的文章,文章不长,却能令人怦然心动,教人深刻反思。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沉漫文本,感受体会。

教读第一课时,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作者思路,理解课文意蕴。教师首先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全文的基础上,找出文中描写红柳的主要词语、句子、段落,初步感受红柳非凡的生命力:然后再读课文,找出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树的句子和段落,进一步从侧面了解红柳的顽强,感受文章蕴含于“挖红柳”这一事件的深刻含义。

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红柳丛“对普高原的酷寒和缺氧微笑”?红柳与冰山有什么相似之处?把红柳比作冰山有什么意义?作者详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过程有什么用意?作者为什么要描写红柳根燃烧的情形?作者为什么要详细描写人们挖掘红柳根的艰难过程?

教读第二课时,要着重指导学生揣摩和品味关键句子,理解课文深刻的含义,体会作者深沉的感情。本文从一个典型事件入手,由一点向纵深开掘,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散文的这一特点。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揣摩、品味、分析、比较课文的语言特点,课文用冷峻而极具穿透力的语言讲述故事,奇特的比喻、细致的描写,有着强烈的感染效果。文章的标题和结尾寓意深刻,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文的标题和结尾体会文章蕴含的主旨。

练习与思考

一、按拼音读准下列字音并在横线上填入相应的字。

(qiú)遒劲健(shuò)硕(kù)酷寒

皱(zhě)褶(liáo)寥寂尸(hái)骸

苍(qióng)穹沙(Iì)砾(qī)栖息

二、解释下列词语。

1.不可思议:不可想象,不可理解。

2.浩浩荡荡:原意是形容水势浩大的样子。后来形容事物的广阔壮大,或前进的人流声势浩大。

3.本末倒置:比喻把主要事物和次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弄颠倒了。

4.盘根错节:树根盘绕,枝节交错。比喻事情或关系等相互交织,纷繁复杂。

5.生死相依:在生死问题上互相依靠。形容同命运,共存亡。

6.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

三、当司务长布置打柴的任务时,“我”产生了疑惑。面对“我”的质疑,司务长连用了四个“对不对”,作者详写这一对话的情景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文章写司务长和“我”“算账”的对话,连用四个“对不对”,写活了司务长说话时理直气壮的情态,从反面揭示出砍伐红柳事件的可悲,更能引发人的思考。

四、阅读课文,圈画出描写红柳的语句,杭理出以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

参考答案:

圈画语句略(见教材p36-38)。

红柳为线索的行文思路为:红柳挺立,雪域增色红柳遭难,毁于人手→红柳消亡,尘沙肆虐。

五、有感情地朗读文章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完成下列题目。

1. 什么是“原住民”?作者为什么要把红柳称作“原住民”?这里使用了么

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原住民”指某个地方较早定居的族群或世代居住某地的人。作者把红柳称作“原住民”,因为红柳是早在人类来到之前就在这高原上扎根成长的生命;这里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红柳的感情及红柳在作者心中的地位,也体现了红柳在青藏高原的重要性。

2这个自然段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参考答案:表达了作者对破坏生态环境的痛心之情及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忧患意识。

3.说说你读了这个自然段后的感想。

参考答案: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年级:班级:姓名: 一注音: 敷衍 ..窘刮痧...撮.土浇灌 绞.脸惦.念廿.位臀.部燠.热污 秽.狭隘.泾渭 ..分明潜.心木橛.子 嘟哝 ..寒..踽.踽黑黢.黢锲.而不舍箢篼 风凛冽.奖券.瞥.一眼打蔫.抽噎.一绺. 窥.探乍.着胳膊唾沫 ..博文强.识.强.弩之末 强.人所难倔强.供.养便当.安步当.车禅.宗禅.让露.天风餐露.宿抹.布 哽.咽.衣衫褴褛 ..殷.红殷.实酿.成花 团锦簇 ..投掷. ..楼榭.铙钹 二、字形: ____流不息金___辉煌食不guo 腹暴zao___ ____li 尽心血高kang 引hang 高歌 kang 俪相形见chu 笨zhuo 罢chu 儒家杀lu miu 论 未雨绸mou jiongjiong 有神jiong 乎不同闻名xia 迩目不xia 接 xia 不掩瑜三、解释下列词语: 家当燠热 抽噎嘟哝 踽踽绺 黢黢木橛子 弥高箢篼 锲而不舍沥尽心血 四、文学常识: 1、《我的母亲》体裁是,以为序精心组织材料,以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地描写了母亲的一生。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2、《好雪片片》是一篇(体裁)文章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底善良的的形象,文章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 。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名字来源:清而不玄。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3、《卖白菜》的体裁是,线索是。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有 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五、知识点: 1.语文能力包括、、、四项能力。 2. 听话的基本原则是、、,说话的基本原则是、、。 3.听话的技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话的技巧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记叙文选材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叙文选材要注意的事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说话训练 情景:朋友到你家来做客,时间已经很晚了,而你的朋友却仍谈兴正浓,你该如何委婉地下逐客令?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全集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 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 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 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 二、课文探究 1、作者简介: 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 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 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 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 (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 三、深入探究 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 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 明确:四个方面——(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 (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 2、写作顺序: 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 四、重点研习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字词练习

咆哮( ) 瑰丽( ) 蕴涵( ) 真谛( ) 告诫( ) 吞没( ) 驰骋( ) 漩涡( ) 霎时( ) 刹那( ) 寒噤( ) 雾霭( ) 轧钢( ) 汩汩( ) 潺潺( ) 2. 翱翔( ) 憧憬( ) 殷切( ) 用膳( ) 懒惰( ) 遐想( ) 阐明( ) 窒息( ) 疆界( ) 禁锢( ) 亢奋( ) 冥想( ) 陶醉( ) 狭窄( ) 寻觅( ) 3. 掩卷( ) 肺腑( ) 杈子( ) 牦牛( ) 朝觐( ) 瞅见( ) 保佑( ) 忐忑( ) 狩猎( ) 腹腔( ) 咣当( ) 颤抖( ) 沉甸甸( ) 蹊跷( ) 5. 惊鸿一瞥( ) 嫩蕊( ) 熨帖( ) 濒临( ) 所向披靡( ) 赘语( ) 禅偈( ) 水光潋滟( ) 不虞之隙( ) 惬意( ) 裨益( ) 酽黑如漆( ) 6. 潸然泪下( ) 采撷( ) 倔强( ) 吮吸( ) 间隙( ) 黑黝黝( ) 震慑( ) 缚住( ) 茁壮( ) 贫瘠( ) 枯萎( ) 凋落( ) 犀利( ) 栖身( ) 驾驭( ) 柔韧( ) 布帛( ) 搁置( ) 譬如( ) 贬意( ) 山岚( ) 裨益( ) 窘迫( ) 狷躁( ) 团簇( ) 繁衍( ) 粲然( ) 7. 尺牍( ) 憎恶( ) 逻辑( ) 斟酌( ) 岑寂( ) 烹调( ) 蕴藉( ) 锱铢( ) 8. 狭隘( ) 跋涉( ) 闲暇( ) 慰藉( ) 麻痹( ) 戕害( ) 斑斓( ) 符录( ) 9. 慨然( ) 门槛( ) 管辖( ) 确凿( ) 应酬( ) 作揖( ) 荒谬( ) 踊跃( ) 倒涎( ) 咀嚼( ) 沟壑( ) 清沁( ) 10. 遁辞( ) 卦辞( ) 懦夫( ) 鲁钝( ) 玄奘( ) 遇难( ) 11. 姗姗而来( ) 接洽( ) 娓娓而谈( ) 反馈( ) 携带( ) 12. 孵豆芽( ) 萎缩( ) 獠牙( ) 蓓蕾( ) 城隍爷( ) 忏悔( ) 瞩望( ) 凛凛( )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单元知识点

基础模块(上)第一单元知识点 一注音: 敷衍 ..撮.土窘刮痧.绞.脸惦.念 廿.位臀.部燠.热污秽.狭隘.泾渭 ..分 明潜.心木橛.子嘟哝 ..踽.踽黑黢. 黢锲.而不舍箢篼 ..寒风凛冽.朴.刀瞥蔫噎绺窥乍唾 殷丧强供横斗 当夹禅露抹咽数秤沓难臭壳校冲兴卷 二、字形: 食不腹尽心血群蚁排穷年 券卷抗亢炕伉肮坑吭杭贩版板扳绌黜拙茁戳戮谬炯迥遐暇瑕 三、解释下列词语: 家当燠热 抽噎嘟哝 踽踽绺 黢黢木橛子 弥高箢篼 锲而不舍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群蚁排衙 迥乎不同气冲斗牛 四、文学常识: 1、《我的母亲》体裁是,以为序精心组织材料,以为线索,多侧面、多角度地描写了母亲的一生。 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

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小说)《茶馆》、《龙须沟》(话剧)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他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 2、《好雪片片》是一篇(体裁)文章刻画了一位外表污秽,境况凄凉但心底善良的的形象,文章结尾揭示了本文的中心即 。 林清玄(1953—),笔名秦情,名字来源:清而不玄。台湾高雄人。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 作品有散文集《莲花开落》《冷月钟笛》《温一壶月光下酒》《鸳鸯香炉》《金色印象》《白雪少年》《桃花心木》《在云上》《心田上的百合花》等。 3、《卖白菜》的体裁是,线索是。 莫言(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他的成名作是长篇小说有 他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体裁是。 臧克家(1905.10.8~2004.2.5),汉族。曾用名臧瑗望,现代诗人,以一篇成名,是诗人闻一多先生的高徒。被誉为“农民诗人”。1933年他的第一部诗集《烙印》出版,得到闻一多、茅盾等前辈的好评;次年,诗集《罪恶的黑手》问世,从此蜚声诗坛。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汉族,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作品主要收录在《闻一多全集》中。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五、知识点: 1、汉字的一个字就是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分为、、3部分。汉语拼音方案列出了普通话的个声母和个韵母。 2汉字的构造方法主要有还有其中为最多,占汉字的80﹪以上,其组合方式有以下六种:、、、、。 3、人们常用的两种阅读方式是:、。 4、查字典的常用方法有、、三种。

人教版职高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案

《永远的校园》 教学目的: 1.了解北大,走近北大,感受北大,思考北大 2. 借助演讲、辩论等形式培养学生思辨说理的能力 3.对比谢冕心中的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并揣摩这种差异的根源,从而树立正确的大学观、人生观 教学难点: 如何看待理想中北大与现实中北大的差异 教法与学法: 1.课型:讲读课、公开课、研讨课、活动课 2.教法:质疑、讨论、辩论 3.教具及能力培养方向: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音频、视频及文字材料);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主要诵读文章,感知大意;第二课时主要展开拓展、延伸的活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2003年2月25日,在首都北京发生了二起震惊中外的爆炸案,先后发生在清华大学的荷园餐厅和北京大学的农园餐厅,虽然比不上恐怖份子驾机撞毁世贸大楼那样引人注目,但在很少发生恐怖流血冲突的中国大陆来说,这的确也算得上是惊天动地的事情了,最引人深

思的是:恐怖份子为什么要选择清华和北大进行作案呢?案情侦破之后,答案浮出水面,而这个答案竟让人哭笑不得,因为犯罪谷子声称:“制造爆炸案的目的是为了出名。” 对于这起事件,我不想多作分析了,我只是想说:为什么炸清华、北大就能出名呢?那是因为这两所大学太有名了,本身就是名望的象征。我们这就容易理解了:为什么从古至今那些杀人的罪犯很少留下姓名,而刺客荆轲的故事却被广为传诵,不仅仅是因为荆轲的大义凛然、高风亮节,还因为他刺杀的对象是权倾天下、赫赫有名的秦王。 的确,清华、北大太有名气了,不仅是每一位莘莘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就连没有丁点儿文化常识的人可能也会对他们肃然起敬。江泽民同志作为一国主席,日理万机,我不知道他曾去过哪些大学,但我知道北大他是去过的,就在北大建校一百周年的校庆典礼上,还作了热情扬溢的讲话,因此,才有了我们课本上这篇文章。 大凡有名望的人、事、物都难得一见:比如卢浮宫珍藏的那些传世珍品;比如我们的局长、县长、市长或者更高的官员。于是我们容易对那些有名望的东西产生神秘感,认为他们与众不同,认为他们超凡脱俗,认为他们高不可攀,或许真的如此,或许未必竟然。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大著名学者、中国当代著名诗歌理论家、朦胧诗派的倡导者谢冕先生用他的眼、他的手、他的心为我们搭建的北大校园,去感受北大的那一份脱俗和平凡吧! 二、感受北大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中测试卷

第一学期高一语文期中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敷衍.(yǎn)困窘.(jiǒng) B.荼.(tú)毒生灵奖券.(quàn)C.盛.(shèng)饭破绽.(dìng) D.沙砾.(lì)饿殍.(piǎo)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纹身诡谲燠热源远流长 B.桥蹲碑贴崭新摇摇晃晃 C.简炼奖卷油腻千沟万壑 D.更迭既使灌概千钧一发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卖奖券的流浪老人,房无一间 ....。 ....,地无一垄 B.他在野外迷路,已经饿了好几天。看到这些野果,也顾不了许多,食不果腹 ....地吃了起来。 C.他们两人在拜把兄弟时曾经海誓山盟 ....,永不背叛,可到了商战的关键时刻,竟成了仇敌。 D.他把相敬如宾 ....当作与朋友交往的一条起码原则,但在生活中他却常常得不到别人的尊敬,他为之很苦恼。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瓢泼大雨淅淅沥沥下个不停。 B.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 C.如何防止展览会的贵重展品免遭盗窃,这是西方国家深感头疼的事。 D.这种弄虚作假的新闻报道势必将危害党的事业,我们要坚决反对。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小屋在山的怀抱中,犹如在花蕊中一般,慢慢地花绽开了一些,好像层山后退了一些。(拟人)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拟人) C.山上有了小屋,好比一望无际的水面飘过一片风帆……(比喻) D.本质上,它是一幢房屋;形势上,却像鸟一样,蝶一样。(比喻) 6.下列对《诗经二首》的赏析,不合诗意的一项是() A.“彼尔维何,维常之华。”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伍车马服饰之盛。 B.“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语意双关,表面上赞美彤管的红润、光泽,实是对心中恋人的赞美和爱慕。 C.“岂敢定居?一月三捷。”用反问的句式,强调了边关战事频繁,将士们无暇休整,但作战英勇,一个月能获三次胜利的士气。 D.“业业”、“骙(kuí)骙”、“翼翼”这三个叠字写出了驾着将帅乘坐的战车的四匹马高大、强壮、步调一致的样子,反映了戍边将士的车容之壮、斗志之昂。 7.下列不包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莫春者,春服既成 B.静女其娈 C.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D.鼓瑟希8.下列表述,无误的一项是() A.《我的空中楼阁》描写了一个建在半空中的楼阁,表达了作者对未来住所的幻想。 B.孔子不但在政治上有过大作为,称得上是杰出的政治家;更在教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称得上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弟子多达3000人,其中贤人72,有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 C.“咬文嚼字”、“纤屑不遗”是精读的主要特点。略读的特点则是观其大略,“不求甚解”。所谓观其大略,乃是走马看花、漫不经心的读书方法。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第三单元测试

《语文基础模块下》 襄阳铁路工业学校2018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题 命题:乔媛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二、1.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三、A.阜盛(fù)敕造(chì) 契约(qiè) 引吭高歌(kàng) 四、B.笑靥(yè) 盘螭(lī) 纨绔(kuà)咫尺天涯(zhǐ) 五、C.茶峒(tóng) 沮丧(jǔ) 竹篙(gāo) 强弩之末(nǔ) 六、D.槲树林(hú) 暧昧(mèi)屯戍(shù) 大模大样(mú) 七、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八、A.埋怨脉博兴致大坝合拢 九、B.狼籍俨然诽谤孽根祸胎 十、C.分量厮混笼照丰富多采 十一、D.提防膏梁拾缀声嘶力竭 十二、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 十三、①翠翠是一位犹如山间清泉般的船家少女,她对爷爷体贴入微。 十四、②襄阳才子郑交甫偶遇汉水女神赠佩玉定情的美丽传说在当地广为 十五、③语文活动是语文知识应用的验证,对语文活动的研究可以帮助教师培养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水平。 十六、④他非常专心地写生, 野地里刮起风沙来也不理会。 十七、A.明净留传应用以至 十八、B.纯净留传运用以致 十九、C.纯净流传运用以至 二十、D.明净流传应用以致 二十一、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二十二、A.今春这座城市用电紧缺的主要因素是河流枯水现象严重以及城市用电负荷陡增。 二十三、B.我国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从教写字和写好字开始的,字写得好,常常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受过教育或教育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二十四、C.阿蒂亚在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几十年的情况证明,油价大起大落,不但对石油消费国不利,对生产国也有影响,保持油价的稳定符合双方的利益。 二十五、D.各国推行的新法规为投资者提供了法律武器,投资者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对付十那些行为不端的公司,保障及提高他们的长远利益和投资风险。 二十六、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二十七、A.他讲写文章要“惜墨如金”“文不厌改”。前者要求“精约笔墨,词正而理备”,后者要求“反复修改,言畅而意美。” 二十八、B.“老师,”我低声说,“您原谅我这一次吧!”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期末试题

西华二职专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期终考试 语文试卷(基础模块上)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 戏谑.(xua)撮.土(chuó)震慑.(sha) B 供给.(gěi)寒伧.(chen)佳肴.(yáo) C 炫.耀(xuàn)逮.捕(dǎi)参.差(cēn) D 乘.凉 (ch?ng) 遒劲.(jìng)鞭挞.(tà)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面面相觑人情事故励精图治 B 旁征博引行踪鬼秘川流不息 C 既往开来汗流浃背好高骛远 D 游目骋怀自惭形秽搔首踟蹰 3.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从马克思学得入世的,从鲁迅学得批判的,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 A 激情精神执着精神刚烈 B 精神精神刚烈激情执着 C 执着激情刚烈精神精神 D 精神刚烈激情精神执着 4. 下列作家、作品、体裁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A 舒婷——《致橡树》——诗歌 B 铁凝——《哦,香雪》——散文 C 毕淑敏——《离太阳最近的树》——散文 D 莫言——《卖白菜》——小说 5. 下列古诗词的默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 静女其淑,伺我于城隅。 B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斯,雨雪霏霏。 C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D 同是天涯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6.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句话的后面,包容了多么丰富的“无声”的潜台词啊! B 买苹果的时候,小个儿的孩子都不要。 C 同学们反应的情况,基本是完全真实的。 D 无论是古典名著还是现当代优秀作品精选,其艺术魅力都能感染我们。 7. 对下面一段话所运用的修辞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A 引用对比比喻排比借代 B 引用对比借代排比夸张 C 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人 D 引用对偶比喻排比拟物 8.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体操队的五个小队员,都是十五六岁的小男孩,豆蔻年华 ....,风华正茂。 B 敢于仗义执言的人,即使有些缺点,我认为也不可与那种少说为佳,明哲 保身的“好好先生”同日而语 ....。 C 对于每个青年来说,机遇总是会有的,但是要善于抓住机遇,经过一番拼 搏,才能取得成功。否则一旦失去机遇,便会一失足成千古恨 .......。 D 王刚同学学习不认真,写文章总是文不加点 ....。 9. 下列有关语文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议论文从论证方式上可以分为立论和驳论。阐明观点的叫立论,反驳观点的叫驳论。 B散文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 第1页,共4页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末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18分) 1.选出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城隅(城墙角落)鼓瑟(敲鼓)小人所腓(隐蔽、掩护) B、就砺(磨刀石)冷炙(烤肉)锲而舍之(刻) C、比及(等到)自诩(夸)忧心烈烈(形容忧心如焚) D、师旅(军队)归聘(探问、问候)雨雪霏霏(落、下) 2.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逶迤( wei ) 饿殍(piao)做窠(ke) B、箭镞(zu)遒劲(jin)徘徊( huái ) C、璀璨(càn ) 恬( tián ) 校补(xiao) D、栖( xī)息孱头(chan)燠热(yu) 3.下列各句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正是这种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使他从一个残疾孤儿成为举世闻名的音乐家。 B、在学习中取得了那么一点儿成绩就骄傲自满,与你那踏实勤奋的学风相比,真是自惭形秽。 C、公司、大企业的董事长、首席执行官西装革履,冠冕堂皇地出席

了亚洲博鳌论坛峰会。 D、秦昭王得知赵惠王得到价值连城的和氏璧,想假装以十五座城池与他交换。 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 B、人生是多么奇怪,多么变幻无常啊,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 C、屋里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焦裕禄同志过去所使用过的东西和书籍。 D、那崖壁上、沟壑边、大树上,到处可见的常春藤,可视为外婆人格精神的象征。 5.对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嫩生生的荠菜,在微风中挥动它们绿色的手掌,招呼我,欢迎我。(拟人) B、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设问) C、我觉得我简直诧异得要爆炸了,这样残酷无情的污蔑(夸张)。 D、每一个舞姿都充满了力量。每一个舞姿都呼呼作响。每一个舞姿都是光和影的匆匆变幻。(排比)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钻研幌子鲁莽毛骨耸然 B、推搡自诩浮躁故弄玄虚 C、浩瀚脑髓雾霭完碧归赵 D、袖珍纤陌骐骥

中职对口升学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材分析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教材分析 一、教材地位和作用 1、教学大纲 中职语文教材主要分三大模块: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其中基础模块共2册,为必修内容,侧重于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职业模块分工科类和财经商贸与服务类,各1册,为限定选修内容,侧重于服务学生专业学习;拓展模块共1册,为任意选修内容,侧重于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教材中关于学时的规定是这样的:基础模块总学时160~180,职业模块总学时32~36,拓展模块学时不作规定。 2、考试纲要 以上是教学大纲对基础模块的规定,我们再来看一下考试纲要对基础模块的规定又是如何呢?根据最新的中职语文考试纲要的要求,试题中基础模块占60%,职业模块占5%,拓展模块占35%,其中文言文部分考纲明确规定,试题中文言文阅读部分所用的材料选自纲要附录中规定的文言文篇目,一共有10篇,其中有7篇是基础模块的课文,文言文作为中职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只有掌握了基础模块的文言文知识,才有能力去学习其他模块的内容。 无论是教学大纲还是考试纲要,都赋予了基础模块相当高的地位,基础模块的内容是中职学生必须掌握的。 3、教材作用 基础模块是中职学生共考教材,不分专业,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日常生活和今后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授课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一个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也为以后的继续学习奠定基础。 二、教材结构与重难点 基础模块共2册,分上下册,每册的编写体例都是由单元导语、阅读与欣赏、表达与沟通、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构成。每个教学板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组成教学单元。 教学大纲对基础模块的学时规定是这样的,现代文80~90个学时,文言文16~22个学时,口语交际是20个学时,写作是20个学时,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24~28个学时,当然在具体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情况和班级学生情况,灵活调整学时数,以学生吸收掌握为主。 现在我们以基础模块上册教材为例来分析下每个部分的结构与教学重难点: 1、阅读与欣赏 第一单元重点是整体感知课文,帮助学生进入到语文学习的氛围当中去,使学生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面的三个单元学习奠定基础,也为今后的语文学习提供知识储备。此外,教师也可通过这一单元的授课,了解所授班级的语文水平以及每一位学生的语文水平,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第一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记叙文,为本单元表达与交流的写作部分提供素材和鉴赏案例,通过这四篇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记叙文的选材组材的技巧,方便记叙文写作的训练。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8课《雷雨》教案

《雷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明确戏剧单元学习的要求。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简介。 能力目标: 1.体会时间、场景、人物和矛盾冲突的集中,是剧本的基本特征。 2.反复朗读,进入角色,揣摩人物语言的个性化、生动性特征。 3.通过证言的品味来分析周朴圆、鲁侍萍的个性特点。 4.认识资产阶级伪善、冷酷、凶狠的阶级本性及其腐朽家庭生活,从而认识旧社会制度的黑暗和罪恶。 5.研读重要“舞台说明”,认识其在剧中的作用。 德育目标: 通过分析剧本的矛盾冲突,认清具有浓厚封建性的资产阶级家庭的腐朽,揭示这种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罪恶。 教学重点: 1.把握人物语言的潜台词。 2.学习起伏跌宕的戏剧情节,紧凑的戏剧冲突和周仆圆、鲁侍萍的性格刻画。 教学难点: 1鉴赏剧中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2.揭示半封建半殖民社会的腐朽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简介戏剧的有关知识。 2.作者曹禺及有关《雷雨》的介绍。 3.梳理节选部分的剧情,抓住戏剧冲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播放电影《雷雨》高潮部分的影片剪辑,使学生初步感知《雷雨》,快速进

入情景。 一个十七岁的年轻人,带着梦幻,带着热情,带着爱恨无奈,在一个残酷的牢笼里憧憬、挣扎,最终却成了一出惊心动魄的悲剧的牺牲品……这就是年仅二十三岁的曹禺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创作的四幕剧《雷雨》。它在中国演了七十多年,却经久不衰。它除了生命的毁灭和黑暗之外,究竟还有多少个难解之谜,究竟还能给我们多少人与人性的启示。今天,我们一起以探究者的身份走进《雷雨》,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二、解题 多媒体显示: 1.戏剧知识介绍 戏剧是一门怎样的艺术? 戏剧是一种在舞台上表演的综合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来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与小说、诗歌、散文并列的戏剧文学,指的是供舞台表演使用的文学剧本。 戏剧的要素主要包括:戏剧冲突、戏剧语言(包括人物语言和舞台说明)、人物形象。 中国的戏剧,古代与现代差别迥异。古代戏剧称为“戏曲“,主要包括南戏、杂剧、传奇以及各种地方戏。现代戏剧主要指的是20世纪以来从西方传入的话剧、歌剧和舞剧等,其主体是话剧。戏剧按表现形式分为话剧、歌剧、舞剧等;按内容形式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按题材分为现代剧、历史剧、儿童剧等;按篇幅分为多幕剧、独幕剧。 2.曹禺简介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湖北潜江人,我们杰出的剧作家。1933 年在清华大学读书期间,写出震惊文坛的处女作《雷雨》,1935年夏,又创作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的四幕悲剧《日出》。两部作品的相继问世,奠定了曹禺在中国话剧史上的地位。以后他又陆续创作出了《原野》《蜕变》《北京人》等剧本。解放前,曹禺和老舍赴美讲学,1949年应召回国,其后又创作了《明朗的天》《胆剑篇》(与人合作)《王昭君》等剧本。 3.有关《雷雨》 戏从封建资本家某煤矿公司董事长周朴园的大儿子周萍和后母蘩漪的乱伦关系面临破裂开始。这罪恶的根源却要追溯到三十年前。三十年前周朴园还是个大少爷,诱骗了女仆侍萍并为他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为了和一个门当户对的阔小姐结婚,将遭受他凌辱的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赶出家门。大儿子被保留下来,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期末试卷及答案(DOC)

湛江市爱周中学2012-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中职期末考试试卷 《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适用班级: 12计机班、12设计班、12汽修班、12楼宇班本试题卷共七大题27小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命题:方晓霞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别填写在答题卡上。2.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 一、基础知识(2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 断章取义.(yì)强聒.不舍(guā)掠.夺(lüè) B 不能容赦.(shè)痀偻 ..(gōu lóu)闲游浪荡.(dàng) C 不旁骛.(wù)蜩.翼之知(tiáo)教诲.(huǐ) D 亵渎 ..(xièdú)不二法.门(fǎ)羡.慕(qiàn) 2、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蘸水缺撼罅隙孵化. B 掐丝贮藏辐员寻觅 C 贮藏涂墁车辙驱谴 D 暄嚣蒂部搀和倒霉 3、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个是( ) A 疏疏朗朗:形容线条稀疏的样子。 B 细琢细磨:仔地研究和思考。 C 推陈出新:推出陈旧的,创造新的。 D 专心致志:心思专一,一心一意,精力集中地做事。 4、下列短语结构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炎暑逼人奇珍异品赏心悦目冰消雪化 B 明净如意灵花异草若断若续结构巧妙 C 呕心沥血斩钉截铁披荆斩棘惊心动魄 D 炯炯有神精神饱满绿草如茵翩翩起舞 5、选出与下面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 荔枝花期是二月初到四月初。花形小,绿白色或淡黄色,不耀眼。仅极少数品种有完全花。一个荔枝花序,生花可有一二千朵,但结实总在一百以上, ____________________。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 密 封 线 内 不 准 答 题 ☆ 班级: 姓名: 学号: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期中考试试题(含答案) (闭卷 10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C ) A.点缀.(zhuì) 中.肯(zhòng) 脍.炙人口 (huì) B.栖.息(qī) 婀娜.(nà) 游目骋.怀(chěng) C.踟.躇(chú) 奖券.(quàn) 安静宁谧.(mì) D.睥.睨(pì) 伫.立 (chù) 阡.陌(qiān)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C ) A.崛起 参预 可怜兮兮 B.缥渺 衣袂 不名一钱 C.逶迤 希冀 垂涎三尺 D.惊骇 晌午 别来无样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B ) A.适于心灵散步,眼睛旅行,也就是古人说的游目骋怀。..... B.别看他平常闷闷不乐....,可在技术交流会上,他比谁说得都多。 C.山上的灯把黑暗照淡了,淡如烟,山雾虚无缥缈....。 D.时间过得真快,俯仰之间.... ,船已驶出港口。解析:B 项“闷闷不乐”形 容心情不舒畅,不符合这里的语境。 答案:B 4.下边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C ) A.十分清新,十分自然,我的小屋玲珑地立于山脊一个柔和的角度上。 B.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点。 C.山路和山坡不便于行车,即使便于我行走。 D.小屋迷于雾失楼台的情景中,它不再是清晰的小屋。解析:C 项“即使”应 为“然而”,不是假设,而是已然。 答案:C 5、下面各句用语恰当得体的一句是( C ) A 、你特意为我制作的生日礼物,我怎可不笑纳。 B 、承蒙你信任,拜托我的事,一定去做。 C 、那么忙还劳驾你跑一次,真是失礼。 D 、你家的令郎真是才貌双全。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6分) 6、“五经”是指《 》、《 》、《 》、《 》和《 》。 7、《 》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共二十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 大学 》、《 》和《 》合称“四书”。 8、孔子(前551-前479),名_____,字______,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 9、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窈窕淑女, 。 (2).匪女之为美, 。 (3).少壮不努力, 。(4).出淤泥而不染, 。 (5).斯是陋室, 。 (6).谁言寸草心, 。 三.阅读理解(14分) (一)阅读莫泊桑《项链》选段完成22~25题。(每题2分,共10分) 她先看了几副镯子,又看了一挂珍珠项圈,随后又看了一个威尼斯式的镶着宝石的金十字架,做工非常精巧。她在镜子前边试这些首饰,,不知道该拿起哪件,放下哪件。她不断地问着: “再没有别的了吗?” “还有呢。你自己找吧,我不知道哪样合你的意。” 忽然她在一个青缎子盒子里发现一挂精美的钻石项链,她高兴得心也跳起来了。她双手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古文译文

《将进酒》参考译文 你难道没有看见,汹涌奔腾的黄河之水,有如从天上倾泻而来? 它滚滚东去,奔向东海,永远不会回还。 你难道没有看见,在高堂上面对明镜,深沉悲叹那一头白发? 早晨还是满头青丝,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因此,人生在世每逢得意之时,理应尽情欢乐,切莫让金杯空对皎洁的明月。 既然老天造就了我这栋梁之材,就一定会有用武之地。 即使散尽了千两黄金,也会重新得到。 烹羊宰牛姑且尽情享乐, 今日相逢,我们真要干杯三百。 岑夫子,丹丘生,请快喝不要停, 我为你唱一首歌,请你们侧耳为我细细听。 在钟鼓齐鸣中享受丰美食物的豪华生活并不值得珍贵, 但愿永远沉醉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那些圣贤无不感到孤独寂寞,唯有寄情美酒的人才能留下美名。 陈王曹植过去曾在平乐观大摆酒宴, 即使一斗酒价值十千也在所不惜,恣意畅饮。 主人啊,你为什么说钱已经不多, 快快去买酒来让我们一起喝个够。 牵来名贵的五花马,取出价钱昂贵的千金裘, 呼唤下人统统拿去换美酒, 让我们共同来消融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琵琶行(并序)》参考译文 唐宪宗元和十年,我被贬为九江郡司马。第二年秋季的一天,送客到湓浦口,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听那声音,铮铮铿铿有京都流行的声韵。探问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歌女,曾经向穆、曹两位琵琶大师学艺。后来年纪大了,红颜退尽,嫁给商人为妻。于是命人摆酒叫她畅快地弹几曲。她弹完后,有些闷闷不乐的样子,自己说起了少年时欢乐之事,而今漂泊沉沦,形容憔悴,在江湖之间辗转流浪。我离京外调任

职两年来,随遇而安,自得其乐,而今被这个人的话所感触,这天夜里才有被降职的感觉。于是撰写一首长诗赠送给她,共六百一十六字,题为《琵琶行》。 秋夜我到浔阳江头送一位归客,冷风吹着枫叶和芦花秋声瑟瑟。我下马和客人在船上饯别设宴,举起酒杯要饮却无助兴的管弦。酒喝得不痛快更伤心将要分别,临别时夜茫茫江水倒映着明月。忽听得江面上传来琵琶清脆声;我忘却了回归客人也不想动身。寻着声源探问弹琵琶的是何人?琵琶停了许久却迟迟没有动静。我们移船靠近邀请她出来相见,叫下人添酒移灯重新摆起酒宴。千呼万唤她才羞答答地走出来,还怀抱琵琶半遮着羞涩的脸面。转紧琴轴拨动琴弦试弹了几声;尚未成曲调那形态就非常有情。弦弦凄楚悲切声音隐含着沉思;似乎在诉说着她平生的不得志;她低着头随手连续地弹个不停;用琴声把心中无限的往事说尽。轻轻抚拢慢慢捻滑抹了又加挑。初弹《霓裳羽衣曲》接着再弹《六幺》。大弦恢宏悠长嘈嘈如暴风骤雨;小弦和缓幽细切切如有人私语。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像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像清泉在冰层底下流淌。好像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像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突然间好像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像铁甲骑兵厮杀刀枪齐鸣。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像撕裂了布帛。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她说我原是京城歌女负有盛名;老家住在长安城东南的虾蟆陵。弹奏琵琶技艺十三岁就已学成;教坊乐团第一队中列有我姓名。每曲弹罢都令艺术大师们叹服;每次妆成都被同行歌妓们嫉妒。京都豪富子弟争先恐后来献彩;弹完一曲收来的红绡不知其数。钿头银篦打节拍常常断裂粉碎;红色罗裙被酒渍染污也不后悔。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度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涕泪纵横污损了粉颜。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篇一: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本课程的任 务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注重基本技能的 训练和思维发展,加强语文实践,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 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和吸收人类进步文化,为培养 高素质劳动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目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要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使学生进一步提高正 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科学文化素养,以适应就 业和创业的需要。 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 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作 品欣赏能力和浅易文言文阅读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 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重视语言的积累 和感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形 成良好的个性、健全的人格,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基础模块 1. 阅读与欣赏正确认读并书写 3 500 个常用汉字。 能使用常用汉语工具书查阅字音、字形、字义,正确区分常用的同 音字、形近字。 能用普通话朗读课文。 注重对文章整体感知和领会,理解重要词语和句子在文章中的含义 和作用,能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中心意思和写作特点。能辨识常 见的修辞手法,体会文章中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阅读各种优秀作品,体会其丰富内涵,加深和拓宽对自然、社会、人 生等问题的思考和认识。 能了解散文、诗歌、小说、戏剧等文学形式的特点。 能利用图书馆、网络等搜集、筛选和提取有用的信息。 诵读教材中的古代诗文,大体理解内容,背诵或默写其中的名句、 名段、名篇。 激发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增强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掌握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式。

高教版中职 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全册导学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全册导学教案 (2) 一、我的母亲 老舍 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其重要作品。 2、体会作者对母亲的热爱、赞颂、感激和怀念之情。3、了解课文以时间为顺序的叙述方式。 4、品味作者自然朴素又充满感情的语言。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入由名人对母爱的描绘: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慈母的胳膊是慈爱构成的,孩子睡在里面怎能不甜???雨果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但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的伴侣。??郑振铎我的生命是从睁开眼睛,爱上我母亲的面孔开始的。????乔治?艾略特活动一:悠悠母爱,丝丝缕缕牵扯不断,让我们拾取其中一段,为爱下一个注解,描绘我们的母亲。二、课文探究1、作者简介:2、思考一:老舍笔下的母亲是怎么样的一个形象?美国作家惠特曼曾经说过:“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那么老舍身为一位伟大的作家,他的母亲又是怎么样的一个人呢?他的母亲对他是否跟惠特曼说的一样?作者笔下是一个非常感人的母亲形象:她勤劳诚实而且做事认真仔细,她热情好客而且乐于助人不怕吃亏,她处事有度软中有硬,她善良坚强对子女的感情内敛而深厚……思考二:(探讨)你的母亲与作者笔下的母亲有哪些相似和不同的地方。(在我们出生之前,我们的父母并非像他们

现在这样乏味。他们变成今天这个样子,是因为这些年来一直在为我们张罗,为我们的生活、学习承受着在我们眼中看来理所当然的一切,并在不断接受我们因不满生活所发出的唠叨、牢骚。但,血浓于水,正是着浓得化不开的亲情,成就了今天的我们。)三、深入探究??1、探讨母亲对老舍的性格影响面对这一切,大作家老舍先生心存感激。下面,你们能告诉我,母亲给了老舍哪些方面的生命教育吗?明确:四个方面?? (1)第9节,“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2)第10节,“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 (3)第12节,“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4)第17节,“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2、写作顺序:明确??时间顺序:母亲出嫁→我的出生→我一岁半(庚子闹“拳”那一年)→我小学毕业→我师范毕业→我廿三→我廿七→七七抗战→去年→今年。四、重点研习?1、第12节从哪三个方面表现母亲的坚强个性?明确:(1)联军入城搜家时母亲镇定自若地保护儿女。(2)北平无数次的变乱中母亲不慌不哭,从无办法中想办法。(3)为一家人的生计考虑。??2、第13节具体从哪三件事来表现那伟大的、无私的母爱?明确:(1)筹备“巨款”,送“我”上学。 (2)送三姐出嫁。 (3)写除夕之夜送“我”返校。五、鉴赏语言特色??1、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2、作者善于运用白描的手法刻画人物形象。??3、以无华的语言表达淳厚的情感。六、总结在这篇散文里老舍是从母亲的身世谈起的。这样追本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