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 格式:docx
- 大小:17.13 KB
- 文档页数:4
英汉数字的文化差异与翻译财富)、the seven corporal works of mercy(七大肉体善事)、the seven spiritual works of mercy(七大精神善事)、the seven sacraments(七大圣礼)。
此外,人们也视“七”为吉数,在生活中有“lucky seven”的说法,即“幸运之七”。
英语中有“seven”的习语很多,如: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 will find a use for it.(东西保存时间长,终会派上好用场。
) Seven hours’ sleep will make a clown forget his design.(睡七小时的觉,小丑把花样都忘掉。
) A man may lose more in an hour than he can get in seven.(得之艰难失之易) to be 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快乐)等。
(三)、“四”与“十三”1、“四”在中国“四”被视为一个不吉祥的数字,但在古代人们对于“四”并无特别的忌讳。
这主要是因为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生活中越来越多地使用到数字,如门牌号、手机号码、车牌号等。
而因为“4”的发音与“死”谐音,所以车牌号码、电话号码等尾数有四的就不受欢迎。
人们尤其要避开“14”(谐音“要死”)、“514”(谐音“我要死”)、44、444、4444等数目字。
在习语中,数字“四”常常与“三”在一起,常带有贬义。
如:七个铜钱放两处——不三不四;七个仙女争面脂——香三臭四;七根竹竿掉进猪圈里——横三竖四。
虽说在音乐中4的发音与“发”相似,但还是很少有人愿意使用带4的车牌、电话号码等。
不过时下年轻男女很喜欢根据数字的谐音来传递信息。
这种数字信息并不会排斥4,因为4除了可以是“死”的谐音,也可以是“是” 或“世” 等字的谐音。
英汉语中“虎”及其习语的文化内涵与翻译在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动物文化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虎”文化历史悠久,汉语中虎为百兽之王。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对虎产生了敬畏、崇敬、膜拜等错综复杂的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赋予虎多样的文化内涵。
这些内涵成为了文化特有的成分。
但因中西方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及民族特色的不同,虎这一动物形象在中西方文化中也不尽相同,因此深入了解英汉语文化背景的差异,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真正理解和翻译虎的文化内涵,对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具有重大意义。
标签:虎习语文化内涵翻译策略一、引言虎作为陆地动物中的霸主,体型巨大,威猛无比,是自然界众猛兽之首。
在以往长期的斗争中,人类依靠自身的聪明才智渐渐强大,对虎的情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最初的惧虎、敬虎、打虎,到如今的护虎,人类与虎的关系已进入更为和谐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虎的文化意象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变化。
虽然,英汉语文化中人们对虎“威猛凶悍”的形象具有相同的认识,但由于虎是亚洲的特有种类,主要产地在东北亚和东南亚地区,所以虎在中西方文化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完全相同。
介于这个原因,在处理有关虎的文化内涵的翻译时,我们并不能将汉语中所有的“虎”都对等翻译为“tiger”。
在后文中,笔者希望在分析前人有关虎的翻译的基础上,总结出虎在不同语境下的翻译方法,真正帮助读者理解和翻译虎在东西方文化中的内涵意义。
二、“虎”在中外文化中的内涵比较虎在中国文化中的发展历史由来已久,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意义。
虎是正义、勇猛和威严的象征,一直受到中华民族的崇拜。
在人类社会发展初期,人们总受到各种飞禽猛兽的侵扰,由于不具有与野兽抗争的能力,人们往往难以抵御像虎这样的猛兽袭击,在畏惧虎的同时产生了对虎的崇拜心理。
在他们的思想认识中,虎代表凶猛有力、神圣不可侵犯的力量,因此很多氏族部落选择虎作为自己的象征,作为他们信仰的图腾。
他们认为自己和虎有着血缘关系,同样拥有神圣不可战胜的力量。
浅析文化差异下英汉习语的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定文化。
本文首先分析了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其次提出了英汉习语翻译的原则和方法。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然而习语又是语言文化的精华,它是语言在很长的时间里总结提炼出来的。
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一般指那些常用在一起,具有特定形式的词组,其蕴含的意义往往不能从词组中单个词的意思推测而得。
翻译是文化之间沟通的桥梁,它与文化的关系更紧密。
这里所谓“了解”并不是一个概括的了解,而是要真正了解这一门语言的过去、现在和将来,这就包含了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经济基础、政治结构,等等,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英语语言文化和汉语言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背景,就是由于历史和背景的不同而造成了习语之间的差异。
要真正理解习语的意思,就必须了解它所蕴含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四周环海,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渔业资源。
航海捕鱼是英国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英语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都与航海和捕鱼有关。
如a fish out of water(感到如鱼离水)不自在的人;the water that bears the boat is the same that swallows it up.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离不开土,同时自古以来中国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习语有很大一部分习语都来自农谚,如拔苗助长、瓜熟蒂落等。
2.宗教信仰的差异在英汉语言中有大量的与宗教有关的习语。
古代中国是一个以信仰佛教为主的国家,佛教在中国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
与之相反西方人信奉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由上帝安排的。
英汉动物习语在两种语言中都很常见,它们通常用来描述人的性格或行为。
动物习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并且往往具有文化特色。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英汉动物习语及其翻译:As sly as a fox: 如狐狸一般狡猾As brave as a lion: 如狮子一般勇敢As busy as a bee: 如蜜蜂一般忙碌As strong as an ox: 如牛一般强壮As cunning as a snake: 如蛇一般狡诈As wise as an owl: 如猫头鹰一般聪明As stubborn as a mule: 如骡子一般固执As loyal as a dog: 如狗一般忠诚动物习语不仅在英语中使用,在汉语中也有很多类似的习语。
例如:如虎添翼: As fierce as a tiger如鹰擎天: As proud as an eagle如龙卷风: As fierce as a dragon如鸽子般温顺: As gentle as a dove通过比较英汉动物习语,我们可以发现,虽然它们的意思是相似的,但是用来描述的动物却不一样。
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对于同一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表达方式。
此外,在两种语言中,有些动物习语的用法也略有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as sly as a fox"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狡猾、狡诈,而在汉语中,"如狐狸一般狡猾"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阴险、奸诈。
另外,有些动物习语在两种语言中都有,但是在不同文化中的含义略有不同。
例如,在英语中,"as wise as an owl" 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聪明、有智慧,而在汉语中,"如猫头鹰一般聪明"则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有眼光、有远见。
总的来说,英汉动物习语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某些概念,还可以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学习一种新语言时,了解其中的动物习语也是很有意义的。
第16卷第4期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V01.16N o.4垫!壁生!兰旦!竺翌!!堕堕垡璺塑垦璺立翌璺婴!坐二望!!!型!坐坠!礁!!堕璺垫望!!:兰Q!Q 文章编号:1671-6361(2010)04-0090一03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翻译策略探索周健美(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应用语文系,湖南衡阳421005)摘要:该文就引起英汉习语差异的地理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了采用直译、意译、同义习语套用法、对称增字等方法对习语进行翻译。
以期在英汉习语互译中达到最佳效果.参6.关键词:习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习语是在语言的长期使用过程所提炼出来的言简意赅的短语或短句.它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沉淀,也反应了一个民族文化的特色。
不同的习语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习语使得语言更为形象生动,并且妙趣横生,给人们一种美的享受.英汉习语中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它能传达复杂的信息,一些习语还能使人联想到与之相关的故事、传说以及历史.如中国的成语叶公好龙、班门弄斧,英语的谚语an a ppl e of di s cor d,山e he e l of A chi l l es等.在对英汉习语进行互译时,译者既要保持原文的特色,又要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和理解思维.英汉习语的翻译好坏直接影响着翻译作品的质量,也会影响文化的有效交流和传播.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字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如果我们不熟悉已过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一种字义最不容易对付.Ll J,’因此在习语翻译时不仅要做到“信、达、雅”,还要充分注意文化差异.笔者旨在通过对影响英汉习语翻译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探索英汉习语的跨文化翻译策略.1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所谓“文化”,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思想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而“文化差异”是人们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不同的思想教育下所形成的语言、信仰、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英汉习语的不同主要受以下几种文化差异的影响:1.1地理环境的差异习语的形成和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从习语中也反应了其地理环境特点和生活习惯怛j.中国是内陆国家,农耕生活是中国人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并且历史悠久.因此很多汉语习语都与生产和田地有关.如:“挥金如土”、“面朝黄土,背朝天”、“种豆得豆,种瓜得瓜”、“瓜田李下”等.而英国是个岛国,航海和渔业与英国人们的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于是形成许多关于海和鱼有关的习语.如:al l at s ea(不知所措);s pend m oney l i k e w a t er(挥金如土,英文中用“水”,而中文用“土”来比喻钱财);li ke a f i sh out of w a t er(处在陌生的环境中不自在)等.1.2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几乎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旧J.中国是典型的多教国家,其中佛教、道教和儒教对中国民众的影响最为突出.因此与之相关的习语也有很多,如:(1)“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2)“一人得道,鸡犬升天.”(3)“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而在西方国家,人们多信奉基督教,于是英语习语多与基督和《圣经》有关,如:①G od hel ps t hose收稿日期:2010—10—10作者简介:周健美(1985一),女,湖南衡阳人,助教,研究向:英语翻译.第16卷第4期周健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及翻译策略探索91w ho hel p t hem sel ves(自助者天助之).(至)G i ve back t o C eas ar w hat is C easar g and t o G od w hat is G od惫(各在其位,各谋其政治)等.1.3风俗习惯的差异英汉风俗习惯差异颇大.中国人在农业生产中长期与牛接触,所以崇尚“牛文化”,而西方人‘的生活中,马是很受欢迎的。
《论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及其策略》篇一一、引言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语言交流的桥梁——翻译,特别是口译,显得尤为重要。
其中,英汉习语口译作为语言交流的特殊形式,因其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而备受关注。
文化差异是影响英汉习语口译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关系到语言的转换,更涉及到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因素。
本文旨在探讨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二、文化差异对英汉习语口译的影响1. 文化背景差异导致的理解障碍英汉习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涵,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同一习语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在口译过程中,如果译员不了解或误解了习语背后的文化背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误,使听者产生困惑。
2. 价值观差异引起的翻译难度中西方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这体现在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道德观念等方面。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传达习语所蕴含的价值观成为一大挑战。
3. 习俗习惯差异导致的翻译失真习俗习惯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习俗习惯上存在较大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充分体现,如果不了解这些习俗习惯,就可能导致翻译失真。
三、应对文化差异的英汉习语口译策略1. 提高跨文化意识译员应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包括文化背景、价值观、习俗习惯等。
只有这样,才能在口译过程中准确理解习语的含义和用法。
2. 积累习语知识译员应积累丰富的习语知识,包括习语的来源、含义、用法等。
同时,还要了解习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化和延伸意义。
3. 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在口译过程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采用意译和直译相结合的方法。
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明显的习语,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传达出来;对于那些文化内涵较为简单、直接对应的习语,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
4. 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在口译过程中,如果遇到难以直接翻译的习语,可以灵活运用解释和补充说明的方法,将习语所表达的意思解释清楚。
you than your own。
Still,you’d better g0 and keep them company and make a show of eating.”如将原文逐字译为“you eat like a cat”。
英语国家的读者或许会认为是说他饭吃得少,像猫一样。
因为在英语中,“猫儿食”是没有特殊意义的,在英语文化里,说一个人吃得很少,他们会用“to eat like a bird”来描述,若用“to eat like a bird”来翻译,便失去了原文的意境。
对“猫儿”进行直译,可以此保留了原文的意境,而后面部分也解释了“猫儿食”的确切所指1.3补偿翻译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五行相克,不可能由一行长期独霸;四季交替,不可能使一季恒久不变;白昼有短长,月亮有圆缺。
)(孙武:《孙子兵法》,程郁、张和生译)The five elements:water,fire,wood,metal,earth,are not always e―qually predominant;the four seasons make away for each other in turn,The reare short days and long;the moon has its periods of waning and waxing.这里英文读者肯定不了解“五行为何物”,英译时英将其具体化一一列出,以达到文化移植的目的。
对于中国文化中的许多人名、地名、专有名词及特有的词和表达法等,在英语中没有对等词,翻译时又不能加以阐释,这时需要用音译的方法。
比如“阴”、“阳”、“道”、“德”均可用拼音Yin、Yang、Tan、Te来译。
加注补义,包括附注、脚注、尾注等。
也是文化移植的有效补偿手段。
2翻译中的文化知识2.1习语习语的翻译可算得上是难中之难了,因为习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产物。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语境与翻译朱秀莲(长安大学外语部)习语,即习惯用语(the idiomatic phrases) ,是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短句。
习语范围很广,通常包括成语(set phrases) 、谚语(proverbs) 、格言(sayings) 、俗语(colloquialisms) 、典故(allusions) 和俚语(slang) 。
习语在语言上具有精辟、生动、优美、形象、通俗、寓意深刻等特点。
因此,正确理解、确切翻译英汉习语,对于我们学习和使用英语的人来说是十分必要,也是必不可少的。
一、英汉习语互译与文化语境有关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可以容纳文化的各个方面,也可以反映文化的任何内容,同时它也受到文化的制约。
正如Juri Lotman 所说:“没有一种语言不是根植于具体的文化之中的;也没有一种文化不是以某种自然语言的结构为中心的。
”习语是语言的精髓,它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包含着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的形象和比喻,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
如习语“有眼不识泰山”,大家知道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为高山的代表,用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且有价值的事物。
汉语习语中用了这一特定地域的事物,来比喻重要的人物。
英谚也是如此,如:All roads lead to Rome。
因此要翻译好习语,就必须了解这些习语中用作比喻的内涵。
风俗习惯也同样影响习语,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一般西方人不太可能知道西施是中国历史上的美人,因此不可能理解这句习语中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喻义。
在翻译中译为“情人眼里出美人”为宜。
又如英语习语中的“Do as the Romans do. ”只有译为“入乡随俗”才能被译语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英汉文化同样也受到明显的宗教影响,因为宗教信仰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语文化中人们受佛教影响较深,许多习语中都含有佛教中特有的事物,如“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狐狸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对比及相关习语翻译所属分类:英语论文论文摘要在对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有一种很有趣的语言现象,即在不同的语言中,具有同一实体指称意义的词语在民族文化不断的渗透和影响下,其内涵变得不甚相同或者大相径庭,动物词汇便很好得体现了这一语言特点。
本文以“狐狸”为例,分析对比其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文化内涵的异同,为读者正确理解并恰当翻译与其相关的惯用语提供一些参考。
一、狐狸在英汉语中文化内涵的解读及对比1.狐狸在英汉文化内涵中的共同之处。
在肉食动物庞大的群体中,狐狸四肢较短、体小力弱,无论是攻击猎食还是躲避敌害,其都不能与老虎、猎豹这样的丛林佼佼者相提并论。
狐狸狩猎时,经常会通过伪装受伤或者同伴相争来麻痹猎物使其掉以轻心,并能迅速趁其不备袭击猎物要害部位。
此外,为了躲避丛林中的陷阱或者防止食物被盗,狐狸经常会在危险或者隐藏食物的地方释放臭气,以此来提醒同伴或者保护食物。
基于对其习性的认识,“诡计多端”、“狡猾善变”便成了众人对对狐狸形象的一种共识。
在现代汉语中,“狐朋狗友”、“狐假虎威”、“狐狸尾巴”、“狼顾狐疑”这样的成语屡见不鲜; 而英语中,“as cunning as fox( 像狐狸一样狡猾) ”,“an old fox( 老奸巨猾的人) ”以及“play the fox( 耍滑、装假) ”也体现了西方人对于狐狸狡猾本性的普遍认同。
然而,在英汉文化各自的体系中,狐狸这一动物形象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地方。
2.在汉语中独有的文化内涵。
中国狐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狐是一种象征物,一种神秘的文化符号,一种动人的审美意象。
在宗教、民俗和文学中,它曾长久地发挥着特殊的文化功能和艺术功能。
”在中国上古神话中,大禹与涂山女的姻缘故事反映了狐作为祥瑞之兽的图腾文化。
东汉赵晔在《吴越春秋》卷六中记载“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
乃辞‘吾娶也,必有应矣。
’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
英汉互译中存在的中西文化差异(2)二、情感色彩中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处理英汉对基本颜色的分类差别不大。
汉语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英语中有red,white,black,green,各种颜色对于不同的民族而言,在视觉和心理上所引发的联想和象征意义也不尽相同,译者在翻译时应特别注意其中的差异。
在英汉语言中,红色red有时可以完全对应,有时却大相径庭:如:红旗red flag红糖brown sugar,红茶black tea等等。
green 在英语中可以表示“嫉妒、眼红”,如,green with envy是指“十分嫉妒”的意思。
汉语中表示十分嫉妒的“眼红”,应该译为green-eyed而不能译为red-eyed。
由于美元的纸币是绿色的,所以green 在美国也指代“钱财、钞票、有经济实力”等意义。
黄色yellow在英汉语言中的引申含义差别较大。
在英语中yellow可以表示“胆小、卑怯”的意思,例如:a yellow dog可鄙的人,ayellow livered胆小鬼。
汉语中黄色一词有象征低级趣味、色情庸俗的意思,如黄色电影、黄色书刊等等。
这些名称中的“黄”与英语中的“yellow”无关。
能够表示汉语中的意思的词应该是:pornographic色情的、vulgar庸俗下流的等。
然而,英语中另一个颜色词blue却常用来表示汉语中这类意思。
如:blue jokes下流的笑话,bluefilms黄色电影等。
蓝色blue 在汉语中的引申意义较少,而在英语中blue是一个含义十分丰富的颜色词。
英语的blue常用来喻指人的“情绪低落”、“心情沮丧”。
有时也用来指黄色的、下流的意思。
如:blue talk下流的言论、blue video黄色录像。
白色white在英汉语言中都有纯洁和清白的意思,但也有一些含义上的不同。
如:汉民族文化中,白色与葬事相联系,如:“红白喜事”中的“白”指葬事。
但在英语文化中,white表示幸福和纯洁。
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历史典故和神话故事等文化方面入手,来探索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了五种主要的翻译方法。
习语文化差异翻译一、引言习语是一个国家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个国家或民族语言和文化特征的集中反映。
过去,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主要停留在语言交流方面,很少考虑文化的迁移。
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会遇到文化渗透的情况。
文化与语言密切相关,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因此,翻译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交流,同时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由于生存环境、宗教信仰、思维方式和历史典故等的差别,英汉习语承载着不同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
本文就英汉习语方面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谈谈自己的看法。
二、英汉习语的比较1.英汉习语的不同定义牛津高级英语词典对习语给出如下定义:(1)language of a people or country;specific character of this,e.g. one peculiar to a country,district,group of people,or to one individual;(2)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obvious throughknowledge of the individual meanings of the constituent words but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汉语字典里也有相应的定义:习语是人们在语言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提炼出来的固定短语或断句,是语言的精华。
包括俗语、谚语、歇后语、成语和典故等。
如定义所示,英汉习语相似性和差异性并存。
不同语言的习语在表达相似意思时,会出现语言形式上的不同。
因此很有必要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便更好的翻译习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论文导读: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跨文化交际,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习语,文化差异,翻译
1 引言 跨文化交际学在我国的历史很短,但是发展速度却相当快。随着翻译逐渐被认同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行为,人们也开始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研究翻译。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是语言的精华,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习语,是指经过人们长期使用沿袭而提炼出来的形式简洁、意义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就广义而言,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歇后语、俚语、格言等。英语和汉语是高度发展的语言,历史悠久,蕴含着大量的习语。然而,英汉文化多方面的差异影响人们正确理解和恰当使用习语。本文将在理解英汉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浅析如何处理英汉习语中形象的翻译方法。 2 英汉习语的特点与对应关系 习语具有以下特点:1、来自民间。具有鲜明的人民性和民族特色;2、习语是语言的重要修辞手段,也是各种修辞手段的集中体现;3、习语是语言中的特殊成分,它在意义上具有整体性,在语法和逻辑推理上有时不符合一般的规律,在用词上保持相对固定。 根据形式和含义相似程度的不同,英汉习语主要呈现三种对应关系。 2.1 基本对应 基本对应指的是英汉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大致相同,有的内容与形式基本一致,有的内容一致,形式有所不同,但总的看来,基本对应。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英汉习语的形象和比喻意相似或者甚至相同时,可采用直译法。如:walls have ears— 隔墙有耳;as light as a feather — 轻如鸿毛;Failure isthe mother of success. — 失败乃成功之母等。 2.2 部分对应 部分对应是指英汉习语形象不同但喻意相同或者是形象相同喻意不同。它们或多或少地反映出文化特质的相似性。翻译时必须小心谨慎,根据隐含意思而不是字面意思翻译。因此不能采用直译法,形象必须改变。如:as strong as a horse — 健壮如牛;to spend moneylike water — 挥金如土;There is no smoke without fire. — 无风不起浪等。 以上英汉习语含义相似,但其中形象完全不同,其中英文习语中的“horse,water,smoke和fire”分别对应中文习语中的“牛、土、风和浪”。 2.3 基本不对应 英汉习语中有一些习语在意义和用法上没有或很少相似。每个习语都有自己的意义和形象,并传递着文化色彩。若直译,将传递错误信息并造成误解。译者应在完全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采用意译法,翻译出隐含意思。如:talk through one’s hat — 胡言乱语;to be as poor as Job — 家徒四壁;Every dog has his day. — 人人都有得意之日等。 3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 习语好比是一面镜子,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文化的特征。理解英汉习语背后的文化差异有助于习语的理解和翻译及跨文化交际。 3.1 生活环境 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英国人喜欢航海,因此很大一部分习语源于航海事业。如:to know the ropes (懂得秘诀);all at sea(茫然不知);plainsailing(一帆风顺)和to rest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等等。 而中国自古以来长期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大国,农业人口占很大比例,长期积累了许多与农业相关的习语。如:守株待兔、拔苗助长、桃李满天下、瑞雪兆丰年、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等。 3.2 风俗习惯 英汉风俗习惯的差异是多方面的,较典型的体现在对动物的态度上。英美国家把狗当作最好的朋友,狗是忠诚的象征。许多关于狗的英文习语通常带有褒义,如:top dog — 重要的人;lucky dog — 幸运儿;to dog one’ssteps — 跟某人走;Love me, love my dog — 爱屋及乌等。 相反,汉语中狗的形象却截然不同,通常带有贬义。中国民间虽然有养狗的习惯,但一般在心理上却厌恶鄙视这种动物,常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坏事。如:狗腿子、狗崽子、狗胆包天、狗急跳墙、狗眼看人低、狗拿耗子——多管闲事等。 3.3 宗教信仰 不同的宗教是不同文化的表现形式,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色和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了不同的文化传统。英文习语有不少来源于《圣经》,与基督教有关。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如: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Whom God wouldruin, he first deprives of reason.(伤天害理,天诛地灭); God help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等。 而另一方面,中国文化深受佛教、道教、儒家思想的影响,其中佛教影响最深远。习语明显地反映出佛教的影响。如:借花献佛;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等。 3.4 历史典故 英文和中文属于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发展遵循不同的历史轨迹。不少常用习语来源于历史事件、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民间习俗等等。一些英文习语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都能为中国读者所接受,只有充分理解其中历史文化内涵才能正确翻译。如:a Judas kiss(犹大之吻 —— 背叛行为);crocodile tears(鳄鱼眼泪 —— 假慈悲);Trojan horse(特洛伊木马 —— 暗藏的敌人或危险);Towerof ivory(象牙塔 —— 比喻世外桃源);Sphinx’sriddle(斯芬克司之谜 —— 难解之谜)等。 中文习语同样包含提炼自历史典故的经典形象,若不了解习语的背景历史文化,多数人会迷惑不解,如:四面楚歌、初出茅庐、悬梁刺股、煮豆燃萁、叶公好龙、画蛇添足、卧薪尝胆、刻舟求剑、说曹操到曹操就到、身在曹营心在汉等等。 4 英汉习语的翻译方法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形式里的内容重新表现出来的语言实践活动。译文应忠实于原语言的内容和形式,正确处理习语中包含的形象。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根据以上分析的三种对应关系,本文浅析了三种针对形象处理的翻译英汉习语的有效方法,努力再现原语习语的风格和形式。 4.1 保留形象的直译法 英汉习语中有少数基本对应的习语,彼此在喻义上对等,形象上巧合,翻译时可用译语中的形象再现原语习语中的形象来直译。如: “Please stop throwingcold water on them”中“throw cold water”有两种译文:(1)泼冷水;(2)反对。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在保留原语英语形象上译文(1)明显比(2)更好,因为“throwcold water”的隐含意思与“泼冷水”相同,且两者的词序完全一致。 “隔墙有耳”与“walls haveears”意思一致,都是被其他人无意中或偷听到秘密的讨论。两者字面意和比喻意相似,且隐含意思相同,所以可以保留隐喻形象直译。 4.2 转换形象的意译法 习语翻译时需要忠实于原语习语的内容和形式,然而当无法在译语中再现原语习语的形象时,可用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并为译语读者所熟悉的形象替换原语的形象,借助译语中对应的形象,使读者得到相似的理解。如:“the apple of one’s eyes”中形象“eyes和apple”可转换为“掌上明珠”中的“掌、明珠”;“对牛弹琴”中形象“牛、琴”可转换为“swine和pearl”正好与“cast pearls before swine”意义相近,译文读者能理解,也有利于中英文化交流。 4.3 舍弃形象的意译法 有些习语的形象既无法在译语中再现,也无法转换到译语中,较好的方法是舍弃原语习语中的形象,在透彻理解原语习语的基础上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译出原语习语的隐喻意。如: “During the dog days, hewanted to buy an air-conditioner.”中“dogdays”有两种译文:(1)像狗一样的日子;(2)三伏天或酷热期。很明显译文(2)更确切,意为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译文(1)的字面意思曲解了真正的含义。因此,应舍弃原语习语中“dog”的形象,采用意译法。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 再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如果保留原语形象逐字意译为 “just like the old frontiersman losing his horse,who knows but that this may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不仅译文比较长,而且如果读者对文化背景一无所知就无法正真理解文化内涵。而意译为 “misfortunemight be a blessing in disguise”或“a loss may turn out to be a gain”,虽舍弃形象但简洁易懂。论文发表,跨文化交际。 5 结论 英汉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蕴含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理解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来研究英汉习语的翻译,有助于人们探求英汉不同的文化内涵,有利于中英跨文化交流。译者应在充分理解习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语境情况灵活处理习语中出现的形象,采用适当的翻译方法,才能有效表达出原语的最佳意义,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齐华文.论译者的跨文化意识[J]. 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2) [2]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 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190-197 [3]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1-112 [4]韩保宪.简论英汉习语的三个对应关系[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