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
- 格式:pdf
- 大小:264.65 KB
- 文档页数:3
140李 谋痤疮是目前皮肤科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
它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多发于患者的面部、背部、胸部等皮脂腺分泌较为旺盛的部位,一般表现为黑头、粉刺、丘疹、结节、囊肿等现象。
由于该病的发病率极高,特别容易反复,因此会给患者的生活造成影响。
中医博大精深,在很早就有治疗痤疮的方法,那么在现代医学中,如何通过中医古方辨证治疗痤疮呢?一、辩证分型(一)肺经风热肺热痤疮患者多半是由肺部有宿热并且感染风邪而至,也可因为风热直接侵袭肺经,使其发生炎症。
人的面部居于高位,而肺部趋于人体上焦,主管人体皮毛,该器官较为娇弱,特别不耐受寒热,因此肺经一旦瘀结发热不能够泄出,就会引起局部皮肤气血瘀滞,久而久之则会形成痤疮。
这种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面部潮红,有密集的红色或淡红色的丘疹,并且感觉到口鼻干燥,有舌苔发黄、舌头发红等症状。
常使用的方剂有枇杷清肺饮或银翘散。
一般在临床中可使用的药物较多,比如桑白皮、金银花、菊花、牛蒡子、鱼腥草等。
如果面部油脂分泌过多者可加入生侧柏叶、荷叶等。
(二)心火上炎由于社会压力过大、思绪过多,人们有时会心火过旺,而心火不能够及时发泄出来,则会使面部出现痤疮。
心火上炎是导致痤疮发生的主要原因,而火热难除又导致气血瘀滞,进而使痤疮难以治愈。
该类型患者的临床表现为粉刺以额前眉间两颊为主,并且有瘙痒、疼痛的感觉,觉少梦多、口干口苦、大便秘结等。
在临床中可使用的方剂有散合黄连解毒汤,常用的中药如生甘草、淡竹叶、栀子、牡丹皮等。
若心烦心热可加入莲子心,口舌生疮则可加入天花粉、生石膏等。
(三)血热瘀滞热气和风热侵袭到人体内,导致人体的血液瘀结于局部就会发生痤疮,这种类型一般是由外部原因导致的,而内因如患者身体本身阳热较高,气血瘀滞,并且血热不可散发,最终导致皮肤发生病变,形成痤疮。
患者常过量摄入辛辣、油腻、甜腻的食物,也会使肺部、胃部积热,导致血热瘀结。
该类型患者的临床症状一般表现为丘疹,多发于口鼻和两眉之间,面部潮红,女性经期来后,皮肤的状况会更加严重,而经期结束后则又会缓解。
中医对青春痘(痤疮)的辩证用方思路
有一患者,女,高中生,诉最近情绪不好,容易激动,脸长痘痘、出手汗,考试心跳快,平时手干且发凉
辩证观察:脸长痘痘,腮部多,色偏红,患者语速较快,舌边红、舌尖红,有明显的肝胆、心肺有热
病机分析:
手凉、紧张心跳快出手汗——虚热为标,心血亏虚为本,要补气血
舌边红、容易激动——肝胆有热,应疏肝利胆
腮部长痘多——考虑为阳明胃经阻滞,上热不能下行,要消食导滞
面部有内热、表有内寒,有血热、瘀滞,要发散表寒,凉血清热、活血化瘀滞
因为患者需在校,不方便复诊调方,考虑再三,集方用方:
黄芪、党参、桂枝、桃仁、丹参、川芎、炙甘草、丹皮、炒栀子、柴胡、黄芩、当归、白芍、茯苓、法半夏、香橼、陈皮、焦三仙、山药、炒白术、炒杏仁、薏苡仁、生姜、地骨皮、生甘草、黄连、生石膏、芦根
一周后舌苔正常、情绪平和、痘痘减少,病去八九,嘱咐剩下的药停掉,日常多吃蔬菜,少碰辛辣。
痤疮得中医辨证论治一、痤疮得病因病机分析痤疮就是一种毛囊皮脂腺得慢性炎症。
好发于男女青春期得颜面及胸背皮脂腺丰富得部位,临床上以面部得粉刺、丘疹、脓疱或结节、囊肿为特征,易反复发作、本病属于中医学“肺风粉刺”病得范畴、中医认为痤疮主要就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天癸过旺,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调,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淤滞而成、1。
肾阴不足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人之生长发育与生殖。
〈<素问、上古天真论>>曰:“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与,故能有子”。
若素体肾阴不足,会导致女子二七与男子二八时相火亢盛,天癸过旺,阴虚内热而脸生粉刺。
2.肺胃血热面部皮肤主要有肺经与胃经所司。
〈〈素问、五脏生成篇〉〉说:“肺之与皮也,其荣毛也"。
在中医五行理论中,肺属金,肾属水,若素体肾阴不足,肾水不能上滋于肺,可致肺阴不足。
另外肺与大肠相表里,若饮食不节,过食膏粱厚味,大肠积热, 上蒸于肺胃、合而导致肺胃血热, 脸生粉刺、丘疹、脓疱。
3。
痰瘀互结肾阴不足,肺胃血热,日久煎熬津液为痰;阴虚血行不畅为瘀、痰瘀互结于面部而出现结节、囊肿与瘢痕、4.冲任失调肾阴不足,肝失疏泻,可使女子冲任不调、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不调,则血海不能按时满盈,以至女子月事紊乱与月经前后脸部粉刺增多加重、西医认为痤疮就是一种多因素得皮肤附属器疾病,其详细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
已知内分泌失调,皮脂分泌旺盛以及毛囊内微生物感染就是痤疮发病得主要因素。
1.内分泌失调目前已经公认内分泌雄性激素在痤疮得发生、发展与持续状态中起着非常重要得作用。
雄性激素主要由性腺与肾上腺分泌,其中以血清睾酮作用最强。
睾酮在皮肤中经与5α还原酶作用转变为组织活性更强得双氢睾酮刺激皮脂腺得细胞周转与脂类合成。
血清或皮肤组织中雄性激素水平过高,或毛囊皮脂腺单位得雄性激素受体过多,或雄激素与雌激素受体之间得比例失衡,或雄激素受体对正常血清雄激素得敏感性增加均认为与痤疮得发生有关。
痤疮的中医辨证治疗痤疮的辨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病程辨证:病程短,发病急骤者多为热证;病程长,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者,多夹瘀、夹痰、夹湿,或为虚证。
②性别辨证:男性多热证,女性多阴虚内热证。
③皮损辨证:丘疹色白者多夹湿、或热象不重,色红者多为热证,脓疱疹较多者多为热毒证。
丘疹细碎而小者,分布于面部者,多为肺经郁热;丘疹色红而大,自觉疼痛,遍布颜面、胸、背者,多为胃肠湿热证;丘疹色暗,或为结节、囊肿者,多为痰瘀互结证。
④经络辨证:皮损主要位于鼻部及周围,多为肺经风热证;皮损遍布颜面,多为胃肠湿热证;皮损位于面部两侧,多为肝经郁热证。
一般将痤疮分为以下几型:1. 肺经风热型:表现颜面细小红色丘疹,以额头多见,有的伴有痒感,鼻翼两旁皮肤发红、油腻、脱屑,病程较短,单纯痤疮或伴有脂溢性皮炎,炎症较明显,舌质红,苔薄,脉浮数。
枇杷清肺饮加减:枇杷叶15g,桑叶30g,荷叶15、黄苓9g,桑白皮12g,侧柏叶12g,连翘12g,芦根30,花粉10,生甘草6g。
加减:如丘疹质硬难消者,加天冬12g,象贝母9g,玄参12g ;如面部痒甚者,加白藓皮12g,白蒺藜12g;心烦急躁者加丹皮12g,栀子12g ;脓疱较多者,加败酱草30g,蒲公英30g;面部出油多者,加苡米30g、白花蛇舌草30g。
2. 胃肠湿热型:颜面、胸背较大的红色丘疹,有的呈结节、脓疱,按之疼痛,伴便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黄连解毒汤加减:黄苓9g,黄连6g,黄柏12g,山栀9g,土茯苓15g,全瓜蒌18g,白花蛇舌草15g,丹皮15g,生川军(后下)6g,生甘草6g。
加减:如脓疱较多者,加重清热解毒药的剂量,并加用蒲公英15g,金银花15g,野菊花9g;皮损出现红肿者加连翘15g、银花30g;疼痛者加乳香10g、没药10g ;皮疹作痒者,加苦参、白鲜皮、地肤子。
3. 热毒型:以脓疱型多见,分布在颜面、胸背,以脓疱、炎性丘疹为主,局部有疼痛,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
痤疮的中医治疗处方
痤疮,俗称青春痘,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多发生在青春期。
中医认为痤疮的产生与肺、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治疗时需辨证施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中医治疗痤疮的处方:
1. 清热泻火方
- 材料:黄连、黄芩、黄柏、地黄、知母各10克。
- 用法:将上述药材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2. 疏肝解郁方
- 材料:柴胡、白芍、川芎、郁金、香附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3. 健脾化湿方
- 材料:茯苓、白术、陈皮、厚朴、泽泻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4. 滋阴降火方
- 材料:生地黄、玄参、麦冬、玉竹、石斛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5. 养血润燥方
- 材料:当归、白芍、熟地黄、川芎、桃仁各10克。
- 用法:水煎,每日一剂,分早晚两次服用。
6. 外用敷药方
- 材料:金银花、野菊花、黄柏、白芷、薄荷各适量。
- 用法:将上述药材研成细末,用蜂蜜或蛋清调成糊状,敷于痤疮
患处,每日1-2次。
注意事项:
- 患者在使用中药治疗痤疮时,应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选择适合自己的处方。
- 中药治疗需一定时间,患者应有耐心,不宜频繁更换处方。
- 治疗期间应注意饮食调理,避免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 若痤疮病情严重或持续不见好转,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治疗。
以上处方仅供参考,具体用药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
中医药特色诊治痤疮寻常性痤疮是一种发生于中青年颜面、前胸、后背的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皮肤科常见、多发损容性皮肤病范畴。
西方流行病学调查发现80%的青少年曾经患过痤疮。
本病好发于青年男女,但青春期后的痤疮患者也日益增多,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和心理健康。
(一)国内外相关学术技术进展1痤疮的治疗现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痤疮作为作为门诊多发的损容性皮肤病,其诊治日益受到国内外中医、西医领域的重视,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点:1.1中医的痤疮治疗现状1.1.1病因病机、辩证分型的理解多种多样赵炳南认为本病因肺胃湿热,外感毒邪而发,故治疗以清肺胃湿热为主,佐以解毒,方选枇杷清肺饮加减。
徐宜厚将其诊治痤疮的经验归纳为“四辨”、“十法”。
1.1.2内服外用效验方药报道琳琅满目刘得喜等以自制痘痘消( 用桑白皮、地骨皮、知母、黄柏、郁金、川楝子、紫花地丁、蒲公英、杏仁、菊花、土茯苓、桑叶、浙贝母、连翘、银花、大黄、甘草制成瓶装水丸) 治疗痤疮 60例,疗效明显优于当归苦参丸。
李林峰【20】用自制中药面膜 ( 银花、黄芩、丹皮、当归、凌霄花、连翘、白茯苓各10g ,白花蛇舌草20g,珍珠粉适量 ) 治疗 61例面部寻常性痤疮,炎性皮损总有效率达96.7 %。
1.1.3 治疗手段多种多样除了传统的中医药内服外用,针灸治疗痤疮也有一定的探索进展。
无论是用毫针、三棱针、火针、火罐、耳穴贴压等方法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如任幼红等对58例痤疮患者采用局部( 痤疮部位 ) 火针配合背俞穴 ( 大椎、双侧肺俞、膈俞、脾俞、肾俞) 刺络拔罐治疗 58例患者,总有效率为93%。
1.1.4结合科研方法在传统中医领域研究得到普遍应用科研方法在临床研究中的地位尤其重要,很多中医学者经过对科研方法的学习,指导自己的研究,采取了随机分组对照观察等方法进行研究。
如冯永芳以痤疮膏( 大黄、苦参、黄连、白芷、僵蚕、白及、桃仁、茯苓等组成 ) 外涂治疗寻常痤疮,疗效明显优于硫磺霜对照组。
【医案医话】痤疮的中医辨治总结陈燕摘要:根据痤疮的临床表现,又称“肺风粉刺”、“酒刺”、“风刺”、“粉刺”、“面皰”、“暗疮”、“青春痘”等,本病与外感六淫、饮食不节、七情内伤、劳累过度等有关,导致痰、气、瘀、湿、热郁于肌肤,而生痤疮。
具体可分为肺经风热、心火上炎、血热郁滞、湿热蕴结、肝经郁热、痰瘀交阻、脾虚痰湿、肝肾阴虚八种证型。
关键词:痤疮;辨证论治;中医药疗法;肺风粉刺doi :10.3969/j.issn.1003-8914.2013.01.083文章编号:1003-8914(2013)-01-0155-03作者单位:山西省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晋中030600)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以青春期多发,主要在颜面、颈胸、背等皮脂溢出的部位出现白头或黑头粉刺、丘疹、脓疱、结节、囊肿及瘢痕等皮损,具有一定的损容性。
现代医学认为,痤疮是一种多因素疾病,主要因为雄性激素和皮脂腺分泌增多;痤疮丙酸杆菌等微生物大量繁殖;毛囊皮脂腺导管异常角化;刺激毛囊引起炎症;还与遗传、免疫,使用化妆品,饮食刺激和内分泌紊乱有关。
故目前治疗多从去脂、溶解角质、杀菌消炎、调节性激素水平等方面着手。
西药综合治疗也能收到一定疗效,但副作用不少,而且易复发。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压力的加大,环境污染的加剧,近年来有向低龄和高龄发展的趋势,小到十来岁的学生,大到三四十岁的中年人,高龄患者以女性多见。
因此,它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中医学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论治,疗效明显,副作用小。
现就其病因病机及辨证治疗加以探讨。
1辨证论治1.1肺经风热温病学派中有“斑出阳明,疹出太阴”之说,痤疮初起为高出皮肤的粟米粒大小的丘疹,可按手太阴肺经风热辨证治疗。
肺热痤疮,多由肺有宿热,复感风邪;或风寒外袭化热或风热直接外袭肺经,风热为阳邪,其性善动炎上,“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面居人体高位,肺居上焦,主皮毛,为娇脏,不耐寒热,故风热犯肺,肺经郁热不得外泄,引起局部皮肤气血郁闭,邪聚日久渐成痤疮。
痤疮的中医证型及对应方药痤疮的中医治疗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性皮脂腺疾病,好发于青春期的男性和女性。
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水平、皮脂大量的分泌、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相关。
中医认为:痤疮主要是由于先天素体肾之阴阳平衡失调,肾阴不足,相火过旺,阴虚内热,冲任不调;加之后天饮食生活失理,肺胃火热上蒸头面,血热瘀滞而成。
根据病因病机中医治疗的总的法则是:滋阴泻火、清肺解毒、凉血活血、调理冲任。
治疗上因内外合治,标本兼顾。
痤疮的中医证型及对应方药阴虚内热型面部皮疹以红色或皮色的粉刺丘疹为主,或伴有小脓泡,小结节、伴口干、心烦、失眠多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少苔或薄黄苔。
治法以滋阴泻火、清肺凉血,方选知柏地黄丸加减。
瘀热痰结型面部皮疹以红色或暗红色结节、囊肿和凹凸不平的瘢痕为主,伴有小脓疱、丘疹粉刺、色素沉着,舌红或暗红有瘀点,苔薄黄,脉弦滑或细弦。
治宜养阴清热,化瘀散结为主。
方选桃红四物汤合二至丸加减。
冲任不调型本证见于女子,面部痤疮皮损的发生和轻重与月经周期有明显关系,月经前皮疹加重,月经后皮疹减少或减轻,或伴月经不调,月经量少,经前心烦易怒,乳房胀痛不止,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治宜养阴清热,调理冲任,方选丹栀逍遥散加减。
中医治疗痤疮除了内服中药还有外治法,包括中药面膜和针灸治疗。
消痤方:丹参、连翘、穿心莲、玄明粉、甘草、白芷、白芨硫磺等。
适用于轻中度的痤疮。
颠倒散:大黄、丹参、硫磺、冰片,适用于中度痤疮。
四黄膏:黄莲、黄柏、黄芩、大黄。
适用较严重患者,面部有结节囊肿者可选用外敷局部。
针灸治疗痤疮主要有一下几种方法:针刺疗法:常常局部取穴印堂、下关、颊车、攒竹、四白、颧髎;以及全身取穴尺泽、足三里、手三里、曲池、三阴交、丰隆等穴位。
每周一到两次,六周为一疗程。
刺血疗法:用三菱针消毒后在耳垂、耳尖或者大椎穴,点刺放血,出血1-3ml为宜。
根据情况每周一到两次。
穴位注射法:用丹参注射液2ml,分别注射于双侧手三里或足三里、曲池、血海。
痤疮的中医辨证论治发表者:闫景东6138人已访问痤疮,中医学称之为“粉刺〞,俗称“青春痘〞,是皮肤科临床中的常见病,依据皮疹的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和囊肿性、结节性和聚合性痤疮,依据年龄阶段又分青春期痤疮和青春期后痤疮。
痤疮临床表现较为单一,常有粉刺、炎性丘疹、囊肿、结节等病症,但痤疮的证候候较复杂,不能以局部有炎症表现就妄投寒凉药物,治疗上应遵从辨证论治原那么,抓住病机的根本特点,分清疾病的寒、热、虚、实,局部辨证与整体辨证相结合。
根据临床经验,应用中医辨证论治治疗,同时参考患者的年龄、病症、发病部位等,效果显著。
一、病因病机及治疗1.肺胃热盛中医学认为,面鼻为肺胃二经所主,假设素体阳热偏盛,肺经郁热,又复受风邪〔风易袭上位〕,那么发“肺风粉刺〞;肺与大肠相表里,假设腑气不通,湿热上攻于面部,那么亦发痤疮。
此型最常见于炎性痤疮,患者常处于青春期,皮疹好发于颜面部,胸背部可有少量皮疹,皮损以红色丘疹为主,个别上有脓头,痒痛相兼,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滑或滑略细,大便干结。
采用“以泻代清〞的治法,通腑实,泻肺经风热,方用枇杷清肺饮加减:白花蛇舌草30g、重楼20g、生山楂30g、泽泻20g、枇杷叶15g、蜜桑白皮15g、黄芩10g、丹参20g、生大黄10g〔同煎〕、生甘草10g。
如伴有手足心热,加女贞子20g、旱莲草20g,凉血兼调节激素水平;如药后便溏,去生大黄,加炒枳实15g,减缓药性,如额部皮疹较多,加服导赤散,如两颊部皮疹较多,加广郁金20g,疏肝行气。
2.湿邪蕴结从临床病症上看,面部油腻是痤疮最常见的皮损表现,源于青春期素体生机旺盛,用西医来解释就是青春期激素水平失衡,皮脂腺分泌的皮脂过多,而皮脂的堆积就是粉刺形成的原因,因此,减少油脂的分泌是治疗的重点。
中医学认为油脂与“湿〞有关,而湿邪的来源有两方面原因:第一,平素嗜食辛辣刺激之物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邪内生。
第二,肾阳虚衰,无以温运脾阳,导致水湿停聚。
痤疮的中医辨治方法一、什么是痤疮?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发作于毛囊或皮脂腺位置,是美容皮肤科十分常见的一种疾病类型。
病症表现为在面颈部、胸背部、肩膀、上臂等位置出现的白头粉刺、黑头粉刺、炎性丘疹、脓包、结节等等。
这种疾病在青春期的年龄段比较多发,但是并不完全取决于年龄段,从儿童到成年人的各个阶段都有发病的可能性。
痤疮按皮损的不同类型和严重程度可分为寻常型痤疮、结节痤疮、囊肿痤疮、聚合型痤疮、暴发型痤疮等。
除了上述的症状以外,痤疮还容易引发各种并发症。
比如色素沉着、持久性红斑、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等等。
色素沉着主要表现为,痘痘发炎后出现暗褐色或是黑褐色的色素沉积,痘印的持续时间较长,且颜色暗沉,红色痘印出现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就会导致色素沉着。
持久性红斑大多出现在痘痘炎症消退后,严重影响到美观。
凹陷性或是肥厚性瘢痕大多是由于痤疮比较严重,没有经过恰当地处理,或是经常挤压粉刺等等,就会导致瘢痕,非常影响美观。
一般情况下,痤疮多发生于以下几种人群之中:第一,青春期人群,因为青春期年龄段的人体内雄激素的分泌非常旺盛,由此导致皮脂腺的皮脂分泌量和细菌代谢产物增多,进而引发痤疮疾病。
第二,乱用护肤品或化妆品的女性群体,油性过高或是质量不符合标准的护肤品可能会导致毛孔堵塞。
第三,因情志不畅引起内分泌环境紊乱,雄性激素与雌性激素的比例失衡,皮脂腺对雄激素敏感性增加,皮脂分泌增多,进而导致痤疮。
第四,洗面奶或是皂类产品中富含脂肪酸盐,多度清洁破坏角质层的结构和水油平衡,使皮脂分泌反馈性增加。
图1 痤疮的各种类型病理表现二、什么原因导致痤疮?痤疮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得到科学明确的论证。
痤疮的引发大多与皮脂腺分泌油脂过盛亦或是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多度或堵塞,微生物(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代谢产物增多刺激毛囊及周围组织引发炎症反应。
雄激素在痤疮的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现在还有争议,绝大多数患者血液中的雄激素水平并未高出正常范围,而可能与发病部位的皮脂腺上分布的雄激素受体的数量和敏感性有关。
基于“六经辩证”理论治疗寒热错杂型痤疮探析
摘要: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青春期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有一定损容性[1],其难愈性及反复性给患者尤其是青少年的心理及精神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压力,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交活动。六经辨证理论是《伤寒论》的核心思想之一,蕴含着许多治疗疾病的经验。痤疮虽病发于皮表,但病位与六经息息有关。中医“六经辨证”理论依据患者病情特点先辨六经,在辨方证,方证对应,痤疮也是如此。其疗效确切,复发率较低,不良反应较少,病人满意度较高。通过查阅文献及临床所见,认为难治性痤疮多为寒热错杂的证候,以和解少阳,寒热并调为主,方选柴胡桂枝干姜汤进行加减。该文主要探析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治疗寒热错杂型痤疮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痤疮 六经理论 柴胡桂枝干姜汤 寒热错杂 Abstract: Acne, which is more common in males and females during adolescence, is a chronic inflammatory skin disease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disfigurement. Its refractory and repetitive nature brings enormous negative psychological and mental pressure to patients, especially adolescents, and seriously affects their social activities. The theory of differentiation of six meridians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Treatise on Febrile Diseases", which contains many experiences in treating diseases. Although acne occurs on the skin surface, its location is related to the six meridians and rest. The theory of "Six Meridians Differentiation"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used to treat acne with mixed cold and heat types. Based on the symptom response, the six meridians are identified first, followed by the corresponding formulas and syndromes. The therapeutic effect is accurate, the recurrence rate is low, the adverse reactions are few, and the patient satisfaction is high. 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clinical observations, it is believed that refractory acne is often characterized by a mixture of cold and heat. Dur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Chaihu Guizhi Ganjiang Tang, which reconciles Shaoyang and regulates cold and heat, is added or reduced. This article mainly explores the ideas and methods of treating acne with mixed cold and heat based on the theory of six meridians differentiation.
痤疮的中医辨治痤疮,现代医学上称为寻常痤疮,它是一种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病;俗称青春痘(美丽青春痘)、粉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暗疮,中医古代称本病为“粉疵”、“面疱”或面疮,酒刺。
是皮肤科常见病,多发病。
据学者们统计,在青春期男性有95%,女性有85%患过不同程度的痤疮。
所以大家称其为“青春痘”是很贴切的。
痤疮(青春痘)是一种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皮肤病,多发于头面部,颈部、前胸后背等皮脂腺丰富的部位。
痤疮(青春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黑头粉刺、白头粉刺、炎性丘疹、脓疱、结节、囊肿,易形成色素沉着、毛孔粗大甚至疤痕样损害。
影响美容,严重者可导致毁容,给年轻人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痛苦。
本病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重要。
及时规范的诊治,可以避免或减少皮肤的损害。
一、病因病机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曰:“劳汗当风,寒薄为皶,郁乃痤”。
张介宾注:“形劳汗出,坐卧当风,寒气薄之,液凝为皶,即粉刺也,若郁而稍大,乃成小节,是名曰痤”。
《黄帝内经素问》注曰:“时月寒凉,形劳汗发,凄风外薄,肌腠居寒,脂腋遂凝,稸于玄府,依空渗涸,皶刺长于皮中,形如米,或如针,久者上黑,长一分,余色白黄而瘦于玄府中,俗曰粉刺”。
《中医外科学》认为是:素体阳热偏盛,加上青春期生机旺盛,营血日渐偏热,血热外壅,气血郁滞,蕴阻肌肤而发病;或因过食辛辣肥甘之品,肺胃积热,循经上薰,血随热行,上壅于胸面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青春痘发病原因与雄激素、皮脂腺和毛囊微生物有密切关系,在清春发育期,性激素分泌增多,它能引起皮脂腺合成和排泄皮质增多,并能使毛囊上部角化增殖,造成毛孔堵塞,形成脂栓粉刺。
此外与遗传、饮食、肠胃功能紊乱、环境因素、化妆品及发病有关。
二、中医对痤疮的基本分型痤疮,中医称“肺风粉刺”,此病由肺经血热而成。
中医历代都强调肺胃蕴热在痤疮发病过程中的重要地位;近代中医研究认为肺主表,外合皮毛,如果热邪侵犯肺经,或嗜食辛辣油腻之品,使肺经郁热,则肺卫失宣,皮毛被郁,导致颜面胸部起丘疹、红疱,或痛或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