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层色谱操作技术
- 格式:docx
- 大小:20.74 KB
- 文档页数:4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
TLC薄层色谱法操作步骤如下:
1. 选取TLC板:选择一张标记编号的TLC板,并涂上一层固定相,常用的固定相包括硅胶和氧化铝等,这些材料通常被涂在玻璃板上,形成一个厚度为0.1-0.25mm的均匀层。
2. 制备样品:将待分析物质溶于合适的溶剂中,制备成适当浓度的溶液。
3. 点样:使用毛细管将样品“点”到左下角的板上。
该点应距离底部和边缘1cm。
4. 分离:将涂有样品的TLC板置于一个密闭的容器中,使其在室温下进行色谱分离。
分离过程中,待分析物质会随着移动液向上运动,并在固定相上留下一系列的斑点。
分离时间取决于待分离物质的性质和所使用的移动液。
5. 开发:取出分离完毕的TLC板,将其放入一个开发槽中,用适当的溶剂进行开发。
开发液的选择取决于待分析物质的性质和固定相的种类。
开发时间也取决于样品和开发液的性质。
6. 分析:开发完毕后,从开发槽中取出TLC板,将其放置在紫外灯下照射,观察样品斑点的颜色和形状。
6.检测6.1定性分析(同一性试验)在相同的状态下(相同类型的TLC/HPTLC板、相同的溶剂体系组成、相同的组份点样体积和其它TLC设备系统),样品成份的Rf值、颜色、与专用的或特殊基因衍生化试剂的反应和参考物或标准物在同一TLC/HPTLC板同时层析所得的结果相符时,未知物就可认为是存在而被鉴别出来。
分析的结果可以采用照片,照片复制品,影像记录(如:CAMAG薄层色谱数码成像系统)或TLC扫描仪方法记录下来。
当混合物物质被测试时,参考标准物中单个馏份的Rf值可能会与纯物质的Rf有所不同,但测试物理学馏份和标准化馏份的hRf值必须相符,其DhRf在±3之内。
为增加测试物与参照物同一性的可信度,采用TLC扫描仪实时记录其紫外光和可见光图谱并进行比较。
多波长测定将测试物和参照物的图谱情况和hRf值相关联供进一步鉴别。
6.2定量分析(仪器:存及打印。
同心部份的TLC/HPTLC增加。
,302,313,3 66,405,436图10:a)b)TLC/HPTLC7.标准条件7.1HPTLC板10x10和20x10cmHPTLC预涂板的标准条件总结如下以便于参考。
薄层商品化生产的HPTLC板规格10x10和20x10cm板;由样品数目决定点样用毛细管移液管或Nanomat进行斑状点样或用自动点样器作条状点样数量一般,斑状点样用20nl-1ml,窄条点样用2-20ml定位起点在距板下缘10mm处溶剂数量限定采用体积量或绝对量。
一般,对10x10cm双槽展开室的一个槽加5ml,对20x10cm双槽展开室的一个槽加10ml分离距离5cm展开室对10x10或20x10cm板用双槽展开室分离模式线性(上行式或水平的)饱和(A)无滤纸放入;溶剂和TLC/HPTLC板同时加入到展开室中。
(B)无滤纸放入;至少在层析展开开始前10分钟将溶剂倒入至展开室中。
(C)放入滤纸;至少在层析展开开始前30分钟将溶剂倒入至展开室中。
薄层色谱法操作流程
薄层色谱法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分析方法,其操作流程如下:
1. 样品的制备与稀释:首先需要将待测物质制备成可供操作的样品,
并根据实验要求加入适量的溶剂稀释。
2. 色谱板的准备: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色谱板,并将其装入色谱槽中。
3. 样品的上样:使用毛细管或者微量注射器,在色谱板的起点处滴加
适量的样品。
4. 色谱板的开发:将色谱槽加入一定量的移动相,观察样品的运移情
况并记录。
5. 结果的观察与记录:当样品在色谱板上达到一定的移动距离时,将
其取出并进行观察和记录。
6. 结果的计算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比对和计算,从而得出有关
样品的相关数据。
7. 结果的报告:将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和总结,并编写出符合学术要求
的分析报告。
总之,薄层色谱法是一种操作简单、分析快速的分离技术,在实际应
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通过正确的操作流程和合理的结果分析,可以为研究人员提供大量有关样品的信息。
试验四薄层色谱计划课时:3课时一、试验目标:1、了解薄层色谱基础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术。
二、试验原理:1、原理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见TLC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薄层板上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因为多种化合物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一样程度解吸,从而达成分离目标。
2、薄层色谱用途:1)化合物定性检验。
(经过和已知标准物对比方法进行未知物判定)在条件完全一致情况,纯碎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展现一定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能够判定化合物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同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但影响比移值原因很多,如薄层厚度,吸附剂颗粒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取得重现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2、快速分离少许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0.01µg )3、跟踪反应进程。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逐步消失,来判定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此法尤其适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改变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物质。
三 、试验装置薄层板在不一样层析缸中展开方法四、试验操作步骤:1、吸附剂选择薄层色谱吸附剂最常见是氧化铝和硅胶。
1)、硅胶:“硅胶H”—不含粘合剂;“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其颗粒大小通常为260目以上。
颗粒太大,展开剂移动速度快,分离效果不好;反之,颗粒太小,溶剂移动太慢,斑点不集中,效果也不理想。
化合物吸附能力和它们极性成正比,含有较大极性化合物吸附较强,所以R f值较小。
酸和碱> 醇、胺、硫醇> 酯、醛、酮> 芳香族化合物> 卤代物、醚>烯> 饱和烃本试验选择吸附剂为薄层色谱用硅胶G。
薄层色谱操作
薄层色谱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广泛应用的色谱技术。
它可以用于化合物的分离和纯化。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操作步骤:
1. 准备样品和薄层色谱板。
将样品溶解在合适的溶剂中, 然后在薄层色谱板上刷上一条样品线。
2. 将薄层色谱板放入色谱槽中, 槽中可以加入一定的溶剂, 使其与样品线平齐。
等到溶剂逐渐向上爬升并到达一定高度时, 停止操作。
3. 取出薄层色谱板, 然后标记各化合物的RF值。
4. 如果需要, 可以使用紫外光或其他检测方法进行分析验证。
注意事项:
1. 选用合适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不同的化合物需要使用不同的薄层色谱板和溶剂。
选择错误的材料可能会导致不准确的结果。
2. 操作时应避免色谱板上有空气泡。
空气泡可能会对结果产生误差。
3. 薄层色谱板应在封闭的环境下储存。
开盖情况下储存的薄层色谱板
可能会受到空气中湿度和灰尘的影响, 从而影响测试结果。
4. 建议使用培养皿盖板盖住色谱槽。
这可以减少溶剂挥发, 从而提高色谱板的稳定性。
总之, 在进行薄层色谱操作时, 应严格按照操作步骤并遵守注意事项。
这将有助于获得准确和可重复的结果。
薄层色谱的操作方法薄层色谱(Thin-Layer Chromatography,TLC)是一种常用的色谱技术,用于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的化合物。
以下是薄层色谱的基本操作方法:1. 准备薄层色谱板:选择合适的薄层色谱板,通常是由玻璃、铝箔或塑料片涂覆一层吸附性物质(如硅胶或氧化铝)制成。
根据需要,可以选择不同类型和厚度的色谱板。
2. 准备样品和标准溶液:准备待测样品和相应的标准溶液。
将它们溶解在适当的溶剂中,以得到均匀的溶液。
通常使用无色的溶剂,如氯仿、甲醇或丙酮等。
3. 准备开发槽:选择一个适当大小的玻璃槽或容器,添加足够的色谱溶剂,使其深度约为1-2厘米。
常用的色谱溶剂包括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苯等。
4. 应用样品:使用微量注射器或吸管,在色谱板的一端(通常是底端)上沿直线或点状均匀地涂抹样品溶液。
注意,样品斑点的大小和浓度应适度,以避免过度扩散和重叠。
5. 进行开发:将涂有样品的色谱板垂直放入装有色谱溶剂的开发槽中,确保样品斑点不接触溶剂。
盖上盖子,使色谱槽密封。
色谱溶剂会在色谱板上升,沿着样品斑点上的吸附物向上运移。
6. 干燥和可视化:当溶剂前进到色谱板的一端时,取出色谱板,并迅速将其放在通风处晾干。
然后,根据所需的可视化方法,使用适当的染色剂、紫外线灯或热激发等技术,对色谱板上的斑点进行可视化。
7. 测量和解释:测量每个化合物斑点的迁移距离,并计算相对迁移率(Rf 值)。
Rf 值是化合物前进距离与溶剂前进距离之比,可用于标识和解释化合物。
薄层色谱操作的关键在于控制涂样、开发溶剂、色谱板和环境的条件,以获得准确、可重复和可靠的分离和分析结果。
根据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变体和改进技术来适应特定的分离目标和样品特性。
0502 薄层色谱法薄层色谱法系将供试品溶液点于薄层板上,在展开容器内用展开剂展开,使供试品所含成分分离,所得色谱图与适宜的标准物质按同法所得的色谱图对比,亦可用薄层色谱扫描仪进行扫描,用于鉴别、检查或含量测定。
1.仪器与材料(1)薄层板按支持物的材质分为玻璃板、塑料板或铝板等;按固定相种类分为硅胶薄层板、键合硅胶板、微晶纤维素薄层板、聚酰胺薄层板、氧化铝薄层板等。
固定相中可加入黏合剂、荧光剂。
硅胶薄层板常用的有硅胶G、硅胶GF254、硅胶H、硅胶HF254、G、H表示含或不含石膏黏合剂。
F254为在紫外光254nm波长下显绿色背景的荧光剂。
按固定相粒径大小分为普通薄层板(10~40μm)和高效薄层板(5~10μm)。
在保证色谱质量的前提下,可对薄层板进行特别处理和化学改性以适应分离的要求,可用实验室自制的薄层板。
固定相颗粒大小一般要求粒径为10~40μm。
玻板应光滑、平整,洗净后不附水珠。
(2)点样器一般采用微升毛细管或手动、半自动、全自动点样器材。
、(3)展开容器上行展开一般可用适合薄层板大小的专用平底或双槽展开缸,展开时须能密闭。
水平展开用专用的水平展开槽。
(4)显色装置喷雾显色应使用玻璃喷雾瓶或专用喷雾器,要求用压缩气体使显色剂呈均匀细雾状喷出;浸渍显色可用专用玻璃器械或用适宜的展开缸代用;蒸气熏蒸显色可用双槽展开缸或适宜大小的干燥器代替。
(5)检视装置为装有可见光、254nm及365nm紫外光光源及相应的滤光片的暗箱,可附加摄像设备供拍摄图像用。
暗箱内光源应有足够的光照度。
(6)薄层色谱扫描仪系指用一定波长的光对薄层板上有吸收的斑点,或经激发后能发射出荧光的斑点,进行扫描,将扫描得到的谱图和积分数据用于物质定性或定量的分析仪器。
2.操作方法(1)薄层板制备市售薄层板临用前一般应在110℃活化30分钟。
聚酰胺薄膜不需活化。
铝基片薄层板、塑料薄层板可根据需要剪裁,但须注意剪裁后的薄层板底边的固定相层不得有破损。
操作手册薄层色谱仪使用方法说明书1. 引言薄层色谱仪是一种常用的分析仪器,广泛应用于生物医药、环境监测和食品安全等领域。
本操作手册旨在为用户提供薄层色谱仪的使用指南,帮助您正确、高效地操作该仪器,提高实验效果。
2. 设备介绍薄层色谱仪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2.1 主机:包括控制面板和显示屏,用于设置参数和监控分析过程。
2.2 分析仪器支架:放置薄层色谱板和样品。
2.3 射线灯:提供紫外线照射。
2.4 紫外线探测器:检测样品中的化合物。
3. 准备工作3.1 确保薄层色谱仪连接电源并处于待机状态。
3.2 准备涂片和样品溶液:按照实验要求准备好所需的薄层色谱板和待检测的样品溶液。
3.3 安装薄层色谱板:将薄层色谱板放置在分析仪器支架上,确保其与支架接触紧密。
4. 参数设置4.1 打开薄层色谱仪:按下电源开关,待主机启动后,观察显示屏上的界面。
4.2 设置波长:根据实验要求,通过操作面板上的调节按钮设置所需的紫外线波长。
4.3 设置扫描速度:根据样品和实验需求,选择适当的扫描速度。
一般情况下,较慢的速度能获得更高的分辨率。
4.4 设置其他参数:根据实验需求,设置其他参数,例如样品注射量和扫描范围。
5. 样品处理5.1 涂布样品:将待检测的样品溶液适量取出,利用毛细管等工具在薄层色谱板上均匀涂布。
5.2 干燥样品:将涂布好的薄层色谱板放置在通风处,待样品完全干燥后即可进入下一步操作。
6. 开始分析6.1 定位薄层色谱板:将干燥的薄层色谱板放置在分析仪器支架上,调整位置,使之与紫外线探测器对应。
6.2 启动分析:通过操作面板上的启动按钮开始分析过程。
分析过程中,您可以通过显示屏监测实时数据和色谱图。
7. 结果分析7.1 转化为数据:完成分析后,您可以将所得的色谱图转化为数据格式,方便后续的数据处理和分析。
7.2 数据解读:根据所得数据,进行数据解读,并据此得出实验结论。
注意对比不同样品或者同一样品的不同分析条件下的实验结果。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薄层色谱操作规程》
一、实验目的
通过薄层色谱进行化合物分离和鉴定,掌握薄层色谱操作技术,提高实验操作能力。
二、实验仪器和试剂
1. 薄层色谱仪
2. 薄层色谱板
3. 色谱柱
4. 样品溶液
5. 各种溶剂
三、实验操作步骤
1. 准备薄层色谱板,标出样品点和色谱进样位置。
2. 准备好样品溶液,进行前处理工作,如筛选、过滤等。
3. 用吸头将样品溶液均匀地吸附在薄层色谱板上的样品点上,待干燥后再进行操作。
4. 将干燥后的薄层色谱板放置在色谱槽中,加入适量的色谱溶剂,使之在薄层色谱板上上升,直至触及顶部。
5. 将色谱板拿出,标记出色带位置,用紫外灯照射和标记,记录色带的长度和颜色。
6. 根据色带的长度和颜色,与标准色谱图对照,确定其成分。
7. 根据色带的长度和颜色,计算Rf值,并与标准值对照鉴定
成分。
四、注意事项
1. 操作过程中需轻拿轻放,避免薄层色谱板受损。
2. 使用各种溶剂时,要注意其挥发性和易燃性。
3. 色带观测和鉴定时,要在相应的波长下观察,如紫外灯波长254nm。
4. 操作结束后,要对薄层色谱仪进行清洁和维护。
通过《薄层色谱操作规程》的实验操作,可以掌握薄层色谱技术的基本操作流程,提高化合物分离和鉴定的能力。
实验室中的薄层色谱正确操作薄层色谱仪器的注意事项实验室中的薄层色谱:正确操作薄层色谱仪器的注意事项薄层色谱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实验室分析的技术,它通过将待测物质与移动相沿着一层固定相上进行分离,实现对化合物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正确操作薄层色谱仪器是确保实验成功的关键。
本文将介绍薄层色谱仪器的正确操作注意事项。
一、样品处理和施加样斑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之前,首先需要将待测样品进行准备和处理。
样品应当经过充分的提纯和浓缩,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在处理样品时,应注意避免样品与皮肤直接接触,并注意合理使用个人防护措施,如实验手套等。
处理好样品后,可使用微量注射器或玻璃毛细管将样品滴在薄层色谱板的样品点处。
二、适当的上样量和样斑位置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选择适当的上样量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至关重要。
上样量过多或过少都可能导致色斑不清晰,影响分离效果。
一般来说,对于常规薄层色谱板,上样量应控制在1-2微升左右。
此外,样斑位置的选择也是重要的。
应将样斑施加在离色谱板底部约1.5厘米处,以避免样斑扩散到上部分离系统。
三、色谱板的放置和开展色谱在将样斑施加在色谱板上后,需要将色谱板放置在色谱槽或色谱缸中,用适当的溶剂进行溶剂移动相的插入。
为了保证色谱的准确性,在放置色谱板时应确保色谱板的底部与移动相不接触,通常采用满料装填等方式来保持适当的距离。
此外,溶剂前处理也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可采用对称浸润法或双向浸润法,以保证溶剂在色谱板上均匀分布。
四、色谱结果的显现和分析完成色谱过程后,需要将色谱板取出,并根据需要对其进行显现。
显现方法包括紫外灯照射法、荧光染料显现法、化学显现法等。
选择适当的显现方法可以提高实验结果的清晰度和可读性。
完成显现后,可以使用扫描仪或色谱仪进行色谱图的分析和解读。
根据样斑的迁移距离和相对位置,可以准确确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和对应化合物的鉴定。
五、安全措施和仪器检查在进行薄层色谱实验时,安全措施必不可少。
实验四 薄层色谱
计划学时:3学时
一、 实验目的:
1、了解薄层色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2、掌握薄层色谱的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1、原理
薄层色谱(Thin Layer Chromatography)常用TLC 表示,又称薄层层析,属于固-液吸附色谱。
样品在薄层板上的吸附剂(固定相)和溶剂(移动相)之间进行分离。
由于各种化合物的吸附能力各不相同,在展开剂上移时,它们进行不同程度的解吸,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2、薄层色谱的用途:
1)化合物的定性检验。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进行未知物的鉴定)
在条件完全一致的情况,纯碎的化合物在薄层色谱中呈现一定的移动距离,称比移值(Rf 值),所以利用薄层色谱法可以鉴定化合物的纯度或确定两种性质相似的化合物是否为同一物质。
但影响比移值的因素很多,如薄层的厚度,吸附剂颗粒的大小,酸碱性,活性等级,外界温度和展开剂纯度、组成、挥发性等。
所以,要获得重现的比移值就比较困难。
为此,在测定某一试样时,最好用已知样品进行对照。
距离溶剂前沿至原点中心的点中心的距离
溶质最高浓度中心至原 f R
2、快速分离少量物质。
(几到几十微克,甚至μg )
3、跟踪反应进程。
在进行化学反应时,常利用薄层色谱观察原料斑点的逐步消失,来判断反应是否完成。
4、化合物纯度的检验(只出现一个斑点,且无拖尾现象,为纯物质。
)
此法特别适用于挥发性较小或在较高温度易发生变化而不能用气相色谱分析的物质。
三、实验装置
薄层板在不同的层析缸中展开的方式
四、实验操作步骤:
1、吸附剂的选择
薄层色谱的吸附剂最常用的是氧化铝和硅胶。
1)、硅胶:
“硅胶H”—不含粘合剂;
“硅胶G”—含煅石膏粘合剂;
其颗粒大小一般为260目以上。
颗粒太大,展开剂移动速度快,分离效果不好;反之,颗粒太小,溶剂移动太慢,斑点不集中,效果也不理想。
化合物的吸附能力与它们的极性成正比,具有较大极性的化合物吸附较强,因而R f值较小。
酸和碱> 醇、胺、硫醇> 酯、醛、酮> 芳香族化合物> 卤代物、醚>烯> 饱和烃
本实验选择的吸附剂为薄层色谱用硅胶G。
2、薄层板的制备(湿板的制备)
薄层板制备的好坏直接影响色谱的结果。
薄层应尽量均匀且厚度要固定。
否则,在展开时前沿不齐,色谱结果也不易重复。
在烧杯中放入2g硅胶G,加入5—6ml %的羧甲基纤维素钠水溶液,调成糊状。
将配制好的浆料倾注到清洁干燥的载玻片上,拿在手中轻轻的左右摇晃,使其表面均匀平滑,在室温下晾干后进行活化。
本实验用此法制备薄层板4片。
3、薄层板的活化
将涂布好的薄层板置于室温凉干后,放在烘箱内加热活化,活化条件根据需要而定。
硅胶板一般在烘箱中渐渐升温,维持105—110℃活化30min。
氧化铝板在200℃烘4h可得到活性为Ⅱ级的薄板,在150—160℃烘4h可得活性为Ⅲ—Ⅳ级的薄板。
活化后的薄层板放在干燥器内保存待用。
4、点样
先用铅笔在距薄层板一端1cm处轻轻划一横线作为起始线,然后用毛细管吸取样品,在起始线上小心点样,斑点直径一般不超过2mm。
若因样品溶液太稀,可重复点样,但应待前次点样的溶剂挥发后方可重新点样,以防样点过大,造成拖尾、扩散等现象,而影响分离效果。
若在同一板上点几个样,样点间距离应为1。
点样要轻,不可刺破薄层。
5、展开
薄层色谱的展开,需要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为使溶剂蒸气迅速达到平衡,可在展开槽内衬一滤纸。
在层析缸中加入配好的展开溶剂,使其高度不超过1cm。
将点好的薄层板小心放入层析缸中,点样一端朝下,浸入展开剂中。
盖好瓶盖,观察展开剂前沿上升到一定高度时取出,尽快在板上标上展开剂前沿位置。
晾干,观察斑点位置,计算Rf值。
6、显色
被分离物质如果是有色组分,展开后薄层色谱板上即呈现出有色斑点。
如果化合物本身无色,则可用碘蒸气熏的方法显色。
还可使用腐蚀性的显色剂如浓硫酸、浓盐酸和浓磷酸等。
对于含有荧光剂的薄层板在紫外光下观察,展开后的有机化合物在亮的荧光背景上呈暗色斑点。
本实验样品本身具有颜色,不必在荧光灯下观察。
五、实验内容:
1、检验甲基橙的纯度。
(通过与已知标准物对比的方法检验物质是否纯净)实验样品:甲基橙粗品(自制)、甲基橙纯品。
溶剂:乙醇:水=1:1
展开剂:丁醇:乙醇:水=10:1:1
2、混合物的分离
实验样品:圆珠笔芯油
溶剂:95%乙醇
展开剂:丁醇:乙醇:水=9:3:1(体积比)
3、1%偶氮苯、1%间硝基苯胺、荧光黄(95%乙醇, 1mg/1ml)、次甲基蓝、环己烷:乙酸9:1
五、实验关键步骤:
1、载玻片应干净且不被手污染,吸附剂在玻片上应均匀平整。
2、点样不能戳破薄层板面,各样点间距1—1.5cm,样点直径应不超过2mm。
3、展开时,不要让展开剂前沿上升至底线。
否则,无法确定展开剂上升高度,即无法求得Rf值和准确判断粗产物中各组分在薄层板上的相对位置。
六、思考题
1、如何利用Rf值来鉴定化合物?
2、薄层色谱法点样应注意些什么?
3、常用的薄层色谱的显色剂是什么?
七、习题:
1、实验报告
2、思考题
预习:有机未知物的鉴定(2)。